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ndows最近更改了硬件:半亩园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07:06:59

半亩园

李渔(一六一O—一六八O),字笠鸿,号笠翁,兰溪人,是清初杰出的戏剧家,有“东方莎士比亚”之誉。李渔还是清代的一位著名才子,在文学、美术、建筑、园艺、美食、服饰等领域也颇有建树。李渔于康熙初年移居京城,他的那些传世之作,如《笠翁传奇十种》、《闲情偶寄》、《十二楼》以及《芥子园画谱》等,大部分是在北京完成的。

“半亩园”的来历

回到家里,照例翻书上网,查看相关史料,总算对半亩园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据《李渔年谱》记载:康熙十二年癸丑(一六七三年),时李渔63岁,游燕,“再入都门,为贾胶侯设计半亩园”。道光年间,这座宅子被江南河道总督麟庆购得,大加修葺,并称其为“半亩园”。之所以取名“半亩园”,据说是因为李渔曾经说过“无如酷好一生,竟不得半亩方塘为安身立命之地”这样的话;而这“半亩方塘”,自然是源自朱熹《观书有感》中“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的诗句。半亩园坐北朝南,为四进院落,西边为花园。其平面为正方形,长、宽各三十五点五米,面积一二六O平方米。全园采用比较灵活的对称布局。园中有拜石轩、曝画廊、近光阁、退思斋、赏春亭、凝香室、琅环妙境、海棠吟社、玲珑池馆、潇湘小影、云容石态和罨秀山房等景。亭院有多幅名家楹联,格调甚为幽雅,如:“湖上笠翁,端推妙手;江头米老,应是知音”、“逸兴遄飞,任他风风雨雨;春光如许,招来燕燕莺莺”等等。园中植物多为花果。上世纪二十年代,麟庆后人将此园分租数户,因无人整治,日渐荒废。一九四七年天主教怀仁学会购得此园,改名怀仁会堂。一九五一年半亩园被收归国有,一九八O年花园部分被拆除,其中一块珍贵的砖雕六角园门被移往西山曹雪芹纪念馆。半亩园的房屋部分被分割为三个彼此独立的小院,供数十户北京居民居住。如今,这里也成了京城仅存的李渔遗迹。


附记:

黄米胡同大概形成于清朝,称为黄米胡同至今。胡同里面,是京城著名的半亩园。现在,半亩园被分割成了三个小院,彼此独立。在整个宅园的东墙旁边,有一座非常别致的二层小楼,典型的中式建筑。在胡同的东侧还有一处比较大的院子,那里面现在搭建了很多房屋,院门只是一个很简单的墙垣门,不过又和一般的院门不同,很高大,只是不知道它的由来。

黄米胡同里的半亩园,是过去北京著名的私家园林。最早这里是兵部尚书贾汉复的宅园,由清朝初年的戏剧家李渔修建。后来,在道光年间,这座宅子被麟庆所得,大加修葺,并称其为“半亩园”。半亩园坐北朝南,为四进院落,西边为花园。

李渔,字笠翁,原籍浙江兰溪,生于江苏如皋。自少年开始,便云游四方,曾到过很多地方,晚年由南京移居至杭州西湖,自号湖上笠翁。他曾经到各处进行戏曲表演,积累了丰富的戏剧演出经验,其戏曲理论主要记载于《闲情偶寄》中。

无论是《闲情偶寄》,还是《李立翁一家言》,都有种艺术的感觉在里面,那篇《芙蕖》更是条理分明,风韵独特。

黄米胡同不是很引人注目,虽然它地处闹市,但却又保持了故园的深幽。据说半亩园这个名称是在清末才最后确定的,但我仍然愿意把它和李渔联系在一起,我也更希望这园林的命名来源于他。记得李渔曾经写过“无如酷好一生,竟不得半亩方塘为安身立命之地”这样的话,这“半亩方塘”自然是来源于朱熹的《观书有感》中“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的诗句。

李渔自己没能拥有这样的宅子,但他却帮助别人建造了一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