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结构厂房防火墙:<刘墉处世秘笈>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4 04:26:28
<刘墉处世秘笈>


世说心语 第一部分 关于本书:

    励志大师刘墉30年后重返荧屏,携手凤凰卫视精心打造强档日播脱口秀

    处世心得、人生智慧、心灵感悟、世间百态……尽在《世说心语》

    刘墉有很多头衔——画家、作家、演说家……而他最喜欢最认可的称谓却是“生活家”。在本书中,“生活家”刘墉思接千载、视通万里,挥洒谈笑,卷舒风云,在轻松幽默的话语中道出了人生的智慧和处世的哲学。

    在本书里,刘墉告诉你如何做好“面子工程”、如何恰当地“说出实话”、如何“替老板挡电话”、如何彰显个性而又没有“抢主人的风头”、如何“扬长避短谈笑自若”、如何“不懂装懂化尴尬为神奇”、如何“回答老板刁钻问题”……面对这位“生活家”,涉世未深的年轻人茅塞顿开,已然对人生颇有阅历的读者也能恍然顿悟。

    在本书里,源自生活的诸多小故事、小段子轻松道来,亲切如话家常;暗藏其中的人性美丑、处世哲学一点即明,警醒如醍醐灌顶。深入浅出、以小见大,这是刘墉“心语”的最大特点。它是处世秘笈,同时也是一本字句中藏满关爱与温情的墉体散文。

世说心语 第一部分 前言 格物致知

    真没想到,我在离开电视圈三十年后,又站到了荧光屏前面,谢谢凤凰卫视,他们要我做节目,给我很大的自由,说我讲什么都成。

    不过没这么简单,他们又花好几个月的时间做了个民调,在网上调查大家希望我讲些什么,我想就少数服从多数,尊重大家的意见吧!

    根据五万五千多人票选,在我的十七本书当中。最多人曾经阅读的是《我不是教你诈》,占了,其次是《超越自己》占。当问题是对我哪种类型的作品比较感兴趣时,选了“处世”,27%选择“励志”,23%选了“情感”。

    我想在未来的节目里,我就把这些项目的内容结合在一块儿来谈吧!一方面在特定的期间,集中谈处世,励志或感情,一方面不要太拘泥,可以随时把内容延伸出去。

    话说回来,无论处世、励志、感情,甚至文学、艺术、自然,不都是生活吗?所以整个说起来,我谈的是人生,是生活,从最生活的地方谈生活,希望即使是小学生也能听得懂。

    经常有人问我,自认为是文学家、艺术家、教育家、演讲家,还是慈善家,我的答案是我宁愿做个“生活家”,就是在生活中感悟的人。所谓“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国”。《礼记大学》篇里也说“致知在格物”,意思是只要我们深入地探讨每样事物的道理,就能得到系统的知识。

    还是举几个通俗的例子吧——阿基米得是怎么发现浮力的原理的?据说是他有一天洗澡,水放太多了,当他坐进浴缸,里面的水溢了出来,于是灵光一闪,光着身子就跑出去,大叫“发现了!发现了!”他的灵感不是从生活中产生的吗?

    还有牛顿是怎么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不是据说因为他被树上的苹果打到,于是想苹果为什么往地面落,月亮却不往地面掉,于是研究发现的吗?

    伽利略也差不多,他关于“钟摆原理”的灵感是怎么来的?不是据说他有一次去比萨大教堂,看见装修工人碰到的吊灯摆来摆去,于是往深处研究的吗?

    连爱因斯坦都因为在伯恩坐电车的时候,看着城市里著名的钟楼,心想如果电车以光速飞离,钟楼上的时间和电车里的时间会不会不一样,而渐渐想通了相对论。

    因为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所以一切都以这个世界为基础,一切灵感都由生活里产生,文学家在生活中有感悟,虫鸣、鸟啭、竹韵、松涛、残花、落叶、风霜、雨雪,哪一样不在生活中。艺术家,无论画的是人物、山水、花鸟,又有哪样不是在生活中见到的?

    就算抽象画,也是由生活中抽象的。譬如这张,我二十岁画的画,乍看挺抽象,其实是画台湾垦丁公园的钟乳岩洞。又像这张我前两年画的山水,不是既抽象也具象吗?再简化一点,就怎么都看不出是瀑布了,只是它再抽象,还是由生活里产生的。

    诗歌音乐也一样,两千多年前的古人就说了诗是心情的一种表现,在心为志,发言为诗,因为心里有情,有感动,所以说出来;说不够,还要拉长了调子嗟叹。嗟叹还不够,就要泳歌;唱还不够,不自觉地就手舞足蹈起来。于是我们发现诗歌,舞蹈,音乐,不但由生活里产生,而且是相通的。那源头,那产生的力量,是我们的心,也是在生活里的感触。

    所以我要说无论科学家、哲学家、文学家、画家、音乐家,每个人都是“生活家”,当他们从生活里产生灵感,经过思想、创作,成为理论和作品之后,还是要用在生活之中,任何一种创作,如果不能落实于生活,帮助我们生活,引不起我们的感动,都是死的。

    这个《世说心语》的名称,是源自刘义庆编纂的名作《世说新语》,在刘义庆的书里,记载了很多当时的小故事,分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等等很多类,都写得很浅白,有的能引人一笑,有的能发人深省,我的这个《世说心语》也一样,非常轻松,十分实用。

世说心语 第一部分 第一章  祸从口出

    有道是“沉默是金”,在谈怎么说话之前,我先得谈怎么不说。因为祸从口出,常常不说要比说好得多。

    举个最近的例子吧!上个月中国台湾有位官员在被质询的时候说错了话,被K得满头包。事情是这样的,台湾南部连日豪雨,造成淹水,于是有人质询“农委会”的官员该怎么帮助受损的农民,那位官员回答:“根据我们的统计,云林、彰化、高雄,他们都没有达到我们所谓的天然灾害救助办法的标准,比如说云林要达到一亿八千万,事实上,三个地区加起来损失差不多二千多万而已。”

    各位一看,就知道他为什么被K了,只怪他多讲了那“而已”两个字,如果他讲“三个地区加起来损失差不多二千万,没达到救助标准。”怎么可能有问题呢?

    请各位千万别怪这个官员笨,要知道我们很多人都有这种“多说半句废话”的毛病。而且往往因为那半句废话出问题。

    

    举个我自己的例子,有一天我跟朋友约好中午碰面,因为办公室忙,出门晚了些,对方着急了,又不知道我的手机号码,就拨电话到办公室问。电话是我秘书接的,她挺聪明,说“刘先生早出门了,应该在路上,马上就到了。”

    你说,她不是答得很好吗?偏偏她画蛇添足,又加一句:“刘先生很忙的!”

    我那朋友一听就火了,回一句:“他忙?我不忙吗?”跟着就看我进门了,又把那火发到我头上:“你秘书说你忙,好像你迟到有理似的,你要知道我也忙耶!”

    你说我那秘书笨不笨?我又倒霉不倒霉?

    事实上,我的秘书非常聪明。而在讲话的时候爱画蛇添足的人常常很聪明。

    

    再举个大家常碰到或常犯的毛病。

    你是职员,老板问你今天客户一共叫了几箱货。

    常一天有一百多箱,那天特别少,只叫了十箱。你是不是很可能答:“报告老板,今天只叫了十箱耶!”

    你现在想,一定觉得这样说没什么错。但我要很郑重地告诉你:如果你只是个小职员,小主管,你错了!除非你是合伙人、大主管、或老板娘,你最好不要说“今天‘只’叫了十箱。”而应该讲“今天叫了十箱。”

    甚至我得叮嘱你,就算你是大主管,或老板娘,你最好也说:“叫了十箱。”

    为什么?因为你不是老板,你应该先客观的把事实数字告诉他,下面他要跳起来,或大吼:“什么?才叫十箱?怎么搞的?”都是他的事,你没有资格用你的主观去影响他。

    

    没错!你不能影响他!在心理学上有个实验──给许多人看一段车祸的影片,然后一个一个分开问他们那车祸的情況。当问的人用:“请您回忆一下那意外的情況。”或“请您回忆一下那车祸的情況。”又或者“请您回忆一下那惨剧的情況。”因为使用“意外”、“车祸”、“惨剧”的词的不同,会造成那些答话的人很不一样的形容。

    连小孩都一样!我们都认为小孩最诚实了吧!但是据实验,如果你让一个陌生人在幼稚园教室里走一圈就出去。然后问小朋友对刚才那个“好可爱的叔叔”,或刚才那个“怪叔叔”的印象的时候,可能得到很不一样的答案。为什么?因为你给了引导。

    

    同样的道理,当老板问你情況,你要先冷靜地、客观地答事情,不能先加入自己的好恶意见。平常客户一叫货就是一百箱,今天叫十箱,跳不跳起来,冒不冒火,或要不要哭,要不要开会检讨,是老板的事,你要交给老板去思考。

    或许你说你就是老板,也有这样的职员,你不觉得不好,甚至觉得职员这么说,是跟公司一个鼻孔出气,是荣辱与共。

    对不起!你错了。要知道,当小职员说“某某讨厌的客户今天来过。”或“某某分店今天才卖了三样东西”的时候,他显然是帮你这个老板反应,甚至要指导你反应,好像说完就要看你露出厌恶的表情或火冒三丈。对一个有纪律的公司,对一个领道者,或对一个需要作出正确判断的领道阶层,作下属的都应该先提供客观的事实。

    

    记者作新闻报道,也必须客观。发生了凶杀案,在那嫌犯没被判決有罪之前,你不能称他为杀人凶手,只能说他是嫌犯,否则就可能是新闻审判。

    知道了这一些,如果你是职员、小主管,下次你老板问你情況,我建议你先冷靜地告诉他实情,千万别添油加醋,甚至火还没起,你就先加油。

    相对的,如果你是老板,碰上这种爱添油加醋的职员,你也要纠正,说“今天叫货叫的是多还是少,由我来判断,请你们以后不要加这些形容词。”

    现在让我们回头想想,如果台湾那位官员只是客观地答:“农业损失二千多万”,而不是“二千多万而已。”是不是好太多了?

世说心语 第一部分 第二章  少说废话

    去年十二月我在台北参加了一个医学座谈会,到场的都是名医。其中有位医生谈到他的一个同事,有一天晚上背痛,跑回自己医院急诊,才到就不疼了,请当班的同事检查一下,认为没什么大问题,就回家了,没想到第二天正吃早餐呢,突然胸口剧痛,因为心血管剥离,送到医院,已经回天乏术了。

    说到这儿,那位已经做大学副校长的医生突然当着几百位在场听众的面哭了。他哭急诊室的医生第一次没能细细检查,更责怪那死去的医生,明明自己是专家,为什么还那么轻忽,甚至自己说自己应该只是扭伤、神经痛,使得给他检查的医师这么一听,也就没往严重的地方去想。

    

    我有不少医界的朋友,所以对医生挺了解。我发现医生虽然会给病人诊治,却常常忽略自己。偏偏因为他们是专家,当他自己认为自己没事的时候,别的医生也容易放松戒备,心想你自己都不觉得怎么样,谁比你更知道自己,应该就没事吧!

    譬如我有个医生朋友,有严重的糖尿病,有一阵子他打球的体力很差,我偷偷问他太太有没有发现,他太太说不清楚病情,又说他丈夫是医生,自己会照顾自己。还有一回,我问这个医生朋友,总是建议过了五十岁的病人作直肠镜检查,他自己有没有按时检查?

    你猜我那医生朋友怎么答?他说他六十岁了,从来没作过,检查出来怎么办?

    你千万别觉得不可思议,要知道人都有个毛病,就是怕身体检查发现问题,有的人因此不查,连该作的定期验血都不作,就算有了病征,去看医生,还可能有个潜在的心理,认为自己没病,也可以说他不愿面对自己的病,而且这心理可能包括医生在內。

    

    说到这儿,进入了说话技巧的主题,也就是“少说废话”。千万别在应该听别人说话或专心做事的时候,在旁边啰啰嗦嗦。要知道,当你啰嗦的时候,很可能影响别人的判断,失去听别人意见的机会,或造成对方的错误。结果损失的是自己。

    就继续前面医生的话题,谈谈看病吧!你知道有多少病人,明明去找医生看病,却从一开始就自己在扮演医生吗?让我说个故事:

    

    老王刚旅行回来,从在美国,就觉得胸口常疼,而且愈来愈严重,不得不去就医。按说他只要告诉医生他从什么时候、哪里不舒服、胸口怎么疼就成了。那老王却可能一见医生,先自己下判断:

    “医生!我最近左边胸口老疼,不过是老毛病了。每次提重东西,尤其旅行提很重的行李之后,就会疼!我这次八成也是因为到美国旅行一路行李提上提下造成的。您给我开点止痛药就成!”

    那医生心想这是老毛病了,再听一听、敲一敲,搞不好,医生一边听,那老王还一个劲地吹牛,说美国怎么好玩,迪士尼怎么精彩呢!结果明明应该作心电图,甚至戴二十四小时监测,到头来全没做,只给老王开点止痛和肌肉松弛的药,就让老王回家了。

    老王当然也很高兴,因为医生证实了他只是因为提太重的东西,拉伤了肌肉,根本就是老毛病。

    岂知,老王才进家门,突然一捂胸口,倒地不起,心脏病发,死了!

    请问,是谁害了老王?是他自己啊!谁让他不该说话的时候说话,影响了医生的判断。

    

    我在上一章里,提到职员不应该以自己的主观影响老板,因为你不是老板,老板作正确的判断,需要的是客观的资料。今天则强调一点,就是有些东西你可以说,但不必先说。

    譬如你要装修房子,找来设计师。既然他是专家,你应该先听他怎么说,而不是自己先讲:我觉得这个门可以改到那边,这里加个屏风,床头上面像旅馆一样,加几盏石英灯,地上用拋光的石英砖……。

    请问,你这一说,设计师还能发挥他的创意吗?你怎不想想,因为他是专家,能提出你完全想不到的好点子,比你原先的构想好得多呢?如果再碰上个图省事的设计师,你怎么说,他怎么办,办得不好,反正是你的意思,你也不好不接。到头来,请问,是他作设计师,还是你作设计师?如果都由你作了,连材料都自己想好了,你又何必付那么多设计费?

    

    不必说的时候先说,是人们的通病,你可能知道当人数钞票的时候,千万别去打扰,却可能在银行职员给你填表格,或医生给你开药单的时候,一个劲的跟他说话,如果金额弄错了、帐号写错了、药开错了,你要怪谁?

    所以无论看病、装修、上银行、找律师,都要懂得有些话得先憋着。

    不是不说,而是等该说的时候才说。

世说心语 第一部分 第三章  沉默是金

    去年我在电视上看到一个说相声比赛,到场的全是高手,其中有一对是海外来的,內容比较特殊,口音也不同,虽然讲得非常好,可惜大概不太抓得住现场观众的口味,一路说来,没怎么引起笑声。

    不过平心而论,他们说得真不坏,我也就津津有味地欣赏,没想到,突然间,其中逗哏的那位突然停住了,好像忘了词,然后对大家说了声抱歉,表示说不下去了。

    按说那两个人都是高手,在海外也一定经常上场,为什么当天会失常呢?

    我猜八成的原因是现场的反应太冷,使说的人抓不住场子。过去他演出,抓得住观众的心,一定笑声不断,大家笑,一方面可以让说相声的人停顿一下,喘口气,更重要的是能使他们获得鼓励,说得更带劲。偏偏那天,北京的观众不一样。使他们愈说愈慌,到头来全乱了。

    

    听的人沉默,不出声音,有时候对讲话的人,要比你跟他辩论,来得更有压力。因为他抓不住你,不知道你怎么想,他好像一颗颗石子儿往洞里扔,下去,连一点回音都没有,他能不紧张吗?心想:天哪!这洞有多深哪!简直不见底嘛!

    所以当你听说一个人深沉的时候,眼前很可能浮现一个“惜话如金、莫测高深”的画面。

    “莫测高深”,正是你不说话的好处。当别人说,你只冷冷地听,除非你是听长官训话。假使两个人平等,你不讲话,就显得莫测高深,成了“他在明处,你在暗处。”

    你没听人常说某某演员,或某某人,如果不开口,还挺好,一开口,就露了底吗?没开口,为什么好?因为你不容易了解他,至于一开口,如果气质不佳,內容贫乏,很可能立刻就露了底儿。好比“黔驴技穷”,当那驴子不叫、不踢的时候,从没见过驴子的老虎,还可能怕怕的。等驴子大叫一声,再踢那么一下,老虎立刻把驴子看穿,一口就把驴子咬死了。

    

    所以一个会说话的人,先要懂得什么时候不说,尤其当你没把握的时候,可以让对方先说,从对方的话里探虚实,甚至用这个方法偷偷学。

    对!偷偷学!举个例子,你要买老式的家具,半窍不通,卻又怕吃亏,你可以去家具店集中的地方,先到第一家店,一样一样看。老板过来,问你对哪种感兴趣,你只笑笑。于是那老板不得不主动介绍了:“您瞧瞧,这明式的如何?”

    接着你进另一家,进去绕绕,老板问你对什么感兴趣,你说“明式的吧!”

    老板立刻把你带到明式家具的那区,你再一样样看,不吭声。这时候老板看你正端详其中一样,说“喔!您要买明式的圈椅?”

    你跟着又出来了,进下一家店,才进门就问“有没有明式的圈椅?”老板赶快带你过去,一样样介绍,看你正摸其中一把,就说“这可是海南的黄花梨,还有,您瞧!这里有瘿子,多漂亮!”

    好!接着你又出来了,进下一家,而且这次进门就问“有没有明式圈椅,要海南黄花梨。最好带瘿子装饰的……”

    老板一听,喝!来了行家。这时候,如果你问价钱,而且说:“我可是比价,你开,我不还价,但是如果贵了,我转身就走。”

    请问,他能不开低一点吗?事实证明,你在行!最起码你看过不少,真是比价。

    于是你可以拿着他开出的价钱,作比较,再去别家,甚至回你看过的前面那几家。

    相反的,如果你当初嘴巴大,进店门先说“我要中国式的、老式的,比较古典的椅子,木料要好一点。”那老板能不立刻看穿,你是外行。碰上奸商又能不狠狠敲你吗?所以我说,你可以用沉默的方式去学习。学会了,再开口。

    

    再举个真实的例子。我有个亲戚由朋友介绍看上一栋房子,除了觉得邻居的冷气主机在阳台上,有点吵,其它都满意,价钱是一百五十万。但是不知道合不合适,请我也去瞧瞧,作个参谋。

    我找一天去了,卖房子的一路问我,我除了报个姓,别的一律笑笑。她又问我要看大戶,还是小户,我指指天。“大的!”小姐赶快说当然是大的。接着带我进去,还一路介绍建筑外观啊!建材啊!建商多有信用啊!现在只剩下三个保留户,都是最好的啦!

    我也都礼貌地点头笑笑,只是特别指指阳台,说:“邻居的冷气机好像会吵。”

    那小姐差点跳起来:“喔!您一定来看过对不对?还是别人带您看过?还好啦!只要换成‘气密窗’就不会吵了,我们可以免费为您换。”

    我又点头笑笑,找张椅子坐下,指指桌子说:麻烦您把价钱写给我。

    小姐想了又想,还去打电话问长官,终于把价钱写给我了。

    

    您猜怎么样?

    我那朋友才问过,是一百五十万。我拿到的是一百三十万。

    为什么?按说他是由朋友介绍,应该便宜啊!而我从头到尾没说几句话,凭什么比他问的便宜?

    原因很简单,他因为有熟人介绍,人家知道他的底,就算开高一点,当天不成交,改天还能跟他连络,降价成交,而且说不定还得给介绍人红包。至于我,似乎看过房,又让她摸不清底儿,到头来反而捡个便宜。

    沉默是金,果然是金啊!

世说心语 第一部分 第四章  识破障眼法

    上一章我提到沉默是金──怎么不多说话,由对方说,一方面使自己让人莫测高深,一方面可以借机会向说话的人学学。也可以说先使“空城计”,再用“草船借箭”。

    今天继续谈说话技巧中的怎么“不说”,但是这个不说,除了借机会听、借机会学,更重要的是你要借机会分析那个说话的人,尤其是当你不说,他却一直说个不停,甚至抢你话的时候,你更得小心,因为他说话很可能是障眼法,把你的注意力分散,免得你发现他的弱点,甚至弊端。

    

    举个例子,当我女儿出生之后,因为家里多了一个人,岳父母又来同住,不得不换间大一点的房子。房地产掮客知道我写作,需要安靜,特别选了一户。当她开着车带我和我太太去的路上,果然见到的全是幽靜的住宅,她则一个劲地介绍四周的环境,甚至有哪些名人住在哪条巷子都介绍了。

    要看的房子到了,外观很不错,她先指着门前两棵小叶的日本丹枫说那树龄有四十年了,值不少钱,又急着说要带我看客厅的大吊灯,匆匆忙忙带我太太进门。那吊灯果然不错,就听掮客小姐一个劲地介绍说是什么捷克名牌的水晶玻璃,一片片手工切割,上面一共挂了多少片,大概看我听得不耐烦了,她又猛抬头说:“对了!得带您先看看后院的景色,远远可以看见海湾呢!”快步往前走,推开门,把我们带到后院。看完后院,回房子,又带着我们往廚房餐厅走去,再上楼参观臥室。看我和太太挺满意,那小姐居然立刻掏出文件要我们下订,说有好多人要买,正考虑,我们如果不快,可能让别人先得了。

    

    问题是,当我对她说我觉得客厅通往后院的门边好像有白蚁蛀的痕跡,那地板走上去也好像不太实在,又说前门外面的石头好像松了,是不是地基有移动的现象?

    那小姐的脸突然僵住,因为当我们再过去检查,后门不但地板有白蚁,连门框都被蛀空了,只怕轻轻一敲,就会裂开。至于前门,也许因为很久没维修,连台阶都有点歪了。

    我当然告诉她要考虑,上车之后,她要右转循原先的路回去,我说为什么不走另一边呢?坚持叫她转左,天哪!才出去二十公尺,就看见加油站、餐厅,一团乱。

    原来她带我来的时候,特别绕路去住宅区里面,其实那栋房子在整个住宅区的边上,紧邻着吵闹的商业区。幸亏当她一路说、一路介绍的时候,我已经心存警惕。而当她急急带我进房子的时候,我又特别放慢脚步看前门的情況。当她指着屋顶的吊灯介绍的时候,我反而看地板。当她带我冲向后院的时候,我特别注意了一下后门。

    那房地产掮客小姐的技巧很简单,她一方面掠过房子的弱点,根本不提;一方面不断说话,把我的注意力带开。

    

    知道了这一点,以后你买自己不熟悉的东西,除了少说话、多听、多比较,而且要在对方指东的时候,除了往东看,也好好往相反的西边看看;当他指着天花板滔滔不绝的时候,你千万小心地上。

    而且无论买什么东西都如此。当你看上一块玉,那卖家指着那玉上的优点、特点,说得天花乱坠的时候,你千万小心,只怕优点之外,全是缺点,等你买回家才发现好多裂璺。上古董铺更得小心,如果他的光线特别昏暗,别以为古董铺因为古,所以应该点古董油灯,而要想想,会不会有些东西是见不得光的,光线一亮,他就露马腳了。

    至于在办公室里。如果你是主管,当你叫一个职员进来问话,他不直接答,或答一半,忽然把话题岔开,好像另有急事向你报告,譬如你问他今天一共收了多少钱、出了几箱货的时候,他刚答一半,说收了五千多呢……突然话题一转,说:“对了!今天老王来找您……”这时候你也得小心,会不会因为那人心里有鬼,怕你发觉,于是主动把话题带开?

    

    在心理学上早发现人们会这样表现,连你的子女或另一半,当他们突然多话,而且常常抢着说,或一进门就主动找话题的时候,都有可能是声东击西。

    至于当你自己是小职员的时候,更得以此为戒。你千万要避免在主管的话题之外找话题。尤其不能抢话,把话题带开。就算你能干、口才好,又有事情急着想报告,也要懂得忍,等主管的问话告一段落,或会议讨论的事情告一段落之后再说,否则不但会显得你毛躁,而且令人起疑,你言词闪烁是不是有什么心虚的事。

    就算你心里没什么鬼,也不能喋喋不休。你想嘛!“喋喋不休、言不及义”怎比得上“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世说心语 第一部分 第五章 把光芒让给别人

    大约二十多年前,有一阵子我跟着台湾的一位国画宗师作研究,除了每天看他画画,在旁边作记录,也常陪他出去。

    有一天,陪大师去逛画廊,画廊的老板正好外出,由一位很漂亮很有气质的小姐出来接待,据说还是刚留学回来的。我们一路看,小姐也亦步亦趋地陪在旁边,还不断介绍,像是:“这张画是个新人的作品。那张画是我们由收藏家手上借来展览的。”

    大师虽然快九十岁了,但是一点也不马虎,不但欣赏画,还细细地读画上题的诗句。有一张画是用草书题的,大概写得太草了,大师读着读着,突然停住了,皱着眉捉摸一个认不出的字。

    就在这时候,那画廊的漂亮小姐开口了:“您看不出来啊!是意思的意嘛!”

    按说问题解決了,大师应该可以继续读了,但是错了!只见大师脸色一整,沉声骂道:“这里有妳多嘴的吗?”跟着一转身,怒气冲冲地走出画廊。

    您想通了吗?为什么?

    

    好!我先卖个关子,再说另一个故事:

    我以前有位教授,学英国文学的,据说还去英国名校念了个很高的学位。学校里只要有英美的外宾来演讲,都由那位教授作即席翻译。

    那教授确实学问好,常常外国人用英文讲三十秒的,由他翻译的时候,他要用上一分钟。有人不解,问他原因,他说因为有许多西方的专有名词,怕大家不懂,所以他要多加一点解说。只是很奇怪,有些西方著名的学者,再次应邀的时候,居然会特别交代,换一位翻译。

    

    您说,为什么?我也先不说,再讲个故事吧:

    我认识一位谈话节目的名主持人,口才好、学问更好,加上用功,常常访问来宾之前,他自己先研究,所以每次访问都能切中要点,非常深入。有时候来宾说得不完全,他还能为来宾补充,或者由他自己先发表一番宏论,再请问来宾的意见。

    按说上这主持人的节目多轻松啊!可是居然听说有不少人不愿上他的节目。

    

    您猜为什么?等我说完第四个故事,再一起讨论吧!

    我有个老学生,长得既高挑漂亮,又有才气,以第一名从大学毕业,被系主任留下来当助教。

    系主任确实会用人,有眼光!单单加她一个助教,系里的人不但轻松多了,而且办出许多有声有色的活动,每个活动从设计、布置、发新闻、到办开幕酒会,全由这位才女助教一把抓。

    助教当了一年,她要升讲师,必须有硕士学位,于是报考系里办的研究所。按说近水楼台先得月,出题改卷子的全是系里的教授,她是包中的!

    只是,放榜了,她居然没考上。

    其实我早发现她可能会碰上问题。因为有一次她们系里办研讨会,我提早到,看见一堆记者正围着她问问题,只见她人又高又漂亮,站在记者中间有说有笑。等到她的系主任赶过来,记者说资料已经足够,可以立刻回去发新闻了。

    我当时就心想,她大概因为刚入社会,不懂得处世,非吃亏不可。

    

    要知道,这世界上不知有多少人,甚至已经入社会很久的老鸟,还不懂得怎么把光芒留给别人,结果他明明是去捧场、去帮忙,甚至去牺牲奉献,到头来卻得罪人,甚至掉了脑袋。

    确实掉了脑袋唷!妳知道以前将军在前線打仗,眼看要攻下敌人的城池,听说皇帝要亲自出征,就非得停下攻击,等皇帝来吗?

    这一停可能让濒临瓦解的敌营喘口气,因此变得难攻许多,甚至得因此多死不少兄弟。将军为什么不一鼓作气,把城攻下,再等皇帝驾临,给皇帝一个惊喜呢?

    错了!各位要想想,皇帝明明知道马上攻下了,他为什么还要御驾亲征,他是要来抢头香,显示他是英主啊!你这将军不等皇上驾到,自己先攻了,不是抢功,抢主子的功吗?

    这也叫功高震主,你能不丟官、坐冷板凳,搞不好被砍头吗?

    

    同样的道理,前面的故事里,大师认不得的字,那小姐认得,那么快嘴地说出来,固然显示了她的学问,甚至在语气上表现得很轻松,好像说“其实很好认,不过是意思的意嘛!”她这不是让大师脸上无光吗?

    至于那英文教授和主持人也一样。

    你可以有才气,甚至比主讲或受你访问的人都强,但是毕竟今天他是主讲人或来宾啊!

世说心语 第二部分 第六章  不要喧宾夺主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这是王勃在《滕王阁序》里的名句,相信大家都读过。据说王勃当时是到交趾去省亲,经过江西南昌,应地方官员阎伯屿的邀请,参加滕王阁上的宴会。

    那阎大人早有准备,是要秀一秀他女婿的才华,所以前一天偷偷叫他女婿先打草稿,写篇滕王阁序,到时候再装作临时出题,别人没准备,他女婿好好准备了,当然能技惊四座。

    没想到当这位阎大人拿出笔墨,装样子问宾客有谁愿意的时候,大家都谦让只有王勃不客气,居然把笔接过来就写。这下子阎大人火了,但火在心里,想这小伙子,真不识好歹。倒看你耍些什么。直到王勃写出“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才大为佩服。

    可惜没过多久,王勃溺水,淹死了。一代才子,才活了二十七岁。

    我常发奇想,想这王勃是不是被人推下水,害死的。会不会是那阎大人派人下的毒手?

    为什么?因为王勃太不懂事了,明明是阎大人想叫他的女婿秀一秀,王勃怎么能喧宾夺主呢?就算他本事大,也不能这么不聪明阿!

    

    只是话说回来,聪明人常作这类不聪明的事,别人十目看不了一行,聪明人一目十行;别人还猜呢!聪明人早看懂了,就好像有些天才学生,考卷才发下来不久,别人还在头痛的时候,他已经把卷子写完,大摇大摆出去了。搞不好还在外面吹口哨!你说这种人是不是容易遭同学忌?

    所以郑板桥说“聪明难、糊涂难,由聪明转入糊涂更难。”愈是聪明愈要懂得韬光养晦。愈是一脸聪明像的人,愈要懂得怎么遮掩自己的聪明,免得别人由妒生恨。

    聪明人尤其要避免爱出锋头和快人快语的毛病,有时候为了把光芒让给人,聪明人甚至得大智若愚,装笨!

    

    举个例子吧!我有位小学女同学,夫妻都是某大学电机系毕业的,太太在私人公司任职,丈夫在公家机构工作。有一天,丈夫陪他的主管到太太的公司参观,只见那主管一个劲地装內行,发表一知半解的高论,有时候真不懂了,才回头问下属。我那同学的丈夫明明应该都懂,却要想半天,才答出一点。

    当天晚上,丈夫才进门,太太就火了,说:我原本以为今天碰上你的老本行,你会好好表现一番,让我在同事前很有面子,可你是怎么搞的?你脑袋坏了?把以前学的忘了?还是怯场?

    那丈夫一笑,说:“我只是聪明。因为老板自认为是行家,我不能多表现”。果然,没过多久,那老板另有高就,推荐了我那同学的丈夫。又隔不久,那丈夫再到他太太的公司参观,就突然变成十足的专家了。

    请问各位,我女同学的老公,是糊涂还是聪明?

    

    要知道,这世界上有多少副手,比那正手强得多,只是懂得让一步,让他的长官去表现,直到最关键的时候才出手。我们常说“不是不报,时候未到”,在这儿可以改成“不是不秀,时候未到”。各位初入社会的朋友千万要懂得这一点。

    或许有人说这些都跟我无关,我只是小女生、家庭主妇。那么让我再讲几个最最平常的例子。

    如果你是美女,你最要好的姊妹淘要结婚,你是伴娘的第一人选。她来请你,你接不接?接,你可能太美丽、艳光盖了她,哪个新娘子会希望自己变成配角呢?

    不接,你又不够朋友。这时候就看你了,妳可以先注意观察那新娘子是基于礼貌而先请你,还是非你不可。

    第二,如果你当伴娘,千万别挑太过照眼的礼服,让新娘穿得特华丽,你又穿得很保守,你这样作,新娘一定会点滴在心。

    

    再举个例子,如果你去吃朋友儿孙的满月酒,一屋子宾客,有不少久未见面的老朋友,你千万别忍不住地打开皮包,把你那得意的小照相本掏出来,或拿起照相手机,秀你宝贝儿孙的照片。

    换作你是当天摆满月酒的主人,会高兴看到一群你请的宾客围成另一圈,看别人儿孙的照片,让别人出锋头吗?

    甚至在吃饭和开会的时候,你都得弄清楚主角。一定要让那当天的主客坐上位,把谈话的焦点放到主人和主客的身上。至于开会的时候,你如果有不少好点子,不要全说是自己想的,也要照顾一下别人。譬如你可以说由于某某同事有天提到什么,使我想到可以如何如何,这都多亏他的提醒。你也可以把你前面发言的人的话带进来,附和几句,别把锋头一个人出尽了。你要想想,只得到一个长官的赞赏,却失去下面一堆同事,值不值?

世说心语 第二部分 第七章 实话实说——帮老板当电话的技巧

    在过去的六章当中,我讲的都是处世的说话技巧。各位乍看,恐怕觉得里面有不少耍诈的地方。但是如同我写的《我不是教你诈》,我要强调:不是教你使诈,而是教你防诈。换句俗话就是“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

    您细细回想,我虽然举了许多人心不可测的例子,是不是从来没有鼓励过说谎?

    因为这世上最不会露马腳的话就是实话,当你撒一个谎之后,很可能得再用一堆谎来圆那个谎,与其如此浪费精力,而且总是心里有亏,何不从一开始就实话实说呢?

    或许有人要说你很从来不撒谎,那么我问你,你会不会吹牛?吹牛是不是撒谎?吹牛实在是撒谎的美丽代名词啊!

    这下你又可能说,吹牛不伤大雅。没错!但是吹牛也有吹牛的技巧,你没吹好,只怕虽没伤了大雅,卻伤了你自己。

    举个例子,今天有人问你昨天到哪儿去了,你吹牛说:“我昨天去了某某博物馆看展览。”显示你有品味。你心想这展览的资料全在报上看过了,那博物馆你也去过很多次,吹一下,没问题。偏偏有人哪壶不开提哪壶,掐指一算,欸?昨天是星期一,那博物馆不是照例休馆吗?

    你说,糗不糗?这种谎你何必撒呢?

    

    再举个例子:有一天我打电话问一位老同学在不在,是他秘书接的,大概因为我老同学很忙,交代秘书一律说他不在,秘书就对我说:“我老板不在,他出国了!”我立刻答:“不在没关系,我是他的老同学,等下会过去把个东西带给他,我已经在路上了。”

    没多久,我就到了,看见老同学正一脸尴尬地一边迎出来,一边猛道歉:“对不起!不知道是你老兄。”

    我则幽他一默,说:“您不是出国了吗?想必你们大楼顶上有停机坪,刚坐直升机回来吧?”

    接着他的秘书也出来,不断赔不是,而且又挨她老板一顿臭骂,骂她多嘴。是啊!说不在已经够撒谎了,何必还加一句出国了?

    其实我的老同学也有责任。因为他明明在,却叫秘书撒谎。只是这种谎,常常是不得不撒的,尤其当你忙的时候,不能每个电话都接,最好的方法就是交给下面的人去挡。

    问题是,挡有挡的技巧,差一点点,很可能差很多。

    

    举个再简单不过的例子,主管常交代下面人,只要电话来找,就说不在。并且问对方是谁,留下电话,以便有空的时候回电。

    说得一点也没错!那么让我们假设下面的情況-

    叮铃,电话响了,秘书接起来:“凤凰公司,请问您是哪一位?”

    “我是老张啊!”

    “张先生,我老板不在!”

    碰上当天老张情绪不好,搞不好会说:“他真的不在吗?还是因为听说是我,就说他不在?”

    相反的,如果那秘书把说话顺序换成:叮铃,电话响,接起来:“凤凰公司,请问您找哪一位?……真对不起!他不在耶!请问您是(我是老张)喔!是张总啊!我是不是留下您的电话,我老板回来好跟您连络?”

    因为这秘书还没问对方名字,先说老板不在,对方就比较不会多心了。

    还有一个技巧,是如果你老板在旁边,或不远的地方,当对方说“我是老张!”你可以立刻大声重复一遍:“喔!张总经理啊!”

    而且一边说一边看你老板,老板如果立刻点头、伸手,意思是接。你就马上改口,说:“啊!张总,真巧,我老板正好进门,您稍等啊!”

    跟着,老板把电话接起来:“喂!老张啊!”

    请问那老张会怎么想?他可能早猜到接电话的副手原先是为老板挡电话,只怕他还会高兴呢:“因为显然你重视我,所以挡别人,却不挡我老张。”搞得好,原来作不成的生意还作成了。

    

    所以,以后如果你为人挡电话,最好不要在问清楚对方是谁之后,才说老板不在。而要“先说”不在。

    问题是有些人很有电话礼貌,他打电话会先报自己名字:“喂!某某公司吗?我是老张,请问王总在不在?”

    这时候,你又要用另一种方式答了。譬如:“对不起!他正在开会!能不能留下您的电话,等会完打回去给您。”再不然你说:“对不起!他现在不太方便接听电话,能不能让我留下您的电话……”。

    还有个办法是:“对不起!他不在位子上,我帮您看看,对不起!您稍等啊!”

    以上每种办法,都可以让你有时间去偷偷问你老板:“是某某人打来的,接不接?”

    而且,最重要的是,你没有撒什么谎,就算对方接着就进来了,也没问题。

    说到这儿,我要问各位,如果你家里有答录机,你录的是:“对不起,我不在家。”还是“对不起,我现在不能接听您的电话。”

    常常你都是在家,只是不想接,你有必要叫你的机器也撒谎,说你不在家吗?就说“你不方便接听”或“你不能接”,不是既没撒谎,又达到同样效果了吗?

世说心语 第二部分 第八章  实话实说——谁要你多那一句嘴

    在进入主题之前,先让我说个笑话:

    有一天我约了朋友下午三点来我的工作室。那天办公室里只有我一个人,偏偏在两点五十分,我突然肚子疼,怕朋友到了,没人开门。打朋友手机,又没人接,急中生智,就写了一个纸条,贴在大门上,说“老王,对不起,我出去一下,十分钟就回来。”

    问题是,不到十分钟,我就上完洗手间,把大门打开,摘下我贴的纸条。但是过了半个多钟头,都没等到朋友,打手机,也不通。

    倒是不久之后,我的手机响了,正是那朋友打来的,劈头就问:“你不是说出去十分钟就回来吗?怎么我等四十分钟了,你还没回来。”

    我大吃一惊,问他在哪里,他说:“我在你大楼的门口等你啊!”原来他自己跑到大楼门口去等我,还是借楼下大厅的电话打给我。

    事后我检讨,发现才撒了这么一个小谎,就出那么大的纰漏。问题是,我该怎么做呢?我总不好在纸条上写“我上大号吧!”下一次再有这事,我显然得写“抱歉!十分钟之后开门。”

    我说这个笑话,是要继续谈上一章的“实话实说”,当我们尽量作到不撒谎,一定说实话的时候,能不能毫不保留地说?

    

    有一天,我打电话给朋友,他的秘书接的,说“对不起!刘先生,我老板正在上大号。”

    她可真是实话实说,问题是,妥当吗?

    还有一回,我打电话给一位老同学,他的秘书说:“我们经理马上就回来,他赶到银行去了。”

    我一看表,正是银行关门前。因为跟那人是老同学,后来就开玩笑地问他:“你刚才是不是去银行轧票子啊?”

    他听了大吃一惊,问我:“你怎么知道?”

    我就实话实说:“你秘书讲的。”

    请不要怪我告他秘书的状,因为他是我的好朋友,我不能不说他的秘书有多嘴的毛病。因为常常下面人多半句嘴,能整垮一整个公司。

    不信我说个故事──

    

    我有个朋友跟他合作厂商的负责人约好了吃饭。我的朋友先到,等了半天,另一人还没到。朋友就打电话去那人公司问,是员工接的,说看到老板匆匆忙忙赶到工厂去了。

    我朋友心想:约吃饭的时间到了,除非有急事,不可能跑去工厂,会不会是为我生产的工厂啊?

    生意人,多敏感!立刻拨电话去工厂,问某某老板是不是在那儿。

    工厂老板也笨,居然答:“他刚走,问题已经解決了。”

    就这么几句话,我那朋友硬是挖出了內幕,知道工厂做的东西出了问题。虽然能补救,毕竟有过毛病,于是狠狠扣了一笔钱。

    请问,这下面人一句话,是不是捅了大楼子?

    

    再举个很普通,却可能造成尴尬的例子。

    你打电话给朋友,手机不通,拨去办公室,秘书说他去打高尔夫球了。你再拨手机,总算通了。于是你问他能不能碰面。对方回答:“对不起耶!我整个下午都开会。”

    如果你当场拆穿,说:“您是开会吗?在高尔夫球场开会?”他尴不尴尬?

    如果你很有城府,不吭气,是不是更糟糕?因为你发现对方会撒谎,不老实,搞不好,原先你要找他合作,就因此放弃了。

    结果,他吃了亏、失去了合作的机会,卻到头来完全不知道原因。

    原因是什么?是他公司的人多嘴啊!说老板不在就成了,何必讲他去打球。

    当然也怪老板自己,他说没空就成了,何必撒谎说正在开会?

    知道了这一点,当有电话找你办公室的人,不在就是不在,除非绝对必要,千万别主动说那人去哪里了。

    

    如果有人找你出去,你可以说不方便、没空,尽量不要编谎言。话说回来,除非找你的人是你长官,你没空就是没空,何必向他交代你的行程?当你对同一辈的朋友报告自己行程的时候,常常在气势上先输三分。

    尤其今天这个时代,大家都有手机,如果你作主管,除非有原因,不需要在出门前对职员说你到哪儿去了,只要告诉他们有事打手机就成了。

    问题是,有些人明明是大老板,却每次出门都好像小孩儿,向妈妈报告似的,一一告诉自己秘书,我先到哪儿,再到哪儿,搞不好还要秘书帮忙撒谎:“如果我老婆来电话,就说我去哪里了,就说我手机没电了……”

    我告诉你,你这老板只要这么做,必定先矮一截,好像秘书成为你的上司,而且他知道了你的行踪,也就多一分说错话的可能性。

    最后我要叮嘱:

    今天这个时代,连家人、孩子都应该懂。就是当有人打电话来,爸爸妈妈不在就是不在,不必告诉对方,我爸爸去公司加班、妈妈出去打麻将这些细节。

    切记!切记!小孩多说一句话,很可能害了父母,甚至害了自己、害了家!

世说心语 第二部分 第九章  实话虚说

    前两章我们谈到怎么“实话实说”,今天反过来,让我讲讲“实话虚说”。

    虚说的实话,基本上还是实话,只是说得不够精确,或者说得松散。

    举个例子,现在不少电视和广告节目有CallIn,由观眾或听众打电话进去。因为时间有限,每通电话不能长,甚至限制在三十秒钟之內。

    有一种人CallIn,就算给他五分钟也不够。譬如──铃!主持人接起电话。对方说:“喂!凤凰卫视吗?刘先生的《世说心语》吗?哎呀!我终于打通了,我打了不知道几百次了,每天都打,现在总算通了!刘先生,您好!我真佩服您啊!我今天打电话,是有话不吐不快啊!我憋在心里都快发疯了!我是说啊……”

    他才说到这儿,已经30秒了,主持人已经谢谢他,去接下一通电话了!

    这种人就是说话不够“实”。

    

    各位别以为这是特别罗嗦的人才犯的错,要知道有这毛病的还真不少。举个例子:

    有朋友突然造访,十二点半,正是吃中饭的时候。你问他吃了没有,他不直说,卻绕弯子:“我今天其实起得很早,也不知为什么,瞎忙,又接到一个电话,瞎扯了半天,突然想到有个东西早该交给你,匆匆忙忙赶过来,说实话,我连早饭都没吃,可饿死了!”

    他何不直接说他没吃呢?八成因为客气,扯了一堆。

    如果你说话有这种毛病,一定要检讨,因为实话虚说的人,非但不干脆,而且容易显得不诚恳。

    譬如你问你的部属,前天交代他的报告作好没有?

    他不直接答,先说:“哎呀!报告长官,我最近是真倒楣,前天半夜下大雨,房子居然漏了,东边接水,西边接水,整夜没睡,昨天办公室又忙……”

    他是不是才说三句,你已经猜到他没做好。问题是听他这么说,你特别火大。

    因为他在答话之前,先找了一堆借口。

    你注意,很多心里有鬼的人,都爱用这种说话的方法。

    

    但是“实话虚说”也不是完全没用。很多人就用这种方法,既没有撒谎,说了实话,又能避免尴尬。

    譬如有一位台湾政界的名人,为了选举拉票,不得不上一个很搞笑的电视节目,那主持人真够刁的,她居然问:“您都穿什么颜色的內裤啊?”

    那位名人反应还真不错,一笑,说:“我都穿我太太知道的颜色。”

    最有意思的是三十多年前,当梁实秋跟他后来的太太韩菁清热恋,梁先生夜里回台北,我去机场采访他,问他什么时候结婚。

    梁实秋抬头看看天,笑说:“总得等天亮了吧!”

    要知道,人都很聪明,听对方这么一说,知道他不愿意答,往往就不继续问了。结果,答的人没撒谎,说的是实话,却又等于没答。

    

    实话虚说最好的就是你能不撒谎。

    我记得当我二十几岁的时候,听一个画廊老板说过一段话,印象十分深刻。

    那老板说:“人何必撒谎呢?我虽然作生意,但我不撒谎,当人家问我往哪个方向去的时候,我不愿意告诉他我去西边,我可以说我没去北边,也没去南边。”

    同样的道理,当你乔迁,大家来贺,有人居然问:“您这房子真不错,多少钱买的啊?”

    他问得很唐突,你原来想说:“对不起!不能告诉你。”但是又怕让他尴尬。

    于是你可以换个方法说:“哎呀!这房子虽然称不上豪宅,但比我上一栋贵多了。”

    你上一栋如果值一百万,这栋花了一百五十万、两百万,甚至三百万,你不是都能这么说吗?

    再不然,如果那房子是一百五十万,你可以讲:“可花了一百多万呢!”或是说:“还好!不到两百万。”

    相反的,如果你不懂这个技巧,又装阔,吹牛说一百九十万。偏偏前面有人问,你的另一半才说一百六十万。不是马上就穿帮,显示你们两口子说话不实在吗?

    

    实话虚说还有个特色,是你可以把“语气”或“语法”掉换一下,內容没改,感觉改了。

    譬如老李、老张冲突,他们都是你朋友,也都找你抱怨是对方的错。

    老李对你说:“老张应该向我道歉。”

    你搞不清楚情況,又不愿意偏袒任何一方,你可以附和他的话说:“如果老张有错,当然应该道歉!”

    老张又来对你说:“我绝不向老李道歉。”

    你还是可以顺着他的话说:“没错的人当然不必道歉。”

    乍听,你两边都没得罪,而且说得理直气壮,一副仗义直言的样子,但仔细想想:“有错当然该道歉”,或“没错当然不必道歉”。你只是说了实实在在、公公正正的话。这就是“实话虚说”的妙处。

    

    还有一种方法,是用比喻。譬如去年台湾某杂志访问一位大陆著名的企业家,问了个很辣的问题:“请问您觉得两岸的大学,哪边比较强。”

    这位企业家说:“台湾的大学在理工科很强,举例说,把台湾理工大学的任何一位教授放到大陆的一流大学,表现都会非常傑出”

    他虽然没有正面答,但是听的人不太会觉得。这种实话虚答,你说高不高明?

世说心语 第二部分 第十章说话的顺序

    可能有不少朋友知道,虽然我大学是学艺术的,后来也在美国大学教艺术史。但是其中有五年,我转行当了电视记者。

    记得我刚进新闻部的时候,因为文笔还过得去,每次写新闻稿都得到不错的评语。但是有一次报道一位钢琴大师到台湾演出,稿子送到主编那儿,却被打了回票,叫我重写,还骂了我一句:“外行!”

    我那条新闻是先说钢琴大师飞抵台北的机场,受到许多乐迷的欢迎。再写大师到旅馆之后,开了个记者会,并在记者会里演奏了一段。

    听我这么说,如果您是学新闻的,八成已经知道我错在哪里。至于一般人,恐怕会跟我当年一样,不认为有什么错。

    就直接说了吧!我错在写这新闻的顺序。照规矩,后发生的事,也就是愈新的新闻,愈得摆在前面。我应该先写记者会,再写飞机场的欢迎场面。

    或许各位读者会认为这有什么关系?其实关系大了。

    

    让我先说个笑话给您听:

    有个妈妈正在家烧饭,邻居太太突然大叫着跑来:“不得了了!不得了了,你孩子在街上玩球,跑到路中间捡球,有辆大卡车过来,你孩子……”

    才说到这儿,孩子的妈妈已经晕倒在地。

    那邻居太太急着大喊:“你怎么了?你别急啊!我是说你孩子差点被车撞上。他没事啊!”

    搞不好,那孩子虽然一点也没受伤,他妈妈反而因为心脏病发,进了医院!这要怪谁?怪那邻居太太啊!她为什么不一开始就说:“刚才妳孩子差点被撞。”就算要描述惊险的场面,也可以接下来再说啊!

    何止碰上紧急状況要先说结果。就算一般人,也必须懂得这种说话的原则。

    

    记得我女儿上初中的时候,有一天电话响,我接起来,是女儿校长打来的。那校长没说她是校长,居然先说“没有急事!”然后讲:“我是某校长,只是要告诉你个好消息,你的女儿得奖了。”

    她为什么不说:“我是校长,我要告诉你一件事,你的女儿在学校如何如何……”

    因为她怕我着急,怕我吓一跳,以为孩子在学校出了事。

    还有一次,门铃响,我打开门,外面站个警察,露出一脸笑容,先敬个礼,说“没事!没事!我只是来送一份资料。”

    请问,那警察为什么特别堆上满脸笑容?他是怕我紧张啊!

    

    再说一个我最近离开美国前才发生的事。有一天,也是电铃响,我从门旁小窗子往外看,好像没人。打开门,才发现两公尺外站着一个黑人,他先举起一个身分证明的牌子给我看,再走近,说是为公益团体募款。

    我后来想,他为什么按了门铃之后,还要往后退,站在离大门两公尺的地方?他会不会怕我看他是陌生的黑人,不敢开门?

    虽然我没种族歧视,但是难免有些白人有。

    

    再让我说个可能发生在大家身边的例子──

    一位老板,下午去开会,才回公司,就见一个职员匆匆忙忙跑来:“不得了啦!不得了啦!我们的东西出问题了,因为手续少办一项,被押在海关上不了飞机。”

    就跟前面说的那个妈妈一样,老板听到这儿,因为血压高,差点晕倒。

    哪知道那职员继续说:“幸亏我跑去,托关系,把手续补办好,东西及时上了飞机,现在应该已经到了。”

    你说他可恨不可恨?如果你有这样的员工,或自己不懂说话的优先顺序,一定要改,免得造成很大的困扰。

    

    现在各位应该了解,为什么写新闻稿要把最新发生的事先写,或者先提重点。

    譬如在新闻里会先报告:“今天下午两点钟,某某高速公路上发生二死三伤的车祸,”然后才报细节,譬如说:“这个发生在某某高速公路南下车道,20号交流道附近的车祸,是由于一辆休旅车爆胎,后面的车子为了闪躲,紧急煞车,造成四辆车子的连环追撞……”

    说话最重要的是要把握重点。对于需要引人入胜的题材,譬如形容你去旅游的经过,你可以按部就班、娓娓道来,但是对于急迫的事,则要开门见山。

    知道了这一点,你开会或演讲的时候可以先说你要谈什么主题,甚至告诉大家,你要分成几点来讲。因为如果你不先说,又在演讲的时候分成第一点、第二点、第三点,大家可能一边听,一边偷偷着急,怕你说上十几点。搞不好,你才讲第三点,已经有人看手表了。

    你甚至在打电话的时候,可以先说明会讲多久。

    举个例子,你下午五点钟打电话,对方可能正要下班,不打算跟你谈,但是当你说只占用他三分钟时间的,他就同意了。结果你的竞争者隔天才能谈,你卻前一天已经把事情办妥。而且当你这样作的时候,会给人精确、有效率,并且为人考虑的好印象。

世说心语 第三部分 第十一章 令人惊艳的说话技

    上一章我谈到言简意赅,怎么样开门见山,直接谈到问题的重心。这一章我又要反过来,谈谈怎么倒啃甘蔗,把精彩的高潮放在后面,造成令人*的效果。

    先说个故事:我从小喜欢篮球,那时候还没电视,除非到现场去看比赛,只有在家听广播电台的现场转播。

    能在现场报道球赛的播音员,一定特别棒。不但要眼明嘴快,反应好,而且要懂得扣人心弦。我最记得有一回中华台北队跟菲律宾队的比赛,只听那播报员报:

    “球到了中华台北队的手里,一号传二号,二号传三号,三号传四号,四号上篮了,但是啪!被菲律宾的五号来了个大火锅,两个人一起摔在地上,现场观众都叫了起来,这时候,各位!有个人从场外冲了进来,手上还拿着长长的家伙。”

    大家听得正紧张呢,上广告!“眼必瞎眼药水,眼必瞎眼药水,点了眼必瞎,眼睛一定瞎。”

    这时候,收音机旁边的听众可急死了!一个个议论纷纷,会不会有什么暴徒?

    爱国观众?又进来闹事啊!

    广告总算完了,又回到现场——

    “各位听众,刚才说到场外冲进一个人,手上拿着长长的拖把,是来拖地板的。因为刚才两位球员摔倒,汗水把地板弄湿了,会滑。”

    你说,那现场转播的,是不是抓住了听众的心理,为一件普普通通的情况,制造出高潮。

    会说话的人,都要懂得创造这种高潮。他先在前面慢慢营造气氛,把听众一点点带进去,再在大家情绪的高潮,把最精彩的呈现。

    譬如一个晚会的节目主持人要介绍下一位歌星出场,她不直接说那歌星的名字,而用娓娓道来的方法说:

    有一个女孩,从小就长得很甜美,尤其歌喉,才十岁,就参加黄梅调的歌唱比赛得了第一名,十四岁出了第一张唱片;十五岁上了电视;二十一岁开始在日本走红,一九八六年创下日本的三连霸纪录,每年除夕的红白大赛都有她。她的歌声更陶醉了整个华人世界。现在就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欢迎这位国际巨星──邓丽君小姐。

    由于主持人一步步把现场的情绪炒热,像海浪般一波波带向高潮,可以想见邓丽君三个字说出来的时候,那掌声会有多响!

    相反的,如果那主持人不懂这说话的技巧,一开始就说:

    “现在让我们欢迎邓丽君小姐!”效果一定差得多。就算她接下来把邓小姐再介绍一番,也会有再而衰、三而竭的感觉。甚至大家急着听邓丽君唱歌,反而会嫌主持人太啰唆,赶主持人下场呢!

    正因此,很多歌星、演员会指定主持人,而且常常拍着主持人。因为主持人能不能美言几句,或说话的方式,请出场的样子,都能造成不同的效果。

    知道了这一点,就算你主持公司的同乐会甚至只是股东会、庆生会、欢送会,都要学习这种一步步炒热场子的效果。

    譬如你可以说:“有个人怎么看怎么没情调,但是怎么挑也挑不出他毛病,平时他虽然不太说话,但是有他在,大家就觉得踏实。因为他老实、敦厚、沉稳,我们过去有多少大风大浪,也都因为有他,而平平安安地过来了。今天,他要走,我们怎么能舍得?怎么能不掉眼泪,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欢迎将退休的老张、张老师,再给大家一次精彩的讲话。”

    接着掌声雷动,老张出场,那气氛多好!多感性啊!老张又会多感动,觉得多有面子啊!因为这一番话,把平凡的老张硬是说得不平凡。

    相反的,如果你只是说:“老张要退休了,我们真是依依不舍,走了这么一位稳重敦厚的老同事,让我们以掌声欢迎他致辞。”虽然内容差不多,但是因为一开始已经把老张点出来,而不是慢慢把气氛炒热,效果就差多了。

    知道这一点,如果你做主管,平常要注意一下,办公室里有谁适合主持节目,碰到有贵宾来,或有公司的尾牙聚会,找他来主持。因为你挑对了人,能让自己有光彩。

    最后,让我再举个很有意思的例子──

    有一个人,命好像很苦,四个孩子,早死了三个;二十一岁经商失败,二十二岁竞选州议员又失败;二十六岁失恋,二十七岁精神崩溃;三十四岁竞选众议员,又败;再选,还败。四十五岁改选参议员,又没选上。直到五十二岁,他终于成功了。你们猜,他是谁?

    他是美国的第十六任总统──亚柏拉罕·林肯。

    精彩吧!一点一点把你的心带上去,用一连串的失败,到最后对比出林肯的成功!

    这就是说话的艺术。

世说心语 第三部分 第十二章 给观光客看什么

    三年前的夏天,我带着太太和女儿到祖国大陆来,有一天晚上我们坐车在高速公路上奔驰,我看着窗外的夜色,看着高速公路上的交通标志,看着光亮的水银灯和远处的万家灯火,问女儿:“你看这高速公路,跟咱们纽约长岛是不是一样?你是不是可以想象下一个出口出去,就是咱们家了?”

    听到这个,不知大陆的朋友怎么感觉?今天中国的公路网和各种设备,真是已经达到国际水准。从南到北,从东到西,一个个大城市都已经是高楼林立。好比去年,我由遵义到重庆的时候,远望,好像看到哈德逊河畔纽约曼哈顿。

    而今每个城市大概都有了西方著名的速食店和大卖场,大家上班开会都穿西装打领带,我们的广告招牌上满是西方的货物,我们的淑女提的常是欧洲名牌的皮包。

    只是,如果你是一个西方的观光客,看到这些,会怎么感觉?

    没错!有时候他们可能误以为回到了西半球——他的家,搞不好他们还因此思乡。只是,他们会不会问:这里是真正的中国吗?

    过去的十年,我年年来大陆,年年看到飞速的进步,看到雨后春笋般立起的高楼,听到半夜施工的声音、见到夜里焊接钢筋的闪光,也看到一个个城市愈来愈西化,愈来愈像。

    请问,会不会再过十年,中国的每个城市看来都差不多了呢?

    无可否认,今天每个人都要追求更好的居住环境、更现代的城市设备,只是在这么做的时候,我们是不是也得为以后想一想?我们也得问问自己,为什么这是中国,是我们的家乡、我的城市?为什么它跟别的城市就不一样,就值得我自豪?

    我有一副在意大利水都威尼斯作的写生,你知道我最佩服他们的是什么吗?不是圣马可士广场、圣玛丽大教堂,因为那都是他们老祖先留下来的。我佩服的是为什么威尼斯人能在过去几百年,小心翼翼地保存下他们的古典建筑?为什么他们能不在屋顶伸出半根电视天线。为什么他们能在古老的城市之外,另外开出一块地方,把现代建筑集中在那儿。他们拥有现代,一点也不缺,否则意大利不可能执世界最时髦设计的牛耳。但是他们有计划,知道自制。

    每次到大陆古老的城镇,看到一大片保存完好,如同明清时期的古建筑群,见到一群又一群的观光客,我都很矛盾地想,这真要谢谢他们村镇里的人,也得谢谢那村里没出什么暴发户,如果过去几十年,有几家人到外面赚足了钱,少不得回来把老而残破的房子翻修,说不定盖起一栋栋钢筋水泥的小洋楼,外面还贴上彩色的瓷砖,改变了古镇的面貌。

    正因为穷,所以他们今天能富;正因为没钱改建,所以保存了原有的古朴,所以能成为今天招揽观光客的老城和古镇。

    只是,我前面说的威尼斯,他们不是没享受现代,他们也不是子孙都穷,没钱改建,而是他们很早就有了保存旧文化的意识。他们建立,但不破坏,他们不是任那些老房子残破,而是在保存原味的基础上,小心地维护。

    如同比萨斜塔,他们没有把塔扶直,而是花加倍的工夫,把塔基固定,使塔身不再继续倾斜。

    甚至有许多倒下的,就像我这张在罗马的写生,一根根断了的柱子,留在寸土寸金的广场上,他们也努力地维护着。

    而观光客来看的,正是这些古老的东西,用这些去发思古之幽情。

    我常想,许多欧美老城的居民,为什么从那么早之前就想到保存老祖宗的东西,就算经过战火,成了破砖烂瓦碎石头,他们也没拆走。甚至为了那些古迹,改变城市的规划,忍受许多生活上的不便。

    这就是我要强调的——那是因为他们以自己的文化,以自己的祖先,甚至自己的小村、小镇、小城为荣。

    而且不止他们,这世界上好多国家,甚至经济情况很不怎么样的国家的人,都会为自己家乡的特产制作最精美的包装、编织最浪漫的故事,为城市里的巷弄制作很艺术的导览地图,把一些并不怎么样的文学家、音乐家、艺术家的房子保留,而且由老人家定期带着年轻人,一一为他们讲述城镇的往事,指出每个有故事的地方。于是人们就更爱他们的城市,更以做那里的居民为荣,当访客来临,他们不是抢着推销商品,而是抢着介绍自己家乡的一草一木。

    无可否认,今天我们每个城市,都在发展观光,维护古迹,只是我要问,除了官方和生意人,大家对自己的城市了解多少?

    当观光客在路上遇到你,你说得出多少那城镇的故事,你的脸上有没有流露出自豪的光彩?

    文化保存是要由文化自豪开始的!

世说心语 第三部分 第十三章 给观光客看什么(二)

    大约在二十年前,我带着八十岁的老母,回到她别离四十年的老家北京。亲戚们都热情地接待,从前我以为只有我母亲才会做那么好吃的烙肉饼,那一次才发现我堂嫂烙出来的竟然一模一样。从烙肉饼,我感觉到自己的根。

    我更记得有一天另一位亲戚请吃饭,他一直叫我吃红烧带鱼,说是他太太早早去市场,好不容易才买到的。当他发现我一直伸长筷子,夹他放在他自己面前的蒜薹的时候,很不好意思,说那是不值钱的东西,他哪儿知道带鱼对我来讲,一点也不稀奇,倒是新鲜的蒜薹是我在美国不容易吃到的。

    这使我想起有一位美国大学的同事,有一阵子去中国台湾作研究,好多台湾朋友请他吃大餐,我则带他去台北的夜市。当他回美国之后,逢人就说我请他吃了一种很臭很臭的豆腐,我认为他不敢吃,他不但吃了,而且喜欢得不得了。他把我赞美了一大番,认为我真够朋友,却对其他朋友请的大餐,只字未提。

    还有一位美国朋友应中国人的邀请,去家里做客,主人准备了昂贵的龙虾和阿拉斯加大螃蟹腿,结果那美国朋友回美之后,直叹气,说他原本以为能吃到真正的中国菜,没想到吃的是那些玩意儿。他虽然知道龙虾和螃蟹腿都很贵,但那不是他想要的。他要尝的,是真正中国的家常菜。

    如我上次所讲的,因为一般中国人不太了解观光客。他们把自己得意的东西“秀”给洋人看,效果可能适得其反。

    为什么?因为千里迢迢来的人,要来看真正的中国。他要看真正的中国人和感受真正的中国文化。不要以为高楼大厦是最能唬住外国人的。没错!今天中国的现代、中国的进步,确实能令外人惊讶。

    但是:惊讶不等于感动!

    二○○八年五月,我为汶川大地震的重建,到成都参加一个活动。成都的朋友问我,如果有空,想到哪儿去观光。我因为赶行程,又没心情,婉谢了。但是你知道当他说在成都观光,最先浮上我眼前的是什么画面吗?

    那是杜甫草堂,但不是杜甫像,也不是后人搭建的“草堂”,而是我上次去,在杜甫草堂的院子里,一片小树林之间,看到的,许多人喝茶下棋的画面。

    因为那是真正的百姓生活,那表现了成都人的悠然。我也想到都江堰的二王庙,很关心它毁损的情况。说实话,那庙盖得很简单,从世俗的角度看,并不庄严壮观,但是那庙很人性化,它贴近百姓的生活,如同都江堰,平淡无奇,却造福了无数百姓。

    只是许多人不相信外国客人,会对平民生活感兴趣。结果急着把城里新建的中国古典街道展示给外国朋友,却想办法把“庭院深深深几许”,那些很有味道的古宅藏起来。

    无可否认,有些观光客是来享福看热闹的,他们要吃满汉大餐,要逛十里洋场,他们会惊讶于而今中国的高楼已经林立,百货公司全是名牌,价钱赶得上巴黎。因此佩服中国的改革开放,赞美中国富有了。

    但是更深一层的观光客,他们不是从游览车和五星级饭店的窗子看中国,而是走入弄堂、走入胡同、从四合院或村寨的门外观察。他们要看真正的中国、看中国人的生活,以及那生活中呈现的古典文明。

    话说回来,那些深度旅游的人已经看了世界各地的名城和名胜,如同“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很多东西已经不再令他们感动。

    他们要感动心灵、接触真实。

    记得不久之前,我在台湾看个大陆的节目,介绍用民间的土方,治疗被毒蛇咬伤的人。里面有各种毒蛇,也有效果令人惊讶的民间药方,让我看得津津有味。

    但是,当我看到一个穿西装打领带的人,蹲在地上捣草药的时候,突然感觉怪怪的。因为我想,他真会穿西装打领带捣药,还是为了上电视,特别穿出大礼服,演出这一幕。

    这也使我想起,有一个电视台的人到纽约,拍我的家庭生活。当他们看我穿着睡衣画画、写文章,甚至在院子里种花的时候,问我要不要穿正式一点。

    我当时回答:“你们不是要报道我的真实生活吗?”

    在这儿,我也要为一位作家抱屈,他在大陆四处旅行摄影,写了好几本城市导览的书籍。其中介绍上海的那本,却被出版社打了回票,问他为什么不拍摩天大楼和繁华的夜景,却介绍许多早期英法租借的老房子,还问他是不是要揭中国被列强殖民的疮疤?

    要知道,那已经是往事,成为历史的一部分。今天列强早被赶走了,租界早收回了,连港澳都回归了,中国成为一流强国,把上海建成世界第一等的城市,仍然保留古老的弄堂、历史悠久的静安寺,和早年租界区许多有代表性的房子,那才是真正的上海,古典现代,人文荟萃的国际大都会啊!

    让我们把今天中国人的生活,那最平民的生活,真真实实地呈现吧!有落后的、贫穷的,我们不遮掩,我们承认要改进。至于值得自豪的、自夸的,譬如让世界最伟大艺术家和建筑师发挥的成果,我们也好好地展示。

    真实的中国,是观光客要看的,也是我们值得骄傲的。

世说心语 第三部分 第十四章 人无近忧,必有远虑

    我们常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其实这句话也可以改成:“人无近忧,必有远虑。”好比爬山,当你攀在悬崖上的时候,一失手就可能粉身碎骨。那危险是“近忧”,你不能想别的事,只能全神贯注,应付眼前的困难。

    可是当你爬到悬崖上面,如果面对的是一大片平原,反而可能开始犹豫,到底往哪个方向去比较好?

    同样的道理,当一个未开发国家,让人民连吃饱都是问题的时候,政府不可能想得太远,因为他先得把眼前的问题解决。而那些已经很富裕的国家,则可能想得非常非常远,不但他邻国的武力太强,他会紧张,连远在地球另一边的国家,如果拥有能威胁他的武力,他也会想尽办法早早化解。他们甚至会为千百年之后着想,花大把的银子,早早就去找宇宙中可能适合人类居住的星球,想有一天,如果地球出了问题,他的子子孙孙还能有逃难的地方。

    这不都是因为他们没太多的近忧,所以有远虑吗?

    我们要了解所谓先进国家的人,就要从这个角度去想。你会发现他们不太在口头上抱怨,譬如搭飞机,安全检查很严格,一般西方旅客是不会抱怨的,他们安安静静地排队,因为他会往正面想:“严格,是为了使乘客安全一点。”

    可是,当他想“安全一点”的时候,不是又从负面想了吗?他想到的是可能有恐怖分子,可能危险,所以需要严格的检查。这就是他们的特质,在同一时间往正反两个不一样的方向思考。

    再举个例子:

    我有一次在纽约参加社区公园的活动。那活动的前几天都是万里晴空,气象预报也说当天是个好天。可是我发现在活动场地的一个角落,堆了很多帐篷。就问主办人,这么好的天气,何必准备帐篷呢?

    他说:以防万一啊!如果下雨,马上就能支起来,还指指不远处坐着的几个人,说:瞧!那是帐篷公司的,他们随时待命。

    我问问价钱,吓一跳,恐怕占他办活动费用的五分之一。也可以说,那些富裕国家的人,他们“人无近忧,必有远虑”,他们有多余的钱,所以能作“看来几乎不必要的”退一步想。俗话说“有钱人的命值钱”,大概也是这个道理。只是如果真出了事,他们的损伤确实可能比较小。

    再举个例子,自从美国人发现石棉会造成肺癌之后,立刻叫民众把家里所有的石棉材料拆掉,更甭说石棉瓦了,只要听说哪个建筑有石棉瓦,好像失了火似的,里面的人立刻全部撤离。

    一直到这两年,还总有新闻报道,某个学校发现建筑里用了石棉,立刻停课,把师生安置到别的地方。

    每次看到这种新闻,我都会想,奇怪了!我小时候家里的厨房、浴室,都用石棉瓦。连十年前在中国台北打网球,那网球场的顶子好像也是石棉的。石棉真有这么可怕吗?还是美国人吃饱了撑的?过度神经紧张?

    但是大家也别怪美国人。要知道,连我们的孔老夫子都总作退一步想。东汉王充的《论衡》里记载:鲁国的城门已经老旧将朽。有一天孔子经过那城门,匆匆忙忙地走,唯恐城会倒的样子。下面人就说了:“哎呀!那城门早就这样了。”意思是,“哪会那么巧,就压到您孔老先生,您未免太紧张了吧!”

    你猜孔子怎么说?

    他说:“我也就是怕这城门早就这样了,搞不好,突然垮掉!”

    所以孔子有句名言:“君子有不幸而无有幸,小人有幸而无不幸。”意思是君子有忧患意识,唯恐发生不幸,所以总退一步想;小人又太理想化,认为不幸的事,不会那么巧地落到自己头上。

    孔子还说:“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侥幸。”说白一点,就是君子以谨慎恭敬的态度面对人生,小人则比较爱投机行险。

    由此可知,孔子也是战战兢兢,有忧患意识的。

    我说这些是觉得今天中国已经非常进步,大家似乎也应该常常作退一步想。

    举个例子,如果你今天去旅行,听说到下一站的路因为前一晚下大雨有塌方的可能。你可以学学西方旅行团的做法,先试着保留这一站的旅馆房间,于是当别人遇上路不通,不得不退回来,却找不到地方住的时候。你却因为保留了订房,有退路。

    同样的道理,当你听说汶川大地震很多学校垮了,就算你住的地区很少有地震,是不是也该退一步想,如果自己孩子学校的建筑老旧,又一时不能新建,是不是能想办法去集合大家的智力和财力,把目前的校舍加强?难道我们要像孔子批评的:心想反正灾难临到我身上的机会很小,犯不着花这么大的心思?直到有一天真出了事,才后悔吗?

    这一章一开始,我提到爬山。现在又让我想到年轻时候参加登山队,有一次领队在山路上遇到每个岔路,都排列石头或折树枝作记号。我起先不解,说我们是由山的这边上,那边下去,又不走回头路,何必浪费时间。

    当时领队一笑,说:对已经熟悉的路,作进一步的打算,对不熟的路,要作退一步打算,爬什么山,最好都有迷路的准备。

    人生不就像登山吗?

世说心语 第三部分 第十五章 礼多人不怪

    前年六月,美国的《读者文摘》杂志,公布了一个全球礼貌城市的调查报告,在他们调查的三十五个城市当中,纽约排第一名,中国大陆因为没有发行他们的杂志,没列入调查。但是亚洲的城市,排名多半不好。中国香港第二十五名,中国台北第二十八名,新加坡第三十名,首尔是三十二名,印度的孟买则是倒数第一。

    《读者文摘》调查的方法有三项,首先他们派人抱着文件在公众场合,故意不小心,把文件撒得满地都是,然后统计有多少人帮忙捡,又有多少人会视而不见地走过。

    其次,他们注意统计,在二十家不同的商店里买东西,有几个店员会说谢谢。

    第三项,是看有多少人在开门的时候,会为紧跟在后面的人拉着门。

    据说拉门这一项,亚洲人表现最差。没有一个亚洲城市的人在这部分的礼貌率超过40%,连相当现代的新加坡都只有25%。

    因为我既住在纽约,又是在台北长大,看了这份报告,真是感触良多,没错!我是觉得平均来说,纽约人有不错的礼貌,但是台北也不差啊!尤其近十年来,你打电话到公家机构去,很少再有不耐烦的声音。到区公所办事,非但有人教你怎么办,还会为你递上报纸,送上茶水。我有一次去申请个东西,因为人太多,连警卫都过来帮忙,为我贴照片呢!怎么会调查出来,在全球三十五个城市里是倒数第八?

    我后来想通了!是因为民族性的不同,就拿别人东西撒落在地上,为他捡起来这件事说吧!我们中国人可能想那掉东西的人会不好意思,搞不好,文件的内容,还不希望外人看到。而且东西掉了,自己慢慢捡就成了。

    换个情况,如果那时有大风,我相信大家一定会帮着捡,搞不好,还会一群人追着捡。因为不帮忙文件就会飞不见了。

    至于为后面来的人拉着门,中国人可能也是为了避免后面的人不好意思。这跟我们进电梯,就算里面人很多、很挤,也常伸着手,自己去按楼层,而不好意思麻烦别人的心理一样。不像在美国,站在楼层按钮旁边的人理当主动问大家:“要去哪一层?”然后帮忙按。

    说来好笑,我有一次,刚由纽约到台北,在百货公司的电梯里,问一位小姐去几楼,要帮她按的时候,居然被小姐瞪了一眼,好像我对她有意思,故意找话题呢!

    同样的道理,在西方世界,用餐的时候,如果你把手横过别人面前去拿胡椒罐或盐罐,是很不礼貌的。中国人却会觉得假设离自己不远的东西,还要请别人递过来,反而是不礼貌。

    所以我说,台北人不是不懂礼貌,那次调查的得分低,主要是因为民族性不同、习惯不一样。

    礼貌绝对是一种习惯,可能有不少读者读过我在《超越自己》那本书里写的故事:

    有一阵子我常带着儿子去店里打电动游戏,店里总挤满看来像太保、太妹的青少年。妙的是,每次我和儿子进门,他们如果在前面进出,会主动为我们拉着门。当我和儿子在玩的时候,他们会先把硬币排在机器上,再乖乖地站在旁边等,当我和儿子打完,让出位子,他们一定会说谢谢。

    但是,我们可能才出店门,就看见几个青少年在吵架打架。

    再说个笑话给你听,证明美国人的礼貌非但是习惯,而且已经成为反射动作。有一年春天,我参加纽约植物园的街坊日,就是卖各种小吃和手工艺品的节日。那天人很多,突然听见一声喷嚏,四周的老美立刻异口同声地说Godblessyou,意思是上帝保佑你。接着注意看,才发现刚才打喷嚏的是一只狗。

    还有,早年我在家教美国学生画国画,我的教室在楼下,楼上是我母亲的卧室。老人家八十多了,常咳嗽。几乎每次咳嗽,洋学生们都会立刻问:老人家好吗?

    因为关心别人,或是作出对别人关心的样子,已经成为美国文化的一部分,如果不问、不在别人打喷嚏的时候说一句Godblessyou,不合他们的习惯,也会显示他没有教养。

    相对的,因为自己的每个行为,就算打个哈欠、打个饱嗝、打个喷嚏,都会被人注意,在西方社会,大家也就变得更自制。而在我们这儿,打哈欠、伸个懒腰,是个人自由。打个嗝,表示我吃饱了,多么满足。打个喷嚏,只要我捂着嘴,干别人什么事?那动不动就问你有什么不舒服的人,反而会让被问的人不安了。

    但是今天,当中国的许多城市已经成为国际大都会,当奥运、世博,涌来数以千万的观光客,我们似乎不能不知道西方的礼俗。最起码,我们可以表现出欢迎的意思,在街上对他们笑笑、打个招呼。更重要的是,当我们进出公共场所的时候,千万注意,后面有没有别人,而且无论中国人外国人,我们都该学着为他们拉着门,既表示了礼貌、表示了同情友好,也避免撞到后面人的鼻子。

    请不要觉得我太夸张,要知道,我有不少美国朋友都说过,他们刚到中国的时候,好几次被前面人冷不防松手的门,差点撞到脸。

    那是因为他们在国外已经习惯前面的人拉着门,一下子不会想到换了地方,生活的习惯不一样。

    还有一点,是在不分男女的厕所,男生上厕所,千万掀起座垫,因为如果你不这么做,外国人看了,不但会说你不够礼貌,而且可能因此推论:这是个不尊重女性的社会。

    抱歉!连这上厕所的事都说了!

世说心语 第四部分 第十六章 礼多被人怪

    如果你问外国观光客到中国的印象,最常听到的就是中国很有人情味,待客非常热忱。

    那当然了!中国人本来就好客,何况有朋自远方来。他可能对你树上的果子好奇,站在树下多看几眼,你就过去摘两个送给他。他可能问你王府井大街怎么走,你英语不好,又指手画脚半天说不清楚,干脆带他走好几条街,硬带到王府井。他可能站在你门外往里张望,你非但请他进去参观,还倒茶拿点心给他吃。

    您说,如果你是他,你是外国观光客,能不受宠若惊吗?

    但是,您也要知道,受宠若惊如果过度,就可能真受惊,被吓跑了。不信我说个真事儿给您听:

    早年我到美国的时候,常应邀去各城市开画展,有一次我到了佛罗里达的一个小城。那里的官员很热情地接待,原来他们跟中国台湾的某一个城市,不久之前结为了“姊妹市”。

    我在那城市停留了一个多礼拜,跟市政府接待的人熟了,也就无话不谈。有一天,他们对我说:“说实话,我们对结姊妹市这件事,很头疼。”

    我一惊,问他们:“为什么?是台湾那个城市不够朋友吗?”

    他苦笑了一下,说:“正相反,因为他们对我们太好了!当我们市长去访问的时候,他们用礼车、乐队迎宾,还有摩托车队开道,吃的更不用说了,一看就知道贵得要死。可是正因为这样,当他们说今年秋天要来回访,我们真是发愁,这么小的一个旅游城市,拿不出那样的排场啊!”

    再说个故事:

    我有个美国学生,很久没联络了,有一天突然打电话来,说她需要一支狼毫毛笔,外面找不到好的,想跟我买。我说没问题,不但找了一支不错的狼毫笔,还翻出一支很好的羊毫笔。

    没过多久她来了,问多少钱。我说:“笑话!这么深交情了!送你的!”

    各位可以想象,那美国中年女人,一定作出很惊喜的样子,因为我等于送了她一百块美金的礼物。

    可是隔半年,有个中国学生对我说,那个美国学生又托她去中国城找毛笔。

    我说,奇怪了!她明明知道我多得是,为什么不来找我呢?

    中国学生笑了,说:“她说了!因为您不要她的钱,她不能再找您。”然后,那中国学生又说:“教授啊!您不知道吗?有时候洋人要跟您买,您不卖,送他,他们会觉得您是暗示他,您不愿意卖。”

    我不知道那美国学生后来有没有找到合用的毛笔。但我一直想:显然自己做错了!因为我对她太有人情味,反而可能影响了我们的交往,搞不好,她一直找不到好用的毛笔,到后来,连水墨画都放弃了!

    再说个中国人到美国做客,常碰到的情况吧!

    相信大家一定听人骂过:“有些中国人,到美国就变得很洋化,没一点人情味儿了。连孩子对父母都无情,还有向老爸老妈收长途电话费的。”

    这话夸张吗?也不尽然。我就听过一些留学生抱怨,他的朋友来,到晚上猛往中国大陆打电话。那时候越洋电话多贵啊!可是朋友拿起电话就不放。那主人真可以说是战战兢兢、竖着耳朵听,一边听一边算:“天哪!已经打掉我一个礼拜的薪水啦!”

    但那朋友不是不懂事,他一边打电话一边自己计时,打完电话就说要付钱。

    你想嘛!中国人,又做主人,能接受吗?只怕还像打架似的:

    “开玩笑!有这种事吗?您这不是见外吗?才几个钱,比得上咱们的交情吗?您尽管打!”

    大概这是天底下最最的违心之论了。

    真正的问题是,他的朋友不是没感觉,为了怕主人破费,可能因此不敢打电话,就算他做生意,要经常越洋联络,也可能为了不好意思打电话,该谈半小时的,改成十分钟,结果影响了生意。

    请问,这要怪谁?

    说完这几个真实故事,我要说,今天有千千万万远道来的客人,我们要热情待客,但千万别用热情把他们吓到。我们当然要待之以礼,但这礼貌的礼,也是合理的理。

    中国人常说“童叟无欺”,我们是中外无欺,绝不能看是老中,卖十块;看是洋人,卖十五块。相反的,也不能一看是蓝眼睛金头发,就曲意奉承。付一样的旅馆钱,中国人来问,没房间;洋人来问,就有房间。

    因为这样做,会坏了信用;而且当你对外人恭敬,却贬抑自己人的时候,反而会让外人有优越感。

    也可以说,今天洋人来,如果你打肿脸充胖子,抓住肥羊狠狠敲他,是没格局;如果你卑躬屈膝过了分,则是自贬身价,会让外人看扁。

    中国人不是早说吗?“四海之内皆兄弟”。从四海来,只要友好的,我们待他如兄弟。

    兄弟当然要有情、兄弟当然要平等,兄弟也当然要礼尚往来,而且——“亲兄弟,明算账!”

世说心语 第四部分 第十七章 其实我们很优雅

    一九七八年我辞掉了在中国台湾的电视记者工作,应美国一个美术馆的邀请,去做驻馆艺术家。刚去的时候,每次坐美国朋友的车,下车常会看到奇怪的眼神。起先我不知道为什么,直到有一天碰到一位比较心直口快的朋友问我:“刚才你是不是有什么不高兴,是不是我说什么话,你误会了?”

    我说:“没有啊!”又问他,“你为什么会问这个问题?”

    美国朋友说:“因为你刚才关车门,很用力,我以为你不高兴。”

    这时候我才搞懂,过去很多人奇怪的眼神都因为我关车门太用力。说实话,我一点也没觉得,因为我在台湾同样关车门,而且从小,我母亲也总叮嘱我,关车门用点力,确定门关紧了,免得摔出去受伤。但是,当年跟台湾的车子比起来,美国车子好得多,不太有车门关不紧的问题,自然对我关门很不适应。

    到美国的第二年,我进研究所,在学校旁边租房子,有一天,我的房东跑来对我说:“刘先生,麻烦您以后关水龙头小一点力量,因为你用的水龙头,里面的橡皮垫特别容易坏。”

    隔一下,她大概怕我多心,又跑来对我说:“我发现你们亚洲来的留学生,关水龙头都用很大力气,其实我小时候也一样,因为我从罗马尼亚移民来,在我老家,水龙头老漏,非用力不可,我也是到美国才改的。”

    再说个故事:

    最近有个学生对我说,某餐厅真不错,他欣赏极了,还要请我去那里吃饭。

    我说他们有什么拿手菜吗?学生想了半天,答不上来。我就笑他:“你连他有什么好菜都说不上,为什么那么赞美他们?”

    学生说:我发现他们不一样。第一,他们是中餐厅,按说比西餐厅吵,可是去那里的客人都很安静,因为餐厅服务生会用很巧妙的方法教客人安静。

    原来,那餐厅服务生在你点菜的时候,会特别弯下腰,把脸凑过来,用很柔和的声音跟你说话,好像唯恐打扰到别人。当服务生这么做时,顾客自然就把声音放小了。

    我那学生还讲,有一天餐厅一个服务人员打翻了盘子,老板立刻过去帮忙收拾,除了问他的职员有没有受伤,没半句怨言。清理完,还给每桌客人送上一份小点心,说因为刚才让大家受惊了。可见那餐厅多么有水平,又多么优雅,连不优雅的人进去,都变得含蓄了。

    我说以上三个故事,是要告诉大家,如果有人怨我们中国人说话太大声,关水龙头和关车门太用力,应该知道那可能因为我们的环境,尽管中国经济起飞了,有些过去的习惯,一时还是改不掉。而且说不定,今天在比较落后的地区,因为车子老旧,还是得用力关门,才安全。如果水龙头是老式的,也必须用很大力气关,才能不滴水。又因为环境比较吵,或大家都爱大声说话,不大声说听不清楚,时间久了,大嗓门自然成为习惯。

    所以,今天如果有外来的观光客,进中国餐馆,不习惯我们人说话的大声,或奇怪中国人关车门很用力,他们不能怪我们,而应该设身处地想想,如同我以前罗马尼亚裔的房东,会说他以前也一样狠狠用力地扭水龙头。

    只是,从另一个角度想,今天中国富裕了,我们是不是也该自己告诉自己,在公共场所可以小声一点说话,坐轿车的时候不必那么用力摔门?

    而且,做老板的人,如果你的员工摔碎了东西,先问有没有人受伤,而别急着骂。因为人比东西重要啊!

    说到这儿,让我想到很多年前,有一回我到一个落后的国家旅行,坐在船头,用录影机拍两岸的景色。

    这时候划船的土著对我喊:“小心!前面有急流,小心机器摔下去。”

    我笑着问他:“你为什么不讲我会掉下去呢?”

    那土著倒有理,他说:“你掉下去没关系,到下面自然会浮起来,机器掉下去,就麻烦了。”

    我又问他:“如果两个都掉下去,你先救谁?救我还是救机器?”

    您猜他怎么回答?他说:“当然先捞机器,因为机器比人值钱!”

    请别觉得匪夷所思,要知道在非常落后的国家,机器甚至耕牛,在人们心里的价值是惊人的。

    同样的道理,如果外国观光客跟我们一起用餐,我们的孩子打翻了果汁,或砸碎了盘子,大家先安慰孩子,安安静静地为孩子清理,向在座的客人表示歉意,而不是当众先给孩子两巴掌。

    这些宽容,能让外宾刮目相看。因为它反映了我们对人的重视,反映了在众人面前控制情绪的能力,也反映了中国今天的富裕。

    请别骂我这么说,会把孩子惯坏。套一句梁实秋先生的话:“谁说孩子是未来世界的主人翁,我们处处看见他们在做现在这个世界的主人翁。”

    我们当然要对主人翁好!我们当然要培养有风度、有格局、能自制,泱泱大风的下一代。

世说心语 第四部分 第十八章 给人好印象的接电话技

    前两天,有个学生对我说,他非常失望!因为原先以为交到一个家里很有钱的女朋友,可以少奋斗二十年。昨天第一次到那女生家去,才发现完全不是那么回事。他以为女生一定住豪宅,为了慎重,去的时候还穿西装打领带,结果差点热得中暑。

    我问他为什么原先认为那女生家有钱?

    学生说,因为他有一次打电话去女生家,是女生妈妈接的,说女生在楼上,叫他等,接着电话那头就传来走路的脚步声,走了好久。想也知道,那女生的家一定很大。直到昨天去,才发现女生家只是个普通五层楼的小公寓,还在顶楼加盖了一间,要从外面阳台的小梯子爬上去。女生就住在那又小又热的违章建筑里。

    我说这个,是因为下面几集,要跟大家谈谈打电话。虽然过去谈了很多打电话的说话技巧,但是现在我要专门谈谈“打电话”这个行为。

    首先,由刚才那个学生的故事知道,我们可以从电话中传来脚步声,猜测对方家里有多大。

    人很聪明,每个人都会用各种资讯来组合,譬如你认识个新朋友,留他家的地址,他说住在某高级地区大厦的四十楼。

    你心里很可能就浮现他家的画面,猜他家很富有。

    又譬如,你打电话给朋友,发现那边非常吵,你会一边讲电话,一边猜:是宴会?电视?地铁车站?还是夜总会的嘈杂声?

    好!不谈这么多,讲个最简单的——如果你拨电话,铃还没响,对方就接了,你是不是可能问他:“您在等谁的电话吗?”

    所以别以为打电话是“只有一线牵”,其实在还没说“喂”之前,可能已经传达了一些消息。

    先从“电话铃几乎没响,就接电话”这件事来说吧!

    有一天我到朋友办公室聊天,他的电话连响两声。我问为什么外面的秘书没接?

    他说因为那是专线,不经过秘书,通常是比较熟,或重要人士的电话。

    尽管如此,他老兄居然盯着电话,等响了三声,才伸手接起来。

    我怕他是因为我在,就往门外走,却被他用手势拦下来。

    等他挂了电话,我好奇地问他为什么明明是专线电话,可能很重要,他刚才还等响了三声才接?

    你猜他怎么说?

    他说:“如果才响半声就接,人家以为你正急着等别人的电话。如果响一声就接,表示我一定不忙。现在我等,等响了三声再接,对方八成猜我在忙,或是由别的地方赶过来接。”

    我问他:“如果那是你顶头上司呢?”

    我朋友居然一笑说:“愈是上司,你愈得让他觉得你总在忙、总在努力啊!有时候,我接电话的口气有点急,听见是长官的声音,赶紧道歉,并且请长官指示,那长官的感觉反而更好。表示我一方面忙,一方面有天大的事,碰上长官,也立刻恭恭敬敬地聆听。”

    你说,这家伙鬼不鬼?

    让我再强调一次,我不是教你诈,并不建议你学他,只是告诉你:人们可以由你接电话的快与慢,四周的环境、脚步声,在你开口之前,先有了猜想和印象。

    第一印象真是太重要了。相信大家一定有过这样的经验──你打电话去某某公司或某单位,那接线小姐的声音既甜美又有礼貌,让你听着就舒服。我甚至听说,有男生打电话查号,只因为查号小姐声音温柔有磁性,后来就猛打,有时候打上百通,才能再碰上。那男生甚至跑去查号台门口站岗呢!

    相反的,如果你打电话,接电话的声音懒洋洋、一副不耐烦的样子,你是不是先有不悦。如果那是个大公司,你会不会想:“这个公司是不是太老化、太老大了。”如果那是某人的秘书,你是不是会想:“这长官为什么会用那么差的秘书?会不会物以类聚,长官更差!”

    所以你要知道,有些公司会把最漂亮,甚至学历非常高,外文好极了的人,安排在门口的柜台。

    我甚至发现有个朋友,经常把他的特别助理放在公司的接待处。那朋友说得很妙,他说:“你知道我的特别助理唬了多少客户吗?尤其是海外来的,进门到柜台,说英语,当别家公司的人吓得不知如何应付。我那特别助理,英文棒极了!对答如流,带着客户往里走,还一路以英语介绍。有时候外国客户好奇,问她外语为什么那样好,我助理说她是国外名校研究所的。”

    那外国客户一听!天哪!名校的硕士,居然坐在门口当接待,可见这家公司水准有多高。立刻就对我公司刮目相看了!结果,还没见面,生意先做成了一半!

    听我举了这么多例子,你说,接电话重不重要?如果你是大老板,该不该好好想想,你用的人够不够好?如果你正是负责接线或接待的,你是不是该检讨一下,自己有没有代表公司,给人美好的第一印象?

世说心语 第四部分 第十九章 你怎么知道人家早下班了

    有一阵子我在台北的办公室非常忙,经常加班到晚上七八点钟。有一天晚上将近八点了,我发现有一家新成立的公司,似乎可以合作,就叫助理拨电话过去。

    我助理一笑,说:“刘老师,你知道现在几点了吗?人家早下班了。”

    我问她:“你怎么知道人家早下班了?”

    助理说:“当然,现在都八点了,只有我们还在加班。”

    我又问她:“既然我们能加班,为什么别人不能加班?”然后,坚持叫她拨电话。

    电话居然通了,我喜出望外,先幽默地说:“真不简单,你们还上班哪!”对方也很幽默地说:“是啊!你如果不认为我还上班,怎么可能打电话过来呢?你也在上班吗?”

    结果我们发现双方都是很拼命、很讲求效率的。接着谈合作,居然两三下就谈成了。

    再说个故事:

    有一天我一个人在办公室写稿子,突然电话响,接起来,是个学生打来的,想邀请我到他学校演讲。

    因为被打断了写作的文思。我有些不高兴,问他:“你知道现在几点钟了吗?你怎会想我还在办公室呢?”

    学生说:“因为白天打电话,您的秘书都说您不在,我就试试晚上,说不定走运,您会在。果然找到您了。”

    结果,我因为那阵子忙,本来已经不接演讲了,这学生锲而不舍的精神感动了我,我居然答应了。

    我提这两个打电话的故事,是要说:世界上能够异军突起,有了不得成就的,往往是那些“明知不可而为之”的人。所以西方有句谚语——“最大的冒险,是不敢冒险。”许多人失败,不败在他没能力、没经验,常败在他不敢尝试。甚至像前面我提的助理,在我要尝试之前,先很武断地说:“人家早下班了!”

    相信大家都读过《论语》里孔子的“毋意、毋必、毋固、毋我”。意思是不要臆测、不要武断、不要固执、不要什么事都以自我为中心。

    当你该打电话的时候,你不打,还找借口,说人家一定下班了,就是臆测和武断。当你发现自己先前的看法错了,还坚持不改变,就是自以为是的固执。

    要知道,很多领导人都是屡战屡败,又屡败屡战,化不可能为可能,才能成功的。他们看事情的态度非常积极。

    当他打算外销鞋子到落后地区,如果你说:“不可能成功的,因为那边人都不穿鞋子。”他会很反感地问你:“为什么不说,那是太好的市场了,因为大家都没鞋子穿?”

    再举个真实的例子:

    有一天我跟一对夫妻去吃日本料理。丈夫说他要喝咖啡,还没问服务生,太太已经笑了:“老公啊!你是吃日本料理,人家只有茶,不会有咖啡的。”

    丈夫反问太太:“你不问,你怎么知道?说不定就有。”

    接着,把服务员叫来问,果然,有咖啡,而且很快就端上来了。让那太太挺尴尬,问服务员:“奇怪了!我记得不久前到你们这儿来吃饭,我要喝咖啡,你们说只有茶,没咖啡,为什么今天有了呢?”

    那服务员说:“就因为上次您问咖啡,我们没有,想到可能有些客人需要,所以立刻进了一套煮咖啡的机器。”

    这件事,给我很大的启发。那丈夫是“明知八成没有,还要问”。太太是“想必没有,认为不必问”。餐厅是“既然客人有需要,就不能固执地坚持日本料理不卖咖啡”。

    那不正是“毋意、毋必、毋固、毋我”最好的例子吗?

    这让我又想起在一本美食书上谈到的真实故事──

    有个公司以重金招聘两位创意人才。从几百位应征者当中,选出了四个人,每个人都有非常好的学术背景和专业经验,让这公司的老板很为难。决定再跟这四个人吃饭,聊聊天,感受一下哪两个比较适合。

    四个人都点了牛排。没多久,牛排端上来了,其中两个人先撒了一些盐,才开始吃。另两位则先吃了一口,才拿起盐罐撒了些盐。

    就从这个撒盐的动作,老板决定了他要的人。

    各位猜,是哪两个?是牛排上来,没吃,先撒盐的,还是尝一口,才撒盐的?

    答案是,后者。正如老板后来说的,如果你没吃,怎么能武断地认为一定不够咸?就算你十回有八回吃到的牛排都要加盐,你也应该先试一下。我要的是有创意的人,是能在没有机会中找机会,在绝望中找希望的人,而不是自以为是,独断独行的人。

    同样的道理,让我们再回到打电话的主题,如果今天你老板叫你,在怎么想对方都早已经下班的时间,打电话去。你能武断地说不吗?

    “明知不可而为之”是成功者的重要特质啊!

世说心语 第四部分 第二十章 一喂天下白

    中国话最干脆!譬如一二三四五,日本人说hitotzu,futatzu,mitzu,youtzu,yitzutzu。当韩国人拿起电话说yaobaseil的时候,中国人只讲一个字:“喂”。

    也就因为中国话的“喂”,那么简短,却能给人打电话的第一印象,所以说的时候更要小心。

    或许你要笑话我,未免太夸大了吧!你从小喂,喂了半辈子,就没听说连“喂”这么一声,也有讲究。

    好!现在就让我为您分析。

    首先你要知道,声音很能够反映身体、反映情绪。举个例子,你可以从对方接电话慵懒的声音,猜他八成在睡觉。你也可以由那好像大舌头的声音,猜他可能正吃东西。你还能由他有气无力的声音,猜他可能有病或在情绪的低潮。你更能由他喘气或是气急的声音,猜他是跑过来接电话,或是正在走路、正在运动。

    问题是,有些人虽然没有什么不对劲,却可能因为不会说喂,一接电话,就给人错误的联想。

    举个例子,有些人深呼吸一口气,却只用最前面的一点点气,说“喂”,这个喂通常会感觉比较硬,比较不亲切。

    为什么?因为当你只用一口气的前面说“喂”,表示你要用剩下来的气继续说话。

    譬如你是很大牌的长官,打电话给属下:“喂!小张!你到我办公室来一下。”那是十足的命令句。

    如果你把那句话分成两口气来说:“喂!”“小张,你到我办公室来一下。”感觉却柔和得多。

    反过来,如果你用一口气的最后面一点力量说“喂”,因为说的时候已经快没有气了,那气一定会虚。不信你试试看,先吸一口气,再吐气,前面不出声,直到要断气了,才“喂”。是不是显得病恹恹、懒洋洋的?

    虽然用“气头”或“气尾”说“喂”,有那么不好,但是有人可能是学长官或是耍大牌惯了,就算跟老婆孩子说话,也用气头,一副大老爷的样子。

    又有人好像总不呼吸完全,或有哮喘的问题,老是用气尾。

    还有一种人,虽然不在气头“耍大牌”,也不在气尾“作死相”,却用中间很短的一点点气说“喂!”

    我有个朋友就有这毛病。我每次打电话给他,都觉得他好像在躲债,一副怕债主打电话叫他还钱的样子。他的那声“喂”,十足像见到了鬼!

    这时候或许您要问,怎样的喂最好。

    答案是,你如果希望给人从容的好印象,得用一整口气,去讲那“喂”一个字。

    道理很简单!你明明能用一口气说一大串、讲一长句,却只说一个“喂”字,当然显示你从容。

    想想:如果有人家里失火了,打电话求救,他还会好整以暇地分两句说“喂!”“我家失火了”吗?他当然是用急促的一口气说:“喂!我家失火啦!”

    而当你把“喂”说得很长,给人的感觉就会特别柔和。如果你是女生,还可能显得有磁性。

    很多人说日本女人会作出贤淑温柔的声音,也是这个道理。你想嘛!Hi!MoxiMoxi,她们是用一整口气打招呼啊!

    还有,喂这个字的发音也有讲究——有人发二声音,说“喂(微)”!有人发四声音,说“喂(畏)”!

    这两种,也会给人不一样的感觉。

    说二声的“喂(微)”,要比四声的“喂(畏)”,感觉柔和。道理很简单——当你发现门外有人鬼鬼祟祟地,你会说:“喂(微)!你在看什么?”还是“喂(畏)!你在看什么?”

    当你骂一个人,你会说:“喂(畏)!你找死啊!”还是说:“喂(微)!你找死啊?”

    又譬如你打手机,先说:“喂(微)!我是老刘!”如果对方信号不好,听不清楚,你改成大声喊,是不是成了“喂(畏)!你听得到吗?我是老刘!”你那“喂(微)”一定便成了“喂(畏)”。

    由此可知,说二声的喂,比说四声的喂,感觉柔和得多。

    如果你从来只讲——“喂(畏)!”不妨试试说二声的喂。搞不好,你的老朋友会认不出你的声音。假使你再把那喂说得比较长,只怕人家会问你是不是有什么喜事,心情特别好呢!

    当然,你也可以利用这一个“喂”字,故意送出暗示。譬如你接电话之前,发现打来的是个你不愿意多谈的人,或是一个说话又臭又长的人,你可以用很匆忙,甚至有点喘气的声音,说“喂!”对方很可能主动问你是不是正在忙?你正好顺水推舟,说:“是啊!我正忙!”于是不用你催,对方自然长话短说了。

    喂(微)!喂(畏)!喂(短音)!喂(长音)!喂(虚音)!这喂的学问有多大啊!所以我说“一喂天下白”。

    一声喂,大家就明白了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