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心轻放的货物标志:现代农业技术发展概况与发展趋势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19:50:22

现代农业技术发展概况与发展趋势

 

 

  

第一节 现代农业的概念

第二节、 国外现代农业的发展概况和发展趋势

第三节、国外现代农业新技术及动向

第四节、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战略及模式

第五节、我国农业新技术发展的目标与优先领域

第六节、“十五”期间我国863计划农业主题取得的成果

第七节、十一五”期间国家农业科技领域的主要计划

第八节、“十一五”国家农业科技计划取得阶段性成果

第九节、广西近年来农业新技术成果

第一节  现代农业的概念

一、 什么是现代农业

    根据《农业大词典》(1998年版)的解释:现代农业(modern agriculture) 用现代工业、现代技术和科学管理方法装备起来的农业。其基本特征是:现代农业机器体系的形成和广泛应用,使各种机器成为农业的主要生产工具;石油、电力等商品性能源成为主要动力;且有完备的高质量的农业基础设施如道路、电讯、仓库等;电子、原子能、激光、遥感技术、人造卫星以及生物工程、材料科学、信息科学的最新技术等也开始运用于农业;建立在现代科学基础上的一整套农业科学技术的形成和推广;良好的高效能的农业生态系统逐步形成;农业生产的社会化程度有很大提高,“小而全”、“大而全”的自给自足生产被社会化、专业化、商品化的生产所代替;农产品的生产、生产资料的供应与农产品加工销售有机结合,产生了农工商一体化;现代科学管理与电子计算机等在农业中的运用越来越广泛。现代农业的发展,大幅度地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土地生产率和农产品商品率,使农业生产和农村面貌发生了根本变化。

1. 广义的现代农业

       现代农业是继原始农业、传统农业之后的一个农业发展新阶段。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大体上起始于19世纪中叶,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现代农业迅速发展,许多西方发达国家实现了农业现代化,农业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和商品率等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使农业发展成国民经济中一个高度发达的现代基础产业。

2. 狭义的现代农业

    根据中国工程院院士、农学家释卢良恕认为:我国现代农业一般可定义为。以现代工业和科学技术为基础,重视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充分汲取中国传统农业的精华。根据国内外市场需要和WTO规则,建立起采用现代科学技术、运用现代工业装备、推行现代管理理念和方法的农业综合体系。

3.现代农业与农业现代化的区别

     农业现代化是一个相对的、动态的历史概念。人们根据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从历史的角度,把农业划分为原始农业、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三个发展形态。所谓现代农业,就是指在现代、在世界范围内处于先进水平的农业形态。具体就是指用现代工业力量装备的、用现代科学技术武装的、以现代管理理论和方法经营的,生产效率达到现代世界先进水平的农业。而农业现代化则是指农业由原来落后的传统形态向先进的现代形态转变的过程,同时也是指农业要达到的现代水平程度。

二、现代农业的特征:

       现代农业技术的应用,必然要推动农业生产的变革,使农业生产、经营的过程的资源配置采用最优化的方法,从而实现利益最大化,因此它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1、产业化   是指在一定农业区域内从农产品的生产、加工到经营销售等主要环节进行分工,并形成一定规模效益的生产组织形式。

     2、集约化      是指在同一土地面积上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和劳动,进行精耕细作,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来增加农产品总量的一种生产方式,是与靠广种薄收来保持或增加农产品总量的粗放经营相区别的一种经营方式。

3、标准化    农业标准化,其内涵就是指对农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规范,运用“统一、简化、协调、优选”的原则,对农业生产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进行监督,通过制定标准和实施标准、推广科学生产操作规范,促使农业向专业化大生产发展。我们必须从生产、流通、加工等领域全程抓“标准化”的推广与应用,不断提高符合市场需求的农产品的质量。

4、市场化    它是现代农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进行发展的必然要求,建立完善的农业生产要素市场和农产品销售市场体系,是实现农业资源合理配置的前提。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中,现代农业生产已不再局限于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而是要面向整个国际市场。在农业现代化水平较高的国家,农产品商品一般在90%以上。

三、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意义

    1.有利于贯彻和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

    2.有利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解决“三农”问题,缩小城乡差距、工农差距,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

    3. 有利于提高农民增收,实现共同富裕的小康社会。增加农民收是“三农”工作的一个核心。

    4.有利于提升农业综合竞争力。

    2004年的一号文件主题是千方百计地增加农民的收入,这是做好“三农”工作的核心问题;

    2005年的一号文件主题是提高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建设,这是农业发展的关键所在;

    2006年的一号文件主题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农村全面小康建设的一个根本性任务。在前面3个一号文件提出的各项政策的基础上;

    2007年一号文件明确地提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把建设现代农业放在首位,这不仅明确了现代农业建设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地位,而且明确了坚持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方向;

    2008年一号文件的主题是“切实加强农业基础建设,进一步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

    2009年一号文件分为“加大对农业的支持保护力度”、“稳定发展农业生产”、“强化现代农业物质支撑和服务体系”、“稳定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五部分,重点突出以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为主题;

    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以“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为主题。

四、我国农业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1.耕地面积不断下降,粮食安全问题日显突出

    据国土资源部公布的2008年全国土地利用变更调查结果显示,截至2008年12月31日,全国耕地面积为18.2574亿亩,又比上一年度减少29万亩。这已经是耕地面积第12年持续下降。与1996年的19.51亿亩相比,12年间,中国的耕地面积净减少了1.2526亿亩。

    2.国内农产品市场受国际市场的冲击日益严重

    我国参加WTO后,农产品出口总体来看利大于弊,很多劳动密集型的农产品加工业受益,但耕地密集型、比较利益低的种植业农产品受到的冲击将比较明显,如小麦、大豆、玉米、棉花、油及油料、糖及糖料。

3.农民增收问题仍然突出

    2009年我国农村居民平均人纯收入4760元,但仍有3%的农村居民收仅有1000元以下。农村居民与发达城镇居民收入比为1:3。我国农民纯收离我国农业现代化的指标值10000元还差一半多,农民增收问题任重道远。

4.我国农业面污染比较 严重

    农业面源污染是指由化肥、农药等分散污染源引起的对土壤、湖泊、大气等生态系统的污染。我国湖泊等水体富营养化,主要是由面源带来的过量氮、磷等所造成。近年来,随着我国小城镇建设步伐和农业产业化进程的加快,农业生产中使用化肥、农药、农膜及畜禽粪便等造成的农业面源污染日益突出。

5.生态环境恶化

    我国生态环境恶化问题由来已久,人口高速增长对我国生态环境造成极大压力,对自然资源的消耗速度加快,出现局部气候恶化、水土资源紧缺、森林滥伐、草场过牧、荒漠化扩张、酷渔滥捕、废物排放、环境污染和生物多样性减少等环境恶化现象,造成生态环境脆弱区占国土面积的60%以上;生态环境压力大,中国人均资源占有量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但单位GDP能耗、物耗大大高于世界平均水平。 

    6.我国农业发展的机遇  

    我国著名农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卢良恕认为,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国农业将享受绝大多数国家无条件最惠国待遇、发展中国家优惠待遇,可减少歧视性待遇,有利于利用有关机制解决贸易争端等,即可优化我国农产品出口的外部环境,也为我国利用国际农业市场与资源创造了有利的国际环境。在充分发表意见的情况下,我国可以自主参与制定新规则,有利于在多边体制下争取和维护自身利益。通过调整产业结构,对农业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大力发展外向型农业,发展我国劳动密集型优势农产品加工产业,如水果、蔬菜、水产品、畜产品等。

    并且,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国引进国外的先进农业技术和管理经验的途径更多更广了,将提高我国农业的管理水平和生产水平。我国与国际农业教育、科研、技术的交流与合作会更为紧密和频繁,从而加速提高农业科技水平和农业增长的科技含量。 

第二节、 国外现代农业的发展概况和发展趋势

     1 、生产的高科技化趋势。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是当前现代农业中最重要技术。农业生产的高科技化,不仅进一步推动了农业生产率的提高和农业结构的优化,而且改变了农业的传统特性,使农业的内涵和外延都发生了深刻变化。遗传育种技术的革命,精准农业、设施农业技术的推广应用,使得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产生极大变化,推动农业逐渐从资本密集型产业向“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方向转化。

    2、 结构的高级化趋势。 所谓农业结构的高级化,是指品质高、附加值高、需求收入弹性高的农产品在农业总体中所占的比重不断增加。农业结构的高级化趋势主要表现在5个方面:一是产业层次上的结构高级化;二是部门内部的结构高级化;三是产品的品质不断提高;四是产品的上市时间均衡;五是充分利用国际市场转换资源。

    3、 产品的高加工化率趋势。  目前发达国家的农产品已不再是以初始产品的形式进入流通和消费领域,而是经过了加工和精深加工,农产品加工业产值已大大超过农业,从事农产品加工业的劳动力已远远超过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农产品的加工率已超过90%,加工食品占食物消费总量的比重已达到80%。

    4、经营的一体化趋势。 在社会分工和专业化生产的基础上,农业经营企业通过合同或协议的形式,通过产业链的延伸,实现产前、产中、产后经营的一体化。经营一体化已经成为农业企业、农场、农业专业户等农业从业主体降低交易成本、提高议价能力、提升整体市场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5、农业日益走向商品化、国际化。世界农业正朝着国际化方向发展,各国都在利用自己的比较优势参与国际经济分工和经济循环。农业国际化趋势对各国农业既是挑战又是机遇,各国只有调整农村经济结构,优先吸纳先进技术,才能适应国际市场的形势。农业日益商品化、国际化的趋势是农业采用高新技术的强大动力,它把各国的农业逐步推向世界市场。

    6、发展的可持续化趋势。  西方发达国家从20世纪70年代初开始,农业发展由忽视生态环境转变为生产发展与环境保护并举。1983年,联合国成立了以挪威首相Brundland夫人为首的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专门研究以“持续发展”为基本纲领并制订“全球变革日程”。该委员会经过长达4年的研究,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于1987年出版了《我们共同的未来》的著名报告,正式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和模式。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在1992年联合国召开“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了以可持续发展为核心的《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21世纪议程》等文件。得到了世界各国的理解和支持,从而成为全世界的共识和为之奋斗的共同纲领。建立实现“高效、低耗、持续”的农业发展模式。

第三节、国内外现代农业新技术及动向

一、国内外现代主要农业新技术

(一)国内外现代主要生态农业新技术

免耕农作 与深耕细作的传统农业相反,免耕农作是在未经翻动的土地上直接播种。采用免耕农作与传统农业相比,可使能源消耗减少70 % ,劳力支出减少67 % ,而产量可增加1倍以上。免耕农作的关键是对未翻耕的土地进行适当处理,使土地深处通风良好,微生物大量繁殖引起固氮作用,从而免除人工施用氮肥。

生态农业 集耕地、鱼池、森林、牧场及各种产品加工为一体,相辅相成,互为利用。农田提供饲料,饲料养殖畜禽,粪便、植物秸秆发酵产生沼气,沼气为生产、生活提供能源,森林保持水土,池塘滋润草木。

生态工厂 通常建有庞大的圆形建筑物,将成熟的农作物送进饲料车间加工,农牧业残留物送入发酵车间变成酵母,通过输送进入饲料车间,畜禽粪便直接注入沼气池,动力全部来源于沼气池和太阳能接受器。

生物耕作 充分利用太阳能和风能及一系列化合物代替化肥、杀虫药和除莠剂消灭雄性害虫及有害物,减少污染和危害,提高产量。

苜蓿蛋白 苜蓿的营养价值可与动物蛋白比美,而且易被人体所吸收。据试验,每公顷土地提供的苜蓿蛋白是每公顷牧场提供牛肉蛋白的7 倍。

(二)、国内外现代主要农业生物技术

1.基因工程

2.植物组培快繁和植株脱毒

3.植物单倍体培养

4.原生质体融合

5.胚胎移植

6.克隆技术

7.酶工程

8.单细胞蛋白生产与微藻类培养

9.其它农业生物技术

  9.1 有益生物菌制剂

  9.2 组培生产次生代谢产物

  9.3 植物人工种子

  9.4 兽用生物制品开发

(三)、国外现代主要农业信息技术

1.气象遥感技术(meteorological remotesensing)

2.卫星定位技术 (satellite positioning)

3.农业地理信息系统(agricultural geographicalinformation system)

4.农业专家系统(agriculture expert  system)

5.农业自动化技术(agricultural automation)

6.互联网络

二、  世界农业新技术发展的动向

     由于工业新技术的飞速发展和信息技术的普及农业产生了新的发展趋势和新技术的深入应用。

    一是世界农业研究组织的研究对象、目标发生了重大变化。上世纪 90 年代以来,已由最发达国家为主转向最不发达国家。如用基因工程方法改善木薯的抗病性培育“超级木薯”使之产量达到每公顷 100 吨,即是为解决热带最贫困地区食物安全进行的。

     二是转基因种子销售将大幅增加生物技术公司得以较快发展并以高新技术成果武装农业,促进了国际农业的发展。美国进行的“官、产、研、学四位一体”的探索,目的是建立围绕产业化所必需的中介,风险投资,民营实体等机构和机制。

    三是世界农业生产将由“生产者主导型”转为“消费者主导型”即形成新时期的买方市场。美国专家最近提出的“价值强化”论就是解决这一难题的良方:即一个方面是对农产品开展非传统用途的研究,解决大宗农产品如玉米、棉花、大豆等积压和价低问题。如用玉米制成一次性降解餐具,用其制成“绿色油墨”以及用含酚棉制成用于强化玉米营养的食用棉籽蛋白等。另一方面则采用生物技术提炼营养物质乃至药物等,以解决包括饥饿人群在内的 12 亿人口营养不良的问题。这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极其有益。

    四是以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和全球定位系统技术( 3S 技术)为基础,实施“精确农业”。这些在发达的美、英、法、加、澳等迅速发展,并对农业的面貌产生极大影响,成为农业生产资料产业的新增长点.促使大批有关跨国大公司如杜邦、孟山都、拜耳等纷纷进行结构调整,抢占这方面知识产权和专利权,使之在世界上形成最有潜力的发展行业。

三、现代农业新技术的特点

     关于现代农业新技术的特点我们可根据当前世界农业科技发展的现状,把它的特点概括为:生物技术、基因技术、信息技术、节水设施和技术广泛应用于农业领域(包括科研、生产、经营、流通、管理过程),并且以生物技术、信息技术为主导。使得现代农业具备了技术密集型与资本密集型兼备的产业特征和完善的制度结构,即现代农业技术产业具有知识密集、技术密集、劳动力密集和资金密集,区域性和季节性强,投资和生产周期较长,高风险和高效益等特征。

生物技术(biotechnology)

基因技术 (genetic Technology)

信息技术(Information Technology)

设施技术 ( facilities Technology)

四、现代农业高新技术的特征

    高度的创新性。各种新技术应用到农业,带动农业科研、生产、经营过程的思想、方法、手段一系列的创新,通过创新,实现农业产业质的飞跃。

    高度的综合性。 多种现代新技术应用到农业上,使农业技术已不是单一的技术概念,而是包含多种高技术的综合应用和配套,使农业新技术快速度转化为生产力,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化生产,实现最大的效益。如农业生物工程技术(酶技术)等。

    高度的渗透性。如计算机技术、航天航空技术、生物技术已经渗透到农作物和畜牧业种质创新和良种选育。

    高度的技术、人才聚集。现代农业的发展主要是靠高技术的投入,而高技术的应用需要具备有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形成技术、资金、人才密集形的产业势态,其主要的目的是强化技术、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高度的资金投入。农业新技术的引进、推广应用需要大资金的投入,高技术的研发和应用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才能运转,没有大资金投入,只能小打小闹,形成不了气候。所以农业新技术的研发与应用,需要政府大资金的投入,此外,还需要吸引大公司的加盟,进行风险投资。

高度的增值性。一项农业高技术应用可使产业带来丰厚的利润,还可带动相关行业生产增值,农产品的深加工,可使产品增值1倍到数倍。如稻米深加工,实现原料全利用,身价倍增。近年来,世界先进国家利用高新技术对稻谷进行深度加工和综合开发,增值效果十分显著。谷物除了加工成大米这一主产品外,还可将主产品及其碎米、米糠、米胚、稻壳等副产品进行再加工和功能物质提取,制成新的产品,实现物尽其用。产品包括多功能米淀粉、大米蛋白、米糠油、米糠健康食品、生物降解材料以及日化、医药等工业的产品。

五、现代农业发展的十大模式

(一)生态农业

    生态农业是针对现代农业投资大、能耗高、污染严重、破坏生态环境等提出的。即在经济和环境协调方针指导下,总结吸收了各种农业方式的成功经验,运用生态学与经济学原理以及系统工程方法,因地制宜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并与传统农业精华相结合,合理组织生产,实现高产、优质、高效与持续发展目标,达到经济、生态、社会三大效益统一。

(二)都市农业

    “都市农业”的概念,是五、六十年代由美国的一些经济学家首先提出来的。都市农业是指地处都市及其延伸地带,紧密依托并服务于都市的农业。它是大都市中、都市郊区和大都市经济圈以内,以适应现代化都市生存与发展需要而形成的现代农业。都市农业是以生态绿色农业、观光休闲农业、市场创汇农业、高科技现代农业为标志,以农业高科技武装的园艺化、设施化、工厂化生产为主要手段,以大都市市场需求为导向,融生产性、生活性和生态性于一体,高质高效和可持续发展相结合的现代农业。

()白色农业

    生物技术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使组织培养、农业微生物利用进人产业化:由于操作人员穿白衣白帽,在无菌工厂中工作,俗称白色农业。

(四)蓝色农业

    由于陆地资源的日渐缺乏,人类目光开始转向海洋,开始向这个蓝色聚宝盆索取资源。人们通常将这类农业称之为蓝色农业,即指海水农业。

 

(五)绿色农业

    绿色农业,就是利用“绿色技术”进行农业生产的一种体系。绿色技术”,简单地说,就是指人们能充分节约地利用自然资源,并且生产和使用时对环境无害的一种技术。绿色农业的基本内容:一是指生物的多样性;二是指在农业发展过程中,保持人、环境、自然与经济的和谐统一,即注意对环境保护、资源的节约利用,把农业发展建立在自然环境良性循环的基础之上;三是指生产无污染、无公害的各类农产品,包括各类农业观赏品等等。

(六)数字农业

    美国科学家在1997年正式提出的,指在地学空间和信息技术支撑下的集约化和信息化农业技术。

具体地讲,数字农业技术系统是以大田耕作为基础,定位到每一寸土地。它从播种、施肥、灌水、田间管理、植物保护、产量预测到产品收获、运输、贮存管理的全过程实现数字化,全部应用遥感、遥测、遥控等先进技术,以实现农业生产的精细作业,知识管理和信息驱动,使每寸土地都得到最优化的。

(七)基因农业

    基因农业就是指人类利用DNA重组技术、克隆技术等生物技术培育新的、安全的食物。生物技术突破了动物、植物和微生物之间及初种之间的界限,实现了界间转移,极大地拓宽了生物界初科优势及其利用。

(八)网上农业

    网上农业指人们利用电脑网络开展农业信息技术服务,指导农业生产的方式。网上农业涉及的内容如气候、土壤、水与物种等环境资源信息;生产资料供求信息;农产品生产、流通、价格信息;科技、教育、政策法规等信息。

(九)沙漠农业

    以色列为典型代表,依靠现代化的沙漠农业创造了人均生产总值1.7万美元的奇迹。以色列没有耕田,依靠科技技术、资金,节能节水技术,自动化技术装备,在沙漠也能出现现代化农业。

(十)太空农业

     利用太空这一特殊的环境研究和培育农作物新品种。我国把水稻、蕃茄的种子送入太空,出现了显著变异,如稻稳变长、籽粒变大、抗逆性增强等。美国用这种方法培育出的大豆可用于治疗风湿性关节炎。太空农业在21世纪将形成新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

六、我国现代农业的类型

    现代农业一般划分为7种类型,当然由于外延的不确定性,划分标准有所不同。通常划分为以下7种:

1.绿色农业

2.休闲农业

3.工厂化农业

4.特色农业

5.观光农业

6.立体农业

7.订单农业

七、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模式

    现代农业发展模式要坚持以“优质、高产、高效、安全、生态、节能”为目标,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创新为动力,加速现代农业技术向产业化转化,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最大化目标。

    对于我国现代农业模式的研究文章非常多,提法不一,其模式多种多样,有生态农业,循环农业、节约型农业、都市型农业、复合型农业等等。

(一)、生态农业模式

     生态农业是按照生态学原理和生态经济规律,因地制宜地设计、组装、调整和管理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系统工程体系。它要求把发展粮食与多种经济作物生产,发展大田种植与林、牧、副、渔业,发展大农业与第二、第三产业结合起来。利用传统农业的精华和现代科技成果,通过人工设计生态工程,协调发展与环境之间、资源利用与保护之间的矛盾,形成生态上与经济上两个循环,实现经济、生态、社会效益的统一。 近些年来,我国生态农业试点,如雨后春笋般地蓬勃兴起。全国已有生态县、生态乡、生态村及生态农场。生态户更数以万计。现在全国推广应用的态农业模式有如下几种模式:

种植型生态模式

养殖型生态模式

种养生态循环模式

种植-养殖-加工型生态农业模式

庭院生态农业模式

(二)、都市农业模式

    与传统农业相比较,都市农业具有发展导向的差异性、农业功能的多样性、产业间的融合性等特点,都市型现代农业是开放循环的产业。经济社会发展,城乡要素流动,一产必然向二、三产延伸,二、三产自然反哺农业,这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产业互促,是都市型现代农业的重要特征。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业与第二产业、第三产业高度融合,农业的内涵不断拓宽。我国都市农业的发展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设施农业

种苗业

农产品现代物流业

观光休闲农业

农业科技园区

循环农业

第四节、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状况和战略

一、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状况

  2007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要发展现代农业。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水平,就全国总体来说,还处于起步阶段。而且全国发展水平不平衡。各地的发展差距很大。经济发达水平较高的东部沿海省市已步入了建设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农业阶段。而大多数省区仅处于刚走出传统农业踏入带有一定现代农业特征的阶段。      

    根据西方发达国家进行现代农业建设的实践。对比我国农业生产基础设施条件、农业劳动者队伍科技文化素质、农业基础环境、农业科技含量、农业投入水平、农业管理手段、农业信息化社会化服务程度等现代农业基本要素的发展水平。我国现代农业发展仍处于初始阶段,这是我们进行现代农业实践探索的认识基础。

二、我国现代农业技术发展战略

    走研究开发、重大技术产品、科技型龙头企业、主导产业、示范基地、服务体系整体设计、同步协调发展的新模式。以高技术+大资本的模式,按现代企业制度重组产业资源,实现优化配置,提升产业整体的市场竞争力,锻造民族产业的“航空母舰”,以此带动和促进中国现代农业产业走向世界,并在若干优势的主导领域引领世界发展方向。

2、科技与经济共生共长的转化模式

     这是以计划项目为驱动的农业高新技术转化模式。如黄淮海平原的农业综合开发。

3、“两头洋、中间土”的模式

    指公司+农户的经济载体,围绕一个大宗农产品,引进国内外高新技术,创办专业公司,如广东顺德建立的各种花卉种苗公司。

4、院地联营型科技转化模式

    以实验基地为基础,由科研单位和地方合作开发农业高新技术成果。如中科院、中国农科院与山东禹城建立的农业科技园。

5、科研、生产、开发、加工、销售一体化的科技转化模式

     生产企业或高校校办企业,如虎门金山实业公司、深圳农业科研中心、广州花卉所等。

、农业高新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模式

1、农业高新技术开发区的转化模式

    这种方式是以地方政府出面组织协调,在农业科研力量较强、技术人才密集、经济较发达的大中城市郊区和沿海开放地区,划出一定区域,对农业高新技术集中投入、集中开发,形成农业高新技术的开发基地、中试基地、生产基地,带动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并使农业高新技术成果迅速商品化、产业化、国际化。具体做法有:

创办农业高新技术园。

建立农业综合开发试验区。

建立现代农业示范区。

建立农业高新科技小区(科技示范园)。

2、科技与经济共生共长的转化模式

这是以计划项目为驱动的农业高新技术转化模式。如黄淮海平原的农业综合开发。

3、“两头洋、中间土”的模式

指公司+农户的经济载体,围绕一个大宗农产品,引进国内外高新技术,创办专业公司,如广东顺德建立的各种花卉种苗公司。

4、院地联营型科技转化模式

以实验基地为基础,由科研单位和地方合作开发农业高新技术成果。如中科院、中国农科院与山东禹城建立的农业科技园。

5、科研、生产、开发、加工、销售一体化的科技转化模式

生产企业或高校校办企业,如虎门金山实业公司、深圳农业科研中心、广州花卉所等。

第五节、我国农业新技术发展的目标与优先领域

一、 总体目标。

         研究新形势下我国农业与农村经济的发展方向和现代化模式,组织实施支撑现代化农业发展的现代农业技术研究开发和产业化工程,通过代表典型区域特征的综合性、专业性产业示范区和产业发展基地的建设,在全国建成8~10个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高效益,即含有现代种业、养殖业、加工业等现代农业产业的综合功能,又具有合理区域布局的概念,规模较大、显示度高、示范作用强、带动作用大的现代农业示范区。形成适宜不同区域特点的农业现代化技术支撑体系,通过技术扩散、结构调整和农业经营制度的创新,扶持一批龙头现代农业企业。创出一批名牌产品,形成若干专业化的产业化生产基地,培育出现代农业科技产业的若干生长点、产业带;在综合性示范区内,农产品品质得到明显改善,企业效益明显提高,农民收入较快增长,农村经济空前发展,农民科学文化素质明显提高,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农业现代化的雏形和模式率先基本显现。

二、 产业结构与组织目标。

    发展一批现代农业技术产业,信息农业。精准农业、工程农业、节水农业、新型农业生产资料(新型肥料、农药、兽药、疫苗、饲料、生长调节剂等农用生物制剂)等力争实现跨越式发展;加大现代生物技术等对传统农业生产技术的改造力度,使现代动植物种业、粮棉油、肉禽蛋奶、鱼贝虾、果蔬茶丝麻烟糖、特种农产品等成为世界级的主要生产基地;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等相关的技术。带动一批相关产业小城镇、中小企业的发展。形成现代农业相关的高技术服务业。创造和扩大就业机会,有效转移农村富裕劳动力。形成若千个具备与世界一流跨国公司竞争的大型现代农业技术企业;一大批有生机和活力的中、小型现代农业技术企业;一批区域化、专业化、规模化的现代农业生产经营基地。

三、 产业布局目标

以市场机制、项目引导为基本布局手段,产业生长点、区、带结合的布局目标。即按照“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以点带面、全面发展”的原则,科学布局,引导建设不同类型区域的农业现代化样板区、现代农业产业带、现代农业技术产业增长点,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带动全国农业现代化全面发展。

 

区域布局目标:

    通过现代农业工程的综合集成示范.在农业现代化的区域发展模式上,形成若千类具有鲜明示范和导向性的基本布局:西部地区生态农业与特色农业为特征的现代农业技术产业体系;中部优质高效粮棉油大宗农产品专业化生产技术产业区;东部发达地区创汇农业为特征的现代农业技术产业化体系;京沪深等大都市城郊型现代农业技术产业化体系;贫困地区可持续发展现代农业技术支撑体系。

四、 近期优先发展领域

     着眼于现代种子加工产业、高效节水旱作农业、现代工厂化设施农业、生态农业和特色农业、现代林草业,现代畜牧养殖业、农产品加工产业、农业减灾防灾技术产业、农业信息技术产业、资源高效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等现代农业技术,突出现代种业、奶业、农产品加工业、节水农业、农产品质量与安全、生物安全等国家重大需求,从基础性工作、基础研究、高技术前沿、关键技术、重大产品、产业化应用、国家创新基地能力建设等不同层面,总体设计、系统部署、分步实施,开创我国现代农业技术发展的新局面。

五、我国农业未来发展的远景目标

    1. 依靠现代生物技术与常规育种技术的结合,我国的"超级稻"培育有可能走在世界前列,超高产小麦、特种玉米、抗虫棉和抗虫玉米、抗稻瘟病和稻飞虱水稻、抗黄矮病和白粉病小麦以及耐干旱和盐碱的小麦和玉米也可能取得较大进展。

 

    2.在动物养殖及水产生产上,通过发展超数排卵、核移植、活体提取卵母细胞等动物胚胎工程技术,及“超级猪”计划的实施,将使我国畜牧业同世界发达到国家的差距大幅度缩小,同时我国转基因鱼的研究及利用动物生物反应器技术生产医用蛋白和医用兽疫苗亦将取得重大进展。

    3.通过速效无公害生物农药、新一代动植物生长调节剂、基因工程疫苗的研制,将会有效地提高我国动植物病虫害的防治水平,并减轻各种化学药物对环境及食品卫生带来的威胁。

    4.在水资源保护及利用方面,以提高农田水利用效率为中心的低压管道输水技术、滴灌渗灌技术、地面覆盖技术、蒸腾抑制技术和先进灌水制度等现代农业节水工程技术将在我国得到推广和普及。目前我国城市人口急剧增加,农业资源紧缺问题十分突出,资源节约和高效的工厂化农业将有一个大的发展。

    5.在农业信息化方面,人工智能技术、数据库技术、网络技术、遥感技术等方面的技术将在未来我国农业生产、市场信息传递、农业环境监测方面广泛运用。

第六节、“十五”期间我国863计划农业主题取得的农业技术成果

    据不完全统计,主题共申请国内外发明专利489件,其中获得发明专利授权124件;制定国家、行业、地方、企业标准和技术规程128个,申请或获得软件著作权登记96个;审定动植物新品种757个,获得新品种保护权50个,新品种累计推广面积4.5亿亩以上;获得各类具有良好应用前景的新产品、新设备和新材料360多个,其中有150多个产品进入中试或产业化阶段;出版专著94部,在国内外核心刊物发表学术论文3385篇,其中SCI、EI收录论文244篇;培养博士、硕士研究生1800多名;建立了相当规模的现代农业技术应用示范基地、新产品中试和产业化基地500个;参与课题研究或与课题建立密切合作关系的企业550个;转让科技成果220多项,转让收入2.9亿元,成果创直接经济效益约170亿元。

在技术创新方面:

     在主要农作物分子育种技术、奶牛新品种高效繁育技术、林木体细胞胚胎发生规模化繁殖与育种技术平台构建、稻麦品质遥感监测与预报技术、新型安全高效生物药物创制技术、优良微生物发酵剂的研发技术、动植物疫病分子检测技术、木基复合材料制造技术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和一批创新性成果,为我国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

在新品种培育方面:

    培育出超高产、优质、专用、多抗的水稻品种特优航1号(航天育种审定的第一个杂交水稻品种)、大豆品种冀黄13号、抗虫棉—中棉所45、玉米品种陕单972、油菜品种中双9号等;选育出羊毛细度以66支为主的新吉细毛羊、中育猪配套系1号、邵伯草鸡等畜禽新品种(系)等。

在重大产品开发方面:

      研制并获得了低磷无磷型、高磷长效型缓释与控释肥料、脱落酸原药(S-诱抗素原药)、农药残留生物修复制剂、TK-/gG- (伪狂犬病毒)疫苗等国家重点新产品。 在企业培育与基地建设方面:与隆平高科、中国种子集团、大北农集团、丰乐各业、北大荒集团、新五丰、中棉种业等一批国家级龙头企业或上市公司密切合作,共同建设中试与产业化基地。

第七节、十一五”期间国家农业科技领域的主要计划

  一、863计划

        “十一五”期间确定了信息技术领域 、生物和医药技术领域、新材料技术领域 、先进制造技术领域 、先进能源技术领域 、资源环境技术领域 、海洋技术领域 、现代农业技术领域 、现代交通技术领域 、地球观测与导航技术领域10个领域,现代农业技术领域是新增设的,体现了对农业的重视,这个领域紧紧围绕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农业高技术的重大需求,以加快发展优质、高效、高产、生态、安全的现代农业为目标,重点发展以农业生物技术、农业信息技术为核心的农业高技术,加强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力争在动植物功能基因研究、动植物分子育种、数字农业、农业智能化装备、现代食品生物工程、农业生物药物、海水养殖、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和农业资源高效转化利用等方面取得重要突破,大幅度提升我国农业高技术的自主创新能力与国际竞争力,为提高我国农业整体效益和资源利用率,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生态安全和食品安全提供高技术保障。

    近几年,我国已获得的抗病毒作物种类有烟草、马铃薯、黄瓜、番茄等等,抗细菌、真菌病害的转基因植物也在积极研究之中。

二、支撑计划

    支撑计划分重大项目和重点项目。围绕《规划纲要》确定的农业领域重点:种质资源发掘、保存和创新与新品种定向培育;畜禽水产健康养殖与疫病防控;农产品精深加工与现代储运 ;农林生物质综合开发利用;农林生态安全与现代林业;环保型肥料、农药创制和生态农业;多功能农业装备与设施;农业精准作业与信息化;现代奶业和新农村建设,支撑计划设项目和课题两个层次,项目采取优先目标,分类指导,滚动立项,分年度实施的管理方法,实施周期为3-5年。目前在涉农领域初步设立了农林生物质工程、农林动植物育种工程、粮食丰产科技工程、食品加工关键技术研究与产业化、农药创制工程、奶业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禽流感等重大动物疫病综合防控技术研究、林业生态建设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等一批重大项目和重点项目,

三、星火计划

      国家星火计划1986年开始实施,其主要任务是面向农村经济主战场,向农村推广科技成果,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星火计划实施以来,共实施示范项目超过15万个,其中国家级示范项目近2万个,已覆盖全国90%以上的县(市),全国共建立134个国家级星火技术密集区和一批星火产业带,发展了227个国家级星火支柱产业和数以千计的地方支柱产业;在全国20多个省份推广了科技特派员制度、星火科技专家大院模式、农技110模式等农村科技服务创新机制,发展各类农村科技服务中介组织上万个;带动地方政府投入143亿元,调动社会投资3631亿元,引导转移了一大批农村富余劳动力。

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以下简称“转化资金”)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是经国务院批准设立,为加速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和推动农业科技成果尽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为新阶段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科技支撑的中央财政专项资金。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由科技部农村司和财政部农业司归口管理,每年下拨数亿元专款支持农业科技成果全国转化项目。

五、新农村建设科技促进行动

      为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全国科技大会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和《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发挥科技进步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强大支撑作用,

第八节、“十一五”国家农业科技计划取得阶段性成果

    “十一五”国家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投入152亿元安排了406个项目,国家“863计划”在10个领域陆续启动了30个重大项目。这些项目进展情况良好,并取得了一批令人振奋的阶段性成果。

  基因组研究一直是农业高技术国际竞争的焦点。863重大项目“主要动植物功能基因组研究”以水稻、家蚕功能基因组研究为主,提升我国动植物生命科学研究的整体水平。目前,项目组已发表论文190篇,其中SCI收录122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54项,获得专利授权17项;克隆新基因200多个,为动植物品种改良提供了大量基因资源和分子育种材料;培育和审定了9个具有产业化前景的新品种,建立了4个示范与产业化基地。

    支撑计划还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组织实施了一批区域特色农业优质新品种及畜牧、水产、药材、林果、花卉等良种选育与产业化开发,开展了电子农务、农村卫生、农业节水等技术研究与应用等,共安排项目71项,国拨经费达17.32亿元。

  到2007年底,在农业领域,共获得国内外授权专利341项,选育出309个优质高产多抗专用农作物新品种,并分别通过国家、省市审定;共申报国家新品种保护权34个,获得保护权24个。这些新品种部分已在农业生产中获得应用,为促进我国农业高产、优质、健康的发展提供了重要基础。

第九节、广西近年来农业新技术成果

    近几年来,广西加强新品种的研发和新技术的推广工作,把它作为农业发展的头等大事来抓,培育出了一大批高产、优质、抗逆性好的农作物新品种,并在生物技术育种方面取得新进展,加速了新品种的培育进程,推动了新成果转化和新品种推广,为促进我区农作物良种生产能力和产业化程度的提高做出了贡献。

一、农作物育种成果

1.水稻新品种的选育

    广西农科院水稻研究所等近几年来选育出“青优119”、“十优1025”、“青优998”、“百优1025、” “桂两优2号”、 “特优582”、 “百优1191”、“桂育2号”、“先红A”、“知红A”、等数十个水稻新品种通过广西农作物品种审定。其中“桂两优2号”米质优,生产试验平均亩产达560公斤以上,达到了国家双季超级稻产量标准,取得了广西超级稻育种的新突破。“桂两优2号”、“ 特优582”两个具有超级稻潜质杂交稻新组合;秋优1025、美优桂99、“美优998”、“秋优1025”、 绮优桂99、绮优293,“八桂香”、“油占8号”、“七桂占”、“桂华占”等一大批优质米品种,达到国标一、二级优质米标准,成果达国际先进水平。这些品种在华南稻区全面推广。最近新育成亮优A和竞优A两个新不育系,已申请国家植物新品种权保护;选育出“玉丰A”、 “红香稻823”等不育系或新组合表现优良。

2.玉米新品种选育

    近年来,广西玉米研究所育成的 “玉美头”、“桂单”系列优质玉米品种多个,产量潜力6.78~9.75 t/ha;“桂糯”、“桂甜”系列鲜食玉米产量11.25~15.0 t/ha;2009年创制出一批优质、多抗水稻育种新材料和耐旱、耐瘠玉米育种新品系;选育出“桂井2号”、 “美香6号”等优质高产水稻新品种已经参加区试;2008年,玉米新品种“桂青贮1号”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亚航红星、桂糯518、桂糯519等新品种通过了广西农作物品种审定,其中桂糯518参加2007年区试品质评价90.5分达1级标准,居参试种第1位,汇总平均值为88.75分,按国家区试鲜食玉米感官等级指标评为二级。此外,培育了桂0888、桂0889、DW613等一系列有苗头的组合。

3.甘蔗新品种的研究

 

    广西甘蔗研究所已育成桂糖系列甘蔗品种36个,其中桂糖11号是我国累计面积最大、经济效益最好的品种。近年又育成桂糖21号、桂糖22号、桂糖28号、桂糖97/69、桂糖02/237、桂糖02/901、桂糖02/467和桂糖03/2287等。  其中,桂糖28号2008年通过广西农作物品种审定。该品种在2008年初,广西遭受严重的寒害冻害中经受了考验,在桂北、桂中16个甘蔗主产县,在同等条件下其高产、抗寒能力高于新台糖系列品种,这是我区在自主选育甘蔗高糖、高产又抗寒新品种上的一项重大突破!

     桂糖03—2287,在新品种中表现最好,不仅在13个新品种(系)个子最高,产量也最高:亩产达13.39吨,含糖量为2109.5公斤/亩,比较新台糖22号的亩产10.647吨、含糖量1831.2公斤/亩,分别增产25.7%和增糖15.2%,而且在风雨中能抗倒伏能力强。

    在甘蔗专用肥研究方面,本院甘蔗所的“甘蔗专用肥的研制与推广应用”获2007年度广西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4.经济作物新品种的研究

    广西选育出优良大豆品种有 桂早二号、桂春二号、桂夏二号大豆品种2004年通过广西作物品种审定。桂夏4号大豆新品种2008年通过国家品种审定,桂春9号、桂鲜豆1号大豆通过广西农作物品种审定。

    花生新品种 “桂花30”、“桂花1026”、“桂花红95”、“桂花红35”、“桂花红166”获得广西农作物品种认定;“桂花22”、 “桂花30”、“桂花26”获得植物新品种权保护,桂花1026获国家品种审定,具有高产、高抗病特性。

    薯类方面,引进和筛选出中蔬9624-35、中蔬9738-8、 大西洋  、费乌瑞它 、中薯3号、闽薯1号等马铃薯通过审定,并已进行大面积推广示范。桂淮2号、5号、6号三个优良淮山品种及推出配套的淮山定向结薯、机沟栽培等新技术,2004年通过广西作物品种审定,获广西科技进步二等奖。另外新选育出了GY23、GY44等淮山苗头品种,E27、E1395木薯苗头品系,筛选的桂经薯2号、3号、4号、5号、6号、7号红薯在广西10多个县市试验示范,表现良好。引进筛选的“桂引薯9号、10号等甘薯新品种在各地试种,产量和品质均表现良好,有望广西红薯一年三熟新栽培模式。

二、园艺科学技术成果

1.果树新品种的研究成果

    大果甜杨桃一号、二号、三号2007年通过广西农作物品种审定;四季蜜龙眼、桂蜜龙眼、春橙一号、金桂香芒等4个果树新品种2008年通过广西农作物品种审定。龙眼有性杂交育种获得了杂种苗;荔枝新单株“04-3”和“04-1”参加了复选,芒果“桂芒05-1”单株参加广西果树优良单株决选。葡萄杂交育种共进行了39个葡萄常规杂交组合。适应南方湿热地区栽培的鲜食、酿酒葡萄的选育种研究取得较大进展,选育出了优质、抗病鲜食葡萄V59和早结丰产、筛选出京亚、无核早红两个品种国;酿酒性能优良的两性花毛葡萄远缘杂交种“南宝石”,“黑珍珠”等品种,已开始在葡萄产区开展应用示范。

2.西甜瓜新品种的研究

    广西在西甜瓜品种选育研究方面取得丰硕成果,八十年代培育出广西1号、广西2号无籽西瓜优良品种(1982年荣获广西科技进步一等奖),在全国范围推广15年,为社会创造巨大财富。九十年代初又相继培育出广西3、4、5、6、7号和“黄金桂冠”等系列无籽西瓜和桂红三号西瓜新品种,并迅速广泛应用于生产,有些品种已通过合格审定和获得科技进步奖。近年来又选育出一批新品种,金王子一号西瓜,丰成一号、四号西瓜、丰蜜二号甜瓜、广甜二号甜瓜等,其中丰蜜二号哈密瓜具有“南方哈密瓜”之称的新品种,填补了广西在这一领域的空白,2007年获 广西农科院科技进步二等奖。我院蔬菜研究中心研发的“改良式吊蔓栽培技术”这国内首创,该技术可提高保护地利用率30%-40%,提高产量30%以上,使小型西瓜的产量也达到或超过大西瓜的产量。

3.在蔬菜新品种的研究

    近年来,广西选育出了一批较好的蔬菜新品种,有大肉苦瓜1号、2号、3号、4号、早春一号、早春二号,其中“大肉一号苦瓜的选育和推广”获2002年广西科技进步奖二等奖;桂优一号毛节瓜获2003年广西科技进步三等奖;;桂蔬1号黑皮冬瓜,桂椒4号、5号,瑞丰1号、2号紫长茄等蔬菜品种已通过区品种审定。

3.香蕉新品种的研究

    由广西植物组培苗有限公司主持的948项目“抗叶斑病香蕉抗巴拿马病芭蕉新品种选育”于2008年6月通过了由自治区农业厅组织的专家验收。“香蕉优良品种威廉斯B6选育与组培苗推广应用”项目于2008年4月~11月分别在云南、广东、海南、南宁等地进行田间测产及鉴定,验收和鉴定均证明了这些香蕉新品种的优质和高效益。2009年新选育这种选育的“金粉1号”粉蕉品种也通过了自治区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办公室专家的鉴定,金粉1号与普通粉蕉种植相比,新技术种植的“金粉1号”平均单株产量为27公斤,平均亩产高达2515公斤,平均果长达13.6厘米。

4.热带亚热带作物科技成果

    广西亚热带作物研究所在芒果、澳洲坚果、剑麻、龙眼和木薯等方面的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培育了一批“桂热”系列的优良品种。其中,最具影响的木薯新品种,先后选育了GR911、GR891、桂热3号、桂热引1号、新选408等木薯良种,被列为农业部主推木薯品种,在全国大面积推广应用。

三、林业科技新成果

1、林业科技新成果

    广西对八角低产林综合改造技术已取得国内同类研究领先水平,应用该技术,通过对现有八角低产林分进行综合改造,能在2~3年内显著提高八角果产量。在中国广西、广东八角产区,实施改造后的八角林与对照比较,成林增产64.2%~86.8%,中龄林增产达188.3%以上,最高增产达22.9倍。适于在八角产区推广应用。

    广西林科院在油茶良种选育、丰产栽培技术、种质资源基因库建立和优良基因开发利用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果。选育出岑溪软枝油茶、岑软2号、3号等优良油茶品系36个,其丰产林分平均年产茶油375kg/hm2以上,最高可达600kg/hm2,效益显著。

    广西林科院经过多年的攻关研究,以优良单株一年生枝条为外植体研究出芳樟醇型樟树组培快繁系列技术,选育出的广林香樟90、95、100、101号等4个高产优质无性系,2005年被广西林木品种审定委员会认定为良种(良种编号:桂R-SC-CC-007-2005)。

2、食用菌新品种

    广西农科院微生物所在中高温型食(药)用菌品种(草菇、毛木耳、灵芝、金福菇、高温平菇等)的育种及栽培技术方面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在种植技术上推广蘑菇“二次发酵”技术、反季节栽培和原料本地化栽培等新技术,使单位面积产量提高了1-3倍。

四、在畜牧、水产、桑蚕业方面

    我区在黄牛、水牛繁殖领域取得重大突破,解决了胚胎发育阻滞、胚胎移植、克隆和性别控制等重大技术,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罗氏沼虾、南美白对虾、奥尼单性罗非鱼的繁育与养殖加工技术等多项研究成果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在世界范围内首次攻克了海水彩色珍珠定向培育技术难关。桑蚕业技术,先后育成和推广了“两广二号”、“桂蚕1号”、“桂桑优62”、“桂桑优12”等桑蚕优良品种,促进了我区桑蚕业发展,使蚕茧产量、蚕丝质量、蚕种生产量等各项技术经济指标处于全国领先地位。

    畜牧、水产的主要推广品种有:对虾、斑点叉尾鮰、黄沙鳖、奶水牛、隆林山羊、三黄鸡、瘦肉型猪、桂牧1号杂交象草等。

.农业机械技术成果

    2000 年以来,广西建成甘蔗机械国家重点工业性试验基地,已通过的省、部级以上甘蔗机械研究项目有 12 项, 1 项获全国科学大会奖, 1 项获广西科技进步三等奖, 2 项获实用新型专利,多种耕整、种植、田间管理机具已在区内外广泛使用,还有部分出口到塞拉里昂、多哥、扎伊尔、马里、桑给巴尔、印尼等国。广西农机研究院研制的甘蔗耕作机械有:甘蔗种植开行犁、甘蔗联合种植机、中耕施肥机培土机、软管卷盘式自动喷灌机、蔗田碎叶机、甘蔗破垄平茬机、甘蔗联合收割机、甘蔗剥叶机等。

    目前,广西农机化水平仍然很低,到2009年底,全区农机总动力2551万千瓦,综合机械化水平24.3%,2009年我区共使用农机购置补贴资金4.5亿元,直接拉动农民投入7.8亿元。2010年广西农机化水平将达到25%。其中,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40%,蔗地深耕深松机械化水平达70%以上、中耕施肥机械化水平达10%以上。

    2008年1月9日,自治区农业厅与自治区农机化管理局在南宁市青秀区长塘镇联合举办广西甘蔗生产机械化现场演示会。会议现场组织了26家企业共36台套甘蔗生产机械化具进行现场演示,包括大中型拖拉机及各类耕作机械、灌溉机械、收获机械,现场演示深耕深松、旋耕碎土、开行种植、覆土盖膜、中耕施肥、灌溉、收获、转载、蔗叶粉碎还田等。

 

在农业综合配套技术应用方面,广西推广 “三免”和“三避”栽培技术效益显著

(一)什么是“三免”栽培技术?

     “三免”就是水稻免耕抛秧、玉米免耕栽培、马铃薯稻草覆盖免耕栽培技术,总称为“三免”技术,具有省工节本、减少成本、减少劳动力的优点,是一项节约型的生态环保型有利措施,既增产又增收,又是致富农民的好措施、好技术、好办法。

    2005年7月25日,广西农业厅在扶绥县举行隆重的“广西‘三免’技术进农家”活动启动仪式,标志着广西“三免”技术的全面推广。

水稻免耕抛秧栽培技术

    水稻免耕抛秧栽培技术是指在收获上一季作物后未经任何翻耕犁耙的稻田,先使用除草剂灭除杂草植株和落粒谷幼苗,摧枯稻桩或绿肥作物后,灌水并施肥沤田,待水层自然落干或排浅水后,将秧苗抛栽到大田中的一项新的水稻耕作栽培技术。

玉米免耕栽培技术

    玉米免耕栽培技术   是指在未经翻耕犁耙的田(地)上进行播种和栽培玉米的保护性耕作方法,是一项集除草、节水保墒、秸秆还田、高产栽培等技术于一体,生态安全、可持续发展的节本增效轻型栽培技术,符合现代农业生产发展的方向和要求。

马铃薯稻草覆盖免耕栽培

    马铃薯稻草覆盖免耕栽培技术是广西的一项农业创新技术。马铃薯免耕稻草全程覆盖栽培技术它不仅操作简易,还有效利用了冬闲田,提升土壤肥力,而且,由于马铃薯收获正处于市场淡季,市场大,效益好,非常值得大面积普及推广。

()、什么是 “三避”技术?

    “三避”技术就是利用塑料薄膜、遮阳网、果实套袋、作物秸秆覆盖等简易设施,对农作物进行避雨、避寒、避晒,最大限度地摆脱气候对农业生产的不利影响,减轻暴雨、热、冻、风、霜等气象灾害和病虫害造成的损失,提高农作物抗风险能力。

    应用“三避”技术,使作物普遍增产增收15%以上。“三避”技术是广西一项农业集成创新方法,得到了农业部及中科院有关专家的高度评价。 

    从2005年起,广西将“三避”技术列为“十一五”期间重大农业技术项目大规模推广,当年广西“三避”技术推广面积为681万亩,到2009年,广西累计推广三避技术8665万亩,累计新增产值200多亿元。

()配方测土施肥技术

    测土配方施肥是以土壤测试和肥料田间试验为基础,根据作物需肥规律、土壤供肥性能和肥料效应,在合理施用有机肥料的基础上,提出氮、磷、钾及中、微量元素等肥料的施用数量、施肥时期和施用方法。

    通俗地讲,就是在农业科技人员指导下科学施用配方肥。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的核心是调节和解决作物需肥与土壤供肥之间的矛盾。同时有针对性地补充作物所需的营养元素,作物缺什么元素就补充什么元素,需要多少补多少,实现各种养分平衡供应,满足作物的需要;达到提高肥料利用率和减少用量,提高作物产量,改善农产品品质,节省劳力,节支增收的目的。

     广西从2005年进行2个试点县,2006年发展到16个县,短短两年多时间,我区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面积累计突破3000万亩。

    2007年全区计划推广测土配方施肥2300万亩。

    2008年,全区推广测土配方施肥3632万亩。测土配方覆盖65个项目县(市、区)。

    2009年,广西测土配方施肥工作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项目覆盖了所有的农业县(市、区)、农垦农场。全区98个项目单位共推广应用测土配方施肥,面积占项目区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50.4%,覆盖1.3738万个行政村。累计推广应用测土配方施肥面积5012万亩,居西部各省(区)第二位;几年来累计节本增效18.49亿元,平均亩节本增效36.9元。测土配方施肥已成为广西推广面积最大、效益最好的单项农业技术。

    2009年据全区1224个对比试验点验收统计,测土配方施肥与农民常规施肥相比,水稻平均亩增产32.6公斤,增8.7%;玉米平均亩增产33.5公斤,增10.5%;甘蔗平均亩增产291.8公斤,增6.8%;蔬菜平均亩增产53公斤,增7.3%;果树平均亩增产39.3公斤,增9.4%;平均亩节肥1.76公斤,累计减少化肥投入9222.08万公斤(折纯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