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超市货架厂:品味三国:诸葛亮的策划与管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2 07:25:46

品味三国:诸葛亮的策划与管理      五岳盟主/编辑 


 

    据史书记载,诸葛亮八岁丧父,追随荆州名士叔叔诸葛玄生活。十五岁时,诸葛亮在其叔叔的安排下进入荆州最有名望的官吏学府“学业堂”。然而好景不长,待诸葛亮长至十七岁时,诸葛玄在一次城民反叛中被害。“往者即往矣,看来犹可待。”依靠叔叔关照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今后的日子全靠自己了。

    怎样安排今后的日子呢?雏羽渐丰的诸葛亮开始思考人生。

  一、无为而为,大有可为

    其实,诸葛亮的叔叔在世的时候,就对诸葛亮的未来作过良苦用心的安排:将诸葛亮的大姐嫁给了襄阳著姓剻祺;诸葛亮的二姐嫁给了庞德公的儿子庞山民。剻家是襄阳地区最有实力的著姓之一。据说是汉朝辩士剻通的后代。剻氏家族与刘表政治联系及其紧密。刘表在荆州创局面立稳脚跟,剻良、剻越兄弟出了很大力气。特别是剻越,“深中足智,魁杰有雄姿。”他帮刘表平定了荆州境内——做了章陵太守。剻祺也因对刘表有功,做了房陵(今湖北房县)太守。

     庞德公是襄阳本地人,家住岘山南,长期隐居躬耕,拒不出入仕,甚至连襄阳城府也未到过。庞德公虽然隐居不仕,但在当地却很有名气。刘表听说他的名气,便亲自前去迎请,不断遭到拒绝。刘表说:“先生若居畎亩而不肯官禄,能给后世子孙留下什么呢?”庞德公回答:“如今世人都给子孙留下危险,我却给子孙留下安全。我所留都虽然与众不同,但不能说没给子孙留下什么。”后来,庞德公又携妻率子进入鹿门山采药,使鹿门山成为与隆中齐名的隐居代名词。清朝初年,阮函曾作《答鹿门与隆中孰优》,文中说:“隆中之所以为隆中,鹿门有以成之也”意思是说,诸葛亮之所以成为一代名相,与庞德公的影响有很大关系。

    凭着叔叔与刘表的关系,凭着大姐婆家剻氏家族的势力,凭着自己的聪明才智,诸葛亮本可在荆州捞个一官半职,然而,诸葛亮不愿意这样,放弃一般人艳羡的入仕刘表政权的机会,选择了南阳山野隐居躬耕的田间生活,“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思想日益成熟,学问日益精进,久而久之获得“卧龙”雅号,成为有名的隐士,为日后的“三顾茅庐”,“ 隆中对策”埋下了坚实的伏笔。

    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有两种处世思想:以孔子为代表的人士精神和以老子为代表的出世精神,但一般人常常走极端,要么抱定入世的念头,要么抱定出世的念头,而诸葛亮则不然。年仅十七岁的时候,能够割舍眼前的功名利禄,隐居山林,埋头研习兵法诗书,最后终成一代圣贤名垂千史。正像诸葛亮自己的处世箴言一样,“淡泊明志”、“宁静致远”。如果诸葛亮当时就急忙投到刘表的帐下,或许很快就小有名气,但历史却多了一个可有可无的官吏,少了名垂千史的武侯,由此看来,真正的高人总能在超乎一般人的取舍观念作出绝顶聪明的选择与举动,体出至理成语:无为而为,大有可为。

    在潮起潮落的商海和急功近利的现代社会,要使自己成为一名成功的总经理、企业家,要让自己的企业处于不败之地,身为企业家的公司管理者和即将成为、梦想成为总经理、企业家的人在“进”与“退”、“取”与“舍”,“为”与“不为”面前都应该学习一下诸葛亮老先生的南阳十年。

    蔡万霖,和王永庆齐名的台湾首富。原台北第十信用合作社董事长,国泰人寿保险公司董事总经理,前台湾大名鼎鼎的霖园集团及下属关系企业的董事长,美国圣若望大学名誉学博士。一九八三年,美国《幸福》杂志估计蔡万霖的个人资产为九十亿~一一十亿美元,甚至超过了美国的大通银行。在一九八三年的《福布斯》杂志中,在剔除了房产帐面资产以后,这个数字为五十四亿美元,高居世界华人首富的宝座。一九九六年,据《幸福》杂志的最新统计,蔡万霖以近两百亿美元的总资产跻身世界十大富豪之列,这个身高不足一米六,其貌不扬,早年随兄长蔡椿卖过菜,经营百货和建材的“蔡老二”,干出这么一番惊天动地的事业,提起他的发家史,关键在于当年蔡氏兄弟经营“台北第十信用社合作社”时一鸣惊人,推出了经典的、创意的“幸福存款”储蓄运动的计划;开创出1元钱的储蓄活动,称之谓“幸福存款”,并进行夜间经营。

    1957年,蔡氏兄弟经过激烈竞争,取得台北第十信用合作社的管理权。他们声称:“只要存一元钱就可以当十倍的客户。”“幸福存款”运动一开始,许多金融界人士窃笑不已地说:“蔡氏兄弟真是土包子,不会有什么大出息。”

    然而,令这些人惊异不止的是,这一运动在公众中引起了前所未有的反响。许多家庭主妇在上街买菜时顺便去“十售”,把手头零用钱存进去;学生们也成群结队地前去开户;甚至蒋介石也亲自到“十售”开了一个户头,以表示对全民储蓄的支持。

    当时的新闻媒介评曰:“幸福存款”的计划看似简单、平凡,却体现首创者思路开阔,眼界独特,蔡氏兄弟不可小视,他日必成大器,果然,以“幸福存款”为起点,“十售”业务迅速发展,很快建立起门家分社,拥有社员十万之多,存款金额高达一百七十亿元,一跃成为台湾最大的信用合作社。

    反思蔡氏兄弟的“十售”策略,其成功之路表面出人意料违反常态,但仔细想想恰恰是理所当然的结局。当时的金融行业,做大项目,融巨额资金是一种时尚和经典观念,认为唯此才能获得利润,获得大发展,区区一元钱是不被看在眼里的,然而蔡氏兄弟却一反常规,放弃众人普遍看好的领域去做商业界不屑不顾的“一元钱生意”,其收效是丰厚到了极点,弥补了金融储蓄业务的一项空白,不愧为一大创举。其致胜要决就是把握了“为”与“不为”的尺度。“十售”不去干常规的金融业务而作小得不能再小的区区一元钱,在传统观点看来分明是自甘坠落,是一种“不为”,与诸葛亮放弃入仕刘表政权而隐居山林,一心提高自身素质同出一辙。所以说,无论从诸葛亮先生的智慧经历,还是从现代商界的成功事例,“无为而为”,都会是“大有可为”,当然,其核心前提是必须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做到“不胃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就可以将儒家的“入世”与世道的“出世”完美结合,天衣无缝。

   二、将欲取之,必先与之

    在人们的观念和历史传说中,诸葛亮是一位“眉头一皱,计上心来”的绝顶人物,但是在事实上,年轻时代的诸葛亮已为日后的成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襄阳城西20多里的地方,有一个小山村,那里山峦起伏,众山峦之中,最高的主峰恰好居中,因此称为隆中山,山村也因山而得名,称为隆中,诸葛亮十七岁开始隐居,在这里一住就是十年,除了平时参加田间耕作外,大部分都用在学习上。他读过儒家著作、法家著作、道家著作、史学著作,这为他出为昭烈皇后时一连串列举出自《礼记》、《春秋》、《诗》经典原文,其著名的八阵图是从前代兵家阵图演化而生,在《诚外理书》中所推崇的静、俭、淡泊等明显汲取了道家著作。通过推理可知,诸葛亮自从辅助刘备就日理万机为事物所累,不可能系统地研习各家著作,而在繁忙的工作当中总能将经书古训运用自如、融会贯通,这得益于他早年的苦心经营。

    纵观诸葛亮的一生,他并不想做一个学富五车的学者,也不想做白告首穷经的儒生,但他在年轻时为什么一门心思博览群书呢?这正是古代谋略家常说的一个道理:将欲取之,必先与之。意思就是你如果想做成某一件事就必须在做这件事之前为达到目标作一番铺垫,打下基础。诸葛亮发誓超越前览,“以管仲、伯夷自比”立的是鸿鹄之志,因此在创业之前就全面强化自身的素质,为出山之后遇到的各种情况作好充分准备,以不变应万变,实现了“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的夙愿。

    现代社会是市场化,商业化社会,有市场就由竞争,有商业就有彼此起伏、你胜我败,而总经理、企业家则是掌管着数百人,数千人甚至数万人的家庭幸福的巨船掌舵者,航船在商海中会遇到各种情况,作为总经理、总裁自然应如诸葛亮料事如神,那样才能成为大牌企业家。能做到这样的前提是必须有过硬的本领和不被市场击倒的素质。当然,靠在市场中摸索是一个方面,但亿万股民总不会一次又一次以自己的财产让你做实验,过去说失败是成功之母,但作为企业家与标准企业家,如果接连有两次失败,就再不会有公司聘请你进行第三次偿试,因为你已经名誉扫地了。所以说,大牌的企业家在进入公司掌舵人之前总对“将欲取之,必先与之”有深刻的体会。

    在国际经济大亨集团中,有一位“保剑锋自磨砺出”的超级企业家彼得森,他就是商海中“将欲取之,必先与之”的最好验证,尽管他的“与是无意识的,但他前期为走向经营岗位所做的种种努力与诸葛亮的南阳苦读有异曲同工之妙”。

    彼得森是美国纽约人,掌管的“特色戒指公司”,以产、销、订婚、结婚戒指为业,在美颇有些名气。公司的资产究竟有多少尚不得而知,只知它年收入早已超过六位数字。这在银行家、金融家之集的华尔街当然算不得首富,但是要知道公司仅仅是经一代人的奋斗从武道有创建起来的,人们就不禁会好奇地打探其中的原委。

    亨利·彼得森。一九零八年出生于伦敦,幼年丧父,后随母亲移居纽约。彼得森在母亲含辛茹苦的养育下长到十四岁。这时母亲不幸因劳累过度而病倒了。由于生活所迫,小亨利不得不结束半工半读的生活,过早地到社会上做工赚钱。近两年的零工生涯使小亨利深切地体验到挣钱的不容易。

    亨利的母亲病情有所好转,她看到儿子靠干杂活混日子,觉得不是长久之计,认为他应该学一门正经的手艺为立身之本。于是她辗转托人介绍,把儿子送到运河街的一家珠宝点当学徒。亨利对珠宝行业既不了解,也无兴趣,只是不愿再让母亲为正经奔波操劳而违心从命了。

    这家珠宝店的老板卡辛是纽约最好的工匠之一,凡经他手镶的首饰都能卖大价钱。俗话说“能人多怪癖”,卡辛自恃手艺超群,便目中无人,言语平刺,对伙计们极其严厉。亨利上工第一天,卡辛就让他练习凿石头。一块拳头大小的石头,要求用手锤和钻錾打成十块形状、尺寸相同的小石块,并规定干不完不准吃饭。亨利从来没有干过这样活,也得硬着头皮干。他先把大石錾开,留出10块小石,把碎石扫一旁 ,然后以10块中最小的那块作为标准,慢慢地凿其他九块。说来容易做来难。稍不小心,凿掉一大块,结果比标准石还小,只好再以这块石为标准,凿其他九块,就这样越凿越小,最后这十块小石已如扫在一旁的碎石相差无几了。

   实际上,这是一项永远不可能做得合乎标准的工作。卡辛要亨利这样干,目的是要他练习基本功,同时也在考验他的意志,磨炼他的性格。

   日重一日地敲打,一錾一錾地雕凿,亨利尽自己努力去干,顺利时看不出有什么喜悦的表情,失败了也不见懊恼。这样干了五个月,亨利与刚进店时相比就像换了一个人。

   此次,卡辛除了管饭外,每星期还给亨利三美元工钱。同时,亨利也换了一个工种——磨宝石。是一项更需要耐心的艰辛工作,一块钻石一般要磨好几天才成,特别是在冬天,蘸着水磨,手指冻得像针扎一般。这种枯燥的工作亨利整整干了三年,待到结束这项工作时,他性格上的棱角几乎像宝石一样被磨掉了。

    一个优秀的首饰工匠不仅要有丰富的想象力合创造力,还要有遇事不慌,临急不乱的修养,这种修养只有靠生活阅历或由意识的锻炼得来。3年半的学徒生活虽然苦不堪言,但它为亨利以后手艺上的进步和事业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然而,正当亨利的技艺越来越高,眨眼就要熬出苦海的时候,一次偶然的误会使师徒闹翻了脸,彼得森只得离开卡辛的珠宝店。

    失业后,彼得森几经周折,才找到一个为工厂检查首饰质量的工作,而这时倒霉的三十年代大萧条就来临了,他就像跌入黑暗的深洞一样失去了刚找到的工作。环境迫使彼得森闪出一个念头:自己支摊子搞首饰加工。

    所谓自己支摊子,要求并不太高,不过是找个地方摆一张工作台,问题在房租昂贵的纽约到哪里去找地方。

    他在报纸广告栏上看到一个卖手表带的人因房租费想找人搭伙合租,按地址寻找。租金每月20美元,并且要先付租才能搬人。彼得森囊中拮据,只得四处找人,好歹借来钱付了房租,就铺开摊子干了起来。

    为了支付高昂的房租,彼得森只有拼命干才能维持生活。他每天早晨六点起床工作,直到凌晨两点,才躺下,不但周末不能休息,就连礼拜天也没时间去教堂。他这样熬了一年多,每星期能挣到25美元,仅维持一般生活水平。

    彼得森的苦没有白吃,他在首饰行业中逐渐有些影响了。他在拼命奋斗中,终于看到光线耀眼的出口。原来新泽西州的一家戒指厂的生产线出了问题,急需一个有经验的工匠做装配工作,听说彼得森有些名气,就请他负责。工厂每天工作八小时,但另有一些人慕名来找他加工首饰,他不愿拒绝,就在下班后干。这样一来,他的收入就多了,有时每星期可以赚到一百七十美元。

    随着彼得森名气的增加,找他的人越来越多,他一个人实在应付不了这些活计。于是,彼得森租了一间大房子,又雇了两位雕刻工匠,扩大了加工规模。就在这时,新的打击又落到他的头上,新泽西州的那家工厂生产线恢复了正常运转,不再需要他了。这个厂一直是他最大的主顾,断了这条路,他扩大规模的努力不但白费,反而使自己陷入困境。

    彼得森知道,缩小规模继续搞加工,是不会有什么大出路的,而搞首饰生产需要的资金太多,他美元这个能力。这两条路他都不愿意走,但又必须做出抉择。

   在彼得森的半生中,做过的首饰不计其数,其中不全是价值、昂贵的珍品,可是美元哪件给他留下深刻的印象。倒是自己当初订婚时,用十五美元的本钱为未婚妻做的戒指使他最偏爱,他永远也忘不了妻子当时戴上戒指时那兴奋、喜悦的眼神,那是他所见过的最美丽的神情,是从一枚极普通的戒指上产生的,这是一个重要启示,彼得森决定保持现有规模,专门生产订婚、结婚戒指。

    专门生产一种首饰,所需资金少多了,但还是需要一笔钱的,亲戚朋友没有能力帮忙,他只好硬着头皮向银行贷款。

    这看来似乎不可能,他自己财产有限,靠什么担保?彼得森碰了几次钉子,心灰意冷,不再取上门求贷,而改为广泛发信的方式四处盲目筹钱。自己也没抱什么希望。不想,一家银行常务董事的妻子竟帮了他的忙。这个女人曾让彼得森加工她的红玛瑙戒指,她对彼得森的手艺非常赞赏,对他的忠厚品质和认真负责的态度很满意。她极力撺掇丈夫贷款给彼得森。这样的小额贷款对一位常务董事来说当然不算一回事,彼得森就这样争取到了资金。

    这样,亨利·彼得森的基业就建立起来了。为了突出自己的产品与其他首饰厂家的区别,他将企业定名为“特色戒指公司”。彼得森是一个善于动脑筋的人。订婚戒指早有人生产,他想要生意兴隆,就得在式样上别出心裁。象征爱情的首饰大多以心形构图,他也不例外,可表示手法与众不同:他把宝石雕成两颗心互抱状,表示一对恋人心连心;再用白金铸成两朵花将宝石托住,表示爱情的美好与纯洁;两朵白金中花蕊中各有一个天使般可爱的婴孩,一个是男婴,一个是女婴,手中寄着栓在宝石上的银丝线,以此祝福新郎新娘未来的家庭美满幸福。仅这一项设计就可看出彼得森独具匠心了。但还不止这些,他做的戒指表面上乍一看,和其他戒指无异,文章就出在男女婴孩所牵的银丝线上。那丝线上有许多类似多股绳搓在一起的绞纹,实际上是手工镂刻出来的,“绞纹”是数目可以随意增减,这样就为购买者留出做记号的余地,例如男女双方的生日、订婚日期、结婚年龄或其他私人秘密都可以通过“绞纹”的多少表示出来。

    这一成功的设计为彼得森的事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生意渐渐兴隆起来。他从以加工过渡到自产自销。

    1984年,彼得森又发明了镶戒指的“内锁法”。传统镶戒指的办法,是用金属把面料包托起来,这种宝石有近一半的表面积被遮盖起来,也就是说一块料做成首饰后至少“小”了1/3。不这样做不行,因为万一安装传统工艺有什么不对。彼得森早就觉察到做成饰品的钻石不如放在绒布上待加工的大而亮,只是他在以前要为饭前、房租奋斗,没功夫考虑这些,现在他可以琢磨了。

    经过一个星期的研究试验,他发明了这种新的联接方法,和“内锁法”制造出的首饰宝石的百分之九十暴露在外,只有底部一点面积像果实与芥蒂那样与金属联接。这项发明很快就获得了专利权,珠宝商们争相购买,彼得森没花大钱就赚了大笔的技术转让费。

    一九九五年,彼得森又发明了一种“联钻镶嵌法”,采用这种方法把两块宝石合在一起做成的首饰,可使一克拉的钻石看起来好像有两克拉那样大。这对大众消费者是很有吸引力的,使佩戴天然钻石首饰成为可能的事,花钱不多,一样光彩。

    彼得森的事业有了长足发展,生产规模不断扩大,人员大量增加。特色戒指公司的营业额虽然从未公布过,但仅从它在曼哈顿的制造厂每年要付四点五万美元租金这一点看来,就能推测公司的境况一定不言。

    彼得森在走向创业道路之前的辛苦工作和曲折心酸的经历,像一颗颗黄莲,虽然品之苦涩,然而却是事业的良药,为他创办“特色戒指公司”及以后的事业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难能可贵的是彼得森在挫折面前从不屈服,生活之帆始终高高耸立,作为有志成为商海弄潮人的奋斗者,或许他也明白,只有先“予”才会有所“取”,有了“予”,不一定有“取”,但只“取”不“予”是绝对不可能的。

   诸葛亮与彼得森,一古一今,一政一商,但对我们那些冲向超级企业家人生目标的人确是一个启示,辨明了事业前期准备的必要性。

  作者:徐书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