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产业发展现况:我喜欢的古典诗词 / 阳台一隅 / 第56页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4 01:18:01
我喜欢的古典诗词共266页 
  作者:阳台一隅 提交日期:2010-03-10 19:07  (中)
  
   皇帝李昂看着得意洋洋的王守澄,心里憋气。
  
   自己也知道,还没到动手的时候,慢慢等吧,薄积厚发。
  
   盘根错节,这个词形容宦官们在朝庭内外的关系估计不会偏颇。
  
   第1个站出来的是刘蕡(fen2),在皇帝李昂召开的一次见面会上,直言时弊,猛轰宦官,要求将权力归还宰相,兵权交给将帅。
  
   刘蕡的发言得到正义人士的积极回帖响应,“说得对,说得好。”
  
   文宗李昂不易被人察觉的微微一笑,没吱声。这是他的第1步,成功,舆论上的成功。
  
   那年,刘蕡参加了科举考试,没被录取,是主考官不作为吗?不是。
  
   当时宦官势力太嚣张,好心的主考官担心刘蕡被录取会遭到报复,保他一条命。
  
   但是,不知底细的人们愤怒了,有一个已被录取的进士叫李邰,挺身而言:“刘蕡不第,我辈登科,实厚颜矣。”
  
   写到这里,被感动,我们真的无法与1000多年前的唐人比。
  
   还没完,李邰联系同时登科的裴休、杜牧、崔慎一些人联名上疏,要求将自己的进士名额让给刘蕡。汗一个。
  
   “带走一盏渔火,让他温暖我的双眼。”用这2句歌词送给已远离我们的古人李邰。
  
   皇帝没有答应,开始执行他的第2步。
  
   文宗李昂相中了一个人——宋申锡,此人忠诚深沉,提拔为宰相,密谋铲除王守澄。
  
   不料消息走漏,王守澄抢先下手,开始反击。
  
   这种你死我活的斗争,王守澄认为最终必须消灭肉体,采用“围城打援”,先除掉宋申锡,然后控制皇帝。
  
   怎样才能置宋申锡于死地?
  
   诬告。
  
   诬告,也是一门学问,必须抓住要点,如果说宋申锡贪污,泱泱国家不在乎那些钱,皇帝会忽略不计,在文宗眼里,还是杀你最重要。诬告点要选得稳准狠,一鼓作气,才能击中要害。
  
   几个不眠之夜后,王守澄想出了办法。
  
   奸臣,属于高智商人群。
  
   “宋申锡怂恿并支持漳王李凑谋反。”
  
   文宗的弟弟李凑平时声望就很高,皇帝李昂一直担心有人废已立他,看着这个奏章,犹豫了。
  
   半信半疑,还是立案调查一下吧。
  
   王守澄抱住文宗的软肋不放,再下猛药,抓捕宋申锡的手下,然后屈打成招,白纸黑字,面呈皇帝。
  
   皇帝错误地愤怒了,贬了宋申锡。
  
   第一次铲除王守澄失败。
  
   后来文宗李昂发觉上当,晚了,那时宋申锡已死。
  
  
   文宗不死心,再觅人选,郑注、李训进入视野。发起第2次进攻。
  
   郑注,江湖医生,游走于权贵之间,专门给高干看病,认识王守澄后投靠之。
  
   皇帝有病时,王守澄就推荐郑注,一来二去,得到信任。
  
   李训,进士出身,也是由王守澄介绍,进身于文宗李昂。
  
   逐渐逐渐地,这2人心仪皇帝,文宗将他们提了上来,官居显位。
  
   打死王守澄也不会相信,这2位嫡系竟然在背地里密谋反水,而且意志坚定,以除去王守澄为后快。嘿
  
   王守澄根基太深,掌管几十万禁军,需慎之又慎,冷静聪明的郑注和李训千思量万考虑,终于想出一个办法。
  
   内部瓦解,釜底抽薪。
  
   任何一个组织都不是铁板一块,必有间隙,细心的郑注和李训很快发现了宦官集团的破绽。
  
   仇士良,宦官一个,也曾助文宗登基,有功,但一直受王守澄压制,闷闷不乐,苦于找不到机会。
  
   郑注和李训就提议升仇士良为左神策军中尉(掌管禁卫军),这是个王守澄曾经担任的职位。
  
   当官的人总是希望由自己的心腹接替自己曾经的位置,这一招有点毒,无形中加剧了王、仇之间的矛盾,内耗开始。
  
   以下是第2招。
  
   杨承和、韦元素和王践言3位宦官头领因为分脏不均与王守澄有隙,牢骚很大,郑注、李训察觉后立即建议文宗将这3人外调,并透露给他们,这是王守澄的意思。
  
   这3人虽然走了,但他们的手下还在,更加怨恨王守澄,内耗加大。
  
   怕药力不猛,文宗又将他们3人赐死外地,当然,还是假借王守澄。到了这时候,这哥3的手下眼睛都红了,恨不得立即杀了他。
  
   王守澄还在暗暗得意,少了3个竞争对手。“这个皇帝对我还不错。”
  
   继续使出第3招。
  
   在王守澄得意忘形之际,进一步麻痹,明升暗降,官大了,权小了,王守澄不知不觉中被架空。
  
   第4招与第2招类似。
  
   又将与王守澄有矛盾的6位宦官再次外调,此时的王守澄,外强中干,看来摊牌的时候到了,在再一次喝酒中,王守澄被毒死,谢幕。
  
   “王守澄,你也有今天?!”皇帝心里恨恨想。
  
   但是,文宗李昂表面上很悲痛,声泪俱下,并追赠王守澄为扬州大都督,用于表彰他以前的巨大功劳。
  
   之后,又将王守澄的弟弟王守涓从外地召回,途中被人暗杀,至此,文宗才长长出了一口气。
  
   历史,有很多精彩的片段。
  
   下一个目标就是仇士良。
  
  
作者:阳台一隅 提交日期:2010-03-10 19:12  待续。
  背景有点复杂,只能分几次写。
作者:阳台一隅 提交日期:2010-03-11 16:09  
       大李杜,杜有点仰慕李。
  小李杜,杜有点俯视李。
  大李与小李不同。
  大杜与小杜有异。
  像朋友所言,味道有别。
作者:阳台一隅 提交日期:2010-03-11 22:56  (下)
  
   剿灭王守澄后,最大的宦官头目就是仇士良,任左神策军中尉(掌管皇家禁卫军)。
  
   乘着胜利的东风,皇帝李昂毫不犹豫将准星对准了这位宦官老大。
  
   密谋。
  
   在这3人组中,李训足智多谋,主意多由他出,这次,也不例外。
  
   此时的李训已升为宰相。
  
   计划如下:
  
   首先,必须在外面动手,皇宫里仇士良的人太多,就利用给王守澄发丧的机会,宦官去哭吊时一网打尽。
  
   担心兵力不足,李训用以下招数瞒天过海。
  
   1.让郑注任凤翔节度使,凤翔离京城很近,节度使掌管兵权,行动时进京支援。
  
   2.任命王播(以前介绍过他,就是在寺庙里没饭吃的那位)为太原节度使,郭行余为邠(bin1)宁节度使,让他们2人以赴任为名,多招募壮士,组成敢死队。当节度使是假,招兵是真。
  
   郑注外任,王播、郭行余招兵,一切按计划执行。看起来没有任何问题。
  
   可是,有了变化,中国人的劣根性再次表现出来,李训有了想法。
  
   也许在李训看来,平定王守澄太容易了,没把仇士良放在眼里,想独吞功劳,将郑注置之度外,他觉得自己能行,于是,提前行动。
  
   李训修改计划,得到文宗李昂的同意,新计划变成这样:
  
   一天,文宗在紫辰殿早朝,文武百官到齐后,金吾将军韩约上奏,说金吾左仗院内的石榴树夜降甘露。
  
   这种事有必要上奏吗?
  
   在古代,甘露是祥瑞之兆,出现这事,必须报奏朝庭,文宗故作惊讶,喜上眉梢,就派李训带一些人前去察看。
  
   李训回来后说:“这不是小事,臣不敢断言一定是甘露,还请陛下再派人验实。”
  
   文帝也装作认真起来,就命仇士良率领宦官们再去。
  
   计划执行到现在,没有问题。
  
   仇士良走后,李训立即命令郭行余、王播率领敢死队前去围剿,此时的王播吓得浑身打颤,只有郭行余表情还算正常。
  
   这是掉脑袋的事,关键时刻难免掉链子。
  
   仇士良到了左金吾仗院后,发觉韩约额头渗汗,当时是11月,疑心顿起,仇士良问:“将军何及此也?”韩约支支吾吾。
  
   老天闭眼,命不该绝,此刻恰巧一阵风吹过,撩起了庭院后面的围幕,仇士良看到了围幕后面的带刀士兵,大事不好,仇士良带人慌忙返回。
  
   李训看仇士良回来,知道事已败露,急令士卫保护皇帝,双方在殿内混战,结果文宗被宦官劫持,押至宣政殿,将宫门紧闭。皇帝成了人质。
  
   见大势已去,李训换上便装,逃出京城。
  
   失败。
  
   然后就是宦官们肆无忌惮的疯狂报复,几乎见官就杀,京城内血流成河,惨不忍睹,史书上如是说。
  
   这些宦官目无党纪,无视国法,滥杀无辜,鱼肉百姓,该死的应该是他们。
  
   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甘露之变”。
  
   交待一下几位重要人物的结局:
  
   李训逃到终南山,想削发为僧,寺主名叫宗密,有意收留,但手下弟子不愿,怕受牵连,李训只好投奔郑注,途中被捕,李训不想受辱,对士兵说:“将我的头颅砍下,免得有人救我,这样,你们就不必担心了。”士兵从之。
  
   没想到李训提前行动,郑注率人急奔京城,行至半路,知道已经失败,返回凤翔,后被监军(当时监军全是宦官)张仲清杀死。
  
   王播、郭行余相继被抓,连累一家老少全部命丧黄泉。
  
   最后说说那位想收留李训的终南山寺主宗密:
  
   仇士良抓捕了宗密,以窝藏罪论处,想杀,宗密面不改色:“贫僧识训年深,亦知反叛,然本师教法,遇苦即救,不爱身命,死固甘心。”说完,两手合掌,双眼紧闭。
  
   仇士良放下屠刀,没杀。
  
   “甘露之变”发生在公元835年,影响太大,人心慌慌,敢恕不敢言,仇士良杀红了眼。
  
   从此,文宗李昂郁郁寡欢,成为傀儡,仇士良也不再客气,经常对这个皇帝指手划脚,俨然他才是老大。
  
   政局如此,小人物愤恨无济于事,有一个站了出来,昭义军节度使刘从谏强力上书,指责宦官滥杀无辜,扬言要带兵进京,捍卫王室清君侧,宦官们害怕了,有所收敛。
  
   听到这个消息,诗人积极响应,写下这首诗,声援。
  
  
  [本诗简析]
  
   先解释标题:重有感。
   这首之前,诗人已写过《有感二首》,同样也是针对“甘露之变”。
  
   ————玉帐牙旗得上游,安危须共主君忧。————
  
   玉帐:外出打仗时军队主帅的营帐。 牙旗:以象牙为装饰的军旗。
   玉帐牙旗:指当时的节度使刘从谏。
   得上游:指在舆论上占优势。
   玉帐牙旗得上游:节度使刘从谏讨伐仇士良舆论上占有优势。这是鼓励。
   安危须共主君忧:作为臣子,应与君主共安危。这是鼓励讨伐仇士良的理由。
   这2句,开门见山,可见诗人的政治态度。忧国之心强烈,此举这并不简单,当时李商隐已小有名气,仇士良的势力很大,不像现在,网上发牢骚不易查。
  
   ————窦融表已来关右,陶侃军宜次石头。————
  
   这2句各用了1个典故。
   窦融:东汉初年,许多地方军阀不服,刘秀想征伐四川,凉州(甘肃、宁夏一带)牧窦融主动上表称臣,愿助一臂之力。
   右关:函谷关以西地区,既窦融所在地。
   窦融表已来关右:指窦融从关右上表,支持刘秀伐川。
   陶侃:晋成帝司马衍时期,苏峻叛乱,京城健康(南京)告急,陶侃被推举为讨逆元帅,进兵石头城(现在的南京市石头山后)下,斩了苏峻,胜利。
   宜:应该。 次:进驻。
   陶侃军宜次石头:这1句是对陶侃的肯定。
   通过典故,表明了诗人的态度,实际是对刘从谏的肯定。
  
   ————岂有蛟龙愁失水?更无鹰隼与高秋!————
  
   蛟龙:指皇帝。 蛟龙愁失水:比喻皇帝受宦官挟持。
   岂有蛟龙愁失水?:哪有皇帝受宦官挟持的道理。
   更无:更没有。 鹰隼(sun3):鹰、隼都是善于搏抓鸟雀的猛禽。 与:同“举”,飞的意思。
   高秋:秋季高高的天空。
   更无鹰隼与高秋!:这句的意思是说,鹰、隼不应该在高空中飞翔,应该飞下来捕捉。实际是建议刘从谏采取实际行动。
   “岂有”、“更无”表现了作者的一种情绪。
   这2句采用了“比”。
  
   ————昼号夜哭兼幽显,早晚星关雪涕收。————
  
   幽:指阴间。 显:相对于阴间,是指阳世。
   昼号夜哭兼幽显:在阴间,在阳世,不论白天黑夜,哭声不断。指宦官们的残酷暴行。
   星关:不太好解释,好像是指天关星。在这里指皇帝居住的皇宫。
   雪:除去。 雪涕:不再哭泣。 收:收复被宦官们占据的皇宫。
   早晚星关雪涕收:早早晚晚,这种宦官专权的局面会被打破。
  
   解析完毕。
  
   ======================================
  
   诗完这首诗,你可能没受多少感动,我当初也是。
  
   当国家出现危难时,一个公民应采取什么态度?是置若罔闻,还是心怀热忱?
  
   汶川地震时,我正重读李商隐的诗,其中就读到了这一首,原想捐助100元,读到“昼号夜哭兼幽显”时感动了,捐了200。200并不多,但在我心里,好像是多了一点宽慰。
  
   李商隐的诗隐晦,但在大是大非面前,并不含糊,这一点我赞。
  
   同时代的大诗人白居易和杜牧,对“甘露之变”的态度与李商隐不同,他们也写了诗,白居易写了《九年十一月二十一日感事而作(其日独游香山寺) 》,杜牧的诗《昔事文皇帝三十韵》。
  
   温庭筠好像没态度。
  
   ======================================
  
   “甘露之变”后,文宗更加受制于宦官,郁郁寡欢,曾写过一首诗,表明心志:
  
   辇路生秋草,上林花满枝。
   凭高何限意,无复侍臣知。
  
   内心是何等的痛苦。
  
   下面是文宗李昂与学士周墀的一次聊天:
  
   “朕可方前代何主?”
  
   周墀:“陛下尧、舜之主也。”
  
   李昂叹息,“朕岂敢比尧、舜,何如周赧,汉献耳!”(周郝指周郝王,东周的最后一位天子,被秦所灭。汉献指汉献帝)
  
   周墀:“彼亡国之主,岂可比圣德?”
  
   李昂:“赧、献受制于强诸侯,今朕受制于家奴,以此言之,朕殆不如!”
  
   说完,文宗李昂泣不成声。
  
   公元840年,文宗李昂抑郁而死。
  
   ======================================
  
   为什么刘从谏上书要清君侧,宦官们就害怕了?
  
   因为“挟天子以令诸侯”这招不灵了,刘从谏一旦进京,就不怕他们撕票,这就是横的怕楞的,楞的怕不要命的,刘从谏既然不再考虑皇帝的存亡,还会对他们这些太监客气吗?
  
   怕死的人还是多。
  
   ========================================
  
   “甘露”是什么?
  
   字面意思就是甜美的露水。后来查阅了一些资料,有人以为是小粒的冰雹。
  
   “甘露之变”中真的有甘露降临吗?史书上没说,也许是李训人为找的借口。
  
   ======================================
  
   太监全是坏人吗?当然不是。
  
   蔡伦发明了造纸术,郑和是一位航海家。历代太监中对皇帝忠心耿耿的也大有人在。
  
   在我们的印象中,太监阴暗狠毒的多,我想与他们的生理有关,太监入宫很多是因为家庭贫困,无法生存,那时他们的年龄尚小,不懂男女之欢,长大后,天天看见的是后宫美女,看见的是权贵妻妾成群,能没有想法吗?能不扼腕叹息吗?不变态的属于定力超群。
  
   没有男女相悦,就只能追求权力,追求财富,想想这也是他们的“追求权”,凭什么太监就该低人一等,为了皇帝已经牺牲了太多。
  
   在一些特定时期,相对于大臣,皇帝更信任太监,主动给他们权力,有不接受的理由吗?
  
   况且太监们肯定受到大臣们或明或暗的性鄙视,能不产生报复心理吗?换了我们,能怎样?
  
   他们是人,也有事业心,也有功成名就的心理需求。
  
  
  
   弗洛伊德有一个著名的理论,认为人的天性有2个:破坏力和性欲。
  
   有性欲没性力,又是怎样的一种感受?
  
   据说,高离婚率和红杏出墙的原因之一就是:性不和谐。这个不和谐如果缘于男方,他经历的心路历程该如何描述?
  
   还是多从人性考虑吧,怪就只能怪那些封建制度,帝王们太自私。
  
   祸国殃民的太监们天生也许并不坏。
  
  
   罪孽,难以饶恕,对太监们的兴风作浪只是多了一份理解。
  
   ====================================
  
   再看这首诗,为李商隐的坦正而赞。
  
   重有感
  
   李商隐
  
   玉帐牙旗得上游,安危须共主君忧。
   窦融表已来关右,陶侃军宜次石头。
   岂有蛟龙愁失水?更无鹰隼与高秋!
   昼号夜哭兼幽显,早晚星关雪涕收。
  
  
   谢谢阅览。
  

本文由<贴库网>脱水整理,地址:http://www.tieku.org/232708/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