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购过程内审检查表:一人一个于永正 千余教师共学于永正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6 14:44:05

一人一个于永正 千余教师共学于永正

本报记者 雷玲

924日、25日,“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教学思想研讨会”在风光秀丽的江苏省无锡市隆重召开。两天的盛会中,于永正老师带领他的弟子同台演艺,并特邀了全国知名的新生代名师薛法根等,名师高徒,荟萃一堂,13节精品课及专家讲座,共同演绎了于老师的教学思想和教学艺术。来自江苏、北京、山东、江西等省市的1300余名一线教师参与了本次研讨会。

学习一:于永正如何教语文

24日上午,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吴忠豪教授的报告《教语文,其实很简单——于永正老师如何教语文》拉开了于永正教学思想研究会的序幕。

对于当前不少老师研究于永正老师的教学艺术这一现象,吴忠豪教授在报告中告诫老师们,关键在于要“学习和研究的是于永正老师的语文教育思想。”

吴教授总结,于永正老师的教学艺术是建立在扎实的语文功底、深厚的理论素养、他的人格魅力、他的语言艺术之上的,是他对学生的爱意和善意,对学生民主和尊重的自然流露。

针对当下语文教学中大量存在“讲课文”这一教学效率低下现象,吴教授通过解读于永正老师“以读为主”的特色教学法,结合国外的“语言课”特色,告诉老师们,语文教学应该学习于永正老师“化繁为简,简简单单教语文”的教学艺术。

为了解读于永正老师“以读为主”简单教语文的教学特色,吴教授通过几个个案进行了形象比喻:如于永正老师在教学关联词语“尽管……还是……如果…………”时,只是要求学生将这些关联词语在书上划下来,并读一读划了这些词语的句子。对于老师这种教学法,吴教授如此肯定地评价:课文中出现的关联词语无需多讲,对于小学生来说,即便教师讲了也很难领会,更不要从语法角度给学生分析复句。于老师只是要求学生将这些关联词语在书上划下来,并读一读划了这些词语的句子,意在让小学生通过充分感知,反复习染,达到心领神会,然后再去学习运用。

“教育是事业,事业的意义在奉献;教育是科学,科学的价值在求真;教育是艺术,艺术的生命在创新。”吴教授的报告在这三句话中结束,这三句话不仅让与会者更加深刻地领悟于永正老师的教学思想,更为老师们提出了自身专业成长的方向。

学习二:于永正如何成为于永正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来参与此次研讨会的老师们很多都带着这样的好奇前来参会:于永正是如何成为于永正的?

两天的研讨会,让老师们对此的认识越来越清晰。

用于永正老师自己的话说:“我是一个普通的小学教师,如果说有什么特殊的地方,那就是思考得更多一些,每有所得,会立即转化为教育教学行为。”

而在同行或他人眼中,于永正之所以成长于永正,在于他无论做人做事,还是站在三尺讲台,都永远像“大山一样的敦厚,泥土一样的朴实,小溪一样的活泼”;在于他永远像一本写着大大的“人”字的教科书;在于他的成长历程中始终蕴藏着一个永恒的主题“爱的智慧”;在于他是一个有思想、终身学习的教师……

本次研讨会上,于永正老师为老师们上了两节观摩课:阅读课《高尔基和他的儿子》和作文课《关注小事、关注细节》。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的,参加这次研讨会的老师中有的老师已经面对面听过于老师上课十余次了,但无论是听过两三次的还是十余次的,老师们都有一个共同的感受:于老师每次上课都有新意。

有老师甚至这样问过于永正,您背后是不是有个“智囊团”在帮您出主意?对此,于老师的回答是:我的智囊就是“思考”,在他看来,一节好课是思考的结晶。“真的要崇拜思考。人是在思考中成熟的,教学也是在思考中日臻完善的。”于永正老师在2004年写的一篇《崇拜思考》的文章,早已为我们解读了于永正之所以成为于永正的秘笈。

学习三:从于永正到张永正、李永正、刘永正

向于永正学习什么?本次研讨会上,此问题再次成为热点。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开始,于永正老师作为教育部在“跨世纪园丁工程”中向全国推出的首位名师,就成为全国千万教师学习的榜样和标杆。全国各地都留下过于永正老师传经送宝的足迹,全国各地都有于永正老师的弟子和“粉丝”。

本次研讨会上,与会的千余名教师除了再次领略于永正老师的教学风采,还观摩了薛法根、戴建荣、张祖庆、赵志祥等新生代名师的教学风采。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在观摩大师与新生代名师同台演艺的过程中,很多老师表示,在自己的专业成长中,除了学习于永正老师的教学艺术,还要尽快找到适合自己的教学特色,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一本一本红楼梦,在我们心目是,也是一人一个于永正。我们要学的是于永正老师的教育教学本质,而不是表象的东西。”一位老师在采访是这样对记者说。

主办本次研讨会的江苏省无锡市滨湖区教研中心的王忠敏老师和博学方弘(北京)教育科技发展中心的安京妹老师告诉记者:我们希望通过本次活动,让更多的老师在学习于永正的过程中成长为张永正、李永正、刘永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