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政法委领导: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设计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16:32:58
编辑:毕朦予 | 2011-04-08
【内容提要】在全国各地一拥而上地建设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或园区)的热潮中,如何制定政策来引导其良性发展,真正形成产业集聚效应,关键在于如何对良莠不齐的园区的实际操作效果、发展状况和可持续发展空间进行客观评价。因此,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成为实践对理论的迫切需求。
【关键词】文化创意产业  集聚区  竞争力  评价指标体系
目前,在国家大力提升文化软实力的背景下,各地纷纷设立了众多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并制定相应政策以引导文化创意产业在这些园区的空间集聚。然而,在市场经济体系不够完善,产业化能力相对较弱的现实条件下,要促进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建立文化创意产业的内生机制,形成文化创意产业集群效应,不是一蹴而就的。因此,必须构建一个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评价指标体系用以测度某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是否具有作为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的特质以及衡量该集聚区的健康活力与发展潜力,然后各地政府才能有的放矢地提出有针对性的扶持措施。
一、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评价指标体系设计的原则
评价指标体系是对被评价对象进行全面考察的工作蓝本,它应当在明确的评价目标指导下,尽可能多方位、深刻地描述被评价对象的各个方面。最基本的原则是SMART原则,它要求指标设计要满足特定性(Specific),可测量性(Measurable),可得性(Attainable),相关性(Relevant)以及可跟踪性(Tractable)。本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遵循以下原则:
1、特定性原则
本研究通过对业内专家进行问卷调查,并以北京市21个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作为样本进行实证分析,来构建指标体系。各指标之间相对独立,避免信息包容、涵盖而使指标内涵重叠,形成的指标体系须评估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综合竞争力的目的,力求能真实客观地反映该集聚区综合竞争力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
2、可操作性及可获得性原则
评价指标设计应避免繁琐,尽可能利用现有统计资料,遵循有关规范。在实证研究过程中我们发现,本研究所依赖的统计资料不足,数据指标选取时必须考虑到数据获取的难易,尽量将抽象的指标可操作化。
3、相关性与可比性原则
测评指标体系中的各个指标应该是相关的,指标体系不是许多指标的堆砌,而是由一组相互间能有机联系的个体指标所构成。因此本指标体系各指标之间都有一定的内在逻辑关系,是从不同的层面,不同的角度来对集聚区的竞争力进行综合评估。
由于建立的指标体系要适用于不同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的评价,因此应充分考虑各集聚区之间统计指标的差异,从横向上要保证指标口径一致,从纵向上要保证发展指标口径范围、计算方法一致,确保各项指标具有可比性。
4、可跟踪性与动态性原则
从产业集群视角来研究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竞争力在国内学术界尚处于起步阶段,随着研究的进一步深入以及相关统计数据资料的逐步完善与开放,评价指标体系应在具有延续性的前提下进行合理的变动调整。考虑到文化创意产业的高速成长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还应该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集聚区竞争力的动态变化,因此在选用指标时,不仅注重静态指标,还应选用反映变化的增量指标,比如,用产业效率、集聚效应等增量指标来测量集聚区的发展速度。
5、系统性与层次性原则
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的形成和发展不仅有文化创意产业本身与集聚区内生的动力因素,还有源自于相关产业链和相关地区的经济以及社会文化生活的巨大推动。文化创意产业聚集区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要将这个复杂的系统分解为多个相互联系的组成部分和要素,构成有序的阶梯层次结构,使其概念化、条理化、层次化。
6、绝对指标和相对指标相结合的原则
从统计分析的角度出发,绝对指标反映的是总量、规模等因素;相对指标则反映的是速度、结构、比率等。由于不同聚集区的业态、经营方式、生产特点、企业特征等不尽相同,单纯从评价指标的绝对数上看,有时往往是不可比的,但从相对指标方面来考察,就消除了这些影响。结合两类指标进行分析,可以较准确地反映实际情况。
7、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原则
指标体系设置应尽量采用定量指标。但是在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综合竞争力的形成与发展实践中,涉及到大量文化、制度、环境因素以及相关行为主体之间关系因素的变量,这些变量难以量化,而这些指标对于评价集聚区竞争力又非常重要,必须采取定性指标加以描述。可通过问卷调查和专家打分的形式对定性指标进行量化处理。
8、软指标与硬指标相结合的原则
衡量和评估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的综合竞争力,不仅需要评估集聚区的投资与资本规模、产业规模、产业产值及增加值、自然环境和基础设施等一系列硬指标,更为重要的是评估政府政策支持、民众对文化与创意的认知、创意能力、创意人力资本等软指标。其实针对于文化创意产业的独特性来讲,软指标构成集聚区获取竞争优势的核心。
二、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评价指标体系的具体构建
1、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综合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框架与测度变量
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的形成和发展需要多种条件的积累,包括历史文化积淀、市场需求与繁荣程度、自然禀赋、创意人力资源条件、企业家素质、产业的成长空间以及文化创新环境等。在进行多方面深层次的理论研究,以及对众多产业集群的大量观察分析后,我们尝试着从以上八大原则出发按以下思路构建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综合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基本框架,并在具体指标下设置测度变量,通过对测度变量的考察得出相应的二级指标的评价得分,再逐层向上一级推进最终得到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综合竞争力的综合评价结果。
首先,将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综合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分解为基础现状和发展潜力两大模块。
学术界现有的对高新区综合竞争力的评价研究主要是从发展现状的角度出发,本研究针对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具有高发展潜力的特征,新融入了发展潜力视角。基础现状衡量的是一个集聚区已取得的成果,是体现其综合竞争力的显性指标,而发展潜力更多的是体现其未来的发展空间。因此,本研究所建立的指标体系从集聚区的基础现状和发展潜力两个模块对各集聚区进行综合评价。
其次,集聚区发展的基础现状又可进一步划分为内生竞争力和外部环境。内生竞争力是集聚区发展的源动力,而外部环境则为其发展提供政策、服务等各方面支持,内外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从内外两个角度可分别设置内生竞争力和外部环境两个一级指标。
1、针对内生竞争力子系统,将其分为文化资源、创意能力、产业化程度、
集聚度四个二级指标体系。
文化创意产业以文化为其发展的基础资源,产业所承载的内容就是文化的内涵,离开了文化资源,整个文化创意产业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创意能力是文化创意产业的核心要素,是整个文化产业链的起点。文化创意产业并非对前人文化的简单拼凑、粗糙加工,而是强调对文化资源的创造性再生产,是原有文化资源的创新,形成新的创意,创意是文化创意产业得以形成、维持、扩展的基础,它支撑着整个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
文化资源和创意能力必须通过产业化来获得市场的承认,而产业化程度指标反映产业集群发展的规模大小以及经济总量大小,集中体现该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对地方经济的贡献程度。
文化创意产业内相同业态企业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扎堆”,有利于各企业之间通过专业化分工与协作,加强彼此间的互惠信任与信息共享,从而获取外部经济效应和降低交易成本,更重要的是通过知识溢出和协同创新获取基于技术创新的动态竞争优势,以此来影响和提升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的竞争力。因此,集聚度是衡量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规模及影响力的一个至关重要的评价指标。
针对这四个二级指标,文化资源、创意能力、产业化程度和集聚度又分别进行以下分析:
(1)、文化资源指标体系(A)
文化资源指标体系设置的出发点是既要反映文化创意产业的文化要素含量,又需要对集聚区文化创意资本的开发情况做出描述。因此,其子指标首先就包括对已有历史文化资源数量进行度量;同时,由于文化创意产业产品及活动与居民的经济、文化、社会生活高度关联,这一点体现为社会文化资源;而文化资源影响力又能够很好地反映文化资源的开发情况和文化资本开发潜力,因此,本指标体系设置历史文化资源(A1)、社会文化资源(A2)与文化资源影响力(A3)三个三级指标来考察文化资源。
历史文化资源(A1)是指历史遗留的、已然形成的文化资源,按照文化资源存在形式可将其划分为物质文化资源和非物质文化资源,而且文化资源总量不能仅通过数量来体现,还应反映其价值和贡献,这点可以通过其知名度来体现,另外,体现文化资源开发状况的不仅是开发量,更重要的是其后续保护程度。总结以上分析,反映历史文化资源的关键测度变量有:省级以上物质、非物质文化遗产数目(A11)、省级以上艺术大师、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人数(A12)、每年文化资源保护资金投入(A13)。
相对于历史文化资源,现阶段的文化资本的形成和开发情况对集聚区的文化资本同样具有重要意义。为此,设置社会文化资源指标(A2)从大学、科研机构、主管单位等角度考察集聚区对社会文化资本的关注和投入情况,以反映现阶段文化资本的形成和开发利用情况。测度社会文化资源的关键变量有:所依托大学、科研机构数量(A21)、所依托主管单位实物、资金投入总量(A22)、所依托主管单位管理人员投入占集聚区管理团队比重(A23)。
从认知与兴趣考察的内容来看,相关媒体的报道、学术界的认可以及民众对这些集聚区的兴趣都是衡量其文化资源影响力(A3)的有效指标。因此,本研究中反映文化资源影响力的关键测度变量有:国内外主流网站、报刊、杂志报道数量(A31)、国内外以该文化资源作研究主体的学术文章数目(A32)、旅游客流量(A33)。
(2)、创意能力(B)
创意能力指标设置的出发点是反映集聚区文化创意企业的创意水平及创意能力。尽管当代经济中几乎所有的产业都包含一定的创新或创意,但是文化创意产业作为以文化创意产品、服务为对象的独特产业,创意是其本质要求也是主体特征。通过考察创意人力资本能够反映产业从业人员特别是创意人才的素质和能力,这是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根本所在;通过考察创意科技资本能够反映科技手段与创意成果的有效结合程度,也能够反映科技研发投入和创意投入。创意转换能力的高低决定了企业将创意思想向创意产品进行转化的能力和水平,是企业持续发展的动力和源泉,更是评价中小企业发展潜力的重要指标。因此,本指标体系设置创意人力资本(B1)、创意科技资本(B2)、创意转换能力(B3)三个三级指标来考察创意能力。
反映创意人力资本(B1)的关键测度变量有:文化创意产业从业人数占全市文化创意产业从业人数比重(B11)、文化创意产业从业人员大学本科以上学历人数(B12)、文化创意产业从业人员中级以上技术职称人数(B13)、文化创意产业从业人员平均收入与全市同行业平均收入比(B14)。
反映创意科技资本(B2)的关键测度变量有:R&D投入总额(B21)、发明专利、版权数量(B22)、在用计算机数(B23)。
测度创意转换能力(B3)的关键变量有:每千人拥有的发明专利、版权数(B31)、新技术、新产品销售收入占总收入比重(B32)、近3年发明专利、著作授权新增平均数(B33)、创意成果转换平台个数(B34)。
(3)、产业化程度(C)
产业化是文化创意作为一个产业的最终体现,而产业化程度指标的设立是为考察集聚区内文化创意产业的产业化规模和水平。综合产业化分析相关文献,一个产业的产业化程度可以从规模、效率两个层面进行反映,因此,本指标体系设计产业化规模(C1)、产业效率(C2)两个三级指标来考察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的产业化程度。
反映产业化规模(C1)的关键测度变量有:文化创意产业资产总值(C11)、文化创意产业利润总值(C12)、文化创意产业企业数量占该集聚区企业数量比重(C13)、文化创意产业的总产值占该集聚区总产值比重(C14)、文化创意产业从业人数占该集聚区总从业人数的比重(C15)。
反映产业效率(C2)的关键测度变量有:近3年文化创意产业资产总量平均增速(C21)、文化创意产业产值增长对集聚区产值增长贡献率(C22)。
(4)、集聚度(D)
集聚区最主要的一个宗旨就在于使相关产业集聚发展以充分体现集聚效应,集聚度指标的设立即是为衡量集聚区内行业的集中度以及文化创意产业单位的聚合度。集中度体现主导产业的专业化程度,聚合度是指产业链的发育程度及相关行为主体之间有机聚合、协同创新的程度,是产业集群的内在特征。集聚度不仅在经济上体现为产值的聚集和行业的专业化程度,更是在效率上体现为集聚效应的实现。因此,在集聚度指标下设立集中度(D1)、聚合度(D2)以及集聚效应(D3)三个三级指标。
集中度(D1)主要用来衡量集聚区内各种要素及行为主体的集中程度。因此,测度集中度的关键指标有:集聚区内文化创意龙头企业数量占本市文化创意龙头企业数量比重(D11)、区位熵系数(D12)、产业 指数(标靶模型)(D13)。区位熵指数[i]是指一个给定区域中产业占有的份额与整个经济中该产业占有的份额的比值。产业 指数[ii]是产业空间集聚程度的测度指标。
聚合度(D2)主要从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内不同经济体在生产要素、经济产出中的集中程度以及产业链的成熟度等角度,来反映区内文化创意企业之间经济联系程度,以此来评估由于地理空间的集聚所产生的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的经济竞争实力。反映聚合度的关键测度变量有:集聚区内各企业参加公共交流活动年平均次数(D21)、中介服务机构数量(D22)、各企业在集聚区内贸易收入占企业总收入比重之平均值(D23)、企业参与集聚区内联盟、协会等的平均数(D24)。
集聚效应是测量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集聚度最为重要的指标,一个产业集聚区竞争优势首先表现在区内经济体内部及经济体之间生产成本及交易成本的节约。具体来讲,从事文化创意产业的企业聚集在一起,共同使用公共设施,减少分散布局所需的额外基础投资,并利用地理优势节省相互间的物质和信息流的传递费用。而且集聚区内的企业通过专业化的分工和有效技术合作,能形成外部规模经济,降低每个企业的平均成本,利于形成良性循环,提高整个集聚区的综合经济实力。此外集聚区企业拥有共同的产业文化和价值观,建立以合作与信任为基础的社会网络,并能对外部形成良好的知名度。因此,反映集聚效应的关键测度变量有:集聚规模收益系数(D31)、近3年进入集聚区新企业平均速度(D32)、企业成本平均降低幅度(D33)。集聚规模收益系数是用以反映由集聚效应产生的规模收益水平升降的指标[iii]。
2、针对外部环境子系统,将其分为硬环境和软环境两个指标体系。
集聚区内文化创意产业的顺利发展离不开相应的支撑条件,本指标设立的出发点就是全面考察集聚区内支撑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环境因素,即在内生竞争力指标之外的影响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发展前景和综合竞争力的外部因素的整合。环境条件意指广义的环境,指集聚区内与文化创意产业相关的所有外部因素,将其划分为硬环境和软环境。
(1)、硬环境(E)
硬环境主要指物质环境或者说是硬件设施,诸如地理区位、资源禀赋、基础设施、技术平台等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形成的重要外部要素。硬环境越是完善的地方,越能集聚文化创意生产和文化创意产品的消费。因此,在二级指标硬环境下设置三级指标基础设施(E1)。
基础设施除公路、铁路、机场、通信、水电煤气等公共设施外,还应包括舒适的工作环境、轻松自由的交流场所等。当然,公共文化基础设施的建设也非常重要,比如剧场、图书馆、博物馆、影剧院等,因为这些为发展大众文化提供了良好的硬件设施,是激发当地文化需求的有效手段。因此,反映基础设施的关键测度变量有:总建筑面积(E11)、公共文化基础设施数(E12)、人均基础设施建设投入(E13)、集聚区内金融功能区面积(E14)、集聚区内部及一公里范围内通过地铁、公交线路数(E15)、集聚区地理区位(E16)。
(2)、软环境(F)
软环境是相对硬环境而言的,它是指物质条件以外的诸如公民素质、政策导向、文化氛围、体制机制、法律法规、创新意识等外部因素的总和。良好的软环境建设对于地区经济发展有着巨大的牵动作用和重要的基础作用,尤其对促进文化创意产业集聚的形成发挥着更为重要的作用。
集聚区的管理水平是促进其壮大的重要因素。[iv]文化创意产业是一个横跨诸多产业门类的产业群,产业链条也很长,而作为一个新兴产业,在一个地区进行聚集的初期,它的发展需要高效的管理体制和管理模式,从而在形成初期帮助其成长,稳定其发展。只有职能清晰、分工合理的管理体制才能促进文化创意产业聚集能力的提高。服务体系反映产业集群内配套服务体系的完善程度,这也是产业集群重要的外部特征。服务体系为集聚区企业提供生产、技术、资金、信息、营销、供应、科研、人才培训、行政及法律咨询、管理咨询等方面的服务,在企业之间起协调作用,帮助企业建立各种横向生产协作网络等等。产业集群的发展,离不开社会化服务体系的支撑。
政策环境是推动自上而下的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形成的重要机制,既包括国家和地方政府的法律法规和产业规划,又包括税收、财政、金融等经济杠杆以及各项优惠政策等,对于产业集聚区的选址以及集聚区的发展空间有着重要引导作用,政策优惠的区域会吸引更多的投资,从而为一个集聚区源源不断地注入新鲜血液,推动产业持续发展。反之,政策壁垒会提高投资进入的门槛,产业集聚区可能会因资金紧缺而发展疲乏无力。政策环境对任何一种新兴产业尤其是文化创意产业快速成长和发展至关重要。
因此,在二级指标软环境下设置管理服务水平(F1)和政策环境(F2)两个三级指标。
反映管理服务水平的关键测度变量有:企业对创新服务满意度(F11)、公共服务平台数(F12)、公共服务项目数(F13)、公共服务项目企业覆盖率(F14)、管理服务团队硕士以上学历人员占管理服务团队总人数比重(F15)。
反映政策环境的关键测度变量有:地区政府财政补助总额(F21)、地区政府税收优惠(返还)比例(F22)、企业、个体对政策支持效果的认可度(F23)。
最后,考察一个集聚区的综合竞争力,还必须对集聚区的发展潜力进行衡量。
集聚区产业的发展潜力,是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可持续发展的原动力。对于集聚区的发展潜力,可通过经济发展潜力(G)、融资能力(H)和国际化水平(I)三个指标体系来体现。
一个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的竞争力强弱,不单单表现在某一时间截面上的经济实力如何,还应包括竞争力的发展潜力,其核心是经济发展潜力——每个集聚区都是市场中的一个以盈利为目的、以产业化集聚为手段的经济元素,经济能力是其综合能力的核心,经济发展潜力也正是综合竞争力的根本要件。一个集聚区所在行业的发展潜力也是经济发展潜力的重要影响因素。
融资能力和国际化水平则是其今后蓬勃发展的保障。融资能力强弱表明园区是否拥有完善融资渠道和资金是否充裕,决定一个园区能否不断将创意成果转化为经济利益、能否不断扩大产业规模;而国际合作的量与质则是反映了园区国际交流是否顺畅、能否吸引外资、能否开拓国际市场、能否成为国际化大型高密度集聚区。因此,从经济发展潜力、融资能力和国际化水平三个角度来衡量集聚区的发展潜力。
产业增加值的高低、行业景气指数状况可测度行业的发展潜力,而具有健康成长前景的文化创意产业才是具有强大潜在有效市场需求的朝阳产业,应具有较高的产业增加值和良好的行业景气指数。集聚区的可拓展空间,反映了集聚区进一步吸引投资和集聚企业的能力,具有越多的可拓展空间,其经济发展潜力越大。因此,反映经济发展潜力的关键测度变量有:产业增加值占全市产业增加值比重(G11)、主导行业景气指数(G12)、园区可拓展空间(平方米)(G13)。
反映融资能力的关键测度变量有:近3年上市公司平均增量(H11)、近3年吸引投资额增长率(H12)。
测度国际化水平的主要变量有:近3年国际合资合作项目数量增速(I11)、近3年出口创汇额平均增量(I12)。
2、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综合实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综合以上分析,建立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综合实力的评价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
表1 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综合实力评价指标体系
分类指标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三级指标
测度变量
基础现状
内生竞争力
文化资源(A)
历史文化资源(A1)
省级以上物质、非物质文化遗产数目(A11)
省级以上艺术大师、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人数(A12)
每年文化资源保护资金投入(A13)
社会文化资源(A2)
所依托大学、科研机构数量(A21)
所依托主管单位实物、资金投入总量(A22)
所依托主管单位管理人员投入占集聚区管理团队比重(A23)
文化资源影响力(A3)
国内外主流网站、报刊、杂志报道数量(A31)
国内外以该文化资源作研究主体的学术文章数目(A32)
旅游客流量(A33)
创意能力(B)
创意人力资本(B1)
文化创意产业从业人数占全市文化创意产业从业人数比重(B11)
文化创意产业从业人员大学本科以上学历人数(B12)
文化创意产业从业人员中级以上技术职称人数(B13)
文化创意产业从业人员平均收入与全市同行业平均收入比(B14)
创意科技资本(B2)
R&D投入总额(B21)
发明专利、版权数量(B22)
在用计算机数(B23)
创意转换能力(B3)
每千人拥有的发明专利、版权数(B31)
新技术、新产品销售收入占总收入比重(B32)
近3年发明专利、著作授权新增平均数(B33)
创意成果转换平台个数(B34)
产业化程度(C)
产业化规模(C1)
文化创意产业资产总值(C11)
文化创意产业利润总值(C12)
文化创意产业企业数量占该集聚区企业数量比重(C13)
文化创意产业的总产值占该集聚区总产值比重(C14)
文化创意产业从业人数占该集聚区总从业人数的比重(C15)
产业效率(C2)
近3年文化创意产业资产总量平均增速(C21)
文化创意产业产值增长对集聚区产值增长贡献率(C22)
集聚度(D)
集中度(D1)
集聚区内文化创意龙头企业数量占本市文化创意龙头企业数量比重(D11)
区位熵系数(D12)
产业γMS指数(标靶模型)(D13)
聚合度(D2)
集聚区内各企业参加公共交流活动年平均次数(D21)
中介服务机构数量(D22)
各企业在集聚区内贸易收入占企业总收入比重之平均值(D23)
企业参与集聚区内联盟、协会等的平均数(D24)
集聚效应(D3)
集聚规模收益系数(D31)
近3年进入集聚区新企业平均速度(D32)
企业成本平均降低幅度(D33)
外部环境条件
硬环境(E)
基础设施(E1)
总建筑面积(E11)
公共文化基础设施数(E12)
人均基础设施建设投入(E13)
集聚区内金融功能区面积(E14)
集聚区内部及1公里范围内通过地铁、公交线路数(E15)
集聚区地理区位(E16)
软环境(F)
管理服务水平(F1)
企业对创新服务满意度(F11)
公共服务平台数(F12)
公共服务项目数(F13)
公共服务项目企业覆盖率(F14)
管理服务团队硕士以上学历人员占管理服务团队总人数比重(F15)
政策环境(F2)
地区政府财政补助总额(F21)
地区政府税收优惠(返还)比例(F22)
企业、个体对政策支持效果的认可度(F23)
发展潜力
经济发展潜力(G)
产业增加值占全市产业增加值比重(G11)
主导行业景气指数(G12)
集聚区可拓展空间(平方米)(G13)
融资能力(H)
近3年上市公司平均增量(H11)
近3年吸引投资额增长率(H12)
国际化水平(I)
近3年国际合资合作项目数量增速(I11)
近3年出口创汇额平均增量(I12)
3、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指标数据来源
本指标体系测度变量的数据来源主要有:经济普查报告表、调查问卷,各官方网站等,总结各指标之间的逻辑联系以及指标的数据来源如下图所示。

图1 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综合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数据来源
4、评价指标体系各层次权重的确定方法
在多指标评价过程中,权重的确定是比较重要的一个环节。综合各种主、客观方法我们发现,主观赋权法(如专家意见法、层次分析法)依据决策者对各指标的主观重视程度赋权,多是采用综合咨询评分的定性方法,其权重确定主要由专家根据经验主观判断得到,受到人为因素的影响,可能会夸大或降低某些指标的作用,致使排序的结果信度降低,不能完全真实地反映事物间的现实关系。客观赋权法(如拉开档次法[v]、极差法、熵值法)依据客观信息进行赋权,这类方法根据实际统计数据中的各指标之间的相关关系或各项指标值的变异程度来确定权数,避免了人为因素带来的偏差,但这类方法确定的权重有时会与指标实际的相对重要程度相悖。
本研究综合考虑主、客观两类评价方法在实际应用中的优缺点,对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综合竞争力的评价指标体系拟采用主观赋权集结法与客观赋权集结法相结合的方法,即通过采用主观赋权集结法对客观赋权集结法在一定程度上进行修正,从而实现主客观评价方法的有机结合,使得综合评价结果达到真实、可靠、高效的全面评价效果。
三、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竞争力评价体系对园区发展的作用
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竞争力评价体系能够精确评估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的竞争力,而精确评估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竞争力有以下三方面作用:
1、园区的竞争力指数能够为相关政府部门的规范化管理提供数据支持。对园区的发展状况和未来的发展潜力即园区的竞争力有清晰甚至量化的评估,进而有助于政府部门对园区实施规范管理和动态监管。
2、通过对园区的竞争力进行总体评价,能够在横向上精确区分各园区的总体优劣程度,在此基础上对园区分为若干等级,从而使得政府能够对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园区提供相应的政策扶持和管理。
3、通过对园区竞争力各级指标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能够发现各个园区的优势所在,以便进一步发挥和突出;也能够及时发现各园区存在的问题,使得管理者能够及时采取弥补措施。
因此,有必要对园区的竞争力进行持续地评估。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竞争力评价体系对相关政府部门对园区进行规范管理有积极的作用。笔者建议,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管理领导小组办公室应组织相关部门及专家,对已授牌的园区进行建设目标考核和竞争力评价,考评每三年进行一次;对考评优秀的园区,予以表彰、推广;对于考核不合格的园区,撤销其命名;考评结果与扶持政策力度直接挂钩;在进行园区竞争力测评时,即可以具体应用本文所设计的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竞争力评价模型。
注释:
[1]参见张明倩:《中国产业集聚现象统计模型及应用研究》,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 2007年版,35~53页。
[2]计算公式为 ,其中 为原始集中指数, 为赫芬达尔指数, 表示第 个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的文化创意产业从业人数占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从业人数比重, 表示第 个行业在第 个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的从业人数占北京市该行业从业人数的比重。 表示该行业的全部 个规模以上企业中,第 个企业在该行业中的就业份额。
[3]集聚规模收益系数:用以反应由集聚效应产生的规模收益水平升降的指标。集聚规模收益系数 的计算公式为 ,即资本、人力投入的产出弹性变化率之和。式中符号来源于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 , , 分别为资本、劳动要素投入的产出弹性, 为总产出, 为科学技术水平, 和 为资本和人力的投入量。在实际数据统计计算中,对于具体的第 个时间截面(作为角标,下同)的 ,可利用 来计算。 也可类似得出。
[4]参见张扬:《中国创意产业发展软环境优化分析》,载《理论界》,2007年第4期。
[5]参见郭亚军:《综合评价理论、方法及应用》,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7年版。
参考文献
[1] 张明倩:《中国产业集聚现象统计模型及应用研究》,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7年版。
[2] 张扬:《中国创意产业发展软环境优化分析》,载《理论界》,2007年第4期。
[3] 郭亚军:《综合评价理论、方法及应用》。
[4] 张晓明、韩谨:《走向“创意”产业》,载《出版参考(业内资讯版)》,2005年第2期。
[5] 陈迅、童华建:《西部地区集聚效应计量研究》,载《财经科学》,2006年第11期。
[6] 董秋玲、常玉、庄宇:《科技园区区域技术创新能力评价综述》,载《科学管理研究》,2005年第3期。
[7] 陈宝明:《我国产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载《科技和产业》,2006年第11期。
[8]李荣平、李剑玲:《多指标统计综合评价方法研究》,载《河北科技大学学报》,2004年第1期。
[9] 康梅、冯英浚:《基于数据包络分析的综合银子绩效评价模型》,载《中国管理科学》,2005年第13期。
[10] 袁晓玲、王芳、许杨:《西安高新区集聚效应计量研究》,载《财经科学》,2006年第11期。
作者:
彭翊,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副教授、博士,中国人民大学文化科技园管理委员会办公室主任,中国人民大学文化创意产业研究中心执行主任。
评论 (0)
只允许注册会员发表评论!
Joomla components by Compojoom

《文化产业导刊》创刊于2010年1月,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中国人民大学主办,中国政法大学传媒与文化产业研究中心承办,是中国人民大学和中国政法大学两大社科名校联袂打造的我国第一家服务于文化产业的行业杂志。
本栏目热点文章
门头沟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战略研究
集聚效应——文化产业园区成功的重要条件
国家新媒体产业基地集聚效应研究
提升与深化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的集聚效益
城市创意指数指标体系研究
概念的整合与升级:从文化产业到文化创意产业
京津地区文化产业园区发展概貌与特征
文化创意产品生产和消费的特征和规律
广电媒体的产业价值链重构及机制创新——以天津广电集团为例
文化品牌:特征、类型及其消费
相关文章
当前有 139名访客 在线
关于我们 |服务协议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 |广告报价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