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公务航空有限公司:礼记檀弓下四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23:09:13
檀弓下四

【原文】

孔子在卫,有送葬者,而夫子观之,曰:“善哉为丧乎!足以为法矣,小子识之。”子贡曰:“夫子何善尔也?”曰:“其往也如慕①,其反也如疑②。”子贡曰:“岂若速反而虞乎③?”子曰:“小子识之,我未之能行也。”

【注释】

按:《礼记正义》言:“此一节论丧礼以哀戚为本之事。”

①其往也如慕:慕,思慕,追思。郑玄:“慕,谓小儿随父母啼呼。”孙希旦:“孝子以亲往葬于墓,欲从之而不能,如婴儿之思慕其亲而啼泣也。”

②其反也如疑:疑,怀疑,迟疑。郑玄“疑者,哀亲之在彼,如不欲还然。”孙希旦:“既葬,迎精而返,不知神之来否,故迟疑而不欲遽还也。”

③速反而虞:虞,祭名,送葬之后在当日中午进行。子贡的意思,是送葬已经结束,当令神灵安定,应该速速返回设虞祭来安神。但孔子认为哀亲在墓,这才是是痛切之本情,反而安神,是祭祀之末礼,故下文夫子不许。

【译文】

孔子在卫国,赶上有一家人送葬。孔子看过之后,说:“这个送葬办得好啊!足可以被别人效法了,你小子要记住啊!”子贡问道:“老师为什么赞扬他们呢?”孔子说:“他们送葬的时候如婴儿思慕父母,返回的时候迟疑若失。”子贡说:“难道他们不应该快些回来设虞祭吗?”孔子说:“你小子记着,(哀戚是丧礼的根本,祭祀是末流的形式),连我也做不到这一点啊!”

【原文】

颜渊①之丧,馈祥肉②,孔子出受之,入,弹琴③而后食之。

【注释】

①颜渊:《史记·仲尼弟子列传》:“颜回者,鲁人也,字子渊。少孔子三十岁。……孔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回年二十九,发尽白,蚤死。孔子哭之恸,曰:‘自吾有回,门人益亲。’鲁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颜回乃孔子第一高足,孔子对其之死,伤心最甚。

②祥肉:亲丧满十三月祭祀时所供之肉。

③弹琴:郑玄:“弹琴,以散哀也。”

【译文】

颜渊去世,(家人)赠送祥祭之肉,孔子出门接受,回到屋内,操琴鼓瑟然后吃掉了祥肉。

【原文】

孔子与门人立,拱而尚右①,二三子②亦皆尚右。孔子曰:“二三子之嗜学也,我则有姊之丧故也。”二三子皆尚左。

【注释】

①拱而尚右:《礼记正义》言,此节论拱手之礼。对男子来说,丧事的时候崇尚站在右首,平时都在左首,古人认为左为阳右为阴的缘故。对女子来说正好相反。

②二三子:少数几个人。如用于第一人称,则相当于“诸位”的意思。这里指孔子的几个门人。

【译文】

孔子和几个门徒站在门旁,行拱手礼的时候,孔子都站在右首,几个门徒都跟着他站在右首行礼。孔子说:“你们几个真是好学啊。(不过)我是因为姐姐的丧事的缘故才站在这里的啊。”于是几个门徒都跑到左首边去了。

【原文】

孔子蚤作①,负手曳杖②,消摇于门③,歌曰:“泰山其颓乎?梁木其坏乎?哲人其萎乎?”既歌而入,当户而坐④。子贡闻之曰:“泰山其颓,则吾将安仰?梁木其坏,[则吾将安仗?]哲人其萎,则吾将安放⑤?夫子殆将病也。”遂趋而入。夫子曰:“赐!尔来何迟也?夏后氏殡于东阶之上,则犹在阼也;殷人殡于两楹之间,则与宾主夹之也⑥;周人殡于西阶之上,则犹宾之也。而丘也殷人也。予畴昔之夜,梦坐奠于两楹之间。夫明王不兴,而天下其孰能宗予?予殆将死也。”盖寝疾七日而没。

【注释】

①蚤作:早起。比平日起得早。

②负手曳杖:负手,倒背着手。曳杖,拖着手杖。

③消摇于门:消摇,即“逍遥”,本意是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意思,这里是散漫游荡、百无聊赖的意思。

④既歌而入,当户而坐:早早就坐下来,郑玄注:“蚤坐,急见人也。”

⑤泰山……吾将安放:颓,倒塌。仰,仰望。梁木,房屋的大梁,所有木头架设其上。《礼记集解》引谢枋得言:“刘尚书美家藏《礼记》,‘梁木其坏’下有‘则吾将安仗’五字。今按《家语》及高丽本,皆有此五字,应从之。”孙希旦则认为《礼记正义》等书并没有这一句,怀疑是后人所增。萎,委顿。

⑥夏后氏……宾主夹之也:孙希旦在《礼记集解》中解释得很详尽明晰:“愚谓东阶,主人之阶也。夏人以新死未异于生,故殡于东阶之上,则犹在主人之位也。西阶,宾客之阶也。周人以死者与生不同,而鬼神之位在西,故殡于西阶之上,则犹在宾客之处也。两楹之间,谓户牖之间,南面之位,其东西直两楹之间也。堂上之位,以此为最尊。殷人以鬼神应居尊位,故殡于两楹之间,而宾主之位夹其两旁也。奠,定也。坐奠,犹言安坐也。人君每日视朝于治朝,退适路寝听政,刚其正坐在两楹之间。大夫虽有私朝,其听政不敢南面,避人君也。夫子自言梦坐安于两楹之间,而明王不兴,天下无尊我以为君者,则非南面听治之象,而必为殷家丧殡之兆也。《续礼记集说》引陈澔言:“孔子其先宋人,成汤之后,故自谓殷人。”

按:本节叙述孔子行止异常,预知将死,后果然辞世一事。后人对孔子失常的行为多有辩论。此处引《续礼记集说》吴澄所言:“圣人德容,至死不变。今负手曳杖,逍遥于门,周旋中礼者似不如是。圣人乐天知命,视死生如昼夜,岂自为歌辞以悲其死?且以‘哲人’为称,‘泰山’、‘梁木’为比,自称若是?圣人清明在躬,志气如神,生死固所自知,又岂待占梦而知将死?盖是周末七十子以后之人将以尊圣人,而不知适以卑之也。”可作为后世为孔子辨诬的代表。

【译文】

孔子一大早就起来了,倒背着手拖着手杖,大摇大摆地在门口游荡,唱着歌道:“泰山将要崩塌啦!梁木将要损坏呀!哲人将要委顿啊!”唱完以后走回屋内,在窗前坐了下来。子贡听了以后说道:“泰山崩塌,那我还仰望什么呢?梁木损坏,那我还仰仗什么呢?哲人委顿,那我还效仿谁呢?老师该不会是病危了吧!”于是赶紧跑进屋内。孔子说:“赐啊,你怎么来得这么晚啊!夏后氏出殡都在东阶之上,那还是在阼阶上。殷人出殡在两楹之间,那是把宾主夹杂在两旁。周人出殡在西阶之上,那还是当宾客相待。而我孔丘是殷人。我前晚上做梦,梦到安坐在两楹之间。可是现在明王不兴,可天下人又有谁会推举我作明王呢?我大概是要死了啊!”孔子卧病在床,大概七天后就去世了。

【原文】

孔子之丧,门人疑所服①。子贡曰:“昔者夫子之丧颜渊,若丧子而无服;丧子路亦然。请丧夫子若丧父,而无服。”

【注释】

①疑所服:《礼记正义》:“此一节论弟子为师丧制之礼……依礼,丧师无服,其事分明。今夫子之丧,门人疑者,以夫子圣人,与凡师不等,当应特加丧礼,故疑所服。”后子贡比照父丧,提出不穿五服类的正服,而单以吊服加麻。并非不着丧服。

【译文】

孔子的丧事,门徒对是否穿正服犹疑不决。子贡说:“从前老师为颜渊办丧事,如同丧子一样而不穿正服;子路办丧事的时候也是这样。那么我们可以把老师比照父亲,不用穿正服了。”

【原文】

孔子之丧,公西赤为志焉①:饰棺墙,置翣设披,周也;设崇,殷也;绸练设旐,夏也②。

【注释】

①公西赤为志焉:公西赤,孔子弟子。《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公西赤字子华。少孔子四十二岁。……孔子曰:‘赤之適齐也,乘肥马,衣轻裘。吾闻君子周急不继富。’”看来孔子对公西赤的财富观念并不赏识。但是孔子办丧,由公西赤为志,孙希旦认为“其习于礼乐事也”。志,标记,标志。郑玄:“志,谓章识。”孙希旦:“葬之有饰,所以表识人之爵行,故谓之志。”

②饰棺墙……夏也:墙,柩车饰件,即棺罩四周的帷幔。《释名·释丧制》:“(棺之车)其盖曰柳……其旁曰墙,似屋墙也。”翣,shà,棺饰。垂于棺的两旁。《说文·羽部》:“翣,棺饰也。天子八,诸侯六,大夫四,士二。下垂。”披,丧具。即用在柩车两旁牵挽的帛,以防倾倚。《说文·手部》:“披,从旁持曰披。”《释名·释丧制》:“两旁引之曰披。披,摆也。各于一旁引摆之,备倾倚也。”崇,崇牙的简称。郑玄注:“崇牙,旌旗饰也。”孔颖达疏:“其送葬乘车所建旌旗刻缯为崇牙之饰,此则殷法。”旐,zhào,招魂幡。出丧时为棺柩引路的旗。孔颖达疏:“韜盛旌旗之竿,以素锦于杠首,设长寻之旐,此则夏礼也……夏虽八尺旐,更无余饰。”

按:公西赤为孔子丧事所做的这一切,可谓尊崇至极。郑玄说:“夫子虽殷人,兼用三王之礼,尊之。”孔颖达说:“孔子之丧,公西赤以饰棺荣夫子,故为盛礼,备三王之法,以章明志识焉。”

【译文】

孔子的丧事,由公西赤负责棺饰:他在棺的四周布上帷幔,在棺的两旁安放了垂饰,在柩车上装备了牵引的帛披,这用的是周礼;置备了崇牙旌旗,这用的是殷礼;用绸练做招魂幡,这用的是夏礼。

【原文】

子张①之丧,公明仪②为志焉。褚幕丹质③,蚁结于四隅④,殷士也。

【注释】

①子张:孔子弟子颛孙师,字子张,陈国人,小孔子四十八岁。

②公明仪:孔颖达注:“公明仪,是子张弟子。”

③褚幕丹质:《礼记正义》:“褚谓覆棺之物,若大夫以上,其形似幄,士则无褚。今公明仪尊敬其师,故特为褚,不得为幄,但似幕形,故云‘褚幕’,以丹质之布而为之也。”孙希旦认为,殷代自大夫以上,都用锦帛覆盖棺的四周。公明仪的做法,当是崇尚简洁朴素之意。丹,同“单”。单层。

④蚁结于四隅:蚁,郑玄:“蚍蜉也。殷之蚁结,似今蛇文画。”四隅,棺的四角。

【译文】

子张的丧事,公明仪负责饰棺。只用单层粗面覆盖作帷幕,在棺的四角画上了蛇形纹,这用的是殷代士人的礼仪。

【原文】

子夏问于孔子曰:“居父母之仇如之何①?”夫子曰:“寝苫枕干②,不仕,弗与共天下也。遇诸市朝,不反兵而斗③。”曰:“请问居昆弟④之仇如之何?”曰:“仕弗与共国,衔君命而使,虽遇之不斗。”曰:“请问居从父昆弟⑤之仇如之何?”曰:“不为魁⑥,主人能,则执兵而陪其后。”

【注释】

①居父母之仇:居,处在,处于。仇,仇敌,此处指杀父母之仇。

②寝苫枕干:苫,草席。寝苫,以丧礼相处。干,盾。枕干,以兵器自防。

③不反兵而斗:反兵,返回去搬援兵。斗,打斗,战斗。孔颖达疏:“言执杀之备,身常带兵,虽在市朝,不待反还取兵即当斗也。然朝在公门之内,兵器不入公门,身得持兵入朝者,案《阍人》‘掌中门之禁’,但兵器不得入中门耳。其大询众庶,在皋门之内,则得入也。且朝文既广,设朝或在野外,或在县、鄙、乡、遂,但有公事之处,皆谓之朝。兵者,亦谓佩刀已上,不必要是矛戟。”

④昆弟:即同父母的兄和弟。

⑤从父昆弟:从(zòng)父,父亲的兄弟,即伯父或叔父。故从父兄弟是指同祖父的兄弟。

⑥不为魁:魁,首。郑玄:“天文北斗,魁为首,杓为末。”

按:这一节孔子讲述对父母、兄弟、族兄弟的报仇之法。这里面虽然处理的方式有所区别,但大抵要以君命、公事为先,报仇为次。《续礼记集说》引姚际恒言:“此等大抵皆战国游侠之风,故认为正事、著为常言而不知觉也。此以作圣贤答问,犹可恨。”任启运言:“欲辨报之轻重,须审仇之是非。谓之仇者,亲无致死之道,彼有故杀之心也。若亲有罪,不仇;彼过误,不仇;彼有君命,不仇。岂曰不痛于心?然义有不得而仇者也,不然妄行以千国,宪是以亲之枝再戮也,讵曰孝乎?”此间是非,读者请自辨。

【译文】

  子夏问孔子道:“处于为父母报仇的境地,该怎么办?”孔子说:“睡干草枕盾牌,不做官,与仇人不共戴天。在集市朝堂遇见仇人,不等回去搬援兵就和他斗。”子夏问:“那么为亲兄弟报仇呢?”孔子说:“不与仇人同朝为官,奉君命行事,即使遇到仇人也不与其争斗。”子夏又问:“那么族亲兄弟之仇呢?”孔子说:“不出头露面,如果(族兄弟的)主人要报仇,就拿着兵器跟在后面。”
【原文】

孔子之丧,二三子皆绖①而出。群居则绖,出则否②。

【注释】

①二三子皆绖:二三子,指孔子七十弟子。下文的“群”与此义同。絰,dié,服丧期间结在头上或腰部的葛麻布带。

②群居则绖,出则否:居,《礼记章句》:“孔子没,弟子皆庐于殡宫也。出,各以己事而有所往也。出不绖者,不疑于有丧。”按照当时之礼,弟子为老师服丧,居出都应服绖。对此,《礼记集解》这样解释说:“今七十子相为,出乃不服者,盖以孔子之丧既绖而出,故于朋友之服微杀之,以示其不敢同于师之意,盖酌乎礼之宜而变之也。”我想或者七十弟子确有出则不绖者,恐怕是因为偶然之失,或者后世记者讹传。

【译文】

孔子治丧期间,众弟子都穿着吊服外出。(在殡宫守丧期间)众人都著丧服,外出却都不穿服丧了。

【原文】

易墓①,非古也。

【注释】

①易墓:修治墓地的草木。郑玄:“易,谓芟治草木。不易,丘陵也。”孔颖达:“墓,谓冢旁之地。不易者,使有草木如丘陵然。”

【译文】

修治墓地上的草木,这不是古礼。

【原文】

子路曰:“吾闻诸夫子:丧礼,与其哀不足而礼有余也,不若礼不足而哀有余也。祭礼,与其敬不足而礼有余也,不若礼不足而敬有余也。”①

【注释】

①郑玄:“丧主哀,祭主敬。”孔颖达:“丧礼有余,谓明器衣衾之属多也。祭礼有余,谓俎豆牲牢之属多也。”孙希旦:“丧祭之礼,固有一定,然第务于礼而哀敬不足以称之则见为有余矣。此于礼之末虽举,而其本则有所未尽也。若哀敬有余而于仪物或有所未尽,此虽未足以言备礼,而其本则已得矣。行礼固以本末兼尽为至,若就其偏者而较其得失,则又以得其本者为贵也。

【译文】

子路说:“我听老师讲过:对于办丧事,与其哀伤不足而器物有余,不如器物不足而哀伤有余;对于祭祀之礼,与其敬意不足而祭品有余,不如祭品不足而敬意有余。”

【原文】

曾子吊于负夏①,主人既祖填池②,推柩而反之③,降妇人而后行礼④。从者曰:“礼与?”曾子曰:“夫祖者且也⑤。且胡为其不可以反宿⑥也?”从者又问诸子游曰:“礼与?”子游曰:“饭⑦于牖下,小敛于户内,大敛于阼⑧,殡于客位,祖于庭,葬于墓,所以即远也。故丧事有进而无退。”曾子闻之曰:“多矣乎,予出祖者⑨。”

曾子袭裘而吊,子游裼裘而吊⑩。曾子指子游而示人曰:“夫夫也,为习于礼者,如之何其裼裘而吊也?”主人既小敛,袒、括发,子游趋而出,袭裘、带、绖而入⑾。曾子曰:“我过矣,我过矣,夫夫是也。”

【注释】

①负夏:郑玄:“负夏,卫地。”远古时代帝舜的都城。据今人考证,应在山西垣曲县境内。一说在河南濮南。

②主人既祖填池:祖,祖奠。祖为于神主前之祭奠,出行时祭路神,引申为送行。此处当指出殡前一天晩上的祭奠。郑玄:“谓移柩车去载处为行始也。”填池,郑玄:“填池,当为‘奠徹’,谓徹(撤)遣奠,设祖奠。”遣奠,将下葬时的祭奠。祖奠于遣奠前一天进行。王夫之《礼记章句》认为:“‘填’,‘窴’古字通用,设也。‘池’,以竹为之衣,以青布象宫室之承霤设于荒下,为棺饰。饰棺者,先设帷,次设荒,而后加池。即窴池,则棺饰备矣。”《续礼记集说》引姚际恒、陆奎勋、方苞等言,均执此说,认为“奠撤”之说不确。综合数家之言,此句当译为“主人已经完成祖奠、殡礼即将结束了”。

③推柩而反之:《仪礼·既夕礼》上说,设祖奠的时候,棺材向北,指向祖庙;临出殡前,即遣奠之后,将棺材移向西,意思是即将上路了。负夏这家人重设祖奠,因此将棺材重新调了个方向,指向北首,然后开始祖奠。

④降妇人而后行礼:按照《仪礼》的说法,在进行祖奠的时候,妇女是要走到阶上行礼的。而此时负夏这家人已经完成祖奠,妇人们都在阶下,重又开始设祖奠,可能忽略了这个情况,因此形成了妇人在阶下(即“降妇人”)就开始行祖奠之礼的局面。

⑤祖者且也:且,郑玄注:“且,未定之辞。”此处按曾子语意,当为“姑且”,“暂且”之义。

⑥反宿:即“反柩”,将棺材掉转方向。

⑦子游:孔子弟子言偃,吴人。孔子认为他适合学习文学。饭:郑玄注:“饭,以米、贝实尸口中也。”

⑧小敛大敛:郑玄注:“小敛大敛,皆以衣敛尸,衣少曰小敛,衣多曰大敛。”

⑨多矣乎,予出祖者:多,意思是“胜过”、“超过”,乃曾子称赞子游的话。王夫之认为“‘多’犹‘赘也’、‘过也’。“出祖”,即完成祖奠之意。

⑩袭裘裼裘:《礼记正义》说:“凡吊丧之礼,主人未变之前,吊者吉服而吊。吉服谓羔裘、玄冠、缁衣、素裳。又袒去上服,以露裼衣,则此‘裼裘而吊’是也。”这一节讲的是吊服的穿著,吊者应当随主人是否变服而定。

⑾主人……而入:袒,《正义》:“袒衣而露其臂也。”一说即袒开外衣,露出裼衣(裼,。内衣)。括发,《正义》:“去纚(x?,冠织,束发用的布帛)而约其发以麻也。”《正义》说:“始死,主人筓、纚、深衣,至小敛,乃袒、括发,始变服也。”

按:《礼记正义》说,“此一节论负夏氏葬礼所失之事。”大概讲的是负夏之地的一家人办丧事,看见曾子光临拜祭,为了表示对曾子的荣宠,于是停止正在进行的遣奠,重新从祖 奠开始。曾子的随从对负夏这家人的做法产生了怀疑,认为不合礼制。求教孔门另一高徒子游,子游认为这是失礼。曾子认为子游的看法是错误的,而子游坚持以自己的观点参加拜祭。后曾子醒悟,承认了自己的错误。

孙希旦认为此节的意义难以晓喻。就在于负夏这家人中断了正在进行的仪式而从头开始。按照郑玄的说法,乃是“荣曾子吊,欲更始也。”孔颖达说:“曾子之吊,在祖之日撤祖奠、设遣奠之时,主人荣曾子之来,乃撤遣奠,更设祖奠。”后代学者对郑孔之说没有评判。因此,主人因何违背常礼,似乎成了悬案。

另外,有学者认为(如王夫之)认为此篇所记之事,扬子游,抑曾子,因此推断其大概是子游的门徒所记。

【译文】

曾子到负夏去吊丧,主人已经完成祖奠、殡礼已接近尾声,(见曾子到来,就)将棺材掉转了方位,在妇女们都还在阶下的情况下重行祖奠之礼。和曾子同行的人问道:“这合乎礼制吗?”曾子说:“祖奠本来就是丧葬之中一个暂时的步骤嘛,那为什么就不能把棺材掉头呢?”(后来)这个随从又去讨教子游说:“这合乎礼制吗?”子游说:“(殡葬之礼)要在门户间为逝者填食物于口,在寝室当门之处为其加小敛之衣,加大敛的衣裳要在阼阶之上,行殡礼要朝向客人的方位,在庭院中设置祖奠的仪式,在要墓地加以安葬。用这些步骤来由近及远(象征对逝者的不舍),所以丧葬之事只能按步骤前进而不能倒退。”曾子听到后说:“子游的讲话累赘了,我只是讲祖奠之后的事情啊。”

曾子穿着羔裘去吊丧,子游露着内衣吊丧。曾子指着子游对别人说:“看那个人,也是个习礼之人,为什么还要袒露内衣去吊丧呢?”等到主人完成小敛,袒露内衣,用麻带束发,这时子游快步跑到外面,穿着吊丧的裘、带和绖进来了。曾子见了说:“是我错了,是我错了!子游这个人做得对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