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相压缩机阻值是多少:学佛人的大敌:慢心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5 19:04:18

学佛人的大敌:慢心

以下段落摘自依昱法师《知心 明心》

一、自负生慢心

有读者来函说:“每一听到同班同学发达,赚大钱或高升的讯息时,心里著实替他们高兴。但是内心深处却另有一个声音,酸溜溜地说:“哼!有什么了不起!才赚几个钱就在那儿得意洋洋,乌鸦变凤凰有什么稀罕!我只是不屑为五斗米去向人低声下气,所以落魄一点,要不然,早就比你们还要风光了”这到底是什么心态呢?为什么人心如此复杂?如此难测呢?”
  这是“我慢心”在作崇。见不得别人比自己好,不有心甘情愿地承认对方比自己优秀的心态,皆是慢心使然!
  接第一章的“何谓三毒?”等烦恼心所之后,今将讨论第三个根本烦恼“慢”心所。
    一、自负生慢心
  在《大乘百法明门论》文中云:
  烦恼六者:一贪、二嗔、三慢、四无明、五疑、六不正见。
    ——《大正藏》第三十一册.第八五五页中
  前文已将“烦恼”、“贪”、“嗔”、“无明”、等名相略作说明,今在解释的是“慢”心所。
  (一)“慢”的定义
  “慢”梵语mana,就是贡高傲慢,自恃凌他之意。亦即比较自己与他人之高低、胜劣、好恶等而生起轻蔑他人之心、自负之意。不管是德学比自己好的,或程度相等的,亦或不如已著,皆产生经视的心态叫做“慢”。
  《百法直解》云:
  “慢者,恃已所长,于他有情,心生高举为性。”
  “恃已所长”,意即伏势著自己的广学多闻,或多才多艺,或出身高贵,或容貌俊秀,或有钱有势,而不把他人看在眼里,自以为高高在上,别人皆不如已。这是《唯识音义》的解释,也就是“慢”的体性。
  我们常言“傲慢”,其实二者有所分别,“傲”是小随烦恼,重在自负,自我陶醉,孤芳自赏,不见得会欺侮他人。而“慢”是根本烦恼,不仅自恃已材,还会凌视他人,看不起对方,对众生所造成的影响较大,所以列为“根本烦恼”。  
  《成唯识论》卷六云:
  “云何为慢?恃已于他,高举为性,能障不慢,生苦为业。”
  是说我慢心重者,在人际关系中,不自觉地会自抬身分才德,傲视他人或有欺压他人的行为产生。《佛说三世因果经》云:
  “为人尊贵,从礼拜中来;
  为人卑贱,从慢中来。”
  由此可知,就三世因果的业力而言,谦逊恭敬的人易得功名富贵,而卑贱傲慢的人多为营生而劳苦,所以《成唯识论》中说:“生苦为业。”
  (二)“慢”的种类
  “慢”有种种分类,《大毗婆娑论》卷四十三,《俱舍论》卷十九,列举七慢;(1)慢、(2)过慢、(3)慢过慢、(4)我慢、(5)增上慢、(6)卑慢、(7)邪慢。又有八种慢的说法:(1)慢、(2)大慢、(3)慢慢、(4)我慢、(5)增上慢、(6)不如慢、(7)邪慢、(8)傲慢等。
  《成唯识论》卷六云:“此慢差别,有七九种,谓于三品、我、德处生。”九慢将用表述之,今先解七种慢:
  (1)慢:又分二种,
  ①“于劣计已胜”,表示轻视、看不起不如已者。
  ②“于等计已者”,表示对方德学既和自己相等,我又何必恭敬他。
  此种慢心是依中、下二品有情众生而起。
  (2)过慢:也会二种。
  ①“于等计已胜”,对于和自己程度相等者,心存不敬,认为自己胜过对方,比对方强。
  ②“于胜计已等”,对于德学优于自己者心中不服,认为自己与对方程度相当,何必恭敬。
  (3)慢过慢:即“于胜计已胜”,对方明明一切都比自己优越,却夜郎自大反说自己比对方优异。这种慢心心比“过慢”还严重,所以称“慢过慢”,是依上品有情众生而起。
  (4)我慢:执著五蕴和合的身心,内执“我”比一切人优秀,外执“我所”,因而骄傲自大,认为我所有的一切,都比别人所有要来的高尚、珍贵、殊胜;这种由“我执”而生的慢心,称“我慢”,是七种慢的根本。
  (5)增上慢:在修行上,生起“未得谓得,未证谓证”的一种自以为是的心态。
  这种慢心是在精进修行时,稍微有一点感应,就自认为是禅定境界,以为自己有神通,很了不起,故称“增上慢”。例如有一妙高禅师,精勤修证,在一悬崖峭壁上打坐,藉贪警策,时日一久昏沉渐起,一念不觉忽坠了下来,因有护法韦驮来相救,不致坠崖身亡。妙高禅师问韦驮菩萨:“世上如我这般精进者,能有几人?”韦驮因其生贡高我慢心,就说二十世不再护其法。妙高禅师“增上慢心”顿失,忏悔心一生,韦驮才又为其护法。现代所谓的通灵者、开悟者,即属“增上慢”。
  (6)卑劣慢:又分二种,
  ①“自实甚劣,妄计少劣”,亦即自身德学实在比对方差多,仍自恃仅稍劣一点而已。
  ②“虽知彼胜,不可起敬”,即自甘卑劣,明知对方比已优秀,也不肯虚心求教,见贤思齐,反自生起一种心态,“胜过我,又如何?”不向上学是我的自由,仍然照样可以生活,你们又能耐我何?这种不愿面对现实的卑劣心态,可笑又可怜!
  (7)邪慢:即在我慢心上又起邪见,自己无德,执著以为有德,甚至说:“能人贤者也不过如此,我又何必对其恭敬?杀人偿命,二十年月日后仍然是一条好汉,有何不好?”慢上加邪,至此已极。为恶过甚,反认为是英雄行径,这种邪慢者,为害社会国家最多。
  以上七种慢于上、中、下三品有情众生起“慢”、“过慢”、“慢过慢”、“卑劣慢”;于执著“我”,而起“我慢”于,“有德、无德”而生起“增上慢”、“邪慢”。因此《成唯识论》言于“三品、我、德、处生”。
  至于九种慢,不外乎是由七种慢中的“慢、过慢、卑劣慢”三种慢所扰。
  《瑜伽师地论》卷五十八,分慢为“惑乱慢”和“不惑乱慢”二种。“惑乱慢者,由受用鄙劣资具,自谓富乐者;不惑乱慢者,受用胜妙资具,自为富乐者。”又法藏的《梵纲经戒本疏》卷五列举(1)聪明(2)世智(3)高贵(4)耆年(5)大姓(6)高门(7)解(8)福(9)富(10)宝等十种慢。
  (三)“慢心”生起的原因
  如前所谓的“十种变”也是慢心生起的原因,另外“贪、嗔、痴、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等烦恼心所也是生起我慢心的源头之一。
  《瑜伽师地论》第五十五卷云:
  “慢依六事而生,一、劣有情,二、等有情,三、胜有情,四、内取蕴、五、已得未得颠倒,六、功德颠倒,依此六事生七种慢。”
  又《入阿毗达磨论》卷上云:“因族姓、财、位、色力、持戒、多闻、工巧等事,若于劣谓已胜,或于等谓已等,由此令心高举,名慢。”所举也是慢心生起之因。

二、惭愧谦恭治我慢

  《成唯识论》卷六云:
  “能障不慢,生苦为业。谓若有慢,于德有德,心不谦下,由此生死轮转无穷,受诸苦故。”
  由上引文可知我慢心能导人受无穷诸苦,所以要思对治,方法有二,一为事修,二为理事。
  (1)事修:即著重在日常生活中,常持“惭愧心”、“恭敬心”、“感恩心”。常思自己一身所有皆蒙佛恩、师长恩、众生恩所护,有何可依恃,可傲人之处?反省自己的身、口、意三业,有很多不合道德,不合时宜之处,有何可仗恃、自负?印光大师尝自语:“纵有修持,总觉我功夫很浅,不自矜夸,看一切人都是菩萨,唯我一人实是凡夫!”《法华经》中的常不轻菩萨亦常作如是语。
  据《法华经》所载:
  “过去无量阿僧祗劫前,释迦牟尼曾为常不轻菩萨,逢人辄行礼拜,称故对方为菩萨,路人视其为疯子,不时遭受辱骂掷击,临命终时,感威音王佛为其说法,得六根清净,往日辱骂掷击者,反来皈依座下。”
  隋朝信行禅师修头陀行,途遇来往行人,无论男女,皆对其礼拜,遭人斥骂,亦不介意。后创三阶教,行六时礼拜,乞食为业,徒众之多,各宗望尘莫及。
  以上所举二例,皆是运用礼拜、恭敬的方式,作为折伏我慢心的修行善因。近代三步一拜的朝山方式,可能肇自于以上所举之事例。
  (2)理持:于加行位中修我空观。
   要去除我慢心,在理念上要先去除我执。在《杂阿含经》卷三十八中有一则傲慢比丘受佛教化的事例。
  有一位低沙比丘,是佛陀姑母的儿子,与佛是表兄弟的关系。就仗著这一层亲戚关系,低沙不敬长老有德比丘,更常自命不凡地发表高论,若有人稍有议论,他便气愤填庸,态度恶劣。佛陀知道后,就对低沙说:“你与我是表兄弟的关系,所以对长老比丘,更应生恭敬心,有惭有愧,应少高论,对人之言更应容忍。在佛陀座前出家,就就当断除嗔怒和傲慢,去除我执,而学习各种善法,勤修梵行,倘能如此举行,方为有德若,佛因此而说偈云:
  “善哉汝低步,离嗔恚为善;
  莫生嗔恚心,嗔恚者非善。
  若能离嗔慢,修行软下心;
  然后于我所,修行于梵行。”
  
       ——《大正藏》第二册.二七七页中
  《法华经.方便品》云:
  “我慢自矜高,谄曲心不实。”
  《法华经论》卷下更以“法华七喻”配七种增上慢。
  《六祖坛经》云:
  “礼本折慢幢,头奚不至地;
  有我罪即生,亡为福无比。”
  法达比丘初次参访六祖,自恃持诵《法华经》三千遍的修持,心生我慢,在顶礼时,头没有靠到地上,六祖为破除法达的慢心,所以说出此偈。
  《中阿含经》卷五十六,将众生结缚于色界、无色界的五种烦恼定为:“色贪结、无色贪结、掉举结、慢结、无明结等五结。”(结为烦恼之喻)其他《俱舍论》卷二十一、《阿毗达磨发智论》卷三等亦作同解。
  《摩诃止观》卷十:
  “胜者堕慢坑,负者堕忧狱。”
  净土宗印光大师一生谦逊,常自称惭愧僧,对于自大傲慢,虚妄赞誉之事,深恶痛绝。他常对弟子说:“人心浇漓,竞尚深夸,变本加厉,欲求晦迹韬光,不护已短,不眩已长之士,真觉寥若晨星。……”
  有一天为了交待后事,他亲自去函给他的徒弟德众法师,书云:“……光大约不久了,若死,决不与现在缁素相同。瞎张罗、送讣闻、开市、求题跋,敛些大粪堆到头上以为乐。如蒙阿弥陀佛垂慈接引,千足万足。至于作傅、铭、赞、诔、聊者,教他们千万不要敛大粪向光头上堆。好好的佛法,就是被好名而恶实的弄得糟透了。吾人不能矫正时弊,何敢跟著敛大粪的一班人凑热闹。光实无德,若颂扬光,即是敛大粪向光头上堆,祈与一切有缘者说之。”
  《莲池大师.警众文》云:
  “十方僧众,贤圣出没,我见之未尝不敬;他未跪,我先跪,他未拜,我先拜。前有方上一僧,人以其丑恶蓝缕,莫不轻藐之,及见吾,戏剧论楞严要旨,你们决不可轻藐人,记取!记取!”
  《西方要决释疑通规》云:
  “等心起敬,勿生慢想。”
  《释门归敬仪》卷上云;
  “慢山上耸,俯视于人物;我室四蒙,包藏于见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