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龙华公墓价格:陈述性语段的写作与锤炼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02:16:42

 

李明伦

  

  进行应用写作,在确定主旨、搭好框架之后,紧接着就要组织和锤炼语段。这里所说的语段,不是指文章的某一个段落,也不是指较长的复句,而是指能够表达一个完整意思的句段或句组。语段一般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句子组成,各句大都有一定的独立性,句间用句号相隔,但各句又都共同围绕着一个明晰的中心意思,句子之间存在着一定的逻辑关系。可见,语段是文稿的基本单位。只有认真写作并锤炼好各个语段,才能产生高质量的应用文。
  陈述性语段,是应用文中用来叙述事情、说明情况的语段。这种语段常见于请示、报告、典型经验材料、调查报告、领导讲话等文稿中。其基本的写作要求是叙述简洁清楚,合乎事理。从内容与形式的综合表达看,大致有总分式、阐述式、并列式、递进式、解释式五种。

一、总分式语段

  这种语段由几个具有总分关系的句子组合在一起,先总述,后分述,或者先分述后总述。这种语段多用来记人叙事,篇幅一般较长。
  先总后分的语段,通常是先用一句话概括地说出总的情况,从总体或宏观上展现事物的概貌,形成中心句,然后围绕这个中心句,分述各组成部分的具体内容。比如,撰写本市乡镇企业发展情况的报告或汇报材料,开头的语段往往这样陈述:“今年上半年,我市乡镇企业出现了超常规发展的好势头。”在这一概括性总起的句子后,用三到四句话,说清楚能够表现超常规的产值、利润数据比较,以及几个显著的特点等。
  先分后总的语段,就是先分述情况,揭示出个性特征,然后用一两句话进行综合,在共性联系上加以概括和深化。为分述清楚,有时要先用“首先”、“其次”或“一、二、三”等数码表示并列的次序,然后用“总之”、“总而言之”、“一句话”等关联词语把分述与总述两个部分连接起来。如毛泽东同志1962年1月《在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有一个这样的陈述性语段:
  过去不民主,现在陷于被动,那不要紧,就请大家批评吧。白天出气,晚上不看戏,白天晚上都请你们批评。(笑声)这个时候我坐下来,冷静地想一想,两三天晚上睡不着觉。想好了,想通了,然后诚诚恳恳地作一篇检讨。这不就好了吗?总之,让人讲话,天不会塌下来,自己也不会垮台。不让人讲话,那就难免有一天要垮台。
  这个“先分后总”的语段,分述部分包括三个句子,分别表明请大家批评的目的、方式和态度,然后用两句话加以概括,中间用“总之”连接,构成分总关系。
  写作这类语段,应当注意两点:第一,不论总述句在前还是在后,都必须能够概括本语段的意思,都应是这个语段表述的中心,否则就会违背“同一律”的逻辑要求。第二,各个分述的句子要有次序地围绕总述的句子去写,而且各分述句子之间必须是并列关系。否则各分述句就不会与总述句构成“众星捧月”的关系,各分述句之间也不相配套,那样就会造成语段的逻辑混乱。

二、阐述式语段

  撰写文件或领导讲话稿,在部署任务、安排工作、阐明某件事的意义和作用时,经常要使用阐述性语段,这种语段的显著特点是语句层层推进,多采用宝塔式或倒宝塔式结构。如《国务院关于加强粮食购销工作的决定》开头的语段是这样写的:
  粮食问题关系到国民经济全局。做好粮食工作,把农民需要出售的余粮收购起来,对保护和调动农民粮食生产积极性、支援农业生产的发展至关重要。国家掌握足够的粮食,保证各方面的需要,是保持社会安定,促进国民经济稳定、协调发展的重要保证。
  这一语段有三句话,第一句从大处着眼,讲整个粮食问题的意义。第二句、第三句具体阐述粮食工作的重要性。这种层层深入阐述的方式,可以给人以清晰的思想认识,具有感召力。
  写作阐述性语段,在句子的安排上要遵循由大到小、由远及近、层层深入的安排原则。要防止两大毛病:一是离题阐述。有些文件、报告及讲话材料在从大的方面阐述某件事的意义时,往往是越阐述离题越远,本来用一两句话即可引入正题,阐述却写了好几句话,结果造成大话堆积,语意重复。二是跳“层”阐述。有的在句子次序安排上不是“层层”及近或“层层”深入,而是跳“层”去写,结果使语段内句子之间意思不相接,关系不顺当,造成逻辑混乱。

三、并列式语段

  这类语段一般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句子组成。这些句子分别从两个方面或几个方面、几个不同的角度说明具有密切关系的事情。也就是说各个句子联合起来,表达同一个中心意思。写作时,各句间可以不用关联词语,也可以在后续句中使用“同样”、“同时”、“另外”、“还有”等关联词语。如江泽民同志1993年在中纪委二次全会上讲到反腐败斗争的现状时指出:
  在这个问题上要讲两句话。一句是,我们党的路线是正确的,党的主流是好的,大多数党员和干部是廉洁奉公的。另一句是,在党内、在国家机关中确实存在着腐败现象,有些方面还在滋长和蔓延。我们不能否定党的主流是好的,也不能低估腐败现象的严重性和危害性。
  这一语段共有四句话。首句为提示句,领起下文。后二句承上,是两个并列式句子,分别从正反两个方面去说一个密切相关的事情。第四句用“不能……也不能……”的并列关系句式对前两句的意思进行概括。整个语段一句一个意思,却又相互联系,浑然一体,逻辑严密。
  写作这类语段,一要注意句子间的关系。各句之间意思并列而且相关,但不能相互包容,不能在这一句中含有另一句的意思。二要防止同一语段中几个句子的意思或语言表达重复。如上例最后一句,说主流时用“不能否定”,说腐败现象时用“也不能低估”,既不重复使用词语,又显得生动贴切。

四、递进式语段

  这类语段由两个或更多的句子组成,共同说明具有密切关系的问题。它与并列关系语段的重要区别就在于,每一个句子所表达的意思有明显的轻重之分。或渐次加重,或渐次减轻,层层递进。句子间通常用“而且”、“还”、“况且”、“甚至”或“更有甚者”等关联词语相接。如《国务院关于加强水土保持工作的通知》中有一段话:
  我国人口众多,水土资源相对匮乏,水土流失问题历来比较严重。目前,我国仅水力侵蚀未治理的面积就有一百七十多万平方公里,治理的任务十分繁重和艰巨。而且,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经济的快速增长,水土流失和水土资源紧缺的形势将更加严峻。
  这个语段中有三句话,第一句正面指出问题的严重性,第二句具体指出目前问题的严重程度,第三句从发展的观点进一步分析问题的严峻性。二、三句间有递进的意思,用“而且”连接。
  这类语段是用来摆出问题、陈述事情的。在摆问题时,一般是先写较轻的、较为普通的,随后各句意思依次加重,最后写到最重的、个别的,中间往往用“还有的”、“甚至有的”等连接。在陈述情况时,一般是先摆表层的、目前的,接着再挖深层的、长远的,逐层深入去写。这样摆出的情况和问题才符合人们由浅入深的认识规律,这样安排的语句层次才显得清晰。

五、解释式语段

  应用写作中,往往有一些重要的提法、重要的观点或根据性较强的语句需要作出解释。这就需要有解释性语段。这种语段一般是先用一句话说出问题或情况,然后作出解释。前句说明某个问题,后句加以引申和补充,或者举例解说,予以论证。句子间常用“例如”、“换言之”、“换句话说”等关联词语连接;也有的用“所谓……”引起或连接解释部分;还有的不使用关联词语,仅有语意上的解释关系。如陈云同志1962年2月《在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陕西省大组会上的讲话》中有这样一段话:
  看问题往往容易产生片面性。比如这个茶杯放在桌子上,对面的人看见茶杯是有花没有把的,可是这面的人看见茶杯是有把没有花的,两个各看到一面,都是片面的,都不全面。如果两人把各人看到的一面“交换”一下,那就全面了。我们常讲实事求是。实事,就是弄清楚实际情况;求是,就是要求根据研究所得的结果,拿出正确的政策。
  这段话中有两个解释式语段。前三句为一个语段,第一句提出观点,第二句用打比方的话作解释,第三句作出结论。后两句话又组成一个解释性语段,第四句提出“实事求是”这个概念,第五句作出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