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石方爆破一级资质:计算教学的十大误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19:13:45

计算贯穿于小学数学教学的全过程,与学生的终身学习相伴,它是每个学生必备的技能,但当前小学计算教学不容乐观,学生计算能力的明显下降是新课改必须面对的新问题。应该引起我们广大教师的高度关注。但是在当前的计算教学中却存在着种种误区,我仅以一孔之见,列举如下十点。  

一、重应用,轻计算。  

重应用,轻计算,纵观各级各类优质课,比武课,研究课,可见一斑,概念课、应用题的数学课,活动课远远多于计算课。其原因首先是计算课本身枯燥乏味,难以上出新意,好像难以凸现执教者的能力,而被众多的执教者弃用。其次是新课程中一些“繁、难、偏、旧”的计算教学内容已被删除,使得广大教师对计算教学在客观上起到淡化的影响。再次,计算器引入课堂,使不少教师找到了淡化计算教学的托词,使广大学生找到了完成计算作业的工具。可以说,当前的计算教学无论是在教师,还是在学生,还是在家长的心目中的地位严重下滑。其实,这些都是错误的。无论哪套小学数学试卷,与计算有直接关系的分值不低于50% ,甚至达到70% 。再者,学生的后继学习中,有很多学科与计算有关,在小学阶段学好计算的基础知识,并形成一定的能力,将使人终身受益。还有,数学计算的训练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同时对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也是很有效的。所以一线的小学数学教师千万不能重视应用题,概念课的教学,而忽视计算课的教学。  

     二、重情境,轻实效。  

新课程背景下的数学教学改革确实提出了不少令人耳目一新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方法,也确实对过去数学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和改革。如新课标提出“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因此,我们教师也将计算教学置身于某个情境之中,使枯燥乏味的数学课,充满了生趣。但是,实际教学中,我们的不少教师把握不当,在情境中把数学课上成了学生的口语训练课,上成了看图说话课。例如:一节8加几的计算课,教师创设了一个情境,一个池塘里,有荷叶、荷花,8个小蝌蚪跟着一只青蛙妈妈,另外有5只小蝌蚪在一旁。画面一出现后,教师问学生看到了什么?这下可热闹了,学生马上说开了。“小蝌蚪真可爱,我还没有捉过它!”“荷叶上有一只美丽的蝴蝶。”“荷花真漂亮!”“荷叶下面是什么?”“池塘里还有鱼。”┉┉近十位同学发言,竟没有一个学生说到与数学相关的问题。学生留恋于情境之中,浪费大量的时间,即使通过教师的引导,回到了计算上,但还有不少学生沉浸在那些与教学无关的想象中,使计算教学的目标难以落实。这样的情况太多了。计算课的情境要有价值,要能让学生“触景生思”,提供的信息不要太多了,让学生浮想联翩,能为计算教学提供高效服务的可以用,不能的或者帮助不大的尽量不用,使得以计算为重点的计算课有计算味。  

三、重法则,轻算理。  

小学数学计算中有诸多的计算法则、计算公式,它们是我们计算的依据。学生掌握并理解算理,是计算教学的灵魂。小学数学是学生打基础的阶段,也是确定学生从小对数学的观察、探索和创造的启发阶段,在学生掌握计算法则和公式的过程中,尽量引导他们动手、动脑,通过自己实践、观察,主动去探索,这样获得的知识才能更深刻,学生才能自觉地把新知纳入到自己的知识结构中去,不仅记得牢,而且能应用自如。让学生参与法则,公式的推导,真正明确算理,随着课改的深入,已经越来越被广大教师运用到教学中,但是还有不少教师的头脑中有重法则,轻算理的思维。如当学生计算小数加减法数位没有对齐时,教师大多数情况是简单地说明是小数点没有对齐,用法则来衡量学生是否“违法”,对于深层的原因,算理方面的原因提及过少,甚至只字不提。对于计算圆锥的体积时,少数学生总是忘了乘三分之一。有教师就责怪学生,给了公式你都不会用。其实出现这样错误的原因,与我们教师重法则,轻算理的教学行为有关。  

四、重结果,轻过程。  

新课标提出了“三维”教学目标,其中之一是“过程与方法 ”。在计算教学中,计算的过程尤为重要。计算过程出错,结果谈何正确。而我们不少教师在教学中,对于学生的计算题,错了画上一个“×”了事,让他去重做。而静下来,帮助学生找错误的原因的不多,甚至说法则,公式我都教了,你自己去算吧!这样下来,学生也往往只注重计算的结果,长期下来,就留下了“后遗症”。症状之一,抄袭他人得数。由于教师对计算题,只看结果不看过程,那些计算能力差的学生,算式胡乱地写一两步,最后的得数抄袭他人的,过程与结果根本不相吻合。症状之二,依赖计算器。一般的计算题作业,教师尽管三令五申,不准用计算器,不少学生还是偷偷地用计算器算出结果,直接填上去,造成屡禁不止。有时大点计算量的,教师允许使用计算器,有时学生自己没有计算器时,停下来不算,也要等到同学算完之后,借用同学的计算器。症状之三,检查、验算成为空话。不少学生计算后根本不检查,直接交给小组长或教师,有些要求验算的题,本来他就算错了,但他验算的算式一写,再写上原题中的某个数,其实验算的式子根本不可能得出这一结果,他是在走一下过场。我建议应用题有半对的,计算题,也应有半对的,给学生步骤分,当我们教师注重了计算的过程,学生也会重视每一步计算过程,计算能力才可能提高。  

五、重笔算,轻口算。  

在我们的计算教学中,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重笔算,轻口算,特别是高年级的教师对口算训练更少。其实口算是笔算、估算和简便计算的基础,是计算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要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必须打好口算基础。口算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训练内容,要想算得又对又快,多数学生选择从高位算起(口算加减法),这与笔算中的以个位算起又是矛盾的,我们教师在这里犹豫不决,对两种算法不能作一个较为合理的协调,于是对口算训练不力。其次,口算训练方式单一,学生乏味,没有激情,特别是低年级的儿童,容易产生厌倦情绪,少数优秀学生,不愿参与这样的口算训练,甚至破坏课堂纪律,教师为了避免这样的混乱,而选择少训练口算。再次,口算训练要想激发学生的兴趣,必须形式多样,如“开火车”、“接力赛”、“抢答”等等,这样又要教师有充分的备课准备,而笔算随便找几道题就可以应付,而由于我们少数教师的惰性,于是也弃之不用。要知道,如果笔算是一幢高楼的话,那么口算就是这一座高楼的一砖一石。试想,小学的相加减乘除,以及后继学习的乘方,开方,有哪种能离开基本的口算(20以内的加减法,一位数乘法)。有人说重笔算,轻口算,只能是自欺欺人。因此,我们只有强化口算训练,笔算能力才可能得到提高。同时口算训练是训练学生思维敏捷性最好的方法之一,我们为何不重视它呢?  

六、重多练,轻精练。  

面对学生计算能力的低下,不恰当的对策是,算、算、算,使用题海战术,奉信熟练生巧的教条。计算题采用题海战术在一部分人的心目根深蒂固,原因之一,认为计算教学,法则讲了,格式有了,剩下的就应该是学生的事,只有多练。原因之二,多练可以使每个学生都有事做,便于课堂教学的操作,教师可以少了不少麻烦。原因之三,要精练,就得分层次训练,优生和差生分层次,简单和复杂分层次,还要对错例进行针对性的训练,这样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量,唯有题海战术简单方便,把你放到大海中,让你自己去挣扎吧!其实这样,优秀学生会在这大海中苦苦挣扎,疲劳过度,失去斗志,甚至会出现一些更为离奇的错误。而那些后进生被那种惩罚性的作业,弄得更加焦虑不安,甚至产生逆反心理,有意算错,或者就偷抄别人作业,根本没有实效。我们提倡多练,但要有度,物极必反。计算教学应该倡导精练,有针对性的训练。  

七、重“算”,轻“计”。  

“计算”应该是先“计”,后“算”。“计”在这里可以理解为考虑、筹划。“算”才是用已知的数目通过运算,得出结果。大多数人认为“计算”就是“算”,因此都重“算”轻“计”。那么在我们的教学中有哪些重“算”轻“计”的行为呢?又有哪些需要“计”的策略呢?首先,要认真审题,看清题目中有哪几步运算,确定先算什么,后算什么。其次根据题目中的运算符号的特征,数据的特征,确定能不能简算,应用什么运算定律简算。同时,也要注意别掉进简算的陷阱里了。如:25×4÷25×4,有的学生就算出结果为1,这是思维定势的负面影响,他注意了简算25×4=100,而忘掉了运算顺序。再次,对于比较复杂的计算题,有没有打破常规,巧算的策略。如50÷9×18,就不能按法则先算50÷9再算乘法,可以先算18除以9,再乘50。这也是我们平常的教学没有引起足够的注意而造成的。使得绝大部分的学生都是见题就算,缺乏对题目进行全面的策划。计算就要抓住计算的关键“计”,“计”应该是“算”的前提,只有“计”得好,才能“算”得准,算得快。  

八、重多样化,轻优化。  

传统的计算教学,教师是通过例题,讲一种最佳算法,学生明白算理,并进行模仿练习,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新的教学理念倡导算法多样化,改变了过去计算教学只重结果轻过程的弊端。但在教学实践中,我们的教师强调算法多样化,是必有些矫枉过正的现象。尤其是在一些展示课上,在不少教师的潜意识中,认为一道算式,谁的算法越多,谁的课就越好。于是在备课时,挖空心思,绞尽脑汁。在上课时,似乎在逼学生想出各种方法,学生想不出来时,进行诱导,当学生能说出他自己预先设计的几种方法后,心里才觉得踏实。例如:48+27,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已经想出了六种算法,(1)48+27=40+20+7+8=75,(2)48+27=48+20+7=75,(3)48+27=40+27+8=75,(4)48+27=48+2+25=75,(5)48+27=45+3+27=75,(6)列竖式计算。教师似乎意犹未尽,又问:“小小发明家们,你们还有不同的算法吗?”在教师的鼓励下,不甘示弱的小朋友于是就想出毫无意义的第7种、第8种┉┉一节课下来,那些后进生, 一头雾水,什么也没有明白,一种算法也没有掌握。片面地追求算法多样化,而忽略了算法的优化,没有教给学生最佳的计算方法,是不利于全面提高小学生计算能力的,我们倡导算法多样化,更应强调计算的最优化。  

九、重计算,轻估算。  

其实计算应该包括估算,这里我讲重计算,轻估算,是指在我们教师的教学过程中,重视的计算的其它几个方面,口算,列竖式,计算,脱式计算,列式计算,而对估算教学甚少,甚至置之不理。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在小学阶段,要加强估算教学。由于大家对估算教学的意义理解不够,出现了令教师和学生无法回答的尴尬题。如:上衣每件53元,裤子每条48元,如果买一套这样的衣服,带100元钱够吗?这一类题我想大家并不陌生,如果按估算的计算方法,结果为100元,但实际需要101元,即100元不够,实际上这是对估算的意义理解不透。估算结果是一个近似值,而够不够的判断需要的是一个准确值作比较,或者一个极值做参照。这里的判断应该采用进一法取近似值,100元是不够的。但如果上衣和裤子的单价都在45~49之间,那么按四舍五入的方法又是够。师生在这种困境又很为难,于是教师厌恶这样的估算,学生痛恨这样的估算。结果是虽说要加强估算,但师生敬而远之。要重视估算,必须明确估算的意义;掌握估算的方法,即四舍五入法,进一法,去尾法;体会到估算的作用,为实际应用作参考,如用估算去验算其它计算结果。在实际的教与学中,估算的地位确实有待提高。  

十、重知识构建,轻习惯培养。  

新的教学理念,倡导对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而在计算教学过程中,还是没有落到实处。提到习惯培养,我们教师还指责学生习惯不好。人的性格虽有个体差异,有遗传因素,但小学生是性格形成的关键阶段,是习惯养成的起点,我们不去培养,谁去培养。那么在计算教学中,我们要培养学生的那些习惯呢?1、认真审题的习惯。对应用题大多数学生还能认真审题,但对计算题,根本不审题,提笔就算,造成错误百出。2、验算的习惯。一些学生根本不验算。3、认真对数的习惯。题目抄错,符号搬错,在小学生的计算错误中屡见不鲜。4、认真书写的习惯。小学生由于书写不认真,造成的计算错误太多,有时连他自己也不认识写的是几,这样的人大有人在。5、认真打草稿的习惯。虽是草稿但不能“草”,书写要认真,排列要有序,便于检查。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是提高学生计算能力的基本保证。而习惯的培养恰好是我们计算教学中的薄弱环节。有了好的计算习惯,计算中出现的错误,绝大部分是可以避免。计算中相应的概念、法则、性质、公式固然重要,计算习惯也同等地重要。  

要走出计算教学的种种误区,让我们每一位教师真正重视计算教学,喜欢计算教学,想说爱“你”不容易,这是一项长期而艰苦的工作,需要我们广大一线教师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