丙二类厂房要装喷淋吗:晕轮效应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11:35:51
在20世纪20年代,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爱德华·桑戴克最早提出了晕轮效应。所谓晕轮效应,指的是当认知者对一个人的某种特征形成好或坏的印象之后,他还倾向于由此推论这个人别的方面的特征。

  桑戴克指出,人们对他人的认知与判断,常常只从局部出发,就如同日晕一样,从一个中心点逐步向外扩散成愈来愈大的圆圈,并据此得出整体的印象。由此,桑戴克为这种心理现象起了一个恰如其分的名称,即“晕轮效应”。其特点可以总结为四个字:以偏概全。

  我们在评价不太熟悉的人或有严重情感倾向的人时,该效应就会体现得淋漓尽致:如果一个人被标明是好人,他就会被一种积极而肯定的光环所笼罩,在所有事情上,都会被赋予各种好品质,人们也都会从好的方面去判断其行为;一个人如果被标明是坏人,他就会被一种消极而否定的光环笼罩,而且被认为具有各种坏的品质。其中,后者是消极品质的晕轮效应,也叫扫帚星效应。

  社会心理学家戴昂等人曾于1972年做过这样一项实验,他们分别让被试者看一些很有吸引力的人、没有吸引力的人以及一般人的照片,然后让他们评价这些人的特点,而这些特点和有没有吸引力无关。最后的测试结果发现,有吸引力的人获得了非常高的评价,而无吸引力的人则获得了比较低的评价。

  在现实生活中,人的社会知觉常常受到个人“内隐人格理论”的影响,他们往往从个人具有的一种品质去推断其另外一种品质。特别是当存在“核心”品质的时候,人们就更具有这种推论倾向,这让在社会知觉中的人们对别人的评价常常具有极高的一致性,也就是说觉得好就好到十全十美,坏就坏到一无是处。

  在日常生活中,“晕轮效应”也在悄悄地影响着人们的认知。当你对一个人有了好感之后,就会以“一斑”来判断“全豹”,觉得他在别的方面也好。俗话说“情人眼里出西施”,情人在热恋时,很难看到对方的缺点,觉得对方一切都好,做的任何事情都对,就连他人觉得是缺点的地方,在恋人看来也是一种与众不同,这就是晕轮效应的一种表现。

  在某些情况下,晕轮效应产生的负面影响是不容忽视的。第一,它让人们倾向于抓住事物的某一个别特征来代替全部,就如同盲人摸象一样,摸到耳朵就以为大象是扇子状的;摸到大腿,便认为它像一根柱子。第二,它将一些并没有任何内在联系的个性或者外貌特征相联系,断言有这种特征必定会有另外一种特征,比如说打扮奇异和行为不雅,并不表示这个人没有任何道德素质;而有时候,在文质彬彬的外表下,或许隐藏着一颗扭曲的心灵。第三,它说好就完全肯定,说坏就完全否定,这是一种受主观偏见支配的绝对化倾向。

  晕轮效应启示我们: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我们应该时刻告诫自己不要被别人的晕轮效应所影响,以避免陷入晕轮效应的误区。

   在现实社会中,一些图谋不轨的人就往往利用该效应的作用,在外表上刻意把自己打扮成人们普遍印象中的某一种人,投其所好,进行诈骗,并屡屡得手。因此在社交活动中,我们必须要有防范意识,不要因为对某人有一些好感,就失去自己的理性判断而轻信于他。

  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我们怎样克服晕轮效应的消极影响呢?以下建议可以参考。

  第一,要有理性。不能光凭感觉与感情做事,还要听从大脑的声音,特别是进行重大决策时,就像我们在摄影的时候,如果光线太强,你就可以加滤色镜,而对于平时人际交往过程中的光线,我们同样可以用理智的滤色镜来进行调节。

  第二,消除“偏见”。苏东坡有一句诗——“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对自己和他人,都要进行全面的分析。唯有在消除偏见之后,进行多角度的分析和取舍,才能够做出正确的判断。

  第三,要多征求或者接受他人的意见。俗话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所以,认真听取、分析父母和亲朋好友等人的意见,可以帮自己从不同的角度来看待问题。同时,别人的看法也会有助于自己得到正确的主见。

    

  社会和谐需要更多“心理疏导”

  心理问题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在任何社会都是客观存在的。对于处在转型期的中国,随着社会的快速变化和竞争压力的加大,一些人难免会受到心理和精神上的冲击,并产生不同程度的心理纠葛和冲突。如果不能加以有效的疏导,心理问题就很容易以非理性的方式表达出来,甚至有些人会选择通过伤害他人、侵害弱势人群的方式,埋下公共危机的种子。

  对此,一方面个人需要学会科学调节,更重要的,社会和国家也要承担起相应的责任。除了发挥政府的作用,心理健康的维护还有几个重要关口:一是家庭教育,二是学校教育,三是单位、社区等社会组织的教育。

  (《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