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库存管理软件:德国育儿参考(二)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3 16:12:15

德国幼儿教育“以儿童为本” 
http://www.chinababy.org.cn/article_view1.asp?id=4935
    在德国的幼儿园里,没有大、中、小班的区分,所有的幼稚园不分公立还是私立的,全部采用混龄编班的体制。德国的幼教界一致认为,幼儿在混龄的班级里更有利于成长,这样孩子可以熟悉各种社会行为,而且能够培养孩子互助友爱的品质。在独生子女越来越多的时代里,混龄编班能够让孩子体会到大家庭中兄弟姊妹一起成长的感觉,也使孩子懂得礼让,懂得分享,使孩子们相处更加的融洽、和谐。(德国幼稚园不以认知教育为主要的教育目标,所以混龄编班不至于影响课程的安排。)  
  在德国大部分的幼稚园只提供半天班
。其目的是为了让孩子和父母在一起的时间更加充分,使孩子真正体会到亲子的乐趣。德国幼教界非常强调亲职教育,并认为它是无法通过幼稚园教育来取代的。鉴于此,幼稚园尽量只提供半天班,只有少数的幼稚园提供全天班,帮助那些因是单亲家庭、或双亲均为大学生、亦或父母正在接受职业训练家庭照顾和教育幼儿。一般家中有0~3岁幼儿的父亲或母亲可以向所属工作单位申请长达三年的教育假,留职停薪,而政府在此段时间内每月发给父母教育津贴,因此在德国收0~3岁幼儿的托儿所数量并不多。有3~6岁幼儿的家庭通常父母亲中会有一方只上半天班,所以读半天班的幼儿下午可以在家中接受家庭教育。在这种福利体系下,德国的幼稚园只要提供半天班即可满足大部分家长的需要。 
  在德国的教育中,非常强调孩子在游戏中学习的方式,因此幼儿园中对孩子并不进行分科教学。而且幼儿在未进入小学之前,也不要求得会写字母,认识字和计算简单地加减法,幼儿回家后也没有必须要做的作业。他们更加注重孩子兴趣的培养,以及孩子在玩耍中所表现出来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的锻炼。 
  德国的幼稚园把以儿童为本位的教育理念作为出发点,根据孩子直线思维、重复思维的特点,采用情境教学,园内以角落主题布置为主,便于孩子通过情境更好的认识大自然、接触事物。德国的幼稚园还特别注重幼儿的社会行为能力的发展,如孩子独立思考的能力、人际交往的能力、互助合作的能力的等等。 
  德国慕尼黑国家学前教育研究所所长冯纳斯基斯教授是教育学、人类学博士,在家庭教育方面的研究已长达25年,他的研究成果在德国政府作相关决策时具有一定影响力。他认为: 
  父母角色应有区别 
  家庭中,父母双方经常争论“到底谁该管孩子多些”、“家庭教育中,父亲与母亲哪一方占优势”。冯纳教授的研究表明,实际上,父亲与母亲在家庭教育方面的作用旗鼓相当,具有相似性。然而在实际生活中,不仅父母双方在教育孩子方面的能力有高下,他们在各方面对孩子的角色影响也有区别:孩子的自我价值、受教育程度及心理问题,都是父亲影响大于母亲;在亲子关系方面,母亲的影响远甚于父亲。  
  夫妻关系影响孩子 
  冯纳教授说,许多调查表明,“父母给孩子提供的经济条件”、“父母学历高低”等都对孩子的成长没有直接影响,但父母的社会行为直接影响到孩子能否健康成长,特别是夫妻关系的质量对孩子的影响尤甚。 
  一般来说,夫妻关系好、家庭稳定,孩子的快乐程度就高,也绝少会出现心理问题。而如果夫妻关系不好或者离异,则会严重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调查表明,来自离异家庭的孩子中,有24%无法接受“父母离异”这个事实,需要接受心理咨询;而如果父母离异后再婚,那么需要接受心理咨询的孩子比例就急剧上升到47%。 
  亲子需要优质时间 
  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快,父母(特别是父亲)往往因为工作忙而很少有时间跟孩子相处。因此而有愧疚心理的为人父母者大多以为,尽量多挤时间跟孩子相处,就可以“补偿”了。事实并非如此简单。 
  冯纳教授认为,父母与孩子之间关系的好坏,不在于与孩子相处的时间长短,而在于相处的质量如何,即要用优质时间进行亲子活动。所以,为人父母者应学会如何与孩子相处,了解孩子心理。特别是工作繁忙的父亲,更应想方设法积极参与到家庭生活中来。妻子要积极鼓励丈夫参加抚养孩子,教会丈夫尽快进入育子角色。 
  要50%投资在家教上 
  这里的投资指的是家庭为了教育孩子而投入的人力、物力、财力甚至时间等的总和。冯纳教授说:“我参观过中国的幼儿园、学校,父母出许多钱让孩子上那么好的学校,真羡慕这里的孩子。”但是,中国的父母大多以为孩子上了学,教育孩子就是学校的事了。其实不然,在孩子长大成人前,父母必须在家庭教育上花大力气。冯纳教授指出,如果将一个家庭在孩子身上的所有投资以“1”为计算单位,那么父母就应将其中的50%投资在家庭教育上。因为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家庭教育是最重要的。


一位德国幼教专家眼中的中国幼儿园 
http://www.china.com.cn/chinese/EDU-c/367802.htm
    去年夏天,儿童问题咨询专家赵远虹陪德国著名幼儿教育学者艾申波茜博士走访了北京数所被认为是最具代表性的幼儿园。在两天时间里,艾博士亲眼目睹了2000名中国儿童在幼儿园里的生活。赵远虹接受时讯记者采访时表示,考察结果令德国专家的失望甚至超出了她的想像。“其中一个原因是中国今天的一些幼教理论还在重复着西方昨天的错误。”赵远虹举例说,“比如传统灌输式的教育方法。西方对这一方法从产生怀疑到加以否定,已经花了20世纪整整一个世纪的时间。”
    “值得深思的是,在北京一个标榜与国际接轨接得最紧密的现代寄宿幼儿园里,艾博士见到的却是最厉害的灌输教育。”赵远虹说。
    “这家幼儿园的招生广告中频繁出现的字样是世界著名大学剑桥、牛津和博士帽;这家幼儿园的园长是从外国学习回来的‘海归’;家长送孩子上这样的幼儿园感觉是送到了外国……但是在教室里看到的情景,令艾博士大为惊讶。”赵远虹说,“这家幼儿园里,竟然没有一个专门为孩子们玩‘过娃娃家’而布置的角落;书架上也没有任何孩子做手工用的材料。最令人震动的是:凡孩子目光所及之处贴的只是中国汉字,连绵不断,从教室一直延续到寝室。房间里摆得满满的小床四周见不到孩子家人的照片,美丽的图片和孩子从家中带来的私人玩具……”“据说这家幼儿园4、5岁的孩子已经可以认识一千多字”,赵远虹反问道,“在这样的情景下,孩子即使不想学又有什么办法呢?”
    “作为权威的幼教专家,艾博士非常反感把小学生的学习任务强加到幼儿园孩子身上的做法。艾博士强调说,人脑研究的最新成果不断证明了:儿童大脑中的神经腱只有在孩子主动用脑时才会得到锻炼,孩子只有在自觉自愿的情况下才能接受所学的内容。孩子世界观的形成不可能来自被动式的说教,对孩子采取灌输的教育方式是不可能成功的。”
     赵远虹说,实际上,单纯地提前学习时间并不能加快儿童成长的速度。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生长的时间表,不应该人为地提前或推后。已经有无数的事实证明,违背教育的自然规律是会受到惩罚的。有时一个错误的教育理论将会导致一代人甚至几代人的“营养不良”。
    “仿佛是为了弥补多年来造成的教育欠账现象,在当今的中国,家庭的功能和作用被提到从未有过的高度。像是打赌一般,父母的晚年和儿女自身是否幸福的宝都统统押在了孩子身上。”赵远虹发现这句时下最流行的口号之一———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让成千上万中国父母喘不过气来。对于这种重望的份量,德国专家起初并不十分理解。”
    在北京一处婴儿早期教育基地,当艾博士听说一个9-16个月的婴幼儿上课时间竟长达45分钟时,惊得险些从座椅上跌下来。
    赵远虹回忆说,艾博士在其总结报告中尤其提到了该早期教育基地课程结束时的爬行比赛孩子们被抱到起跑线上,然后在对面母亲或亲人的大声招呼声中向终点爬进。“当第一,争先进”似乎从起跑线开始已经渗入这些婴儿的头脑中。”
    也许中国的父母会问,难道当第一争先进有什么错吗?
    赵远虹手里有一本艾博士的新书《七岁儿童的认知世界》,其中详细列出了德国一位7岁儿童长达70条之多的必修课和教育清单。这份教育清单是艾申波茜博士通过大量的研究和比较得出的结论。从提出到定稿历经3年,并对150人进行了单独访谈。
    教育清单内容涉及实际生活,社会经验,情感体验和美感感受。艾申波茜博士指出这是一个人生下来的前7年间应该具备的经历体验及掌握的知识。
    情感体验方面:
    >一个学龄前儿童在个人情感和自信心建立方面应该:体验过自身存在的重要性。例如听别人说过“你要是在场该有多好啊”“我们上次聚会就是缺少你”等称赞的话语;
    >体验过压抑的心情。能够分得清饥饿与愤怒,劳累与悲伤之间的差别。懂得心理学上基本因素的相互联系,诸如尿床是由情绪波动而导致发生等等;
    >能够原谅大人某次不公正的惩罚;
    >体验过出门在外时对家和父母的怀念,感受过舒适与将就的差别,在家与在外的不同。在路上奔波时产生的思乡、漂泊、借宿以及无家可归的概念;
    >想赢,但也输得起。

    对自身身体的认识方面:

    >体验过水对人体有浮力;
    >会荡秋千,知道使用不同的身体力量会对秋千的高度有不同的作用;
    >在床上打过枕头大战;
    >堆过雪人,沙堡,在小溪中搭过水坝,在野地里生过火,并能够熄灭之;
    >身体生病时的基本急救常识发烧应热敷还是冷敷,呼吸有痛感应休息还是运动,知道鸡皮疙瘩,战胜疾病后有自豪感,知道身体生病在所难免的道理;
    >有爬过一棵树的经历;
    >研究过拉链,会用钥匙开锁,会使用工具;
    >有收集东西的愿望;
    >能区分食物和膳食,动作与姿势,气味和气息,能够区分看、凝视和一瞥之间的区别;
    >能为自己或他人保守一个秘密,知道“只有你和我两个人知道”的意义;
    >听过童话故事,从寓言和故事中懂得什么是受难,什么是安逸;
    在家庭方面:
    >熟知家中的亲戚朋友,理解不同的亲属关系,如叔叔、表哥或姨妈;
    >能为大人分担忧愁;

    >看过爸爸刮胡子;……
    七十多条无法一一列举。可是这一清单是否能给我们的幼儿教育提供另外一条思路?我们是否能意识到有比认字和做数学题更重要的教育内容呢?
    连续参观这些幼儿园后,德国专家感到意外惊喜的是一所部队大院里的幼儿园。艾博士对这个幼儿园的最初好感来自一些所见的细节。
    “刚进门我们就被拉住照集体像。刚好几个四岁的小姑娘蹦蹦跳跳路过,便被老师招呼过来一同参加。照完后孩子们并没有被立即命令回班去,而是随意地跟着客人往前走。”
    “在去办公室的路上,走廊里迎面走来三个孩字,手拉着手。园长很自然地将孩子叫到跟前,像介绍战友似地把他们的大名一一报给我们。”
    橱窗里照样挂着孩子们的画。但这里没有其他幼儿园常见的统一题目、统一手法的成人模仿品。相反,孩子们画里的内容极富想像力。其中不乏幼稚拙劣手笔的,但仍然被挂在最显眼的位置。
    最让艾博士认同的是孩子们做手工用的材料的多样化。“教师办公室同时也是一间手工作品陈列室。制作者竟然都是孩子。虽然有的内容使我们感到一些陌生,比如坦克,红旗或者导弹,但是制作材料真可谓丰富多彩,有木料,棉布,易拉罐……教师津津有味地向我们介绍那些巧妙而有趣的制作技术,言谈中充满了风趣和自豪。”“楼梯口的拐弯处被开发成一个小小的美发廊。是孩子们把洗菜用的筛子制成了烫发帽。此外,梳辫子用的蝴蝶结,吹风机,刮胡子刀,烫发卷,玲琅满目的东西都来自孩子的小手。不难想象,当孩子们在这个成人社会的模拟场所里实践着与他人协调合作的工作时将会产生多么大的乐趣。”赵远虹补充说,尽管类似的活动角落也许在其他幼儿园里也可以找到,但这个幼儿园给德国专家的感觉非常不一般。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老师与孩子共同进行的专题研究。而研究的题目来自孩子自己的生活。比如有一个专题研究是关于“鞋”的。为什么要研究“鞋”,有两件事引起了老师的注意。一是每当假期结束,孩子们回到幼儿园时脚上往往穿着都是新鞋,开学第一天的话题总是围绕着鞋子转来转去。第二件事来自负责擦地的阿姨。她总抱怨说,刚刚擦过的地总有孩子跑上去踏上鞋印,乐此不疲。原来是鞋底上的不同花纹引起孩子们的极大好奇心。于是关于鞋的专题活动就此展开:大家开始讨论左脚与右脚的不同,然后老师领着孩子们上街采访修鞋人,进鞋店采访售货员阿姨,询问鞋的种类和用途,等等。“凡是做孩子感兴趣的事情,肯定能够成功。”这是该幼儿园老师们的信条。艾博士评价说,在这里她终于找到了知音,因为他们的教育始终都是以孩子为本。
    针对目前中国幼儿教育的误区,赵远虹特别指出,幼儿教育不是精英教育,而应该回归到关注孩子身心健康这个层面,而不是随意拔高。另外值得关注的是教育纯洁性的问题。赵远虹说,现在很多中国小孩的教育都是用钱堆出来的。对家长而言,孩子教育如同是花钱购买的商品,还要等着升值,这对孩子来说压力太大了。
    赵远虹提醒中国的家长千万不要迷信所谓的从国外回来的专家,这与国际接轨无关。“艾博士走访完这些幼儿园后感叹道:中国的孩子是世界上最累的,他们的生态环境是最不宽松的。艾博士呼吁教育工作者尽快给中国的儿童松绑。”

 

德国孩子的“爱情”
http://www.12edu.cn/hfm/hzxs/200810/210938.shtml
  不久前在德国,我在一个留学生朋友的家里做客,他们家的女孩子一面在室内玩着溜冰鞋,一面闹着要转学。 
  原来,这个才9岁的女孩子,到一家德国小学里读书,第一个黄皮肤、黑头发的女孩子的出现,在班上引起了不小的轰动。不到一个学期,居然有一个德国的男孩子宣称他爱上了她。这在德国学校里是常见的事情,可在这个中国小女孩身上,她的反应不像西方小女孩那样得意,而是十分愤怒。 
  而那德国男孩却坦然地找尽一切机会来对她表示亲密。 
  有一天,小女孩生病了,请假没去上学,德国小男孩居然在班上大哭起来,说没有这个中国女孩子,他就不能继续上课,他要回家。 
  老师既没有批评他,也没有阻挡他。 
  到了家。他哭着对母亲说,他要和一个中国女孩子结婚。 
  发生了这样可笑的事情,在中国,父母就是不引以为羞,也要引起深深的忧虑。 
  我问中国女孩的父母,那德国孩子的父母如何反应? 
  朋友告诉我:“那孩子的母亲说,那很好啊。但是结婚要有礼服、婚纱、戒指,还要有自己的房子、花园,这要很多很多钱。可是你现在什么也没有,连玩具都是妈妈给你买的,你要和这位可爱的中国女孩子结婚,从现在起,就得努力学习,将来才有希望得到这一切。” 
  男孩擦干了眼泪,居然从此十分用功起来。 
  当时,朋友的女儿就在旁边,她一直很紧张地阻止着父母亲讲述这个故事。但是故事太有趣了,父母亲还是快速地讲完了。 
  我非常有兴致地问她对这个德国小男孩有什么感觉? 
  她把嘴一撇,说:“神经病。” 
  我并不觉得非常扫兴,继续问:“那男孩子的母亲呢?她不是很开明吗?” 
  她更加不屑一顾地说:“更是个神经病。”


德国儿童,从小治疗心理疾病
http://baby.120ws.com/youer/yejy/41772.html
   或沉默不语,或爱动过度,或惯用拳头解决问题,或付出了加倍的努力,成绩仍然很差……也许,在大多数家长看来,这是每个孩子必经的成长之路,殊不知在此过程中,孩子的心灵可能已经蒙上了阴影。一项数据显示,成年后患有精神疾病或心理障碍的人群中,30%早在孩童时代就已埋下了“祸根”。由此可见,孩子心灵上的尘埃需要尽早打扫。
  德国是心理学的发源地,而且,心理学至今仍在德国儿童身上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在德国,父母十分重视孩子的心理障碍及疾患,大医院也都设有儿童青少年心理及精神科,该科下设幼儿组、儿童组及青少年组。
  8岁的本尼因为注意力缺陷——多动症在柏林洪堡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接受治疗。他的主治医生特菲尔教授在接受《生命时报》记者采访时说,目前,小本尼的父母每周抽出3天时间陪他在门诊治疗。治疗期间,医护人员会对孩子及其父母进行评估,内容包括亲子交流、家庭教育方式以及孩子的玩耍、睡眠、饮食等。必要时,学校也会给予全面的配合。特菲尔还对记者说,幼儿组的治疗方法与儿童组类似。青少年组患者则每周需5天左右在医院接受全天观察,上午学习文化,下午接受医生对其进行个案治疗。治疗方案还要求每周保留亲友访问时间及集体活动时间。
  一项由德国联邦青少年心理和精神保健协会开展的最新调查发现,在7—16岁的孩子中,有心理障碍者占20%,注意力缺陷——多动症、抑郁和焦虑等心理障碍在孩子中具有普遍性。而且,在7岁以下的幼儿中饮食、语言、睡眠等心理障碍也越来越严重。这说明,儿童的心理障碍比想象中要普遍得多。
  对此,特菲尔教授指出,儿童心理障碍如不能得到治疗,可能导致“成年后遗症”,症状会从儿童期延续到成年。如儿童注意力缺陷——多动症常表现为行为问题、学习成绩不良等,成年后会有人格障碍、嗜酒等问题。
  “所以,及早诊断治疗儿童心理障碍至关重要。” 特菲尔教授说,德国目前儿童心理治疗的心得主要包括:一是,准确诊断和及早治疗,特别强调“从0岁防治”。不仅观察患儿本人,而且要调查孩子的“全面环境”,找到发病原因。二是,心理疗法和药物治疗相结合。研究表明,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同样重要。三是,采取各种辅助治疗手段。记者在他们医院就看到,医生与新患者沟通不起来,就让“狗医生”帮忙。特菲尔教授说,患儿抚摸动物有助于降低血压,使人达到一种放松状态。研究还证明,体育锻炼能缓解儿童的心理障碍。


中德联姻家庭的不同育儿观念
http://jk.scol.com.cn/08/0730/06/LQA33M7GYCBXB20V.html
    德国爸爸和中国妈妈达成共识:孩子适合在中国上小学和幼儿园,在德国上中学
    清晨8时左右,一名漂亮的中德混血小女孩骑着自己的木制自行车,出现在成都某幼儿园门口。门口的保安亲切地跟她打着招呼:“万耐莎,早上好!”早在2005年10月,因为爸爸工作需要,2岁半的万耐莎和父母、哥哥从德国来到成都。跟在万耐莎后面的儒雅女士,是她的妈妈徐弘,上海人,德国经济学硕士。
    德国爷爷问:今天在幼儿园开心吗?中国外婆问:今天在幼儿园吃什么?
    在路上,万耐莎就告诉妈妈,今天早晨不想吃早饭。徐弘很爽快说:“不想吃就不吃,这没什么的。”将万耐莎送进“风车一班”教室后,徐弘正想跟老师沟通一下,转身听到一名家长正在叮嘱生活老师:“乖乖在家里只喝了一杯牛奶,请老师一定让她再吃点东西。”眼前的一幕,让徐弘会心一笑。
    万耐莎和父母刚到成都,外公外婆就特地从上海过来照顾他们,每次接到万耐莎和哥哥,外公外婆问的第一句话就是:“今天在幼儿园吃的是什么?”前一段时间,万耐莎的爷爷奶奶从德国来看望他们,徐弘观察到,爷爷奶奶一见到孙儿孙女,问的则是,“今天在幼儿园过得开心吗?”
    徐弘认为,问候语的不同,体现出对幼儿教育的不同关注点,德国人比较关注孩子们的心理,而中国人比较看重幼儿的生活质量。这个教育观念真的是差别很大啊!
    “由于家长这种观念的不同,导致幼儿园的关注点也不同。中国幼儿园很注重小孩子身体上的需求,比如温饱啊;在国外,幼儿园老师不会太在意你每天吃多少,穿得暖不暖,也许也关注,但绝不是重点,他们可能更注重孩子智力培养方面的,注意观察跟小朋友之间的交往,关注个人能力和心理方面。”这方面徐弘感触最深。
    幼儿园有一本小册子《家长报告册》,上面登记着孩子每天的体温和每天三餐的饭量。徐弘说:“我婆婆从德国来,一见到这个册子,就觉得不可思议,饭量上老师填的有“0.8”和“1.2”,她无法理解这两个数字。我就告诉她,0.8可能就是比正常的孩子少吃了一口,1.2可能就是比正常的孩子多吃了一口。她马上就问:“多吃一口,少吃一口,对身体发育有什么影响呢?”
    徐弘说,每个小孩跟大人一样,好吃她就想多吃一点,不好吃她就少吃一点,对身体没有什么质的影响,万耐莎有时候早晨去幼儿园,不想吃东西,我就随便她,我觉得不要太刻意去关注某一天的细节。
    中国幼儿园:按课程表上课
    德国幼儿园:想玩啥就玩啥
    在风车一班教室外面的走廊上,贴着本周的教学安排,分为教学活动、区角游戏以及游戏活动三类,每天都有这三种安排,几点该上什么课很明确。这天上午,万耐莎和小伙伴要学一首新的儿歌。
    徐女士认为,这是中国和德国幼儿教育的另外一大不同。德国的爷爷奶奶第一次看到这个课程表的时候,大吃一惊,无法理解:幼儿园居然就有课程表啊?
    到中国之前,万耐莎的哥哥马克思在德国上了近两年的幼儿园。每天早晨,马克思到幼儿园给老师说一声“我来了”,告诉老师,“我今天想做海盗。”之后就到一个专门教室,那里有各种用品,马克思可以把自己打扮成海盗,然后和同学一起玩海盗游戏。
    德国幼儿园按主题分班,大孩子小孩子都在一个班上,都是类似海盗间这样的主题房间,过家家、理发、户外攀爬、海盗、图书馆,孩子想玩什么就到相应的主题房间去。想到户外,就给老师说,我今天就呆在户外玩攀爬;想搭积木,就到放着很多大型积木的教室去;想看书了,就到图书馆去,每个教室都有老师指导。在德国的幼儿园,老师只是玩的伙伴和朋友,而不是国内的幼儿园那种传道授业的老师。遇到困难的时候,孩子们才会去寻求他们帮助。因此他们叫老师不是叫“老师”,而是喊名字。每周五有班会,老师会集中讲这一周发生了什么事情。
    徐弘分析说,德国这种能安排是因为德国人比较少,德国幼儿园一个班上最多20多个孩子,配置2个半教师。幼儿园人数一般在200人,最多不超过300人。而国内的幼儿园通常人数较多,如果像德国一样,估计会乱成一锅粥。
    下雨了德国孩子照样进森林
    下雨了中国孩子取消体育课
    徐弘走出了幼儿园,看了看天色。今天,马克思所在的龙江路小学南区要外出活动。早晨,马克思就担心因为天气不好,取消外出活动。
    前不久,因为下雨,学校就将户外课取消改看了一场电影。马克思感到很遗憾,他回家告诉妈妈:“讲好的,怎么会因为天气就改变了呢?”
    徐弘非常能理解,她说,刮风或者下雨了,国内幼儿园肯定会改变安排,这是根据中国人的生活习性来决定的,跟整体的硬件和软件的条件都是相关的。而德国的孩子,一般都有两套雨具,一套在幼儿园,一套在家里,刮风下雨,照样进行该做的活动。
    国外小孩在户外的活动时间很多,马克思在德国上的幼儿园,每周三都有一节森林课,哪怕是下再大的雨,幼儿园都是直接将孩子送到森林里,但是必须穿上雨衣雨靴。森林里有各种各样的动植物,各种颜色的叶子,他们的老师就在森林里教孩子认识各种动植物,观察森林的变化。
    “家长会有安全上的担忧吗?”徐弘思考了一下,肯定地说没想过,因为幼儿园组织这个活动,已经成为了传统,很有经验,所以家长没考虑过这个问题。
    徐女士说,国内很在意安全隐患,但是有矛盾的地方。中国父母一方面注重安全,经常把小孩抱在手上,但是公共场所设施的安全观念就很淡薄,很少注重孩子的安全。90%给大人活动的地方,比如健身路径,都是硬的地面和铁的设备,没有考虑到小孩玩耍的需要。在国外,很多儿童接触到的设施都是木制的。
    中国老人:为孙辈放弃个人生活 德国老人:只愿做孩子临时玩伴
    下午,马克思要给在德国的爷爷奶奶打电话。昨天晚上,他和妈妈在谈论回德国后的生活时,他提出能不能请爷爷奶奶也到自己家里,像外公外婆一样陪他们。徐弘说,那你打电话给爷爷商量一下吧。
    几分钟后,马克思沮丧地放下了电话,“爷爷说他们不来!”“爷爷有没有告诉你不来的理由呢?”“他说他有自己的生活,有自己的朋友,离不开他的家。”徐弘开导儿子:“爷爷不是不爱你们,只有他们有他们的事情。”马克思很快又开心起来了。
    徐弘这样评价说:“他们都爱小孩,但是关注点不同。德国的爷爷奶奶,就是孩子的玩伴,他们可以每周打两个国际长途,告诉孩子们,今天我又发现了一个很漂亮的公园,又看到了一个很好玩的虫子,等你们回来度假的时候再带你去玩!但是不会放弃自己的生活来无条件地照顾孙子们。而外公外婆和孩子的关系,就是中国传统的祖孙关系,对晚辈生活上呵护备至,放弃了自己的一切来成都甚至去德国,照顾小孩。回来近三年时间,我父母一直在成都帮我照顾小孩,我们回德国度假的时候,他们才回上海,基本以我们为中心。但是我公公婆婆不是这样的,他们每年有自己的度假计划,每年要和朋友一起出去玩。”
    针对中德教育的不同,徐弘认为,很多都是中国人口众多,导致资源相对较少造成的。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增强,社会对教育关注度加大,一些差距会逐步减少,中国教育的优势会更加明显。    (叶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