仓库的温湿度管控方式:《伊索寓言》训练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7 21:53:19

《伊索寓言》训练

一、达标训练(21分,每小题3分)
1、下面加点字的注音,不全正确的一项是(  )
A、给与(gěi)  阅历丰富(yuè)  补偿损失(cháng)
B、狂吠(fèi)   一介屠夫(fū) 幼稚可笑(zhì)
C、衰朽(shuāi)   衣锦还乡(yī) 一举选中(zhòng)
D、笨坯(pī) 十分吝啬(sè) 信而好古(hǎo)
2、下列各组词语,字形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翻看   怜悯   衔肉   广征博引
B、嫉忌   吝啬   补尝   滥竽充数
C、衰朽   贪婪   羡慕   坐井关天
D、依稀   幼稚   纯朴   按部就班
3、下列句子中横线上依次应填入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1)从禽兽变到人,你看这中间需要多少进化        !
   (2)到了平民中间,他又是       的文化分子;这当然不是蝙蝠,这只是——人。
   (3)人比蝙蝠就聪明多了。他会把蝙蝠的方法反过来       。
   (4)她(母蛙)不该跟牛比      的,她应该跟牛比娇小的。
    A、过程   屈尊下顾   使用   伟大
    B、历程   屈尊下顾   施用   伟大
    C、历程   礼贤下士   使用   庞大
    D、过程   礼贤下士   施用   庞大
4、下列各句的修辞格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句是(   )
    A、一到冬天,蚂蚁出晒米粒……蚂蚁说……
    B、狐狸看见藤上一颗颗已熟的葡萄,用尽方法,弄不到嘴只好放弃,安慰自己说:“这葡萄也许还是酸的,不吃也罢!”
    C、从整个历史来看,古代相当于人类的小孩子时期。
    D、(苍蝇)坐在车轮的轴心上,嗡嗡地叫道:“车子的前进,都是我的力量。”
5、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要在打基础、管长远、固根本的工作上多动脑筋,花气力,坚决摒弃急功近利,做表面文章的不实作法。
    B、小王两年来资助大学贫困生本来秘而不宣,但不久还是东窗事发,他的事迹被一位记者作了报道。
    C、拖拉机司机急于赶路,不走公路,另辟蹊径,沿着江边小道行驶,不料驾驶失控,出了车祸。
    D、经过处心积虑的计划、安排,振兴民族经济的新政策终于出台,人们感到欢欣鼓舞。
6、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洪水可以冲走我们的房屋、庄稼和各种财产,但它冲不走我们的意志和决心。
    B、爱迪生这个名字对我国人民是不陌生的。
    C、陈述句、疑问句、判断句和主谓句的特点一定要搞清楚。
    D、卡特林原先学的法律,后来改学肖像画,有很长一段时间在北美洲的印第安人中生活并学习。
7、对下面一段话的含义,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我认为寓言要不得,因为它把纯朴的小孩教得愈简单了,愈幼稚了,以为人事里是非的分别、善恶的果报,也像在禽兽中间一样公平清楚,长大了就处处碰壁上当。
    A、人世间是非不分,行善常得恶报。恶人常享善果,一切既不清楚也不公平。
    B、有些人总是处处碰壁,就是因为读了寓言,把人事看得太简单了。
    C、人心险恶,社会复杂,心地善良的人步入社会以后必然会处处碰壁。
    D、生活在现代社会,要避免碰壁上当,头脑就不能那么简单幼稚。人事是复杂的,我们的头脑也要复杂一点,才有清醒的认识,才有适当的对策。
二、巩固掌握(20分)
 这几个例子可以证明《伊索寓言》是不宜做现代儿童读物的。卢梭在《爱弥儿》卷二里反对小孩子读寓言,认为有坏心术,举狐狸骗乌鸦嘴里的肉一则为例,说小孩子看了,不会同情被骗的乌鸦,反而羡慕善骗的狐狸。要是真这样,不就证明小孩子的居心本来欠好吗?小孩子该不该读寓言,全看我们成年人在造成一个什么世界、一个什么社会,给小孩子长大了来过活。卢梭认为寓言会把纯朴的小孩子教得复杂了,失去了天真,所以要不得。我认为寓言要不得,因为它把纯朴的小孩子教得愈简单了,愈幼稚了,以为人事里是非的分别、善恶的果报,也像在禽兽中间一样公平清楚,长大了就处处碰壁上当。缘故是,卢梭是原始主义者,主张复古,而我是相信进步的人——虽然并不像寓言里所说的苍蝇,坐在车轮的轴心上,嗡嗡地叫道:“车子的前进,都是我的力量。”
8、卢梭反对小孩读寓言是因为    ;作者认为寓言要不得是因为    。(6分)
9、如何理解文中“我是相信进步的人”这句话?(3分)
   答:                                                              
10、“小孩子该不该寓言,全看我们成年人在造成一个什么世界、一个什么社会,给小孩子长大了来过活。”对这句话该怎样理解?(3分)
    答:                                                             
11、文章第3段开头说“这些感想是偶尔翻看《伊索寓言》引起的。是的,《伊索寓言》大可看得。”而文章最后却说“这几个例子可以证明《伊索寓言》是不宜做现代儿童读物的。”前后是否矛盾?为什么?(4分)
    答:                                                             
12、以下是对本段内容的理解,错误的两项是(   )(4分)
    A、卢梭是复古的原始主义者,因此,反对孩子们读寓言。
    B、作者认为孩子们是纯洁的,该不该读寓言,全看成年人给他们造成一个什么世界、一个什么社会。
    C、作者含蓄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读寓言对孩子们有好处。
    D、狐狸和乌鸦的故事,是为了证明卢梭的观点。
    E、苍蝇一物暗指卢梭,是复古的代表并且狂妄自大。
三、阅读迁移(9分)
由于文化的差异性,当两种文化接触时,就不可避免地产生误读。所谓误读就是按照自身的文化传统、思维方式、自己所熟悉的一切去解读另一种文化。正如一则寓言所说,一只青蛙试图为它的好友——鱼描绘陆地生活时的所见所闻。它谈到飞鸟,鱼就以为是长了翅膀,腾空而起的鱼;谈到汽车,鱼只能想像出一条鱼腹部上长子轮子……总而言之,它只能按照自己的模式去认识这个世界。
人在接触另一种文化时也往往如此,因此,我们既不能要求外国人像中国人那样“地道”地理解中国文化,也不能要求中国人像外国人一样理解外国文化,更不能把一切误读斥之为“不懂”“歪曲”。其实,误读往往在文化发展中起很好的推动作用。可以举茅盾当年对于尼采有误读来作一个例子。茅盾对于尼采许多学说都有自己的看法。例如尼采提出人类生活中最强的意志是向权力,而不是求生。按照德国人的解释,这意味着“我愿成为其他民族的主宰者”(斯皮迪曼《尼采的主宰观》)。茅盾的解读却是:“惟其人类有这向权力的意志,所以不愿做奴隶来苟活,要不怕强权去奋斗。要求解放,要求自决,都是从这里出发。倘若只是求生,则猪和狗的生活一样也是求生的生活。”作为德意志强大帝国的一员,尼采强调的“向权力”显然是指占领和征服;作为弱国一员的茅盾,却从反占领、反征服的角度来解读他,并达到认同。这样的误读显然一方面丰富了主体文化,另一方面又从完全不同的角度扩展了客体文化的应用范围和解读方式。
13、文章开头引用一个寓言故事,目的是什么?(5分)
答:                                                            
14、文章结尾用“达到认同”,意思是什么?(5分)
答:                                                            
15、文中的“主体文化”“客体文化”各指的是什么?(5分)
答:                                                            
16、下列对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4分)
A、寓言中的鸟象征见多识广的人,鱼象征见识少的人。
B、“地道”一词在文中的含义是“真正的”意思,加上引号是为了起强调作用。
C、茅盾对尼采学说的错误解读,是因为文化背景不同造成的,而不是因为不懂或歪曲所致。
D、文章运用事例论证的方法,把道理讲得深入浅出,令人信服。
E、误读本是不得已的事情,可是结果往往在文化发展中起很好的推动作用。 

《伊索寓言》训练
参考答案
1、A“给”应念jǐ
2、D(A“搏”改为“博”;B“尝”改为“偿”;C“关”改为“观”)
3、B(“历程”比“过程”的程度要深;“礼贤下士”不合语境;“施用”重在实施,而“使用”则平常;“伟大”有自夸不意,“庞大”大而无用,跟“娇小”不对应。)
4、C(C为比喻句,其它为拟人句)
5、A(东窗事发:比喻阴谋或所犯罪行败露;“另辟蹊径”一般用作比喻义;处心积虑是贬义)
6、D(A种属概念不能并列。B主客倒置。C分类标准不统一。前三者按句子的语气和用途分类,后者主谓句是按句子的结构特点分。)
7、D
8、寓言会把纯朴的小孩子教得复杂了,失去了天真;把纯朴的小孩子教得愈简单了,愈幼稚了,长大了就处处碰壁上当。
9、“我”相信进步,真善美定将战胜假恶丑。
10、作者借题发挥,呼吁净化社会环境,成年人要为后代创造纯洁朴实的生活空间。
11、不矛盾。因为前边说的“大可看得”,是从上面的感想和下面的三重安慰得出来的,而这些感想和安慰都是讽刺现代人缺乏自知之明的。至于不宜读,是经过对9则寓言的深刻分析后,得出它会“把纯洁的小孩教得愈简单了,使他们长大了就处处碰壁上当”的结论。
12、A、E(A注意文章中“缘故是”,E苍蝇是指狂妄自大、不自量力的人,不是指卢梭)
13、由于文化的差异性,当两种文化接触时,就不可避免地产生误读。
14、茅盾的解读言之成理,持之有据,是尼采学说的合理引申。
15、中华文化和德意志文化。
16、A、C(A鸟和鱼是两种文化的代表,跟见识多少无关。C跟不懂有一定的关系

 

 

过万重山漫想练习

 

【同步大纲练习】

一、基础知识检测

1.下列词语中加黑字注音全正确的一项是(  )

A.耸(zhì)  光(sù)  竹(gāo)  千(rèn)

B.弱(qiè)  唠(dāo)  风(jī)  望(tiào)

C.词(zǎo)   啃(shì)  饨(hún)  毛(líng)

D.木(suì)  梁(jǐ)  追(sù )  (shǔ)

2.有两个错别字的一组是(  )

A.嘘唏 斑烂 廖廖可数 万仞之颠

B.欧歌 镣铐 耸恃 摧山拆地

C.隧木取火 绚丽 走头无路 眼花缘乱

D.叱咤 缀学 娇健多姿 凝神暇思

3.选词境空

(1)我凭栏眺望,江水(  ),一泻千里,向东流去。

(2)我的思路被(  )的爆破声打断。

(3)人类在(  )的行程中,每一分钟都在向着难以数计的未知领域进军。

A.茫茫 隆隆 滔滔   B.茫茫 隆隆 馒漫 

C.滔滔 茫茫 漫漫   D.滔滔 隆隆 漫漫 

 

二、课文阅读训练

阅读《过万重山漫想》第12-14段,按要求回答问题。

1.      结合文意解释第1段中画横线的词语的含义:

人类的儿童时代:                            

                                    

“三峡”:                                

                                    

2.本文作者认为“历史昂然前进”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答:                                   

3.用一句话概括第2段中所说的“清淡者、酣睡者、摇头者、叹气者、彷惶者、哭泣者”的共同点(不超过25个字)

答:                                  

4.从内容上看,第3段与前两段有什么联系?读了这三段文字,你对原文题目中的“漫想”是怎样理解的?

答:                                   

                                    

 

【创新能力训练】

读下文,回答问题。

绿 的 歌

我的童年是在大海之滨度过的,眼前是一望无际的湛蓝湛蓝的大海,身后是一抹淡黄的田地。

那时我的大半个世界是蓝色的。蓝色对于我,永远象征着阔大,深远,庄严 ……

我很少注意到其他的颜色。

离开海边,进入城市,说是“目迷五色”也好,但我看到的只是杂色的黯淡的一切。

我开始向往看到一大片的红叶,但眼前这一闪光艳,是秋的“临去秋波”,很快地被朔风吹落了。

在怅惆迷茫之中,我凝视着这满山满谷的吹落的红叶,“向前看”的思路,却把我的心情渐渐引得欢畅起来!

“落红不是无情物”,它将在春泥中融化,来滋润培养它的新一代。

这时突兀地在我眼前出现一幅绿意迎人的图画!那时是一年的冬天,我回到我的故乡去,坐汽车从公路上进入祖国的南疆。小车在层峦叠嶂中穿行,两旁是密密层层的参天绿树:苍绿的是柏树,翠绿的是竹子,中间还有许许多多的不知名的、色调深浅不同的绿树,对以遍地的婆娑芳草。“绿”把我包围起来了,我从惊喜而沉入恬静,静默地、欢悦地陶醉在这铺天盖地的绿色之中。

我深深地体会到“绿”是象征着:浓郁的春光,蓬勃的青春,崇高的理想,热切的希望…… 绿,是人生的青年时代。

个人、社会、国家、民族、人类都是其生命中的青年时代。

我愿以这“绿的歌”献给在青年的社会主义祖国的青年们!

1.联系上下文,解释第二自然段画线的句子的含义。

答:                                

2.第八自然段画线句子表达了“我”怎样的精神?

答:                                 

                                   

3.见到绿色,“我”感到惊喜,甚至陶醉了,这是为什么?

答:                                 

                                   

4.试说一说这篇文章的思路是怎样展开的?

答:                                 

                                   

 

【学科渗透训练】

美洲大陆是意大利著名航海家哥伦布于15世纪的某一年发现的。可究意是哪一年,小芳却记不起来了。于是,小芳就去问爸爸。

爸爸没有直接告诉小芳哥伦布是哪一年发现美洲大陆的,却说:“那一年年份的四个数字之和是17,如果将那年的十位数字减去1,刚好是其个位数字的4倍。”

听了爸爸的话,小芳眨着大眼睛想了一会儿,便高兴地说:“我知道了!我知道哥伦布是哪一年发现美洲大陆的了。”

你是否也已经知道那是哪一年了?

 

 

 

参考答案

【同步达纲练习】

一、1.D 2.A 3.D

二、1.人类的儿童时代:指早期的人类社会,当时人类出在蒙昧时期。

“三峡”:代指艰险的自然环境和自然灾害。

2.任何时期都有许多具有献身精神的先行者敢于向人类未知领域进军,他们不怕挫折和失败,带领人民征服自然,改造自然,推动了历史的前进。

3.他们都没有真正参与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实践活动。

4.前两段是回顾人类社会的发展,第3段则是展望未来世界,两部分文字都是在阐释历史的前进的原因,并借此颂扬人类不畏艰难、不断进取的伟大精神。

【创新能力训练】

1.因为我那时大多沉醉于这蓝色之中。

2.表达了为下一代而乐于奉献的精神。

3.绿是春天,是青春的象征,也是作者理想和希望之所在。

4.先写了童年时的绿色、城市的杂色、枫林的红色,为歌颂绿色作铺垫;随着对不同色彩的追求和向往逐渐升华和深化了文章主题思想。

【学科渗透训练】

  159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