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富思源智慧消防:液下泵基础知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04:57:37

什么是液下泵,液下泵基础知识,液下泵的用途和特点

液下泵与介质接触的零部件,系用聚乙烯醇缩丁醛改性酚醛玻璃纤维,经高温模压成型的酚醛玻璃钢制件,联接管、出液管采用半干法卷制工艺制成的酚醛玻璃钢管,叶轮轴套的装配均用酚醛胶泥和液下泵泵轴粘成一体,液下各部装配均用酚醛胶泥粘结,伸入液下全无金属与介质接触,耐腐性能绝对可靠,产品具有轻质、高强、不变形、耐温、耐腐蚀等优良性能,在防腐方面可部分替代含铝不锈钢、铁及钛合金等贵重金属。
  液下泵在传动和旋转方向:泵通过爪型弹性联轴器由电动机直接驱动,从电动机端看泵为顺时针方向旋转。
  玻璃钢液下泵广泛用于化工、石化、冶炼、染料、农药、制药、稀土、化肥等行业,在贮罐上输送不含悬浮固体颗粒,不易结晶,温度不高于100℃的各种非氧化性酸(盐酸、稀硫酸、甲酸、醋酸、丁酸)等腐蚀介质的最理想设备。 
液下泵工作原理特点  
液下泵是一种单螺杆式输运泵,它的主要工作部件是偏心螺旋体的螺杆(称转子)和内表面呈双线螺旋面的螺杆衬套(称定子)。其工作原理是当电动机带动泵轴转动时,螺杆一方面绕本身的轴线旋转,另一方面它又沿衬套内表面滚动,于是形成泵的密封腔室。螺杆每转一周,密封腔内的液体向前推进一个螺距,随着螺杆的连续转动,液体螺旋形方式从一个密封腔压向另一个密封腔,最后挤出泵体。液下泵是一种新型的输送液体的机械,具有结构简单、工作安全可靠,使用维修方便、出液连续均匀、压力稳定等优点。 一种利用螺杆的旋转来吸排液体的泵,它最适于吸排黏稠液体.
  液下泵是利用螺杆的回转来吸排液体的。图1表示三液下泵的剖视图。图中,中间螺杆为主动螺杆,由原动机带动回转,两边的螺杆为从动螺杆,随主动螺杆作反向旋转。主、从动螺杆的螺纹均为双头螺纹。
  由于各螺杆的相互啮合以及螺杆与衬筒内壁的紧密配合,在液下泵的吸入口和排出口之间,就会被分隔成一个或多个密封空间。随着螺杆的转动和啮合,这些密封空间在泵的吸入端不断形成,将吸入室中的液体封入其中,并自吸入室沿螺杆轴向连续地推移至排出端,将封闭在各空间中的液体不断排出,犹如一螺母在螺纹回转时被不断向前推进的情形那样,这就是液下泵的基本工作原理。
  螺杆与壳体之间的密封面是一个空间曲面。在这个曲面上存在着诸如ab或de之类的非密封区,并且与螺杆的凹槽部分形成许多三角形的缺口abc、def。这些三角形的缺口构成液体的通道,使主动螺杆凹槽A与从动螺杆上的凹槽B、C相连通。而凹槽B、C又沿着自己的螺线绕向背面,并分别和背面的凹槽D、E相连通。由于在槽D、E与槽F(它属于另一头螺线)相衔接的密封面上,也存在着类似于正面的三角形缺口a’b’c’,所以D、F、E也将相通。这样,凹槽ABCDEA也就组成一个“∞”形的密封空间(如采用单头螺纹,则凹槽将顺轴向盘饶螺杆,将吸排口贯通,无法形成密封)。不难想象,在这样的螺杆上,将形成许多个独立的“∞”形密封空间,每一个密封空间所占有的轴向长度恰好等于累杆的导程t。因此,为了使螺杆能吸、排油口分隔开来,螺杆的螺纹段的长度至少要大于一个导程。
  从上述工作原理可以看出,液下泵有以下优点:
  1)压力和流量范围宽阔。压力约在3.4-340千克力/cm2,流量可达18600cm3/分;
  2)运送液体的种类和粘度范围宽广;
  3)因为液下泵内的回转部件惯性力较低,故可使用很高的转速;
  4)吸入性能好,具有自吸能力;
  5)流量均匀连续,振动小,噪音低;
  6)与其它回转泵相比,对进入的气体和污物不太敏感;
  7)液下泵结构坚实,安装保养容易。
  液下泵的缺点是,螺杆的加工和装配要求较高;泵的性能对液体的粘度变化比较敏感。 液下泵的工作原理和适用范围 液下泵工作部分淹没在液体内,轴封无泄漏现象。且占地面积小,使用可靠,维修方便,耐腐蚀性能强等特点。广泛适用于化工、制药、造纸、石油等工业部门。
液下泵的立式电动机以螺栓固紧电机座上,并通过弹性联轴器与泵直接传动、泵体、中间接管、泵架、出液管、管法兰,以螺栓联接构成一体,固定在底板上,泵的整体通过底板安装在容器上。泵的轴向力与径向力,(包括泵运转中所产生的水压力,叶轮及转子重量等),均由轴承盒内所装单向推力球轴承,单列向心球轴承;以及滑动导轴所承受为保证泵安全正常运转。轴承以黄油润滑之,导轴承同所输送的液体润滑。因此,工作时液面必须高于叶轮中心线。伸入容器长度L的长短不同,则又分为中间导轴承结构和无中间导轴承的结构.

液下泵根据伸入容器长度的不同(一般为1至1.5m)而制成规格。工作部分淹没于液体中,泵运转产生的轴向及径向力分别由滚动轴承及滑动轴承支撑;因此运行宁静无噪音。轴封无液体飞溅现象。密封填料处有冷却系统,可根据用户使用介质的温度,用冷却水带走热量。

     液下泵适合用在什么地方呢?这是来购买产品的客户常常问道的问题,我们这里就把液下泵适用范围为大家说一下。

    液下泵的密封历来都是一个令研究者头痛的问题,随着液下泵使用范围的扩大,这一问题就更加突出了。因为液下泵输送的固体颗粒越来越大,液体的有害性越来越严重,这些物质较普通的泥沙对轴及密封的腐蚀和磨损都会更严重缩短密封的使用寿命,而密封一旦失效,泄漏就直接影响着泵的正常运行甚至是操作人员的人身安全。要解决液下泵的密封问题就要了解它的密封形式。

  旋转的液下泵泵轴和固定的泵体间的密封简称轴封。轴封的作用主要是防止高压液体从液下泵中漏出和防止空气进入泵内。尽管轴封在泵中所占的位置并不大,但泵能否正常运转却和轴封密切相关。如果轴封选用不当,不但在运转中需要经常维修,漏损很多被输送的液体,而且可能由于漏出的易燃、易爆和有毒液体引起火灾、爆炸和中毒事故,后果不堪设想。因此,必须合理选用轴封结构才能保证泵的安全运行。

  液下泵的轴封主要有以下几类:填料密封、机械密封、浮动环密封、其它密封等。下面针对各种密封的特点来说明它们在液下泵中的应用。

  填料密封是一般泵中最常用的密封机构,它由填料环、填料套、填料,填料压盖、长扣双头螺栓和螺母组成,通过填料和液下泵泵轴表面接触阻止介质通过而达到密封的目的。在相接触的密封副之间,存在着许多细小的间隙和沟槽,因此,施加足够的压紧力以达到必要的密封比压,可使填料产生弹塑性变形以减小间隙。由于轴表面总是有一定的粗糙度,它与填料不可能达到理想接触,必然有微小的间隙存在,这样就形成无数个“迷宫”。这些微细曲折的间隙对介质多次节流而起到的阻尼作用,以及间隙内滞流边界层等因素所产生的“迷宫效应”,导致间隙阻塞,实现密封。由此可知,密封作用是在介质进人填料与液下泵泵轴的接触面之间的阻塞在间隙内形成的。

新型液下泵结构优势:

采用自吸功能模块与液下泵本体分离的结构设计,大大拓宽了液下泵整体系统应用的适应能力和适用范围,自吸功能模块几乎可以与国内外各种不同类型的液下泵结合使用。这项技术属本独创。

新型液下泵作业优势:

在有效发挥传统液下泵优势的基础上,作出进一步改进和完善,免除了传统泵的开机前必须灌水或者泵体必须位于液面以下工作等诸多前提条件,这样一来就从根本上消除或大幅度降低了由此而来的安装问题、电机效率、密封、安全、工效、使用寿命、维修保养、安装成本、运行成本等一系列问题。

新型液下泵使用过程优势:

同步液下泵(组合式自吸泵)的自吸功能模块为静态工作功能模块,没有运动部件,免于机械维护;轴传动距离短,无震动,无噪音;吸程最深可达8米,同比能效远远高于液下泵、潜污泵或其他传统类型自吸泵

新型液下泵维修保养优势:

大大拓宽了液下泵传输流体介质种类的范围,不仅适合清水,而且适于污水、腐蚀性液体、渣浆等,前置式自吸泵非常便于清理模块内部的沉积物,大幅度降低维修保养的劳动作业强度,益于员工身心健康。

新型液下泵安装过程和基建工程优势:

安装和检修不必大型吊装设备或繁杂配套设施,中小型吊装机车即可完成,大幅度降低基建工程启动成本和设备运行成本。

液下泵机械密封相关知识

液下泵机械密封本身是一种要求较高的精密部件, 对设计、机械加工、装配质量都有很高的要求。在使用机械密封时, 应分析液下泵使用机械密封的各种因素, 使液下泵机械密封适用于各种液下泵的技术要求和使用介质要求且有充分的润滑条件, 这样才能保证液下泵密封长期可靠地运转。
       液下泵机械密封又称端面密封, 有一对垂直于旋转轴线的端面, 液下泵端面在流体压力及补偿机械外弹力的作用下,液下泵依赖辅助密封的配合与另一端保持贴合,并相对滑动,从而防止流体泄漏。
       机械密封本身是一种要求较高的精密部件, 对设计、机械加工、装配质量都有很高的要求。在使用液下泵机械密封时, 应分析使用机械密封的各种因素, 使机械密封适用于各种液下泵的技术要求和使用介质要求且有充分的润滑条件, 这样才能保证密封长期可靠地运转。
      液下泵机械密封中还存在设计、选择、安装等不够合理的地方。

      1、液下泵弹簧压缩量一定要按规定进行, 不允许有过大或过小的现象, 误差±2mm , 压缩量过大增加端面比压, 摩擦热量过多, 造成液下泵密封面热变形和加速端面磨损, 压缩量过小动静环端面比压不足, 则不能密封。

     2、 安装液下泵动环密封圈的轴(或轴套) 端面及安装静环密封圈的密封压盖(或壳体) 的端面应倒角并修光,以免装配时碰伤动静环密封圈。

液下泵的使用场合液下泵也是一种离心泵,采用液下泵主要是工作环境决定的,一般液下泵是将泵头放在介质内,浸泡在介质中的,泵与电机用长轴传动,多用与积水池、储槽等.像很容易汽化的介质有可能要用到液下泵,比如说液氯。一般卧式离心泵由于机封的原因,多少都会产生一点泄漏;而液下泵则完全不会产生液下泵则完全不会产生 
 液下泵结构原理图,结构特点及液下泵型号意义

产品概述
 
1.液下泵采用独特的单叶片或双叶片轮结构,大大提高了污物通过能力,能有效的通过泵口径的5倍纤维物质与直径为泵口径约50%的固体颗粒。
2.机械密封采用新型硬质耐腐的碳化钨材料,同时将密封改进为双端面密封,使其长期处于油室内运行,可使泵安全连续运行8000小时以上。
3.泵为立式结构,工作时泵体浸在液体中,因而很容易起动,不存在排气抽空问题,同时具有无泄漏等特点,液下深度可达0.5~7米。
4.整体结构设计合理、噪声小、节能效果显著、检修方便。
5.接抽结构先进可靠,泵与电动机采用挠性联轴器连接,泵轴尺寸精密,保证了泵平稳运行,留有足够的安全系数。
6.能够在全扬程范围内使用,从而保证电机不会过载。
7.可根据用户需要配备液位自动控制柜,根据所需液位变化,自动控制泵的起动与停止,不需专人看管,使用极为方便。
 

液下泵型号意义
 

 液下泵使用范围 
 
1.介质温度不超过70℃,介质重度为1~1.3kg/dm3。
2.铸铁材质的使用介质PH值在5~9范围内。
3.1Cr18Ni9Ti不锈钢可使用各种带腐蚀性介质。
注:用户如有特殊的温度、介质等要求请在订货时注明输送介质的详细情况,以便本单位提供更为可靠之产品。
  适用于化工、石油化工、制药、采矿、造纸工业、水泥厂、炼钢厂、电厂、煤加工工业,以及城市污水处理厂排水系统、市政工程、建筑工地等行业,输送带颗粒的污水、污物,也可用于抽送清水及带腐蚀性介质
 
液下泵结构   
1 电机 11 油室 2 联轴器 12 机械密封 3 电机座 13 后盖板 4 上轴承 14 键 5 上轴承座 15 叶轮螺母 6 安装盘 16 叶轮 7 加长轴 17 密封环 8 支撑管 18 泵体 9 下轴承 19 出水管 10 上机械密封 20 底盘

 液下泵维修与故障排除

常见的一些关于/有关液下泵故障维修,包括液下泵流量不足出液量小或不出液、扬程不足、轴承发热、功率过载、振动、杂音的各种故障维修

故障        原因        排除方法

流量不足       
1、泵过流部分另件损坏        1、更换另件
2、转速不足        2、检查电压、电机是否正常
 3、吸入或输出口部分堵塞        3、清除淤塞部分

扬程不足       

 1、叶轮损坏        1、更换叶轮
2、转速不足        2、检查电压、电机是否正常
3、输液内含有气体        3、降低液体温度排除气体

轴承发热    

1、主轴与电机轴不同心        1、调整同心度
2、轴承盖内缺油或油变质        2、加油或换油
功率过载    


1、介质比重过大        1、更换较大功率电机
2、流量超过使用范围        2、按使用范围工作
3、产生机械擦        3、检查调整或更换磨损部件


出液量小或不出液       

 1、电机转向不对        1、调整相位
  2、叶轮中心线末浸入液内        2、调整浸没高度
振动或杂音        1、主轴与电机轴不同心        1、调整同心度
2、转子不平衡        2、更换另件
3、螺母有松动现象        3、拧紧各部位螺母
 4、输液内含有气体或脱液运转        4、降低液温排除气体,叶轮浸入液内
5、水轴承与轴颈磨损过大        5、更换水轴承,恢复轴颈

FYS型耐腐蚀立式液下泵安装和使用

FYS型耐腐蚀立式液下泵安装和使用
一、FYS泵安装和使用
1、安装前请用手盘动联轴器,检查主轴转动是否正常,泵轴与电机轴是否同心,电动机功率和转速是否符合。
2、安装时需注意底板尺寸和物料储槽预留孔是否相吻合,并保证垂直安装,使吸入口最下端与物料储槽槽底距离20厘米左右。
3、泵的出液管路应另设支架支撑,其重量不允许加在泵体上,以免造成出口弯管处荷载过重而损坏。
4、接电源时请铁接错或缺相,启动前先关闭出口管路上的[wiki]阀门[/wiki]及压力表,启动时,应辨认电机转向,按箭头标志所示,切勿反转;启动后,打开压力表,慢慢开启出口管道阀门;正常运转后注意流量,扬程等情况。
5、使用时,泵体需浸没在液内,切勿脱液运转,以免空转造成泵的过流部分另件和电机损坏。
6、停车时,应关闭出口阀门,然后停止电机,关闭压力表。

二、FYS泵注意事项:
1、搬运、吊装时,用力点须在电机架,塑料底板上,切勿在塑料管上加力,以免受损。
2、使用三个月后,应检查泵各各部分等运转是否正常,螺丝是否松动,并在轴承座内添加润滑油,如有磨损及时更换配件,以免引起更大损失。
3、泵运转过程中,一旦发生故障,应立即停车检查。
4、泵使用后,若长期不使用应用清水抽洗干净,妥善保养,延长使用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