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verteam水冷模块:2007普陀山文化论坛之一---刘长乐的演讲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0 10:04:25
蒋宝华]:刚才余老师讲的今天这个论坛的规格、档次放在中国任何一个地方都是可以上去的,所以我站在这个地方现在情况是有点紧张。尊敬的刘长乐先生,尊敬的余秋雨先生,尊敬的金复载先生,钱文忠先生,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朋友们,同志们,大家下午好。(鼓掌)金秋季节,各位来到海天佛国普陀山,一定感受到了佛国的清静,海天的秀色,丹桂的飘香,节庆的祥和。但是大家是否感受到我们佛国上空弥漫着一种书卷气香,文化的芳香,这就是我们特地为大家准备的文化大餐,精神美食,也就是普陀山文化论坛。今天我们非常容幸地邀请到香港凤凰卫视董事局主席刘长乐先生和他的团队。邀请到了著名的学者,余秋雨先生,还有钱文忠先生,当然还有好多名家金复载先生等。但是因为时间有限,不可能每位专家都有上台机会,但是我台下说好了,以后普陀山的讲台,随时为那些专家、教授提供一个论坛的机会。我想刚才介绍的这些嘉宾都是媒体界、文化界、学术界的重要人物,他们是今天文化大餐的大厨,可以相信他们的精采演讲一定会引起我们每位心里的感触。我得感谢刘长乐先生,昨天他匆匆从香港赶到普陀山,到普陀山酒店的时间是零晨两点,他为了准备演讲稿,昨天晚上一个晚上没睡,今天早上参加了许许多多的活动。所以他的这种精神使我非常感动,我也感谢刘长乐先生创建了凤凰卫视,凤凰卫视是我的老朋友,我是在这里跟大家讲,我就是晚上睡觉了开的电视还是凤凰台,因为睡眠不好的时候怎么办?那就是看电视。凤凰卫视和普陀山合作好多年了,在这其中我们认识了许许多多凤凰卫视的记者、主持人。所以我们和凤凰卫视是好朋友,当然刘长乐是今天的初涉,但是短短的接触使我们非常的感动,今天他也欣然地接受了,普陀山授予他的荣誉山民,他的接受是看中普陀山。这里感受刘长乐的同时,也祝愿他的团队有更好的未来,这里也感谢余秋雨先生。余先生从第二届开始每一届都参与,不仅自己参与,并且携夫人参加了第二届文化节的演出,他的夫人复旦大学都知道的,马兰女士。她那天演唱的歌是余老师写的。这首歌到目前为止还成为了普陀山的经典。正因为有了余老师的支持和参与,也成就了今天普陀山文化论坛  [14:27] [蒋宝华]:我也要感谢今天出席论坛所有的领导和嘉宾!你们从各个方面来,以及今天没来的所有的与普陀山有缘者、有情人,是你们的成全了千年佛国普陀山,是你们的诚心点亮了菩萨面前的不灭香火。说千到万,我们还要感谢佛教,感谢观世音菩萨的信仰和文化。观音菩萨无处不在的法力和魅力成就了千年普陀山,丰富了普陀山的文化。观音菩萨的酮体慈悲不仅是中国历史上民间的重要精神支柱之一,而且在倡建和谐和社会倡导和谐世界,和谐社会的今天仍然光芒四射,魅力无限。  [14:28]
[蒋宝华]:最后我代表普陀山风景名胜区管委会和文化节组委会对上述专家教授、学者,以及今天参加我们论坛的领导、嘉宾和没有机会没有时间今天到场的所有关心支持普陀山文化建设的人士表示衷心地感谢。最后我以一颗感恩的心祝愿刘长乐先生、余秋雨先生、金复载先生及各位来宾各位朋友,并祝普陀山论坛圆满成功!  [14:47] 余秋雨]:好谢谢蒋宝华先生。已经揭幕了,所以我这儿稍稍转换一下身份,从文化角度讲一下开场白,然后引出嘉宾。说明这个问题论坛的文化讲两个字怎么来落实,在佛教胜地讲佛教,很容易造成印象是说自己的事情,怎么样才能越说越大,越说越好,这样失去一个大的坐标。我希望我们这个论坛和寺院里面讲的有点不一样,它提供一个宏观的位元思维,他甚至可以以后出现完全不同的声音,也可以重现对好多其他宗教的讲述,都可以。我们从宏观文化角度来看佛教文化的话,我希望大家能够明白一点,这确实非常重要,这不是在文化领域里面一个偏着的存在,或者是大家在关乎大量的情况下,我们允许他有一个讲坛,完全不是这样的,我们佛教文化是中国文化立一个重要的部位,如果失去这个部位,对中国文化的研究,将会有重大的失落。这个问题一会儿刘长乐、钱文忠先生一会儿都会讲到。我从思考的高度上提出这样一个论点,引起大家的讨论。大家想一下,佛教的传过来的时候是公元的时候,大家这个是可以讨论的。在这个时候中国有非常丰富的文化资源了。我们中国已经有诸子百家,已经有易经,已经有许许多多治国管理中的实践经验,用皇帝、炎帝等许许多多的经验组合在一起,即使在这个时候中国的文化已经是高浓度。为什么佛教可以快速的传播,如果传播在一个文化相对比较频繁的国家,这不是一个奇迹,奇迹的地方是文化已经很深厚了。隔着世界屋脊喜马拉雅山和这块土地没关系,传播的比所有的中国的学问还要深入,广泛,这个原因要银期大家的思考。这个思考是佛教对中国文化极其重要的意义。这个是对低谷的作用。当时钱文忠先生非常熟悉了,我对这个是做秋雨时分,所以也认真研究了一下,我发现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刚起来的时候,中国皇帝都没把它当一回事,可以欢迎,大家很安心念佛,对我们的统计有效。突然他们发现一个非常奇怪的现象。就是有很长时间,就是西北边防很大的战争,都是为了争夺一个佛教僧人,发动一场非常大的战争,远距离的战争。比如说惨案的发生,是去抢一个道馆,不是现在这样邀请就可以了,是把这个城市灭了,把这个大师请过来,导师说把我抢过来不重要,把他抢过来非常重要了。那个统治者说,你即使这么做,你那个统治的人才40多岁,那个人对你这么崇拜,没办法只能是再发动大战,到哪里?是到现在的库车。抢了一半,叫他打的统治被推翻了,他结果也不回来了,在甘肃的一个地方很好的学汉文、造土地。结果新的统治者还是要抢,结果还是把他抢过来了,所以我不详细的讲,我想钱文忠先生会在哪个电视台详细地讲。但是我说这个非常有趣,当时在西南的边界经济非常的落后,但是宗教生态非常的饱满。他们为了这样一种精神上的苛求,荒漠的沙漠,但是精神强烈,用战争的方式完成精神上的沟通。在我们的主体部位,我们的皇帝们,开始也产生比较麻烦的行为。于是产生很多的顾虑,这个顾虑有的时候是在一些皇帝身上变成灭佛的行动,某种意义上,他们也看出他们的理由。比如那么多人都听僧人的话,那么统治者的话谁听?这是第一个理由。第二个就是那么多的生命,他们不从事生产劳动,是不是会增加国库负担。第三,佛教对于伦理穿戴系统比较轻视,这个不是动摇我们的资本吗?于是产生了灭佛。但是越来越兴盛的佛教原因何在?这个值得我们研究的。为什么我们有儒家、道家、佛家,有那么多的“家”,却还没他传播的广泛。我在秋雨时分里面试探性的做过几句。一个我讲,在中国所有的学术里面,和佛教一比突然发现,只有佛教认真地讲到人生。这个是其他也讲,比如说儒家一讲讲讲就滑牙了,理论就像螺丝,滑轮一样,滑到治国平天下去了,这个是事业,和人本身没关系,和人生没关系,和人生老病死没关系。如果是道家,就是修炼成仙上去了,和人没关系。文人呢?讲了讲一下子就讲到别的方面去了。在中国文化没实实在在研究生老病死,人的苦难,佛教研究和人文有关,你上起皇帝,下至农民,他们都遇到了人生的问题,佛教。佛教咬住不放,这一问题是超过中国思维非常重要的地方。第二个是理论方式干脆。就是理论的痛快,这个非常重要。中国很多传统的文化喜欢绕,你喜欢做厉害的事情,绕来绕去好像很文雅,理想是绕,搞了半天搞不清楚。特别是儒家里面,希望大家做君子。我们讲什么是君子,什么是非君子,始终没提供过。所以很多人以为是君子,很多人把人家当非君子,理论永远是碍于模糊状态,但是佛教痛快,一针见血。结果他们讲,人就是生。你可以不统一,但是你可以承认原因,他是痛快的。苦的原因是“欲”,而“欲”的原因是国度。你不要说我不要欲,可能是空的一个概念,所以就产生了无我,无场的思维。这个是理论上的痛快—干脆。让理论家感到舒服,让百姓完全听得懂。这是一个人生,一个痛快。第三有一个戒律。没有戒律的学说进去容易出来也容易。就像看有围墙,人家看着有。如果没有,人家会怀疑。有围墙证明他的存在。我当时很佩服红衣法师从文化人转入到佛家的时候选择的是最难的,而不是选择最容易的。最后一个我觉得有一个惊人的声誉团队,那么多人弘扬着,认认真真剃度,认认真真涉及很多利益。反正看到宗教信仰,都和这个有关系,由于种种原因,使他的传播都超过中国很多的文化。大家觉得合理还是不合理,我小的时候有这个体会。我家乡是余姚,我出生的地方有很多名人,出过全中国非常有名的名人,但是我出生的时候没听说过这些人,因为他们都不识字。靠谁呢?整个土地的文明就是靠一些每天念佛的老太太维持,他们懂得记得行善,又与她的伦理备份,所以没被沦亡土地。这个是现在文明的一个基础,道家我想到的是整天喝酒,在墙上写诗,但是他写的对别人一点没帮助,因为只有他懂。他们社会地位也不高。所以我个人的感受,我在台湾讲的时候,他就说,我也有同样的感受,他也有强烈的感受,就是在一个辽阔的土地上,佛教起着太重要的作用了。使我们对自己土生土长的文化产生一种对照,产生功效上的文化。如果不看实际效果就完全不对了。我前面讲的意思,大体上说明佛教文化的研究在中国文化当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我们边缘化了,我们往往会把古人讲过的文句当做了不起的中国文化在吹捧,他们忽视了一点,这句话谁也没听说过,很可能是写在书上,及时听到了,也不能被实践。而佛教是实践传播的,所以说佛教是几千年历史上文化程度极高土地上有效的传播率,证明这个国度的文化需要佛教文化。如果书对他的研究是非常不行的。我讲到这里其实我的意思大体上完了,想引起文化论坛对文化佛教的重视以外,还有全国对中国文化的思考,我们有没有可能在更高的侧面上思考。儒家有一些反对佛教的时候,他完全遵照佛教的思想来讲,比如说谭先生,我非常尊敬他,但是他的一些思想我不是很了解。这些都是从宗教领域说的,这个需要研究。世界发展到今天,又到一个新的情况,我们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一切比较慌乱,比较失落,全部慌乱和失落的原因是我们缺少精神支撑。在这其中,曾经温暖过我们的祖先的那么多年的佛教,真的需要提高他的地位。等提高他的地位才能支撑下来,所以一次我和凤凰卫视到释迦摩尼走过的地方,一个一个地方,我在菩提树下我讲这些话,我感谢你,因为你在慌乱的时候提供了一种非常重要的精神食粮。那么在现在,由于社会生活展开,佛教的生命力传播起了最大的作用,红法起很大的作用。就像现在在于创业产业,不在于文化的传播。普陀山通过打造南海观音的方式,办佛教文化节的方式进行传播,我觉得很有效,更有效的我前面讲过,比如说凤凰卫视,在精神传播、佛家传播上起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典范。不仅中国,就是全世界的华人,已经分散已久,需要在精神上有一些凝聚,在这个时候凤凰卫视可以充满佛心的方式,把整个地球华人的使用者,全部包容在自己的讲授范围之内,而且把佛教的精神一次一次有效的传播。昨天晚上见到法师,他说是这样的人就是大菩萨,他在红法,我刚才讲的是,中国好多传统思维,你没有被弘扬的话,其实没发生。就像一个戏,一个戏没演出,还是处在江边排演状态,就是完成在江边小书房里面,价值不大,一定要推广。所以在这种意识上,包括佛教精神的弘扬,全世界的弘扬,我觉得是价值无限了。所以我们跟着凤凰卫视的人朝拜释迦摩尼一个一个情景的时候,我觉得很骄傲。我觉得我们寻找我们精神的动力。这个通过凤凰卫视传播到全世界华人那里,这一块我呆一下还要说一下,刘长乐的演讲不是一般的演讲,他告诉我们一个现代精神传播的领袖。他是怎么来思考这个问题的。钱文忠先生给我们带来一种欣悦,就是佛教不是年老的老人,他年纪很轻,但是对佛学研究的深度,而且他居然完全搞通梵文,我想我们现在的佛学研究也不多了,对梵文深入的研究,对我们的精神走向提供一个很好的文化资源,而且这种资源落实到这样年轻人的身上,我觉得很高兴,他的演讲也等于给我们另一方面的启示。一方面他在佛教的传播,另一方面他告诉我们这个团队里有很多年轻人,而且在我们的高等学府中,也有大量的文化人作为你的精神资源。所以在这个意义上,我相信我们今天的演讲的价值是非凡的。  [14:49]
[余秋雨]:刚才蒋宝华先生提到一个金复载先生演讲,他是一个作曲家,他和“活”联系在一起的音乐都是金复载先生写的,他为了写歌曲也一个人艰苦的来过。但是我们的大屏幕也没做好,而金复载先生也希望在第一个以佛教题材的音乐剧成功的上演,他正努力想什么办法拉到普陀山来演出,有可能在普陀山做一些演出,今天就不讲了,一方面听两位的演讲,一方面希望金复载先生尽快把他的音乐剧拉到普陀山,到这里来演出。开场白就讲到这里,下面有请刘长乐先生演讲。有请刘长乐先生。  [15:10]
刘长乐]:非常感谢余秋雨老师前面非常精采地开场白,实际上他的开场白让我相形见绌,更显得班门弄斧,我想稍微说明一下,这次能到普陀山来,实际上,首先是普陀山经过若干方面对我长时间的邀请。我非常感动,他们很执着,通过我很多的朋友,通过很多的凤凰的朋友,一二再再而三的坚持,希望我一定要来,当然我来是可以的,但是我不太想多讲,他希望我讲。后来我想一下,也觉得他们的这种苦口良心感动了我,我也希望用一些苦口良心的办法感动一些人。  [15:10] [刘长乐]:实际上昨天晚上我有一个讲稿是关于包容的现代启示录,由于他们的苦口良心,也由于我们对佛教文化与中华文化的结合,在这个过程中产生出来许许多多的现象,包括我们对弘扬佛教文化的期盼,我想把原来的讲稿彻底地颠覆了,所以今天重新想了演讲题目。  [15:11] [刘长乐]:就是《佛教的包容与包容佛教》。这完全是班门弄斧,在余秋雨点到的是这些专家学者、高层文人、听众朋友面前都是班门弄斧,因为我作为媒体人对佛教的研究并不到位,同样口才、学识都是有很大的局限性,但是作为一个媒体人,或者是作为凤凰卫视的一个排头兵,我们能够在这样一个道场,我把它行为道场来呼吁,或者是来唤醒佛教的复兴,我觉得这个是我的苦口良心,我希望能够让更多的人听到,我也希望能够让佛教的弘扬能够在新的时期得到进一步的确认。所以我想我也做了简单的开场白。  [15:11]  刘长乐]:普陀山给我们非常多的印象,我今天上午已经讲了一下,今天能够在普陀山文化道场来讲话,我觉得它如同我们去年召开的世界佛教论坛一样,在普陀山有一个论坛,其中有一个**,大家都非常的熟悉,今天不讲了,今天我讲的佛教与中华文化的相互包容。大家说了你本来讲佛教的包容,怎么讲佛教和中华的相互包容。佛教确实是非常包容的,但是没有中华文化对佛教的包容,以及他们相互之间的包容,佛教不会走到今天,中华文化也不会从佛教文化推行过程中相得益彰,这个微妙的辩证关系就是我们今天想探讨的主要话题。  [15:11]  [刘长乐]:刚才余老师讲了,对佛教传入的时间有一些争议,从目前的史料记载还是比较有准备的,是公元67年,两位印度高僧用白马到白马寺,大家都知道白马寺是被保护的,我有幸去过,这里是佛教的第一寺,大家可以在这里看到或讲过,当年白马42章经。中国历史经过两次失误。一次是公元前和公元后短暂的时间定位还不清晰的阶段,印度佛教文化的传入,再一个是16世纪西方外来文明的传入。这两次都是非常具有历史意义。  [15:11]  [刘长乐]:佛教的文化的传入第一我想讲一下佛教和平的东行漫记。佛教本身有他特征,和平的传播使它非常不同。佛教本身在传播到中国的时候,也是走和平传播的道路。我们可以看到印度的佛教,在传入中国的时候,尽管是那样的稳定、那样的牢不可破,但是它也遇到在中国文化、社会、艺术、哲学等等方面的影响,特别是儒家,包括余老师讲的法家思潮对它的抗拒,或者是对它冷静的漠视,开始的时候。但是它确实大摇大摆地进来了。我们有很多同事讲,佛陀是微笑着走近了中国,佛教的文化适应了中国社会和文化,它也为此不得不变形。当然我们也知道,正因为佛教文化是一个有生命的文化,所以它才在遇到这些挑战的时候,能够不拒绝他,并且能够应和它,并且能够改变自己。这种意思:矛盾冲突和再融合的道路,使我们看到佛教的东行漫记,的确有着非常非常另我们在现在人都能来寻味的一些现象。当然它也带来了很多对中国的影响。对中国国际学的发展带来高深的变化和影响,我们都感受得非常清晰。  [15:12]
[刘长乐]:东行漫记的过程中,可以说印度的佛教没有遇到大的抵抗,没有遇到大的障碍,在微妙地变化着自己,它在非常非常不经意的过程中调整着自己。这种调整我们可以看到是非常成功地。  [15:12] [刘长乐]:作为中国来说,中国的文化和中国的文化人以及中国的社会是采取什么样的态度,中国文化对他的要求也是非常高的。所以我们第二个题目是张开双臂拥抱你。  [15:12] 刘长乐]:我们可以举一个非常简单的例子。在佛教进入中国的时候,我们知道观世音菩萨本身的变化,我们这里讲观世音菩萨,他从一个西藏的,或者是印度的模样再逐步的转变,他本身儿童的形象,从有胡子的形象转变成一个女生,这样的变化变成一个非常恬静的中国的女神,这个变化也是我们能够认识到的,这个就是我们关于中国文化如何包容了佛教,我们也可以看到在整个佛教净化过程中,禅宗变化的道路是最明显的。他从一开始的印度的传统原始宗教进入中国以后,他不断世俗化,在世俗化的过程中,他从初世变成入世,从山林到人间。我们当然说在这种变化中他们之间是不是没有冲突?不是。我们也知道很多故事都可以看出来我们之间的争执还是很多的。这个也是佛教和儒教间的争论,也可以佛教从印度来以后的一些争执。老子到印度投胎变成释迦牟尼,然后到中国来传教的故事。紧接着,佛家也不饶他,也编了一个通话说释迦牟尼让三个弟子下凡,就是看你是头胎变成我,我却是让三个人下凡变成你们的老祖宗,这样的争执其实也是非常有趣的,在包容间的插曲,这些插曲也是可以理解的。也有很多的争论,在很多层面上的争执是非常激烈的。还比如说因果报应到底有没有?佛教传入中国的过程中还是激烈的发生过的。当然也有很多更言的现象也发生过,在佛教中我们讲过三五灭佛的问题,上次我在佛光山和大师讨论的时候,发生了三五义宗灭佛的事件,他给我补充,他有太平天国的灭佛也是比较严重的。这些事件在整个历史之间是插曲。因为我们看到用现今的事件看得比较清楚。当然我们也可以非常清楚的看到在佛教和中华文化交融中他们达成了一种默契,这样使他们相互促进、相互补充、相互融合。有很多的话题,包括陈教授都讲过,我们都知道佛教的观点和我们传统儒家的观点有很大的接近,包括道教的观点比较接近,这样接近的过程实际上也是融合的过程。  [15:12]  [刘长乐]:我们现在可以看到,在这样的一个漫长的过程中,由于中华文化自己的强大的生命力,使得中华文化和佛教文化统统在中国蔓延生存下去,但是到了70、80世纪的时候,佛教在印度彻底的明烈了,现在有很多是从藏传的佛教回去了。  [15:13] [刘长乐]:总之我们可以看到,中国文化对外来文化的包容,特别是佛教文化,我们可以看到中华文化本身是极具包容力、极具亲和力。  [15:13] [刘长乐]:第三个讲如是到儒释到鼎力崛起文化架构。在传入中国以后,和儒家之间,和道家间的合作使得他们的发展在相当长的时间里面呈现出三足鼎立的状况,但是到现在为止,很难分得清楚,但是明眼人分得很清楚。实际上三足鼎立已经不存在了,我觉得儒家和佛家思想的强大,或者说他们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应该说巩固下来了,道家由于历史的原因,它遇到一些种种历史的变迁,或者是其他的一些影响,他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停止下来了。  [15:13] [刘长乐]:我们现在可以看到,在中国的历史上,儒释道三个地方并存于世的事情时有发生。南院大庙就是一个例子,他们是共同朝拜的,我看到国家宗教局有一个关于佛教的片子,他们详细记录了南院大庙里面,就是同一个大堂里面,佛家和道家共同的朝拜,当然朝拜的对象都不一样,这个是非常有趣的,这个在所有的西方教中间完全看不到。  [15:13]  [刘长乐]:我去年和同事去过大佛,我非常喜欢去的原因是在那里面三教共处一室的画面很感人,尽管释迦牟尼的像大一些,处于中间,但是他从一个穴变成一个山,又从一个山进到一个石,这样的演变使我们看到中国的传统文化中的包容,当然也有佛教的包容成分在里面。  [15:13]
[刘长乐]:我们应该看到,就是在现在的中国化的一些佛教的发展应该是非常的迅速。而且他的发展也对我们的中国文化在佛教文化交融中间所提供出来的良好舞台,让我们能够看到它未来的发展空间和前景。这个简单地回顾,我想实际上由于时间的关系我也不详细讲,但是这个都是大家熟悉的话题。 下面我讲一下第二个大问题,佛教文化的包容性。华容清是佛教的经典,包容闭经,第一个问题是想讲一下关于人本思想的价值观。佛教文化的包容性我可以从他的人本思想方面来看。我们都知道一般的宗教都是神本。比如说基督教、伊斯兰教,都是神本的。不管是一神的还是多神的,但是现在盛行于世界上是一神的,相当的强盛。是上帝、是真主。一神教对于现在世界上的主导性是非常强的,但是一神教带来的问题是它带给人心里的价值观是敬畏的心态,这种心态使他把一神作为他唯一的主,作为唯一的神,他对他可以唯命是从,他对其他的就相当的排斥,这种现象使得我们可以看到一个非常不愿意看到的现象,就是一神教的排他性。这个问题在十字经东征的时候就非常的明显了,现在大家看得很清楚,有很多人分析,伊拉克战争,实际上有的政治家、社会家都说有相当程度的宗教背景。在这里我不想做过多的评论,当然一神教本身在我们大陆也不能说没有,也有很大的程度,但是佛教本身在我们的内地发展的空间还是最大的。  [15:14]
[刘长乐]:佛教是人本,不是神本。这种人本的思想应该说是佛教的精髓,他否定有主宰神的存在。在道德法则上,他把人类行为准则变成自己宗教的行为准则。就像余老师讲到的,佛教是所有宗教里都没讲到人生的唯一教。当然在这里面我们看到有很多中国佛教的大家他们是怎么在人本主义这个范畴里面提升的。不管你获取什么样的利益,但是你不能牺牲作为前题,这样的思想从根本上避免了神本发生对立、发生排斥的现象。这个是我们应该看的比较深刻一个对佛教本身为什么它不存在人们所说的侵略性,我觉得这个也可以作为一种解释。  [15:14]  第二个是佛教本身是叫人向善的 我们可以看到这样的一个数字,就是现在由于经济社会的发展迅速,使得我们现在能够看得到在道德、信仰方面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作为宗教本身来说,他在现实社会中间的份额是相当巨大的。02年世界上有一个最权威的统计,世界上人口是56.55亿元,51.37亿人信仰宗教,占总人口的48.8%。这个数字是非常惊人的。就是有宗教信仰的人,信仰宗教的人在总人口中占了48.8%。我们也可以看到,我们讲现在中国大都,现在大家都说,有一个国家宗教局统计的数据是一万三千左右,其中,藏传有3600多。普陀山以前有许多寺庙,我们脍炙人口的是三大寺,八八庵堂,128座朝唐等。这些缓解信仰危急我想举两个地方。  [15:42]  一个是台湾。台湾在蒋介石撤到台湾的时候,蒋介石一直到他过世他都是基督徒,他到台湾以后他发现台湾信仰危急非常的严重,而且这种慌乱的感觉让人生活很艰难,于是他大兴佛教,从1949年以后一时兴起,但是他在相当程度上缓解了信仰的危急,所以现在有500多万的台湾信众,占道1/4。就即便是在整个宗教,我认为是相当的重要。  [15:42]
所以从信仰危急的角度看,信仰是一面墙的话,我们可以不可以比喻佛教是一道门,一扇窗,这道门打开后可以联络外界沟通四方,窗打开以后可以带来新的清新的感觉。梁启超说过,佛教是正信不是迷信,是无量而友善等。所以我想现在信仰危急的问题,并不是我们社会落后的表现,是一种不平衡的表现,是社会的经济在迅速发展中所带来的一种文化上的滞后,信仰上的滞后,社会的滞后。我觉得这一点我觉得大家都看得比较清楚,不要一谈到有信仰危急了,这不仅仅是中国的问题,这个是经济全球化中的一个普遍的现象。  [15:42]
[刘长乐]:第二个作用我觉得也很重要就是拒绝异端邪教。不去弘扬正宗的佛学,肯定异端学说,有一些现象是令人感到非常的奇怪,有的人自己标榜自己就是佛祖,是佛祖转世,这样违背基本教益的做法的比喻是非常可笑的。  [15:43]
[刘长乐]:第三个,教化道德人心。现在人类欲望的膨胀使人类几乎束手无策。佛教是这样的,用传统的宗教和佛教来解决现代社会中这样一种矛盾,我觉得是一个非常的有意思的办法。我们讲到一些普世价值观的时候也会讲一些道德标准,不管你是什么党,派,人格是你起码的道德范畴。昨天亚洲周刊有一篇文章非常有意思,现代信念的坍塌,招致人格的沦丧。我们举山东段议和的例子。这样的一个领导干部,把自己的情妇诈死。这样的现象他的人格地线已经完全崩溃,不管他有多少的其他的标准,我们讲就作为人格底线他已经完全的崩溃,他已经超越或者是丧失了起码人格的规范。  [15:43]  [刘长乐]:这篇文章也提到腐败和烂权把人类代入了混乱,这种附加的赤裸裸,我想在这个问题上,我觉得我们应该不管是八荣八耻,或者是三个代表也好,最起码要回归到人格上。人格是最重要的。所以我们要教化道德人心,弘扬佛法也是非常重要的。  [15:43]  [刘长乐]:再一个是关于安定和谐。我们可以看到一部分中国的佛教史就是佛教与中华文化相适应的历史,当然也包括了和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的历史共存、共融的历史过程。佛教的兴衰与国家的命运是息息相关的。早期的佛教确实是出发点很清楚,是从旧世界的驱使下传播开始的,以后融入了统治者的思想体制中。太平盛世的时候佛教兴盛,这个例子看得很多,比如说隋唐时代,佛教的发展是非常迅猛的。我们可以想一下,诵读金刚经的情景,我们也可以想到,在大清佛教也相当的盛行。我们回顾中国1949年以后的历史,我们也可以看到在1952年的时候,中国筹备成立了中国佛教协会,并召开第一次大会。第一场是由毛泽东主席亲自签发的,并且在佛教中亲笔加上发扬佛教优良传统这样的字样。1952年,这个是。我们可以看得比较清楚。到了1980年的时候,佛教遇到毁灭性的打击。但是1980年邓小平召开中国佛协第四次代表大会提出了恢复**,这些东西可以看出来,就是盛世的时候,佛教的发展非常的迅猛,和时代的发展是仅仅相靠的。去年的时候我们可以看到第一次世界佛教论坛,在中国的杭州举行,明年第二次论坛将在无锡举行。这也说明现在的中央政府及中央领导人对佛教的开明、开放。  [15:44] 佛教在历史上也有很多的可歌可泣的爱国行为。李世民的一个例子就是非常感人的故事。太虚大师大家也知道,为了抗日救国,奔走于很多国家,这些例子都非常的生动。这些实际上在维系安定和谐的历史上,佛教有非常非常清晰地立场。佛教也有清明政治的功效。在这一点上,佛教有极强的适应性,它可以适应各种各样的行为。大篇幅强调中国文化思想这应该说我认为是佛教复兴的可能性和春天正在孕育中。 再一个我们可以看到佛教有一个功能就是蔓延传统文化。我们应该看到在太平盛世的时候,佛教本身的弘扬对于中华文化的接轨和对中华文化的传播也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佛教有群众性、民族性、长期性,国际性,复杂性,但是到现在很多人解读还有包容性、生活性、包容性、慈悲性。我觉得这一点看得更清楚一些。  [15:44]
[刘长乐]:下面最后讲一下关于积极正确的弘扬佛教。现在确实有一些值得注意的部分。比如说不要劳民伤财刮伤财风。有很多盖很高的大佛,得花很多钱给他盖起来,这些都是非常需要很注意的。另外不要刮迷信风。要匡复振兴、复兴佛学。我要强调一下,佛学的两股力量不要忽视。一种是佛教徒的力量,另一种不是佛教徒却从事佛学研究。当然这中间有很多不可以忽略,比如说一些佛教寺庙连大藏经都没有。这些都是以民为本的立场决定的,还有纯净道风,规范仪轨。这些就不重点讲了,讲的是我们是不是有必要中国以佛教协会为基础的,国家行为。在北京有两个重要的寺庙,一个是借台寺,中央政府对高僧大德受戒的场所。大一统的国家,表示出中央的权利,表示出中央的威严,他应该有这样的一种气度。我们都知道,清政府,我们经常讲藏传佛教的时候,清政府哪一年册封谁谁等等,但是现在有没有必要再规范佛教的仪轨的时候强调这个呢?现在这两个寺庙却由旅游局负责,到目前为止在那里开放了,当然游人可以玩,可以享受,没问题。但是作为佛家来说,我觉得这个是对我们来说的一种我们应该可望而可及的目标,在这方面我们希望我们共同努力,做一些尝试。  [15:45]
[刘长乐]:佛教的弘扬有人说了是一种倒退。我在去年的世界佛教大会上讲了,我说我本人认为,中国的佛教现在相对程度上的一种弘扬,这不是一种倒退,是一种进步,因为他更多元化了。也有人说,你们开始宣扬迷信了,我认为这不是宣扬迷信而是解放思想。有人说在制造混乱,而是正本混乱,人类的文明确实是多种多样的,是一种多元化的走势,就像百川归大海,九九归一。就像各个江河的河系一样,最后都是归到四大洋里面去了。我们都看到各种意识形态都是一样的,我们也应该在现在的新的历史时期来期盼中国的佛教能够得到弘扬和复兴。谢谢大家。  [15: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