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爆仓库主任工作总结:一线教师如何做研究?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20:32:21

一线教师如何做研究?
      很多老师都认为自己又不是什么理论工作者,只要能把书教好就行了,那么,教师到底有没有必要作点研究呢?我想从“特级教师应聘南师附中全部‘落马’”这个事件中大家会找到答案。
      特级教师,既是很多学校对外宣传的金字招牌,又是众多家长眼里教学高水平的标志。可是,2004年9月南师附中江宁分校招聘教师却爆出了大冷门,全国各地前来应聘的24位特级教师竟然全部落马。24名特级教师“全部落马”,这里面可能有其“炒作”的一面,但肯定更有其深层次的原因。
   南师附中江宁分校校长董林伟说,每位应聘教师要过5道关:个人材料、面试、试讲、学生印象、专家评审,特级教师们大多“栽”在后四道关。在第二关面试中,需要应聘者表达自己的教学思想和教育观点,个别特级教师一开口说话便被淘汰“出局”。因为,个别特级教师开口闭口仍是升学率、学校排名,谈不出新观点,这些老师在当地学校很受欢迎,有的还是省劳模,但他们不适合在附中分校任教。
     董校长介绍,这次招聘的首要原则是“不重职称重称职”,“特级教师只是个头衔,关键要看实际能力,看其是否符合分校的办学要求。”附中分校要求老师彻底抛弃“以我为主”的老模式,老师上课要充分挖掘出学生的聪明才智,学生和老师要互动起来,可不少特级教师已经习惯了“满堂灌”,45分钟仍全是“自我表演”式的教学,“这样的老师,教育理念落后,根本不能适应新课程的要求。”
     我想,正如董校长所说,“教育理念的落后”才是24名特级教师落聘的主要原因。
      那么,要改变“教育理念”,一定程度上依赖于教育科研。
     一、一线教师为什么做研究?仅从一线教师个人的角度谈几点认识。
    1、教育科研是促进一线教师个人成长的重要途径
  有人曾经研究过,许多诺贝尔获得者和一些著名科学家,他们最成功的年龄结构,一般是在37岁左右;而研究也表明,我们名教师、名校长成名的年龄相对就较晚些。这说明了教师这个行业具有很大的特殊性,教师经验的积累,需要相当长的时间。要想真正成为一个有特色、有成就的老师,需要从经验型教师阶段走向研究型教师阶段,然后才有可能步入最高的学者型教师阶段。今天我们在座的老师,说得不客气一点相当一批包括我自己,还停留在经验型阶段。那么该如何去突破它,进入到下一个阶段呢?唯一的途径就是要参与研究。
    2、教育科研是提升一线教师教育理念的重要手段
        我们当教师的,平常听到的、看到的、感触到的、思考过的问题有很多,几乎每天都有,这些都只能看作是体验,还谈不上经验。经验是把体验的东西理性化,进入理性思维,经过思考后把它条理化,整理组织好内部逻辑关系,这是从体验进入经验的过程,最后把这种经验的过程进一步上升到理论。当然这不能等同于专家学者大部头的学术观点。
      每位教师都有支配自己教学的理念,这个理念我们可以把它看成自己个性化的理念,总结得好,就上升为个性化理论。平常支配教师教育教学的理念,往往不是听报告听来的,也不是教育学心理学书上的理论,更多的是教师自己的那一套实践体验,这套方法对教师教育教学行为的影响是非常直接的。那么如何把教师的体验变成比较科学的经验,再变成比较科学的个性化理论,这就需要教师进行研究,需要教师进行理性思维,进行归纳、总结和升华。
      3、教育科研是一线教师享受职业幸福的重要环节
         从经验型教学,上升到研究性教学这是教师教学的一个转变,新课程改革已明确提出这个任务。学生学习要转变学习方式,除了接受性学习,还需要搞一些探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教师同样也要做一些研究,从经验教学逐渐转型到研究性教学,这个转折的过程需要教师来参与研究。教师只有真正地参与研究了自己的教育教学,才能改变原来感觉比较繁琐的、重复的、枯燥的现象,教师工作的幸福感也就自然提升了。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有这么一句话:“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
      总之,教育科研是教师专业成长和自身发展的需要,是当代教师工作和学习的基本方式之一。在这里,借用北师大林崇德教授的一句话:教师参与课题科研研究,是提高自己素质的有效途径,广大一线教师要有勇于实践创新的能力,为了实现素质教育新要求,教育教学工作的模式应该由经验型向科研型转变。
    二、一线教师开展教育科研的态度
      大部分的中小学教师在教育科研的态度上有这样三种趋向:一是认为与自己无关,教育科研是科研人员、教育专家的事,不是我们一线教师的工作。二是认为于工作无用,我们的任务是教学而非科研,将“教学”与“科研”截然分开。三是认为与生活无益,搞教科研是吃力不讨好,费时、费力、费心,但却出不了大成果、大成绩,弄不好就会徒劳无功。正因为如此,教师的教育科研就出现了三大状况:
1、教师的无奈。与许多教师谈起教科研,大都“谈笑风生”,细细品味其间话语的涵义,无怪乎三种情况:一是搞教科研是评职的需要。现今中小学教师晋升职称,科研成果、论文是一大砝码,迫于无奈,教师只好参与搞科研写论文。二是搞教科研是评先的需要,大凡评选先进,其表格上总有“成果”一栏,不言而喻,没有“成果”是没有评先的竞争力的。三是搞科研是评价的需要,时下学校对教师进行考评,教科研成果与论文是一大内容,教师要想不低人三分,只有去搞课题,写论文。在这种功利、应付情况下的教育科研,只会是空有其名,成效甚微。
2、教师的困惑。仔细分析产生种种不良倾向的根源,我们也不难发现,中小学教师搞教育科研课题研究确实存在着许多困难,最明显的是三个没有:一是没有时间搞。中小学教师课时多,教学负担重,从早到晚忙于备课、上课、批改、辅导,除了三餐,白天的时间几乎已所剩无几,晚上回家又是家务、亲情、友情。读书学习的时间确实不多,搞课题研究,等空一点再说吧!二是没有精力搞。教师的工作性质有些特殊,常常要应付上头的检查、考核,负担重;教师的工作前景决定了其也面临着竟岗、落聘、淘汰的危险,因此,压力大、竞争强。为了保住饭碗当然一扪心思苦干、实干抓成绩,搞课题研究,只有等心情舒畅一点再说吧!三是没有能力搞。课题研究,上学时教师没教过,工作了没参加培训过,叫我怎么搞?缺知识少技能,缺材料少榜样。想学吧,条件不具备。想做吧,有心无力,无从下手,困难
重重。只好等掌握了技能之后再说吧!
3、教师的无助。中小学教师做课题一般是闭门造车,孤军作战,缺乏引领,没有研究团队。其实,要想让研究有生命力,离不开各方面的支持,一个成功的课题研究,离不开专家的引领,同伴的合作。因此做课题一定要与专家进行沟通,尽可能得到他们的指点,使课题更具有严密性,科学性。一定要加强同侪交流,搞好合作,共同开展研究。
     一线教师开展教育科研的态度应该是:
   1、以教师的身份进入研究:讲究教育科研的实效,不是专家的研究,不要把自己当成专业研究者。教师的身份决定研究的方式是行动研究,研究的目的是解决日常教育教学中的问题。

  2、教师要做自己的研究:研究的问题不是他人的,而是自己工作中真实具体的问题,不是完成规定性任务,而是教师自己发自内心实实在在的需要,不是假研究,不是在研究报告评审之后就成了封存的历史,更不是在轰轰烈烈科研结束之后又可悲地回到“习俗化”的教育教学水平上。
   3、研究教师自己的问题:不是去研究宏大的教育问题,对教师而言,不断的思考,琢磨就是研究,对那些司空见惯、熟视无睹的事物用心去发现,对那些理所当然、天经地义的常规和说辞反复琢磨,试图去改变貌似合理的历来如此的大多数的想法与做法,就是研究。
   三、一线教师怎样做课题研究?
 什么叫“研究”?我们可以分析一下“研究”这个词在词典中的解释。“研”是指细磨,“究”是指仔细追求、追查。“研”是指把整块的东西磨碎,以便于观察、服用,用的是“分析”的方法;“究”是对事物的追根问底,以便了解事物的走向,它用的方法是“综合”。
 课题研究通常要经过申报、立项,研究周期都比较长,短的一般是一年左右,长一点的可能就需要两年,更长的则可能需要三到五年时间。研究周期长,对问题就有比较深入的追踪式的研究,往往研究的比较透。
  教师进行课题科研的基本步骤和要点
    (一)确定研究课题
     对于课题的选择,我提出这么几个词,求真,求实,宜小。真,是指我们做的课题对我们教学真正有用,能帮助提高自己;实,要可行,要自己能做,不要搞了个老大的课题,结果做不了; “实”还指要有实实在在的研究过程,不能开头申报了一个课题,拟定了一个计划,一年写一篇论文就算结题了,中间什么也没有。其实,只有从做过的实践中提升出来的东西,才是更有生命力的。”“小”是指,课题开口要小,口子小才能挖得深,研究才能比较透。
     (二)明确研究目标
       课题题目一旦确定,就必须着手对课题研究的关键词、课题研究的相关理论依据和现实依据等通过上网查寻、查资料文献等方式进行认真界定,在此基础上确定课题的研究目标。同时,举行课题研究的论证会,论证最好在不同学校的教师之间进行,至少也要在本学校的学科组内广泛研讨。
      通过研讨,畅谈方案,再次反思研究价值;听取意见,保证研究方向对头,内容全面;明确目标,统一课题研究思路;理清思路,确定具体操作步骤
       (三)扎根教学实践 
       近来,“草根化”研究是被广大一线教师比较认可的研究方式。“草根化”是一种比喻,表明一线教师的教育科研是一种非专业化的,一种扎根于教育实践,落实到教师平时的教学行为当中,“为了教学”、“在教学中”和“通过教学”的研究,研究目的在于“改进”、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提升教学效率,实现教学的价值。同样,一线教师的课题研究要和教学融为一体,要在“教学设计——教学行动——教学反思……”的过程中展开,使教学推动研究,研究提高教学。也只有来源了实践的东西,才是具有生命力的。为此,
     首先,要积累与思考,做有心人。——写科研日记
  这很重要,是前提,是基础。教师在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会随时遇到许多问题,把有感而发的事情,棘手的问题,小小的案例,一时的顿悟记下来,或记叙,或议论,或抒情,内容、形式不拘一格。科研日记常用的有备忘录、描述性记录、解释性记录三种形式:备忘录是最常见形式,就是通过的回忆、写下特定时段的经历,而再现教育实践中的生活场景,因此越早记录越好。描述性记录包含教育事件的描述,尤其注重细节描写。解释性记录:如感受、解释、创见、思索、推测、预感、事件的解说,对自己假设与偏见的反思,理论的发展等。
     其次,要合作研究。一线教师搞科研,切忌“孤军作战”,“孤胆侠客闯天下”的时代早已经过去了。“众人添柴火焰高”要组成研究小组,至少是学科内的研究小组,采用“病例先行”研究模式。

在“病例先行”模式中,研究教师和其他教师互为病人与专家,以诊断研究者的“病例”为主。首先,教师带着教学实践中的问题来,向合作研究小组的其他教师陈述自己的问题,其他教师发表自己的解决方法,研究者在同事们的帮助下形成解决问题的行动方案,带着方案走;一段时间的研究后,研究者带着行动的结果来,再向同事们汇报交流自己的研究,请同事们对自己的行动结果进行评议,集思广益后再带着更新的方案去实践,如此反复几次,原来的问题得以解决,新的研究问题又会生成。如此以来,研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推向深入。
     第三,要读书学习。阅读是提高自身理论水平、修养水平,借鉴他人成败优劣的途径。我们要做一个课题,就要了解一下自己所做的课题,别人有没有研究,研究到什么程度,我可以借鉴他的哪些经验,理论的阅读是非常必要的。福建师大教科院副院长余文森教授说:“教师怎样做研究?首先要养成读书的习惯,理论学习的习惯,理论不是万能的,但没有理论是万万不能的。理论的价值不单在于操作,理论更重要的价值可以用三句话来概括,精神和气质的熏陶、智慧和思维的启迪、思想理念的提升。”
      第四,写反思随笔。教学与反思相互促进的,因为经常写才会时时留心辨别教学问题,才容易发觉自身的不足,才能把握住时机,找到提高自身的切入点和教育教学能力的增长点。叶澜教授说:“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有可能成为名师”。“教学反思”能帮助教师迅速接收反馈信息,找出教学程序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的成功与不足,从而为调整教学策略建立可靠依据,使课堂教学不断优化、高效,同时,写的过程是一个思想条理化的过程,是研究逐步深入的过程。
(四)强化过程管理
     研究过程的科学化是整个课题研究活动的核心环节,一个没有科学过程的研究实际上是一个虚无缥缈的空谈。为此,要加大课题研究过程的管理力度。
    1、建立《课题研究实验工作手册》,保证课题研究的落实到位,顺利进行。人都是有惰性的,加之平时各种繁忙,如果稍有懈怠,研究就被忽视,甚至忘却了。这样,建立一个简便易行的研究工作手册,提醒约束自己每天进行记录、反思,化整为零,效果就会好的多。
    2、加强学习指导。
    3、开展系列研讨活动
  (1)定期举行实验教师互动论坛或沙龙活动
    通过思维碰撞,彰显智慧,交流分享,暴露问题,保障课题研究不断完善,深入开展。实验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如有条件,建议创建自己的“博客”,写研究日志,最起码要写研究周志(不是“镜像式反映”,要有一定的体悟)。
  (2)举行课题实践课研讨
       课题实践课就是围绕教科研立项课题的研究主题和操作要素而设计的,并应用于教育教学实践活动的课例。上好课题实践课是开展课题研究必须经历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教科研课题实施过程的集中表现。课前,实验教师集体备课,力求教学设计突出课题研究的目的、内容和操作要求;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要体现课题研究的精髓;听课后实验教师进行集中评价反馈,形成“二次备课”教案,执教教师再进行第二次施教,第二次听课后,再进行新一轮的评价研讨。如此,通过“反复研讨”,实践课才能真正发挥引导作用,提高实验教师应用课题理念和操作方法的水平。
(3)组织研究成果交流。包括:研究工作经验和方法交流;研究成果交流;研究人员先进事迹交流。 
   4、定期进行阶段性总结汇报
      课题经过一段时间的研究,一般是一学期为一个自然阶段,实验教师必须以书面形式向课题组或上级教科研部门总结汇报课题研究的进展情况。包括汇报自己的课题前期准备工作和汇报学习了那些课题相关理论及资料;进行了那些课题研究活动(如参加课题论证会,上课题实践课等);还要汇报自己在课题研究中取得的初步成效和遇到的困惑(如缺少理论指导、研究对象的变动、研究经费的不足等);最后还需就今后课题继续研究提些设想和看法。
    其次还要汇报课题研究所取得的成果。主要包括教师在课题研究中的一些物化成果。如获奖及得到好评的课题实践课,获奖或发表的课题相关论文及案例等。
   汇报课题研究进展情况,有利于课题研究者理清研究思路,有利于课题的过程管理,也有利于教师形成良好的教科研态度和研究风气。
   (五)积累研究资料
     要建立“课题材料档案袋”,收集、积累课题的研究过程资料,作为课题结题时,课题研究所取得的成果的重要凭证。
    与课题有关的文字和实物材料主要包括:
  (1)反映课题进展情况的资料,如课题阶段性总结等;
  (2)学术和实践活动的记录;
  (3)训练的成果,如培训的材料、外出学习的总结汇报等;
  (4)课题有关改革收益层面的实验推广资料;
  (5)效益情况:包括反映实验前后学生学业成绩和情感态度方面的变化成效统计数据和日常观察记录评语等;
  (6)教师在各级各类教学、教研竞赛中所得奖项
  (7)公开发表和获奖文章的杂志和证书;
  (8)与课题有关的音像,多媒体课件,立体模型等。
  (9)学生活动的作品、照片等
       方法要求:对上述资料,要按照类别顺序,及实积累,及时装订,做好目录和登记,妥善保管。
   (六)撰写课题总结
      这个过程是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也是促进教师成长与进步的过程。尽管我们一线教师感到按照专家的要求,研究报告的形式有些“八股”,缺乏生机,但是,既然是专业课题研究,还是按照规范写的好。
      具体程序为:
        (1)提前3-4个月确定实验报告的执笔人。
        (2)召开课题组成员和课题研究负责人会议,对课题研究工作作全面梳理。
        (3)依据过程材料,提炼完成研究报告
        (4)课题组组织讨论修改,统一意见后定稿。
   四、科研型教师什么样?
      教师有“经验型”的,也有“科研型”的,两者的差别表现在许多方面:
      经验型教师给学生的是知识和技巧;科研型教师给学生的是眼光和境界。
      经验型教师常问的一句话是“你听明白了吗”;科研型教师常反思的问题是“学生为什么这么想?”
      经验型教师常为学生听懂且没有疑问而感欣慰;科研型教师时时为学生提不出问题而不安。
      经验型教师处心积虑于积累和模仿,科研型教师在创新中感悟和发展。
      经验型教师所做更多的是进行知识的传递;科研型教师潜心于追求激励思考。
     经验型教师安于几十年如一日;科研型教师感动于太阳每天都是新的。
      经验型教师像春蚕,从早到晚一直在吐着忧伤的丝;科研型教师似蜡烛,自始至终永远流着快乐

的泪。
    经验型教师毕其一生修成一“匠”;科研型教师则从一开始就步入了“师”门。
     从平实的教育教学实践中一路走来,时时处处留心路上的科研小花,观赏之、采撷之、播种之、你将收获教育事业春色满园的欣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