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机作业证:穿过千年的尘埃之二十二:辛弃疾二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1 23:04:23






老大哪堪说,似而今、元龙臭味,孟公瓜葛。我病君来高歌饮,惊散楼头飞雪。笑富贵千钧如发。硬语盘空谁来听?记当时、只有西窗月。重进酒,换鸣瑟。

事无两样人心别。问渠侬:神州毕竟,几番离合?汗血盐车无人顾,千里空收骏骨。正目断、关河路绝。我最怜君中宵舞,道“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

-----《贺新郎》


贺新郎,原名贺新凉,词牌名,又名《金缕曲》、《乳燕飞》,据说始见于东坡先生的《贺新凉》,因词中有“乳燕飞华屋,悄无人,桐阴转午,晚凉新浴”句,故名。后来将“凉”字误作“郎”字。

淳熙十五年冬天,这一年,落职闲居的辛弃疾已年近半百,陈亮来看他,陈亮比他小三岁,当时稼轩先生正卧病在床,同样身为主战派的南宋著名狂人陈亮按照先前约定的时间,特地赶到江西铅山与他共商抗战恢复大计,这次会面,史称第二次鹅湖之会,第一次是朱陆讲学,第二次没有朱熹,没有陆九渊,但第二次的鹅湖之会里,那剑胆琴心式的高山流水会知音,同样成就了中国文学史上绝无仅有一段佳话。这首词,就是当时南宋两位最著名的爱国词人在这次会唔时相互唱和之中的传世作品。

其实,由这首词,不难看出辛弃疾当时老当弥壮的霸气与无奈,岁月销靡,英雄迟暮,碧血丹心虽报国无门,但是一颗光复河山报仇雪恨之心仍然雄心不减,壮怀激烈。

知己重逢,连病都可以不药而愈,同样是忧国忧民的英雄,同样是文采飞扬的词作家,“我病君来高歌舞,惊散楼头飞雪”,憩鹅湖之清阴,酌瓢泉而共饮,长歌相答,极论世事,性之所至时,又拔剑起舞,倾尽一腔报国之志。奈何,鹅湖激荡,荡不起朝庭的死水微澜,英雄悲歌,歌不动西湖的醉人暖风。自从朝庭里能当大任的虞允文积劳成疾,出师未及身先死以后,很遗憾,朝庭秣马厉兵十几年的收复大计,仿佛突然失去了主心骨,连当时那位还算激进的皇帝宋孝宗都对收复中原完全丧失了决心和信心,这对于辛弃疾来说,无异于最沉重的一击。

他还有何计可施呢?除了空对断鸿残照,残山剩水,忿流年似水,年华虚度。。。

自从26年前,亲自带着几千名义军奉表投南以来,辛弃疾由始至终一直将领军北伐洗雪国耻、收复失地当成了自己的毕生的事业,同时也把冲锋陷阵建立功业作为自己至高无上的远大理想。可惜英雄空怀鸿鹄志,只叹不识朝庭心。由北方归宋庭,那一路上披荆斩棘金戈铁马,英明神武但却初来乍到的辛弃疾,他一点儿不了解当时南宋朝庭的怯懦和畏缩,他更不明白“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江南的风和日丽,早已经将一些人心头上的靖康之耻消磨殆尽,他们心怀叵测,他们只想偏安一域醉生梦死,苟且偷生。

“忍将万字平戎策,换作东家种树书。”,他的满腔热情打在南宋朝庭冰冷斑剥的墙壁上,尤如橡皮的皮球迅速弹了回去,回归南宋之后,辛弃疾表面上风光无限,奈何坐的全是冷板凳,从北方带过来的义军队伍全部就地解散,昔日将领兄弟散落各地,落了单的威武大将军被朝庭策封文职,举世瞩目的军事论文《美芹十论》上报朝庭,长久的石沉大海,一腔赤诚的烈火雄心,渐渐为无情的岁月浇灭贻尽。

1162年,宋高宗赵构退位,孝宗赵昚继承皇统。宋孝宗本是宋太祖赵匡胤的七世孙,靖康之变,徽宗一脉的子子孙孙几乎全都被金国一网打尽,高宗赵构本人在靖康之变后,由于受到惊吓,再不生育,后来南宋立国不久,又发生了著名的苗刘之变,唯一的独生儿子也死于这场变故,皇位大统在无人可继的情况下,只好从太祖一脉的后人之中选出了赵昚。

赵昚三十六岁方才继承皇位,历史上的孝宗皇帝乃是整个南宋王朝最为数不多的颇有作为的中兴之主,孝宗勤政为民,知耻后勇,发愤图强,他一即位,立刻不顾父皇及众议和派的反对,不仅为被冤杀的岳飞昭雪平了反,追封岳飞为鄂国公,并且剥夺了奸相秦桧的官爵,更启用大批的主战派,积极为北伐失地作备战。但是,由于他初登大宝操之过急,加之用人不当,北伐中原,他竟再次启用了有名的志大才疏老将军张浚,以至阵前将领不和,各自为战,终究导致了著名的符离惨败,南宋朝庭被迫与金国签下了丧权辱国的 “隆兴和议”,关健是“隆兴和议”之后,原先的主和派再一次在“人退权不退的”宋高宗的主宰下抢占了风头,南宋政府的决策实权又一次回到了秦桧余党的主和派手中。

隆兴和议这一年,辛弃疾还不到二十五岁。符离惨败之后,原先的隆兴年号不“隆兴”了,又改为乾道,一心想复仇雪恨的孝宗受挫于符离之辱,又忌惮于赵构的干政,只得搁置北伐,暂时息兵养民,以发展经济,纾困朝政为重。对于前来投奔的辛弃疾,孝宗本人是欣赏他的,但毕竟人太年轻,加之在朝庭一些大臣宰执们看来,这个初出茅庐的小英雄始终有些来路“不正”,非我同类,所以他的所有军事韬略并不被宋庭采讷,倒是他的实干能力受到了朝庭的赏识,于是,从二十三岁到四十二岁这一段漫长的青壮年华,辛弃疾完全远离了南宋军队,他受朝庭派往,不断的宦游各地。

可是,即便远离军队,远离朝堂,辛弃疾一颗壮志凌云之心仍然不曾半点萎靡,“隆兴和议”之时,他其实刚归宋土,便大胆上呈《美芹十论》,滔滔不绝的就敌我双方的战略问题,劝告君主:“。。。臣窃谓恢复自有定谋,非符离小胜负之可惩,而朝廷公卿过虑、不言兵之可惜也。古人言不以小挫而沮吾大计,正以此耳。”几年以后,朝庭再次启用白马书生虞允文执为参知政事兼知枢密院事,一直苦苦等待的辛弃疾仿佛看到了一丝北伐的曙光,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连夜写出《九议》等一系列奏疏,审时度势,力陈复国方略,上奏朝庭,只可惜在“谈战色变”的年月里,他的意见仍然再被朝庭搁置。

二十来岁的辛弃疾,不得不从策马扬威的马背上跳了下来,时事造人,那一跳,昔日威风凛凛的大将军,从此摇身一变,变成了南宋官场一名举足轻重的转运使,安抚使,一脚踏入宦程的辛弃疾从此远离梦想,远离号角,长期被派往江西、湖北、湖南等地任职,在地方任职期间,虽然宦迹无常,但政绩卓著,然而,后方的荒政治理以及治安整顿,毕竟与他最初的宏大理想大相径庭,何况,官场腐败,岁月无情,人生又短暂,于是在颠沛流离的宦游期间,词人如火山喷岩一般,创作了大量的内容宏大,词情或委婉清丽,或慷慨豪迈的瑰丽词篇,以浇胸中块垒,以诉英雄郁郁不得志的痛苦与忧愤。

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地数。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怨春不语。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

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蛾眉曾有人妒。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摸鱼儿》


风雨之后,留不住的春光匆匆去又归。这里明写春,实则写的是苦闷,写的是怀才不遇的悲愤。明写景,写长门阿娇佳期误,实则,写的是词人一颗忠肝义胆报国心,就象丽人阿娇一样,被人闲置,纵使千金聘得司马相如代写赋,奈何,小人当道,投降派得宠,夕阳西下,皇图断裂,泱泱华厦岌岌可危,摇摇欲坠,词人肝肠寸断,却是无人重用,无人问津。

淳熙二年,亦即公元1175年,江西茶商拥兵叛乱,朝庭派军缴匪,但却屡战屡败(可见当时南宋的军力有多羸弱!),宋孝宗急得象热锅上的蚂蚁,急忙颁令任命颇具军事才华的辛弃疾至江西任江西的提点刑狱,节制江西平叛事务。

接到朝庭任命之后,临危受命的辛弃疾立刻慷慨赴任,于是,多少年都未策马扬鞭征战沙场的辛弃疾,在这一次江西缴匪过程中,倒是如愿以偿的狠狠的过了一把将军瘾。他的雷厉风行,加之为人有勇有谋,有胆有识,使得那些本身也是逼于无奈走上反叛的茶商们一见他的大旗,立刻闻风丧胆,不战而降,没过多久,辛弃疾就不负皇命,迅速平定了这次声势浩大影响跨及几个省的茶商叛乱。平叛之后,辛弃疾又立刻针对茶商造反一事,着手调查,经过一系列详尽的彻查,终于写下了著名的《论盗贼札子》上奏朝庭,使得朝庭那些太平官绅乃至当朝天子明白到,民之所以为盗,实乃贪官污吏以及苛政逼迫所致。

这一次江西平叛工作,着实令朝庭大员乃至皇帝孝宗大开眼界,不仅对辛的军事才华有了全新的了解,同时也令一些文人仕子对辛弃疾主政执法的严厉苛酷有了一些认识,以至于为日后饱受争议的弹劾诽谤,在此,打下了悲剧的伏笔。

江西平叛工作以圆满告终,然而辛弃疾并不因此有所骄横,一生崇尚英雄情结的他,终归志不在此,他的宏大理想到死都不曾改变。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从他的诗词里一窥究竟。据说有一次,在任职的往返途中,已界不惑之年的辛弃疾登临郁孤台,俯瞰绵延不绝的江水,遥忆当年隆裕太后为了躲避金兵的追赶,曾在这里弃船登陆,逃往赣州,一时孤愤于心,隧奋笔疾书,写下了这首烩炙人口的《菩萨蛮》----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菩萨蛮? 书江西造口壁》


由这首遍布愁云忧雨流淌悲情孤愤的经典词作,不难看出,不管岁月如何流逝,也不管世事如何沧桑,恁什么都不能改变词人,挥戈北上、重整山河的光复之心。

可惜,自古英雄多遗恨,曲高和寡的辛弃疾始终无法说服朝庭畏战者的心。但是,再苦闷孤独,甚至再坎坷曲折的岁月,也不能销蚀胸怀大志的辛弃疾,毕竟,他不是别人,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硕果仅存的独行者之一,他在侵略者的铁蹄下出生,他在动荡不安中成长,他从烽火狼烟中走来,怀着一身的本领,一腔沸腾的热血,即便不为时势所容,但是那披坚执锐的恢宏,那疆场杀敌的壮烈,始终数十年如一日,生生不息的点燃着他那锐不可挡的生命。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醉意朦胧之中,把灯拨亮抽出宝剑来细看,一梦醒来,不想,营房外面已经吹响了号角。班师回朝的英勇将士们正在大口大口的分享着大将军犒赏的烤肉,军乐队也奏出了雄壮嘹亮的军歌,这个秋天的季节,沙场上正在进行大阅兵,雄纠纠的烈马奔驰得比卢马还要快,箭发弦动的响声如同惊天劈雷一般轰响。远望着眼前这令人震奋的一切,我也多么想加入到他们中去,为完成国家统一的大业贡献一份力量,同时也为自己平凡的一生赢得一个崇高的荣耀,可是,令人遗憾的是,而今我已白发苍苍,恐怕是再不能上阵杀敌了。

这是我最喜欢的一首辛词。这首词乃是辛弃疾于1188年写给他的好朋友陈亮的应答词,这首词,气势恢弘,慷慨激昂。从结构上看,构思奇特,结构奇变。除首尾两句写现实外,中间全写梦境,通过一个金戈铁马的梦,表达了词人,连做梦都梦寐以求重新回到沙场领兵北伐的壮志雄心。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曾经,是他向皇帝上过《美芹》,曾经,是他向宰相虞允文进呈过《九议》。。。终究虎落平川,无论是他呕心沥血总结的《美芹》,还是沥尽肝胆写成的《九议》,都被朝庭当成了几叠废纸。平生以气节自负,以功业自许的辛弃疾,独自徘徊于离庙堂苍茫悠远的带湖,面对形形色色的苟和势力,面对醉生梦死的官僚,英雄注定是痛苦的,能不痛苦?梦太斑斓,现实残酷,纵千愁万绪,仍孤掌难鸣,老泪纵横,何人能揾英雄泪?

一路走来,辛弃疾就象一个气势磅礴的悲怆歌者,独自吼着凄厉的号子,从滚滚狼烟中走出来,走过淮水,走到金陵,走到临安,披荆斩棘,他的脚步几乎踏遍了南宋朝庭大半个版图,可是,谁能读懂他那嘶哑的,苦涩的长调后面,激荡着一颗怎样萧瑟的心?


他也高官厚禄(南宋国富,对于官员的俸禄是慷慨的。),他也倚红偎翠,这是他词人的浪漫天性所赐,但是难能可贵的是,金银厚禄如粪土,他玩物却不丧志,他儿女情长,但却并不英雄气短,在长夜里醒来,在带湖畔醒来,在每一次酒酣炙残的睡梦中醒来,在他思海里生生不息起伏迭宕的,仍然是他一刻不忘的北方故地,是那些仍然在金人铁骑贱踏下的父老兄弟。因此多少次午夜梦回,他仰天长啸,他抚剑沉吟,奈何,朝庭的帝王贤臣听不进他的长啸,北国失地的父老乡亲也听不到的高歌悲鸣,他无言以诉,唯将一腔悲愤化作长歌短赋,让文字的不朽光辉,抚慰并且记录下他的一腔忠愤。因此,辛弃疾的词,不等同其他流派的词,辛弃疾的词是将军的词,是英雄的词,少了胭脂水粉媚,多了慷慨悲壮气,读他的词往往荡气回肠,往往心潮澎湃,往往热血沸腾。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南乡子?何处望神州》


在漫长的仕途岁月,几经宦海沉浮,才四十几岁正当壮年的辛弃疾,由于受到朝庭政客的诽谤,连自己一手建立起来的飞虎队都不再由他管理,一颗丹心再度受伤,他被贬回到上饶,在长达二十几年的岁月里,由于朝庭刻意冷落,他出仕无门,终日留连于鹅湖,孤独时与青山作伴,寂寞时与寒鸦沙鸥共鸣,这一时期的辛弃疾不可避免的陷入了深深的苦恼与悲愤。百口莫辩的辛弃疾无处喊冤,也无处申诉,在长达二十年的闲置时期,无职可挂的辛弃疾只能将一颗琴心,寄情山水田园,寄情于江南的柔媚富贵乡。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清平乐?村居》


家住江南,又过了、清明寒食。花径里、一番风雨,一番狼藉。红粉暗随流水去,园林渐觉清阴密。算年年、落尽刺桐花,寒无力。

庭院静,空相忆。无处说,闲悉极。怕流莺乳燕,得知消息。尺素如今何处也,彩云依旧无踪迹。谩教人、羞去上层楼,平芜碧。

-----《满江红。暮春》

清平田园,红粉佳人。只是,山水风光不过是一时的优哉,玉人怀抱也不过是短暂忘情。舒适恬淡的赋闲生活并不能消磨词人一番义薄云天的斗志,为了国家,辛弃疾呕心沥血,他把自己的胸膛敞开,把鲜血刨出来,献给当权者看,然而,他那颗炽热的报国之心还是长久的被当权者无情地碾得粉碎。

人生失意,文坛得意,所幸,南宋沙场阅兵时少了一位挥刀策马的大元帅,但是中国华夏词坛从此竟迎来了一位气势磅礴同样能开疆拓土的“飞将军”(后人评辛乃中国的词坛飞将军也)。

从词的艺术风格上讲,辛弃疾继承和发展了北宋苏东坡的豪放词风,只是,东坡词豪放超迈,辛词则重于慷慨悲歌,激情飞扬,后世文人们在研究中国词坛风格的时候,总是把辛弃疾与他的前辈北宋苏东坡先生树立一起,他们二人在文学上统称苏辛,也正是由于他们两个人的出现,宋词这种充满幽情闺怨的文体终于一扫往日的婉约清丽之态,注入了铿锵有力,豪迈慷慨之风。难怪前清秀才王国维先生说:“东坡之词犷,稼轩之词豪,无二人之胸襟与学问而学其词,犹东施之效颦也。”而后世文人们更是根据二人的独特词采更加形象的总结:如果说苏东坡是衣冠伟人的话,那么辛弃疾则是弓刀游侠。

这是指两个人在文风之上的共通和迥异之处,辛弃疾南归之后的宦海浮沉与苏东坡陆游等人的个人经历其实也是何等的相似,一样的忧谗畏讥,一样的壮志难酬,只是唯一不同的是,苏东坡的悲壮,是和平环境下人生的百般磨砺所致;辛弃疾的悲壮,是战争年代、国家分裂带给人的巨大创痛所催生。东坡先生面对的是仕途的阻力,是人民内部矛盾的纠结,从大局计,即使政见不同,只要不是你死我活,东坡先生大可以睁只眼闭只眼寄情于山水,寄情于“释道儒”,寄情于心灵的放旷与飘逸。然而辛弃疾则不能,因为辛弃疾身怀的是家仇国恨(本文针对的是当时的政治环境,无意于纠结当下的民族问题!切记!),作为一个不断饱受战争,不断受到屈辱盘剥的弱势民族,他心怀雪耻之志,因此他既不甘于隐,也不甘于退,誓要将毕生的精力付诸于洗血国耻解救中原的踏马横川之中去。

青山欲共高人语,联翩万马来无数。烟雨却低回,望来终不来。

人言头上发,总向愁中白。拍手笑沙鸥,一身都是愁。

-----《菩萨蛮? 赏心亭为叶丞相赋》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只恨苍天铁了心!命运有时候就这么弄人,愚弄人!


时光荏苒,将军白发,一生都得不到重用的辛弃疾,到了晚年倒是终于等来了,南宋朝庭姗姗来迟的整军北伐的一旨颁令。老骥伏枥,志在千里,于是,老将再也坐不住了,填词写赋的人再也不能恬静,不能假装心如止水。这一年,宋宁宗赵扩启用韩侂胄举兵北伐,年迈的辛弃疾为了能够重上战场,不顾昔日挚友朱熹劝他“克己复礼”的忠告,甚至不惜向颇具争议的外戚大臣韩侂胄托词献媚,以期重披战衣。终于,一二○四年,这一年,辛弃疾以六十四岁的高龄出任绍兴知府兼浙东安抚使,羿年,在韩侂胄的举荐下,辛弃疾更是得到了宋宁宗皇帝的堂下昭见,这一次觐见,辛弃疾终于有机会将垒藏于心长达数十年的北伐韬略面对面的在皇帝面前慷慨陈辞地演讲出来,尤其是在他分析到金国“必乱必亡”的时候,年轻的宁宗几乎为之大振,苦苦等了数十载,一生经历了四朝天子的辛弃疾,他自己又何尝不是倍受鼓舞。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听听,“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多么掷地有声的豪迈壮语!


可惜的是,这一次出仕不久,辛弃疾又一次受到了沉重打击,在一些谏官的攻击下被迫离职。几年以后,朝庭再次决定起用他,任他为枢密都承旨,令他速到临安(杭州)赴任。然而这一年,68岁的辛弃疾已经身患重疾,这一次,他是真起不来了,他盼累了,也等累了,终于怀着满腔忧愤,以及终其一生都不曾实现的遗愿,溘然长逝。。。  





注:辛弃疾是我最崇拜的中国文人,词人,因此,学习他的时候,比较用功,写他的时候,也比较倾力。。。有些按捺不住的悲情。。。篇幅越拉越长。。。这一篇就是八千四百多字,担待些吧。。。呵。。。


感谢如下精彩点评:

http://blog.sina.com.cn/u/1681812982博主回复:
2010-05-12 23:41:44
老夫亦甚好稼轩词。认为此公为史上书剑报国第一人,文武兼备。欣赏其词豪放、通脱、峻逸、奇巧,且如行云流水、不见雕琢、宛若白话口语。只是素无研究,打一拙譬,轩词似东坡词与后主词之杂交互补,不知当乎?另,存疑有二:为何重赏析而轻研究把玩?好轩词者又对国是噤若寒蝉?不懂,人真复杂。


辛弃疾,飞刀最为崇拜的词人,可以说宋词比较颓废,弟弟只喜欢辛弃疾,苏轼还算可以,其他人只是作为娱乐了!弟弟下周日就要结婚了,这几天可能要准备婚事,所以可能找不好博客了,希望姐姐不要见怪

野渡清萧:2010-05-10 20:33:47[回复][删除][举报]
可叹鹅湖之会中辛幼安“看试手,补天裂”的夙愿,竟于开禧二年灰飞烟灭,怀忧愤而辞世,让天下英雄唏嘘不已……

农夫:2010-05-12 06:16:12[回复][删除][举报]
一口气读完了,八千多字,看了半个多小时,你呀,可以上讲堂了,在宋朝,我独敬苏东坡、辛弃疾、陆游三人,看完你的这篇文章,有了更深的了解,你是个治学很认真的人,问好朋友!


风语者:2010-05-10 16:32:06[回复][删除][举报]
感怀于所触,辛老先生几近大半生的所历所思,抱负之期,无望以及。
博主的解读实有独到。承教!

2010.05.09暴风骤雨广州

此情可待5431:2010-05-02 21:04:01[回复][删除][举报]
辛稼轩跌宕不羁的性格,即使本来想平澹一下,忽尔兴起,又恣纵无状,其老成却总被天真所冲破,这首词简直是徒低谷到峰巅的飞霎直上,而这首词也不啻是辛稼轩封自己的词,抱负着神圣之自尊的总结,而且我以为是再准确不过的评语了。 “ 古来三五个英雄” 是辛稼轩对千古英雄的傲视, “ 知我者, 二三子” 则是辛稼轩对自己词章成就的无上评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