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结构耐火等级标准:《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净空法师)第一六一卷——第一七0卷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1 11:43:19

大方广佛华严经(第一六一卷)

  请看经文,知足天长行第六句:

  【宝峰月天王,得普化世间常现前无尽藏解脱门。】

  天王示现修学的法门是『普化世间常现前无尽藏』。「化」是教化,《太上感应篇》里面有说到「正己化人」,前面几位天王表法的都是偏重在正己,只有自己心行俱正,而后才能够教化众生。所以佛在四弘誓愿里面教导我们,一定是先断烦恼成就德行,再学法门成就智慧,然后圆成佛道,才能够普化世间。这是十方三世诸菩萨修学必须经历的程序,决定不能够颠倒。但是在初学的时候,也不舍悲心,也负有教化众生的使命,也从事教化众生的事业。但是教化众生是为了成就自己的定慧,成就自己的德行学问,所谓是教学相长,师资道成,这是我们不能不明了的。因此初发心的菩萨也要普化世间,要有这个心,还要有这个事。这个意思就是说,我们修学有一分成就,就要将这一分成就,贡献给社会、贡献给一切众生,不是说等我们成佛之后,再来教化众生、帮助众生,那你永远成不了佛。学到两分我们有两分的定慧,以两分的成就去帮助别人,这是佛法,这是诸佛菩萨教导我们的。但是在我们智慧没有开的时候,确实很难从事于这个工作,尤其是怕发生差错。古人说得很好,「错下一个字转语,堕五百世野狐身」。所以许多发心弘法的人,无论是出家、在家,看到过去这些公案因缘都吓倒了,都退心了。退心的人很多,怕背因果,怕造罪业。这个想法是正确的,并没有错误,但是我们不能因此而退心。所以过去李老师教导我们,这些发心走弘法路子这帮同学,我们同学人数不多,只有二十几个人,但是我们的德学,实在讲不够格,差得太远了。但是心发了,老师也很乐意的教导我们,全心全力的帮助我们。他教我们一个原则,决定遵守孔老夫子教诲的「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要我们遵守这两句话,我们知道的可以教别人,不知道的不可以随便乱说,你就不会发生错误了。我知道一句,我就给人家介绍一句,知道两句我就介绍两句,不知道的不说,就不会有错误。

  一般讲经说法会说错了,主要的原因就是强不知以为知,要顾自己的面子,人家有来问,不知道的也随便答,所以产生了错误。古时候,所谓是错下一个字转语,也是这个毛病。凭着自己的猜测,凭着自己的想法,决定产生错误。佛在经上告诉我们,没有证得阿罗汉果之前,不要相信自己的意思。世尊这个教诲是真实的,为什么?阿罗汉见思烦恼断尽了,也就是说自私自利这个念头没有了,所以他的知见就正确;在佛法里面说,阿罗汉所证得的是正觉。由此可知,世间固然有不少聪明智慧的人,多才多艺的人,不能说他们不觉,他们也有相当的觉悟,但是在佛法标准里面说他的觉悟不正。为什么不正?是非人我、贪瞋痴慢没有断,所以他的觉悟就不能算是正觉。正觉的人,一定是贪瞋痴慢、是非人我全都没有了,真正断干净了,那个觉就正,佛法的标准是这样建立的。有私心,就免不了有情执,我们世间人讲有偏心。这个偏离的幅度虽然不大,但是偏离一分、偏离一秒,都不能算正,何况随顺自己烦恼习气,偏离的幅度太大了。对于佛经、祖意,祖师大德讲解佛经、注解佛经,这个意思我们是不是真正明白了,有没有把他的意思误会了、错解了,这很重要!

  我们自己听教、读经有悟处,可是悟处正不正确自己不知道,要请善知识给我们做证明。我们将我们的悟处向善知识报告,请他作证,这是有必要的。我们在《六祖坛经》里面看到,有一些真的开悟了、真的见性了,但是没有善知识给他印证,这不能作数;行策禅师讲得好,这是六祖的学生。佛在经上说过,无师自通不需要善知识作证,他说威音王佛之前可以,威音王佛以后就不可以了。威音王佛是什么时候的人?远古时代,距离我们的时间太久太久了,无量劫前的事情。这是告诉我们,求学应当有良好求学的态度,一定要有人给你做证明。所以像永嘉,永嘉是悟了之后,大彻大悟之后,也要求六祖给他证明。六祖给他证明,他就是六祖的学生,在佛门里面讲法子,传法的弟子,给你做证明就是传法弟子,这个关系非常密切。他们这些人如是的示现,目的是教导我们后学。那些已经成就的,在《华严经》上说,已经入法身大士的果位,明心见性,见性成佛;见性,最低的地位都是圆教初住菩萨,法身大士。这些人求学,还离不开老师,还要老师给他做见证,何况我们凡夫,何况我们初学。尤其是他们表演得好,彻悟之后还不离开老师。世尊当年在世,多少已经成就的人,一生跟着老师,不离开老师,等到老师圆寂之后,才离开僧团去教化一方。我们看六祖惠能大师他的学生,他一生当中,在他会下大彻大悟、明心见性有四十三个人。这四十三个人当中,也有不少一生不离开老师的,一直到六祖大师圆寂,他们才离开,才到别的地方建道场教化一方。

  这些示现,无非是教导我们知恩报恩,学不厌,教不倦。留在老师的身旁,还不断在学习,提升自己的境界,增上自己的定慧,不离开。同时帮助老师教导初学,给老师当助教,因为往后来学的人愈来愈多。无论他能不能见性,只要发心来求学,就不能够舍弃他;所谓是没有善根的众生,帮助他种善根;已种善根的众生,帮助他善根增长;已经增长善根的众生,帮助他成熟。一切众生根性不相同,于是善知识教学的方法有浅深的次第。学生多了,当然需要有很多助教,所以这些老的学生就是新学生的助教,在这里头教学相长,这也正是所谓师资道合,这是很值得我们后人效法的。现代人定功、耐心不如古人,往往是得少为足,学了一点就觉得自己很满足、很了不起,到外面去教化众生,赶紧去建道场,收徒弟,不知不觉当中就造了许多的罪业,自己还不知道,将来堕落那也是糊里糊涂堕落了。这都是离开善知识太早,在佛法上修学,基础没有打稳,不够深厚,所以才犯毛病。离开善友之后,几乎不但是在生活方面,修持方面都随顺自己的烦恼,那怎么能有成就?住持一方,贪瞋痴慢都起来了,信徒多了,供养多了,贪心起来;看到别人胜过自己,瞋恚嫉妒心起来了。不但对于佛理不明,对于世间人情世故之理也不明,愚痴!我们想想这桩事情,你说多么困难。这些人能不能回头?回头的人太少太少了,真的一万人当中难得有一、两个回头,大多数都随顺自己烦恼习气,不肯回头;也就是说,不能放弃他既得的名闻利养。哪里晓得这名闻利养害人?名闻利养就叫你堕落。所以不常常亲近善知识,不行!

  今天善知识到哪里去找?找不到,我们唯一的方法就是读经。过去李炳南老居士教我,亲近善知识怎样亲近法,他是教我亲近印光大师,印光大师不在了,印光大师的《文钞》在,每天读大师的《文钞》,思惟体会他的教诲,依教奉行,那就是亲近善知识。善知识,说到就做到。李老师当年劝导我,那个苦心密意真的不容易体会,我们修学的时间愈长,年龄愈大,慢慢的体会到了,最重要的是向善知识学习。印光大师,末法时期的出家人。尤其是在现代浊恶到了极处,最严重的浊恶是心理的浊恶,我们心理的污染这才是严重的事情。精神的污染、思想的污染、见解的污染,染污世间的尘缘,被名利污染了、被私欲污染了,正知正见没有了,正解正行那就更难,所以他怎么不造业?我能有一点体会,所以在十几年前,说这个话至少有十五年。十五年前,香港洗尘法师到台北来看我,他年岁比我大,是佛门的大德长者,我跟他建议,希望他带领我们学释迦牟尼佛。能够找到五、六个人,在佛法里面讲四个人就是一个僧团,能够有四、五个志同道合,真正想学佛的人,你老人家带头,我参加,我们住小帐篷,我们托钵。时间就多了,这些时间拿来干什么?用在研究讨论经教。一个人讲经,三个人听经,听完之后研究讨论,互相轮流讲,天天干这个工作。不研习教理的时候,就念佛。我说我们今天树下一宿,我们的身体体力比不上从前的人,但是现在有帐篷,很轻巧的帐篷,一个帐棚可以使用两、三年。晚上我们找个树下,帐篷搭起来,躺着睡也行,坐着睡也行,都可以。这个样子,佛教才能够复兴。当年释迦牟尼佛领着五比丘,六个人在鹿野苑创教;我们今天有五、六个人,在大树底下,也能把佛教复兴起来。我这个念头很久了,缘不成熟。

  现在我们在新加坡办培训班,学生当中确实有很好的,有真有道心的,我劝导他们,你们肯干我做护法,外缘我成就你们,一定要这样做法。盖道场、盖庙不是出家人的事情,谁的事情?在家人的事情。这个道场是你们在家同修建的,在家同修建道场是正确的,礼请法师到这边来讲经说法。可是法师到道场里面来,一接受供养又退转,又回去了,道心就没有了。所以诸位同修你们自己要是会看,到中国大陆从前这些寺庙庵堂里面,你们去看,看什么?看住持住的地方,很小的房子,方丈。方丈是什么?一丈,四方一丈。为什么道场盖得富丽堂皇,出家人住那么一点大地方?让他不起贪心,他住这个房间跟住茅蓬一样。道场是为弘法利生用的,是为讲经说法大众共修用的,绝不是自己享受的。所以自己住的是很小的小房子,不起贪心,绝不会有个念头「这个道场是我的」,那就完了。所有一切的设施作为,都是帮助我们断贪瞋痴,断烦恼的。现代人,实在讲我们居住的环境不如从前。不要说别的,呼吸的空气,现在的空气污染了,从前的空气清新,不一样。所以外面的环境也影响我们身体,何况现在的传染病比过去增加很多,所以住帐篷时间短可以,露营几天没有问题,时间长了恐怕就出问题。我过去作学生的时代,我住过半年的帐篷,那个生活也很自在。所以我就给我们的学生想到,你们真正肯发心,真正想学释迦牟尼佛,我送给你们高级帐篷,高级帐篷是蒙古包,那是高级帐篷,那个可以御寒,一个人一个小帐篷。还是过托钵的生活,不要以为托钵恐怕托不到,不可能,你要真的托钵,每个人都喜欢供养你,每天只托一钵饭。心定下来了,没有忧虑,没有烦恼,没有人我,没有是非,没有牵挂,我们消耗的能量就少了,一天一餐足够了。诸位要晓得,能量消耗百分之九十以上消耗在妄想上,妄想少了消耗量就少了。你说吃一餐多省事,你多出许许多多的时间可以用功办道。每天到外面去托钵,托钵是为别人讲经说法,劝别人修行,自行化他。众生以一钵饭供养我们是财布施,我们说法教导他们是法布施,这一钵饭不是白受供养,我们彼此供养,他对我们财供养,我们对他们法供养。

  我们初学离不开经论,经论不必多,清凉大师在《华严经疏钞》里面教导我们,宁可一门有修有证,不可以学得太多太杂变成无修无证,那就错了。我们常常听古德讲,一经通一切经通;一个法门证入,一切法门都入了。《华严》说得好,「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不但佛法你通达,世间法也通达了,为什么?世法跟佛法是一个法,不是两个法,这一点我们要搞清楚。为什么叫世法?为什么叫佛法?觉悟了,一切法就叫佛法。所以佛法是觉悟了的法,没有觉悟就叫世间法。世间是什么?世间有障碍,觉悟了就没有障碍。世是时间,有过去、现在、未来;间就是讲十方、讲空间。时间、空间都有障碍,不觉!觉了之后,没有障碍。法哪里分什么佛法、世间法?不分的,觉迷。觉了之后,哪一法不是佛法?法法皆是。没有觉悟,哪一法是佛法?佛也不是,菩萨也不是,经典也不是,没觉!世法跟佛法的区别就是在觉迷,我们要明白这个道理。觉了才真正可贵,觉了才有真实的受用,觉了得大自在。佛给我们讲,无量的智慧,无量的德能,为什么觉悟之后会有这么圆满?佛给我们说,十法界依正庄严都是自性变现出来的。明心见性之后,虚空法界一切众生无非是自己性德的流露。自己性德流露,哪里会有障碍?哪里会有不通?我们要明心见性,走一个门路,一部经、一个法门,锲而不舍,长时间的熏修,你这一门就通了。一门通了就见性,见性就门门都通。

  释迦牟尼佛,诸位知道,讲经三百余会。这个会,用我们现代的话来说,就是单元,大单元。三百多个大单元,说法四十九年那是讲时间,他没有教材、没有预备、没有书本,老师没有,学生也没有;说老实话,学生连记笔记都没有,学生听了之后他就有受用。古德教我们读经,要「随文入观」,随着这个文字,我们的观念就变了,想法看法就变了,你就得受用。从前是什么?错误的想法看法,这一读佛经,随着佛经把我们错误纠正,这叫随文作观。我们明白这个道理,就想到世尊当年在世的教学,学生是随语契入,听到释迦牟尼佛的话就觉悟,就入境界。所以佛对大家开示,学生听了开示就悟入,真觉悟了,听懂了,听明白了,觉悟了。觉悟之后,境界马上就换过来,入佛境界。这样的教学,你说老师他怎么不欢喜?于是所谓「学不厌,教不倦」,我们才能体会到一点意思。这两句话,我想诸位都听过、都念过,但是意思体会不到,必须契入才会懂得意思,是世出世间大圣教学的状况。他们学习的庄严,这六个字描写得淋漓尽致,学的人没有厌倦,教的人不疲倦、欢喜,欢喜的是学生听了之后就悟、就入。这个境界、这个味道,特别是在《华严经》五十三参,善财是代表学生,学不厌;善友是代表老师,非常高兴的教导他,尽心尽力的传授他,不倦。我们没有看到这个境界,没有体会到这个境界,这六个字我们会读、会说,味道体会不到、尝不到。这在古时候,世尊僧团里面,我们体会到了,我们看到了;在中国,孔老夫子教学讲席当中,我们看到、体会到了。历代祖师大德们,他们学到了,他们入这个法味之中,得真实的乐趣,真正是离苦得乐。我们今天学习懈怠懒散,什么原因?味道没尝到。请你吃饭,囫囵吞枣,很快吞下去,什么味道?不知道,我们今天干的是这个,味道不知道。人家是细嚼慢咽,他那个滋味完全尝到,我们没尝到,这也难怪!所以经教要天天研习,天天讲解,不可能一天、两天、一个月、两个月就学会了,那是菩萨再来的,不是凡夫。

  我给你们诸位讲这些大乘经论非常快乐,我不讲经论的时候我天天在读,很细心的在读经,在看祖师的注解,看他们的体会,看看他们学习所悟入的境界。我们能看到,我们也契入了;我们没有契入,看不到。所以读经、读祖师的注疏,那个乐趣,世间找不到的。我每天晚上读经都读得很晚,舍不得放下,年岁大了,时间愈来愈少,精力也愈来愈不如以前,再不努力、再不多看一点,以后没有时间了,所以对于时间就非常珍惜。所读的、所学的,在生活上是大受用。昨天我跟诸位说过,昨天讲「普净一切众生」,点点滴滴都是自己所修所学的圆圆满满都表现在外头。我们心要清净,心有主宰,你就能看得很清楚、看得很明白,粗心大意的人看不出来。古人有所谓「静里乾坤大」,为什么?真的,人一清净,这个时空界限突破了。换句话说,你的生活圈子大了,其大无碍,那是诸佛如来所证的。我们要不断扩大我们生活领域,往生西方极乐世界那个生活领域,跟诸佛如来几乎是相等的,经典上讲得很清楚、很明白。

  清凉大师在这一句里注得很简单、注得很好,他说「普化等者」,这里讲三桩事情,普化、常现、无尽藏,讲三桩事情。普就没有偏,圆满的、平等的,这叫普,从空间上讲;常是从时间上讲,没有间断。如来藏是什么?清凉讲得好,「示其真乐」。这个示有两个意思:一个指示给他,一个是表演给他看。真乐!那就是无尽藏。诸佛菩萨教化众生,我们要清楚、要明了,那些教材是随手拈来的,为什么?时间、空间、真乐都是自然的,本来就是这个样子。是不是诸佛菩萨赐给我们?不是;统统是本有的,统统是现成的,毛病就是我们现在迷失了,不知道。诸佛菩萨、祖师大德他们觉悟,他们明了了,随处皆是。禅宗里面所谓「头头是道,左右逢源」,拈来即是,这就是无尽藏。藏是宝藏,宝藏是无量无边无有穷尽。在哪里?无处不是,可惜你不认识。佛菩萨给我们做增上缘,帮助我们认识,帮助我们觉悟,帮助我们明了,于是我们就得受用。

  李老师教我,李老师对我非常爱护、非常照顾,所以我感恩。他对我的爱护照顾,别人看不出来,我清楚、我知道,他也知道,我们彼此有个默契。他教我学印祖,印祖的一生十六个字,「敦伦尽分,闲邪存诚,信愿念佛,求生净土」。印光大师一生,这十六个字他做到,完全表演在生活上。他的一部《文钞》,一生的教诲,也不离这十六个字,这十六个字是总纲领。他对出家人的教诲,给出家人做的示范,三桩事情:第一个不作住持,第二个不收出家徒弟,第三个不传戒。他为什么这样示现?我们要很冷静去想想,这三桩事情在今天这个时代,佛菩萨来都做不圆满。印光大师是西方极乐世界大势至菩萨再来的,大势至菩萨表智慧,他告诉我们,为我们示现,是智慧的教诲。为什么不作住持?他自己不作住持,请别人当住持。印光大师一生自己没有建道场,人家供养他道场,他请别人当住持,他不要作住持。告诉我们一个现实:住持不好当,住持是护法的,住持是照顾大众、帮助大众、成就大众,牺牲自己,成就别人。如果不是这样做法,这个住持就不能尽到自己的责任,果报必定是堕落。正是谚语里面所说的「地狱门前僧道多」,这话不是随便说的,确实有道理。

  在隋唐的时代,智者大师他作住持。天台山,大家都晓得,智者大师往生,徒众问他老人家:你生到西方极乐世界,是什么样的品位?他答复说:我五品位往生。五品位是凡圣同居土,往生的地位不高。为什么?因为领众操心,对于自己修行妨碍,五品位往生;如果不领众,那品位就高得多了。这就告诉我们,领众的人、护法服务的人,是舍己为人。可是舍己为人要有个底限,底限是什么?决定往生,自己真有这个把握;下下品往生都行,决定得往生,他底限在这里。如果底限还在三途六道,那就错了,大错特错了!别人往生,你堕地狱,成什么话?这不成话。所以护法,作住持、当家,自己修行有个底限,印光大师作斯示现,你自己没有把握往生,就不能干这桩事情。何况现在这个道场复杂,很难管理,从前人心纯厚善良,劝他他听,今天人心不一样了,劝他他不听,不但不听,他还要跟你作对,还要结下冤仇;你不想跟人家结冤仇,你就得随顺,随顺那你就造无量无边罪业。所以我们想想,这个事情,真的不是好事情。这是为什么不作住持,真的是不敢。

  第二个,为什么不收出家徒弟?收出家徒弟,你就有责任要教导他出离三界、往生净土,你要是做不到,你对不起他。如果你放纵他,他不听教诲,在佛门里造无量无边罪业,将来堕阿鼻地狱,岂不是你成全他的吗?你不给他剃度,他怎么会造作罪业?你给他剃度,剃度之后又不教,让他造这个重罪,你要负因果责任。佛法跟世法同样道理,世法里头父母生育子女,你要好好教导他,《三字经》里头都说「养不教,父之过」;母亲也有过,不要说父之过、母亲没有过。有很多人给我讲,推得干干净净;「教不严,师之惰」,老师、父亲的事情,我们作母亲没事情;错了,父母都有责任。世法佛法是一样,你养子女你要对得起子女,你要认真好好的去教导他;佛法里面,你要给他剃度,收他做出家弟子,你要帮助他成佛,帮助他断恶修善,帮助他转迷成悟,帮助他转凡成圣。你要做不到,或者是你有能力想做,看看学生不听,不肯接受,那就不能剃度。

  古时候出家跟现在环境是不一样,古时候出家先要经过考试,国家考试。因为从前在帝王时代,中国的帝王都信佛,都皈依三宝,看到出家人都称师父。皇帝看到出家人称师父,先要问你有没有资格做我师父?所以没有出家之前考试,考试是什么?你的德行、你的学问确实可以做我的师父,才准许你出家。出家给你文凭,那个文凭是度牒。你拿到这个度牒,你去找有缘的道场,有缘的法师;你跟法师很契机,这个道场大众很欢喜,这个师父就问你:你想出家很好,有没有度牒?有度牒才可以给你剃度,没有度牒不能剃度,剃度是犯法的。所以拿到度牒之后想出家,各个道场去看看、去参学,哪个地方有缘多住几天,通常大概总得要住上一年、两年,有的要住上三年,才给你剃度。为什么?观察了解清楚,你是真心学道,真肯学、真好学,给你剃度,不是随便就出家了。这个制度是前清顺治皇帝废除的,出家度牒制度、考试制度废除了。如果在从前那个制度之下,我们想出家,恐怕都不够资格。这个制度废除之后,出家容易了,任何一个人想出家,找个法师都可以剃度,所以我们佛门的素质一落千丈。佛教今天衰到这种制度,衰到这个样子,印光大师在《文钞》里面,对顺治皇帝这个做法有很严厉的批评,而且批评多次。顺治在当年的做法是个好事,那么多好心出家,为什么要拦阻他;但是他不晓得后果严重,后果不堪设想。今天出家人在社会上没地位,一般人根本瞧不起,什么原因?都认为你在社会上走投无路了,你才出家。在从前出家不是的,从前出家,上至帝王,下至地方文武百官,没有一个不尊敬的。所以平民百姓看到出家人真的是老师,有尊严,普遍得到社会大众尊敬。出家人犯过失,不能用法律来制裁,用佛家的戒律来制裁,不用法律,你想想看,这是多么尊重。

  所以说印光大师不收出家徒弟给我们看,用意很深,几个人能体会得到?你们这一些出家人跟着我出家了,其实不是我剃度的,你们都知道馆长剃度的,馆长成就你们出家。如果你要是跟我的话,我一个都不会剃度,你们的法名馆长取的,不是我取的。她建立道场,收你们这么多年轻的法师,我帮助她教导。教,你们要听才管用,你们要不听,那我也没有办法。尤其是现代这个时代,民主、自由、开放,言论自由,思想自由,那还有什么法子?没法子好说了。我们只有在旁边劝劝而已。你能听懂、能接受,你自己得利益;你听不懂,不能接受,谁都帮不上忙。印祖的示现,甚深的义趣,我们要能体会、要能懂得。第三,他老人家为什么不传戒,不作传戒师?古德说,受戒容易,持戒难。你帮这个人受了戒,他要不能持戒,造罪业又犯戒,双重罪过,岂不是你给他做增上缘的吗?所以印光大师一生只传三皈五戒,其他的他不传、不参与,任何传戒法会他不参与。三皈五戒是做人的大根大本,这个他讲。劝人受三皈,都不劝人受五戒,五戒是你自己发心的。李炳南老居士一生学印祖,他是印祖的学生,他教我,所以我们一生只收学生,不收徒弟,这个做法可以避免许许多多的过失。我们要懂得,佛祖示现教化的深义。

  『宝峰月天王』在此地给我们示现的,就这两桩事情。这两桩事情就是如来家业:一个教化众生,一个是常现前,常现前是示现。这一句里面,实际上就是说,应以什么身分教化众生就示现什么身分,所谓是随类化身,应机说法,身分没有一定,说法也没有一定,无有定法可说。可是他有个原则,所示现的、所教导的绝不离无尽藏,这是个原则。无尽藏是什么?离苦得乐,一定是帮助众生离苦得乐。离苦得乐是果,果必有因,所以要帮助人认识因果,帮助人明了因果。这就是觉悟众生,让他有这个觉悟,有这个智慧。然后再劝导他断恶修善,不但恶业不能做,恶念都不能生。起心动一个恶念都有果报,果报不一定在这一生,也许在来生,也许在后世,佛家讲因果通三世,不是不报,时辰未到,决定有报应的。动一个念头都有报应,何况你还有行为,这还得了吗?

  真正明了事实真相的人,起心动念他自然会收敛、自然会约束,于是他的心行离三途六道愈离愈远,逐渐逐渐他可以脱离。起心动念,言语造作,都是恶意、恶念、恶行,他跟三途六道结合在一起,决定不能够脱离,念佛也不能往生。所以念佛的人多,往生的人少,原因就在此地。我们真正觉悟了,真正明白了,从内心里面脱离三界六道轮回。这个世间决定没有丝毫贪恋,无论是顺境、是逆境,都不放在心上,一心一意只求出离。我们的身分,我们的能力,我们的缘分,只许可「老实念佛,求生净土」,修学其他的法门很难成就,这是一句实话。别人修什么法门,我们不是佛菩萨,不知道他的根机,他能不能成就我们不晓得,我们只有随喜赞叹而已。他可以学,我想想我没有能力学,我们对他的法门唯有赞叹,对他的选择也唯有赞叹。他智慧比我高,能力比我强,他可以修学其他法门,我想想我不行,不如他,比不上他。老实念佛,我们决定得度。所以在这个世间,我们好好的遵守佛的教诲,恒顺众生,随喜功德,自在随缘,一丝毫不强求,我们这一生决定会有成就。要想成就,记住!善友决定不能离开。

  现在科技发达,也给我们带来一些方便,我们每一场学习都从网路上传播。台湾张德声居士告诉我,他的估计,在全世界看我们网路,至少已经超过一百万人。所以我们每一场的讲演,面对着我们看不见的那些同修,在网路电脑萤光幕上看的,在电视频道上看的,人数很多很多。他是特别提醒我,说法要顾到全体大众,不能只顾现场,特别提醒我。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大方广佛华严经(第一六二卷)

  请看知足天王第七句,知足天长行第七句看起:

  【勇健力天王。得开示一切佛正觉境界解脱门。】

  天王所得的法门,也就是他所修学的法门,是『开示一切佛正觉境界』。佛法跟世法差别就是在迷悟,迷了这是凡夫境界,觉悟了就是佛的正觉境界。而境界里面没有迷悟,这是我们必须要清楚的,迷悟在人,不在境界。境界的范围包括非常广,佛在讲经说法,为了方便起见,将境界分为三大类:有情的世间境界,无情的我们称为器世间境界,特别对觉悟的人来说,有智正觉的境界。其实境界是一不是二,因为迷悟,所以才有这种说法。这个说法,我们知道佛是随顺俗谛而说的,也就是说随顺我们众生知见而说的,统称为方便说。境界实实在在讲是一不是二,所以大乘经论都给我们讲一真法界,唯有这个见解才是纯正的,法界原本是一真。这个真,是根据什么说的?是根据心性说的,一切法中只有心性最真实。佛家讲真实的定义,是永恒不变,这是真的;凡是有变化的,在佛法就称它是虚妄的。《金刚经》上跟我们讲,「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为什么称它虚妄?它有变化。像我们在日常生活所接触到的一切万法,动物有生老病死的变化,植物有生住异灭的变化,矿物有成住坏空的变化,所谓沧海桑田,乃至于虚空界,我们看到许许多多星球在太空运行,那也是变化。凡是有变化的都不是真的,永恒不变才是真的,那才是真实。唯有能变能现的心性是永恒不变的,《中观论》上讲的「八不」,形容心性,「不生不灭,不来不去,不常不断,不一不异」,佛是用这八个词句来形容我们的自性。见到自性的人就叫做佛,禅宗里面常说「明心见性,见性成佛」,我们学佛的人,唯一的一桩大事就在此地。

  如果不能见性,一切都落空,在我们凡夫地就决定不能超越六道轮回。在轮回里面,我们要觉悟,决定堕三恶道。为什么我们这样肯定的说?只要我们自己很冷静的反省一下就知道,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起心动念,你先算一天,这一天从早到晚十几个小时,这十几个小时当中,我们的念头是善念多还是恶念多,就知道了。恶念多过善念,那不就三途去了。恶念的根源就是自私自利,起心动念都为自己着想,为什么?为这个躯壳着想。这桩事情,不但佛法里面讲得清楚,道家也很明了,老子所谓「吾有大患,为吾有身」。最大的忧患就是这个身体,要为了照顾这个身体、养活这个身体,让这个身体生活得舒服自在,于是就造无量无边的罪业,要想满足它。它是什么?没有人搞得清楚,都把它误会认为这个东西是我,一切为我,佛说这个东西不是「我」。《金刚经》上四相,头一个就说「我相」。诸佛菩萨四相离了,「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那是正觉境界。换句话说,我们还堕落在四相里面,起心动念都着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佛家讲着相了。着相是凡夫,着相是不觉,着相是迷惑颠倒。我们要问,到底有没有「我」?佛说有,有真我;这个身是假我。佛说涅盘四净德里面有「常乐我净」,法身有常乐我净,这有我,真我,般若有我,解脱有我;解脱,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大自在。有我,才有大自在;没有我,哪来的大自在!有我才有真实的智慧,有我才有真正的法身。真我,菩萨才证得;声闻、缘觉所证的是相似的我,常乐我净是相似的,不是真实的。真实的常乐我净,大圣才证得,大乘菩萨。声闻、缘觉、权小菩萨,他所证得是相似的,不是真实的。由此可知,佛正觉境界,就是《华严经》上所说的法身大士,这里面跟我们讲的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从圆教初住到等觉位,这是菩萨,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加上等觉,这四十一个位次,最后一个位次是如来果地上的地位,究竟圆满佛。这四十一位,天台家称为分证佛,他是真的,他不是假的,真正正觉,不是相似的正觉。

  我们现在要讲,觉与不觉界限在哪里?六道众生,除了地狱道之外,地狱很苦,可以说没有智慧;其余五道里面的众生,都有很聪明、很伶俐的。在人间所谓英雄豪杰,在现在社会,科学家、哲学家、宗教教育家都有超过常人的智慧,他们觉不觉悟?他们觉,也有相当高度的觉悟。可是在佛法里面不算正觉,佛法正觉的标准依什么建立?大小乘经论里面都说得好,说得很多,必须将见思烦恼断尽,那个觉就叫正觉。换句话说,世间的这些圣哲,他们虽有高度的觉悟,有的时候觉悟的境界跟佛菩萨很接近、很相似,可是见思烦恼没断,是非人我没忘,我们用现代的话来说大家好懂,他妄想分别执着没有断,依旧有执着,执着的程度比一般人轻,但是执着没有断掉,所以佛法当中就不能称为正觉。佛在一切经论里面告诉我们,众生迷了才出现十法界的现象,迷得愈轻,在十法界里就愈往上升,迷得愈重就往下沉,往下坠落。我们迷悟有浅深不同,所以感受到的境界有四圣六凡的差异。六道是什么原因来的?无明、尘沙烦恼、见思烦恼统统具足,一真法界就变成六道轮回。所以六道轮回不是本来有的,不是佛菩萨建立的,也不是上帝、阎罗王造出来的,没有这回事情。真正的造物主是我们的念头,经上讲得好,「一切法从心想生」,十法界依正庄严从我们念头生起来的,念头才是造物主。妄想是最轻的迷惑,分别比较重,执着就更重,这三种烦恼统统具足就现六道。

  如果这三种妄想分别执着里面,我们把执着舍掉,于世出世间法一切都不执着,不执着就是见思烦恼断了;在烦恼里面讲得详细,我们说得很粗,放下执着。在佛法里面讲「身见,边见,见取见,戒取见,邪见」,五种错误的成见,我们世间人讲成见,成见很深,见解上的错误。另外有五种:贪心、瞋恚心、愚痴心、傲慢心、疑惑心,这是五种错误的思想、叫思惑,迷惑了。觉悟的人没有,我们说正觉,正觉的人没有五种成见,也没有这五种想法,于一切法之中决定不会起贪的念头,顺境没有贪的念头,逆境决定没有瞋恚的念头。这个事情,我们自己可以细心去观察体会,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顺境逆境、善缘恶缘,说缘是讲人事环境,人事环境跟物质环境里面,我们还会不会起心动念?善缘、顺境里面有没有贪心?逆境、恶缘当中有没有瞋恚?还会有这个念头,我们完全不觉,不觉就是六道凡夫。

  六道凡夫,佛在经上讲得很好,决定是住三恶道的时间长,三善道的时间短;三恶道是六道众生的老家,三善道是出来观光旅游,时间很短暂。人间尤其短暂,人生一百岁,大家觉得很长,可是跟饿鬼道比一比,寿命太短了。人间跟饿鬼道时差很大,我们人间一个月是饿鬼道的一天,所以世间世俗,初一、十五去拜鬼神、祭祀鬼神、供养鬼神,正好是他吃饭的时候。我们人间一个月是他们的一天,如果也是一年算三百六十天,饿鬼的寿命,短命的都是千岁,你们想想这个时间多长。一天是一个月,寿命是千岁,那合人间的话,短命的也是三万岁。饿鬼道里面,果报差别也相当复杂,还有寿命很长的。地狱道就更可怕了,从前李炳南老居士在大专佛学讲座,给学生介绍地狱状况,地狱的一天是我们人间二千七百年,中国人在世界上很自豪,号称有五千年的历史,在地狱还不到两天。地狱的寿命短命也是万岁,长命是万万岁。我们才晓得,在六道轮回里面,三恶道真的是老家。恶道里头罪受满了,出来观光旅行一下;观光旅游不错,可以遇到很多好的机会,脱离六道三界的机会。这是你遇到佛法,就遇到机会,你能够把握这个机会就超越了,把握不到还要回老家,所以这个机会非常难得,非常可贵。

  遇到其他的法门生天,生天也不究竟,何况生天的条件也不容易修得,欲界天要修十善业道,上品的十善业道,还要修禅定;用我们净宗的话来说,要修清净心,心不清净不能生天。更高的色界天,条件更严格,除了上品十善业道之外,要修四种禅定,还要修四无量心慈悲喜舍,这才能生到四禅天。六道里面最高级的凡夫是无色界天,他们知道这个身是祸患的根本,跟老子的思想一样,身不要了,形色完全不要了,所以叫无色界,这是最高级的。无色界,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说是灵界,完全是精神的世界,决定没有物质的现象,所以他的生活空间大,生活空间是三千大千世界。三千大千世界他不能超越,为什么?我执没放下,出不了三界。无色界天,非想非非想处天是最高的,佛跟我们讲寿命八万大劫。八万大劫不可思议,佛在经上说,我们这个世界一个大劫有一次成住坏空,八万大劫;换句话说,这个娑婆世界、大千世界成住坏空八万次,他的定功这么深,寿命这么长。可是八万大劫要比起无限的时空,那还是个小数字,寿命到了还要往下堕落,因为他没有更上,往下堕落还是搞六道轮回。我们这才了解,生天不是究竟法,生天不过就好象在外面观光旅游时间久一点,到最后还是要落叶归根。哪里是根?地狱是根。

  这些事实真相,这些生活境界,我们真的明白了,真正懂得了,出离之心才能够生得起来,真的不想再搞六道轮回,想在这一生当中超越。我们想超越,有没有能力超越?阿弥陀佛帮了我们一个大忙,没有阿弥陀佛、没有极乐世界,那我们就难,末法时期没有一个人能够成就。末法时期人修行,生天行,有成就的;脱离六道轮回没有。弥陀这个法门能帮得上忙,那就是说明,我们没有舍弃执着也能往生。诸位要知道,大小乘佛法里面,执着要不完全断掉,不能证果,唯独净土法门较方便,带业往生。这种执着虽然不断,你要有能力把它控制住。所以净宗不叫你断烦恼,叫你伏烦恼,用这一句佛号把你的烦恼压住,果然压住就能往生,压住烦恼就叫功夫成片。其他法门里头不能成就,净宗法门能成就。《华严经》到最后,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也是用这个方法,这个方法才能普度一切众生。你能断烦恼,往生极乐世界当然品位高。烦恼没有断,就是我执没有断,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叫凡圣同居土;如果我执断掉了,见思烦恼断了,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是方便有余土;再能够把分别也断了,妄想也破一分,生到西方极乐世界是实报庄严土。

  诸佛如来四种净土层次分明,我们现在生活在释迦牟尼佛的凡圣同居土,释迦牟尼佛的方便有余土我们看不到,实报庄严土我们更看不到,不入那个境界见都见不到。但是西方极乐世界特别,我们虽然生到凡圣同居土,弥陀的方便土、实报土、常寂光净土统统可以看到,统统可以接触到,它四土融合在一起。所以我们生到那里,就能够见到无量无边的菩萨佛陀,这是极乐世界无比的殊胜,极乐世界第一功德。古人讲,生同居土即是生方便土,即是生实报土,即是生寂光土,这在如来一切经论里面都没有说过。我们今天有缘分遇到这个法门,真正是百千万劫难遭遇,稀有难逢。这个法门难信易修,你要修这个法门很容易,相信这个法门太难了。我们今天修行功夫不得力,原因在哪里?信心不足,这是真的。为什么信心不足?了解得不够透彻。对于我们现在居住的环境,极乐世界的环境,以及十方诸佛剎土的环境,知道得不够,所以信心就不坚定。这个世间名闻利养、五欲六尘,我们接触会动心、会起念、会分别、会执着,西方极乐世界这个机会就失掉了。果然认识清楚了,对于这个世间没有一丝毫留恋,名闻利养、五欲六尘统统能放得下,念佛的功夫就得力,往生你才有把握。比起正觉的标准还差得很远很远,但是往生的条件够了。

  由此可知,「执着」是我们最大的祸患,如何摆脱这个烦恼?有同修来跟我说,他修一心,修清净心,话说得没错,意思很好,做不到。如果一心、清净心得到,那就是正觉世间,很不容易做到。所以我教给他,你这一生当中要想真正成就,只要把念头转过来,怎么转法?过去起心动念都为自己,现在换个念头,起心动念为社会、为众生,这个好修,比修一心容易多了,这是我们可以能做得到的。一心,说老实话做不到。这个念头一转,给诸位说,就是修一心。修一心、修清净心,要有修清净心的方法。为众生,不为自己,心就清净很多了,为什么?没有得失、没有忧喜。为自己,得到了欢喜,失掉了很痛苦;为别人,得到了众生有福,得不到众生没福,与自己不相干。自己没有得失,没有忧喜,你的心就平静很多,这是方法。尤其是要把心量拓开,佛门里面常讲「心包太虚,量周沙界」,要能容忍、要能包容。量大福大,佛的福报最大,我们常念「皈依佛,二足尊」,这个二,一个是智慧,一个是福报;智慧跟福报,佛都圆满,没有人能够比得上佛。他为什么圆满?量大,心包太虚、量周沙界,所以他的福报跟智慧圆满。我们今天为什么没有智慧?量太小。所以你的心量能够放开一分,你的福慧就增长一分,你能放开两分,你的福慧就增长两分。小心量怎么样修福修慧都很有限,不能超过你的心量,怎么苦修还都在你的心量范围之内。这个道理,佛菩萨懂,佛菩萨清楚。我们今天起心动念,能照顾这一个地区,你的心量就比普通人大,你的智慧福报也就比别人大;你起心动念能照顾这一个国家,你的福慧就更大;起心动念能照顾整个世界,福慧随之增长。但是比不上佛,佛的起心动念照顾尽虚空遍法界一切众生。我们今天佛堂不错,也供一个牌位,回向给法界众生;那是牌位在回向,我们的心还是那么小,所以智慧福报还是不能够增长一些,那个牌位供的没什么用处。供在那里也有一点好处,教我们看看、想一想,心量赶快拓开。真的是量大福大,我们要想求大智慧、大福报,没有别的,心量拓开,为一切众生服务,不要为自己。

  你要说,为什么要为一切众生服务?一切众生就是自己,这是真理,是事实真相。尽虚空遍法界是一体,佛家讲的清净法身。我们也常念「清净法身佛」,清净法身佛是谁?是自己本来面目,禅宗里头说「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我们自己本来面目就是清净法身佛。所以我们觉悟了,圆满觉悟了,你就证得清净法身佛原来是自己。《楞严经》上世尊说得好,「圆满菩提,归无所得」。圆满菩提,你得到什么?你什么都没得到,恢复你自己的清净法身而已,清净法身是你本有的。本有之外没有的,你得到才算是得;本来有的,你得到的时候不算得,所以无所得。无量的智慧是你本有的,无量的寿命也是你本有的,无量的德能还是你本有的,尽虚空遍法界是自己的家园。我们迷了,我们完全不知道,执着这个身是自己,身外都不是自己,都跟他对立了。所以我们的法身生病了,我们的法身出了事情,佛菩萨慈悲教诲,是来医疗我们的法身,恢复我们清净法身的健康而已,我们要明了。大乘经上常常称赞佛为大医王,意思也就在此地。

  这桩事情,如果不经历长时间的熏习,实在讲很不容易体会到,很难相信。我学佛四十七年,在讲台上讲经四十年了,四十年才搞清楚、才明白,才有那么一点消息。我这个路可以提供诸位做参考,四十七年锲而不舍,天天在干,没有一天空过,才得这么一点消息,才相信,所以短时间怎么可能?我现在对一些年轻法师,感觉得非常惋惜的,是他们的功夫间断,所以成就不容易。修行这一门,谚语讲得好,打铁趁热,凉了就不行,那个热要保持。所以经要天天读、天天研究、天天讨论、天天讲解,我们才能够契入。一暴十寒没用处,只能说在佛法里面种一点善根而已,这一生不能成就,下一次再遇到,不晓得什么时候。来生能遇到,决定靠不住,来生我们能得人身吗?想一想五戒十善我们做到几成?五戒十善果然做到八成,来生得人身有希望;如果没有做到八成,得人身就靠不住。所以「人身难得,佛法难闻」,这是释迦牟尼佛讲的。我们想想自己,是不是将五戒十善能做到八成?

  《无量寿经》,世尊教导我们修学的总纲领是善护三业,头一个就是「善护口业,不讥他过」,我们有没有做到?常常还讲人家是是非非,那不是马上就违背了吗?处处隐瞒别人,那就是妄语。最容易造的是口业,所以佛把这个放在第一条;身口意三业,他的顺序是口身意,口放在第一条。我们何尝有丝毫的觉悟?真正觉悟的人,决定不说别人是非。清凉大师在《华严经》注解里面告诉我们,纵然别人真正有过失,我们都不能说。为什么?说不定那个人是菩萨示现的,他示现的用意我们不知道。佛菩萨示现在我们这个世间多,我们肉眼凡夫不认识,男女老少、各行各业,愈是世间有苦难,佛菩萨悲心愈切,到这个地方来示现化身就愈多。诸佛菩萨跟我们混在一起,我们享他的福,所以这个世界不至于毁灭,因为他们住在此地。这就是他们布施我们的恩德,我们哪里晓得?所以这个地方,记住是凡圣同居土,天天围绕在我们周边的人物,不知道哪个是佛菩萨、罗汉再来的,不晓得,他不肯透露身分。他日常生活表现得跟我们差不多,他到这个世间来的目的,是化解我们的灾难,怜悯我们造作一些罪业。一切示现劝导我们、启示我们,希望我们看到听到能回头;短时间看不出来,长时间,三年五载、十年八年看出来了,还算是早的。

  我们在佛经上,我也曾经举例跟诸位说。《金刚经》,须菩提尊者看出释迦牟尼佛生活真正的意义,花多少年时间?我们算一算至少三十年的时间,他跟释迦牟尼佛生活在一起三十年,才看到释迦牟尼佛生活表演的那一套,不容易!我们怎么知道三十年?诸位想想看,释迦牟尼佛从鹿野苑开始说法,讲阿含、讲方等,阿含、方等加起来整整二十年;般若二十二年,《金刚经》是在般若中期讲的,所以从这里来看是三十年。须菩提跟释迦牟尼佛三十年,才知道释迦牟尼佛生活的味道,他才突然看出来,赞叹「希有世尊」;佛听到的时候很开心,总算被你看出来了。我们今天福慧比须菩提差得太远,短时期能够看得出来是不可能的事情。所以佛菩萨在我们这个世间,必定也是长时间的表演,慢慢让我们觉悟,让我们警觉过来,再回头,回头是岸。

  佛法确确实实知难行易,须菩提尊者花三十年看出来了,知难;一看出来之后,就入佛境界,他的观念完全转过来了,接受佛的嘱咐,真正肩负起教化众生的事业。佛嘱咐他,应该用什么样的心态教化众生,也就是为人演说?佛给他两句话:「不取于相,如如不动」,你就永远不会退失菩萨位,就能够不退转。这两句话要做不到,菩萨还会退转。「不取于相」,决定不受外面境界的诱惑,也就是说顺境不起贪心,逆境不起瞋恚心,永远保持平常心,平常心是道。不受外头人事、物质环境的干扰,有定功;外面所有这些境界相,世法、佛法清清楚楚、了了分明是慧心,有定有慧。「如如不动」,是说在教化众生当中,接触广大的群众,毫不动心,这个样子菩萨地位永远往上提升,不会坠落。须菩提不入这个境界,释迦牟尼佛这两句话不跟他讲,跟他讲没用处,他做不到。实际上,须菩提尊者那是古佛再来的,跟释迦牟尼佛唱双簧、演戏,演给我们看的。那个意思就是说,得要二十年、三十年,你才能看出门道,才会大彻大悟。

  也许我们要问,须菩提尊者跟在释迦牟尼佛身边,佛天天表演他看到了,我们今天谁表演给我们看?有人说,善财很幸运,遇到五十三位善知识,我们不幸,一个善知识都遇不到。其实全错了,你果然明了佛的意思,佛告诉我们,一切众生都是佛菩萨,一切众生都是善知识,你就跟善财童子一样,一生圆满成就。这个话说的是真的,决定不是假的,为什么?一切众生是「唯心所现,唯识所变」。心性就是我们常讲的真如本性,能变的是真如本性,所变的怎么不是真如本性?《金刚经》上,称「如来」是从性上说,称「佛」是从相上讲,所以从性上说,哪一个众生不是如来?大乘经上说得好,菩萨成佛的时候,看到大地众生都成佛道,这个话是真的,不是假的。为什么说大地一切众生都成佛道?见性。佛是什么?佛是真性,明心见性,见性成佛。《华严经》五十三参,善财童子第一参,参访德云比丘。德云是初住菩萨,破一品无明、见一分真性,他跟善财讲,他见的是无量无边诸佛如来,他见到的。无量无边诸佛如来,一切众生都在里头。三世佛:过去佛、现在佛、未来佛,一切众生都是未来佛。没有见性的时候,时间、空间不能突破,过去不是现在,现在不是未来;见性之后,时空界限突破了,所以一切众生皆成佛道。一切众生的生活都是在表演,不是表演善缘、就是表演恶缘,不是表演顺境、就是表演逆境,我们在境界里学什么?学佛;顺境里面断贪,逆境里头断瞋,顺逆境界里头断痴,不就是成就了吗?宗门开悟之后,「头头是道,左右逢源」,就是这个意思。

  菩萨学处就是我们周边环境,一切人事环境、物质环境,教我们在这个环境里面修什么?修真诚,我们佛像旁边写的,就这二十个字。这二十个字在哪里学?生活里头学,以真诚心对待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清净心,没有染着是清净;真诚是没有虚伪;平等是没有分别,有分别就不平等;正觉是不迷,清清楚楚,了了分明;慈悲是真正的爱心,爱一切人、爱一切事、爱一切物,这个爱心周遍虚空法界。平等的爱、清净的爱、真诚的爱,所以能够接触一切不同的族类、不同的宗教、不同的文化,真正的爱心融合了。《华严经》上二百七十多个不同的族群、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思想、不同的生活方式、不同的形色,毗卢遮那佛用什么方法融合?就这十个字。虚空法界一切众生和睦相处,互相尊敬、互相尊重、互助合作,那个清净法身是健康的。这是事实真相,《般若经》上讲的「诸法实相」,我们用现代话来说,宇宙人生的真相。他表演的是些什么?这边讲的「看破、放下、自在、随缘、念佛」,是他表演的。细细观察,他在生活当中点点滴滴,这二十个字圆满的显露,就是圆满的佛法,一丝毫的隐瞒都没有,这是一切佛正觉境界。我们搞了几十年才搞清楚,才把这个纲领拈出来了。抓住这个纲领,念念与这个纲领相应,行行与这个纲领相应,不但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给诸位说,决定往生实报庄严土,哪里是在凡圣同居土?超过方便有余土,直接往生实报庄严土。这才是如来真正的弟子,阿弥陀佛对我们的期望。

  因此,我们要把反面的完全放下。真诚的反面是虚伪,要把虚伪放下。清净的反面是染污,是非人我、贪瞋痴慢都是染污,我们的心被染污、精神被染污、思想被染污、见解被染污,乃至于身体也被染污,要把一切的染污放下。平等的反面是高下,我比你高,你不如我,这种妄想分别一定要放下。在佛法里面个个第一,没有第二的,「法门平等,无有高下」,这个法门通世间,世出世间都平等;没有高下,平等性就现前了。正觉是不迷,世出世间一切法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慈悲是爱心,悲是怜悯众生之苦,慈是帮助众生得乐,就是佛法教学的目标常讲的离苦得乐,帮助众生离苦是悲心,帮助众生得乐是慈心,慈悲是爱心。诸佛菩萨们用心就是这十个字。

  他们的行为表现在外面,是看破、放下。看破是明了,没有一样不通达,没有一样不明了,明了叫看破。看破之后就放下,放下就是前面这十个字的反面,刚才说的,全放下了。放下之后,我们用的心是真心,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是真心。我们的生活,无论处什么环境,顺境好、逆境也好,都是自在,得大自在。这个世间承平盛世很好,过得很自在,大灾大难过得也很自在,没有一样不自在。自在是自己享受,自受用。处众,跟大家相处随缘,随缘决定不攀缘,随缘跟什么人都能相处,都能处得非常融洽、非常和睦。随缘是没有自己的成见,自己没有分别、没有执着就随缘,有分别、有执着就不能随缘。末后总结到念佛,这个「念佛」的意思是广义的,实在上讲,你存这种心,过这个日子,就是念佛,这是佛心佛行。你心里常常存着佛心佛行,那就是念佛;念就是今心,你现前心里是什么,那叫念,这是广义的。狭义的说,念阿弥陀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为什么?只有到西方极乐世界才能够圆成佛道。就是说,这二十个字你做到圆满了,百分之百的做到了,要到极乐世界亲近阿弥陀佛。不到西方世界,不亲近阿弥陀佛,可以做到几分,做不到圆满;要想彻底做到圆满,实在讲只有亲近阿弥陀佛。

  所以文殊菩萨、普贤菩萨在《华严经》末后,都发愿求生净土。我过去读《华严》,读到这一段非常疑惑,以很长的时间才搞清楚。我的疑惑是什么?文殊、普贤是华藏世界的等觉菩萨,为什么要求生净土?换句话说,没有理由。到以后搞好长的时间才搞清楚、搞明白,其实经上讲得很清楚,我们自己就是不懂。华藏世界成佛要三大阿僧祇劫,所以三大阿僧祇劫不是对我们讲的,是对法身大士讲的;就是你证得圆教初住那一天起,三大阿僧祇劫才成佛;你没有证得圆初住不算,以前你修行的时间不算。就好象大学四年可以拿到学士学位,是要你到一年级上课那一天开始,你没有入大学不算。所以三大阿僧祇劫,不是对普通人讲的。于是我们才明了,文殊、普贤为什么到西方极乐世界,到那里去成就快,在华藏世界成就慢。时间我们可以算得出来,这佛讲的,在华藏世界,从初住菩萨到十回向菩萨,第十回向,一个阿僧祇劫,你能够修成三十个位次;然后从初地到七地,这七个位次又要一个阿僧祇劫;然后从八地、九地、十地,这三个位次又是一个阿僧祇劫。这三大阿僧祇劫圆满,他证什么果位?证等觉菩萨的果位。等觉要成佛,照前面这个例子来看,至少又要一个阿僧祇劫,等觉菩萨才能成佛,愈往上去愈难。文殊、普贤到西方极乐世界,一天就能证得,哪里需要一个阿僧祇劫?我们才恍然大悟,他到极乐世界争取时间。

  佛在大乘经上讲得很清楚、很明白,我们这么多年常常念、也常常讲,可是意思就是没有体会到。搞了这么多年,这才搞清楚,才恍然大悟。所以想想须菩提跟释迦牟尼佛三十年,才看出释迦牟尼佛生活的门道,这是给我们很大的启示。因此我们修学功夫要相续,决定不能中断,中断那就太难太难了。读经、研究讨论、听讲不能中断,才能产生效果;常常中断,又常常有事务在这个地方烦扰,心不得清净,那个成就就太难太难了。纵然在佛门里种一点福,这一点福报都是三界有漏的福报,很不值得。我们这一生得人身,遇到佛法,这么空过,可惜!世出世间没有任何事情比这个更可惜。所以勇健力天王「得开示」,开示两个字是这一句的关键,开示就是佛在经上常讲的「受持读诵,为人演说」。说是「开」,「示」是演,我们要是体会到这个意思,就晓得学佛在什么地方学了,能够学到真正的东西。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大方广佛华严经(第一六三卷)

    请掀开经本,知足天长行,请看第八句:

  【金刚妙光天王。得坚固一切众生菩提心令不可坏解脱门。】

  天王所修学的法门也正是我们现前最迫切需要的,我们修学能不能成就,关键就在能不能坚固自己的菩提心。菩提是梵语,意思是觉悟。『菩提心』,就是一个觉而不迷的心。能够常常保持觉而不迷,这个人就是佛,就是菩萨。凡夫的心跟这个恰恰相反,迷而不觉,这才变现出六道的境界,永远没有办法脱离生死苦海。学佛,我们在佛经里面读到,决定不是这一生、这一世,而是生生世世无量劫来的熏修,结果怎么样?我们自己比谁都清楚,还落得如此地步。原因在哪里?说实在的话,佛在经上常讲「忘失菩提心」,真正的原因就在此地。所以我们要效法『金刚妙光天王』,他的德号里面充满智慧,金刚就是他所修得『令不可坏』,妙光就是菩提心。而他修的,我们要特别留意,决定不能够疏忽的,『坚固一切众生』,可见得我们修学跟他不一样的地方,就在这一句里头,我们之所以修学不能成就,关键也在这一句里头,他有我们没有。我们念念是为自己菩提心,所以菩提心永远见不到。为什么?念念为自己就是迷惑心,与菩提心恰恰相反。换句话说,我们以迷惑颠倒这种心发菩提心,菩提心怎么能够发得出来?由此可知,远离迷惑颠倒,菩提心就现前;换句话说,必须要把自私自利、分别、我执放下。我们天天都在劝导,天天都在互相勉励,效果不彰,原因就是我们的执着太坚固,不能放下,不肯放下,麻烦在此地。我们心发不起来,道业不能成就,不但在行门里面不得力,解门里亦复如是,也不得力。

  菩提心,《观无量寿佛经》里面讲得很详细,佛说「至诚心,深心,回向发愿心」,这是世尊在经里面跟我们讲的菩提心。佛讲了三个,这三个是有体、有用,至诚心是菩提心之体,深心是菩提心的自受用,回向发愿心是菩提心的他受用。自受用一定是从他受用那边来的,所以妙光天王他得的是「坚固一切众生菩提心」,成就自己的菩提心,很值得我们做参考。尤其是对初学的人来说,常常劝别人,逐渐逐渐就劝了自己。劝别人,自己做不到,但是劝人的心很诚恳,劝久了,自己不知不觉就做到了。潜移默化,潜移默化不是对别人,对自己。到自己真正契入境界,才晓得佛这种教学方法的巧妙,帮助我们契入了。所以我们要想很快的入佛境界,我早年学佛,第一天见章嘉大师的面,我就提出这个问题:有没有方法让我们很快入佛境界?他老人家教给我六个字:「看得破,放得下」。我向他老人家请教,从哪里下手?他教我「布施」,头一天见面,他教我的方法。教了、学了,要真干,然后你才能够悟入。只是听,只是讲,不能落实,你永远入不了境界。

  菩提心它的性体是至诚心,这佛说的;真诚到极处叫至诚,至诚心就是真如本性,就是真心理体。至诚不是修得的,是我们自性本具的。我们现在迷惑了,完全违背了真诚,流落到十法界,流落到六道,更不幸的流落到三途。三途在哪里?三途就在现前:一念贪爱是饿鬼,一念瞋恚是地狱,一念迷惑是畜生。不要看我们现在样子还像个人的样子,如果你三毒烦恼没有消除,一转眼这个身就变了形状,就换成三途苦难之身。人间,我们遇到这些天灾人祸算什么?不算灾难;堕落在三途,那才是真正的灾难。由此可知,至诚心里面没有三毒,所以三毒不是真的;至诚心里面没有是非人我,是非人我也不是真实的;为什么?真实心中没有这些东西。唐朝时候,禅宗惠能大师证得了,他告诉我们,真实心中「本来无一物」,所以有一物,那个心就不真不诚。六祖大师的话,我们千万不要误会,本来无一物是不是就空了?你要这样去会,你就错了。本来无一物,那明明有十法界依正庄严,有一真法界诸佛国土,我们要问这是不是一物?不但是一物,无量无边的物,唯心所现。虚空法界一切众生这些相,都是真实心中变现出来的,唯心所现,它怎么没有一物?这个道理深,决定不能错解了。能现的心它本来无一物,因为本来无一物,它所以能够现一切物,本来无一物是这个意思;虽然现无量无边的境界,这一切境界相有体无,所以还是本来无一物。相有是幻有,不是真有,所以虚空法界森罗万象还是无一物。

  《金刚经》上给我们透了点消息,我们要从这个消息当中去体会。经上说「三心不可得」,给我们说明一桩事实,能得的心无一物,所现的境界唯识所变,识就不是真心,识是妄心,还是本来无一物。能变的妄心,八识五十一心所,这是能变;所变的,十一种色法,二十四种不相应行法,这诸位都很清楚。佛菩萨将虚空法界一切诸法,归纳成这两大类:色法十一个,不相应行法二十四个,这是所变的境界。这些境界,《金刚经》上告诉我们,「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了不可得,你以为真有?这些梦幻泡影存在的时间多久?「如露亦如电」。这个意思,我们在这部经前面跟诸位详细介绍过。所有一切现相,都是剎那生灭;剎那生灭,它存在的时间几乎可以说不存在,因为时间短,时间极短,短到不能存在,所以佛才告诉我们,「一切法不生不灭」。这里头尤其值得注意,关键的字眼就是「不生」,一切法不生,不生哪来的灭?这个事实真相,我们没有办法了解,所以至诚心总是不能现前,菩提心总是发不出来,怎么发也发不出来,无论你用什么功夫,跟菩提心还是隔得很远很远。

  所以我们在经论里面看到,人天没有菩提心,声闻、缘觉没有菩提心,权教菩萨也没有菩提心。什么人有菩提心?《华严经》上圆教初住菩萨,所以初住菩萨叫「发心住」。《金刚经》上所讲的境界是什么境界?发心住的境界;《大乘起信论》里面的境界,你们想想「大乘起信」,这是初住菩萨的境界。我们这个心怎么能发得起来?可是要想入大乘果地,你没有菩提心不行!再跟诸位说一句老实话,要想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西方极乐世界是大乘,是一真法界,所以不发菩提心,念佛不能往生,这就是说念佛的人多,往生的人少。我们也许看到,有不少往生的有很多瑞相,瑞相不能证明他往生。为什么?如果来生得人身,在人间有大福报,他有瑞相;生天有瑞相。人来生转到人天受大福报,都有瑞相。甚至于你们说,留得有肉身,留得有很多舍利,都不能证明他往生。怎样才真正证明他往生?走的时候他见到佛来接引他,见到西方极乐世界殊胜的境界,那个决定往生。所以往生的条件,第一个走的时候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心地真诚到极处,他的菩提心是真发出来了。

  真诚心这么难,为什么他能,我们不能?他的心全是佛心,不是轮回心,不是凡夫心,全是佛心。佛心是什么?大乘教里面给我们讲,佛心是平等心,清净平等那就是真诚心。念佛堂堂主常常说一句口头禅,「身心世界一切放下」,菩提心就现前了。有一丝毫放不下,有一丝毫忧虑牵挂,西方极乐世界就去不了。为什么?你不是菩提心。诸位要知道,《无量寿经》诸位现在天天都在念,往生的条件写得很清楚,三辈往生,你看看佛怎么说?「发菩提心,一向专念」。我们今天只有一向专念,上面那一句没有,所以不能往生;人家给你的条件,你只做一半。那一半也很不容易做到,一个方向,一个目标,专念阿弥陀佛,我们做到没有?我们今天念佛,实在讲,怀疑、夹杂、间断,所以这个一半也没有做到,怎么能往生?不是佛不慈悲,佛讲得很清楚、很明白,条件摆在此地。由此可知,世尊当年在世讲经说法,讲《般若经》二十二年,几乎占他老人家一生弘法时间的二分之一,所以般若是佛法的中心,是佛法最重要的课程。《般若经》讲什么?般若教你看破。你为什么放不下?因为你没看破。你看破之后,自然就放下,不必人教,不必人劝,你已把这些事实真相搞清楚、搞明白了。放下就是本来无一物,就放下了;有一物就没放下。彻底放下,超越十法界作佛去了,真心现前了。

  在《无量寿经》里面,世尊给我们讲「清净平等觉」。世尊讲了三个,我唯恐同学们还不清楚、还不明了,啰嗦又加了两个,前面加一个「真诚」,后面加一个「慈悲」,我说了这五个心。五个心就是一心,任何一句都圆满具足其余的四句。什么叫真诚?清净是真诚,平等是真诚,正觉是真诚,慈悲是真诚。什么叫慈悲?真诚是慈悲,清净是慈悲,平等是慈悲,正觉是慈悲。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一多不二,谁懂得?一般人讲,你有慈悲心、有爱心,他这个慈悲爱心里头不真诚、不清净、不平等、不觉悟,这个慈悲佛法里头也有说,叫爱缘慈悲。这个慈悲,是六道众生他们理念当中的慈悲,跟佛菩萨讲的慈悲不一样。佛菩萨慈悲里头有真诚、清净、平等、觉,凡夫慈悲里头没有这些东西,所以他的慈悲不是菩萨的慈悲,不是佛的慈悲。这是什么叫真诚心,我们要搞清楚、要搞明白,做不到那是另一桩事情;先要把它搞清楚、搞明白,不可以误会,对我们修学就有好处。

  如何恢复我们菩提心的性体?修!所以至诚心是属于性德,但是深心跟大悲心,或者是说回向发愿心,那是修德,我们从修德里面去开显性德,这是佛教给我们的方法。什么叫深心?古人的解释很简单,但是意思太深,话我们听得懂,我们体会得很浅,不够深度。他的解释,深心是「好善好德之心」,这个话我们听得懂,喜欢善,喜欢道德。但是我们这个喜欢,喜欢善、喜欢德,很浅,不够深度。所以善有浅深次第不同,德有大小厚薄不一样,我们涉入的太浅太浅了,真的是皮毛,一分都没有契入进去。什么原因?还是自私自利在作祟。我们讲好善好德,首先要把自己摆在第一位,于我有没有好处?于我有好处的善德我就干,于我没有好处的善德我就不干。不但不干,别人行善还障碍,还要嫉妒,还要想办法把它破坏,造无量无边的罪业。中国古圣先贤教给我们「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美就是善,我们对「善恶」两个字能认识清楚吗?实在讲,太难了。不但善恶认不清楚,连自己切身利害都糊涂。早年我亲近李老师,李老师常讲,常常叮咛嘱咐我们,要开智慧,要有能力辨别真妄、邪正、是非、善恶、利害。他说得非常好,你有能力辨别,你智慧就开了,现代人不但没有能力辨别真妄、邪正、是非,他说连个利害都不能辨别,哪些对自己有利益、哪些对自己有害,都没有能力辨别。对于利害不能辨别,就是佛经里面所讲的「一阐提」,一阐提是梵语,翻成中国的意思是没有善根。这种没有善根的人,孔老夫子不教,佛慈悲,佛还是教他,还不舍弃他。在小乘法里面,大乘权教里面,佛舍弃,佛不教这个众生;可是在大乘实教里面,佛没有放弃他们,「佛氏门中,不舍一人」,真正慈悲到了极处。现在我们想想真难,对自己切身利害不知道,尽干害自己的事情,以为自己得利益,实际上自己受害。

  我们再仔细观察佛菩萨,佛菩萨的存心我们不知道,可是表现在外面,佛菩萨的仪容,佛菩萨的风度,佛菩萨的言词举止、生活行为、处事待人接物,我们从这里头去观察,所有经论里都有详细的记载,这是我们很好学习的功课。你果然学会,你就会生活了,为什么?生活当中你懂得修学,工作里也知道怎么修学,一切时、一切处、一切境缘之中,都是菩萨学处,都是大方广佛华严。六根接触的地方,正是宗门悟入人所说的「头头是道,左右逢源」,这是入佛的法界,佛法界在《华严》里面讲「不思议解脱境界」。他们能入,我们为什么不能入?不能入,是障碍你没有除掉。这个障碍,佛把它归纳为两大类:烦恼障、所知障。你能够把烦恼障摆脱掉,你就得正觉,你就超越六道轮回;你能把所知障也摆脱掉,你超越十法界,到那个时候你就发现到,真的头头是道、左右逢源。所以深心,好善好德一定要落实到大悲心里面去,落实到回向发愿心里面去。普贤菩萨告诉我们,菩提不离众生,离众生哪来的菩提?

  妙光天王就是妙光佛,就是妙光菩萨,决定不离一切众生,他们真正知道一切众生是自己,肯定虚空法界一切众生是自己,菩提心现前了,真的觉悟了。爱护一切众生,帮助一切众生,就跟照顾自己一样。佛菩萨认识一切众生是自己,一切众生本来成佛,佛菩萨认识,众生不认识佛菩萨。佛菩萨以真诚、善意、慈悲,照顾、帮助一切众生,一切众生不领情,一切众生还要倒行逆施,不相信、不接受,还要加以毁谤、侮辱、陷害。可是佛菩萨的心有没有退转?没有,佛菩萨决定没有跟他计较。为什么?佛菩萨的心清净平等,佛菩萨没有分别执着。如果有分别执着是凡夫,凡夫跟凡夫才会计较,凡夫跟凡夫才会有争执。佛菩萨跟凡夫在一起决定没有争执,凡夫要争,佛菩萨让。我跟诸位讲过,要学让:礼让、忍让、谦让。有人说,很难做到。因为你有妄想分别执着,所以你很难做到,离开妄想分别执着,本来如是!诸佛菩萨在六道十法界里面示现,示现种种身行,为一切众生表演示范,无不是礼让、忍让、谦让。佛菩萨决定不会怪凡夫,为什么?烦恼习气重,没有接受圣贤教诲,所以他才有过失。佛菩萨慈悲教诲,他不肯接受,是他的缘没有成熟。而诸佛菩萨很有耐心,生生世世一个人也不舍弃,这一生他不能接受,跟他结个善缘,来生;来生还没有缘,后世。所以诸佛菩萨总是以一味真诚心、圆满的善意,慈悲爱护,你接受我帮助你,不接受还是帮助你,这是我们要懂得、要明了,要向佛菩萨学习的。

  我们见到听到一切众生有苦有难,尽心尽力的帮助他,出家人在物质上没有办法帮助人,我们没有从事于生产事业,哪里有钱财帮助人?但是出家人可以应用自己的影响力,劝导有能力的人发心。所以出家人帮助一切众生,劝化,为社会大众,把宇宙人生的大道理、宇宙人生的事实真相,向大家讲清楚、讲明白,希望个个人都觉悟、都回头。这一回头,自自然然就断恶修善,自自然然就能够舍己为人。念头一转,一个人一生命运就改变了;你没转的时候,你的命运是被业力主宰。念头一转,我再不为自己了,自己就没有了,活在这个世间干什么?为众生的。活为众生,死为众生,穿衣吃饭为众生,点点滴滴无一不是为众生,那你就是乘愿再来了。

  转业力为愿力,转自私为一个纯粹为一切众生服务,诸佛如来应化在世间是为众生服务的。世间也有些圣人知道,人生以服务为目的,为众生服务最快乐了。他为什么不能作佛、作菩萨?为众生里面还有带着自己,所以他还是六道凡夫。为众生里头没有自己,那是佛菩萨。为一切众生,百分之九十九为众生,还有一分为自己,还是凡夫;千分之一为自己,万分之一为自己,亿分之一为自己,都是凡夫,不是圣人。超凡入圣,「为自己」的念头断得干干净净,没有了。我们努力在这里学佛法为什么?为众生,不是为自己学的。念佛堂日夜念佛为谁?为众生,不是为自己念的。这才能真正帮众生的忙,真正回向发愿才管用。没有这样的心行,念经超度别人回向,你念得管用吗?曾经有人问过我,他印送经书有没有功德?我要跟他说真话,那就像达摩答复梁武帝一样,「并无功德」;你印再多的经书,与功德不相干,有福德。功德可以了生死、出三界,福德不行。可是福德跟功德差别在哪里?有自己就是福德,没有自己是功德。譬如你印经书,如果印经书完全没有自己,那是功德。他还要问功德大不大?可见得他自己没有忘掉,「我的功德大不大」,所以他没有功德。真正是利益众生,把自己完全没有了,他就不会问这句话了。这些道理,我们一定要晓得。

  在世法里面,老子说过,说得好:别人以善意对我,我要以善意对人;别人以不善对我,我还是以至善对人;别人信我,我也信他;他不信我,我还是信他。世间的圣人,圣人是明白道理的人,他们的观念、他们的思想、他们的行为,跟社会一般人确实不相同,我们应当学习。一个圆满的善心、圆满的爱心、圆满的成人之美之心,我说圆满,决定不能被人破坏,那就圆满了。我们以善意对人,人家以不善对我;我们以爱心对他,他以恶心对我;我们帮助他,他还要毁谤我们。如果我们有这个念头,已经就不善,为什么?《金刚经》上说得好,四相还没有忘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你还统统具足。具足四相是凡夫,不觉;四相断了,那是圣人,那是觉悟的人。所以四相破了,真正破了,入圣人的境界。《金刚经》上有相似位、有真实位:相似位是小乘四果四向,大乘权教菩萨,是相似位的离四相;真实位当中离四相,是圆初住以上。我们要努力,纵然在一生当中真实位不能证得,相似位一定要有。相似位都没有,我们这一生又要空过了;换句话说,依旧是搞六道轮回。往生,说实在的话,不容易。在所有法门里面,这是最容易修的法门,最容易成就的法门,为什么说不容易?你的心不真,你用的是妄心;也就是说,你没有菩提心,所以念佛不能往生。

  菩提心、至诚心、深心、回向发愿心,都难!可是我们也看到许多没有念过书、不认识字的一些老太太、老公公,他们念佛真往生了。谛闲法师作锅漏匠的徒弟,没有文化水平,他真往生了。你们有从东北来的,哈尔滨极乐寺修无法师,也是没有念过书不认识字的人,没有出家之前他作泥水匠,那个工作都很苦,靠劳力生活的。出家之后,只知道一句「阿弥陀佛」,一句阿弥陀佛念到底,人是个粗人,没有念过书,没有受过教育,但是人的心地非常慈悲,乐意帮助别人。他那一句佛号念的也是往生了,真往生了,不是假往生。那我们要问,他懂不懂什么叫菩提心?他真不懂,他真的讲不出来。他有没有发菩提心?他真的发了菩提心。处事待人接物一味真诚,一丝毫虚假都没有,一切为众生服务,确实没有夹杂自己一点利害在其中,他没有学他就会,这样的人也不少。我们怎么样?学了都不会,人家不学也会,所以他往生了。

  于是我们知道,往生有两种人,实际上这两种人,佛菩萨、祖师大德都讲过:一种上根利智明白人,真正通达明了,他做到了;另外一种是下下愚人,他什么都不知道,老实,老实就是菩提心。我们怎么样?不老实,麻烦在此地。没有上上人的智慧,又没有下下根的老实,所以我们怎么搞都不能成就。这个问题,我们要回归到蕅益大师的《弥陀经要解》,他在《要解》里面讲得好,让我们听了恍然大悟。他老人家的说法,古人没讲过,他说:一心一意只求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这个心就是无上菩提心。他也不讲什么至诚心、深心、大悲心,他不讲这些,这个东西愈讲愈麻烦,愈讲愈迷惑。他讲得这么简单:一心一意只求西方净土。你们想想,这是什么心?只求西方净土,一心一意,岂不是其他的都放下了吗?身心世界一切都放下了,真心现前。蕅益大师这个说法,与经论里面讲法完全相应,没有一丝毫违背。所以我们要懂得,一心一意专求净土,我们还有夹杂,还有放不下的,那不是一心一意。一心一意难,专求净土难,我们不是专,我们夹杂。

  我过去在李老师会下听讲经,只是乖乖坐在那里专心听,不准写笔记,李老师指定我坐第一排第一个位子。为什么不能写?写,心就不专了。最初听经写过几次笔记,之后被他叫到房间里教训一顿,不可以写,以清净心、真诚心听,听了有悟处,那才是你自己的。你记,全都记下来,别人的,不是自己的。将来拿到笔记去讲,讲的是人家的,不是自性里头流出来的。所以他教我的是:你要觉悟、要开悟,才行。我懂得他的意思,所以放下了。我跟他十年没有写过笔记,只是专心听讲,求开悟。怎么会开悟?专就会悟,杂就不会悟。念佛,专才能得一心,夹杂你怎么会得一心?听经,专就能开悟,夹杂就不能开悟,一个道理。佛法如是,世法也不例外。外国一些科学家、发明家,他用心专,所以他才领悟这些物理的道理,他才能有发明;他要是胡思乱想、要是夹杂,决定就不可能,世出世法一个道理。蕅益大师讲的话好懂,也不容易做到。真正要做到,就是觉明妙行菩萨讲的「不怀疑、不夹杂、不间断」,那就成功了。

  我们在这一生当中,唯一的一个愿望是往生西方净土,要想往生西方净土,一定要学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在哪里?《无量寿经》、《阿弥陀经》就是阿弥陀佛,依教奉行。世出世间一切法都要放下,你求生净土的心才坚固,求生净土的心才不可破坏。如果别人说,你这个念佛虽然不错,再加上禅宗的方法就更好,「有禅有净土,犹如戴角虎」,你坚固的道心被破坏,为什么?夹杂禅在里头。「有禅有净土,犹如戴角虎」,不错,永明大师说的。永明是我们净土宗第六代祖师,他说这个话对谁说的你要晓得,不是对念佛人说的,对念佛人来讲,就把你念佛功夫破坏掉了。他对什么人讲?对参禅人讲的;看到参禅不能成就,劝你参禅再念佛,禅不能成就,净还可以成就,是这个意思。参禅不能解决问题,跟净土结个法缘,跟阿弥陀佛结个法缘,这是帮助他,我们千万不要错会了意思。你走的是一条正道,直通西方极乐世界大道,再搞禅走岔路,你不就麻烦了!所以你把祖师的意思错会了,他这个话不是给你说的。佛在经上所讲的,佛说的经多,为什么佛说这么多经?因为众生根性不相同,机缘不一样,说种种法门度种种众生。你再在经典上去看,众生得度都是依一个法门,此地都是一样,你看这么多天王,每一个人都从一个法门得度的,没有说他修两个法门、三个法门得度的,没有。所以法门平等无有高下,门门都是解脱门。解脱门就是成佛之道,解除了妄想分别执着,脱离了六道十法界,这是解脱;解脱就是成佛、就是证果。门门都解脱,门门都成佛,门门都证果,我们只能够走一个门,决定不能走两个门、三个门,《华严经》上这样的展示给我们看,我们还能不觉悟吗?「一门深入,长时熏修」,你才能够得成正果。你要搞两门、三门错了,大错特错了。

  净宗法门,一句阿弥陀佛念到底。我还听说,人在往生的时候,念几声佛号,再念念大悲咒,再念念观世音菩萨,这搞乱掉了。这是那个亡人很不幸,遇到些冤家债主来把他扰乱,来找他麻烦。所以我们要相信佛的话,相信祖师大德的话,选择这个法门决定不改变,一生专修专弘。等到你智慧开了,大开圆解了,一切法门你都通达,经上字字句句就像作文章题目一样,你拿到这个题目自然会作、自然会行。圆解不开,那怎么行?圆解不开,一生要跟着别人走。要想大开圆解,没有别的方法,就是一门深入,一味利益一切众生。学佛的人,不论在家、出家,总要常存「正法久住,普度众生」,要存这个心,出家、在家都要存这个心,我们这一生不会空过。普度众生就是无条件、无私的为一切众生服务,能存这个心,我们心同佛,愿同佛,解行当然同佛,这个菩提心才真正不可坏,没有人能破坏,魔王对你也没有法子。魔很可爱,他到不能动摇你的时候,他就改了主意来护法,他就来帮助你,可见得魔还懂利害。有缘障碍,他想尽方法来障碍;到没有缘分可以障碍,他就摇身一变来护法。所以我们自己,总而言之,要知见正,要解得深、解得广,我们的行才有力量,果才坚实。今天我们读妙光天王他所修、所证的这个法门,对我们现前修学阶段来说非常有帮助,我们应当要学习,发菩提心,一向专念。今天时间到了,就讲到此地。


大方广佛华严经(第一六四卷)

  请看知足天长行第九句:

  【星宿幢天王。得一切佛出兴咸亲近观察调伏众生方便解脱门。】

  前面妙光天王是以清净的福德坚定菩提心。第九尊星宿幢天王,他所得的法门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上求下化。『一切佛出兴』在世间都亲近,这是上求,上求佛道;『观察调伏众生方便』,这是下化;菩萨学佛,这是必须要遵守的方式。一切佛出兴在世间,大家都说这个缘分太稀有。佛家讲八难,其中有「佛前佛后」。我们一般人总认为,我们现在生在这个世间非常不幸,释迦世尊已经过去了,弥勒佛还没有出现在世间,我们生在佛前佛后。可是佛前佛后,要知道是对中下根性人说的,何以知道?世尊在《无量寿经》上就说得很清楚,为中下根性的人示现般涅盘;由此可知,圆顿上根与这些示现毫不相干。我们读大乘经,这些地方不能不留意,经文上明明这么说法,为中下根性作斯示现,交代得这么清楚、这么明白。为什么?圆顿上根人知道,一切佛出兴在世间从来没有间断过,应以什么身得度,佛菩萨就现什么样的身。所以说是我们这一生当中遇不到佛菩萨,实在讲是我们自己的根性不利,自己根性大利,哪里没有佛菩萨?哪个地方没有佛出世?由此可知,佛出不出世不在佛那边,在我们自己,这才真正说到是依报随着正报转,诸佛还是我们的依报。我们依报当中,一般讲依报有两种:一个是有情世间,一个是器世间;诸佛菩萨智正觉世间,最多讲到三种世间。三种世间都是我们的依报,依报随着正报转。大乘经里面佛也讲得很多,我们一念觉,诸佛出现世间;一念迷,诸佛灭度。诸佛有没有出生、有没有灭度?在我们自己一念觉迷。这个讲法才是正理,才讲得圆满、讲得究竟。

  如果我们真正明白这个道理、体会到这个道理,我们不但在一生当中,生生世世自己能做得了主宰。自己能做主,「我」才找到,宗门里面常讲「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你才找到,把真我找到了。这个身体不是真我,这是假的不是真的,大乘佛法的可贵就可贵在此地。我们迷失得太久,无始劫来我们迷惑了,迷失了自性,总算过去生中还修积了很深的善根福德因缘,在这一生当中能够遇到大乘佛法,能够遇到殊胜的法门。遇到之后,我们能不能得到真实受用,全在信解行证,我们相不相信?蕅益大师说得好,讲到「信」,头一个要相信自己。佛在一切经上所讲的,都是帮助我们建立自信心,怎样才叫自信?虚空法界是自性变现的,自性是真正的自己。虚空法界是自己变现的,一切众生也是自性变现的,诸佛如来还是自性变现的。佛菩萨应化在世间,佛菩萨示现般涅盘、示现八相成道,全是自性变现的,自性本来成佛。我们学佛,修行证果,全凭这个信心,依这个信心决定成就,所以《华严经》上讲「信为道元功德母」。佛法讲信,跟一般宗教上讲信仰,不一样地方在此地。

  我们的信心没有依正理建立,我们今天信佛,这信心从哪里来的?情识上来的,我们的信心是感情,感情是无常的,感情会有变化,所以你的信心会变,你的信心会退转。有时候对自己信心完全丧失掉,是我们建立这个信心的根源不相同;诸佛菩萨在因地上,他建立的信心是从理上建的,是从心性上建的,所以人家修行一帆风顺;我们的信心是从烦恼里面建立的,感情当中建立的,这信心不坚固,很容易被境界转。境界我们也认识不清楚,你说这个境界是真的还是假的?境界里头不是真也不是假,《中观论》上讲的「八不」,就是说明境界的事实真相:「不生不灭,不常不断,不来不去,不一不异」,这才是境界的事实真相。这个境界就叫做一真法界,一真法界在哪里?我们现在住的何尝不是一真法界?我们把一真法界变成六道轮回,怎么变的?唯识所变。识是什么?妄想。世尊在经上讲「一切法从心想生」,这是说凡夫的境界,六道十法界从心想生;心要是不想,法界是一真。

  真正修行人,像大家熟知的禅宗六祖惠能大师,人家住什么法界?住一真法界。怎么知道他住一真法界?他心清净,本来无一物。本来无一物,那就是一真法界。我们心也是本来无一物,那是我们的本性、是我们的真心,可是现在我们真心不见了,妄心做主。妄心是什么?妄想心、分别心、执着心。妄想心是阿赖耶识,执着心是末那识,分别心是第六意识,这诸位都清楚。前五识,觉悟的人成就无量无边的功德;迷惑的人随顺烦恼,前五识就造无量无边的罪业。这些理事,我们都要清楚、都要明了,相宗里面讲「转识成智」,我们才转得过来。怎么转法?一定要跟佛学,我们才有办法转过来。离开佛菩萨,我们决定堕落,为什么?离开佛菩萨,你就随顺烦恼、随顺习气。我们要了解事实真相,随顺烦恼习气,我们的日子是每况愈下;换句话说,一世不如一世。我们觉得这一生很苦,来生比今生还要苦,不知道要苦多少倍,想想这个就寒毛直竖,真的恐怖,可怕!我们怎么转法?随顺佛菩萨的智慧,我们自己智慧没开,没开就借重别人的智慧,转自己的境界。

  为什么净业三福,佛教导我们「发菩提心,读诵大乘」?读诵大乘就是随顺佛菩萨的智慧,转我们的境界。佛在经上说得非常恳切,教导我们没有证得阿罗汉果之前,不要相信自己的意思。为什么?自己意思总是错误的。难道自己意思就从来没有对的吗?有,似是而非。佛说的是真话,你没有证得阿罗汉之前,你有善心、有善愿,你也能够为一切众生服务,做一些善事,果报在天界。随着你的善行,你生到欲界天、色界天、无色界天,这是错了吗?我们看,没错,佛说错了,错在哪里?天福享尽还要堕三途。可见得你从近距离看,没有错,他善因有善果,得善报;可是你再往远处一看,福享尽还是堕落。佛看得远、看得深。怎样做才是对的?出了六道轮回就对了,佛就点头了。所以随顺自己烦恼习气,纵然修一切善法,不能脱离六道轮回,佛还是摇头,不是真善;也就是说,你的善果会享得尽,这不是真善。如果你种的善因,那个善果是永远享不尽,佛说这是真善,这是至善。所以随顺我们自己的意思,不行!不行,真正的因素就是有一个自己,有自己是我执,有我执就出不了六道轮回,脱离不了三界。阿罗汉我执没有了,烦恼障破了。佛这个教诲高明,教我们不要相信自己的意思,要相信佛的教诲,把我执放下了,听佛的,跟佛走。虽然不是很高明,可以脱离六道轮回,你想想对不对?教学的方法是善巧方便,我们才领略到他的教学法的高明。怎样跟着佛走?读佛经,体会佛在经上讲的这些道理,体会到佛陀的教诲,依教奉行,这样把我们带出去了,带出六道轮回。带出六道轮回,并不是就圆满,依旧不圆满,为什么?外面还有一个境界,四圣法界,还是一个圈圈围着我们。在那个范围里面,依旧还要跟佛学习。

  佛说的话意味深长,没有证得阿罗汉果之前,不可以相信自己的意思;证得阿罗汉果之后,能不能相信自己的意思?还是不行。如果证得阿罗汉果之后,相信自己意思,你就永远住阿罗汉果,你就没有办法再往上提升。到什么时候才真正可以相信自己意思?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这个时候可以。所以在十法界里面,怎么说都要跟着佛走。十法界里面的佛,藏教佛、通教佛没见性;总而言之一句话,没有见性一定要跟着见性的人走,就没错。声闻、缘觉、权教菩萨、藏通佛果都没见性,连这些人都不能够离开佛,我们怎么能离开?也许诸位同修说,佛现在不在,我们到哪里去找佛?你心里念阿弥陀佛,你就亲近阿弥陀佛,你就在阿弥陀佛的身边;你每天读诵大乘,读诵《无量寿经》,你就在极乐世界;你所念的、你所想的,全是佛菩萨的境界。还要想我们世间人情世故,这世间恩恩怨怨,你就又堕落、又回头了,你不又相信你自己去了吗?又想你自己老一套吗?学佛没有别的,李老师从前常常讲「换心理」,换心理就是换一个想法、换一种看法、换一种境界,我们的受用就不一样了。怎么换法?依据佛的经教来换,经教不要涉猎太多,我们不是上上根人,涉猎太多反而把我们搞糊涂了,不得受用。所以应当专修专弘,这是对我们中下根性的人来讲,一生当中一门深入。

  一门深入,容易契入佛的境界,定慧等学;涉猎多了,心散乱,你不容易得定,净宗讲一心,你没有办法得一心。不能得定,你就不会开智慧;换句话说,你纵然有智慧,佛经上讲的「世智辩聪」,不是真智慧,真智慧是从清净心、是从禅定当中发的。所以没有定决定没有慧,有慧那是我们世间人讲的聪明,这世间的科学家、哲学家,世智辩聪。世间聪明智慧跟佛法讲的智慧差别在哪里?差别在分别执着。世智辩聪有分别、有执着,真智慧里面没有分别、没有执着。所以真智慧,没有执着,它是清净的,没有分别,它是平等的,这个不一样。清净平等能解决问题,能突破时空,能超越六道,能超越十法界,世智辩聪没有这个能力,决定不能超越六道轮回。由此可知,我们不跟佛学跟谁学?佛在哪里?佛就是这一部真经。现在有人说,夏莲居老居士会集这个本子不可靠,他是在家居士,不应该学他的,要学《无量寿经》的原译本。行!可以,《无量寿经》任何一个本子,你跟它学都行。可是说这些话的人,他本人这一生当中能不能往生?能往生也是凡圣同居土,品位不高。什么原因?他有执着,他有分别、有执着。没有这些分别执着,受持《无量寿经》任何一个本子,往生品位都高。说这些话的人,批评古大德的人,他有过失。他要是善意来批评,分别执着是过失;恶意那就是罪过,那是谤佛、谤法、谤僧,那就决定不能往生,还要堕落。我们很清楚、很明白。

  会集本不是从夏莲居开始,夏老之前就有两种会集本,最初会集的是王龙舒居士。王龙舒居士念佛,预知时至,没有病苦,站着走的,这是给我们做证明,会集没有错误。会集对于初学人来说有很大的便利,至于会集的好坏,那是个人功夫修养的问题。这三个会集的人,说实在的话,对于佛法修养都是上乘,都非常难得。但是所会集的不能够尽满人意,这也是我们能够想象得到的,为什么?诸佛如来他们的境界,凡夫决定没有能力测度。不但是凡夫,等觉菩萨都做不到,都不能够完全理解如来果地上的境界,何况其下的?所以夏莲居居士做最后的一次会集,这个会集本非常圆满,丝毫瑕疵都找不到。夏老居士身分没有暴露,我在美国是听美国特异功能的人讲的。我们中国人讲特异功能,一般人讲有神通。我在迈阿密弘法,就是讲「认识佛教」,现在诸位看的《认识佛教》这个本子,在迈阿密讲的。我到那里去,听众当中很多美国人,原来预定是讲《地藏经》大意,我看到在场美国人很多,临时把题目改了,不讲《地藏经》,讲「认识佛教」。听众当中有两个美国人有神通、有特异功能,他们看到夏莲居的照片,就是这张照片,他看到这个照片,他说夏老的身体完全是透明的,我们看不到;他说他不是普通人,是再来人。这是外国人,从来没有见过,也没有听说过,在一张照片上能够看出不是凡人。他怎么能从照片上看到这个人身体透明的?人身体透明是怎么回事情?没有污染,心地清净,没有是非人我、没有贪瞋痴慢,身体是透明的。他看我们的身体里面漆黑的,严重的污染。

  所以他来给我们做最后一次会集,这个会集本决定流通到佛法灭尽。佛在经上有授记、有说明,一切法在这个世间灭尽了,最后《无量寿经》才灭,《无量寿经》还延迟一百年。在我们想象,到最后《无量寿经》还在这个世间住世一百年,决定是夏老这个会集本。夏老往生的时候,跟他的学生们讲,这是黄念祖老居士告诉我的,念老是他的学生,是他的传人,他说:他所会集这个本子,将来从海外传到中国,这个本子会弘传到全世界。当时他们听到都莫名其妙,都觉得他说这个话不可思议,怎么可能会从外国传到中国,哪有这种道理?当时他老人家在世的时候,这个本子也不过只印了三千本而已,中国这么大的地方,只印了三千本。现在看看这个样子,没错,果然是从外国传到中国,也真的传遍全世界,不是普通人,决定不是凡夫。所以有一些人对这个本子批评,我们看了觉得很可怜,那就是李老师讲的「不是愚痴,就是狂妄」,自己不能信受,障碍别人,障碍别人的罪过很重。所以这部经,不仅是阿弥陀佛、释迦牟尼佛住世,实在讲,它是十方三世一切佛出兴,这部经典就是一切佛出兴,非常适合末法众生的根性。末法众生没有耐心,如果看到这个东西分量太大太长了,他根本就不肯学。

  有人来问我:法师,你讲《华严经》干什么?我问他:你为什么问这个问题?「太大了,看到就害怕,不想翻。」录相带、VCD堆在那里一大堆,一看到那么多,一片都不要听。他们要听什么?短的、很小的,喜欢这个。那个意思,还不就是佛法讲的:讲《华严经》不契机。我就跟他说:我还是要讲,不契你的机,你可以不要听;但是这个世界上,还有一类听《华严经》的根机人在,「佛氏门中,不舍一人」,只要有一个人肯听,我还是要讲。你喜欢听哪个,你自己选择就好,别障碍别人。各人根性不相同,就跟吃东西一样,每个人口味不一样,你挑自己喜欢吃的,不必去妨碍别人,这样就皆大欢喜。何况《华严经》对于末法众生来说,对于末法众生的福祉,《华严》有很大的贡献。末法在现前,我们在社会上常听到的「多元文化」,在每个国家地区,朝野人士都非常关心,不同的族群如何和睦相处?不同的宗教如何互相合作?许多人都有这个想法,但是这种想法怎样落实?找不到方法。实际上,这些理论方法都在《华严经》上。所以《华严经》,如果要用现在的话来说,那是「多元文化社会教育最好的教材」。方东美先生当年在世跟我讲,他是个哲学家,他说《华严经》是全世界最好的哲学概论。我是方先生把我带进佛门的,是从这个观点里面进来的,这是好教材。

  我们看到经典上所有这些人物,每个人物都是代表一个不同的族群,代表一种不同的文化,他们能够圆融和睦相处,什么原因?菩提心,菩萨道,菩提心是真正觉悟的心,菩萨道是真正觉悟的行为,这个问题解决了、落实了。文化不同、宗教不同、品类不同,这个都没有关系,反而在一起显示多采多姿、真善美慧,这个境界才真的叫圆满。所以佛法不是同化,是融合,圆融和合,它不是同化。我在澳洲跟他们多元文化局长,也曾经谈到这个问题,他问我同化为什么不好?我说同化不好,同化是决定不健康,那是要命的。要懂得,健康是要随顺自然,自然是最健康的。譬如,我们《华严经》上就是个比喻,华严是比喻,「华」是花,像个大花园,这个花园里面什么样的品种都有,你才有得参观、才有得欣赏,再慢慢看,美不胜收。如果同化,同化把所有品种变成一种品种,那就同化了,再大的花园里头只有一种,看完一朵之后不要再看了,它们统统一样的,还有什么味道?各个不同品种,那才叫多采多姿。佛主张随顺自然,圆融和合,决定不是同化,所以它是健康的。在我们一个身体也是这样的,我们身体就是多元文化,就是多采多姿。眼跟耳不同,耳跟鼻不同,如果同化了,眼全部都看,听的没有了,人就完了,只能看不能听,只能听不能看,所以同化是不可以的,同化是违背自然的法则。融合是随顺自然法则,佛家讲融合,不讲同化。

  我们懂得这个道理,学到了,所以跟一切人往来,尤其是不同的族群、不同的宗教,我们诚心诚意尊敬他、爱护他,他有很多长处,我们也学习他,我们决定不去同化他。拉他的信徒,叫他放弃他的教来信佛,这叫同化他,这个错了。怎样叫不错?他还是信他的教,做他那个教虔诚的信徒,来信佛,来学佛,这就融化了,这是融合。为什么?彼此互相学习,我读你的经典,你也读我的经典,彼此了解,我们的误会没有了、歧视没有了、纷争没有了,就能和睦相处。我以真诚心对待你,你也以真诚心对待我,这是顺乎自然的法则。我们要想社会安定、世界和平,这个方法才能够做得到。用同化的手段,一定逼迫人要跟我一样,永远达不到和平,这是观念上错误。

  因此《华严》是最好的教材,现在这个世界上许许多多的人士,如果真的想帮助社会安定,达到世界和平,融合不同的族群、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思想、不同的宗教信仰,《华严》是最好的教科书,我们有义务向他推荐、向他介绍。可是《华严》,说实在话也不太好懂,尤其是文字,唐朝时候翻译的,虽然是尽量用白话文来写,文字还是有一点深度。注解,现在流传下来的只有两种完整的注解:清凉的《疏钞》,李长者的《合论》,这两个人也是唐朝初年的人。所以没有中国古文的修养,文字可能有障碍,因此讲解就很费力。讲解得不够透彻,怕人家产生误会,错解了经义;如果细讲,一定费很多的时间,这是在所不免的。

  你们同学们在此地发心,是做了一桩大好事情,从录音、录相整理成文字,把我所讲尽量的简化,诸位在此地做讲记、做易解、做简注,这是真正在做学问,这是真正在利益众生,真正在向佛学习。我们在做这些工作的时候,深深去体会经典里面的义趣,这就向佛学习。遇到困难的时候大家就来问,多数人都有疑问,你可以写一个小条子放在我讲台上,我再遇到这些经文的时候,就可以详细为诸位解答。《华严经》长,每一个道理、每一个方法、每一个境界都重复说很多次,而不是一次,这也是佛教学的善巧方便,让我们多次的熏习。尤其是重要的理论、重要的方法,不断反复在说,加深我们的印象,让我们牢牢记住,把这些理论方法落实在自己生活上,我们就真正得受用。落实在生活上,我们过佛华严的生活。佛华严是法身大士的生活,是诸佛如来的生活,这就是个大转变,转凡成圣就是这个转法,是真正得到受用。转迷成悟,悟要不落实,你还是过凡夫生活,理上明白了、通达了,事上做不到。转凡成圣是把这些理论落实,事上都做到。转凡成圣,世俗所讲的证果,就是这个意思。

  所以上求是我们的重点,净业三福末后这一条,「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这是上求佛道。跟定老师,老师是释迦牟尼佛,老师是阿弥陀佛,我们跟得紧紧,一步也不离开,念念想着佛的教诲,念念遵守佛的教诲去奉行,这就是一步都没有离。我们跟定佛陀,成就自己的德行、智慧,然后才能帮助众生。末后一句「劝进行者」,「劝」是对还没有信、没有接触的人,对他;「进」是已经学佛的人,帮助他精进。没有接触的人要介绍给他、推荐给他、劝他来修学,告诉他佛法的好处,佛陀教育的好处。如果他是信仰其他宗教,我们讲佛陀教育,他不太容易接受,他要排斥,我们换个名词,多元文化社会教育,这个他很容易接受、很欢喜接受,多元文化的社会教育。

  后面一半,「观察调伏众生方便」,这是属于下化。下化,头一个要懂得观机;换句话说,你要认识现代是什么时代。现代人他想的是什么,他看的是什么,他听的是什么,他说的是什么,他做的是什么,我们要一清二楚,然后才能对机。诸位要记住,佛法永远是现代化跟本土化,离开了现代化、本土化,决定不能度众生。我们前天去访问道教,我们见到翁会长跟李秘书长,李道长,李道长跟我很熟,我们见过很多次面,他们谈起道教一直在衰退,不能够振兴。我还要找机会跟他们多谈谈,多接触,帮助他把道教复兴起来。他们今天障碍原因在哪里?疏忽了现代化跟本土化;换句话说,他们今天是契理而不契机,所以这个轮子推不动。我们佛教也如此,佛教今天这么好的东西,实在讲,是人人都迫切需要的东西,照理说应当很容易推行,为什么推不动?就是不知道现代化跟本土化。建道场要建宫殿式,古色古香;换句话说,你要想学佛吗?学道吗?要做古人,要做唐朝人、做宋朝人,你说把人不就吓呆了,人家怎么能接受?对外国人弘法,不但要做外国人,你还要做中国人。做中国的古人你才能学,外国人吓呆了,赶快跑掉了,他怎么敢接受?所以道场要建立现代式的、现代化的,决定不能够搞宫殿的方式。那个建筑现在一看是观光旅游点,绝对不是推动教育的,推动教育的建设应该建立像学校一样。

  所以观机比什么都重要,头一个观察,一定要懂得观机,一切设施都要能够被现代人欢迎接受。我们也曾经见到有一些法师,真的做到完全现代化,载歌载舞,现代化,契机不契理,把佛法忘掉了,那个也不行。所以观察后面接着调伏,调伏要用佛法的理论方法来调伏。所以这四个字,观察是契机,调伏是契理,理机双契,这才能够帮助一切苦难的众生。而方法一定要便利,方便,你用的方法要便利;换句话说,要大家很欢喜接受,很容易学习,便利。你那个方法搞得太难、太复杂,大家学习起来不方便,很难叫人接受,你当然就行不通。

  所以这个地方六个字就很重要,我们观察,时时刻刻观察,这是观机的功夫。观机,不是说你坐在讲台上,仔细看看这些听众,不是。什么时候观机?跟一切人接触的时候就观察,了解这个时代的动向,思想的动向、观念的动向、生活的动向,种种动向都在日常生活当中观察,一时一处都没有漏过。特别是我们发心要做弘法利生工作的人,你要不时时刻刻、在在处处留意,你的说法就不契机;说得没错,人家就是不肯听、就不肯相信。所以我们无论在什么地方,旅行在飞机上都观机,看看那些众生,看看他们的动态,你仔细观察晓得,我们要用什么方法来教化这些众生。所以观机要深刻,我们的方法才真正是方便,才真正产生效果。无论在什么处所,无论在什么时候,遇到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都要仔细观察,我们用什么方法来帮助他,他喜欢、他乐意、他肯接受,能够达到效果。所以我们时时刻刻都在学习,哪有时间去打妄想?

  没有跟大众接触的时候,就跟经本接触。经本接触,结合我们观察一切众生所得的,把它融合起来,这个经我们对现代人怎么讲法。看看古人注解,古人注解是对那个时候人讲法。注解里面许多讲的是原理原则,这是好注子。注解讲原理原则,什么场合都能用,用法就可以变通,活的,不是死的。所以我们说「活学活用」,绝不是死读书。经上字字句句,你们听我讲《华严》应当能体会得到,做文章的题目,他出了这个题目,我们照题目做文章。我在这里讲,你们记录下来就是文章,这一句是题目。一个题目,各人做的文章不一样,各个时代、各个法师所做的不一样,为什么不一样?观的机不一样,他所接触的对象不一样,所以讲法就不相同。讲的虽然不相同,你仔细再观察,路子是一样。这个原理原则决定掌握住,一定是帮助众生破迷开悟,帮助众生断恶修善,帮助众生转凡成圣,绝对相同的。这是真正的佛法,活活泼泼的佛法,真正能够利益众生;利益众生,自己就得利益了。我们学佛,从这些地方学。

  新加坡这个道场好、殊胜,人多,人多便利观机。一个道场零零落落几个人,天天看都是这几个人,观机效果就差。我们这个道场人多,形形色色,尤其你们可以看到,现在不是每一天,每一个星期你们都看到新面孔,从各个地方来参学的。更要仔细观察,为什么?我们观机的面大了、广了,尤其是从外面来参学的。你们学作法师,实在讲,你们在本能上比我差,我在跟李老师求学的那个时代,见到新来的我会特别亲切照顾他。为什么?我要跟他结法缘,将来我学成之后,他会请我去讲经。你们这些人,这么多人来的时候,你们连招呼都不打,将来他不会请你去讲经。你要晓得,我在全世界法缘这么广,我对这个事情很注意,陌生人我一定跟他拉手,一定跟他交朋友,一定有小礼物送给他,他会记着我,他会来找我。都要留意!结缘很简单,买一点糖果、买一点花生送给他,很便宜,一包花生可以跟好多人结缘,你们都不会,我都没有看到你们这么做。特别是外地来的这些同修参学,我没有看到你们常常跟他接触,常常跟他们交谈。这种缘分,你到哪里去找?只有新加坡这个地方有,其他的地方你找不到。所以你在此地,你要肯学,你跟全世界的人结缘。

  明年澳洲举办二000年奥林匹克大会,他们大会里面一些主办人来找我,要我推荐介绍两个法师,在会期当中辅导这些运动员,他们各个宗教都有,佛教他找我。我原先以为找我还要找懂得英语的,他说不要,他说大概讲华语的运动员很多,从中国去的、台湾去的,懂得华语的人很多,需要用华语来协助他们。我说那就好办,我就想到你们同学,那个文件我已经交给李木源居士,我们推荐两个人。奥林匹克大会发正式邀请函,这样子签证完全没有问题,住在选手村,时间大概是一个月。这也是一个好机会,在那边各国的运动员,你们都可以接触到,广结善缘,把佛法介绍给他们。

  所以真正学佛,真的时间根本就不够用,要学的太多太多了。观察是智慧,调伏是功夫,自己仔细去研究,佛在经教里面讲的一些理论。我们知道,每一部经展开,经典的内容,教理行果这四面,教理行果,如何能够适应现前社会,适应当代的这些众生,特别是青少年。如果诸位懂得这些学习的方法,你真的是法喜充满,才知道我们自己的生活过得多么充实、多么丰富,佛家讲的法喜充满是事实。今天大家偶尔还闹情绪,还有高潮低潮,这是完全没有契入境界;契入境界,不可能有这些事情发生。

  佛家讲的是原则,原则如何能够把它很圆融的变成现代化。佛家原则是「戒定慧」,调伏总不离开戒定慧,戒定慧如何落实到生活,落实到工作,落实到各个不同的阶层,各个不同的族群,各个不同的信仰,这就是功夫,要在经论当中细心去体会。还不能作意,作意就夹杂着自己的妄想意识在里头,你的智慧不开,我们今天讲纯客观,放弃自己主观观念,纯客观的。也就是我们常常讲,起心动念处处都为他着想,没有为自己。为佛着想,佛度众生;为众生着想,众生得度,众生得福。自己一定要站在局外,不能有一丝毫涉及里面,丝毫涉及里面我们就有私心,就会把两面:佛度众生这一面、众生得度这一面,两面都破坏了。这个意思一定要懂,所以两面都会做得非常圆满。《华严经》上就是讲这个道理、讲这个方法,所有这些人物都是例子,我们在这里头细心体会。「运用之妙,存乎一心」,一心是真心,有一丝毫偏就偏邪了,就不是一心。我们弘法利生也是存乎一心,一心是真诚心、是清净心、是平等心。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大方广佛华严经(第一六五卷)

    请掀开经本,知足天长行最后一句:

  【妙庄严天王。得一念悉知众生心随机应现解脱门。】

  菩萨所修学成就的法门是教化众生,教化众生最重要的是观机。前面曾经讲过上求下化,下化当中第一个是观察,调伏,方便,这三个原则我们一定要明了、要学习,要好好的掌握住,自行化他决定就有成就。妙庄严天王他所修证的法门就是在观察;前面讲的观察,他告诉我们怎样观察,他是怎么修成的;这一句里面最重要的关键字眼,就是在『一念』,一念就是一心,一心能遍知。为什么?一心没有界限,二心就有界限,有界限就不能够遍知。我们今天知的能力非常有限,原因在哪里?就是我们的妄想分别执着无量无边,将我们真正心性本具的能力完全丧失掉。我们今天是随顺妄想分别执着过日子,所以生活过得这么苦。佛菩萨,此地讲的菩萨是法身大士,法身大士以下都没有得一念,得一念就是法身大士。由此可知,《弥陀经》上给我们讲的一心不乱,真正得一心不乱的,就是法身菩萨。古来祖师跟我们讲,把一心讲成两种:有事一心,有理一心。事一心就是天台大师讲的相似位,哪些是相似?十法界里面的声闻、缘觉、菩萨、佛,相似位,是事一心。理一心就超越十法界,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那才叫理一心。这个地方讲的一念,就是净宗讲的理一心。这里面没有障碍了,因为一切分别执着都没有了,所以一念遍知。这个地方讲的众生是十法界,不仅仅是十法界,十法界还是一个佛国土,这是讲虚空法界无量无边诸佛剎土里面一切众生,一念全都知道了。

  我们根据佛在经典所给我们讲的这些原理原则,得事一心的,一定是作意他才知道,不作意他不知道。就像得禅定的人一样,定功浅的人,必须入定他才能见到,不入定他见不到。我们在《地藏经》上看到,光目女遇到阿罗汉,她向他请教,问她母亲死了以后现在在哪里?罗汉要入定才见到这个境界,出定的时候才告诉她,这是定功浅的人。定功深的人不需要入定,为什么?他行住坐卧都在定中,他那个定没有出入。大乘经上所谓「那伽常在定,无有不定时」,他还有什么出入?有出定、有入定是定功浅者,我们看到阿罗汉需要入定,辟支佛也需要入定,权教菩萨还是要入定,乃至于藏教的佛、通教的佛都要入定。别教的佛,圆教的法身大士,他们不需要,他们虚空法界一切境界如对目前,一念遍知,不需要入定。这个境界,就是《楞严经》上所讲的「首楞严大定」,首楞严大定没有出入的,这才能够遍知一切众生心。众生的心念很复杂,千变万化,佛菩萨知道,所以佛菩萨度众生契机,圆满的契机,随类现身,随机说法,众生有缘分、有福遇到佛菩萨,没有不开悟的,没有不证果的。他悟的浅深、证果高下,完全是他自己的根性;根性利的悟得深,证的位子高;根性浅的,他悟得浅,证的果位比较低,决定开悟、决定证果。这是佛菩萨善于观机。

  妙庄严的法门,我们读起来看到好象我们做不到,这个境界太高了。可是佛在《华严》上教导我们,「一即一切,一切即一」,「行布不碍圆融,圆融不碍行布」,行布跟圆融可以同时学习,这是《华严》教学最高的指导原则。意思就是说,凡夫可以学等觉菩萨的法门,这是等觉菩萨的法门,不是不能学,而是学得没有办法像他那么圆满,他们是百分之百,我们学个百分之一、百分之二,管用,所以说不能不学。一念,这个关键是在一念。一念怎么学法?实在讲是有很大的难度。大乘法里面许多的宗派,无量的法门,老实说都是修这桩事情。这个一念,在禅宗里面就叫明心见性,在密宗里面就叫三密相应,在教下就叫大开圆解,在净土叫一心不乱,都是一念。名称尽管不一样,事实上是一样,一桩事情,所以才说「法门平等,无有高下」。这是说修一念,方法不一样,门道不相同,但是所得到的结果都是得一念。一念是真心,一念是本性。如果就禅定来说,一念是自性本定,这个不是修来的。它的起用,就是本具的般若智慧,就是无量的德能。起用有两种:一个是知,一个是行;行门是无量德能,知是般若观照。所以解门、行门,它的根源是一个,就是一念。这个道理我们一定要懂得,然后我们才晓得,佛法里头修学理论的依据。它有真实理论的依据,我们的信心才坚固,我们的愿心才能够建立,勇猛精进,决定不退,都是建立在这个基础上。我们今天想精进,偏偏退转,很想建立坚固的信心,可是疑惑很多。经上告诉我们,「疑」是菩萨最大的障碍。这个意思就是说,修菩萨道、修菩萨行最大的障碍就是疑惑,所以世尊把它列入根本烦恼,我们不能不知道。可是信心的建立又谈何容易,不能够常常读诵大乘,深解义趣,信心就很难建立,境界风稍微动一动,我们信心就失掉。这是我们修行,功夫为什么不得力,为什么不能契入境界,我们要了解,原因在哪里要把它找到。

  「一念」修学的方法,总离不开禅定。可是你要真正想修定,实在讲,八万四千法门、无量法门都是修定。这个理跟事,我们都要把它搞清楚、搞明白,我们的疑虑就断掉。我们今天用什么方法修定?用「执持名号」修定,我们采取这个方法。这个方法方便,所有修定方法当中,这是第一方便法门。我们为什么修不成功?修不成功就是我们没能放下,我们在修学当中夹杂着疑虑、夹杂着妄想、夹杂着分别执着,所以功夫不得力。由此可知,你要想修定,你要先持戒。儒家讲到做功夫也不例外,它从哪里下手?「格物致知」,从这里下手。物是什么?物是物质的欲望,物欲。格是什么意思?格是跟它打仗、格斗。跟谁格斗?跟我们的欲望格斗。儒家讲克己功夫,克服自己的欲望,然后才能够修定。只要你自己的欲望没有能够降伏、没有能够克服,你这个定是决定修不成;换句话说,你的清净心不可能得到,这个东西是大障碍。

  我们常常在讲席当中勉励同修,爱欲要断,嗜欲要断,嗜是嗜好。说话真是要讲清楚,不能不啰嗦,听话很容易把意思听错了。昨天我看了一个杂志,是一个素食的杂志送给我,他们来访问我,我跟他们讲的三句话,他全听错了。我跟他讲,素食卫生、卫性、卫心,他听成「为」,「为生、为性、为心」,你看看就差错了,意思完全不对。卫是保卫的卫,世间人只懂得卫生,不是身,生理,保护生理、保卫性情、保卫慈悲心,他听错了。以后碰到这个情形,这也是我们学习,讲到这些名词最好写给他看,他就不会搞错;不写出来给他看,听的时候有的时候听错。我们要把嗜好断掉,特别是饮食的嗜好,夫子说「人之大欲」。所有一切众生,包括动物,哪个不好吃?无始劫以来的习气。可是这个东西是个麻烦事情,这个东西要是不断,对于修行证果决定产生障碍。释迦牟尼佛给我们表现托钵,这个嗜欲断掉了,托钵人家供养什么吃什么,决定没有分别,决定没有执着,所以在饮食里面人家修清净平等觉。穿衣吃饭,日常生活点点滴滴,都是在修清净平等觉。不被污染,就是清净;没有分别,不分别高下,不分别好坏,就是平等;境界在眼前,清清楚楚,了了分明,一点都不迷惑,那就是正觉。

  《华严经》上讲修行,功夫怎样用?「历事炼心」,清凉大师注解上讲得好,历是经历,事就是日常生活琐碎的事情,我们接触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在这里头去炼,炼心;把妄想心炼掉,真心就现前,炼铁成钢,要把它锻炼掉。把无始劫来妄想习气,要淘汰得干干净净,这真用功,真下功夫。所以修行在哪里修?六根接触外面境界,起心动念之处用功夫,我们才真正有收获,才真得受用。那个受用是大自在,世间人体会不到。佛过的生活,我们世间人体会不到。我们今天看到佛经上记载,释迦牟尼佛那个生活太苦,这个我们怎么能受得了。其实我们全错了,说真实的,他个太乐、太自在,那个乐我们享受不到,他的生活真是大乐、大自在。我们今天堕落了,只知道五欲六尘是乐、爱欲是乐、嗜欲是乐,我们把这个当作乐,他们眼睛当中这是祸害,这是三恶道的因缘。享受这些东西,果报在三途;享受诸佛菩萨清净的法乐,果报是大涅盘,完全不相同。我们今天认为拥有一切这是乐、是享受。佛、觉悟的人是舍掉一切,那是真乐,舍掉一切回归自然。有谁能懂得这个道理,谁能够体会那个生活是真善美慧的生活,回归大自然。

  我们世间人又常说,生活有压力,压力从哪里来的?你的包袱背得太多,所以你才有压力。佛菩萨没有压力,全部放下,什么都没有,所剩下来就是三衣一钵,这在形象上我们看到,他统统放下了。实际上,在他理念当中,不但三衣一钵没有,连身体都没有。所谓是「身心世界一切放下」,这个话我们听得耳熟,真正的意思懂得的人不多。果然身心世界一切放下,你们想想还有什么灾难?今天世间有很多预言家看到这个世间灾难,来告诉我们大家,还有更多更多看见的人没说出来,没有写成文字发表,只有他自己知道,他附近的几个朋友知道,那个就更多了,不计其数。为什么会有这些灾难?因为你的包袱太重,背的包袱太多,大灾难现前。你负担轻,小灾小难,负担重,大灾大难,把所有的包袱全部丢掉就没有灾难,就这么回事情。

  这个世间是释迦牟尼佛的凡圣同居土,在凡圣同居土里面,有圣人跟我们在一起住。哪些是圣人?放得下的是圣人,放不下的是凡夫,诸位从这个地方去观察,你就会认识圣贤了。佛菩萨应化在世间,无论是什么样身分,男女老少、各行各业,你都能够发现他是再来人,再来人能放下。凡夫决定不肯放下,不肯放下他的心思是乱的,他的念头很复杂。一切放下的人,他的念是清净的,纵然不是一念,与一念非常接近,这是圣贤。得一念是圣,接近一念是贤。净宗法门好,我们放下一切杂念,一心念佛,这一心念佛是接近一念。所以这个法门,今天我们读到我们可以学,我们用什么方法学?用执持名号的方法来修学,二六时中心里不离阿弥陀佛,这就是接近一念。阿弥陀佛还是一念,这个一念不是真的,真的一念是没有念,无念才叫真正一念,我们现在还有一个阿弥陀佛。六祖能大师讲「本来无一物」,我们现在还有一物,这个好!我们不多,只有这一念,这一念就是接近一念,念头没有那么复杂了。可是你要记住,阿弥陀佛一忘掉的时候,乱想又来了。怎样能够维系着阿弥陀佛不间断,这就是功夫。所以,为什么建念佛堂大家在一起共修?无非是希望这一念能够绵绵密密保持住。除了睡眠,没有办法,自己不能控制。可是念个三年五载,功夫成熟了,作梦也念佛,那个时候你的功夫真的不间断。梦中也念佛,所谓「日有所思,夜有所梦」,他已经成习惯了,这个时候才叫功夫成片,才叫功夫得力。但是现在的社会跟从前不一样,分工分得很细,竞争愈来愈烈,你要不竞争,你就会被淘汰,你就会落伍。为了生活、为了生存,你也没有办法把这些工作舍掉,那怎么修法?工作的时候,把佛号放下,认真去工作;工作完毕的时候,把工作放下,佛号提起,这就行。这依旧符合不间断,这古大德教导我们的,这个法门对我们就方便了。一定要牢牢的记住,工作完毕的时候,佛号一定要提起,决定不要去胡思乱想。

  居士林念佛堂建立了,提供大众念佛,好!我们这个地方,刚才有同学来找我,他们想到居士林念佛堂去念佛,不必要,我们那边的念佛堂可以念佛。我们在此地,我们的工作是研教,放下研教就念佛,我们就这两桩工作。不研究经教就念佛,不念佛就研究经教,时间一分一秒都不要让它空过,我们妄想分别执着不需要放下,自然就没有了,你这个功夫取而代之了。我们念佛堂旁边有个小房间,听说小房间放些东西,那东西可以搬走。现在我们男众同修搬到对面宿舍去了,有空间搬走,这个房间空出来,念佛念累了可以休息,休息好了赶紧出来再念,我们这个地方的念佛也不能够中断。男众同修,我们请李会长跟杜氏祠堂负责人交涉一下,他们的顶层是个祠堂,希望那个地方开放,让我们男众在里面念佛,他祖宗也沾光,也会跟我们一起念,好事情!

  拜佛,我们可以去买小的、长方形的地毯,那个拜佛非常之好,一个人一个。采取我们现在念佛堂这个办法,绕佛,念佛决定是以绕佛为主,绕佛累了的时候,这才坐下来止静休息,这是不得已的;休息一会儿,一定要再绕佛。如果妄念很多,或者是昏沉,要拜佛。拜佛还打瞌睡,拜佛还要睡觉,那你就干脆去睡好了;睡好之后出来再念,这个没有压力,没有限制。我们这个方法,在海外提倡以来,很受一般念佛同修的欢迎,依照这个方法做大家都很欢喜。现在居士林念佛堂也采取这个办法,听说大家也很喜欢这个方法。这个方法,我们进入念佛堂之后心地清净,一丝毫压力都没有。还是依众靠众,依众靠众当中,自己还能随顺自己的体力,身体好的拜佛拜得快,身体差一点拜佛动作就慢,各人拜各人的,这样就方便了。敲着引磬一起拜,动作快的嫌太慢,体力差的嫌太快,他都生烦恼,都有压力。现在是各人拜各人的,你喜欢慢你慢慢拜,你喜欢快你快快拜,彼此不干涉,这就自在了。但是念佛的佛号音声要统一,只有这一桩事情。因为念佛的声音不统一的话,那就太吵杂,变成噪音,秩序就破坏了。只有念佛的音声统一,其余的都随各人的体力。你绕佛,你喜欢走得快,你就快走;他喜欢慢慢走,他就慢慢散步,都不相干扰。

  我们的目的无非都是要求得一心,我们明了这个原则,在日常生活当中最重要是用清净心。我们一般讲,舍弃自己的成见,这就接近清净了。如果自己有成见,自己有主观观念在,就很麻烦。放弃自己的成见,纯客观的这种观察,你就容易开智慧,这才真正能达到恒顺众生,有成见就不会恒顺。你有你自己的看法,你有你自己的主张,你有你自己的好恶,有你自己的标准,一定叫别人符合你的标准,这叫攀缘。我们自己放弃成见,能随顺别人的标准,这叫随缘。随缘而不执着,就是佛菩萨;随缘里还有执着,这是凡夫。这里面的差别,实在讲非常微细。诸佛菩萨跟我们六道凡夫,他示现在六道,我们在生活状况,实在讲没有两样,看不出来,可是用心完全不相同,佛菩萨心清净,凡夫的心是染污的,染净不相同,迷悟不相同,所以善恶也就不一样。佛菩萨讲的善恶我们不懂,名称是一样,标准不相同。

  这是讲我们在生活当中,如何来学习妙庄严的法门。这个地方说的是一个总原则,与八万四千法门、无量法门都相应,不但是佛家讲的这些法门,世法里面无量无边的法门也相应。世法佛法本来就不二,讲到最极微细处那就是起心动念,念头,我们晓得太微细了,剎那生灭,每一个念头都相应,那就没有不相应的,这把世法、佛法全部都包括在其中。我们要知道怎样去修学,从哪里下手?《楞严经》上讲的「最初方便」,我们要懂。如果不懂的话,不知道从哪里修起,你所学的东西没有办法落实,在生活上用不上,岂不可惜吗?一定要晓得如何去落实,从哪个地方学。利根的人,从起心动念之处学;根性不利的人,从言语造作上去学。先学什么?先学持戒,这是最初方便。持什么戒?五戒十善。不要搞得太高,太高了到最后都落空,都变成形式,我们从最低的地方下手,学五戒、学十善。同学们你们在这里发心学讲经,经律论我们都要讲,多讲讲戒律的方面。在《无量寿经》三十二到三十七品就是讲五戒十善,细心的去读,认真的来宣讲,你体会到多少,你要落实多少,你就真得受用。你连这个经义都不能体会,你怎么能够落实?从这里学起。在佛教戒律里面,对我们出家人来讲,最有利益的是《沙弥律仪增注》。出家人能够把这个小册子里面所说的全都做到,你就是末法时期的圣人;比丘戒、菩萨戒太高了,真的我们不容易做到。能够做到沙弥就了不起,十戒二十四门威仪你都能够通达明了,你都能够落实,你不是圣人谁是圣人?

  经律论三藏,我们净宗的经有五经,论有《往生论》,律用《沙弥律仪》足够了。而印光大师他老人家,用《感应篇》、《阴骘文》来代替戒律,也是好办法,这个意思更好、更深、更广,很值得我们赞叹。他这种提倡,真正是苦心救度世间的劫难。因为我们标榜佛家的戒律,《沙弥律仪》确实很好,在家人也可以学;但是有很多人不相信佛教,佛教的东西拿出来,他排斥、他不接受。所以我们用《感应篇》、用《阴骘文》,不是佛教的,大家提出来,好象你很公平,没有门户之见,容易接受。印祖的苦心,我们要了解,只要能劝导一切人断恶修善,就能够达到消灾免难的效果,无论哪一家的学说都好,何必一定要把佛教搬出来?他讲的跟佛教没有两样,那就等于是佛说的,没有差别。从这个地方,你也看到佛法心量之大,确实没有分别、没有执着,只要是符合善的标准,不管什么人说,不管是哪个宗教,我们统统采取、统统接受、统统尊重、统统依教奉行,没有成见,大公无私。世间有不少人先入为主,他坚持他的成见,很不容易接纳外人的意见,这个就很难了。我们从佛法里面来观察,佛法没有这个情形,这是佛法之殊胜。佛法讲真实,真实里面没有差别,真实里面决定没有自私,真实里头决定没有妄想;才起心动念,已经就离开真实了。儒家讲中庸,佛法讲中道,中庸、中道就是真实,中是中正,没有一丝毫偏邪。我们起一念偏了,就偏了一点点;再起一个念头,偏的幅度愈来愈大。所以一有妄想就偏了,一有分别那就九十度的偏差,一有执着那是一百八十度的偏差,全错了。诸佛菩萨一念,一念是中正,一丝毫的偏差都没有。

  『悉知众生心』,一心是能知,众生心是所知。我们今天讲观机,你的心愈清净,你观察得愈真实;你有成见、你有分别、你有执着,你观察就非常困难;换句话说,你所看的是外表,真相你没有看到。人家的现相都摆在面前,都显露在外面,没有一丝毫的隐瞒,可惜我们自己看不出来,看不出来的原因就是自己有妄想分别执着。为什么诸佛菩萨看得出来?「一念悉知」,悉是究竟圆满,没有丝毫遗漏。我们今天没有自知、知人之明,明是智慧,就是受妄想分别执着之害,我们要是把这个东西舍弃,能力就恢复。唯有知众生心,才能够随机应现,就跟菩萨一样,应以什么身得度就现什么样的身分,应当给他说什么法,就给他介绍什么法门。而佛在《大集经》上告诉我们,「末法时期,净土成就」,这是一句真实话。可是劝导一切众生修学净土法门,是要有善巧方便,现在的话说,要有技巧。众生根性不相同,他喜欢学什么,不妨先随顺他修学,到他修学遇到困难,路走不通了,这个时候你可以劝导他:这个路走不通,我们不妨试试看那一条路。而决定不是说,净土好,别的法门都不行,这个样子人家起反感,决定不能接受;一定要随顺他的根性,随顺他的爱好,今天讲是多元文化。所以观机相当不容易,观机透彻,应化在世间,没有不得众生拥护的,大家都爱戴你。你没有私心,你没有成见,你不固执,跟你接触就觉得非常容易,才能够教化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族群、不同的宗教信仰,让他们人人都知道断恶修善。

  善心可以说一切众生都有,都喜欢善心善行,所以劝人断恶修善不是难事,难在哪里?难在如果自己本身做不到,劝人就难了;自己本身先要做到,然后劝人,人家才相信。世尊三转法轮,最后作证转,我已经做到了。四谛法那是举个例子,佛告诉大家世间种种苦的现象,这是示转。上根利智的人听到,他就觉悟;中根的人觉得你说这个与我还有一层距离,所以佛进一步劝他,「你应该要知道」,这是说到自己身上来了,中等根性的人明白了,佛是为我说的,不是为大家说的,不是与我不相干,他就能接受;下根的人还不行,还不相信,所以佛最后作证转,「我已经知道」,佛一定自己作证。佛说五欲六尘的享受是苦不是乐,你能知道吗?佛知道,所以佛把这个舍掉。佛舍掉这些,我们今天明白了是舍三途、舍六道,这个东西是三途六道的因缘。因跟缘舍掉,当然不会有果报,所以他过的这种生活方式,那是佛菩萨的生活方式、天人的生活方式,如前面所说的,一丝毫的负担都没有,包袱丢得干干净净,一身的自在。我们今天出来旅行,都带很大件的行李,我一看那个很苦,累赘!佛菩萨旅行,你们有没有看到佛菩萨旅行有带行李的?我们看那些变相图,画出来的在空中云彩里头,身上轻得就像羽毛一样在空中飞行,没有看到他带行李。

  我们今天的根性,实在讲不是上乘根性,所以没有办法不带行李,行李带得愈少愈好,不是必要的决定不要带。我们是佛弟子,在末法时期不能离开经典,所以经书一定要带,带三本就行,《无量寿经》、《弥陀经要解》、《大方广佛华严经》。《华严经》不要带那个本子,那个本子太重,不必带注解的本子,带完全是经文的。现在台湾有印的三种《华严》三册,我们带一本《八十华严》就行了,一部《华严经》一册,大概也只有这么厚的样子,那个本子好。无论到哪里,我们身上只带三本书,轻松自在。带一些换洗衣服,非必要的东西尽量把它放下,我们就得自在。这也是现身说法,我们出去旅行,「法师,你行李就这么一点儿?」是!从前出家人哪有行李?背个包袱,几件换洗衣服、经书,打个包袱背在身上就走了。哪有那么大的行李,笨重,手拉都拉不动,这是我们应当要晓得的。道场是提供给大众熏修的,这里面设备当然愈完善愈好,道场是个学校,我们到那个地方去,设备齐全,参考资料很丰富,只限于在那里受用。学习抓住纲领、记住纲领,要深解义趣,我们这一生受用不尽。不仅仅在佛法修学上受用,实际上佛法修学就是日常生活,我们对人、对事、对物,不就这么三桩事情吗?觉而不迷,正而不邪,净而不染,就是佛法。佛教导我们东西太多了,每一天熏修,毛病习气还是照犯,从这个地方我们就体会到,烦恼习气是多么的深、是多么的重,要觉察得到!你能够觉察到,警觉心就提起来了,就晓得非断不可,不断这一生大好的机会又错过了,怎么样也要把它舍弃、也要断掉,求生净土重要。这一生要不能得生,将来决定还是会生净土的,为什么?我们跟阿弥陀佛结了缘。但是李老师讲的话讲得好,你不免长劫轮回,你还要受多少磨难。这些磨难,说老实话,叫冤枉受的。可以现在就去,可以不再受磨难,这个关键就是我们随顺佛陀的教诲,还是随顺自己烦恼习气,就这一念之差。随顺我们自己烦恼习气,那就慢慢来,长劫轮回;随顺佛菩萨的教诲,我们这一生就成就,当生成就的佛法,这是我们不能不知道的。天王他所修证的法门因果都通,在他是果地上的,在我们是因地上的修学。这一段长行就介绍到此地,下面我们再看偈颂:

  【尔时知足天王。承佛威力。普观一切知足天众而说颂言。】

  这是说偈的仪式,每一段都有这个仪式,我们读得太多,读多了千万不要厌烦,一看这个,这还有什么讲头的,翻过去就算了。要知道每一段前面讲这个是提醒我们,我们的毛病就犯在此地。研教、听经不能开悟,念佛功夫不能成片,毛病都出在这个地方。我们是粗心大意,没有一丝毫诚意,没有一丝毫恭敬,你怎么会得到?印光大师讲得好,「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诚敬得十分利益」,这是诚敬的教学。『承佛威力』,这是谦敬;绝不以为是自己的,自己有能力,自己有智慧,这个观念错了。纵然是自己有,也要谦虚,尤其是教初学,自己要做出谦虚,给初学人做个榜样。现在人不懂得谦虚,都以为自己很聪明,自己很有能力,自己发明的,自己创造的。诸佛菩萨,你查遍《大藏经》,决定没有这种字样。连释迦牟尼佛讲经说法,都不说是自己说的。《华严经》的注解,你们看清凉大师的注解,在玄义里面,佛说法跟孔老夫子一个态度,「述而不作」,不是自己的创作,他所说的是古佛所讲的,「我所讲的不过是转述古佛所说而已」,你看看谦虚到这个程度。孔老夫子也是这个态度,述而不作,一生没有创作,所讲的都是古圣先贤所说的;释迦牟尼佛所讲的,都是过去古佛所说的,谦虚!这是我们要学习的。

  菩萨说偈赞佛,陈述自己的心得报告,「承佛威力」,这是佛力加持,我们有什么能力?谦虚到这个程度,一丝毫贡高我慢的念头都没有。我们今天上台,展开经典能讲到一点道理,佛力加持,承佛威力。诸位在这里听讲,听到有一点心得,听到有一点欢喜,不是自己有能力、自己有智慧、自己有善根,承佛威力。处处要学谦虚,处处要学谦让,我们在佛法里才真正学到东西。绝不可以有一点点自尊自大,傲慢的念头,这个念头是障碍、是烦恼,障碍你智慧,你不会开悟。所以经展开你看不懂,给你讲你听不懂,听把意思听错了,什么原因?傲慢、自大。所以障碍在自己一边,不在外面。记住印光大师的话,学诚敬,诚敬是入道之门。

  下面这一句表现得更好,『普观一切知足天众』。这上面是对佛,下对一切众生。上面是对佛的尊敬,下面对一切众生的尊敬,显示出「生佛平等」。他看佛,这个佛说本师释迦牟尼佛行,说一切诸佛也行,本师的教诲,一切诸佛威神的加持,这都是真的。「普观一切知足天众」,这是他们这个族群,大族群。诸位要晓得,一尊佛的化土,一个三千大千世界有知足天,知足天不是一个,诸位同修都知道它是欲界天。佛在经上告诉我们,这一个大千世界里面四禅天只有一个,一个四禅天,三禅天有一千个,四禅是天顶。佛家讲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三界通常是这样讲法。三千大千世界,单位世界的天顶是初禅,小千世界的天顶是二禅,中千世界的天顶是三禅,大千世界的天顶是四禅,所以四禅一个。你想想看,三禅就一千个,二禅一千乘一千,百万个,初禅再乘一千;欲界天是在初禅下面,你就晓得知足天有多少个?弥勒菩萨到底在哪一个知足天?我们娑婆世界的兜率陀天就很多,你要知道弥勒菩萨在哪一个兜率陀天,给你讲兜率陀天,你都找不到。

  我这个讲法,你就晓得他说的是个大的族群。还不够大,为什么?我们才讲一个大千世界。《华严经》上讲,它这个境界是尽虚空遍法界无量无边诸佛剎土,每一个诸佛剎土都有这么多知足天,你才晓得这个族群之大,大到不可思议。所以是把虚空法界不同的族群、不同的族类,归纳为二百七十多个,每一个族类里头都是无量无边。举出十位天王来表法,十位是代表无尽,它不是数字,代表无量无边。这里「普观一切知足天众」,这个一切知足天众范围有多大,我们没法子想象。所以大家不要看到这个,大概就是讲前面这十个,那我们就全把意思错会了。这十位就是代表大千世界里许许多多的兜率陀天,他们都是兜率天王。兜率是梵语,翻成中国是知足的意思。而补处菩萨都在兜率天修行,为什么不在其他天上修行?其实是表法的。补处菩萨无论在哪个地方,都叫兜率内院,不管住在什么地方都叫兜率内院。兜率内院表什么?表知足。你只要知足了,你住在此地,此地就叫兜率内院,就是兜率天。它是表法的,并不专指一个地方。就像后面五十三参,善财童子参访南方,那个南不是东南西北的南;善知识所住的地方都叫福城,那个福城不是真正指定哪一个城市,只要是真正有智慧、有德行的人,住在那个地方,那个地方就叫福城,那个地方就叫南方。南是象征光明,智慧光明这一方,取这个意思;兜率也取这个意思,知足。菩萨要成佛,记住!先要知足,不知足不能成就。样样都知足,我们的道业就有基础、有根底,要懂这个意思。所以普观一切知足天而说颂言。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偈颂下一次再讲。


大方广佛华严经(第一六六卷)

    请看知足天偈颂的第一首:

  【如来广大遍法界。于诸众生悉平等。普应群情阐妙门。令入难思清净法。】

  这是知足天王他的修学报告,前面长行我们读到,他所修学的是「得一切佛出兴世圆满教轮解脱门」。知足天就是兜率陀天,也是补处菩萨修学的道场;换句话说,我们一般人讲的后补佛,他在那个地方等待着补佛的地位。所以在菩萨之中,这是无比的殊胜,我们要重视他表法的义趣。「兜率」是梵语,翻成中国意思是「知足」,知足对我们来说非常重要。在菩萨行里面,从初发心(在四念处里面,佛就教导我们,四念处是初学)一直到成佛,还不离开知足,永远是知足,永远要守住知足,知足才有真正的乐,知足常乐,这是我们要记住的。清凉大师在注解里面注得很简单,但是很清楚。前面两句是说明,诸佛菩萨出兴在世间的意义,也就是说他为什么到这个世间来。他来是为众生、是为佛法,所以说是「令正法久住世间」。正法是什么?是如理如法的教学,这就称之为正法;如理,他所教学的内容就是自性的真理,他所教人的方法就是自然的法则。顺乎心性,顺乎自然,这个法就叫做正法;凡是违背自性、违背自然的,那就不是正法。我们从这个地方去省思、去观察;由此可知,人类种种科学技术的发明,有没有违背自然?我们可以想象得到,不违背自然的少,违背自然的多。什么事情不违背自然?顺着自然发展的这些科学技术,不违背自然法则;破坏自然环境的那些发明,违背自然。凡是违背自然,必定带来自然的灾害,我们现在所谓天灾,天灾人祸是从这么来的。所以佛教给我们,怎么样去顺应自然、随顺法性,你能够得到一切圆满,佛家讲大圆满。

  人希望能够飞行,很远的地方随意就能够到达,佛有方法教给你,你去发明飞机、发明火箭、发明太空梭,违背自然。佛教给你的方法,教你修神足通,神足通是随顺法性的,不违背自然,而且速度比你们这些科学技术高明太多了。从中国到美国坐最快速的飞机,也要飞十个小时,听说现在科技又进步了,飞行的速度大概快了一倍,将来中国到美国飞行的时间,大概只要四个小时的样子,中国到此地可能只要两个小时。但是你有没有想到,西方世界那些菩萨用不着这些科技的交通工具,他们每天去参访十方无量无边诸佛剎土,那个距离是天文数字,不可思议,随念即到。也许有人说这是神话,这不可能的。可是我们在中国古时候的笔记小说里面看到很多,大多数看到什么?狐仙,这个事情是真的不是假的,他有能力很远的距离剎那之间能到达,他怎么到达的?他可以把身体,身体是物质,把这个物质转成为能量、转成为光,就快了,用光的速度到达他想到达的地方,这个光看到落下来,变成人或者变成狐狸。这就是现在科学家讲的能与质的转变,他知道怎么转变法,如何把自己身体物质转变成能量,又可以将能量恢复自己这个物质的身体。这个不违背自然法则,这是顺乎自然、顺乎法性,决定没有破坏自然环境。

  佛告诉我们,这些能力是我们的本能。佛法讲的随类化身是本能,我们今天本能丧失掉,动脑筋去借用外面的环境,想达到自己的目的,这全错了,这不是正法。法的正邪,差别非常的微妙,我们要能够细心去观察、去体会,如何能帮助一切诸佛,令正法久住世间,利益一切众生,一切众生包括有情众生、无情众生,这才是真正的正法。所以诸佛菩萨出现在世间为这桩事情,为广度众生;广度众生,无非是令一切众生破迷开悟,觉悟正法、信解正法、修学正法,这才满足自己的愿望,比科学技术高明太多了,科学技术简直不能比。谁能相信?古时候相信的人多,现在相信的人没有了。为什么古人能相信,今人不相信?古人从小有教养,有良好的家庭教育,善知识的教学,还有社会的教育,自小熏陶。内有善根,外有善缘,所以他能够接受、能够相信。

  我相信有许多同学曾经亲眼见到,一个人在临命终的时候,会跟他旁边的人说他见到什么人,哪个人来了,他就在那里。他所说的都是已经死去的家亲眷属,或者朋友一类的,都是他所认识,全是死去的人。他为什么见到?我们为什么见不到?不但见到死去的那些人,他们那些样子、状况,他都看清楚,还见到许许多多的境界。韩馆长在往生之前,前几天,她见到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来了,见到西方极乐世界的莲池,水好大。这不是幻想,幻想想不到的,她真正见到了。所以在日常生活当中,只要我们留意,细心去观察,超越科学的事情太多了。西方人,我们在美国住得很久,知道美国最近这几十年来,很流行与灵界的沟通。他们多半用催眠的方法,能够叫一个人在深度催眠状况之下,说出他的前生,前一世、前两世,甚至于前五、六世,他的生活状况、他的家庭,他叫什么名字,当时社会的状况,你要问他「你使用的钱币,你服装的款式」,他都能说得出来,录音记载下来。他醒过来之后一无所知,完全不知道,然后到那些地方去查对,果然是这个情形。因为这个原因,有许许多多人相信佛家讲的六道轮回,他们承认。甚至于还有基督教的一些牧师,对佛家讲的轮回的事情,他们肯定。为什么肯定?都是从这些方式上明了的。还有许多人在深度催眠状况之下,说明他们前世不是住在地球上,住在另外一个星球上,我们现在讲是外太空人,到地球上来投胎;还有一些人前世是畜生身,自己是蛇、是猛兽,他都说出来。所以佛菩萨示现在这个世间,教我们这些事实真相,让我们了解,让我们明了。

  第一句是讲「体智俱遍」。『如来』,这个地方没有说佛,说如来。经典上常常用「如来」这个名词、用「佛」这个名词,是有用意的。凡是说如来多半是从体性上说,说佛是从事相上讲,有时候两者是一个意思,有时候两个名词是两个意思。这个地方我们要看作自性、心性,心性之体是空寂的,清净寂灭。清净寂灭的理体,含藏着无量的智慧、无量的德能,『广大遍法界』。这个是谁?就是我们自己本人。你要是圆满证得,就叫做成佛;没能够证得,就叫凡夫。在佛位,你圆满的性德(就是无量智慧、无量德能)并没有增加一分;我们今天在凡夫位,我们心性的智慧德能并没有减少一分。所以如来在果地上,他们的思想见解跟我们不一样,我们有差别、有执着,他没有。他看到虚空法界一切众生都是如来广大遍法界,所以『于诸众生悉平等』。这个「众生」,不但人是众生,所有动物都是众生,植物也是众生,正报里一毛端是众生,依报里一微尘也是众生,统统平等。为什么平等?无一不是具足「如来广大遍法界」;换句话说,无一不是究竟圆满。密宗里面讲的「大圆满」,这个地方经文讲「广大遍法界」就是大圆满,显密不二,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佛在果地上圆满证得,所以才能够说得出。

  我们接受佛的教诲,要能够体会得到,开经偈上讲「愿解如来真实义」。我们能够有一念相应,经上常讲「一念相应一念佛」,与什么相应?与如来广大遍法界相应。这个相应,不要以为一念时间很短,真的是剎那之间。一念相应,那一念就契入境界,是圆满的大觉。我们有没有?有,不是没有,现在就有,但是过一会儿就没有了。我们麻烦就在此地,就是不能把它保持住。读经的时候、研究讨论的时候,那个一念相应真有,可是到第二念就不相应了。从这个地方可以证实,马鸣菩萨讲的「本觉本有,不觉本无」。有本觉本有,你才会有一念相应,你要没有本觉,你怎么可能相应?不觉虽然本无,但是我们不觉的习气太重,不觉的时间太久了。怎么不觉?迷在妄想分别执着里面,所以你就不觉。妄想分别执着除去一分,你就一分自觉,除去两分你就两分自觉,你不能把妄想分别执着除掉,那你只可能偶尔剎那一念相应。这一念相应,可能在一生当中有一次、两次,可能在多少年当中会有那么一次;每天接受正法的熏陶,次数会增加,一年当中有几次,一月当中有一、二次。我们今天是天天在读诵大乘,可能每天都会有一、两次,这个好,难得!时间虽然很短,像闪电一样,总算你在无量劫来都堕落在无明里面,会有一、两次闪电发现,这就很可贵。希望这个次数愈来愈多,希望这个时间愈来愈久,你就得大受用。我们就明了了,诸佛菩萨出现在世间为什么?帮助我们这桩事情。首先我们要肯定,深信不疑,我们的自性跟诸佛如来果地上所证的自性是一不是二,我们要肯定,虚空法界一切众生确确实实跟自己有密切的关系,我常讲「是一个生命共同体」,密切关系。能够如是肯定,我们这个相应就会频繁,次数增多,时间也逐渐延长,这个就是觉悟。能够把这种状况保持住,就叫做开悟,大彻大悟,明心见性,见性成佛。

  怎么能够把它保持住,不把它失掉?保持住之后的现象,就是底下这一句,「于诸众生悉平等」。有同学问我,近代有不少高僧大德,在家、出家修行很好的,他们有没有得定?有没有见性?有没有开悟?经是标准,于诸众生悉平等的人,不但是开悟,他的心是平等的,得定的人也平等,得定是相似位,开悟是分证位,得定是相似的平等,他在定中决定平等,但是定失掉,他就不平等。所以定功浅的人,入定平等,出定就不平等,这是定功浅的。定功深的人,那个定没有出入,入定心在定中,出定心还在定中,那是定功功夫深的人。佛经上常讲「那伽常在定,无有不定时」,行住坐卧都在定中,这个定才管用。入定就有定,出定就没有定,这个定的作用不大。

  这些境界不平常,我们在经典上读到,阿罗汉、辟支佛、权教菩萨都还不行,但是他们处事待人接物跟我们有显著的不同,就是他以清净平等觉对人、对事、对物,这是真正有定功的人、有智慧的人,一定是这样的。可是要问到过去、未来的事情,他们必须入定,他才晓得。我们在《地藏经》,这《地藏经》刚刚讲过没多久,光目女要问她的母亲过世之后,现在在什么地方,她问阿罗汉,阿罗汉要入定他才能看到,出了定之后他才可以跟她讲。由此可知,功夫还不够深。如果是法身大士,行住坐卧都在定中,不必要入定,你什么时候问他,他什么事都知道。他六根的能力,用现在的话,所有时空维次他全都突破,他不需要作意、不需要入定。功夫不够的,要入定才能突破时空维次,才能看到其他道众生生活状况,看到饿鬼道,看到地狱道,看到天道。这都是时空维次不相同,唯有在禅定里面才能够突破。现在科学家还在研究,想什么方法来突破,他所想出的方法都是违背自然法则,违背自然法则必定带来很大的灾害。

  我们今天需要光明,发明这些电灯确实给我们带来很多的便利,但是这种光明也是违背了自然法则;虽然带来便利,但是有副作用。凡是顺乎自然、顺乎法性,只有利而没有害。我们在《虚云老和尚年谱》里面看到,我们相信这个记载是真实的。老和尚有一天到庙里面去,可能在庙里办一点事情,黄昏的时候回到自己的茅蓬,距离相当远,都是走路。他的心在定中,虽然走路,没有妄想、没有分别、没有执着,回自己茅蓬。半路上遇到两个出家人,都认识的,这两个出家人打了灯笼,天黑了,遇到老和尚,老和尚没有打灯笼,他就提醒老和尚:「老和尚,天这么黑了,你到哪里去?」虚云老和尚听到这句话之后,天马上就黑了。他在没有说这句话的时候,譬如他是四点钟出门,他永远保持四点钟那个时候的光明,因为他没有分别、没有执着,他在光明之中。人家这一问,他分别执着起来了,这个光明立刻消失。从这个地方我们也能觉察到,佛经常讲的「佛光遍照」,什么时候你能见到?离开妄想分别执着,你就见到了。我们凡夫就是堕落在妄想分别执着里,见不到光明,所以要靠灯笼,要靠灯烛。这些小故事、小公案,里面含藏着大事因缘在其中,很可惜这些记载,多少人看了都没有在意,没有去体会它,没有细心观察它,它告诉我们宇宙人生的真相。

  我们学佛,最重要的是开发性德,这个比什么都重要,这是最真实的。开发性德当中无量的智慧、无量的德能,怎么样开发?经论里面讲的方法太多了,方法无量无边,所以是无量法门;法是方法,门是门径、门道。可是它有个总原则,断烦恼、破无明是总原则。佛告诉我们,我们自性德能是被这个东西障碍住,无明烦恼障碍住了。佛家讲的见思烦恼、尘沙烦恼、无明烦恼,我们把这个话变一变,变通一下大家好懂,妄想就是无明烦恼,分别就是尘沙烦恼,执着就是见思烦恼,我们用这个话来说,大家容易听得懂,不需要再加详细解释。所以我们对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世间法、出世间法不要去执着,你的见思烦恼就断了。你还要去执着,那个麻烦就大,你第一个关口不能突破。我们求生西方极乐世界,最低的功夫就在这一点,只要能够放下一切执着,带着分别去没有关系,带业往生。妄想分别没有断可以带去,带业往生。执着不行,执着一定要把它断掉,断不掉要把它压住,伏烦恼。能够做到伏烦恼,是功夫成片;能够把执着完全断掉,那就是事一心不乱。所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事一心不乱生方便有余土;功夫成片,就是你能够把执着控制得住,不让它起作用,也就是说这种执着不害自己、不害别人,你就把它控制住了,事实它并没有断掉,只要控制,不伤害自己,不伤害别人,这叫功夫成片,你可以生凡圣同居土,决定能往生。如果控制不了见思烦恼,它在日常生活当中还起作用、还做主宰,做主宰就是我们的生活随顺烦恼、随顺自己的执着,这个很糟糕。随顺自己执着是决定造业,所以《地藏经》上说「阎浮提众生,起心动念无不是罪」,就是说这桩事情。决定不可以随顺自己的意思,我想怎样怎样,你全想错了。

  所以凡夫,我说得很多,真实智慧随顺佛的教诲,这都是佛说的。佛讲没有证得阿罗汉之前,决定不要相信自己的意思,自己的意思全是错误的。再聪明、再有智慧,世智辩聪,不是真智慧。真智慧什么人有?断了见思烦恼,证阿罗汉果的人他有;也就是说,我们对于世出世间一切法完全不执着了,你才可以相信自己。可是这个话佛是方便说,不是真实说。如果真的你见思烦恼断了,可以相信自己的意思,你永远堕在二乘。所以佛说,声闻缘觉堕涅盘坑,他为什么会堕涅盘坑?相信自己意思。什么时候他能把自己意思放弃掉,就是转小成大,他舍弃、放弃之后,随顺佛的教诲,他就入大乘。真正讲到你能够相信自己意思的,那是什么人?法身大士,至少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你用的是真心,不再用妄心。

  十法界里面佛、菩萨,那个佛是天台家讲的藏教佛、通教佛,没见性,没有见性的人不能相信自己意思,这是跟你说老实话,跟你说真话。说真话,阿罗汉、辟支佛、权教菩萨、藏通佛果,都不能相信自己意思。我们是凡夫,跟他们相比差远了,他们还随顺佛陀的教诲,我们要离开佛陀教诲,决定堕三恶道。我在这里跟大家讲真话,为什么?因为用的是八识五十一心所,十法界的人都是用八识五十一心所。四圣法界,虽用八识,用得正,所以过失少,他能够脱离六道。没有大过失,有小过失,什么小过失?不能见性。不能破无明,不能见性,这是小过失。法身大士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这个时候他用真心,他不是用妄心,相宗里面讲「转八识成四智」,他用四智,他不是用八识,这个时候才真正可以相信自己,自己是什么?心性。说得粗浅一点,他的相信是信心性之理、因果之事。千经万论诸佛菩萨所说的道理总不出心性,所说的十法界依正庄严的事相总不出因果,所以他相信心性之理、因果之事,那还能有错吗?这才叫相信自己。我们今天对于心性之理、因果之事,是一无所知,相信自己,相信自己什么?相信自己的妄想,相信自己的烦恼,相信自己种种虚妄分别执着,这还得了吗?念念都是错误的。

  我们人不能够觉察,听到佛菩萨这个说法还反抗,你怎么可以说我念念是错误的?不肯承认,都以为自己是对的,佛菩萨所说的是骗人的,叫我们听他的话跟他学,被他牵着鼻子走。众生都想做好汉,都想牵着别人走,谁愿意被别人牵着走?其实世出世间的大圣大贤,从来没有这个念头要牵着别人走,没这个念头,他所讲的全是自性,随顺他的教诲就是随顺自性,就是随顺自然。他所讲的是不是他的意思?不是,这一层我们一定要认知;否则的话,我们就会误会,我们被释迦牟尼佛牵着鼻子走,被阿弥陀佛牵着鼻子走,我们就全部错了。可是甘心情愿让佛牵着鼻子走的也还不错,为什么?他会把你牵到极乐世界,他把你带到好地方,没有带到坏地方,也能有成就,成就不大,小成就。虽然说小成就,在我们众生界上来讲是大成就,在佛菩萨法界里面他是小成就,为什么?他没有自信心。如果明了佛陀所说的全是自性,全是顺乎自性、顺乎自然,我们才晓得随顺佛陀是随顺我们自性,随顺佛的教诲是随顺自然,这样我们的信心坚定了,我们才真信。佛不欺骗我们,今天我们随顺自己意思,是违背了自性、违背了自然,佛何尝有一点点意思?他要有一点点意思,那跟我们有什么两样?他就变成凡夫了,诸佛菩萨、大圣大贤没有一点点意思。

  我常常勉励我们同学,我们应当把对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控制的念头放下,那个念头就是自己的意思。这个意思是无明、是烦恼,无始无明,不是学来的,与生俱来的烦恼。两、三个月的婴儿,你仔细去观察他,他就有这个意识想控制外界,他喜欢的玩具他就想得到,抓到手上紧紧的,人家要抢他就哭,这个意识就能够显示出来。与生俱来的烦恼很严重,我们不能够脱离轮回,念佛不能往生,原因就在此地,所以不可以不放下,放下得大自在。控制的意念就是无明,如果发展到要想占有,那就造业。我们要占有一切人、占有一切事、占有一切物,这造罪业,轮回业;控制的意念是轮回心。你要不能把轮回心、轮回业放下,怎么能往生?阿弥陀佛确实是慈悲,你不肯放下,拉都拉不动,不是他不来接引,没有法子,他没有办法,你的业力太重了。经上常讲「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众生的业力不可思议,经上常用比喻说,业力「能深大海,能敌须弥」,所以它的力量跟佛的力量是相等的、平等的,佛没有办法消除众生的业力。我们必须自己觉悟、自己放下,然后再得佛力加持,我们能很轻易的脱离三界六道,这在无量法门里面第一殊胜微妙。

  第三句讲『普应群情阐妙门』,这就是诸佛菩萨到世间来的事业。前面你看到的,广大、圆满、平等的智慧,平等的心愿,应化到世间来就干这桩事情。「普应群情」,这个「应」好!应,可见得佛菩萨到这个世间来示现不是主动的,不是「我想来」,不是的,是你们把他请来的,他是被动的;众生有感,佛菩萨就有应,他「应」是被动的,不是他主动来的。他到这个世间来,现什么样的身相,说什么法,住世久暂,全是众生应。好象我们这个道场,请一个法师来弘法,我们是礼请他的,他就来了。我们请他讲一个月,一个月时间到了,我们不再请他,他就走路了。我们请他住一年,这都有期限的,这个期限是我们订的,不是他订的。他应化在这个世间,没有时间长短的观念,全凭众生之感,也就是我们众生的希求。我们想想哪一个众生不想佛久住世间?

  这样说起来众生感的力量很强大,佛为什么不来?这个感是真的还是假的?希望佛菩萨来,我们大家热闹热闹,这种感是假的,不是真的。真的是真想学,真想脱离六道轮回,真正觉悟到六道轮回之苦,六道轮回的恐怖,这样的感佛菩萨才来。希望佛菩萨常常来,我们热闹热闹,这种佛菩萨不来的。也有人来,谁来?妖魔鬼怪来,妖魔鬼怪变现佛菩萨的形相,跟你一起来凑热闹。《楞严经》上说得好,「末法时期,邪师说法,如恒河沙」,那个邪师就是妖魔鬼怪,魔来了。这是《楞严经》上说,「因地不真,果招纡曲」。因地是你感的因地不是真实的,所以果报感得来的不是真佛,假佛来住世,魔冒充佛、冒充菩萨,欺骗众生。

  佛跟魔我们如何辨别?佛在《楞严经》上教给我们辨别的方法,「清净明诲」那一段经文,四种清净明诲,那是让我们辨别真佛、假佛,真的佛法、假的佛法,你要是细心去读诵、细心去体会,你就有能力辨别真假。所以我讲《楞严经》的时候,我告诉大家,那一段文字我叫它做照妖镜,魔对于这段文字是最讨厌的。所以释迦牟尼佛的经法将来要灭的时候,佛说第一部灭《楞严经》。什么原因?如果《楞严经》不灭,魔不得其便,众生要是读了《楞严》的话,他有能力辨别,能够看穿他。没有这部经,众生没有能力看出那个魔是假的,都会把魔当作真佛。我们在经上看到五十种阴魔,那个魔的境界要是现前,我们都会把他当作佛看待,都自自然然五体投地,绝对不会知道他是魔。他也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他也放金色光明,他显示妙庄严的净土,我们有什么能力看出来?神通变化,魔有智慧,魔有福报。跟佛差别在哪里?平等,魔不平等,魔不清净;换句话说,你要仔细观察,他还有控制人的念头,还有占有的行为。如果是佛菩萨,决定没有这个念头,决定没有这个行为,所以你从这个地方就不难辨别。

  《楞严》是佛门里面的宝,古大德赞叹「成佛的法华,开慧的楞严」,《楞严》开智慧。为什么说成佛的法华?佛在法华会上才说出真话,「一切众生都能成佛」,在《法华》以前佛是方便语,告诉大家「一阐提」不能作佛,一阐提就是没有善根的人。佛的方便话勉励我们、警策我们,要我们种善根。可是到法华会上「开权显实」,说真实的,说真实的一阐提也能作佛。为什么?他有佛性,他的佛性跟如来果地上证的佛性无二无别,他怎么不能作佛?不过是迷得深,遇到佛法他排斥、他不能接受,所以那是从缘上说的。法华会上是从因上说的,从因上讲大家都平等,大家都有佛性。「情与无情,同圆种智」,《华严》说得就更圆满,说得更究竟,不但有情众生能成佛,无情众生也成佛。为什么?无情众生有法性,法性跟佛性是一个性,这个意思很深,大家能体会到吗?果然体会到了,虚空法界跟自己不是一体吗?于是我们对佛所讲的,「唯心所现,唯识所变」这两句话,愈有深刻的认知。植物、矿物也是「唯心所现,唯识所变」,跟自己是一体,不是二体。所以我们为什么要爱人?人有佛性;为什么要爱物?物有法性。懂得这个道理,你就不会破坏自然生态,你就会随顺自然的法则,仁民爱物,爱人也爱物,爱人跟爱物是平等的,决定没有偏好。

  所以佛心平等,魔心不平等;佛心清净,决定没有丝毫污染,但是魔心不清净,你仔细观察就会看出来。我们要学佛,不能学魔。学佛就要学真诚、清净、平等、觉,魔恰好跟这个相违背。魔也讲真诚、讲真心,真心里还带着有自私在里头,从前李老师讲,百分之九十九的真诚,里头有一分自私,那是魔,那不是佛,佛是决定没有一丝毫自私的念头在里头。这个很难辨别,就是他有百分之九十九的真诚,你怎么能辨别?就有那么一点点私心。愈是大魔王,真诚心愈多,自私心愈少,但是他决定没有断;愈是小魔王,真诚心愈少,自私心愈多,大魔跟小魔差别就在此地。可是佛与菩萨,菩萨我们讲真菩萨,决定没有一丝毫自私的念头,自私是烦恼,他烦恼断尽了,决定没有了。相似位的菩萨,虽然烦恼没有断尽,他已经控制住,所以他也是一片真诚处事待人接物。烦恼虽没有断,他有能力控制得住,他有定慧把烦恼控制住,这叫相似位的菩萨,跟魔决定不一样。所以「应」字好,我们要能体会到这个。魔不是应众生来的,他主动来的。为什么主动来?他要控制,他要占有。你要控制,你要占有,你不主动怎么行?佛菩萨没有占有的念头,没有控制的念头,所以你要请他他才会来,你不请他他不来。

  他来干什么?他来说法度众生,他来教学的。诸佛菩萨应化在世间,无论他是示现什么身分,即使示现国王的身分、大臣的身分,你仔细去观察他,他一生还是在教学。无论什么样的身分,无论什么样的行业,都是教人正法。身分、行业是手段,不是他的目的,他利用这个手段、利用这种方便,弘扬正法,那个人就是菩萨示现的。所以你细心去观察,他决定是为众生,他不为自己。我们在近代所知道的,中国大陆周恩来总理,那是菩萨,他确实没有为自己,他示现的是宰官身,护持正法,弘扬正法。正法就是为一切众生,我们佛法讲度众生,用现在的话来说,「度」是服务,真正是为人民服务、为众生服务,没有一丝毫自私自利的意念在里头。这是我们知道的,我们相信还有许许多多的菩萨,像周恩来一样,没有人知道。中国历代,我们在历史上所看到的,中国古人所讲的清官,那都是佛菩萨的化身。一生爱国爱民、为国为民,退休下来之后两袖清风,一无所有,那是菩萨化身。所以无论他示现的是什么身分,无论他示现从事哪一种行业,确确实实做到「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是一个正法纯正的典型。我们从这个地方去观察、去体会,你就能过佛菩萨的生活。我们时时刻刻不离善知识,时时刻刻亲近诸佛菩萨,我们跟诸佛菩萨做朋友,诸佛菩萨就在我们的周边,我们要有能力观察得到,有能力体会得到。

  经典称之为法宝,三宝当中这是第一。佛陀在世的时候,三宝是以佛为第一,佛灭度之后法宝是第一,可是我们几个人把这个当作宝?今天我们把一部《华严经》放在这边,把一百万美金放在这边,问你你要哪一个?他一定选美金,他不会选择《华严经》。这是不认识这个是宝,他认为那个是宝,你说那有什么法子?选择这个可以成无上道,选择这个搞三途六道,人就这么样的迷惑,就这么样的执着。我们今天明白了,如果这两样东西放在此地,我们怎么选择?我决定选《华严经》。为什么?我认识它,我知道这个对我有大利益。世间的财宝是假的,假的东西我能舍弃,很容易的舍弃,谁喜欢你自己拿去。我在台湾、在美国建的道场,有人喜欢送给你,毫无留恋。可是我平常读的经书,特别是我在讲台上用的经书,重要的经句我都用颜色笔划出来,这是我的宝,我随身携带,绝不会丢掉的。为什么?这个东西可以帮助我脱离三界、脱离生死轮回,帮助我往生见佛,这才是珍宝,其他东西统统要舍尽。没有的绝不想得到,已经有的常常有一个舍弃的心理,不希望保留,保留这个东西累赘、祸害。每天读诵经典,亲近佛菩萨,听佛菩萨谈话,合上经本之后想佛菩萨教诲的义趣,思惟在现在这个时代,如何将佛菩萨宝贵教诲落实,你说我们的心多自在、多快乐、多清净,不可以被这一切世法把我们的心扰乱。

  我在早年讲经常说,四十岁之前奠定自己佛法的根基、德行、学问,拼命努力认真学;四十岁到六十岁要为佛法服务,担任这些执事;六十岁以后退休,办自己的生死大事要紧,所有一切行政事务、世间拉杂事一概不问,只是自己用功修学,顶多教学,教学对自己不妨碍。所有事务统统要放下,生死事大,哪能搞这些事情?所以我这些老朋友,无论是出家、在家,遇到我对我都很赞叹,觉得我的身体还都不错。我怎么维系的?没有别的原因,不管事,什么事我都不管。所以我一再在讲台上声明,全世界每个地方的同修不要给我写信,我恳求你们。为什么?我不看这个信件的;我有时间,我的经都看不完,我还哪有时间看这些信件?所以不要给我写信,我不会看,我也不会回。现在我交给悟泓法师,凡是有来信的人给他寄几本书,寄几片录相带、VCD,然后那个信件就送字纸篓了。如果我要搞这些,我这个身体也完了,也不清净。清净平等觉重要,自己要懂得怎样维护着,不受外界的干扰。我对大家联系往来,每天有两个小时在这个地方跟大家共同学习经教,借重高科技、借重网路,每一个地方同修等于天天见面。

  真正老实修行人没有问题,有问题都不老实,老实念佛还有什么疑问?随顺经典的教诲,我们还有什么疑问?还有什么困难?没有了。凡是有疑问,凡是遇到障难,都是不相信佛的教诲。有人来告诉你,念这本《无量寿经》不行、不够,还要多念几部经,你的问题才来了。这一类事情问我的人很多,你要是不放心,怕这一部经不够用,要读很多经,我说:你跟那个法师学好了,你不要听我的。你跟哪个法师学,哪个法师负责任;你跟我学,我就一门深入,我没有第二条路好走。我这一条路走得很自在,走了四十多年,走得很舒服、很自在,很有心得,我才敢介绍给你。你不相信,相信别的法师,你跟他学好了,不要再问我;有什么问题问他,不要问我,问我找错人了,这个道理一定要懂。末后这一句「令入难思清净法」,这首偈意思我们还没讲完,时间到了,明天接着再说。


大方广佛华严经(第一六七卷)

    请掀开经本,知足天偈颂的第一首:

  【如来广大遍法界。于诸众生悉平等。普应群情阐妙门。令入难思清净法。】

  昨天我们学习这一首偈意犹未尽,与我们的修学、生活,实在讲非常重要。我们人生在世最根本的就是观念,所谓是人生观、宇宙观,你对人生的看法、对宇宙的看法,决定你这一生的吉凶祸福,幸福与否都决定在这个因素上。如果我们的观察、看法是正确的,我们的生活真正能过得幸福、究竟、美满,如果我们的观察错误,有偏差,生活就过得很辛苦,过得很不如意。正确与否以什么做标准?这一点很重要,佛告诉我们是以宇宙人生的真相为标准,《般若经》上所讲的「诸法实相」,用现在的话来讲,就是一切法的真相。你的看法、想法与一切法的真相完全符合,这个人生宇宙观就是正确的;如果与事实真相有了偏差,你的宇宙人生观就不正确。所以佛法的教学就建立在这样的一个基础上。

  宇宙万法事实真相,佛见到了,为我们说出。佛告诉我们,这些事实真相,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能力证得;换句话说,都应该要见到的。为什么众生见不到?佛家的术语说,众生迷失了自性,自性就是真相。为什么迷了?在这个地方产生一个错误的观念,错误的观念就是有自己,一切都是以自己为本位来观察宇宙人生,于是就产生偏差,就产生错觉,这是佛法讲的我执。也许有人说,全世界的人,不但现代人,过去人、未来的人,哪一个人不把这个身体认作我?所有一切人类都是这样说法,都是这个看法,这个看法、说法难道有错误吗?大家都错了,不就对了吗?这个话似是而非。大家都这么看法还是错的,错总归是错误,不能说大家都是这个看法,大家都错就对了,这个话在佛法里面讲是讲不通的。世法里也许能有几分相应,在佛法是决定不相应。

  佛教给我们,如何才能够发现宇宙人生真相,佛是怎么发现的?这是个问题,是一个很严肃的问题,佛是谁教给他的?他怎么发现的?我们从整个佛法来观察,佛是从甚深禅定当中发现的。而这个禅定,是真实究竟圆满无上的禅定,没有比这个禅定更高更深的,这个定中所见到的境界真实。我们晓得,禅定每一个阶段都有境界,这是我们熟知的,小定有小境界,大定有大境界,随着禅定功夫的浅深,他所见到的境界不一样。佛所入的禅定深,所以能够见到宇宙人生的真相。佛将这些经验告诉我们,他能够见到,我们也能见到;并不是说这种境界只有他能见到,圆满的智慧德能只有他才有,别人没有,佛没有这个说法。佛说一切众生智慧德能完全平等,问题是你有没有去做。因此佛提出让我们建立纯正宇宙人生观的方法,这个方法就是戒定慧三学。他是运用这种方法证得的,非常有效果。戒学是讲方法,我们常讲合情合理的方法,这属于戒学,因戒才得定。如果与情理不相应的方法,他也能得定,那个定是邪定,不是正定;正定一定是合情合理,诸位要明了这个事实。

  你们想想,最近在报纸上看到的法轮功,它就不是属于正定,怎么晓得它不是属于正定?至少我们很明显能够觉察它,它违背人情,修这个法让人家庭不和睦,生病不要求医生,不是普通人能做到的。我们佛法不是这样说的,佛法生病你要找医生。佛法讲得清楚,病有三种根源:生理上的疾病,你不找医生你找谁?冤家债主找到身上,那种病还是要找医生,医生能不能治得好?治不好,但是可以减轻痛苦。所以你要减轻痛苦的话,还是离不开药物的治疗。冤亲债主的病要怎样才能断根?调解。真正找到高明修行人,能够超越时空,他给你调解,你跟冤家债主,他给你调解;但是调解大多数,绝对大多数,他都能接受,接受他就离开了。最明显的例子,像《慈悲三昧水忏》悟达国师,他遇到迦诺迦尊者给他调解,对方接受就离开,他人面疮就好了。冤家债主找到的时候,虽然是病不能好,藉药物可以减轻痛苦,这是一定道理。

  所以佛教给我们的,诸位仔细想想,合情合理合法,这叫正法。如果深一层说,与法性相应的,与自然法则相应的,这属于正法;违背自然法则,违背法性,那就是邪法;这是大乘经上所建立的标准。什么是自然的法则?清净平等是自然的法则,我们也可以加上,「真诚清净平等」是自然的法则,「正觉慈悲」是性德。性德里面,我们讲的这十个字统统具足: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我们用佛家的术语来说,有情众生所具备的。无情众生呢?无情众生也是自性变现的,它也具足性德的一部分,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不是很明显,但是真诚清净平等很明显。与这个相应,这是正法,正定。正法是什么?是戒学。因戒得定,因定开慧,那个慧是正智慧,不是世智辩聪。世间人聪明智慧,他因为缺少戒定的基础,那个智慧叫世智辩聪,在佛法里称为邪慧,用正邪两个字来区别。邪慧绝对不是贬低别人,佛菩萨说法,如果有轻视别人、贬低别人,他是凡夫,他决定不是圣人。为什么?他还有分别执着。我们晓得,佛菩萨对一切众生决定是清净平等心,决定没有高下之心,为了帮助众生觉悟,不得已说一个正邪。尤其佛法讲到究竟处说得好,邪正不二,那还有什么好争执的?为什么说邪正不二,邪正是一桩事情?正是你与法性相应,邪是与法性不相应,法性本身没有相应不相应,相应不相应在人情,不是在法性,所以从法性上讲是无邪亦无正,这才说得圆满,说得我们心服口服。

  佛为众生说法,无非就是把事实真相给我们说破而已。可是我们迷得真的是太深,上根之人,像《六祖坛经》里面讲的上上根人,那个好办,一闻千悟,他听佛说法或者是看经教,一部经甚至于一部经还不到,看了半部经,他就开悟了。我们在经典上见过很多,听世尊讲经,那一部经没有讲完,他就开悟了,那是上上根人。中下根人,听佛说这个法明白了,但是那个法他又糊涂了,他又不明白了。这样才劳累世尊说法四十九年,四十九年这么长的时间,对中下根性人说的,上上根不必要,很短的时间问题就解决了。无论是长时间说、短时间说,无论是短时间开悟,或者是长时间才能开悟,所悟的都是一桩事情,「诸法实相」,都是一桩事情。

  这桩事情,我们在大乘经教里搞了这么多年,才有那么一点影像。真相是什么?真相是虚空法界一切众生是一体。大乘经上常讲,「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十方三世佛,包括我们在内,一切众生是未来佛;三世是讲过去佛、现在佛,我们现在是凡夫没成佛,但是将来一定会成佛,是未来佛,共同一法身。千经万论,千言万语,尘说剎说,无非说这么一个事实而已。众生要是真正觉悟了、明白了,天下太平,什么事都没有了。就是不肯承认,所谓是死不承认,那有什么办法?如果我们比喻,把我们这个身体比作法身,我们现在是什么?我们现在是身体的细胞。明白我这一个细胞是整个身体的一部分,我这个细胞跟所有一切细胞是共同一个身,这个细胞就叫佛,它觉悟了;另外那个细胞还不觉悟、还不承认,跟其他的细胞彼此对立;凡圣就好比这种现象。

  所以事实真相是不可思议的清净法,『令入难思』,难思是不可思议,这话的意思很深。换句话说,事实真相决定不可思议,那才是事实真相。思是思惟、想象,议是议论、说明,有思有议决定不清净,决定不能够体会事实真相。佛教初学,教我们凡夫,有思有议,这是教小学;如果教大学,大学就没有思议。我们想想,大乘经里面给我们所透的消息,所谓的一真法界、华藏世界、极乐世界,我们要问,佛还有没有说法?如果没有说法,经上讲阿弥陀佛、毗卢遮那佛每天为诸菩萨讲经说法,这是释迦牟尼佛跟我们讲的,释迦牟尼佛决定没有妄语。《金刚经》上说如来是五语者:「真语」,真实语;「如语」,所说的完全与事实真相相应,不增不减;所以他是真语、实语、如语、不诳语、不异语,句句话都是真实。但是一真法界里面说法不是用言说,用什么方法说?表法说,经里面常常讲的表法,六根一接触就通达、就明了,哪里还要言语这么啰嗦、这么解释,听的还听错意思,哪有这么麻烦!这种表法的方法,我们佛门里也有,如果从这个地方学会了,那你在佛法修学上就提升很大的一步,你才能真正体会到《华严经》上讲的「尘说剎说,无间断说」。尘说剎说是比喻六尘都在说法,剎土也在说法,我们六根所接触的境界统统在说法,说什么法?《大方广佛华严经》,无间断在说。你懂得表法的意思,事实真相就是这样的,哪里还要经本?哪里还要文字?不但经本文字没有了,言说也没有了。

  龙树菩萨见到《上本华严》,说「十个三千大千世界微尘偈,一四天下微尘品」,真的是这样吗?龙树菩萨说得很谦虚,实际怎么样?不止!他讲的话也没有骗我们,「十个三千大千世界微尘偈」,十是表法不是数字,「一四天下微尘品」,也是表法,也不是数字。表什么?无量无边,究竟圆满。你要把它看成数字,错了,十个大千世界微尘偈还是有数量的,还是落在数量里,它表法的。诸佛菩萨在哪里?我们眼睛所见的一切色法,耳所听的一切音声法,无一不是诸佛菩萨,无一不是善财参访的善友。谁懂得?我们为什么看不出来?看经体会不到,闻法也体会不到,这个事情关键就是我们的烦恼习气、分别执着无法突破。要突破这个境界,清净心,也就是禅定。心地清净,分别执着轻了,逐渐逐渐就体会到。如果分别执着完全没有了,这个境界是圆圆满满的现前,才能够入佛法界。

  佛法界怎么入?不是真的有一个佛法界你能够入进去,那你就完全搞错了。世法跟佛法是一法,佛境界、凡夫境界是一个境界,就是你的宇宙人生观改变了。凡夫境界是以自己为本位,所以你有烦恼,你迷惑,你有执着,你有分别。佛菩萨、觉悟的人,他把这个本位换了,他以众生为本位,不以自己为本位了。众生为本位,要晓得众生是不生不灭的,《中观论》上讲的「八不」,都是说众生,「不生不灭,不来不去,不常不断,不一不异」,这是众生。以这个为本位,他的看法跟我们完全不一样了,自私自利的念头彻底消灭了,这个与法性完全相应。他还有这个身体,还有色相在,色相碍不碍事?不碍事了。我们迷的时候色相碍事,理事有碍,事事有碍。彻悟之后,理事无碍了,理事就是性相无碍了;性是理,相是事。不但理事无碍,事事无碍了。事事无碍是说我们这个身与一切众生身,这里头和睦相处没有障碍。

  你要知道为什么没有障碍?我们凡夫为什么有障碍?凡夫有我,我跟你对立。对立里面最严重的利害对立,这个对我有利,那个对我有害,这才起争论。觉悟之后,利害没有了,得失没有了,所以这个身能够与一切众生和睦相处,绝对不会发生冲突。众生在迷,菩萨在悟,众生争,菩萨让,就没事了;两个人相争才出事情,才有碍;一个争、一个让,那怎么会有碍?不碍,没有障碍了。普贤菩萨教给我们,那是教菩萨的,「恒顺众生」,就无碍,就事事无碍;你不恒顺,那就有障碍。顺是什么?顺即是孝,孝跟顺是一体,孝是体,顺是用,顺是孝之用,孝是顺之体。普贤行愿,恒顺众生就是尽孝。在中国,大舜给我们做一个榜样,他所处的环境,我们一般人来看是极恶劣的环境,他能够把极恶的逆境转变成顺境,用什么方法?顺,孝顺、孝心、孝行,孝行就是顺、就是随顺,随顺是孝行。我讲《感应篇》跟诸位讲过,我们今天说顺,没有办法做到,为什么?你那个顺根本上就搞错了,你顺是情,顺情不行。佛菩萨、圣贤人他顺什么?他顺法性,所以就没有问题。「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我们随顺是随顺众生的佛性,这是对人事环境,对物质环境是随顺众生的法性,这叫做尽孝行孝。随顺人情,烦恼就起来,你没有办法随顺。你要是真正肯定明白了,那是一尊佛,佛我们要随顺他;可是这尊佛,你要知道他现在是个糊涂佛,他不是个明白佛。好象这个人,人是好人我要随顺他,他现在喝酒喝醉了发酒疯,我们要怎样来照顾他,所以这里头有智慧、有善巧。舜知道,他的后母很不喜欢他,很讨厌他,希望把他害死。挖了一个深井,希望哪一天有机会把他推到井里,把他埋在里头。他很聪明,他老早就想到,井底下再挖一个通道通出去,这就是他能随顺;你推我下去我就下去,上面用石头压,他从那个通道出去了。所以这就是有智慧、有方法,能满他的愿,消他一点气;气没有消光,下一次还会有麻烦出来的;等到他气统统消光,问题不就解决了吗?就能和睦相处了。这是给我们做了一个很好的典范。

  诸佛菩萨示现在十法界教化众生,不随顺怎么行?释迦牟尼佛就做出榜样,自己僧团里面六群比丘,天天在生事、惹祸、找麻烦,佛随顺;外面有六师外道,那些嫉妒障碍。佛有高度智慧,表现什么?真诚、慈悲、恒顺,没有不能化解的。我们今天很不容易随顺别人,原因在哪里?我们不明理,没有智慧,不懂得随顺的方法。所以人与人之间、人与物之间,时时发生冲突,现在人常讲时时发生矛盾,产生误会,造成许许多多的障难。人与人之间最大的障难是战争,人与大自然的障难是天灾,水灾、火灾,这个火不是普通的火,佛经上讲的劫火燃烧,风灾、地震,我们今天讲天然灾害。天然灾害从哪里来的?是跟大自然这些物质相处不好,也就是我们不能随顺自然环境,招惹来自然环境对我们的报复。这个话不是我说的,你们看过些预言小册子,预言说地球要报复人,你们不好好的对待地球,地球要报复你们。他们说这个话也很有道理,能够说得出这样的话不简单,这不是普通人能说得出来的,事实确实是这样。

  实在讲,「孝顺」这两个字也是整个佛法的总纲领,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所说无量无边的法门,这两个字可以统统包括了。儒家讲这个,佛法也讲这个,世出世间古圣先贤所说的总离不开这个原则,这个原则讲到高的地方、讲到深的地方,是「难思清净法」。诸位细细读一读大乘经,《华严经》也是大乘经,我们就会体会到、会发现到,确实字字句句都没有离开孝顺、没有离开忠孝。忠是什么?忠就是真诚,一丝毫偏邪都没有,这叫忠,也就是讲诚的意思。曾国藩解释诚,「一念不生是谓诚」。一念不生就是忠,起一个念,这个念就偏、就偏邪了。可是佛法里面讲念有正念,什么叫正念?纯是为众生,纯是与性德相应,这叫正念。

  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为我们讲经说法叫正念,为什么?他没有一点私心,不为名,不为利,不为享受,所以他的念叫正念,他的说叫正说,他的行叫正行,正就是中,中正。中这个字落实,就是正念正行,这个确实都是难思清净法。不但心清净,身也清净,行也清净,语也清净,无一而不清净。我们跟释迦牟尼佛学习,向释迦牟尼佛学习,学的什么要知道,我们真的学到东西了。诸位要想想,就是这首偈,你要真正明了,真正通达,真正学到了,现在世间这些灾难与你有什么关系?毫无交涉。于是我们就明白了,哪些人会受灾难,哪些人不受灾难,哪些人受灾难严重,哪些人受灾难很轻,我们一目了然,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这个法门真正是大圆满法门,这个法门就是指《大方广佛华严经》的教学。《华严经》的教学最后归宿,归宿到《无量寿经》的教学,那才是真正究竟圆满。这给我们说明,末后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才究竟圆满。为什么?别说我们凡夫,即使上上根人,如果不求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他从这个地方悟入了,悟入之后历事炼心,这个过程是不能够避免的。为什么?要把我们无量劫来那些烦恼习气都要把它断尽,这个绝不是短时间能办得到的。古人讲得好,「理可顿悟,事须渐除」,所以要历事炼心。到西方极乐世界,做历事炼心的工作好做,为什么?障缘少,对于我们根基弱的人是很大的方便。除了西方极乐世界之外,任何诸佛剎土里面的状况,大多数跟释迦牟尼佛的报土一样。我们现在住释迦牟尼佛的报土,这里头障缘多,诸位要晓得,顺逆都是障缘。顺是什么?你遇到些好人,好的生活环境,你起贪心、贪恋,舍不得离开,你的境界不会向上提升。遇到恶人,遇到不好的生活环境会堕落,容易起瞋恚心,对恶人容易起报复心,那就完了;轮回六道,生生世世互相报复,没完没了,你说这个事情多麻烦!所以这个报土不如极乐世界。

  极乐世界好处在哪里?好处是平等法界,在那个法界里头没有恩怨。而且那个法界最殊胜的是寿命长远,这是其他诸佛法界里头没有的,西方极乐世界是无量寿。佛无量寿,所有一切往生的人统统无量寿,所以古人讲西方世界长寿是第一德。讲西方世界好,好在哪里?哪个是第一个好处?第一个好处就是无量寿。无量寿,你成佛当然是一生,不会等到第二生,有的是寿命,有的是时间。缘殊胜是你天天亲近佛陀,这个缘太殊胜了,善知识当中还有哪个能比阿弥陀佛更殊胜的?不但每天亲近阿弥陀佛,每天可以亲近十方世界无量无边的诸佛如来,这是十方世界所有诸佛剎土里没有的。华藏世界的菩萨还要求生极乐世界,这个事情我们要多想想。我们修学其他的法门,修到最成功、最圆满,明心见性,到哪里去?到华藏世界。相当不容易,见思烦恼断了,尘沙烦恼断了,至少要破一品无明,你才生到华藏世界。不要说见思烦恼了,见惑里面八十八品见惑,我们这一生都断不了。要给你说实在话,像我们这种根性,一品都断不了。怎么见得?人家听的时候不服气、不见得,那就没断了,这很简单。你真断了的时候,如如不动,绝不起心动念;你听了还不服气,你就没断。

  我有一年在洛杉矶讲经,我曾经说过,有五个年轻人,听说很用功,修行很有成就,西藏的仁波切到那边弘法的时候给这五个人授记,说他们都开悟了,得到许许多多同修尊敬,是开悟的人。我去讲经,这五个人要我给他印证,他说:西藏仁波切都说我们几个人开悟了,他说:法师,你看看我们?我说:没开悟。他听了很不高兴,为什么?就这个就没开悟。听到我说不开悟还生气,这怎么是开悟?所以世间人听骗不听劝,没法子,跟他讲真的他不相信,骗他他很高兴,你说那有什么法子!现在这个世界骗人的事情多,给你讲真话的人不多,你到底是听骗还是听劝?大多数人还是愿意听骗,所以这个世间会有灾难。这些也是我们眼前的事实真相,我们要了解,了解你能观机。我们知道在这个阶段,如何去帮助这些已经听骗的众生,怎样帮助他觉悟,怎样帮助他回头。我们妄想分别执着要不放下,怎么能成功?所以真妄、邪正、是非,我们要有能力辨别,昨天跟诸位说过,我们的修学才会有真实的受用,才不至于落空。

  真妄,实在讲并不难辨别,只是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太粗心、太大意了,佛法标准太多,随便拈一个就能够判断。「净业三福」里面那十一句是很好的标准,「十善业道」也是很好的标准,标准太多太多了,不要找很高的,很低的标准去量一量,就量出他是真的还是假的。佛不教我们量别人,教我们量自己。我们量别人,错了,别人与我们不相干,最重要的是量自己,这就善修了。看到人家的善行与佛法相应的,回过头来想想我有没有?如果有,这个善法要叫它增长,如果没有,一定要发心学习,这是「四正勤法」;看到别人的所作所为与性德不相应,我们看了之后想一想我自己有没有?如果有,马上要改正,如果没有,要自己勉励自己不要发生,这不是佛四正勤的标准列在此地吗?所以标准太多了。《华严》里面所讲的标准高,几乎全是大乘菩萨的标准,但是我们初学的人也适用。这一首偈我们就介绍到此地,再看第二首:

  【佛身普现于十方。无着无碍不可取。种种色像世咸见。此喜髻天之所入。】

  喜髻天王他得的是「尽虚空界清净光明身解脱门」,这首偈是他的赞颂,也是他的心得报告,也是他教化众生的依据。他教人什么?他自己学的法门,学得有成就了,他教这个法门。这个法门意思都很深,他们都是明心见性,都是诸佛如来化现的身相,不是真正的欲界天的天王,不是凡夫,诸佛如来示现的。第一句说『佛身普现于十方』,普是普遍,无时不现,无处不现,才叫普。如果我们这个地方,没有佛现身,那就不叫普。普是尽虚空遍法界一处没漏,一剎那也没漏,这叫普。是真的吗?真的,一点都不假。底下一句就讲清楚了,佛是什么身?无着身,没有执着、没有障碍;换句话说,决定没有妄想、没有分别、没有执着,那就是佛身,虚空法界一切众生的色相全是。我们想一想,我们现在这个身,一切众生的身,这个身它有没有分别、它有没有执着、它有没有妄想?没有。没有,这个身不是佛身是什么身?分别执着妄想是谁?意识,染污意。意附在这个身上,身没有妄想分别执着,意有,所以身是个佛身,意不是佛身。我们今天佛身被意害了,它附在我们身上,被它害了。所以这个身里头有真有妄,真妄和合。诸位晓得,八识是真妄和合的,我们现在这个身是真妄和合的,你能够认真的这一边,不要认妄的那一边,一切众生岂不都成佛了吗?《华严经》上讲,「一切众生本来成佛」,就是这个意思,真的本来成佛。身是佛身,性是佛性,佛身、佛性里头加了一个染污意,麻烦在此地。但是那个染污意是假的,不是真的。我们明白这个道理,了解这个事实真相,对于一切众生的看法就不一样,为什么?尊重的心会生起来,普贤十种修学的纲领,我们真的就能做到。礼敬的心,称赞的心,供养的心,忏悔的心,我们都能够生起来。忏悔什么?过去错了,过去没看清楚,对他有分别、有执着、有怨恨、有过不去,应当忏悔,现在晓得原来芸芸众生都是佛身普现世间。

  法性『无着无碍不可取』,身相也是无着无碍不可取。身相何以无着无碍不可取?我们前面曾经跟诸位细说过,「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不可取。我们有取着的心,那个心是意,那不是真心,不是佛性,佛性也就是佛心。我们要晓得,意识是虚妄的,不是真实的,妄心。「妄」这个字就用得很好,妄就告诉你它不是真的,不是真的你就别当真,就没事,真妄无碍。你不认识它,不了解它,它就起作用,就产生障碍。如果你认识它,了解它,它是虚妄的,不要去理会它,就无事。你要问,它从哪里来的?也是「唯心所现,唯识所变」,所以理事无碍,事事无碍。只要无着就无碍,你着相就有碍,你取相就有碍,不着不取哪有障碍?于一切法都要学无着无碍不可取,不管是顺境、是逆境,是善人、是恶人,是佛法、是世法,是一真法界、是十法界,都不可以执着,都不可以取,你就入无碍法界。无障碍的法界是诸佛菩萨的生活环境,他们理无碍、事无碍、理事无碍、事事无碍。他为什么过这种生活?就是他对于世出世间一切法,他不执着,他不取。

  『种种色像世咸见』。并不是没有色相,色相有,无量无边的色相存在,用一个「见」,用这一个字代表。代表什么?六根能接触到的,六根接触到的六尘境界确实是有,六根也有、六尘也有,只要你不执着,只要你不取,这个境界就是无障碍的境界,就是如来果地上的生活境界。入这个境界,过佛菩萨的生活,佛菩萨的生活清净光明。身清净光明,种种色相也是清净光明,我们如果能契入这个境界,给诸位说,华藏世界、西方极乐世界你就见到了。由此可知,华藏、极乐还是「唯心所现,唯识所变」。这个识是什么?净识,相宗讲的庵摩罗识,八识再建个第九识庵摩罗识。有些祖师大德不承认,八识就是八识,第九就是自性了,庵摩罗识就是清净的自性。有些祖师建立第九识,他也有个道理,因为八识是染净两分,纯讲净的这一分,不讲染的这一分,称为庵摩罗识,也行,也讲得通。

  由此可知,净土、华藏,我们可以说唯心所现、净识所变,清净就非常重要。无着无取就清净,心清净则身清净,身心清净则境界清净,这是真正离苦得乐达到究竟处,佛帮助众生离苦得乐,这个话不是空话,真正能做得到。佛怎么帮助我们?佛并没有给我们一分钱,没有给我们任何物质上的帮助、援助,佛是把这些道理、事实真相给我们说明白,我们觉悟了,回头。什么回头?念头转过来了,错误的念头完全转过来为纯正的念头。念头一转,境界就转,为什么?境界是从心想生的。佛法常讲境随心转,境里面有人事环境、物质环境;人事环境、物质环境都随心转。所以诸位想想,我们讲的舜王,舜王那个人事环境很恶劣,他用心能转过来。

  有情、无情统统都转,问题就是你明不明了事实真相,你相不相信这个事实真相。你要是明了,肯定相信佛的教诲,相信佛的教诲是有理由的,不是盲从。真正搞清楚、搞明白了,我相信了,不是随便听听我就信你的,我们要通过思惟,要通过实践,就是要通过印证。佛法讲信解行证,到你自己印证,真的证实了,那个信才完全肯定。我们自己没有证实,这个信还有疑在里头,还有疑惑。亲证这个境界,疑惑才完全断除,才完全没有了。所以信解行证是一法,不是四法,《华严》所说「一即是多,多即是一」,这四个字任何一个字同时具足其他三个字;说信,信里头有解、有行、有证;说证,证里头有信、有行、有解,绝不是独立的。如果四个字独立,那是迷而不觉;四个字融会一体,是觉而不迷。我们从这个地方细心去体会,然后才知道,佛家的经典是其味无穷。今天我们就讲到此地。


大方广佛华严经(第一六八卷)

  请掀开经本,看知足天王偈颂的第三首:

  【如来往昔修诸行。清净大愿深如海。一切佛法皆令满。胜德能知此方便。】

  胜德天王,前面长行我们见到最胜功德幢天王,他得的法门是「消灭世间苦净愿海解脱门」。天王明显的告诉我们,「消灭世间苦」是需要净愿。而我们现前,正是遭遇到世间众生最极苦难的这种世纪,不但我们要消自己的业障,还要帮助一切众生度过苦难,方法就在这一大段的经文。所以知足天王这一段,我们说得格外的详细,几乎每一位天王我们都用了一个半小时,甚至于超过一个半小时的时间来介绍。他们的赞颂、修学的报告,同时也是教导我们。每一首偈颂,我们也不厌其烦的与诸位做出报告,这个报告还是很简略,因为每一首偈它的意思都非常的深广,实在讲都说之不尽。我们能说的,也无非是一个纲要而已,希望我们从这些纲要当中,真正能够得到殊胜的学习,我们才能得受用。这个受用是消灾免难。

  第一句,清凉大师说得很好,前面两句是「以行净愿」,第三句是给我们讲「杂染本空」,是从理上讲,前面两句是从事上讲。事上一个是行、一个是愿,以行践愿,以愿导行,所以行愿始终不能够离开,决定是相辅相成的。第一句是讲『如来往昔修诸行』。经上讲「如来」,都是从性德上说,也是从我们真如自性上讲。唯有与自性相应,这个行才叫净行;与自性相违背,这个行就不清净。佛在大乘经论上讲得很多,心性之体是清净寂灭。《仁王经》上跟我们说明菩萨修学五个阶段,这是从大分来区别,称为「五忍」,五个阶段都用「忍」字来表法,符合《金刚经》上佛所讲的「一切法得成于忍」,所以《仁王般若经》上,用五忍来说明菩萨修行的阶段。最后一个阶段叫「寂灭忍」,那就是如来地;「无生法忍」还是菩萨地。我们知道无生法忍有上中下三品,下品是七地菩萨,中品是八地菩萨,上品是九地菩萨。寂灭忍的下品是法云地菩萨,中品是等觉菩萨,上品是佛的果地。这个地方讲「如来往昔修诸行」,我们在五忍说法当中,就知道是寂灭忍,寂灭才称性。「行」,是生活行为,是处事待人接物。诸佛如来,我们在这个地方称诸佛如来,意思很狭窄,也就是称法云地、等觉、佛的果地,我们只称这三个位次。《金刚经》上讲的诸佛如来,讲的范围大,他是讲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从圆教初住菩萨就称之为诸佛如来;我们这个地方讲的范围没有那么宽,只讲法云地、等觉、佛果这三个位次。

  他们这些人,在日常生活、工作、处事待人接物所表现的,这是「诸行」,这些行为都与清净寂灭相应,也就是说与性德相应、与性体相应,这叫净行,不是清净寂灭里面什么都没有了。清净寂灭里头什么都没有了,诸位想想它还有什么作用?对于虚空法界一切众生,一点好处都没有了。我们要这样去体会,那就完全错了,就是佛法讲的豁达空,完全落在空的那一边去了,自利利他的功德都没有了。佛法讲中道、讲用中,这个意思才殊胜。事有、相有,性空、体空,空有是一不是二,这叫中道,也就是说事上有。现在人有一个很严重的顾虑,事要不放弃,好象我们修行功夫就不得力,他把心性跟事修看作两桩事情,所以在一些工作上决定妨害自己的修行。修行必须要放下世间一切事务,这个说法有没有错?也不能说他有错,对于初级的是要这样做法,要放下一切事务。为什么?事务扰乱他的情绪,妨碍他的清净心,不能不放下。

  连隋朝智者大师都做出榜样来给我们看,智者大师因为领众,要管理寺院行政事务,所以往生的品位很低,五品位往生,那是做出样子给我们看的。他告诉学生,如果他不领众,不管这些闲杂事务,他的品位会很高,牺牲自己的品位来护持佛法。但是他有一个底限,这是我们一定要注意到,那就是决定得生净土,品位低一点无所谓,一定能往生,这是他的底限。如果为了护持佛法,照顾别人,管理这些事务,自己不能往生,那就大错特错了。所以智者示现一个底限,决定有把握往生,可以牺牲品位。这是发菩提心、行菩萨道,舍己为人,舍己有个底限。传说里面,智者大师是释迦牟尼佛再来,智者大师的示现,就是释迦牟尼佛在末法初期表演一个样子给我们看,所以我们自己一定要有底限。

  如果真正功夫成就的人,这个成就就是讲,宗门说的「大彻大悟,明心见性」,我们净土宗讲的「理一心不乱」,如果到这个境界,给诸位说,理事就没有妨碍。不但理事没有妨碍,事事都没妨碍,这个境界高,这不是普通人能做得到。人家穿衣吃饭、工作应酬,点点滴滴全是佛法;要是用念佛法门来讲,全是念佛;如果说参禅,那全是禅定。禅宗常讲「那伽常在定,无有不定时」,要换成念佛法门,无非是念佛。念佛不是挂在口头上,口不念心念,也未必心里念念是阿弥陀佛。那是怎么个念法?念念与清净寂灭相应,就是真念佛。这一句「阿弥陀佛」是我们自性的德号,真正会念佛的人是念自性的性体,不在乎这一句佛号。你念得更深入,你念的是自性的理体。我们的生活、行为,点点滴滴都是自性圆满的流露,那才叫真正的净行。这个净行,佛菩萨有没有表演给我们看?有,《华严经》末后五十三参就是表演。「如来往昔修诸行」,五十三参圆满的表演给我们看。这五十三位善友不是菩萨,一般人看他们是四十一位法身大士,那是从相上看,也是经中常讲,诸佛如来应化在世间,应以什么身得度就现什么身,所以四十一位法身大士是从所现的相分上来看。我们在《四十华严》里面读到,吉祥云比丘是初住菩萨相,海云比丘是二住菩萨相,妙住比丘是三住菩萨相,从相上看的。如果从性上看、从本上看,都是诸佛如来化现的,他们不是真正的法身大士,是诸佛如来示现的;应以初住菩萨身分出现,他就现初住菩萨身分。

  我们在五十三参里面看到,第七回向菩萨是观世音菩萨,如来化现的;应以第七回向位而得度者,就现第七回向位的现相。观音菩萨在五十三参里面是第七回向菩萨,我们大家都知道,观音菩萨早就成佛了。由此可知,全是诸佛如来的化现,不是真正的菩萨。真正的菩萨是谁?善财童子,那是真的。善财参访吉祥云比丘,他就是初住菩萨;而示现初住菩萨的吉祥云,是诸佛如来。我们读这些大乘经、一乘了义的大经,对于这些本迹因缘不能不知道。然后才知道佛的恩德大,才真正体会到,经上所讲的「佛氏门中,不舍一人」,慈悲到了极处,为我们做出种种示现。所以种种示现都是纯净之行,一丝毫的染着都没有。谁有能力在事事之中、点点滴滴当中,都是修极清净行?大彻大悟的人行,明心见性的人行,在净土宗得理一心不乱的人行。为什么?他已经入无障碍的境界。无障碍的境界是佛境界,也就是大乘法里常讲的入佛境界、入佛知见,他们行。可是我们现在虽然不行,我们要知道,知道之后我们就不造业了;不知道这些道理、事实真相,很容易造业。造什么业?随便批评人,造口业。我们实实在在不晓得周边环境一切人,我们肉眼凡夫不晓得,很可能这些人当中,就有不少是诸佛菩萨再来示现的,我们随意批评,岂不是得罪诸佛菩萨?我们不学《华严》,对这些事情很难体会,学《华严》这才恍然大悟。

  善财给我们做一个修学最好的榜样,做学生只有善财童子自己一个人,善财眼目当中除自己之外,所有一切依正庄严都是如来化现的,都是诸佛菩萨、都是善知识,所以他一生圆满成佛。你要问,善财凭什么成佛?就凭这一点成佛。何以见得?佛在经上有理论给我们做依据,「佛眼看众生,众生都是佛」,他成佛了。我们为什么成不了佛?我们凡夫眼看佛菩萨都是凡夫,看佛菩萨都有过失,是我们的过失,我们造罪业,我们的心不清净,这个话是真的,一点都不假。我们每一位同修都知道,「心净则佛土净」,都知道「境随心转」,我们心不清净。「土」是我们的生活环境、依报环境,我们心不清净,我们依报环境怎么会清净?我们不是佛心,你怎么会见到佛?善财童子的心清净,所以他修学的环境是净土;他心是佛心,所以他见无量无边诸佛。这里头有个非常重要的原理,如果我们能够体会到,你一丝毫疑惑都没有了。这个原理,就是佛在《华严》上讲的「唯心所现」,心就是如来,心就是自性。既然是唯心所现,那我们要问,哪一法不是真心?哪一法不是自性?所以宗门彻悟之后告诉人,「头头是道,左右逢源」,随拈一物无有不是。无有不是什么?无有不是自性,哪一法不是自性?自性是如来,自性是真佛,自性是佛之体,三十二相八十种好那是佛之相,相从哪里来的?相是自性变现出来的。所以我们细细去参究,「唯心所现」、「唯识所变」、「唯心想生」,你去参究这几句话,这几句话是圆顿大法,圆顿教学里最重要的理论纲领。果然参透了,你才晓得世出世间无有一法不是自性,无有一法不是如来,我们就入佛境界。最低的果位也是圆教初住菩萨,你也就是法身大士,你的心极其清净,决不会起一个妄想,绝对不会起一个杂念。

  你今天还有妄想、还有杂念,妄想杂念障碍了你的心性,使你不能明心见性,使你所有一切的行为都是染污行,不是清净行。我们这才明了,我们为什么会染污,为什么会不清净,我们今天当家做主的是意识。说清楚一点、说明白一点,第六识跟第七识当家做主;第七识是执着,第六识是分别,分别执着染污了自性,我们今天当家做主是这个。彻底觉悟的人,当家做主的是自性、是如来。所以悟了的人,我们用《百法明门论》里面的讲法来说,悟了的人跟诸佛如来同生性,没有觉悟的人跟诸佛如来是两样的,叫异生性,异是不一样。没有觉悟,十法界里面的菩萨们,声闻、缘觉、菩萨,还包括藏教佛、通教佛,他们都还是用八识五十一心所,他们用得正,六道凡夫用得邪、用得偏邪。他们用得正,但是没有摆脱,还是八识当家;实际上,八识就是指六、七识。

  四圣法界跟六凡法界差别在哪里?我们在讲席上曾经跟诸位同修报告过,四圣法界的人,他能够放弃自己的妄想分别执着,随顺佛的教诲,但是还是用分别执着随顺佛的教诲,所以在天台家讲他们是相似位,这已经很了不起,超过六道轮回了,「相似即佛」。我们的麻烦在哪里?随顺自己的妄想分别执着,不肯向佛菩萨学习,随顺自己烦恼习气,这在天台家讲是名字位,「名字即佛」。说得不好听,有名无实,依旧是凡夫,轮回心造轮回业,还是搞这套。如果真正发心了,随顺佛菩萨的教诲,认真学习,学得还不完全像,有一点像,但是又不像,这是天台大师讲的「观行位」。观行位是你学习的功夫是有点得力,但是随顺佛陀的教诲,这里面我们世间人常讲七折八扣,讨价还价,做得不圆满,能够做到一成、二成,这是观行位。这种修行方法决定不能够出三界,也就是说不能超越六道轮回,但是决定不堕三恶道。名字位有名无实,还是会堕三恶道。过去灌顶法师,在《大势至菩萨圆通章疏钞》末后,跟我们讲念佛有一百种不同的果报,他第一个就是「堕阿鼻地狱」,最后一个是「上上品往生成佛」。他这一百种果报,诸位仔细看,确确实实跟天台大师讲的「六即佛」的意思完全相合。前面没有办法,念佛还是要堕三恶道的,那是名字位;念佛能够得人天福报,不会堕三途的是观行位;念佛念到事一心不乱,超越六道轮回,这是相似位;念佛念到理一心不乱,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是分证位。分证位就是《华严经》上讲的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分证位。

  凡圣在理论上讲是一念的转变,凡夫成佛,阿鼻地狱众生成佛,理论上都讲得通,一念,一念觉,凡夫就成佛;一念迷,佛就堕落,凡夫跟佛是一念之差。一念圆满的觉悟,你的行为决定跟《无量寿经》上讲的一模一样,这个东西哪里要学的?自然的,不需要学习。我们是实在讲,无始劫来迷得太深、迷得太重,烦恼习气太重,断不了;不但断不了,悟也没办法悟得。古人常讲「理可顿悟,事须渐除」,我们现在这个理,顿悟的能力都没有,你说这种障碍多大!我们是天天在熏习,所以我们的悟是渐悟,每天在读诵,每天在讲演、在讨论。我在讲台上四十年的时间,跟大家讲,我四十年没中断,所以是属于渐悟,不是顿悟。你们可以听听我过去讲经的那些录音带,往年还没有录相,留的有录音带。你把我那些录音带,一年一年你拿来比较听听,你就晓得我是渐悟,不是顿悟;不是上根利智,是中下根性。中下根性能有今天这一点成就,没有别的,锲而不舍天天干,没有一天中断。自己总得要晓得自己的根性,这才好办,不知道自己根性,那就非常困难。

  我们知道自己根性是中下根性,而且下的地方占的成分多,中的占的成分少,所以才真正把所有一切事务放下,专心一志。我一生不敢搞道场、不敢领众,这大家都晓得,不管人、不管事、不管钱。为什么?专心,才有这么一点悟处,今天一切经论展在面前,意思会生起来。如果我要跟别的法师一样,也去搞道场,管人管事,说老实话,经典展开那个眼睛是黑的,看不出经典的意思。看不出来怎么办?照古人注解讲,要是有一点诚意、有一点恭敬心,注解没讲错,就算不错了。但是照古人注解讲也不容易,古大德的注解跟经义没有两样,我们晓得经字字句句无量义,古大德注解字字句句也是无量义。如果你没有悟处,照他注解讲,依文解义,佛家讲「三世佛怨」,祖师大德也喊冤枉,你把我的意思搞错了。讲得再好也可能堕到契理不契机,你的过失就比较小,理上讲没讲错,但是听众不得受用,犯这种毛病。更严重的毛病是求契机,讲得好听,但是违背宗旨,契机不契理那个过失就大,那个堕落就深、堕落苦。总要有悟处,悟处是自己一定要有高度的警觉,要排除自己的障难。

  所以我深深体会到释迦牟尼佛是好老师,真正是好的典型模范。佛一生没有建道场,没有地方住的时候,树下一宿,日中一食。我们要能明了,他做出样子就是教我们学习,教我们一切放得下。当年佛在世,像祇树给孤独园、竹林精舍这些大道场,居士建的,与出家人毫无干涉。居士们礼请佛陀,带着他的弟子到这个地方来讲经说法、弘法利生,佛是来作客的,不是作主的。我学佛之后,我看出来,所以我的主张,道场决定要在家人,让出家人专心办道,不要管这些拉杂事情。可是有很多出家的道友反对,好象我们这个道场权都在人家,我们在这里看人家脸色过日子,很难过。他们提出这个意见,好象也有道理,其实没有道理。我们出家,出家就没有家,出家再建个道场,不又回家去了?你对道场有所有权,你出了个小家,入了个大家,实在讲已经违背出家的意义。每天周边有那么多复杂的人事,你哪有时间去读经?教理不明,你怎么修正你的行持?

  在中国古时候,寺院丛林多半是国家建的,十方道场,十方常住。我们看看寺院的匾额,「敕建」,敕建是皇帝下命令建的。居士们护持这个道场、建立这个道场,请出家人来作住持,来管理这个道场的行政,这是中国佛教的特色。诸位要知道,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诸位仔细去看看经论,祇树给孤独园有没有「住持」这个名字?释迦牟尼佛是不是住持?没有。佛陀在世,人家请讲经就讲经,请说法就说法,绝对没有管理道场这些行政事务,没有。佛没有,佛的弟子也都没有,那个时候道场这些事务管理全是在家人。这是到中国来产生一个很大的变化,出家人管理寺院行政事务。可是我们在古书里面看到,管理行政事务的那些人都是佛菩萨再来的。天台山的住持智者大师,释迦牟尼佛化身来的,等于说他来作义工,他来作护法。这就是说明,凡夫要搞这些事务,你这一生当中决定不能成就,除非你是再来人。我们想想,烦恼习气多难断,天天搞这些是非人我;内贪瞋痴慢没有断,外面五欲六尘的诱惑,你有什么本事能够超越轮回?你有什么本事、有什么把握,你能往生极乐世界?人贵自知之明。所以我劝勉同修,在今天这个大环境当中,我们要想把佛陀的教学再兴旺起来,叫这个世界众生都能够得利益,你要真正发心,此地讲「清净大愿」,你要发这个大愿。什么叫清净?清净就是一定要离开名闻利养、五欲六尘的享受,你才叫清净。

  一定要学习释迦牟尼佛那种生活方式。所以说建僧团,我来当护法,我护持你们,我给你们找一块土地,我不会建房舍,我想到的是蒙古包好,现在一个蒙古包听说人民币只要一千多块钱,我就算它两千块钱人民币。一个蒙古包住四个人,四个人是一众,僧团一众;有多少人,我们买多少个蒙古包。当中用个大的建筑物,愈简单愈好,做佛堂、做讲堂,住众统统住蒙古包,蒙古包是高级帐篷。生活是托钵,附近乡村里面去托钵,人家供养你一钵饭。我们托钵也要学佛的方法,不可以一个人去,至少你住一个帐篷四个人,四个人一起出去托钵,这是一个僧团。人家供养你吃,你吃完之后,就在那里讲经说法;三个人听、五个人听、十个八个听都好,这是每天的功课。人家对我们财供养,我们对人家法供养,这叫如法。佛示现的样子是这个样子,我们今天违背了佛陀的教诲,所以佛法衰到这种地步。

  世尊一生教学,从来没有问人家要过一分钱,问人家要钱,增加别人的压力,增加别人的负担,这就有过失。何况钱财这个东西增长贪心,愈多愈想多,愈多愈舍不得,将来到哪里去?饿鬼、地狱、畜生,被这个东西害了。古人很有智慧,比今人高明得多,所以古人做铜钱,那个形式是什么东西?锁链。清朝以前的铜钱,当中都有个洞,那个洞连起来就是铁链、枷锁,告诉你这个是枷锁里头的一部分,看到这个恐惧、害怕,不让你生起贪爱心。这个东西是有用,决定不能贪着,贪着那个炼条、锁链就把你拉到地狱去了。古时候人,做这个东西是充满智慧。很可惜,今天印钞票没有把这些字样印进去,钞票上真的也印几个字「贪财堕地狱」,钞票上就印上,拿到钞票一看底下就有。现在这个灾难,佛在经上告诉我们,贪遭水灾,贪是水,为什么会有洪水?贪心太重。瞋恚是火,为什么会火山爆发?瞋恚火。愚痴是风,住在台湾的人年年遇到台风,住在美国的人常常遭遇到龙卷风,痴感召得的。贪瞋痴感召得水火风三灾,三灾不是天然灾害,是我们业力招感的。应当是每一张钞票后头都要印上,让大家提高警觉。

  佛教我们「勤修戒定慧,息灭贪瞋痴」,这个教诲我们一定要认真、要重视、要真干。所以同学们要真正发心,真正发心做一个佛的弟子,那你就要百分之百的做到「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怎么做?释迦世尊已经做出样子给我们看,我们做到他那个样子就行了。道场里面可以收藏典籍,可以设图书馆,我们所需求的这些书本可以由图书馆来供给,用完了还回去,不必据为己有;据为己有,就是增加自己的负担。佛以及佛的那些弟子,他们应当放下的全都放下,他们没有包袱、没有负担。我们今天到哪里去还要带几本书,这几本书也是负担,太多了也会把我们压垮。所以我也劝常常跟我的几个同学们,我们今天到外面去,只带三本书,我们自己所学的,我们劝化别人的;我们带一本《无量寿经》,带一本《弥陀经要解》,带一本《华严经》。

  《华严经》我现在看到台湾印的经本,印得很精致,一套它印了三册:《八十华严》、《六十华严》、《四十华严》,很完整。可是真正实用,弘一大师教给我们,《八十华严》我们学习学到五十九卷,然后接着学《四十华严》。因为六十卷到八十卷这一部分是「普贤行愿品」,入法界品,这个译本只有原本的一半,不完整。《四十华严》是「普贤行愿品」完整的本子,非常难得。《华严经》四十品经文里面,李长者是说四十品,现在唐朝译本是三十九品,这四十品经里只有「入法界」这一品,或者说「普贤行愿品」这一品是完整的,其余的每一品都是残缺不齐。所以弘一大师教给我们读《华严》读九十九卷,五十九卷加上《四十华严》,九十九卷,这是我们中文译本最完全的。应当我们把《八十华严》前面这五十九卷,后面加上《四十华严》,九十九卷经印成一本,我们携带也方便,读诵也方便,给别人讲解也方便。所以我要委托台湾的同修给我印这个本子,把弘一大师教我们读诵《华严》,他有一篇文字印在前面。我这个想法是很早很早,当年李炳南老居士,在慈光图书馆讲《华严经》的时候,我就跟他老人家建议。因为我看到弘一法师这一篇文字,我非常欢喜,希望能够这样去做。当时李老师告诉我,他说:我们读诵、学习应当依照弘一大师的教诲,但是流通法宝我们还是要印完整的;所以他们现在印的是完整的。完整的不错,我们携带多带一本书,就增加一份重量。所以有完整的流通,也有合起来的流通,好。《九九华严》是非常实用,所以这个本子,我想想我们还是要做。这个做,我们不是对外广泛流通,是对真正学习《华严》的人,给他们做课本。对外流通我们还是完整的,六十、八十、四十,这三册一套做得很完美。我想我们另外印一本精装本,便于我们自己受持学习。我们有这三部书足够了,不必再搞多了。

  供养这些钱,我都很着急,希望赶快把它花光,留在这里累赘、麻烦。虽然现在钱,不要自己管,放在银行,放在银行也是挂心的事情。银行户头撤销了,你说那个心多痛快!人才能真正得大自在,一丝毫忧虑牵挂都没有,我们学佛要学得像。我有这个想法,我还得到一个赞助的人,江味农老居士。我跟他没见过面,我读他的《金刚经讲义》,他在《讲义》里有一段就说得很清楚。他的看法,如果佛法要兴旺,再能够复兴起来,能够利益广大的众生,他劝导出家人应当要恢复托钵的制度。他在《讲义》里建议,这个看法是正确的,这个建议是好的。必须知道,世出世间最殊胜的利益,就是弘扬佛法。把经典里所讲的道理、方法、境界,为广大群众讲清楚、讲明白,这是真正的慈悲济世,能令一切众生在现在世中得到最幸福美满的生活。他觉悟了,他要能够更进一步的修学,他在这一生当中可以永脱轮回,还有什么利益比这个利益更大?我们在佛经上看到,连世尊自己本身都赞叹。我们在三皈依上念「皈依佛,二足尊」,这赞叹到极处了。这个「二」是福德、智慧,两种都圆满,「足」是圆满。诸位想想,佛如果说是智慧圆满,他天天讲经说法,这个应该;佛的福报从哪里圆满?佛常常跟我们说,财布施得财富,法布施得聪明智慧,无畏布施得健康长寿,佛是这三种果报都圆满;但是好象佛只有修法布施,没有修财布施,那是我们粗心大意。讲经说法,你讲的内容是法布施,可是我们要身体、要体力,身体体力是财,我们用这个身体为一切众生服务,为大家讲经说法,这是财布施,在佛法里面叫内财,外面那些金钱那是外财,内财比外财还殊胜。佛以体力、以智慧、以劳力,为一切众生服务,所以佛的福德也圆满。我们哪里需要再到处去找钱去做布施?那不叫给自己找麻烦吗?那是攀缘,不是随缘。我们用自己的劳力,不辞辛劳为一切众生介绍佛法、推荐佛法、说明佛法,要知道财、法、无畏三种布施都在其中,所以得的果报无比殊胜。

  《感应篇汇编》里面,引用佛法的地方非常之多,我们都曾经读过。这个本子过去人写的,虽然是用最浅显的文言文来写,对现代人在文字上还是一重障碍。有好心人发心,把它翻成白话文,好。翻成白话文流通,可以用两种方式:一种是全部翻成流通,提供一些有时间、有心推广《感应》教学的这些人士,给他们做资料,好象是提供给老师的;再编成很精简的小册子,大量流通,供养社会一般大众。他们没有很多的时间去研究,看到分量太多,他就不想看。所以这个本子愈简单,分量愈少,他们愈欢迎,这个可以让他起信、让他入门。入门进来,再要深入研究,我们有详细的东西给你。两方面都要兼顾到,这是我们要认真努力去做的。

  为一切众生,为一切苦难众生,这就行菩萨道;没有一丝毫自私自利的念头夹杂在其中,这就是净行,这就是净愿。以这个净愿、净行,回向求生净土,就是念佛。所以这样的修行,自利利他完全融合在一体,自利不碍利他,利他不碍自利,自利就是利他,利他就是自利,这是《华严》圆顿的教学。我们的忧虑、疑惑就断得干干净净,清净心就现前。不要以为,我自利就没有办法利他,利他就妨碍自利,你始终有这个疑惑,你把自利、利他分成两桩事情,不知道它是一个整体。虚空法界一切众生是一个整体,哪有自行化他不是一体的道理?明白这个道理,你就心安理得,你就能契入大自在的境界。

  所以修行,固然要懂得理论、方法、境界,过去李老师跟我讲过多少次,还要找一个样子,以前我们不重视,「我们要找一个模样」,以后逐渐明白他这句话重要。找一个样子,依照这个模样雕塑自己,自己要学得跟这个样子一模一样,我们就成功了。所以在当年,他老人家一再教我,以印光大师做榜样,出家人最低限度要学成他那个样子。印光大师不在了,印光大师的《文钞》在,每天读诵,依教修行,这学印光法师。我这么多年来,在海内外讲经弘法,我介绍给大家,是阿弥陀佛做榜样,更殊胜、更直捷,我们学阿弥陀佛。我们造阿弥陀佛的像,供养阿弥陀佛的像,供像的意义在哪里?一看到他,我学他,我学得像不像?供养佛像真正的意义在此地,不是天天求佛菩萨保佑。天天想到,我像不像阿弥陀佛,让这一尊佛像时时刻刻提醒我。

  阿弥陀佛怎么个学习法?阿弥陀佛在《无量寿经》,这部经每个字、每一句,它的意思我们懂多少?我们又学了多少?我们所懂得的,一定要认真学到,这才像。你所学到的,又帮助你深入,又帮助你理解,解跟行永远相辅相成。如果你解了不能行,你的解也就到此为止,你不能够向更深更广的义理上去开解。不能够深解,你的行也就有限度,止在一个境界里,没有办法再向上提升。所以解帮助行,行帮助解,永无止境。你在修学过程当中,实际上修学过程就是我们生活过程,修学就是生活,生活就是修学,生活跟修学不能脱节,它是一桩事情;工作是修学,处事待人接物没有一样不是修行。决定不是说,我每天读多少遍经,念多少声佛号,磕多少个大头,这叫修行,那完全是形式,形式是表演给别人看的。真正修行,就是在日常生活当中,处事待人接物,起心动念,言语造作,点点滴滴与佛的教诲相应,这叫修行。违背佛陀的教诲,我们就错了,遵照佛陀的教诲就正确了。

  阿弥陀佛的行持,就是阿弥陀佛的生活,也就是一切诸佛如来果地上的生活行持,就在《无量寿经》上。《无量寿经》,诸位要晓得是略说,只说一个纲领,细说是这一部《大方广佛华严经》。所以我们要认识清楚、要看明白,《华严经》是什么?《华严经》是《无量寿经》的注解。《华严经》再要扩展,那就是《大藏经》;《大藏经》是《华严经》的注解,《华严经》是《无量寿经》的注解,《无量寿经》是整个佛法的总纲领,比什么都重要。我们真正能够认知、能够掌握住,这一生当中没有不成就的,所以希望我们认真努力修学。这首偈意思没讲完,只讲了一句,明天我们继续再讲底下的三句。


大方广佛华严经(第一六九卷)

  请掀开经本,知足天偈颂的第三首,我们将经文念一遍:

  【如来往昔修诸行。清净大愿深如海。一切佛法皆令满。胜德能知此方便。】

  昨天我们学习到此地只讲了一句,今天我们接着来看第二句,『清净大愿深如海』。在世出世间法里面,行与愿都不能够离开,以愿导行,以行践愿;换句话说,愿是行的方向,是行为的引导,行为就是愿望的落实。所以在古代的中国,老人勉励年轻人要立志,人如果没有志向,一生当中就没有一个目标,这一生决定是空过了。人贵立志,人有志向他一生有一个努力的目标,有一个精进的方向,非常重要。佛法亦复如是,所以佛教导弟子们要发菩提心。菩提心这个意思很深,也很难理解,所以佛更具体的教导学生要发愿,发什么愿?四弘誓愿;其实四弘誓愿就是菩提心的落实,四弘誓愿就是发菩提心。而四愿里面,实在讲只有一愿,这一愿就是「众生无边誓愿度」,后面三愿是帮助这一愿的落实,没有后面三愿,这一愿就不能落实,这是大愿。诸佛菩萨在因地发无量无边的誓愿,都离不开这四愿的范围,所以这四句话是一切诸佛如来共同的大愿。阿弥陀佛四十八愿,我们细细归纳,也离不开这四愿。观音菩萨的十二愿,普贤菩萨的十大愿王,诸位想想看,都离不开这四句偈。

  而第一愿的真正意义,我们一定要明白,是为众生服务。「众生无边誓愿度」,度,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服务。他这个心量大,众生无边是指尽虚空遍法界所有一切众生,一个都不漏。我们今天事做不到,但是不能没有心愿,要发心为一切众生服务,这就是发成佛之愿。佛乐意为虚空法界一切众生服务,无条件的服务、无私的服务,服务的项目也一条都不漏,佛家所讲的大圆满,这是诸佛菩萨。凡是发这样心的人,这个人就是佛陀,就是菩萨。我们在经论当中看到,佛菩萨示现应化在一切不同的族群、不同的族类,《普门品》里面所说的三十二应,应以什么身得度,佛菩萨就示现什么身分,所以说男女老幼、各行各业,只要真正发这个愿,那个人就是佛,就是菩萨。我记得在讲席里面曾经讲过两次,中国过去周恩来总理是佛、是菩萨,无私心、无条件为人民服务,那不就是众生无边誓愿度吗?这就是《普门品》里面所讲的,应以宰官身而得度,即现宰官身而为说法,应以什么身得度就现什么身。佛菩萨没有一定的身相,也无有定法可说,就看你心量的大小。你这个心量为一个国家人民服务,小菩萨;为尽虚空遍法界一切众生服务,大菩萨;可见得大菩萨、小菩萨,就看你的心量大小,你服务的范围大小。佛的心量大,我们要效法、要学习,「心包太虚,量周沙界」,这个话不可以变成口头禅,要落实。落实,我们行虽然做不到,我们的愿达到了,行为做不到。我们今天的福报、能力很有限,没有办法为虚空法界一切众生服务,我们的心到了,我们的愿到了,这也是圆满功德。

  能力我们不断向上提升,提升一级我们服务的范围就扩大一层,念念为众生;为佛法,佛法还是为众生。我们今天工作岗位是佛法,所以为佛法就是为众生。如果是一般,我们随便举一个例子来说,他是经商的,一切为商业,那是佛法,商业的目的何在?服务社会,服务人民,经商不是为利益自己,是为了利益社会、利益人民,这是商人菩萨,菩萨示现商人的身分。凡圣的差别就在此地,凡夫一切为自利,菩萨一切为利他。我们今天披上袈裟,我们的事业是佛法,一切为佛法,这是我们这个行业。如果从事这个行业,为的是名闻利养,为自利,这是凡夫,不是菩萨。披上袈裟还是凡夫,还是搞轮回,轮回心造轮回业。如果菩萨示现商人,他经商牟利,但是为繁荣社会、利益众生,他经商那是佛法、那是菩萨,他是以菩提心,他所造的是菩萨业。我的话就说到此地,其余诸位可以类推。任何一个行业,任何一个事业,只要是为人民、为社会、为众生的,菩萨业,菩提心,菩萨行。天天在这里研究佛经,讲经说法,如果是为自利,是轮回心,还是造的轮回业,与佛法不相干。诸位要懂得,佛法不是局限在形式,用形式来看佛法,你完全看错了。以为披上袈裟,天天在念佛,这是出世间的事业,世间各行各业、男女老少,他们是凡夫,我们这个眼睛有了问题。世间男女老少、各行各业,不知道有多少菩萨在里面,我们没留意,没看出来。同样的,披上袈裟,天天握着经卷,在这里造轮回事业的人也不少。

  这个大愿心,为人民服务,为社会服务,为一切众生服务,你这个心发了,怎样把你的心愿落实?尤其要效法佛菩萨「清净大愿」。清净两个字重要,如果没有清净这两个字,前面这一句「如来行」,你连边都沾不上。怎样做到清净?要把烦恼断尽,你的愿就是清净愿,你的行就是清净行。佛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一切众生本来成佛,这都是《华严经》上说的,《圆觉经》上也讲。本来成佛,我们现在为什么搞成这个样子?我们要把这个病根找到。病根就是烦恼,就是二障,经论里面所讲的二障,就是烦恼障、所知障,我们受这两种害。烦恼障是贪瞋痴慢、自私自利,这是我们清净心、本性里原来没有的。本性里头,本来有的是无量智慧、无量德能,那是本有的;妄想分别执着本来没有。可是现在本来有的好象都没有了,本来没有的似乎是现在太多了,所以才有第二愿「烦恼无尽誓愿断」。无尽无量无边的烦恼要知道,真心本性里头根本就不存在,根本就没有。诸佛菩萨他们跟我们差别在哪里?人家用真心,人家用本性,所以他没有烦恼,没有是非人我,没有贪瞋痴慢,没有自私自利,这是佛菩萨,这是我们自己的本来面目。我们本来也是如此,现在搞成这个样子,佛给我们说,我们迷了。被什么迷了?被自私自利迷了。以为自私自利是好事,哪里晓得这是坏事,不是好事!明白这些道理,了解事实真相的人,太少了。

  《无量寿经》上佛说得好,对于我们这些迷惑颠倒的众生,佛很同情,也原谅我们,为什么?先人没有好好的教我们。我们不可能是生而知之,我们是后知后觉,没有人教导,我们怎么会晓得这个道理,怎么会了解这个事实真相。在家里面父母没教给我们,我们感到很遗憾,在学校的老师没教我们,我们怎么会知道?我们算是很幸运的人,踏进社会之后遇到几位善知识,遇到几个明白人,我们亲近他们,听他们说话,才知道有这么一桩事情,还有这么个道理在。细细的思惟观察,我们接受这些善知识的教诲,回过头来,这才发现原来真有自己的真面目、本来面目。真面目、本来面目是什么样子?就是诸佛如来。

  这个自己才庆幸,我二十六岁遇到方东美先生,他把这个讯息透露给我,告诉我佛法不是宗教,是学问、大学问,依照佛法修学是人生最高的享受。我被他这几句话吸引到佛门里面来,但是,不是佛教。我知道佛教的经典里面有宝,世间人称为法宝,我知道这里头真正有宝,有真实的智慧,是人生生活正确的指导,这个正确指导,是高度智慧的指导,圆满智慧的指导,究竟智慧的指导,这是智慧之书。方老师特别推崇《华严经》,他把《华严》看作这个世间古往今来最高的哲学概论,最好的哲学概论;他告诉我,这部书里面有究竟圆满的理论,有细密周详的方法,最难得的后面还带表演,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做出来给我们看,将他的理论方法完全落实在生活上,这样的哲学教科书在世界上找不到第二种。

  我今天跟诸位在一起来学习《华严》,全部是生活,字字句句都落实在生活上,没有一句是空话,没有一句是废话,我们才知道这真的是宝,应当要认真努力来学习。为什么?得大利益,这个利益才是真实的,让我们在这一生当中,能够过如来的生活,过大菩萨的生活。无论你现在过的是哪一种生活,你是从事哪一种行业,学了《华严》之后,都变成佛菩萨的生活,都变成佛菩萨的工作,那就是决定不会再为利己,利己这个念头断尽了。我们更勤奋、更努力、更奋发的,对社会贡献,对国家贡献,对世界贡献,对虚空法界一切众生做出贡献,这个有意义,有价值!

  所以在行门里面,第一个要紧的工作,培养我们自己的德行。德行的障碍是烦恼,烦恼断尽之后,自性里头的德能自然现前,不需要学习。但是我们现在烦恼没断尽,性德没有现前,这个阶段当中那只有学习。向谁学习?向佛菩萨学习。因为佛菩萨已经烦恼断尽,性德圆满现前,我们向佛菩萨学习就是启发自己的性德,顺从佛菩萨的教诲就是自性的智慧光明。所以学佛,不是被佛菩萨牵着我们鼻子走,我们必须有这个认知。如果说我们被佛菩萨牵着鼻子走,佛菩萨不是好人,我们自己也迷惑颠倒了。佛菩萨的言语,佛菩萨的行持,就是我们自性本具智慧德能的流露,是我们心性本具智慧德能的现相而已。所以我们看诸佛菩萨是自他不二,他是我们自性流露出来的样子,就是自己不是别人。大乘经上常讲「生佛不二」,我们都听得耳熟,人人都能说。生是众生,佛是诸佛如来,是一不是二,是一才不被人牵着鼻子走,二那就被人牵着走了。所以有人说,佛所说的,我为什么要听他的?这个话说得很有道理。可是佛不是他,是自己;如果是他,我也不服气,原来是自性、是性德,这个我们才服了。所以经典里面字字句句,无非是启发我们自性的光明,帮助我们除去性德上的障碍,透出光明而已,这个意思很深很广。

  烦恼要不要断?要断。断烦恼确实是很难的事情,难在什么地方?难在我们不了解事实真相,难在这里。所以说来说去说到最后,佛法的教学是知难行易,了解事实真相太难太难了。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讲经说法,是说明事实真相。行实在太容易,行是什么?转变境界,转凡成圣容易,可是转迷成悟就难了。转凡成圣太容易,佛家有一句比喻话说,「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这就是比喻转凡成圣太容易了。屠刀是什么?屠刀是害人的东西,造业的业障。放下业障,不就成佛了吗?什么是业障?妄想分别执着。四弘誓愿第二愿里面,见思烦恼是执着,尘沙烦恼是分别,无明烦恼是妄想,你能把这三样东西统统放下,不就圆满成佛了吗?

  我们在讲堂里常常勉励同修,劝导大家,放下见思烦恼,就是放下一切执着,六道轮回就没有了;放下世出世间一切分别,十法界不见了;放下一切无明妄想,你就超越四十一个阶级,圆成佛道。真的,凡夫作佛就这么简单、就这么容易,难在放不下。很想放下,偏偏就放不下,问题出在哪里?出在你知不究竟,你没有真正透彻了解事实真相,所以你迷。实在说,你破几分迷,开几分悟,你就放下多少,决定成正比例。你能够破一分迷,你有一分觉悟,你就放下一分;你能够破十分迷,有十分觉悟,你一定能放下十分。所以佛家的教学重点在哪里?破迷开悟,这是佛陀教学的重点。

  破迷开悟是智慧,世尊讲经说法四十九年,二十二年讲般若,般若就是教人破迷开悟。这个事情是真难,众生迷得太久、迷得太深、迷得太广,怎么样叫他觉悟?只有不厌其烦天天讲,不但要讲,还要做给他看;不做给他看,他听了还有疑惑,「你讲得很好,叫我放下,你还没放下;你不放下,叫我放下,你来骗我」,不但不能接受,愈迷愈深。所以诸佛菩萨自己放下,做样子给你看,看他所说的他真做到了,那大概不是假的。他要能说不能行,听的人都会打很多问号。尤其是现代人,古时候人还老实,问号少一点,现在人各个精明、各个伶俐,没有老实人,问号一大堆。你真正做到了,他还是一大堆问号,他怀疑你为什么要这样做法,世间人都是争名夺利,你为什么不要名利,你傻瓜!他说佛菩萨傻瓜,他聪明。傻瓜超越六道轮回,聪明人都堕三恶道。所以佛菩萨表现高度智慧,无量的善巧方便,还要有极大的耐心教化众生。众生对佛菩萨误会太多,回报佛菩萨是什么?是怀疑、是讽刺,甚至于毁谤、侮辱、陷害,佛菩萨统统接受,毫无怨言,还是认真努力,那么样慈悲爱护来教导,那是佛菩萨。绝对不会因为众生种种恶心相向,算了!不教了!这不是佛菩萨。世间这些圣贤有这些,像我们读儒书,实在讲,孔老夫子跟释迦牟尼佛比,释迦牟尼佛的确是高了一个阶层。孔老夫子教学「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孔老夫子就不愿意教了,为什么?太笨了。可是佛不是如此,「佛氏门中,不舍一人」。这是说,所谓世间圣人跟出世间圣人,他就有差别。佛教众生,再愚的众生、再笨的众生他也不嫌弃,也不舍弃,他很有耐心的去教,不厌其烦的去教,这是我们要能体会到的。才知道佛菩萨对我们恩德之大,我们也从这个地方真正认识了佛菩萨。

  在古时候,一般教学有次第、有程序的,只有极少数,所谓是天才、上上根性的人,那是例外,那种人真的是一闻千悟;中下根性的人都要循规蹈矩,因戒得定,因定开慧,不能躐等。老师对于学生他是负责任的,他把教学看作他一生当中第一桩大事业来办,那等于是行菩萨道。把自己本分的工作做好,做得圆满,这个人就是菩萨。他的工作就是教学,他一定要把教学这桩事情做好,要对学生负责任,要给学生做表率、做榜样,跟现在学校教学完全不相同。我们读古书,读《礼记》,现在你们同学们拿到的是《礼记菁华录》,但是里面的「曲礼」是完整的,「内则」、「少仪」都是很完整的,那是教小学。

  从这些书籍里面你们能看到,古时候小学是怎么教的。童子七岁上学,「就外傅」,傅是师父,要跟老师了。从前一个家庭,一个大家庭,在中国旧的建筑还能够看得出来,像四合院有内外之分,妇女通常不走在外面客厅,宾客来访的时候,都是家里面这些男子来接待,里面是决定不能够进去的,里面只有亲戚。七岁跟着老师,老师教学在什么地方?从前都是私塾,学生并不多,请一个老先生,住西厢、西席,老师称为西席。西面是客人,东面是主人,东道主。老师是家里面的贵宾、上客,学生都要跟老师住在一起,交给老师去教导,老师是学生的榜样,是学生的模范。教的什么?生活教育,教小孩洒扫应对,怎样侍奉父母、侍奉兄长,他学了智慧,他就会孝亲,知道怎么样对待父母,怎么样对待兄弟。生活教育从小养成,学规矩,跟现代人的观念完全不一样,现在小朋友天真烂漫,活活泼泼。中国过去的小朋友规规矩矩,像小大人一样,天真烂漫的确是不如西方人。但是从小养成的真实智慧,养成忠孝节义,他懂得做人、懂得帮助人,这是西方人做不到的。西方人头脑里只有功利,东方人是道义,那怎么会相同?我们今天在外国,所接触到的外国人,确实见到的时候彬彬有礼,不管认识不认识,在路上见面都会跟你打招呼,跟你笑笑;如果我们有困难的时候请他帮忙,一分钱也没有。逢年过节来祝福你,拿一朵玫瑰花送你,这就是很高的礼物了,在外国就是这样的。中国人见面的时候不打招呼,面孔很难看,可是真有困难的时候他真帮助你,文化不一样。所以公共事业特别是捐助善款,在外国社会非常困难,但是在中国社会很容易,这个我们见得太多了,文化背景不一样。可是在这些义举方面今人不如古人,古人所受的教育比我们更圆满、更多,懂得做人的道理,懂得人应当帮助一切人,不管认识不认识,也不管恩怨,人家有困难的时候,我们就有义务帮助他,冤家对头也要帮助他,他有难,这是道义。这些都是从小教导,从小养成。

  中国自古以来圣贤教育,受教育读书目的何在?绝对不是为升官发财,绝对不是想将来在社会找一个好的行业可以赚钱,不是的,中国人读书目的志在圣贤。圣贤什么意思?圣贤是明理,明白做人的道理。唯有明理的人,才真正能够牺牲奉献,为社会、为人民;不明理的人,自私自利。明理的人心胸开阔,谚语常讲量大福大,那是真的。生活纵然清苦,他有清福,我们常常讲,物质生活虽然有欠缺,精神生活充沛。反过来看,现在外国许多先进的国家,他们在物质享受上我们非常羡慕,但是精神生活上非常可怜。这两种生活哪一种重要?精神生活重要,因为精神生活有乐,物质生活里没有乐。他虽然富,富而不乐,富而不乐就不如贫而乐。我们看孔夫子的学生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夫子对他赞叹,过那样的物质生活,如果别人是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颜回的生活过得很快乐,乐在哪里?乐道,这是别人所不及的。我们学佛,学佛就是学圣贤,读佛经就是读圣贤书,如果我们生活不快乐,你这个书就白念了。我们在物质生活上是不如别人,但是我们在精神生活上比别人丰富太多太多了。物质生活上我们尽量节俭,节俭乐在其中。我们能够节俭一分,就能够帮助社会苦难众生一分;我们如果多享受一分,那个苦难的人他们得到的帮助就少了一分。世间还是苦人多,我们要多为那些苦人着想,我们力量做不到,我们这个心愿要做到。

  离开妄想分别执着,我们的愿就是清净愿,绝不夹杂丝毫自私自利的念头在其中,一丝毫都不可以夹杂。但是我们要做到这样清净当然不容易,那是如来果地上的境界,可是我们天天要有进步,也就是烦恼我们要年年减少、月月减少、天天减少。烦恼的根就是自私自利,只要有自己决定就有自私自利,所以佛把「我见」摆在一切烦恼第一条。见思烦恼,见烦恼里面第一条「身见」,都顾到自己这个身,把自己这个身看作第一重要,一切都为这个身,这就错了,千错万错从这里开始。佛菩萨也有这个身,佛菩萨这个身绝不是自己享受的,佛菩萨以这个身做工具,为一切众生服务,所以他的身叫清净身。我们没有天眼,如果有天眼看佛菩萨的身是透明的,像水晶一样,一丝毫的污染都没有。可是我们的身是漆黑的、污染的,为什么?有私。我们执着这个身,一切要为这个身服务,恰好颠倒,完全颠倒了。

  我为别人服务,人人为我服务;我为人人,人人为我,说的话没错,礼尚往来。可是礼,诸位要晓得,礼是有报偿的。但是礼跟道相差远了,中国古人讲「道、德、仁、义、礼」,礼是最末的一个。礼尚往来,我为人人服务,人人为我服务,这是礼。再往高一层就不是这个说法,我为人人服务,我尽义务,义务是不需要回报的,不期望着人人为我,只知道我为人人。绝对没有人人为我,我才为人人,那是第五层。第四层是义,义是义务,只知道我为别人,绝不希求别人为我。义再往上面是「仁」,仁再上面是「德」,德再上面是「道」。佛菩萨处事待人接物是道德,高得太多太多了,我们要效法。至少我们要提升到「义」,要有这个观念,我为社会大众尽义务,今天讲做义工。义工是我只有服务,不拿报酬的,这才有一点像菩萨。如果我们用天台六即的话来说,行仁、行义是相似位的菩萨,行道、行德那是真正的菩萨。《金刚经》上教导我们要离四相,你才能够行道、行义,「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后半部境界又往上提升一层,「无我见,无人见,无众生见,无寿者见」。《金刚经》前半段教我们离相,后半段教我们离见,离见是念头都没有,那真清净。离相还不是真的清净,相似位的清净,离见才是真的清净。

  这个道理甚深甚广,下面用「海」做比喻,海是比喻深广。理如是,事也如是,事也甚深甚广,我们学了要能体会得到,愿解如来真实义,我们要认真努力去做到。每天我们做早晚课,这个我在讲席里讲得太多遍数,还要讲,为什么?没做到;早课提醒自己要向佛菩萨学习,晚课反省我今天到底做了多少。学佛一定要放弃自己的妄想习气,要放弃自己的成见,顺从佛的教诲,这是真的学佛。经典上一字一句一偈,一生都受用无穷,这是诸位能看到的。任何一句,任何四句偈,我们都学不尽,要紧的是要你真正认真去学习。一定是先断烦恼,后学法门。现在人学佛颠倒了,四弘誓愿前面两句不要了,专要后头两句,「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他要这两句,前面度众生不要了,断烦恼也不要,他一下就成佛了。现在这个世间自己标榜他成佛、成菩萨的人很多。在中国自古以来,身分一暴露马上就走,那是真的;身分暴露还不肯走,是假的。在中国历史上有例子,永明延寿大师,诸位晓得,人家知道他是阿弥陀佛再来的,再去看他,他老人家坐在那里往生了,走了,那是真的。布袋和尚在宋朝出现,他是自己告诉别人,他是弥勒菩萨化身,说完之后坐在那里也往生了,这是真的。哪有说了不走的,还妖言惑众,欺骗众生,决定是假的。这个在中国例子太多了,诸佛菩萨在这个世间绝对不会暴露身分,身分一暴露马上就走,绝不迷惑众生,这是他的慈悲。他走了,他可以应化再来,他来去自由,舍身受身就跟我们穿衣服、脱衣服一样,好自在!

  现在这个社会问题是非常严重,大家都晓得,许许多多众生听骗不听劝,为什么会有这个现象?还是《无量寿经》上说的,他没有接受过圣贤的教诲,所以才会有这种现象产生,没有智慧,很容易迷惑。换句话说,他的精神生活过分的贫乏,稍稍有一点诱惑他就被迷惑,没有能力辨别真假,没有能力辨别邪正,没有能力辨别是非善恶,甚至于连利害都不能够辨别,这才是真正的苦处。我们讲众生苦,众生有难,众生真正的苦难是没有能力辨别邪正、是非、善恶、切身的利害。我们学了佛,有责任去修大布施,布施什么?布施智慧,布施他有能力辨别,这个比物质布施功德不晓得大多少。但是今天社会,你说是拿个几十万、几百万去救灾,人家称赞你;你给人讲经说法,一文不值,谁也瞧不起你,不晓得这个布施才是真正大布施。百万、千万、亿万只能救人一时,他依旧是迷惑颠倒,依旧没有能力辨别邪正是非。所以教学的功德是第一等。诸位想想看,你从古今中外的历史上来看,历代不乏那些有高地位、大财富的人,今天谁知道?提起来谁尊敬?释迦牟尼佛天天到外面讨饭,今天举世之人提起来哪个不尊敬?孔老夫子一生也是一个平民,生活过得很清苦,今天全世界听到中国孔老夫子都很尊敬。他做的什么?法布施,天天辛辛苦苦教化众生,这个功德太大太大了,决定不是财富布施能够比较的。所以佛在经上常讲,三千大千世界七宝布施,比不上为人说四句偈这个功德。佛讲的话是真的,不是假的,四句偈能令人开悟,大千世界七宝布施不能令人开悟。四句偈的开示能令人断恶修善,能令人断贪瞋痴,求戒定慧,世间这些名闻利养财宝布施,只有增加人的贪瞋痴,果报没得比,我们要懂这个道理。你真正透彻了解这个道理,你才晓得学佛依教奉行的人前途一片光明,无论现前生活再困苦,他的前途是光明的,他的来生最低限度也是天上的福报,人间没有什么福报好享,他的福报太大了,至少也到天上去享天福。到天上去,如果我们从《感应篇》里面来看,多半都是作天王:欲界天王,色界天主。可是对一个真正觉悟的人都不会动心,为什么?小福报,不究竟,福享尽了还要搞轮回、还要堕落,谁愿意干这个事情?最殊胜、第一等大福报,到极乐世界去作佛。色界天主我们都不愿意干,人间的小福我们会去沾吗?边都不会沾的,一心一意求生净土,亲近诸佛如来。

  亲近善知识是大乐,这个你们没有这种经验。我在年轻的时候,当然也是环境的因素,家境清寒,我念初中一年级念了一个学期,因为家庭环境缴不起学费,就不能念书,失学了。我失学很痛苦,喜欢读书,好学。以后踏进社会,我只有一个念头亲近善知识,找这些有道德、有学问的人,我追随他们。但是自己有工作,所以一个星期只有利用星期天的时间,我去找这些教授,我对他们仰慕。我跟他们怎么认识的?写信,常常写信,他就回信约我见面,这么慢慢就熟了。他知道我想学,真正有学问的人喜欢教人,怕的是你不肯学;真正肯学,他一定会拨出时间来教你。我跟这些有学问、有德行的善知识,是这样认识的。这些老师很好,他会给我介绍,所以我就认识很多了。我二十几岁的时候,在台北市认识十几位教授,都是当时很有名望的,所以我的时间不会空过。别人年轻人有假期,娱乐场所去玩了,我的假期亲近这些善知识,听听他们说话,有疑惑向他们请教,长自己的见识。所以这个世间喜欢玩的这一部分,我一样都不会,从来没有玩过。那个时候,我这些朋友、同学都说我是书呆子。我也给他们说,我说:我又何尝不想玩?没有玩的本钱;你们的环境比我好,我的环境不如你们,我现在多学一点。我说:我会玩,我到晚年再玩,具足本钱之后就可以玩,你们现在把本钱都玩光了。现在这些老朋友见我的时候,「你的路子走对了」,看到我常常在世界各地方去玩,他们不如我。我年轻的时候看得比较远,他们看得太近了。其实我看得更远的他没见到,我看到来生来世,他们连这一生后半截都没有看到,都耽误掉了。

  佛在经上常讲「人身难得,佛法难闻」,这两句话的意思非常之深,愈体会感觉它愈深,意思愈广,无尽的悲心在这两句话里头流露出来。我们有幸遇到,绝不能空过,要认真努力学习,学一句,这一句要落实,要真正把它做到。做得少,没有关系,一定要做,不做空过了。不做,你没有真正的了解;真正了解,没有不肯做的。这个我都曾经向章嘉大师请教过,就是讨论知跟行的问题,大师给我们的结论是知难行易。你为什么做不到?知得不够透彻。凡是做不到的,你完全不知。不要以为知道了,《华严经》我念过了,《华严经》我都会讲了,《华严经》你完全不了解,你要了解,你一定入境界。《华严》谁知道?善财童子知道。善财参访吉祥云比丘,他是初住菩萨;参访妙住比丘,他就是三住菩萨;参访观世音菩萨,他就是第七回向菩萨;参访到普贤菩萨,他就成佛了。这是说明,行不难,知难。知怎么样?知就是破迷开悟,这是真知。行怎么容易?你知道之后,境界马上就转。

  今天大经里头都是这么告诉我们,舍己为人,你能不能舍己?不能够舍己,你不知、无知。再不为自己,不为这个身,所有一切为社会、为众生,你有没有做到?没有做到,你不知。你对这个道理、对这个事实真相,你一无所知,所以你做不到。你要是真正了解,还要人劝你吗?不需要,你完全做到了。绝对不会要人劝,也绝对不会有人劝你。有人劝你,是你那个知接近开悟,还没有开悟,人家来帮助你一把,使你向上提升。真正觉悟之后,一句话都不必说,你自自然然会做,你会做得很圆满。第一关很难,第一关在《华严经》里面讲就是初信位的菩萨,初信位的菩萨就舍己为人,不会再为自己想,为自己想那是凡夫。《华严》圆教初信位的菩萨,等于小乘里面须陀洹的地位、小乘初果,八十八品见惑断尽,也就是我们常讲的妄想分别执着,执着已经放弃一半了,还有一半那是思惑,见惑这一半放弃掉了,他能够舍己为人,不再为自己这个身体,这是圆教初信位的菩萨,刚入门。这个虽然是没什么大成就,说老实话,出离六道轮回还不行;出离六道轮回要七信位的菩萨,见思烦恼断尽了。但是初信位的菩萨,念佛求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真有把握,这是西方世界无比殊胜之处,有这个功夫就决定往生。我们今天讲到此地。


大方广佛华严经(第一七0卷)

  请掀开经本,知足天偈颂的第三首:

  【如来往昔修诸行。清净大愿深如海。一切佛法皆令满。胜德能知此方便。】

  这一首偈,前面两句我们讲了两次。第三句『一切佛法皆令满』,清凉大师注子里说,「杂染本空,故前令灭(这两句是说第一句);佛法本具,故今令满。妄尽真显,二言相成」,解释第三句。注解的文字虽然不多,意思相当具足。如来与大菩萨果地上的德行,德行就是起心动念、生活行为与道德相应,就叫做德行。道是什么?德又是什么?道是心性的本体,德是心性的起用;换句话说,他们起心动念、言语造作,都能与自性体用相合,这是德行。自性体用,里面确确实实没有杂染。杂是指妄想分别,染是讲分别执着,在佛经里面讲的三种烦恼:无明、尘沙、见思,尘沙是介于两者之中,尘沙就是分别。所以见思烦恼、执着,纯是染污;尘沙、分别,一半是染污,一半是夹杂。我用「杂染」两个字来讲,无明、妄想是杂不是染,执着是染不是杂,分别里面有杂有染,这是讲三大类的烦恼。这三大类的烦恼障碍我们见性,佛跟我们说,心性的体用里头本来都没有。佛与法身大士证得,所以他们的生活、他们的言行与性德相应,这是我们要学习的。

  佛教给我们要断烦恼,断烦恼从哪里断起?从自私心断起。自私自利的念头,我们要觉悟,把我们害惨了。我们在佛经上得到的讯息,今天我们有缘聚会在一堂,每一个人的善根福德都非常深厚,不是你这一生才闻到佛法。我们在《无量寿经》上,读到阿阇王子与五百长者子,佛说他们过去生中曾经供养四百亿佛,我们不比他差,如果我们没有这样深厚的善根福德,这一生当中决定听不到佛法。你要不相信,新加坡学佛的人有多少?几个人能够听到这部经?显而易知的事情。有智慧的人很多,有福报的人很多,就是没有机会听到这部经典。所以我们肯定过去生中所种的善根福德,绝不比阿阇王子与五百长者子他们低,很可能还超过他们,这都是说实话。为什么无量劫的修行,还落得今天这种地步?原因在哪里?私欲没有放下,我们要觉悟,我们的亏吃在这个地方。起心动念还是为自己,做百分之九十九的好事,还有一桩自私自利,所以落到今天这个地步。我们要知道警觉,要知道惭愧,要知道发愤,这一生当中把这个毛病赶快改过来,如果不能改过来,这一生又空过了。空过之后,千万不要以为我的善根福德很深厚,来生一定还会遇到缘,来生不见得。你自己得好好的想想,盘算盘算,你来生能不能得人身?来生要能够得人身,五戒十善至少要能够打上八十分、九十分,来生才能得人身。自己给自己打分数,能不能达到这个标准?

  五戒里面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这是四重戒,每一条戒想一想,能不能达到八十分?十善里面,身三业完全相同: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语有四业:不妄语、不两舌、不绮语、不恶口;意三业:不贪、不瞋、不痴,冷静去思惟我们做到几成?不符合那个标准,来生就不能得人身;换句话说,不能得人身,就三途去了。愚痴堕畜生,什么叫愚痴?简单的说,这个世间好事、坏事没有能力辨别,好人、坏人也没有能力辨别,把好人当作恶人,把恶人当作善人,愚痴!没有能力辨别佛跟魔,来生堕畜生道,没智慧;贪爱,饿鬼道;瞋恚、嫉妒,地狱道。我们想想,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起心动念,有没有这三种贪瞋痴的意念?如果天天还造这三业,而且贪瞋痴还相当严重的话,我们就晓得来生到哪里去?三途去了,很可怕!所以你把眼光稍微看远一点,你就知道很恐怖。眼前什么灾难不要紧,小事一桩,将来到三途去了,这个麻烦大。堕进去之后,什么时候才能出来?出来之后,能不能再得人身?大问题。地狱道出来之后,多半是饿鬼、畜生,为什么?还债。《感应篇》里面,我们看注解引用的经论,引用一些公案,还债,我们知道有变马、变牛还债的,披毛戴角还,没有想到还有变成植物还债的。你想到愈想愈可怕,我们不断怎么行?

  大家都以为这个断很难,不知道断掉之后清凉自在,那真舒服,解脱了。不肯断,心胸狭窄,你的精神生活很苦,重重绳索绑住,你不自由;物质生活再好,也是富而不乐。佛祖为我们示现、为我们做榜样,真正放下了,真正解脱了,他的物质生活很贫乏,精神生活丰富,贫而乐。那种贫苦的生活一般人都受不了,佛菩萨过那种生活得大自在、得大安乐,这是我们凡夫没有法子体会到的。佛是得到真乐,离苦得乐,得究竟乐。大慈大悲把这个方法传授给我们,告诉我们这种大自在、大喜乐是我们自性里头本具的,不是从外来的。只要你放下一切杂染,你的果德就现前,果德是自性本具的,不是外头来的。佛也曾经为我们示现,在《华严》示现的华藏世界,在西方示现的极乐世界,实际上,极乐跟华藏就在眼前,经论里常常跟我们讲「心净则佛土净」。我们今天见不到华藏、见不到极乐世界,什么原因?我们的心杂染,所以把华藏、把净土变成我们现在的依报,「一切法从心想生」,唯识所变。如果我们真的明白这个道理,真明白才真回头,没有回头你还是不明白,你那个明白是似是而非的明白,不是真明白;真明白,你决定真的做到。哪个人愿意吃苦,不愿意享乐?那才叫真的傻瓜、叫愚痴。佛菩萨不愚痴,个个聪明绝顶,个个都是高智慧,高智慧哪有不肯放下的道理?只有痴人才放不下。所以我们自以为高智慧,错了。你过得这么苦的日子,你哪来的智慧?真有智慧的人,过佛菩萨的日子,过神仙的日子,这是真的不是假的。

  第三句说「一切佛法皆令满」。满,不容易,这首偈关键是「满」这个字。我们看了这首偈,看了这个字就晓得,胜德天王是什么人?如来化现的。不是如来化现,哪能够有这个境界?菩萨一切佛法不圆满,等觉菩萨还有一品生相无明没破,还欠缺一分。「满」是如来果地,这是我常常给大家介绍,《华严经》上你看到所有这些人物,全是诸佛如来化现的。不要以为他们真的是法身大士,不尽然,不是真正的法身大士。法身大士当然有,很多,他们这些代表的人物不是法身大士。就好比我们在念书一样,我们同学学生是法身大士,学生当中选个班长、选个代表,那是佛陀化身,那不是真的法身大士。如果真的法身大士,这不是他的境界,他是真正做到究竟圆满了。

  我们要问前面,什么叫做「一切佛法」?一切佛法就是一切法,哪里是一切法?我们日常生活穿衣吃饭、起心动念、待人接物,点点滴滴那就是一切法。一切法皆是佛法,加了一个「佛」字进去,「佛」是什么意思?彻底明白,彻底搞清楚。明白了、清楚了,到底是一桩什么事?一切法是一法,「一」是自性,一切法是自性变现出来的,所以一切法是一法,一法就是一切法。一法是什么?一法是自性,唯心所现。一法又是任一法,随便拈一法,任一法都是一切法。我跟你讲一切法是自性、自性是一切法,理事无碍;跟你讲任何一法就是一切法,事事无碍,是无障碍的法界。无障碍的法界,是《般若经》上讲的「诸法实相」。诸位要知道,无障碍,事事无碍,今天科学家所说的,无量不同维次的空间突破了;虚空法界是空间,过去、未来是时间,全部突破了。生活空间大了,你可以回到过去,你可以进入到未来,过去、现在、未来这个界限没有了,四方四维上下的界限也没有了,这才叫做「一切佛法皆令满」。这是真正的圆满、究竟的圆满,密教里面称为大圆满,这是我们本来面目,我们应该要过这个生活。

  由此可知,我们迷得多深,我们活得多苦。这样深的迷惑、这么苦的日子哪来的?自作自受,不是别人给你的,你自己迷惑颠倒。迷惑的根源,执着这个身是自己,执着这个念头是自己。外国哲学家比一般人聪明,哪是我?知道这身不是我,什么是我?「我思故我在」,那是什么?执着第六意识能够思惟,以为这是我,错了。佛说得高明,一切众生执着第七识是我,第七识「四大烦恼常相随」,我痴、我爱,你说这个东西糟糕不糟糕?「我的意思」,大毛病。所以学佛从哪里学起?最初方便是破我执。学随顺别人的意思,不要坚持自己的意思,这是第一步的功夫,破我执从这里下手。但是随顺别人,这里头有个原则,别人都是恶的行为、恶的念头,我们怎么办?古大德有很好的教导教我们,他的行持与性德相应,我们完全随顺;不与性德相应,我们要有智慧、要有善巧,那就是随顺当中我们有能力避免过失。

  我过去曾经跟诸位说过舜王的例子,舜王孝顺父母,他的母亲是继母,继母常常要害他。他父亲也颠倒,完全顺从他后娶的太太,时时刻刻想把他害死。舜知道、很清楚,绝不以为那是父母的过失,他念念只想的是我自己没有尽到孝顺,常常叫父母生烦恼,这才叫真正孝心、尽孝。舜怎么样?一切顺从。他的父亲挖了个井,挖井干什么?不是取水的,想找一个机会把他推到井里面去,活埋在下面。他知道了、清楚了,预先到井里去挖个洞,挖一个斜坡,有一个出口出去。他的父亲把他推下去,他就下去了,石头压下去、砸下去,他从洞里小路跑掉,这叫顺,这是孝顺。如果他真的愚孝,父母要他死就死了,陷父母于不义,叫后人都骂他父母,那哪里叫孝顺?这是高度智慧,善巧方便。这一类的事情,舜一生遇到的太多太多了,最后父母感化,回头了。所以中国人讲孝道,二十四孝他排名第一。这是教导我们如何尽孝,如何把「孝顺」两个字做到。孝顺,「顺」要有高度智慧,要有善巧方便;没有智慧的人,不懂孝,也不知道怎么顺。真正在人事物上都能够尽孝,都能够做到恒顺,普贤十愿里面「恒顺众生,随喜功德」,那个恒顺都是要像大舜那样的顺才对,才是正确的,不是感情的随顺,是高度智慧、善巧的随顺,这才是自他两利。这些大道理,现在没人跟我们讲了,只有靠我们自己读圣贤书,做到圆满的觉悟。

  「一切佛法皆令满」,这个「佛」是觉悟的意思,对于一切法觉而不迷,都能够做到圆圆满满。清凉大师注解里有一句话说得好,「妄尽真显」。「真」是不能修的,古人常说「但除妄想,莫求真实」,你要有个心去求真,真就变成妄,还是个妄想;只要把妄想除掉,真性自然就现前。妄想无量无边,佛把它归纳为三大类:见思、尘沙、无明,我们现在换个名词来说,妄想、分别、执着,这个东西是妄。离一切妄想分别执着,所以我们要记住,要在生活当中真的干,「恒顺众生,随喜功德」,样样都好,不必要满我的意。一切满我的意是增长我的烦恼,增长我的执着,只要不违背法性,哪一样不好?样样都好。喜欢吃甜的人甜的好,喜欢吃辣的人辣的好,都好。不能说我喜欢吃甜的,你们统统跟我一样,这不是横行霸道吗?那怎么叫恒顺众生?对人、对事、对物,绝不坚持自己的成见,这是我们学佛第一步,必须要知道,诸佛菩萨没有成见,所以他能够恒顺众生。为什么?他没有成见,众生干什么都好,你喜欢佛好,你毁谤佛也好,你总有一个喜欢的。你谤佛,要把佛灭掉,基督教好,佛就变基督来度你,不是一样的事情吗?这是佛的善巧方便。

  你要懂得「一切佛法」,耶稣基督是佛法,我看耶稣基督就是诸佛如来,所以我能随顺。我见到耶稣的像,见到十字架,我也合掌、也行礼。为什么?就是诸佛如来。前天我听李木源居士告诉我,有几位天主教的修女到居士林四楼,看到千手观音,她们也合掌、也拜,这些人也都开智慧了,也不固执了,不是看到佛像说魔鬼,这叫「一切佛法」。所以什么叫佛法?破除执着是初级的佛法,破除一切分别是中级的佛法,灭除一切妄想是高级的佛法。如果我们还有坚固执着,一定要随顺自己意思怎么做怎么做,我们没有入门,我们在佛法门外,没入门,这个要懂得。好象念书一样,这是幼稚园,一年级才算入门;我们连小学一年级都没有入进去。换句话说,咱们无量劫来,虽然善根很深厚,供养几百亿诸佛如来,都是念幼稚园,从来都没有达到小学一年级入学的水平,没达到。在幼稚园里头老留级,留的时间太长,不是三年五载,留了无量劫,无量劫都念幼稚园,都出不了头,养得一身贡高我慢,自以为了不起,还能不觉悟吗?应该觉悟了。

  所以希望我们这部《华严经》能够在一块学习圆满,纵然不能够证果,也应该破迷开悟。如果说破迷开悟、彻悟我们做不到,积小悟成大悟总应该要有;大彻大悟,那是明心见性,我们办不到,至少要做到大悟。真正的大悟,天台大师讲的观行位、相似位,这都算是大悟。观行位是真干、真正学!真学就是不再随顺自己的成见,不再随顺自己的烦恼习气,这些真的放下了。随顺佛陀的教诲,这个要读经,在日常生活起心动念,对人对事对物,念头才起,想一想佛有没有教我们这样做?佛没有教我们这样做,我们这个念头不能起,这事不能做;佛教我们这样做,那这个事情我们欢欢喜喜去做,这个人觉悟了。如果还做不到这一点,这个学佛的人在迷,没有悟。大悟的人那更不必说,大悟的人清净心现前,正觉心现前。彻悟是正等正觉,那是分证位。大悟是清净觉现前,那个地位是声闻、缘觉、权教菩萨,是相似位,这种人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生方便有余土;观行位,生凡圣同居土;分证位,生实报庄严土;这是四土九品的差别。

  我们今天是一品烦恼都没断,这样的人有没有往生的?给诸位说,果真是一品烦恼都没有断的,是决定不能往生,哪有这种道理?但是我们也看到,确实有一品烦恼没有断,他往生了,这是什么原因?这一品烦恼平时没有断,往生那个时候断了。往生那个时候要不彻底放下,决定去不了,那是那些人在临命终时候彻底放下了,妄想分别执着统统都没有了,纯粹是一句佛号,行!决定能往生。那我们听了很高兴、很欢喜,现在不断没关系,临终再断。试问问,临终你有没有把握去断?你有没有那个福气?古大德跟我们讲,这要具备三个条件:第一个条件,临命终时神智清楚,一点不迷惑;第二个条件,遇到善知识提醒你、劝导你;第三个条件,你一听就觉悟,马上就放下。这三个条件,缺一个都不行。所以我们想想,我们到临命终时,有把握这三个条件都具足吗?没有把握,现在就要准备资粮,靠自己。资粮如何准备?我现在就断,我临终才有把握,要断得干干净净,就没有病苦。病从哪里来的?病从妄想分别执着而来。我现在就把妄想分别执着放下,临命终时没有病苦,预知时至。现在就断恶修善,累积功德,做往生的资粮。

  我们现在初具一点小小的能力,可以辨别是非善恶,我们知道依照佛陀教诲修行,是世间第一大善、第一功德。我们知道了,知道要不干,把这个机会放弃,太可惜了!许多人想干,不知道从哪里干起?我们今天明白了,全心全力在做这桩事情,为什么?为这一生想永脱轮回。所以起心动念只干一桩事情,「住持正法,弘法利生」,就做这桩事情。效法诸佛如来,我们法布施,这是我们能力做得到的;财布施那一方面随缘,绝不有丝毫的勉强。我们今天出家身分,接受在家信众的供养,供养得多我们就多做财布施,供养得少就少做财布施,没有供养完全做法布施。何况佛在经上说真实话,大千世界七宝布施都不如四句偈为人演说。佛这个话是真话,但是一般人不相信,为什么不相信?佛这句话他没听懂,他听懂了他就相信。他以为跟人家讲一段经、讲四句偈,这个功德就超过大千世界七宝布施,他是这么想的。这么想,完全想错了,哪有那么大的功德?佛说的话,他真的是粗心大意,佛讲是「为人演说」,演是你自己真正做到,你表演给人看。你自己真正做到,那你不是作菩萨、作佛了吗?「演」是给众生做模范,给众生做表率;「说」是众生向你请教,你给他解释。

  唐朝时候,庞居士他表演了一招,那是演。他相当富有,他把他家的财富统统装在一艘大船,大船划到江当中砸个洞,整个沉下去,不要了,舍得干干净净。人家看到了,就向他请教:居士您既然不爱财,您为什么不把这些财物拿去做好事、做慈善事业?他就跟他说,先演后再说,跟他说什么?「好事不如无事」。今天社会怎么这么乱?风气为什么这么不好?从前李炳南老居士说:好人太多了。什么样的好人?好人好(音「号」)事。每一个人自己以为是好人,每一个人都想做好事,这个事情就做得乱七八糟。极乐世界没有人好(音「号」)事,华藏世界也没有人好事,所以天下太平,人民安乐。人人守自己的本分,把自己岗位上的事情做好,就是大圆满、大功德;不是自己的事情,千万别插手,千万不要去管它。

  我们今天这个行业,就是为一切众生介绍经典、讲解佛法,这是我们的正业;如果我们还做社会福利慈善事业,那不是我们的正业。诸位要懂得,佛法是教学、是社会教育,就像一个学校,校长、教员他们办的事业是教学生。如果这个学校校长、老师们发心,我们做社会慈善救济事业,我们也不要上课,统统到外面去募捐,这个学校校长马上撤职查办,恐怕教员都要判刑。这叫什么?不务正业。哪一行有哪一行的正业,我们要懂得;八正道里面讲的「正业」,意思要清楚。这个社会行业太多,现在不止三百六十行;三百六十,实在讲也不是数字,表法的,表圆满。我们在这么多行业当中选这一个行业,这一个行业一定要做到尽善尽美。我们很清楚了解,释迦牟尼佛这个行业是「多元文化社会教育」,我们今天参与这个行业,就要好好的学这个行业里的规矩,要学这个行业里面的智慧、方法,我们才能帮助社会,帮助一切众生。

  而佛又给我们订了非常鲜明的目标,我们帮助社会,帮助些什么?佛讲三桩事情:第一个帮助众生「断恶修善」,所以你一定要把善恶做出来,自己先断恶行善,要做样子,然后教导别人断恶修善。断恶修善有非常殊胜的果报,你要让大家看见,要让大家看得很清楚、看得很欢喜羡慕,他才想学。所以佛法不招生,表演给别人看,让人家自己来。学,只有来求学,连《礼记》上,世间法都说「只闻来学,未闻往教」,这才是尊师重道。尊师重道是尊重你自己的好学,善友才肯帮助你;你自己对你自己所学、所做的不尊重,别人想帮帮不上忙;尊师重道是尊重自己的德学,意思在此地。更进一步,已经断恶修善了,更进一步帮助他「破迷开悟」,这是佛法的正教。说实在话,断恶修善是个手段、是个接引,是小利益,破迷开悟才是大利益;让他彻底悟入诸法实相,彻底通达明了宇宙人生的真相,果报是「转凡成圣」。所以转凡成圣是果上的事情,前面两个是因上的事情;你能够修因,你一定证果。佛家的多元文化社会教学,教的是这个东西。

  佛法教学,用现在的话,祈求的是什么?帮助一切众生消灾免难,希求社会安定、世界和平,这是佛法的教学,《华严经》的教义。要想达到这个目标,我们今天首先要做的是和合不同的宗教,融合不同的族群,你才能做得到。使各个不同的族类都能够和睦相处,不同的宗教、不同的思想也能够共存共荣,消除其中的误会、矛盾,真正能做到圆融和合。你们诸位想想看,世尊讲这部《华严经》是不是这个目标?和睦族群,融合宗教,《华严经》就讲这个。方东美先生早年把这个经介绍给我,七十年代英国汤恩比对世人介绍大乘佛法,说到「能够解决二十一世纪社会问题,只有大乘佛法跟中国孔孟的学说」,这个话不是普通人能说得出来的,真正有学问,真正有远见。孔孟学说的纲领,宋朝朱夫子编了一部《四书》,孔孟的精华就在这部书之中。佛法的精华就是《大方广佛华严经》,自古以来,佛门的大德赞叹这部经典是佛教的根本法轮,一切经皆是《华严》眷属,根本法轮。我读《四书》,我很疑惑朱熹灵感从哪里来的?他怎么编得这么好?朱熹一定读过《华严经》,我想他的灵感是从《华严经》上来的,只有《华严》才这么美满,有理论、有方法,还带表演。《四书》编得很像《华严》:《中庸》是理论,《大学》是方法,《论语》、《孟子》是表演;《论语》、《孟子》不就是跟我们《华严经》五十三参一样吗?把《中庸》之理,《大学》的方法,完全落实在生活上。孔子、孟子就像善财童子一样,表演给我们看,落实在日常生活当中,落实在处事待人接物。孟子做得很圆满,孔子做的是大圆满。

  佛在《华严》里面有最圆满的理论、最周密的方法,后面用善财、五十三位善知识,把前面讲的理论、方法,完全落实在生活当中,落实在各种不同行业之中,举出实际的榜样来给我们看,你说世间还有什么样的教科书能跟它相比?过去方先生讲:古往今来,世界上最好的哲学概论没有能跟它相比。方先生晚年,在天主教辅仁大学博士班,开「华严哲学」授课。他晚年在几个大学博士班授的课全部都是佛经,他讲过「隋唐佛学」、「大乘佛学」、「华严佛学」,全部讲佛经。真实智慧,真实的受用,他老人家常讲「人生最高的享受」。只有学习《华严》,才真正能够得到人生最高的享受,为什么?「一切佛法皆令满」,最圆满最殊胜的享受。

  所以天王的名字好,在长行里面诸位看到「最胜功德幢」,这个地方是略称「胜德」,最殊胜的功德幢。「幢」是比喻高显;高,非常明显。最殊胜的功德就是清净大愿、清净大行,是这么来的。清净的大愿大行,能令一切法都清净,正是所说的心清净身就清净,身清净我们居住的环境就清净,无论是人事环境、物质环境,无一不清净。你说我没有见到清净,你当然不清净,为什么?你心不清净,你怎么会见到清净?菩萨跟我们坐在一起手拉手,他见的是清净,他心清净,我心不清净,我住秽土,他住净土,我所住的环境处处缺陷,他所生活的环境处处圆满,这不就是跟你说明,境随心转。随谁的心转?随自己的心转,这个道理要懂。

  我们自己真的转过来,境界转过来了,那些众生虽然心不清净,还有灾难,灾难也减轻。为什么?沾光。祖师大德曾经很多次给我们透露这个消息,我们这个世间,如果没有佛菩萨应化在这个地方,这个世界早就毁灭掉了,哪里是一九九九年世界末日?世界末日早就提前千年万年了。幸亏有许许多多诸佛菩萨在此地,我们虽然造重业,沾他的光,世界虽有灾难,还不至于毁灭。由此可知,如果我们要学菩萨,要学大慈大悲,要救苦救难,不是做不到,真做得到,只要自己做一个大的转变,自己真正有大觉悟,首先自度了。自度是什么?自己转凡成圣,转迷成悟,这是自度;一切还迷惑颠倒、苦难的众生沾光,那就是度他。他虽然能够免于大劫难,但是苦报还在后头,三途六道他不能够摆脱。

  所以还要认真去教诲,菩萨还要认真去做一个样子给大家看,要做断恶修善的样子,要做破迷开悟的样子,这是佛菩萨真正的慈悲,示现男女老少,示现各行各业。《普门品》诸位念过,应以什么身得度,他就现什么样的身分,菩萨没有一定的相貌,佛没有一定的说法。如果有一定,他就有成见,他就有法可说。他没有相,《金刚经》上讲得很清楚,「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那是菩萨。如果还「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经上不是这么说法的吗?菩萨尚且没有四相,如来果地上哪里会着相?哪有这种道理。不但相没有,法也没有。佛菩萨相从哪里来?众生心变现出来的。《楞严经》上讲得好,「随众生心,应所知量」,这么一回事情;说法也是这个原则说出来的,也是随心应量。所以佛菩萨说而无说、无说而说;现相,现而无现、无现而现,你看他多自在!这才叫圆满,这是一切佛法真的圆满。我们要能懂得这个意思,「愿解如来真实义」,要知道怎样去学习。

  『胜德能知此方便』,最胜功德幢天王他知道,给诸位说,知道就做到了。我们说我们知道了,知道做不到,是没有知道;做到才是真正知道,做不到是没有知道。千万不要把做不到的,自己也认为知道,这是我们很大的障碍。为什么?你学就到此为止,不会再有进步。如果真的明了,我没有做到,我知得不够彻底,知得不够深度,你还会往前面精进。真的知道彻底透彻了,你一定做到,为什么?方先生讲人生最高的享受,你不要?哪有这种道理?我学佛,就被他这句话引诱进来的,所以我对方老师非常感激;这句话很中听,很有诱惑力。那也是各人根性不一样,这句话我重复多少遍,对你们好象不起诱惑力,我听他说一遍我心就动了。这首偈就到此地讲圆满,我们讲了三次。好,现在下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