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家庄衣帽间衣柜定制:2010年高考全攻略之“高考状元谈经验”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0 08:46:12

二、高考状元谈经验

 

 

l          构建物理模型法

2008年哈尔滨市理科状元:张晓睿

  毕业中学:哈尔滨师大附中

  高考总分:710分

  考入院校:清华大学

  【构建物理模型法】物理学习与数学学习有很多的相似之处。按照数学的那一套建立一个知识网络也是必要的。物理知识大致可分为力学、电磁学、热学、振动与波动学等几大块。每块内部及各块之间均逻辑地联系在一起。课本应是我们的立足点。读书,一定要读透,不要只是走马观花、浮光掠影地翻一遍;也不要对知识死记硬背,生吞活剥。注意对知识的深入理解和领会:明确各个概念、公式和定律的内涵及外延。同时还应站在高处,把握整个物理知识体系,从整体上和相互联系上来掌握知识。整个物理体系,就像一座宏伟的大厦,内部有和谐、完美的结构,每个知识点都有各自的位置,它们背后有相互联系。归纳和总结的工作,对于理清知识脉络,在头脑中建立一个完整而和谐的知识体系是必不可少的,物理学习的过程重在分析,分析的对了那么解题就不会费太多的时间。空间想象能力很重要,分析一种运动,有时要借助图形。但图形是死的,而且一些复杂运动根本无法用图形表示。这就需要在头脑中建立起物理图景,让物体“动”起来。熟练掌握一些经典的物理模型十分有助于分析题目,看清题目本质。

答物理题时要按步骤行事,就是要注意审题和执行严谨的解题步骤。审题,无论对于哪一个科目,都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它是一个挖掘隐含条件,判断定理,公式和结论是否适用的过程。我们在考试中犯的一些错误有相当是审题不细致的结果。第一步是审题,第二步是受力分析或过程分析,弄清楚题目表述的究竟是怎么一回事,涉及到哪几个物理过程,第三步才是根据分析选择适当公式进行计算。

 

l          化学图表图例法

2005年黑龙江省理科状元:刘诗泽

  毕业中学:黑龙江省佳木斯一中

  高考总分:703分

  单科成绩:语文138分、数学136分、英语135分、理综294分

  考入院校:北京大学元培实验班

  【化学图表图例法】化学是我整个高中学习中比较擅长的科目,所以我就很早的总结出了自己的学习方法,常用的有“图表图例法”。刚上高中时,我的化学基础就比较好,但是我总感觉化学的知识点很杂,而且在书上分布的很乱。似乎各部分并没有什么联系,考试复习时感觉很困难,甚至是无从下手。我只能一遍一遍的看教材,复习的效果并不好,而且每天都得背着那些教材感觉很沉很累。经过了一段时间的学习,我慢慢地发现,所有的化学的知识点之间都是或多或少存在着联系的,而这些联系就有可能为我的复习减轻负担。后来,我就试着真的将这些联系写出来、画出来,就形成了一种类似蜘蛛网的图表,又有些像“脑图”,我就称为“图表图例法”。这种图表的内容可以分为很多种,有的表是一个章节里的内容,有的是一本书里的内容,也有的是无机化学的内容或有机化学的内容。这样的表可大可小,而且各个知识点之间联系紧密,有利于复习。就拿有机化学为例,这张表就是以烷烃和芳香烃这两点展开的。和烷烃连接的有卤代烷和烯烃,而和烯烃再连接的就有炔烃和醇,醇再连接醛,醛再连接酸,而酸和醇又可以连在一起成脂。在每部分的联系之间,我都会写上反应的条件和所需的催化剂,这样一个图表之间的联系就代表了一类反应。

上面这张表只是一个不成熟的例子而且很不完全,但我是想告诉大家,这种图表基本就是这个样子的,我可以把几乎所有的知识点都连接在这张表中,有了这样一张表我在复习时就可以很容易的进行联想和归纳,而只有少部分的知识点这张表中没有,特殊记忆一下就可以了。刚才我说过,表的内容可多可少,在我学到高三的后期,我一般需要两张这样的表格就够了。一张是以元素周期表为依托的无机化学的图表图例,另一张是和上面的基本类似的有机化学的总表。复习时我看这样的表就和看教材几乎是一样的效果,而且具有了以点带面的功效,既减轻了复习教材的负担,又减轻了我肩膀的负担,是一举两得的方法。所以,我可以推荐“图表图例法”,这是一个好的方法。

 

l          实验题套路整理法

李清扬-2007年浙江省理科状元

  2007年浙江省理科状元:李清扬

  毕业中学:学军中学

  高考总分:699分

  单科成绩:语文126分、数学144分、英语145分、理综284分

  考入院校:香港大学会计与财务专业

【实验题套路整理法】实验题看似多变,其实套路是比较单一的。一些套话应该整理一下,背下来,比如“选择大量大小、性别、年龄、生长状况相同的健康XX”、“随机均分为N组”、“放在相同且适宜环境下培养一段时间”之类的,都是记了就一直可以用的。实验的设计也就那么几种方法,到最后都是在做对比实验,要么是空白对照、要么是自身前后对照。做了一定量实验题以后可以自己归纳整理一下,以后不管拿到什么题目,稍做变通一般都可以顺利解决。

 

三、2010年高考物理考试变化

一、试卷变化

  1.分值变化:理综的物理部分分值由原来的120分变为110分,但整个物理部分要求学生答的试题数目与以往相比没有变化,即8道不定项选择题,一道实验题,三道计算题。

  2.形式变化:考试内容分必考和选考两部分,必考内容为必修物理1、物理2、选修物理3-1和3-2四个模块,选考内容为选修物理3-3、3-4、3-5三个模块,要求考生从中任意选做一个模块的试题。试卷命题时必考内容不受模块局限,三个模块的知识内容,融会贯通;选考模块的试题也可以涉及必考内容,但三个选考模块的内容之间不横向联系。试题只涉及本学科内容,不跨学科综合。

  3.题量变化:学生答题的总的数目虽然没有变化,但由于选考部分实行超量给题、限量做题的形式,这样做的确给学生较大的选择空间,可以充分体现发挥学生的潜能和个性特长的新课改理念,但同时也使学生的读题量大幅度增大,在不变的时间内,要求学生快速判断选择,无疑对学生的分析能力、快速提炼信息能力又是一大考验,无形中增大了题量。

  二、考查重点

  新课改对物理教学的要求是更加重视知识的形成过程和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的教育,同时强调自主学习和探究性学习,引导学生关注科学技术与社会、经济发展的联系,注重物理在生产、生活等方面的应用。因此在高考中重点考查的是学生对物理概念和规律的内涵的理解和从实际问题中提炼物理模型及利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运用数学知识解答物理问题的能力也是高考考查的重点之一。

  三、现阶段高三物理复习建议

  1.把复习过的知识系统化地整理、分类,将前期逐章的复习纷杂的物理知识整理成几个模型,以模型统领知识。

  2、应着力清除知识中存在的障碍,如果觉得哪部分知识中有很大问题,应尽快加大投入,定点攻破,不应再留有知识死角。

  3、重点规范解题过程,平时经常按照高考的标准认真书写练习,才能在考试中得到应得的分数。

4.对于选考内容有针对性地、有侧重地复习,应提前根据自己的实际水平和学习情况选定方向,直接针对选定部分复习,提高考试时的选择速度。

 

四、高考化学复习:计算专题复习对策及高考出题点

化学计算过程,主要是一个化学问题的数学处理过程,即对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和变化规律的量化过程。它以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元素化合物知识为基础,以物质的量为中心,以量方程、化学式、化学方程式及溶液组成知识为定量工具,理解和运用化学概念、化学原理,进行对比、判断、推理,这是化学计算的思维过程。因此化学计算是高考试题和化学复习中的五大块之一,分基本概念、基础知识,解题的基本方法和技巧,科学的思维分析方法和综合解题能力三个层次。

  一、近年高考计算题变化

  近几年高考化学计算题的变化是难度有所降低,更加突出了化学计算的特点,与生产、科学研究的实际比较贴近。根据历届高考试题中的考点显示,化学计算的考查主要包括元素的质量分数、分子式与相对原子质量和相对分子质量、溶解度、质量分数、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pH值、有关化学平衡、多步反应、有关混合物、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及综合计算等十一个方面的计算。近几年的化学高考题对计算的技巧和方法(差量法、十字交叉法、估算法、等效转换法、守恒法、讨论法、极端假设法等)的考查要求有所降低,对思维逻辑性、敏捷性、发散性和创造性以及相关学科知识的运用能力有深刻的考查。

  二、对教学与复习的建议

  ㈠统揽全局,合理安排

  在第一轮化学复习教学中必须纵观全局,注意各章节计算内容的合理渗透,循序渐进打好扎实的计算基础。各章节知识内容及方法见表2 。

知识内容

常见计算

常用解题方法

初中知识

溶质质量分数及溶解度

公式法、隔离法、终态分析法

化学反应及其能量变化

燃烧热、中和热的计算,氧化还原反应的有关计算

关系式法、电子转移守恒法

碱金属

有关Na,Na2O2,NaHCO3,Na2CO3的计算

差量法、极端分析法、不等式法、讨论法

物质的量

物质的量、质量、气体体积、微粒数、物质的量浓度、质量分数

公式法

卤素

卤素间的置换反应、过量问题计算

差量法、分段讨论法、数轴法、关系式法

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

相对原子质量、质量数质子数、中子数、电子数、最外层电子数电子层数、核电荷数、原子序数、周期数族序数、晶体结构

十字交叉法、公式法、占有比例法

硫硫酸

有关二氧化硫、硫酸在溶液中反应的计算

关系式法

碳族元素

碳硅及其化合物的计算

区间讨论法

氮族

氮及其化合物的计算、磷及其化合物的计算

讨论法、关系式法

几种重要的金属

金属与酸反应的计算、铝及其化合物的计算、无机混合物计算、铁及其化合物的计算

电子守恒法、元素组成守恒法、讨论法、图象法、图示分析法、关系式法、

有机化学

有机物燃烧的计算、有机混合物的计算

最间式法、通式法、差量法、不定方程讨论法、平均分子量法、平均组成法

化学反应速率化学平衡

化学反应速率的计算、有关化学平衡的计算

差量法、比例法、质量守恒法、等效转换法

电解质溶液

有关溶液混合后pH值及离子浓度的计算、电化学及氧化还原的计算

公式法、平衡计算法、电荷守恒法、原子守恒法、电子转移守恒法

    (二)专题训练,提高效益

  1、准确、熟练理解相关概念,形成和应用相关知识体系

  掌握计算概念与化学原理是进行化学计算中思维活动的前提,也是化学计算的目的,化学计算的“化学味”就包括化学概念和原理。理解和运用计算概念、进行判断、推理,这是解题的思维过程。与计算相关的概念和公式又不是孤立的,它们之间存在着相互联系,只有将这些知识分类、交织成网,形成系统,才能完整、准确、灵活地掌握、运用它们,如果计算网络系统在头脑中排列有序,遇到问题便会产生有条有理的联想,再经过筛选、比较、判断、推理,就可以形成脉胳通畅的思路。可见,计算概念的准确理解和应用,不仅是化学计算的内容,而且是促使知识向能力转化,形成技能技巧、发展思维能力的重要因素。与计算相关的知识体系见下图。

 

  2、归纳解题策略与方法

  学生对能力性计算题犯难是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其原因是除“双基” 不扎实外,更重要的是没有掌握解题的策略与方法。知识归类、系统化后,必须对一同类型的计算解法进行归纳。对解题策略与方法的归纳应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行,在问题解决后进一步进行思考与总结,通过归纳提高思维能力。

  【例】⑴求下列物质的实验式:

  ①某烃含碳元素92.30%(质量分数)

  ②某有机物含C、H、O三种元素,其质量比为12:3:8

  ③完全燃烧3克有机物,生成4.4克CO2和1.8克H 2O

  ⑵求下列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

  ①某有机物在标准状况下为气态,密度3.488g/L

  ②某气体200 m L (标准状况),其质量为0.572g

  ③某气体质量是同温同压同体积氢气质量的15倍

  ④某气体密度是同状况空气密度的2倍

  ⑶求下列物质的分子式

  ①某酯含氢8.1%、含碳48.6%(质量分数),其蒸气的密度是同状况时甲烷密度的4.625倍,求该酯的分子式

  ②0℃、91192.5Pa时,将某气态烃200 m L 和 700 m L氧气混合,点燃后恰好完全反应,恢复到原条件后,水蒸气凝结为液体,气体总体积为400 m L ,求该烃的分子式。

  ③完全燃烧某烃0.5g,将生成的气体通入足量石灰水中,收集所得沉淀,干燥后称重,测知其质量为原试样质量的7.7倍,又知同体积该化合物蒸气的质量是同头部下空气质量的2.69倍,求该烃的分子式。 [解答] ⑴①CH ② C2H6O ③ CH2O ⑵① 78 ② 64 ③30 ④58 ⑶①C3H60 ②C2H6 ③C6H6

通过练习,可归纳出实验式、相对分子质量的求法,由实验式、相对分子质量推求分子式的方法,除上述方法外分子式还可以根据物质的通式或化学方程式通式,由有关实验数据计算推导(用示例练习展现)。归纳总结出来的方法,再通过习题训练应用于新问题的解决,使审题快捷,推算简易。归纳常见基本题型,掌握基本解法,能够提高分析和解决综合计算题的能力。综合题是是简单题交叉构成的,审题时首先将其剖析、分解为几个简单问题,抓住这几个小题的联系进行求解。如果熟悉常见题型及一般解法,就能比较顺利地思考分析,使问题简单化,根据有关信息的相互联系,通过判断、推理得到解决。常见的基本题型,例如过量问题,混合物的组成或反应问题,有关化学式计算等等,对其基本解题策略与技巧都要在训练中注意小结归纳。

3、训练解题思想方法

  各层次能力的形成,知识点网络化、基本解法的训练固然很重要,但在具体问题中,特别是能力要求高的选择性计算题、综合计算中往往知识的落脚点很低,考查的是综合思维能力。综合思维能力仍然是在训练中形成的,这种训练是高层次的,不是盲目做许多综合题就能形成的,教师必须立足于培养化学思想方法上选题,使学生有意识在训练中归纳形成科学的思维方法,提高学科能力。科学的思想方法源于事物本身的变化规律。化学变化的实质是原物质的微粒进行拆分,原子重新组合生成新物质的微粒。化学变化是“化分”“化合”过程,物质按一定微粒数比相互反应遵循守恒定律。比例与守恒就是化分化合过程中量的关系,所以 “分、合、等、比”反映了物质化学变化的方式及对立统一关系,是化学计算的基本原理,同时也是解决化学计算问题的思想方法。在具体化学计算中经常要用到的思想方法主要有:观察法、比较法拆分与重组法、建构模型法、分类讨论法、守恒思想、特殊化与一般化思想、平均化与极端化思想、方程思想、函数思想等。这些方法用于解决对应的化学计算,复杂问题简单化了,解题思路简便快捷了,同时这些方法的形成往往又在解题中获得,因为综合性计算题的设计本身就是熔知识与思维于一体的。

  【例】CO、HCOOH、OHCCOOH分别完全燃烧、消耗的O2与生成的CO2的体积比都是1:2,后两者的分子式可以看成是CO(H2O) 及(CO)2(H2O)也就是说,只要分子式符合 [(CO)n(H2O)m](其中n、m为正整数)的各种有机物完全燃烧时消耗的O2与生成的CO2的体积比总是1:2。现有一些只含C、H、O三种元素的有机物,它们完全燃烧时消耗的O2与生成的CO2的体积比是3:4(上述体积均在相同状况下测定)。那么:这些化合物中相对分子质量最小的化合物的分子式是 C2H2O2。在这些有机物中有一种化合物含有两个羧基,取0.2625g该化合物恰好跟25.0 m L 1mol/L NaOH溶液完全中和,由此可知该化合物的相对分子质量为210 并可推导出它的分子式应是 C6H10O8 。

  题示信息给出一种通过重组、综合归纳、建构模型的思想方法,首先要学习理解这种方法,然后进行应用解决新问题。本题考查学习新信息、新方法并迁移另一情景中进行应用的能力。建构的模型能够反映一类物质或变化的特点。这种方法在科学研究中有重要意义。在化学计算中,常用的烃的通式CXHY、通式CnH2n+2等实际上也是这些物质组成的一种模型。用这些通式或根据这些通式书写的有关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能使复杂问题简单化,且能帮助认识某些变化规律,培养思维的深刻性、创造性。

  化学计算集技能技巧、思维训练于一体,熔智力、能力于一炉,能检验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层次,对提高学生学习技巧,开拓学生思维,发展学生智力,提高解题能力很有帮助。纵观历年来的高考,化学计算的难度给我们的感觉是不再难算了,这其实是一种错觉。选择性计算题传统巧解性试题已经减少,化学原理、概念等化学素材的呈现落脚点降低了,题目看上似乎容易了,但思维素质、思维方法的考查要求提高了,所以题目好做却难得分,加上大多数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复习重视不够,越简单题越易失分,所以计算题在高考中得分仍然较低。所以我们在复习中防止一味讲巧解忽视基础知识、基本计算方法的训练与归纳,防止盲目做综合性计算题,一味强调巧解的经验主义做法。做到夯实基础、注重思维品质的培养两头抓实。

  三、 《考试说明》中化学计算部分

  1、 掌握有关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分子质量及确定分子式的计算。

  2、 掌握有关物质的量的计算。

  3、 掌握有关气体摩尔体积的计算。

  4、 掌握有关物质溶解度的计算。

  5、 掌握有关溶液浓度(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和物质的量浓度)的计算。

  6、 掌握有关溶液pH与氢离子浓度、氢氧根离子浓度的简单计算。

  7、 掌握有关燃烧热的计算。

  8、 掌握利用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9、 以上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常见元素单质及其重要化合物、有机化学基础、化学实验等知识内容中,具有化学因素的各类问题的综合应用。

 

 五、生物高考复习备考实用纠错笔记

   易错点1  对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认识不到位

  易错分析:不清楚一些化合物的元素组成,如Mg、Fe分别是叶绿素、血红蛋白的特征元素,而含P的化合物不止一种(如DNA、RNA、ATP、磷脂等化合物中均含有P),是造成这一知识点错误的主要原因。需从以下知识点进行记忆:

  1、组成生物体的基本元素是C,主要元素是C、H、O、N、S、P, 含量较多的元素主要是C、H、O、N。细胞鲜重最多的元素是O, 其次是C、H、N,而在干重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C,其次是O、N、H。

  2、元素的重要作用之一是组成多种多样的化合物:S是蛋白质的组成元素之一,Mg是叶绿素的组成元素之一,Fe是血红蛋白的组成元素之一,N、P是构成DNA、RNA、ATP、[H](NADPH)等物质的重要元素等。

  3、许多元素能够影响生物体的生命活动:如果植物缺少B元素,植物的花粉的萌发和花粉管的伸长就不能正常进行,植物就会“华而不实”;人体缺I元素,不能正常合成甲状腺激素,易患“大脖子病”;哺乳动物血钙过低或过高,或机体出现抽搐或肌无力等现象。

  易错点2  不能熟练掌握蛋白质的结构、功能及相关计算

  易错分析:错因1:不能正确理解氨基酸与蛋白质结构和功能的关系;错因2:不能理清蛋白质合成过程中的相互关系而出现计算性错误。要解决本问题,需从以下知识点进行解决:

  有关蛋白质或氨基酸方面的计算类型比较多,掌握蛋白质分子结构和一些规律性东西是快速准确计算的关键,具体归纳如下:

  ①肽键数=失去的水分子数

  ②若蛋白质是一条链,则有:肽键数(失水数)=氨基酸数-1

  ③若蛋白质是由多条链组成则有:肽键数(失水数)=氨基酸数-肽链数

  ④若蛋白质是一个环状结构,则有:肽键数=失水数=氨基酸数

  ⑤蛋白质相对分子质量=氨基酸相对分子质量总和-失去水的相对分子质量总和(有时也要考虑因其他化学键的形成而导致相对分子质量的减少,如形成二硫键时)。

  ⑥蛋白质至少含有的氨基和羧基数=肽链数

  ⑦基因的表达过程中,DNA中的碱基数:RNA中的碱基数:蛋白质中的氨基酸数=6∶3∶1

  易错点3  区分不清真、原核细胞和病毒的结构、功能等

  易错分析:由于不能认清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结构及其独特的特征,是造成这一错误的主要原因。认真识记以下知识,可以帮助同学们走出误区。

  原核生物的特征主要表现为:

  (1)同化作用多为寄生、腐生等异养型,少数为自养型,如进行化能合成作用的硝化细菌、硫细菌等,进行光合作用的光合细菌等。

  (2)异化作用多为厌氧型生物,部分为需氧型生物(如硝化细菌)。

  (3)生殖方式多为分裂生殖(无性生殖)。

  (4)原核生物的遗传不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和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因为原核生物只进行无性生殖。

  (5)可遗传变异的来源一般包括基因突变。因为基因重组发生在减数分裂过程中,而原核生物不能进行有性生殖。

  易错点4  不易区分各种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

  易错分析:“核糖体是合成蛋白质的场所,叶绿体含有色素”说法都正确,解题时容易忽略“唯一”,液泡也含有色素。线粒体、中心体和核糖体在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起重要作用,中心体只在低等植物有丝分裂中起作用。对考试中常见的细胞器结构与特点总结如下:

    错点5  不能正确把握有丝分裂的过程及相关变化

  易错分析:忽略坐标曲线横纵坐标所代表的含义是造成本部分错误的主要原因,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进行解决。

  1.有丝分裂图像的识别,要根据染色体的形态和细胞中的位置来判断。一条染色体含有两条染色单体,染色体在细胞中散乱分布的是前期;一条染色体含有两条染色单体,染色体的着丝点有规律地排列在细胞中央赤道板上的是中期;染色体着丝点分裂,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向两极移动的是后期;染色体成为染色质形态,重新出现细胞核的是末期。

  2.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染色单体和DNA数目的变化规律(设提醒哦包染色体为2n):

 

  易错点6  对细胞的分化、癌变和衰老等问题区分不清

  易错分析:本部分混淆细胞分裂、分化、衰老和死亡的概念、本质,或者虽熟悉了中心法则的图解,而没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即高度分化了的细胞的遗传信息流动不能由DNA→DNA。甚至有的同学会认为分化的细胞不仅在细胞的结构和功能发生改变,而且细胞核内的遗传物质也发生了改变。需从以下知识进行储备:

  细胞分裂、分化、衰老、凋亡和癌变的区别和联系:

  (1)区别

 

  (2)联系:细胞分裂,细胞分化、细胞衰老、细胞凋亡是细胞的正常生理现象,细胞分裂是生物生长发育、繁殖和遗传的基础,细胞分化是生物个体发育的细胞学基础,仅有细胞分裂增殖而没有细胞分化,生物体不能进行正常的生长发育,细胞衰老是正常生理现象,细胞癌变是正常细胞在致癌因子影响下畸形分化的结果,内在原因是原癌基因被激活。

  易错点7  没有深入理解C3植物和C4植物的结构特点及光合作用的过程

  易错分析:不清楚C3植物和C4植物的结构特点,特别是不清楚叶肉细胞和维管束鞘细胞中有无叶绿体以及光反应和暗反应的具体场所,是造成本部分解题错误的一个重要原因。需从以下知识进行复习:

  1. C3植物和C4植物的比较

  (2)联系:光反应和暗反应是一个整体,二者紧密联系。光反应是暗反应的基础,光反应阶段为暗反应阶段提供能量(ATP)和还原剂([H]),暗反应产生的ADP和Pi为光反应合成ATP提供原料。

  易错点8  没有掌握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的过程及细胞呼吸类型的判断

  易错分析:不能将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同时存在时的情况加以区分,是本部分题目中容易犯错的主要知识点。从以下知识进行总结分析,可以帮助你避免类似的错误。

  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的关系如下表:

 

  2.细胞呼吸类型的判断:

  (1)若只释放CO2,不消耗O2,则只进行无氧呼吸;若既不释放CO2,也不消耗O2,则只进行无氧呼吸;

  (2)若释放的CO2量比消耗的O2量多,则既进行无氧呼吸,又进行有氧呼吸;

  (3)若释放的CO2量与消耗的O2量相等,则只进行有氧呼吸;

  (4)若释放的CO2量与消耗的O2量之比大于4/3,则无氧呼吸比有氧呼吸强;反之,有氧呼吸强。

  易错点9  对证明遗传物质的经典实验理解和拓展不够

  错因分析:平时忽略对“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原理、步骤、现象的理解,对“转化”的过程分析不够,导致拓展能力不够。

  (1)格里菲思的体内转化实验:

  (3)肺炎双球菌转化作用的实质是外源DNA与受体细胞DNA之间的重组,使受体细胞获得了新的遗传信息,此变异属于基因重组。实验证明转化率与供体菌细胞中的DNA纯度有关。DNA越纯,转化率也就越大。如果事先用DNA酶降解供体菌细胞中的DNA,那么转化作用就不复存在。

  (4)加热杀死S型细菌的过程中,其蛋白质变性失活,但是其内部的DNA在加热结束后随温度的恢复又逐渐恢复其活性

  (5)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

 

  易错点10  生物遗传物质的判定易出错

  错因分析: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或RNA:所有细胞生物的遗传物质都是DNA;对于病毒来说,有一部分是DNA,如噬菌体等;有一部分是RNA,如HIV、SARS病毒、禽流感病毒、烟草花叶病毒等,问题大多出在对常见病毒的遗传物质不熟悉造成的。归纳如下:

 

  易错点11  计算DNA结构中的碱基问题时易出错

  错因分析:很多学生拿到此类题目后无从下手,其实解答这类题目时,可采用“绘图释义”建立几何模型,从而把已知和未知条件直观的表示出来。该题在进行计算过程中要注意数量关系,碱基占一条链的比例和在整个DNA分子中的比例是不一样的。

  碱基互补配对原则是核酸中碱基数量计算的基础。根据该原则,可推知以下多条用于碱基计算的规律。

  1.在双链DNA分子中,互补碱基两两相等,即A=T,C=G;且A+G=C+T,即嘌呤碱基总数等于嘧啶碱基总数。

  2.在双链DNA分子中,互补的两碱基之和(如A+T或C+G)占全部碱基的比等于其任何一条单链中该种碱基比例的比值,且等于其转录形成的mRNA中该种比例的比值。

  3.DNA分子一条链中(A+G)/(C+T)的比值的倒数等于其互补链中该种碱基的比值。

  4.DNA分子一条链中(A+T)/(C+G)的比值等于其互补链和整个DNA分子中该种比例的比值。

  5.不同生物的DNA分子中其互补配对的碱基之和的比值不同,即(A+T)/(C+G)的值不同。

易错点12  不能灵活运用遗传定律中的比例关系

  错因分析:不能灵活运用基因自由组合定律中的比例关系,正确分析并解答一些特殊的比例关系。这方面的试题尤其要注意培养自己的解题策略的优化和解题方法的选择,并注意对遗传图解等特殊表达形式的要求。

  变式考查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素材很多,尤其是非等位基因之间的相互作用。如关于鸡冠形状、香豌豆花色遗传中的互补效应,家蚕茧色遗传中的修饰效应,家兔毛色和燕麦颖色遗传中的上位效应等。在F2的比例上,考生应灵活应用教材中的一些比例关系,学会将9:3:3:1的比例,转换为9︰7、13︰3、9︰3︰4、12︰3︰1等比例,寻找突破口。现将特殊条件下的比例关系总结如下:

 

  易错点13  对性别决定认识不清

  错因分析:生物的性别决定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其性别是由遗传物质的载体——染色体和环境条件共同作用的结果,必须考虑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其中以性染色体决定性别为主要方式。②中雄性体细胞中有异型的性染色体XY,雌性体细胞中有同型的性染色体XX。

  对大多数生物来说,性别是由一对性染色体所决定的,性染色体主要有两种类型,即XY型和ZW型。由X、Y两类性染色体不同的组合形式来决定性别的生物,称XY型性别决定的生物,XY型的生物雌性个体的性染色体用XX表示,雄性个体的性染色体则用XY表示。由Z、W两类性染色体不同的组合形式来决定性别的生物,称ZW型性别决定的生物,ZW型的生物雌性个体的性染色体组成为ZW,而雄性个体的性染色体则用ZZ表示。

  易错点14  不能正确判断遗传图谱中致病基因的遗传方式

  错因分析:本部分易错之处是对遗传系谱图分析不到位,对常染色体和性染色体上基因遗传的特点混淆,如什么情况下是可确定的遗传方式,什么情况下是不能确定的遗传方式,判断最可能的遗传方式的依据是什么等模糊不清。

  (1)确定类型的判断

  不管在如何复杂的系谱中,只要有这个典型标志图,肯定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记忆口诀为:“无中生有为隐性,生女有病为常隐”。系谱中只要有这个典型标志图,肯定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记忆口诀为:“有中生无为显性,生女无病为常显”。

  (2)不确定类型和可能性的判断技巧点拨

  若系谱图中确定的遗传特征图,就只能作不确定判断,只能从可能性大小方向推测,通常的原则是:若该病在代与代之间呈连续性,则该病很可能为显性遗传;若系谱图中的患者无性别差异,男、女患病的各占1/2,则该病很可能是常染色体上的基因控制的遗传病;若系谱图中的患者有明显的性别差异,男、女患者相差较大,则该病很可能是性染色体的基因控制的遗传病。它又分以下三种情况:①若系谱中患者男性明显多于女性,则该遗传病最可能是伴X染色体的隐性遗传病。②若系谱中患者女性明显多于男性,则该病更可能是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③若系谱中,每个世代表现为:父亲有病,儿子全病,女儿全正常,患者只在男性出现.则更可能是伴Y染色体遗传病

  易错点15  不能准确地根据伴性遗传的性状推断后代的性别

  错因分析:此类题目易错之处是没有一定的解题思路,不理解伴性遗传中性别与性状的关系。同时,思想僵化也是易错的一个方面,错误地认为XX一定是雌性,XY一定是雄性。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注意基因与性染色体的关系,特别是要联想教材中红绿色盲遗传的遗传系谱的特点:母亲是红绿色盲,儿子一定是红绿色盲;根据这一判断方式,并将该系谱的特点灵活运用到此类试题去。

  根据伴性遗传的性状推断后代性别的具体应用

  应用一:推断致病基因来源、后代发病率,指导人类本身的优生优育。

  若一对夫妇,女性患血友病,则建议这对夫妇生女孩。因为他们所生的男孩全部是血友病患者,所生女孩虽为致病基因携带者,但表现型还是正常的。

  若某患者有抗维生素D佝偻病的男子与一正常女性结婚,则建议他们应生男孩好。因为他们所生女孩100%是抗维生素D佝偻病患者,而男孩则正常。

  应用二:根据性状推断后代的性别,指导生产实践。

  鸡的性别决定方式是ZW型。雌鸡的一对性染色体是异型的ZW,雄鸡的一对性染色体 是同型的ZZ。

  家鸡羽毛芦花(B)对非芦花(b)是一对相对性状,基因B、b位于Z染色体上。

  可对早期雏鸡根据羽毛的特征把雌雄分开,从而做到多养母鸡、多产蛋。

  易错点16  对基因突变与性状的关系模糊不清

  错因分析:对基因突变的概念理解和拓展不够,不会用画图的形式解题,不能分析得出突变后基因表达时可能发生的种种结果,是此类题目做错的一个主要原因。

  亲代DNA上某碱基对发生改变,则其子代的性状不一定发生改变,原因是:①体细胞中某基因发生改变,生殖细胞中不一定出现该基因;②若该亲代DNA上某个碱基对发生改变产生的是一个隐性基因,并将该隐性基因传给子代,而子代为杂合子,则隐性性状不会表现出来;③根据密码子的简并性,有可能翻译出相同的氨基酸;④性状表现是遗传基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在某些环境条件下,改变了的基因可能并不会在性状上表现出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