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涂覆隔膜工艺:【备战中考】就地取材,何必东奔西走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4 21:43:47

   “就地取材”是个比喻的说法,就是说,当你感到思路闭塞、“无米下锅”时,无需作广泛的联想或想象,就把近在眼前的试卷翻一翻,特别是多注意试卷上的文言文短文、现代文篇目及古诗词,从中寻找、挖掘写作的素材。这样做,不但写作的素材有了保证,而且大大节约了寻找素材的时间(考试的时间多宝贵啊),一举两得,一箭双雕,何乐而不为?

 

   如一位考生在写作“答案是丰富多彩的”话题作文时,写出了《长城——生命成长》的作文。这是出乎阅卷老师预料的,但是我们又不能不佩服这位考生如此的机智——居然从现代文阅读《长城》获得写作的灵感。长城是伟大中华民族的象征,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力量与血汗的结晶,它被誉为人类文明的纪念碑,被称为世界古代七大奇迹之一。写长城的散文可谓多矣,然而各篇散文构思和所抒发的思想感情却可以各不相同。《长城》选取长城作为历史与现实的结合点,赋予长城以象征意义,来反思历史,评说现实,展望未来。文章前半部分对历史的反思和评价,认为历史上的长城是凄婉的历史、民族封闭的象征、文化愚钝的标志;后半部分对现实的评说,认为现实的长城是开放的、自信的。文章对长城这样解读,不正有“答案是丰富多彩的”含义吗?难怪这名考生从中得到启示。

 

   如考场佳作《赤兔之死》的作者蒋昕捷刚拿到作文题目时,觉得这次作文题目入手比较容易,但要写好很难,曾有点慌乱。但是当做到现代文阅读时,文章中恰好提到了飞马踏燕,他一下子就想到赤兔马,随之吕布和关羽的形象也浮现在脑海中,他联想到这两个人物都与“诚信”相关,可以用到作文上,但如果单纯做成人物评论,作文就缺乏感染力。接着他想到赤兔马早年跟从吕布,后来又追随关羽,关于“诚信”的话题,它应该是最有发言权的,于是就编撰出赤兔之死的故事。整个写作仅仅花了50分钟的时间。

 

   如江苏一考场佳作《人与路》,则是由试卷上的古诗词鉴赏材料引发。这则古诗词是元人魏初的《鹧鸪天》:“去岁今辰却到家,今年相望又天涯。一春心事闲无处,两鬓秋霜细有华。山接水,水明霞。满林残照见归鸦。何时收拾田园了,儿女团圞夜煮茶?”这首词情真意切,表达了思家之情。而这篇《人与路》则正是叙写自己在外求学深切思念父母之情。文章开篇和篇末都引用了这首词,这正向我们昭示该考生是受《鹧鸪天》的引发而写作的。

 

   2008年安徽一考场佳作《带着感动出发》,小作者一方面“我为韩休体察民情为民请命的仁爱之心而感动”,一方面“我为玄宗广开言路、从谏如流之风而感动”。显然,这是用足试卷上文言文阅读材料了。

 

   我们再看一个类似的例子:

   后汉时有一位寡妇,侍候婆婆非常孝顺。后来婆婆年老寿终。但小姑原本心怀嫌怨忌妒之心,就诬陷寡妇厌恶供养婆婆,毒死了她的母亲。郡守不加审察,就定了这位寡妇谋杀罪。这郡守手下有一个正直的官吏叫孟尝,他经过调查,得知事情真相,详尽地向太守作了禀报。但太守固执己见,致使寡妇蒙冤而死。自此郡中干旱两年。试想一下,假如这位郡守能从善如流,听取孟尝的意见,怎能酿就这一千古奇冤?

 

   这是2004年一篇考场作文的片段。显然这段素材都来自试卷中的文言文阅读材料《孟尝传》。这真是:“不管材料来自何处,能证明观点的就是好材料。”阅卷老师看到这,恐怕也会为考生的机灵而击节赞赏呢吧。

 

   不过,就地取材,不等于原封不动地照搬。有个考生在写“答案是丰富多彩的”作文时,居然把试卷上的现代文阅读《长城》几乎全部抄了下来,文章最后才加了一句自己的议论:“答案是丰富多彩的我们应该做的是认识到这一点,并且学会判断和利用这些丰富多彩的答案!”这样的文章实际是抄袭,而不是灵活地化用。

 

   商家常常打出宣传语:不必东奔西走,这里应有尽有!写作上,我们也可以说:就地取材,何必东奔西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