可拆卸阀门保温套山东:维米尔 《画家的画室》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2 07:33:12

维米尔 《画家的画室》--象征性的室内景 高阶秀尔著 范钟鸣译  

2011-01-24 12:38:12|  分类: 看名画的眼睛 |  标签:维米尔  画家  作品  画室  物体   |字号大中小 订阅

维米尔《画家的画室》 一一象征性的室内景

〔画布油画,130 x 110cm , 1666年作,维也纳美术史美术馆藏〕

神秘的寂静

在画家们当中,有好胜善辩的,也有沉默寡言的。如果米开朗基罗、鲁本斯能代表前者的话,那么后者的代表就是意大利的比埃气罗德拉·佛朗西斯卡和法国的科罗。然而,在漫长的西欧绘画史上,最朴素、最宁静的画家,要算法兰德尔的杨·维米尔。
    对他的这个特点,我们只要看一下,他在短短的四十三年生涯中所创作的三十六幅(至多不超过四十幅)作品,就会立刻明白。他的大部分作品都是描绘平常的室内景的。在静静的、柔和的光线下,室内往往只有一个人,至多也不过二、三人。他们没有什么引人注目的动作,只是很平常地待在室内。
    当然也不能说,维米尔是在描绘这些人物无所事事的状态。他们有的已安然入睡,有的在冥冥沉思,还有的好象在做着什么事。有时他们两、三个人聚在一起切切私语。可惜,他们的谈话声永远不能传到我们的耳里,维米尔的世界与我们所居住的世界之间,好象隔着一层厚厚的玻璃,它沉浸在一片寂静之中。
    维米尔有两幅最著名的作品,一幅是《德尔夫特风光》(现藏毛瑞西斯博物馆)。另一幅就是《画家的画室》。在这幅画中,我们同样能够感到这种寂静。
    画面上描绘的是一间有黑白格子地板的房间,这间屋子在他的画中多次出现过,也许这是一间面对着德尔夫特市场的画家的起居室。屋内挂着一块厚帘子,帘子的一边,一位画家坐在画架前专心致志地对着模特写生。模特儿戴着用橄榄枝扎成的花环,右手持着长号,左手捧着一本黄封面的书,侧着身子,只有转过来的脸才是正面的。实际上,这所谓正面的脸并没有朝着我们观者,也不朝着画家,而是稍低着头,注视着眼前桌子上的东西。
    屋子的天顶上悬着豪华的铜吊灯,模特儿背后的墙上挂着荷兰十七州的地图。

根据地板上的黑白瓷砖来判断,这幅画的视点应该在坐着的画家身后,在这同一室内。但是以这幅画给人的最初印象来说,这里的一切好象是从其它房间看过来的。也就是说,好我们之间存在着一段距离。造成这样效果的原因之一,是维米尔的画面所具有的深度感。但更主要的原因,还是维米尔画中奇妙的宁静所带来的与世隔绝的距离感。

身穿蓝外套的少女给人以这样的感觉,好象你无论和她说什么话,她都不会开口来答理你。由于画家后背的遮挡,我们无法看到他在画上究竟描绘了什么。也许画家就表现了少女的这种沉默之态,描绘了她的一张紧闭的嘴。纵然画家和少女有所交谈,但他们的谈话声好象为厚帘子所隔,肯定永远不会传到我们耳中。这离我们如此近的画室,在感觉上却好像属于另一个世界。

 

表现深度的技巧

从绘画技巧上说,这幅作品的三度空间处理可以说是完美无缺的。在绘画上,人们对深度的表现技法是多种多样的。文艺复兴以后,在画家们不懈的探索下,西欧绘画对深度的处理已经达到了炉火纯青的高度。

在这幅画中,维米尔首先运用了地上黑白格子的透视感来表现画面深度。透视法,广义地说,它是一种绘画手段。利用它可以使画面具有深度感。比如,在描绘户外风景时,人们常运用的是色彩的透视法;即近处的色彩要比远处的更鲜明。有时也可以通过物体位置的差异来表现画面的深度感。用近处的物体遮住远处的物体,就能体现出物与物之间的距离。除此之外,人们用得最多的是几何学透视法,在画面上以观者的视点作为中心,从这个中心出发拉出许多透视线,一切物体都根据这些透视线来确定各自在画面中的大小。这个较简单的透视原理,十五世纪在意大利已经系统化、理论化了。这种理论规定所有垂直于画面的平行线(如延伸的铁轨),在透视变化中要集中在一点上,这一点叫灭点。此外,倾斜于画面的平行线,要各自归于左右二点,它们叫余点。这幅画中的黑白格子,它们是以45 度的角度对着画面的,所以,如果把这些格子线延长,它们将集中在远处的、画面以外的二点上。还有画面左前的椅子和模特儿面前的桌子等,也都严密符合这些透视法则。
    同时,这幅画还由于前景、中景、后景的明确位置,使观者产生了更强烈的立体印象。前景是一块厚厚的帘子,它遮住了桌子的一角。在它的后面有屋子的后墙以及从窗口照入的日光。中景是一位正在作画的画家,他面对着模特儿,背对着观众。他暗示了这间屋子的深度。后景是模特儿和挂在墙上的地图,它们使这室内的空间深度感更为完整。

除了地上的黑白格子和厚厚的帘子外,其它东西,如椅于、桌子、画家面前的画架、背景上的地图乃至天顶,它们几乎都是由垂直线和水平线构成的。因此这幅画从构图上看,它似乎受着几何学的支配,就象后来的荷兰画家蒙德里的抽象画一样。此外,室内所有物体的位置也安排得极其妥帖。这两方面因素结合在一起,就形成了一幅有立体感的平面图。它充分显示了维米尔令人赞叹的精确的构图才能。

 

维米尔的光

维米尔为使画中所有的物体都能各得其所,他还运用了他最爱用的手法——光线的处理手法。这幅画也如同他的其它作品一样,一束略带一点北国寒意的日光,静静地从帘子后面的窗口照入。前景的帘子、椅子等都处在背光中,呈现在暗灰色调中。中景的画家好象是侧面受光。只有最后面的模特儿才正面受到光线的照射。虽然,室内所有的物体受到同一光线的照射。但各自却呈现出不同的受光效果。

在光线的处理上,维米尔作为画家也许可以说是独一无二的,他能使光线产生柔和的艺术魅力。室内的物体在光线的照射下显得如此的完美和真实。连挂在墙上的荷兰地图上的细微皱纹在光线照射下也真实可见。从天顶上悬挂下来的吊灯闪烁的金属的闪光。吊灯上的光点象一颗颗晶莹的水珠,沾在铜吊灯的金属曲折处。不!也许是铜吊灯聚集了这些闪闪发光的光珠。这些光珠就象扎尔支波尔格盐坑中枯枝上的盐结晶一样撒遍室内,也沾遍了这豪华的吊灯。

吊灯的位置及其形状,我们不难联想起《阿尔诺弗尼夫妇像》里的吊灯。凡·爱克成功地描绘了那吊灯坚硬的金属质感。我们把两者作一个比较,显然凡·爱克是注重表现物体的质感,而维米尔则表现了物体在光线下的视觉效果。总之,油画诞生以后,西欧的写实主义曾一度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原来仅仅是再现物体的视觉效果的绘画,后来发展到了企图要表现出物体的触觉效果。维米尔是一位只停留在描绘物体的视觉效果的画家。他对物体的光线效果的喜好胜于对物体质感的追求。这恰好是印象主义画派的宗旨,也是印象派的“近代性”的标志之一。也许维米尔早在二百年前就已经思考到了印象派画家们所关心的问题了。不满足于视觉效果的塞尚曾批评莫奈“莫奈仅仅使用了一双眼睛”,随后他又补充道:“然而这是一双何等伟大的眼睛呀!”这也许是对印象派的最恰当的评价。我们也可以以此来评价这幅《画家的画室》的作者维米尔。

 

绘画的寓意
在不算太大的画室中,维米尔不但仔细描绘了模特儿,而且还以浓厚的兴趣,细心地画上了许多他喜爱的小道

具。他家从父辈开始就一直经营着古董买卖。对于维米尔来说,他家的古董买卖有着双重意义。首先,维米尔一直

不必为经济担心,因此他无须画那些以谋生为目的的商业画。其次,他可以在经手的古董品中挑一些自己喜欢的搬

上画面。在他的作品中,室内的墙上总挂着与主题有关的图画或者地图,实际上它们都是他家买卖中经手的物品。

所谓古董商人,也就是经营古画买卖的人。因此,许多优秀的作品都时常成为他手边的东西。维米尔的作品中还有

一个特点,就是在作品中常常出现地图。这幅《画室》是这样,藏于阿姆斯特丹国立美术馆的《蓝衣少妇》,纽约

佛立克画廊的《微笑的少妇与官吏》等也都是这样。

    这些小道具出现在维米尔的画上,它与画的主题不会毫不相关。《蓝衣少妇》一画中,一位少妇站在地图前,

独自默默地读着远方的来信。地图在那里暗示着信来自远方。还有《微笑的少妇与官吏》,它描绘的是一位少妇接

待一个从故乡来的宫吏的场面。地图在里这不仅加强了画面的空间感,它还能引起观众心理上的距离共鸣。然而,

这幅《画室》中的地图又意味着什么呢?

地图前的少女似乎已经改变了她原先的姿式。实际上,画家并不是在画她的肖像画,而象是在画一幅有寓意的作品。从少女手上拿着的东西来判断,这是一幅象征“名誉”的作品。

少女头戴橄榄枝花环,,这一形式自古以来就一直被当作“荣誉”的象征。手中的长号象征着对“荣誉”的宣扬——名扬四海;书暗示着记载——留芳百世。她背后的地图自然是象征着荷兰,也即是让“荣誉”传遍整个荷兰。这屋子的主人无疑就是这位正作画的画家吧,那么寓意画中所指的“荣誉”大概就是画家自己的“荣誉”了。

然而,关键在于这里指的画家到底是哪一位画家。从书里的印刷品上也许看不清楚,在画家的凳子上有“彼特·德·霍赫”(1627 一1683)的鉴名。因此有一时期,人们认为这幅画中指的画家就是霍赫。实际上,这签名是在霍赫比维米尔更出名的时代,后人为了把这幅名作之“荣誉”也给予霍赫才硬添加上去的。
    如果无法确认其他什么画家的话,那么也许可以认为这是指维米尔自身吧。当然,好自吹自擂的学者、艺术家也不乏其人。可是,这样的性格与谨慎的维米尔是绝对不相符的。画中的画家背朝着我们,后脑蓬松的头发遮住了他脸部的轮廓。而且,画家的服装是平时不可能穿入画室的高贵华丽的服装。从以上这些特点来判断,画中的画家并不是指某位特定的画家,而是泛指作画这一艺术活动,也即意味着绘画艺术。我们再联系整幅画的构思来考虑,显然,模特儿面前桌子上的石膏像意味着雕刻,翻开的乐谱意味着音乐。总而言之,维米尔在这幅画里用了一种艺术比较的方法,把绘画与雕刻、音乐相比较,并暗示绘画在社会上的“荣誉”要比其它艺术形式高得多。事实上,在他去世后的作品目录中,这幅画的题名曾是“绘画艺术”。(另外,也有人说,这幅画中的模特儿是缪斯、克里奥的画像。)

 

历史背景

杨·维米尔(1632 – 1675)的生活也和他的作品一样,具有慎重、沉默的特点。他生前曾一度加入过城市里的美术家协会,也曾一度有名过。但是由于他的作品数量太少,并且几乎不参加作品的买卖活动,所以在他去世以后,他的名誉也随之销声匿迹。他的名字被再一次发现、再一次记载在美术史上,已是他去世二百年后的事。

维米尔的名字一旦再次出现在美术史上,他的作品中所具有的巨大的艺术魅力,就立刻抓住了所有的美术爱好者。维米尔的作品充满了安宁、寂静的氛围。初看,它并不显眼,但它却让人流连忘返。他擅长表现光,但又不象同时代的伦布朗那样是光线带有戏剧性效果。同样是描绘室内景,在他的作品中也感觉不到委拉斯贵兹般的才华。然而,存在于他作品中的是他自己的独特世界——一位杰出艺术家的特有的小宇宙。

  评论这张 转发至微博 转发至微博 0人  |  分享到:          阅读(60)| 评论(0)| 引用 (0)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