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建造节:新生儿的诞生 (图文乐)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6 06:48:29
   [分享][蒙台梭利——新生儿的诞生              我们认为,文明是使人类逐渐适应生存环境的一种方法。如果这个说法是正确的,还有谁比刚出生的婴儿所受到的环境转变,来得更强烈、更突然?新生儿在诞生的过程中,必须承受比瞬间适应环境还糟糕的局面,因为新生儿基本上是从一个世界降临到另一个世界。因此我们不禁要问,我们究竟为新生儿的诞生做了什么样的准备工作呢?

       人类文明的历史上,应该有一页前言,详细记载着大人用什么样的方法,来帮助新生儿适应他所降临的新环境。只是,这一页前言并不存在,人类生命开始的第一页仍然是一页空白,为什么呢?因为直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人试着去了解一个新生命的急切所需。

       我们从以往的经验中发现到一项可怕的事实,那就是婴儿时期所遭遇到的负面的经历,将会影响其未来一生的发展。胎儿在母体内长成的阶段,和孩子后来在儿童时期的成长变化,皆具有决定未来发展的关键性。世界各地的专家学者亦齐声呼吁,胚胎期和儿童期的成长过程,不但对成人之后的健康状况有所影响,对于整个人类种族未来的延续也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到底是什么样的原因,让人类整个生命过程中最艰难的一刻生产,只被认为是产妇的危险时刻,却没有人领悟出,生产对新生儿来说也是一道难关。    

         为什么说生产对新生儿也是一个难关呢?因为经由生产,新生儿彻彻底底的脱离之前赖以为生的母体保护。和母体分开的新生儿,必须马上靠自己尚未发展完全的器官来维持生命。在还没有出生以前,新生儿在母体内特别为胎儿设置的温暖羊水中成长,母体保护着胎儿,不让胎儿受到丝毫异动和温差的影响,连一丝丝微弱的光线、一点点轻柔的声音,都被母体隔离在外,不让胎儿受到干扰。

       然而在生产的过程中,新生儿从母体的温暖羊水里,被推排到空气中生存。原本安详的在妈妈肚子里静养的胎儿,在没有任何适应期的情况下,就这样被迫经历筋疲力尽的生产工作。新生儿瘦弱的身躯像被两块重石挤压,最后,新生儿带着伤降临到我们怀里,像似长途跋涉的朝圣者。但是我们做了些什么来帮助新生儿顺利降临到我们身边呢?我们用什么方式来迎接他的到来呢?生产的时候,几乎所有的注意力全都放在妈妈身上,新生儿只是被概略的检查一下,确定他能够健全存活就算大功告成了。刚当上爸爸妈妈的父母亲,充满喜悦的看着他们的孩子,大人的自我,经由这个完美婴孩的诞生而获得满足。因为孩子的到来,实现了他们长久的渴望——他们拥有了一个孩子,而这个孩子的诞生,将会让他们的家庭紧密的结合在爱的感觉里。

       但是当生完孩子的妈妈,安详放松的在幽静的房间里休息的同时,有谁想起是否也应该让同样饱偿疲累的新生儿,也在微暗的房里安静休息,好让他能慢慢的适应新环境呢?没什么人认为新生儿受过坚苦的磨难。新生儿从来不曾被触摸过的小小身躯,是那么的敏感,但是没有人珍惜的好好呵护他,也没有人体谅新生儿对每一个新触觉、和对其身体里无数自然现象所有的敏感反应。

       有人说,自然界自会在必要的时候,给予它的子民需要的援助。然而如果文明已经为人创造了能够超越自然、控制自然的“第二天性”,那么观察其它动物的自然发展,大概会让我们觉得兴趣盎然。如果我们仔细观察动物的习性,可以看到母兽会将它的孩子藏起来,让它们避开光线一阵子,还会用它的身体来帮小兽保暖。母兽会非常警觉的保护它的孩子,不让其它动物跨越雷他一步,更不会让它的孩子被碰触,甚至连被看一下都不准。

       反过来看看人类的新生儿吧!不论是自然或者是文明,都不曾替他减轻适应环境的负担做准备。有人会说,孩子能活下来就已经足够了;他们判断孩子对环境适应的标准,只在于孩子能不能平安活着。虽然刚出生的新生儿应该继续让他维持在妈妈肚子里时的姿势;可是新生儿常常一落地,马上就被穿上衣服,甚至有一段时间被包得紧紧的,柔弱的四肢都遭到强力的限制。

       过去人们常说:“健康的孩子绝对有抵抗力并可适应环境,自然界的万物不都是如此?”然而如果人类真如此强壮的话,为什么不干脆自在的住在树林子里就行了?干嘛还得在冬天拼命保暖,全身裹着柔软的毛毯坐在安乐椅上,享受悠闲舒适的生活呢?难道我们比新生儿还要脆弱吗?

       死亡,就像新生一样,也是一种自然的现象,是每一个人必得经历的自然法则。既然死亡是一件极其自然的事情,为什么我们还要想尽各种方法减轻死亡的恐惧?既然我们无法克服死亡的威胁,为什么我们还想要尽量减轻死亡的痛苦?但是我们却从来不曾想到去舒缓被生产的苦痛。

    总而言之,人的心中有一种说不出道理的无知,一种已深入个人精神和整体文明的盲目。就像视觉上的盲点一样,人们对新生儿的盲目无知,正是人类对生命的一个盲点。

       我们必须彻底了解新生儿的本质,只有这样,新生儿从一生下来才能受到完善的照料,新生儿也才能够安稳的跨出生命中的第一步。照顾新生儿一定要具备相当的知识,并且要能够以新生儿本身的需要为主。就算只是抱一抱孩子,也一定要非常的温柔谨慎:除非能够受到轻柔的对待,不然新生儿最好不要随便被移动。我们必须明白,孩子刚生下来的时候,甚至在孩子还没有满月之前,需要一个安静的成长环境。这时,最好不要帮孩子穿衣服,也不要用包巾包起来,只让孩子在室温下保持暖度就可以了。因为婴儿这时候的体温还不太能够随着温度的变化来自己调节,所以穿衣服对新生儿夹说并没有太大的实质帮助。

       在这儿,我不想坚持这个论点,因为每一位妇女会说我忽视了每个国家有其不同的传统育婴方式。对于这个指控,我只能说各种不同的育婴方法我都有所涉猎。就因为我曾经在许多国家做过研究,深入观察过各个不同的育婴方式,所以才发现这些方式在某些方面的缺失。容我重复再说明一次,这些育婴方式真正欠缺的,是一种心理意识上的醒悟,醒悟我们在迎接新生儿的来临前,绝对需要花时间做好一切准备。

        若说我们已确实尽力而为,但如果看不见前所未见,也未做该做的事,那即使新事物显得完美无缺,所谓的进步又有何意义?

        事实的真相是,不论哪一个地方、哪一个国家,儿童都未被彻底了解。从孩子出生的那一刹那开始,大人的潜意识里就充满了不安。成人对自己所拥有的东西都想要极力保护,即使有些东西实在是没有什么价值。大人的心态从一开始就已经定了型,我们害怕的相信,孩子的来临将会打乱我们平常的生活秩序,房子也会被孩子破坏或弄脏。大概就是因为有这样的心态,所以我们照顾孩子的方式,不外乎就是急急忙忙的跟在孩子后头,随时准备拯救那些可能会被他破坏的东西:甚至想办法逃离家一下,以保有一点心境的平和。但是在同时,大人也为了使孩子能成为一个有教养的小孩,而抑制了孩子特有的所谓“随心所欲”的真性情。

       有时候我们会把孩子随心所欲的特性,误认为是任性的表现,其实孩子一点也不任性,只不过是因为我们自己对孩子的了解还不够罢了。我们也常因为不够了解孩子的性情,而犯下了教养上的错误。举例来说,孩子从一岁开始,特别是在两岁的时候就有一种倾向,需要看到东西都摆在他熟悉的位置上,每一样东西都有特定的使用方法。如果有人打破孩子习以为常的生活秩序,孩子会非常不高兴,甚至觉得沮丧:然后他会想办法把东西物归原处,以安抚自己的心情。

       即使是年纪非常小的孩子,也显现出物归原位的需要,我们学校里就曾经有过类似的情况发生。有一次,一个孩子站着低头看:地上的一些散砂。他的妈妈看见了,就随手把砂子挥掉,没想到孩子竟然当场哭了出来,只见他急忙把散落砂子搜集起来,捧回原来的地上。这时,妈妈才明白孩子为什么突然会哭,只是她却把孩子这种需要,当成是孩子不乖的表现。    

       另一个孩子的妈妈则是有一天因为觉得天气挺暖和的,就把外套脱了下来挽在手上。孩子因此开始哭闹,没有人知道孩子为什么这么伤心,一直到妈妈再把外套穿上去以后,孩子终于安静了下来,大家才恍然大悟。以上的例子里,影响孩子情绪的主要原因,都是因为孩子看到物品放在不熟悉的位置所致。

        大人可能会认为这样的孩子应该受罚才对,因为处罚才能纠正孩子的缺点。但是如果有些缺点在孩子长大以后就会自然消失的话,那现在纠正孩子便多此一举:成人当然不会因为有位妇女脱下外套,就在大庭广众之下嚎哭。大人经常不了解孩子一些行为真正的意思,就认为这些行为是孩子不乖。我们至少应该知道,孩子现在的某些缺点,长大了以后就自然会消失,所以说,这一个对待孩子的方法,不值得我们过于操心。一旦我们可以开始接受孩子,就能够慢慢了解许多事,并且还是能够继续爱这个有许多小毛病的孩子,因为我们知道有一天他终将成为一个守礼、明理的大入。

       再举最后一个例子:我认识一个两岁的孩子,他的保姆每次都在同一个浴缸、用同样的方式帮他洗澡。当这个保姆有事必须离开一阵子,另一个保姆就来代替她照顾孩子。但是每次新保姆一帮孩子洗澡,孩子就开始哭,新保姆也搞不清楚到底是什么原因。一直到原来的保姆回来后问孩子:“你为什么每次洗澡都哭呢?新保姆人不是很好吗?”孩子回答她说:“新保姆对我很好啊,只是她每次洗澡都倒着来。”原来以前的保姆都是先帮孩子洗头,但是新保姆是先从脚开始洗起。洗澡的先后次序对这个孩子来说,是生活规律中的一部分,因此尽力加以防卫。然而孩子对规律性的趋向,却往往被大人视为不乖。 
产妇在分娩池中接受检查。

 新生儿在水下顺利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