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闸维修施工组织设计:国际石油价逼近100美元 重画全球政治经济版图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5 22:04:21

国际石油价逼近100美元 重画全球政治经济版图

2007年11月08日04:34 来源:东方早报
  国际油价逼近100美元 谁在给石油定价

  宿景祥

  国际石油价格在过去一段时间里不断刷新历史纪录。在接连突破每桶90美元和每桶95美元之后,每桶100美元的历史性关口,已经近在咫尺了。

  这一局面的出现,在几年前是难以想象的。2001年“9·11”事件发生前,国际油价刚刚从1999年的每桶10美元回升到每桶20美元。“9·11”当天,国际原油期货价格便暴涨到每桶31.05美元。

  美国入侵伊拉克后,石油价格被推升到每桶约40美元。 2005年,国际油价涨到每桶50-60美元,去年以来在每桶60-75美元之间波动。现在人们大多相信,油价随时都可能会突破每桶100美元。

  真正的高油价时代到来了

  谁在给石油定价

  国际市场的原油价格屡创新高,沉重地打击了全球经济,未来的增长前景被蒙上了一层阴影。

  油价究竟为什么会如此迅猛上涨?

  西方的能源专家和经济学家们几乎异口同声地说:这主要是中国和印度等新兴发展中经济体能源需求强劲增长引起的。过去一年半以来,全球石油需求增长的2/3来自中国和印度。中国和印度对石油的巨大需求导致油价居高不下,以至于导致全球经济放缓。

  这种解释源于一般的经济学原理,也就是需求与供给理论。需求增加,但供给不足,从而导致价格上升。表面上似乎合乎逻辑,实际上却太过简单,仅仅把责任归咎于中国和印度,而无视油价上涨的真正原因。

  去年6月27日,美国参议院国土安全与政府事务委员会的一个调查委员会,曾向国会提交了一份题为《市场投机在油价上涨中的作用》的报告。报告指出,由于美国与世界上几个重要的产油国,主要是伊拉克、伊朗、委内瑞拉和尼日利亚在政治上的明显敌意,严重威胁了这些国家的石油生产,增大了国际石油市场的不稳定性。

  而美国在墨西哥湾的石油设施遭到飓风的破坏,则极大地影响了美国国内石油生产能力,暴露了美国在对国外石油依赖方面的脆弱性。此外,美元的持续贬值,直接刺激了石油价格的上涨。这些都是高油价形成的重要因素。

  这个调查委员会的报告,着重分析了金融投机在油价上涨中所起的作用。在过去一些年里,许多大型的国际金融机构,主要是对冲基金、退休基金和其他投资基金,在能源商品市场上投入了数以百亿美元计的巨额资金,利用油价的变化谋取利润。由于金融投机者大量购买原油期货合同,创造了新的需求,从而驱动了油价的上涨。

  金融投机对石油价格的实际影响,据估计,约为每桶石油价格增加20-25美元。也就是说,如果石油价格原本为每桶50美元,市场价格则被提高到了70-75美元。随着金融投机活动的增加,未来的石油价格会变得更高。

  目前,世界上2/3的原油交易,是在伦敦国际石油交易市场以投机下赌注的方式决定价格的。那些被称为现货市场的交易活动,更是限定在一个很小的圈子里,局外人几乎一无所知。

  报告还指出,根据美国的《商品交易法》,这些投机交易都是合法的。今天美国的能源市场已经变得同股票市场别无二致,充斥着作假和欺诈。美国的相关监管机构,如远期商品交易委员会,对这种投机活动失去了监管能力。报告建议对于此类投机活动,设法加强监管力度。

  由此可见,高油价时代的到来,是近年来国际政治经济一系列新变化所导致的结果。这个趋势已经形成,短期内难以扭转。

  财富转移加剧冲突

  石油价格高涨,意味着新一轮的财富转移运动。

  这一运动包含两个过程,一方面是石油进口国的财富被转移到了石油生产国,另一个过程是金融资本从全球经济中掠走了一部分财富。因而,石油价格的高涨,会促使不同地区、国家、产业、企业等多个层面的冲突进一步加剧,从而也将促使国际经济力量重新组合。

  油价上涨对中东产油国和西方石油公司最为有利。中东地区拥有世界65%的石油储备,是世界最重要的石油出口来源。上个世纪70年代,中东各国普遍对油田实施国有化政策,从西方大石油公司手中收回了石油的开采权,但把很大一部分石油的销售权授予了西方石油公司。其结果是逐渐形成了今天由英国石油公司、埃克森—美孚公司、英荷壳牌公司、德士古—雪佛龙这四大石油寡头垄断中东石油市场的局面。

  石油作为一种价格弹性较低的商品,它的主要利润不是来自于产量,而是来自于价格。高油价不仅对中东产油国有利,对西方石油公司同样有利。欧佩克成员控制产量,西方石油公司控制价格,二者之间实际上是一种同盟关系。由此可见,美国和英国会进一步加紧对中东的控制

  伊拉克和伊朗是中东地区石油生产潜力最大的国家,这两国都亟须对石油设施增加投资,扩大石油产量。高油价对伊朗极为有利,很有希望大量引进国外资本和设备,扭转局面,打破美国的经济封锁。

  长期以来,西方大型石油公司一直垄断着国际石油业。但在过去一些年里,中国、俄罗斯、印度、委内瑞拉和伊朗等国都相继发展起来大型国有石油公司,所控制的石油储备量,远远地超过了西方石油公司。此外,中国与俄罗斯也相继建立了实力强大的国家战略投资基金,假以时日,也将会积累起足以同西方私人资本相抗衡的力量。

  国家间共同利益增多

  加强政府间的合作,通过政府间协定,从私人资本手中夺回石油定价权,将是未来世界各国政府的重要任务。

  对于大多数国家经济而言,油价过高无疑是有害的。高油价和供应不稳定对中美两国的损害最大。因而,中美两国在应对未来的高油价时代上,有巨大的共同利益。

  中国的经济发展需要大量的能源,尤其是石油。虽然中国拥有丰富的煤炭资源,但在煤炭生产方面有环境方面的压力。美国应在保障未来能源安全方面与中国加强合作,允许向中国出口清洁煤技术和相关设备。此外,在保障海洋运输线路的畅通方面,美国也应加强与中国和亚洲其他国家的合作。

  亚洲正在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石油消费者。据世界能源组织去年发表的《世界石油展望》报告,今后23年,中国和亚洲其他发展中国家将占全世界石油需求增长的46%。有专家甚至认为,这个比重甚至可能会达到2/3。中国、日本、韩国、印度都是目前世界上主要的能源消费国,亚洲未来的前途,取决于能源合作,避免对抗和冲突。

  石油重画全球政治经济版图

  黄力颖

  就在全球石油价格朝着每桶100美元的里程碑迈进之时,全球经济和政治的版图已被再次重画,一些传统意义上的力量受到了挑战,一批新的赢家和输家也在全球范围内应运而生。

  去年7月,当俄罗斯总统普京宣布该国要竞争举办2014年冬奥会的时候,居高不下的油价帮了他的大忙。就在其他国家因为资金筹备困难而放弃竞争的同时,普京却承诺将斥资120亿美元将黑海避暑胜地改造成冬季奥运会赛场。而在10年前,俄罗斯还是一个濒临破产的国家,现在却俨然是这个竞争舞台上的胜利者,这一切都要归功于飙升不止的石油价格。

  《纽约时报》昨天对全球能源市场进行梳理,剖析能源巨浪里的那些赢家。

  新秩序

  石油资源丰富的国家既欣喜于过去在市场上的斩获,也对即将到来的机会充满期待。与此同时,包括印度和日本在内的能源进口大国却高兴不起来,因为他们所要面临的将是日益增高的经济和社会成本。

  如何管理这一新秩序正快速成为国际政治中的一个中心课题。需要能源的国家会为了得到这些稀缺资源相互交锋,甚至愿意同各种类型的政府和国家打交道,不管它喜不喜欢这些政府和国家。

  剑桥能源研究协会的丹尼尔·叶尔金谈及数年前俄罗斯、挪威以及其他一些设立石油基金的国家时说道:“5年前,人们还没能意识到SWF就是主权财富基金的意思。可是现在,他们公认,这是推动全球经济的最基础的动力之一。”

  按常理来说,石油价格上涨,出口商收获丰硕的果实,进口商却承担越来越巨大的压力。但是,也有一些我们或许从未想到过的国家却在高油价的浪潮中获得好处。德国就是其中之一。虽然德国的石油几乎全部依靠进口,但它同俄罗斯和中东国家的贸易往来却蒸蒸日上。有数据显示,从2001年至2006年,德国对俄罗斯的出口贸易增长了128%,而它对美国的出口额仅上涨了15%。

  在欧洲,欧元的升值作为一道屏障阻挡了以美元为主导的国际原油市场波动带来的冲击,而高额的燃油税又使驾车族较少地受到油价的影响。国际能源机构石油市场高级分析师戴维·菲佛说:“对于欧洲人来说,每桶100美元的油价主要还只是一个象征。”但在其他地方,这个价格却意味着更多的东西,尤其对于发展中国家。

  在石油资源丰富的委内瑞拉,总统查韦斯将从石油贸易中获得的巨大财富注入国家的社会主义改革中。他制定了免费的医疗保障制度,为老百姓提供免费教育,降低食品价格。

  在产油国安哥拉,石油价格上涨使其国家收入比3年前增长了2.5倍。在首都罗安达,绝大多数的酒店早在数月前就被外国石油公司预订了。豪华轿车的买卖也异常火爆,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也声称,该国今年经济增长速度将达到24%,成为全球经济发展最迅速的国家。然而,安哥拉天主教大学研究中心的分析人士则指出,就在国家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该国每3人中仍有2人每天的生活费在2美元左右,和2002年时相比没有任何区别。不过,为了向人们显示石油财富已使普通老百姓获益,安哥拉政府修建了2400英里的公路,翻新了4个机场,铺设了430英里的铁轨。

  新烦恼

  为了确保原油供应平稳,激烈的竞争也在许多能源依靠进口的国家悄然发生。印度就是其中最典型的国家,其70%的能源依靠进口。此外,印度没有能源战略储备,因此随着经济增长,它对原油的需求将日益增加。印度政府向所有中低收入家庭发放能源补助,每年在此项目上的花费就高达120亿美元。现在,当原油价格即将站上每桶100美元高位的时候,有分析人士称,印度政府将不得不被迫取消对老百姓的补贴。

  油价上涨在加拿大这样的发达国家也产生了影响。在阿尔伯塔省北部的石油产区,由于大量工人流入,已经使临近的英属哥伦比亚省出现熟练劳动力短缺现象,而英属哥伦比亚省正需要工人为2010年冬奥会建造工程。

  然而石油生产国所要面临的问题也开始出现。对他们而言,最棘手的问题就是如何花掉所有钱。作为全球第十大石油生产国,挪威表示,国家将在2008年底前,确保每个孩子都能上政府补贴的幼儿园。

  挪威政府今年来对幼儿园的补贴已经从27.5亿美元上升至33亿美元,其中部分资金来自3500亿美元国家养老金,即过去所谓的石油基金。大部分基金被专款专用于为挪威460万国民支付未来的养老金。“这项政策发挥着基础性的作用,”皇家壳牌石油公司咨询师乔安·尼克弗德说,“没有这项政策,要求政府动用石油收入的需求就会变得没有止境。”

  对于栖息于波斯湾的迪拜来说,他们对于石油资源的运用也具有相当长远的见解。迪拜政府将石油储藏量看作一种暂时性的财富,他们将石油受益用于投资旅游业、房地产和基础设施建设。石油产业收入只占迪拜国内生产总值的5%。

  新富豪

  不过,与上述这些石油生产国相比,或许没有哪个国家像俄罗斯一样欢欣鼓舞于石油价格的居高不下。因为油价催生了一大批俄罗斯富翁。欧洲最大的商业喷气机运营商NetJets就计划在莫斯科开设办事处,因为富有的俄罗斯人已成为他们的大客户。

  富起来的俄罗斯人也把伦敦的豪宅市场炒得嗡嗡作响。“到处都是俄罗斯买家,他们早已准备好无数的现钞。”英国房屋研究局的迈科尔·车特伍德说。

  回到俄罗斯国内,石油财富也帮助总统普京解决了一些国内问题。比如说,普京用从能源中赚来的钱资助了包括医疗、教育以及住房等问题在内的“国家优先计划”。

  有媒体称,石油或许能帮助普京在总统任期届满后依然与权力紧密联系。正如他自己最近所说的:“我们所有人都记得这个国家七八年前是什么样的。”因为8年前,全球石油价格每桶只有16美元。 

深海资源兴起“圈地运动” 石油成最激烈争夺品

2008年01月14日16:51 来源:中国新闻网   (声明:此文版权属《环球》杂志,任何媒体若需转载,务必经该刊许可。)

  人类对海洋,始终是热爱又敬畏的。20世纪下半叶,随着深海开发技术的不断完善,人们越来越深入地探索着海洋底部无穷无尽的资源。石油、可燃冰、锰结核、热液硫化物……探索在进一步深入,争夺也越来越激烈。 占有丰富海洋的渴望与探索生命起源的热情,使世界各国兴起了一轮“蓝色圈地运动”。

  石油:最激烈的争夺

  “海洋蕴藏了全球超过70%的油气资源,海底的油气如同埋在地里的马铃薯一样等待我们去挖掘。”在2007年4月召开的第四届中国国际海洋石油天然气研讨会上,美国休斯敦大学石油化学及能源教授米切尔·伊科诺米季斯做了这样的开场白。

  世界水深500米或超过500米的深海油气勘探开发始于上个世纪70年代,至2002年底,已发现470亿桶石油。到2003年,海洋油气勘探水深已达3053米。据美国地质调查局和国际能源机构估计,全球深海区最终潜在石油储量有可能超过1000亿桶。2010年深海原油产量可达850万桶/日(4.3亿吨/年),可满足全球石油需求的9%。

  在国际石油和天然气价格持续居高不下的情况下,对石油的争夺已经不再局限于陆地和浅海,许多国家和大型油气公司都在向深海进军。深海石油战早已拉开序幕。

  中国科学院院士、同济大学教授汪品先在接受《环球》杂志采访时表示,目前世界各国在海底中争夺最激烈的资源就是石油。“2007年8月俄罗斯北极科考队出动深海潜水器,在北极点下潜至4000多米深的海底,安插俄罗斯国旗,这是为什么?德国宣称要造世界上最大的深海钻探船深入北极,这是为什么?加拿大、美国和丹麦都对北冰洋虎视眈眈,这又是为什么?主要还是为了争夺那里的深海石油。”

  到2003年底,全世界已经发现深水油气田328个,已投入开发的有75个,其中,墨西哥湾、巴西和西非是世界深海油气勘探和开发的“金三角”。

  各国对深海石油的激烈争夺可以从墨西哥湾看出来。在这里,美国的石油开采公司已经向纵深地区迈进,钻探深度逐渐加大。2005年美国能源法案通过额外减免深水和超深水石油天然气开发的矿产开采费,为风险较大的墨西哥湾海上石油天然气开发提供了新的动力。仅在这一年,就有两个深水石油项目建成投产,另外还有6个油田正在开发之中。

  同时看中墨西哥湾的还有巴西石油公司。由于拥有开采本国海域深海石油的发达技术,巴西石油公司早已把目标转向国外。在2010年前,巴西石油公司将主要投入三个地区的石油开发,其中墨西哥湾海底油田处在第一位。

  另外,2007年3月,挪威石油已经得到墨西哥湾300个油气开采许可证;5月,日本石油公司和日本三菱公司宣布,将共同投资12亿美元购买位于墨西哥湾的一个油气田的股份;而由雪佛龙、壳牌和英国石油联合出资建设的超深海平台Perdido,将是墨西哥湾第一个超深海平台,计划在2010年投产。

  石油是现代社会经济得以维系的重要能源。只要对石油的需求源源不断,各国对深海石油的勘探和开发就会继续,对那些像“马铃薯”一样的油气的争夺只会愈演愈烈。

  可燃冰:未来的较量

  可燃冰的学名为“天然气水合物”,是天然气在0℃和30个大气压的作用下结晶而成的“冰块”,其中甲烷占80~99.9%,可直接点燃,燃烧后几乎不产生任何残渣,污染比煤、石油和天然气都要小得多,被称为“未来能源”。据科学家估计,世界上可燃冰矿藏中所含的有机碳的总资源量相当于全球已知煤、石油和天然气的2倍,可满足人类1000年的需求。可燃冰的稳定带处于500~700米水深以下的海底,水越深越稳定。

  汪品先院士谈到可燃冰时指出,尽管要开采埋藏于深海的可燃冰还面临着许多技术上的难题,因为这种矿藏哪怕受到最小的破坏,都足以导致甲烷气体的大量泄漏,造成海啸、海水毒化等灾害,但各国对这种未来能源的追求与争夺却并不亚于石油。

  早在1992年,日本就开始关注可燃冰的勘探与开采。目前,它已经基本完成对周边海域的可燃冰调查与评估,钻探了7口探井,圈定了12块矿集区,并成功取得可燃冰样本。日本计划,在2010年对可燃冰进行商业性试开采。

  1997年,以美国为首的国际深海钻探计划及其后继的大洋钻探计划,在10个深海地区发现了大规模天然气水合物聚集。一年后,美国把可燃冰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能源列入国家级长远计划,计划到2015年进行商业性试开采。1999年,德国和美国科学家通过深潜观察和抓斗取样,在美国俄勒冈州岸外卡斯凯迪亚大陆边缘的海底沉积物中取到嘶嘶冒着气泡的白色水合物块状样品。

  2004年,为德美科学家获取可燃冰的德国“太阳号”驶入南海,完成中德合作项目。虽然没有如愿带回可燃冰样品,却在南海圈定出可燃冰钻探目标区。

  另外,印度等国也纷纷邀请美国和欧洲的勘探船前往该国附近水域,探测可燃冰的情况。

  各国都在为未来的能源暗自使劲,积蓄力量。可以预见的是,一旦可燃冰开发技术成熟,争夺可燃冰的大战势必展开。

  多种矿物质:“我们了解得还太少”

  在采访汪品先教授时,他反复强调:“我们现在所讲的深海资源,都是人类已经了解的。但我们对深海的了解,连十分之一都不到。有太多的资源是我们所不了解的,比如那些多种多样的矿物质。”

  目前人类对深海的大部分矿物资源还停留在了解与探索的阶段,真正的争夺还没有来到。曾经引发人们探索和开发热潮的矿物质有很多,最典型的是锰结核

  19世纪70年代,英国深海调查船“挑战”号在环球海洋考察中,首先发现了深海洋底的锰结核。锰结核平铺在海底,如同铺路的卵石。据初步调查,每平方米的海底约有60公斤的锰结核。锰结核中50%以上是氧化铁和氧化锰,还含有镍、铜、钴、钼等20多种元素。如果按照目前世界金属消耗水平来计算,仅太平洋底的锰结核储量,铜可供应600年,镍可供应15000年,锰可供应24000年,钴甚至可供应13万年。不仅如此,锰结核的增长很快,每年以1000万吨的速度在不断堆积,是人类取之不尽的“自生矿物”。

  其实,从发现锰结核到上个世纪中期,人们一直认为锰结核是运载锰矿石的船只沉没在某个海区而发生的偶然现象而已,很少有人去研究和打捞它。直到1959年,美国科学家约翰·梅罗认真分析了它的化学成分和储量,它才从深海走进人们的视野,并成为国际深海开发的大热门。

  世界上锰结核含量最多的地区为太平洋北纬6°~20°,西经110°~180°之间,日本人称这个海区为“锰结核的银座”,美国人则称之为“世界海底锰之路”。

  “黑烟囱”:生命的起源?

  当然,海底矿物质不只锰结核,更多的矿物质不仅具有矿物资源意义,还具有生物和基因资源意义。

  热液硫化物受人们关注比锰结核要更晚一些。它主要出现在2000米水深的大洋中脊和断裂活动线上,是一种含有铜、锌、铅、金、银等多种元素的矿产资源。它是海水侵入海底裂缝,受地壳深处热源加热,溶解地壳内的多种金属化合物,再从洋底喷出的烟雾状的喷发物冷凝而成的,被形象地称为“黑烟囱”。

  除了矿物质,这些“黑烟囱”让科学家们兴奋的更重要原因是,它的周围活跃着一个崭新的生物群落——热水生物,比如长达三米而无消化器官、全靠硫细菌提供营养的蠕虫,比如特殊的瓣鳃类生物等。它说明,地球上不仅有人们所习惯的在常温和有光的环境下通过光合作用生产有机质的“有光食物链”,还存在着依靠地热支持,在深海黑暗和高温高压的环境下,通过化合作用生产有机质的“黑暗食物链”。

  这种“黑暗食物链”的生存环境,很类似地球早期环境的极端高温环境。一些生物基因组的研究也发现,这些生物非常原始,接近所有生命的共同祖先。科学家们为此提出新的命题:生命是否就起源于“黑烟囱”的周围?

  另外,“黑烟囱”周围生物的多样性和生物密度也可以与热带雨林相媲美,目前新发现的生物种类已经达到了10个门类500多个种属。

  虽然对热液硫化物的探索和开发谈不上争夺,但各国科学家们都很明确,谁对“黑烟囱”的了解更多,谁就有可能在生物和基因科学中取得先机,谁就有可能揭开生命起源之谜。因此,对深海的进一步探索和了解,各国都不甘落后。

  “人类对深海的了解远远不及人类对太空的了解。”汪品先这样告诉《环球》杂志,“不过,一切都还刚刚开始。”也许有一天,人类对神秘深海的探索真的能发现失落的帝国亚特兰蒂斯,但了解才刚刚开始,争夺也才刚刚开始。“蓝色圈地运动”也许能和当年的“圈地运动”一样,给人类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谁知道呢?(记者/乐艳娜) (来源:《环球》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