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画用例图:医疗行业十大假象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30 00:22:49
 医疗行业十大假象

内容:——笔者是一名从医近20年的医生,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坚持医疗公益性、深化医疗卫生改革的大背景下,深感彻底改革医疗旧秩序对国对民的重要。

一. 医学知识,
人们往往因为人体是最复杂的,就认为临床医疗知识是深奥难懂的,所以得了病就不去学习诊疗知识,而听任医生处置。实际上,虽然医学研究是复杂的,但既成医学理论的临床应用,是高实践性、低理论性的,是简单易学的,只要真诚而不是敷衍地对最先进的实用临床理论知识用简捷浅显的话讲述,国家组织不断地更新版本,并建立便捷的传播渠道,不仅对包括基层在内的有基本医学素质的各级临床医生能够普及,对于拥有现代基本文化水平的患者,加上咨询医生也能基本明白自己所患的疾病的诊疗措施。所以,应该由政府主导使医疗知识由精英知识变成大众知识。
二. 医学书籍
在上文已经说过,国家制定诊疗规范并推广之,有基本医学素质的人学习最先进的实用医学理论是简单的,我们常见到厚厚的医学书籍,是因为讲述了太多的认识历史、各方研究、深层原理等等临床无用的东西,因为书越厚越显得高深,越能够卖上价钱,一期期发行的医学期刊也是这样,每一期对临床真正有用的也就0--3篇文章。年轻时常买VCD歌碟,当时想买几首好听的歌需要买多张碟,卖碟的说,好歌都在一张碟上怎么卖碟赚钱啊?都是同样的道理。
三. 进修培养,
现在流行大医院帮教小医院,基层医生进修培养等观点,好像这样常见病就不必挤大医院了,就能缓解看病难问题。其实,由第一部分可以看出,普及最先进的诊疗理论知识是不难的,不必过于依靠劳民伤财的进修等形式,但手术操作还是需要面面相传的。目前大医院医生有创收或病人数量的压力,对下级医生的培养不仅没有积极性反而有“饿死师傅”之忧,如果不解决大医院医师诚心、积极传授的问题,所谓的进修、培养,仅仅是华丽的形式而已。
四. 医学专家,
大家都认为有了病找专家看才是得到了好的医疗,这造成了看病难,其实我们看看专家是怎么来的,医生成为专家的瓶颈是医学论文及其评审,且不说广泛存在的假论文和垃圾论文,且不说论文评审中的广泛的关系腐败,医学理论研究和既成理论的临床应用也是两件事,尤其在非自己直接研究局域,不是有著名的北大心血管科女教授死于对肺栓塞的常识的无知吗?不可否认,临床经验有时对诊断有重要的引导作用,使诊断变得快捷,但是,就诊断和治疗的规范化、正确性而言,对于有基本医学素质的医生,积极认真学习、应用最新既成医疗成果的才是高水平的医生,与其做出了多少研究是基本无关的两件事。盲目的“专家”崇拜对患者是误导就诊,对医生是压制规范诊疗及新的医疗成果的应用,因为医生一旦拿到了“职称铁卷”成为专家,一直到死,说的话就全是“真理”了,患者盲信,别的医生也必须服从。
五. 博士硕士,
现在医院招人,大多强调博士、硕士,由上文可以看出,医疗知识能够是政府主导规范、医生主导执行的大众知识,那为什么医院还要博士硕士呢?只有一句话,如果医院不是为了发展科研(中国需要那么多人搞科研么?很多科研恐怕是假科研、垃圾科研),那些“博士、硕士”仅仅是为招揽病人、创造利润的商业招牌而已。
六. 教授查房,
在大医院,教授查房,前呼后拥,病人听说**主任、**所长、**委员、**教授,等等头衔,佩服得五体投地,以为教授所说都是金口玉言,却不知,一来教授对新知识继续学习的努力不一定比过主治医师,不一定比主治医师掌握的更先进、更扎实,二来,教授就用那十几分钟时间了解病情,听汇报,就“娴熟”地下结论,这个结论不见得就妥当、正确。事实上,教授查房更大程度上仅仅是做给病人看的,教授的指示主管医生很多并不执行,有的执行了但心里也不认可,病人哪知道啊!
七. 三级查房
三级查房,听起来很美,似乎充分体现了对健康、生命的尊重,事实上呢?首先,这样做造“神”,按职称排辈,不鼓励竞争,压制医疗新进展的应用,因为最好的医疗措施对于有基本医学素质的人,只要努力都是能够掌握的,如果有了不断更新的国家诊疗规范,有了通畅的信息渠道,就更容易了。但是有一个早已拿了“皇上金牌”的、“一句顶一万句”的主任医师在那里,大家只能“唯唯诺诺”、“一团和气”。一个主治医不能够管病人,一个住院医也不能,一个主任医师也不能,只有三级都具备,才能够管病人,多可笑啊!事实上多数医院科室不具备三级医师,为了凑够形式上的三级,应付检查,用各种奇形怪状花样凑够三级医师。
八. 大医院医生
除了认为高职称的比低职称的医生看病好之外,人们普遍认为大医院医生比小医院医生看病水平高,大医院医生比小医院医生水平高的原因有两个硬件,一是大医院有诊疗所需的设备,二是大医院专业分科较细,医生有更多的精力把自己专业的病学好,但是,大医院医生有一句名言:“到了小医院,不会看病了”,因为在小医院要面对很多非自己专业的疾病。所以公立医院改革要创造条件使小医院医生同样拥有大医院医生的两个硬件,否则,谈“进修、培训、帮教、培养”,都只是华丽的表面文章。
九. 诊疗措施
病人往往认为大医院、高职称的医生给的诊疗措施都是对的。其实不管是否大医院,不管是否高职称,均存在严重的诊疗措施该做的不做或做得不足,而许多几乎没有确切作用的措施却做得过度,主要原因是前者不赚钱却很费心后者赚钱又很省心,而这些不足或过度对患者的影响是严重的。典型的例子,心房纤颤患者中风率是很高的,而抗凝治疗预防效果非常好,但实际临床上由于很费心,这种抗凝应用率非常低。当你明白在你眼中慈眉善目、德高望重的“专家”实际的诊疗确是有意的如此时,你的感觉如何呢?过度诊疗与诊疗不足同时存在。
十. 诊疗姿态
医生为了取信患者,在诊疗过程中必须表现得非常“熟练”,而事实上临床知识的不少的信息医生很难记得确切。诊疗进行时,这些与病人健康关系不小的信息就在医生的手边资料里,唾手可得,有时候,如果医生打开书看一眼,就能够避免医疗错误或者治疗得更到位,但医生宁肯保守一些或者犯一些病人不知道的错误,也不会在这时看一眼书籍,因为那样就是对病人说知识在书里,而不是在“肚子里”,自己并不“神圣”。有一些责任心的人会开一些化验单啊什么的,把病人暂时打发走,自己抽空再查阅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