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召空军飞行员2017:突出思想品德学科优势,提高中学法制教育实效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5 16:43:04

突出思想品德学科优势,提高中学法制教育实效

苏州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教育硕士    王孝星

摘要:法律素养是中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法制教育是教育青少年学生知法、守法,减少青少年犯罪的有效途径。当前中学生法制教育还存在诸多问题,直接影响了我国的法治化建设进程。初中思想品德课是当前中学生法制教育的主要载体,也是中学生法制教育的主阵地。突出思想品德课的学科优势,提高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效果是加强中学生法制教育的有效途径。

法制教育是指通过学校的各种教育形式,使学生知法、守法并学会用法,培养和提高法律素养,形成良好的守法用法和护法习惯,自觉树立法律的权威。“加强法制重要的是要进行教育,根本问题是教育人,法制教育要从娃娃抓起,小学、中学都要进行这个教育。”第三次全教会和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也强调指出:法制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遵纪守法是我国21世纪创新型人才必须培养的基本素质。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当代中学生更是21世纪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生力军。但近年来,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青少年学生违法犯罪现象频繁发生,不仅严重影响了正常的教学秩序,甚至还危害了学生的生命、财产安全。

切实加强对中学生的法制教育,从小培养他们的法治观念,教育他们学法、知法、守法、用法,从而提高他们的法律素养,不仅是加强对未成年人的保护、遏制严峻的未成年人犯罪发展态势的现实要求,也是实现依法治国方略,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百年大计。面对新的形势,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法制教育工作,普及法律知识、提高学生的法律素养、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现象的发生已成为一项迫切的任务。

一、当前我国中学法制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法制教育内容零散、缺乏专门的法制教育教材。目前苏州地区使用的苏教版教材中法律常识的内容分散在初一到初三的多本教材中,而小学六年和其他阶段的教学几乎没有任何法律课的设置,或者仅仅流于形式。初中教材所引用的部分案例早就落后于社会的发展,而一些新出台的立法成果不能出现在教材中,如《物权法》的制定、《选举法》的修改等。

2.任课教师水平参差不齐,学生积极性不高。法律常识部分内容主要集中在初一和初二的教材中,这一阶段的教学受中考指挥棒的影响,学校和教师普遍不太重视,有些上课的教师甚至自己都从来没有接触过法律专业知识的学习,而法制教育的内容却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更新,由于自身的法治观念和教学方法存在着一定的欠缺,导致很多教师只能照本宣科,缺乏课堂教学的灵活性,不注重案例教学,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3.法制教育等同于法律知识教学。当前学校法制教育,多数仅仅停留在“知法”这一层次上,忽视了对学生进行法律情感的陶冶和法律行为习惯的培养。知法者并不一定是守法者,知法是守法、用法的前提,但守法和用法才是法制教育的最终目的和归宿。当前知法犯法的青少年大有人在,这说明传统法制教育模式的转变已成为现代学校法制教育的当务之急。

4.法制教育局限于校园和课堂。由于对法制课的重视程度和经费等原因,现在的法制教育课大多局限于校园之中和课堂之内,很少有学校能做到把学生带出去参观学习,或与其他单位合作共同开展法治教育,采取多种多样的形式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这一现状造成了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脱节,对青少年法治观念的培养也是不利的。

二、加强中学法制教育的对策

初中思想品德课是当前中学生法制教育的主要载体,也是中学生法制教育的主阵地。从某种意义上说,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效果直接关系到当前中学法制教育的实效。因此,突出思想品德课的学科优势,提高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效果是加强中学生法制教育的有效途径。为此,我们作了一些探索和尝试:

1.认真学习法律知识,提高自身法律素养。法制教育必须先从教师做起,老师是学校教学的主导者,是学生的引路人。加强对中学生的法制教育,要求教师首先必须具备较强的法治观念,这是提高中学法制教育实效的前提条件。今年是实施“五五”普法规划的检查验收年,也是“12•4”全国法制宣传日确立十周年。为此,我们借此机会,着重学习了《宪法》、《消费者权益保障法》、《合同法》、《反不正当竞争法》、《治安管理处罚法》、《普法读本》、《教育法》、《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法规,还进行了全校普法知识竞赛,提高了教师们的法治观念和依法保障学校、教师、学生正当权益的自觉性。

2.挖掘课程资源与密切联系实际相结合

新教材虽然选取了一些最近的案例材料,但总是滞后于社会的发展。因此我们教师不仅着力挖掘课程资源,还要及时关注我国法制建设取得的最新成果,关注学生周边发生的重大法律事件,从而拓展和丰富教材的内容。如在初三“发展人民民主”一课的讲解中,我引用了《选举法》修改的一则案例,结合教材知识和学生一起分析“同票同权”,取消城乡差别,实行城乡按相同人口比例选举人大代表这一法律规定对保障人民当家做主的意义;在讲解“依法治国”一课时,引入“躲猫猫”,“钓鱼执法”等一系列网络流行词,说明了网络民意成为一种不容忽视的监督力量;在初一“护佑生命安康”一课的讲解中,引入三聚氰胺事件和《食品安全法》的制定,既让学生体会了生命健康权的重要性,又让学生认识到公民树立法治观念对国家法制建设的重要意义。在教学过程中结合最新立法案例和学生周边发生法律事件切入,利用学生已有的法律知识,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围绕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存在的法律困惑,将法律知识与社会实际联系起来,培养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转变课堂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多样化。

把法律知识教学代替法制教育的做法,不仅难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削弱了法制教育的实效。教学方法的多样化,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对思想品德课学习兴趣,也有利于提高法制教育的效果。因此,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我们积极更新教学理念,探索课堂教学新的模式。把调查访问、情景表演、课堂辩论、知识抢答等引入课堂,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调动了课堂气氛,既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果,也达到了法制教育的目的。如在讲解苏教版九年级《思想品德》“学会行使监督权”一课时,我就以“黑网吧的整治”这一热点问题切入,在课前我先布置一个任务:请学生通过调查、走访等方式,了解我校周边的黑网吧的数量、规模,以及我校中学生上网吧的情况,在课堂上学生畅所欲言,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讨论这一问题的负面影响,然后再引导学生结合教材相关法律知识,从行使公民监督权的角度思考、探究解决问题的对策,然后完善调查报告,再由学生递交镇长信箱,对黑网吧的整治提出建议,提高了学生学法、用法的兴趣,也增强了学生的法治观念。

4.突破课堂局限,结合课外活动。

法制教育不应局限于校内,更不应局限在45分钟的课堂上,因为法制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除学校外还需要政法、综治等部门和家长的配合,加强未成年人校外的法制教育,同时应把教师的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结合起来,不让法制教育课仅仅局限在小小的课堂上,要适当的安排一些课外活动。我校法治教育工作在开展“模拟法庭”这一课外活动时,主动联系虎丘区人民法院,取得了法院的大力支持,不仅给我们送来了贴近学生实际的真实案例材料,还多次派人指导学生模拟法庭的排练,讲解庭审程序及注意事项,使“模拟法庭”活动在全校师生的法制教育观摩活动中取得了显著成效。我校主动与镇交警支队联系,每年至少一次把交警请进课堂现身说法,通过一个个交通惨剧的讲述,形象、深刻地让学生认识到遵守交通法规的重要性。另外,在区政法委的大力支持下,学校还开展了“2010年七彩夏日法制夏令营”活动。在各种活动中增强他们的法制观念,并内化为守法、用法的意识。

加强对中学生的法制教育,增强中学生的公民意识和法治观念,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任重而道远。这不仅仅是学校的责任,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整个社会的方方面面,需要社会各个环节、各个层面的紧密配合,只有全社会都提高了认识,重视法制教育,中学生公民意识的增强和法律素养的提高就指日可待,也就能够大大加快我国的依法治国进程。

(江苏省苏州市高新区东渚中学    王孝星)

 注:本文已发表于《试题与研究》2011年第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