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教师资格证考试:网上教学大家谈(5):网上教学的组织和管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0 23:59:07

广东电大经管系  周 凌 王 江( 2005年12月19日)

编者按  加强网上教学工作,提高网上教学水平,提升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教育技术开展远程开放教育的综合能力,为学习者提供更加及时、便利和有效的教育服务,是电大保证教学质量,深化人才培养模式及教学模式改革的重要举措。为了贯彻中央电大日前举行的中层干部会议关于今年下半年工作“重在落实”的精神,配合《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关于进一步加强网上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的实施和日前启动的网上教学检查工作,我们从291期开始,推出“网上教学大家谈”系列文章,追踪各级电大的网上教学活动,推广各地电大网上教学的经验、成果,反映电大同仁对搞好网上教学的观点、建议。欢迎赐稿。

 

  现代远程教育硬件——三级电大(中央、省、市)在线网络平台的建成、软件设施的质量提升和网络教学资源的不断丰富,为电大远程开放教育奠定了良好基础。如何充分有效地利用“天网地网结合,三级平台互动”的网络教学环境,为学习者提供及时、便利和有效的教育服务,近两年我们在面向全省的网上教学中,着重在“学”的引导与组织、“教”的培训与管理两方面进行了实践探索,取得较好的效果。

一、“学”的引导与组织

  在网络环境下,学习者学习目标的实现是网上教学设计重点: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首先要解决基本课程内容的自主学习就必须掌握网络基本技术的使用;基于有实践经验,学习者应学会借助网络进行研究性学习。所以,对“学”的引导与组织体现在帮助学生树立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自主学习的意识,掌握网上学习的方法和技能,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利用网上教学资源学习,对学生实行全过程的多种导学方式,探索有导学、有控制的自主学习的网上教学模式。

  1.导学为主线。在对整门课程及各教学单元进行教学目标分析,确定所学知识的主题及其自主学习设计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学习使用信息技术进行基于问题的学习和研究性学习,实行课前、课中、课后全程导学,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在课前的课程介绍,重点介绍本课程所拥有的文字资源,网上资源、网络直播、点播课堂、相关专业网站等的位置及其登录方法;在课中,网络直播专题精讲与自学引导相结合,同时邀请行业专家就实务操作问题进行网络直播现场答疑;课后学生通过网上讨论区随时提出问题,随时得到各市电大网上值班老师的解答。

  2.多元互动教学。在网上教学过程中,特别重视提供多种师生交流的途径:网络直播课中的双向视频交互,除了同时看到省校主讲老师图像与讲解演示外,屏幕同步播放各市校电大同学听课和提问的视频以及文本、音频交互的情景,相隔几百公里的各个市电大同学宛如在一个大课堂一起学习交流;省市电大联动,除网络直播外市校补充必要的面授辅导,利用电大系统“人网”的优势,将网上教学与面授等教学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发挥直接的人际互动的长处和网络不可能完全取代的教师直接的积极作用;协作学习,在个人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开展小组讨论,讨论的问题一般由教师提出,学生提出的重要问题也可作为讨论的内容,学习小组人员自由组合,学习讨论时间地点随意;特别是网上讨论区,安排了市级电大教师轮流值班,及时解答问题,学生自主学习、随时随地学习逐步落到实处。      

  3. 有组织有控制。面向全省学生的网上教学是一个系统工程,各市电大的教学条件的差异、学生素质的差异等等客观存在,使教师必须明确学生的“自主学习”不等于“放任自流”,教师对学生的“自主学习”加强引导,还必须加强组织和控制:

(1)分类管理,区别对待。根据各市校的实际,网上教学与面授等教学活动有机结合,整合网络教学资源和教学方式进行本校日常教学活动,对学生进行“到校上课与否”的分类管理,对准分离的学生加强利用网络教学资源的引导,注意网络平台数据反馈,跟踪记录学生网上学习过程,对上网条件不好的学生提供教学资源光盘,加强电话和电子邮件联系。

(2)创建网上学习环境,指导学生掌握网上学习的方法和技能。首先指导各市级电大教学班全体学生在广东电大在线网络平台实名注册;指导学生使用课程网页资源和网络点播课堂资源;组织收看实时网络直播并现场文本、视频交互提问以及非实时点播网络IP课件;指导使用网上课程论坛,并利用这个平台交流实际工作情况。

(3)创建协作学习环境,组织学习小组活动。根据课程实践性非常强的特点,设计教学实践活动促进学生协作学习,互相帮助。例如会计本科《税务会计》课程的小组讨论题目“分析生产型增值税与消费型增值税的利弊。并搜集一条有关增值税的最新规定或动态(须注明资料来源)”、“与教材内容相比较,消费税的有关规定有哪些改变(至少搜集三条,并注明出处)”、“以所在单位实际情况为依据,分析企业会计利润与应税所得额产生差异的原因”......等,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研究性学习,不但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利用网络收集信息的能力,还促进了互相交流协作学习。

(4)加强形成性考核。将网上学习过程情况纳入形成性考核范围,如在线测试成绩和以电子邮件形式的记分作业、小组专题讨论、课程论坛发帖等,各市电大每学期在网上组织本校学生参加的一次专题讨论,要求全员参加并构成平时作业成绩。

二、“教”的培训与管理

  教学管理是网络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学质量控制的中心内容。所以,对“教”的培训与管理着重在网上教学设计和组织中始终贯彻“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和对师资的技术培训,兼顾网络条件、技术水平不同所形成的需求差异,加强对市级电大网络教学资源应用的指导和服务,通过成立全省课程组(网上教研中心)实施主要教学活动的教学设计、定期的教师网上备课制度、教学情况通报制度、组织教师之间专业知识互补交流特别是信息技术的互帮互学等网上教学研讨, “以点带面”,指导市级电大一起开展网上教学活动,通过网上教学实践和相关培训、研究,提高市校教师信息技术和教育技术的应用能力,建设一支网上教学骨干队伍。

  1. 成立全省课程组(网上教研中心)。远程开放教育 “以学为中心”、“自主学习为主”的教育观念,要求教师在网络教学环境下更要切实转变观念,转变角色,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在“导学、促学、助学”中充分发挥教师的积极作用,因此,由省校牵头成立网上教学课程组,统一实施网络教学活动的教学设计、教学过程监控、教学评价(形成性考核),既保证网络教学质量,又提高市级电大教师网络教学的能力。例如会计本科《税务会计》课程,在一年多的网上教学基础上,于2004年7月由省校牵头成立了网上教学课程组,由珠海、揭阳、佛山、肇庆、韶关、汕头、阳江、中山、江门、清远等10所市电大《税务会计》任课教师组成。课前组织全省任课教师进行电大在线平台培训、直播课堂登录、文本视频音频交互培训、网上讨论区值班培训;课中组织同步登录直播课堂、现场文本视频音频交互、适时教学信息通报、网上集体备课;课后进行教学经验交流、指导教学调查统计分析、实验总结论文等。参加网上课程教研中心的各市电大教师认为:参与由省校牵头的网上教学,“为市电大教学改革提供了思路,学到了方法”;“开始真正使用上网,邮件之类的信息工具,提高了自己利用信息化进行教学的能力,计算机应用水平和使用多媒体的手段也有很大提高”。

  2. 统一网络直播。通过课程分专题讲座的网络直播统一教学质量要求,同时利用网络直播实时教学活动的时效性、现场感和网络点播非实时教学活动的灵活方便、适于自主学习等特点,提升导学质量。例如会计本科《税务会计》课程的网络直播,在试点一年多的基础上全省推广,实现双向视频互动和教学过程管理优化,得到市电大的充分肯定:“省校采用这种集中与分散教学相结合教学方式,基本内容、重要部分采用全省网络直播,其他内容各地电大自己安排助学辅导、小组讨论、答疑课等,既保证了教学内容统一,又可以提供个性化辅导,效果很好,应坚持下去”。

  3. 教师网上集体备课制度。适应网上教学的需要,充分利用在线平台讨论区的功能开展全省各市电大任课教师网上集体备课,利用网络定期或随时将全省各地电大的教师“足不出户”就集聚在一起进行教学研讨和相关技术培训,各市校老师按开学前就在网上公布的备课时间表,同步登录网上教师备课室,交流教学信息,不能按时到会的老师仍然可以会后登录浏览备课内容,平时也可以将教学中碰到的问题公布在备课室,成为下次备课的议题。教师网上集体备课有效地组织、控制和改进教学过程,在提高市级电大教师利用网络技术开展远程教育的实际能力等方面起了重要作用。

  4. 实行以电子邮件通报教学信息制度,加强网络教学过程组织和管理,交流教学情况和及时纠正教学过程的偏差。

  5. 网上讨论区全省教师值班制度。学生利用讨论区的程度取决于所提疑问是否得到及时解答,是否有帮助。整合利用网上课程论坛,将粗放的公共论坛细分设置到课程,改变过去公共论坛“老师找学生,学生找老师”的杂乱局面;改进讨论区发言管理和检索,提供重要发言内容下载,既方便学生使用,又方便教师管理。特别是将全省任课教师组织起来,每天安排两个学校的教师在网上值班,并吸收具有实际工作经验的同学参加值班,教学相长,及时解答学生提问,使非实时的BBS功能向实时转化,使网上讨论区既是学生课程学习交流的平台,更是解决实际工作中问题的“咨询台”。

  两年来的网上教学实践探索,利用电大网络“三级平台”构建了课程网上学习环境,形成“导学为主线,网络资源为支撑的多元互动教学”的课程网上教学模式,探索形成网络环境下的教学设计及其“教”与“学”组织管理的一些初步经验,通过“以点带面”的网上教学实践和相关培训、研究,提高了各市电大教师信息技术和教育技术的应用能力,形成涵盖全省的网上教学骨干队伍,为广东电大近年 “两主三多”(即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多种导学模式、多种互动方式、多种教学资源综合利用)教学模式的形成提供了有益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