烹饪系列实训室设备:蔬菜产业发展中几个问题的思考与建议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3/29 16:03:12
蔬菜产业发展中几个问题的思考与建议   
     
                              山东省农业专家顾问团蔬菜分团 何启伟 焦自高 周绪元  
  
    围绕目前我省蔬菜产业发展中的有关问题,在广泛开展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蔬菜分团于近期召开了一次分团工作会议,根据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针对实现粮食安全和“三农”工作的新形势,就全省蔬菜产业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和今后一段时期的发展思路等,进行了分析和研讨。大家认识到,自1991年以来,山东蔬菜已连续13年位居全国第一位,但目前正处在发展史上的一个关键时期。如何巩固山东蔬菜的产业优势?怎样推进山东蔬菜的可持续发展?是否应该重视探讨和建立可行的产业化运作模式?现就以上几个问题谈谈我们的看法和建议。

  一、坚定信心,巩固和发展蔬菜产业的优势地位

  山东蔬菜经过10多年的快速发展,已经成为全省种植业中的优势产业和全国最大的蔬菜产销基地。对蔬菜产业这一优势地位前景的分析和判断,事关对该产业发展的信心和今后工作的力度。

  (一)面对挑战,优势地位得到了加强

  首先,从国际市场来看,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两年多来,随着贸易壁垒的打破,蔬菜进口国却显著增加了技术壁垒,我省蔬菜出口企业的速冻菠菜等产品曾一度被拒之门外,遭受了重大经济损失。但是,由于出口企业产品质量追溯制度的建立,产品质量不断提高,致使产品出口量增加,创汇额大幅度提高,据统计,我省2000年蔬菜出口量为79.98万吨,创汇4.43亿美元;2003年蔬菜出口量达到177.5万吨,创汇7.98亿美元,分别增长121.9%和80.1%。而且,我省蔬菜出口量占全国蔬菜出口总量的份额也增长了10个百分点,达到了35%以上,全国第一蔬菜出口大省的地位进一步巩固。

  再从国内市场来看,由于前几年在种植业结构调整中,国内多数省、自治区将扩大蔬菜种植作为优先发展的产业,导致全国蔬菜面积、产量迅速增加,国内蔬菜总量供过于求,市场竞争激烈。面对如此激烈的国内市场竞争,由于我省专业化、规模化蔬菜重点产区的形成,蔬菜产地、销地市场和运销体系的不断完善,重点推进无公害蔬菜生产,产品质量有所改善,提高了我省蔬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据统计,我省2000年瓜菜播种面积为3081.9万亩,总产量8375.7万吨,总产值549.5亿元;而2003年全省瓜菜播种面积达到了3765.0万亩,总产量10673.0万吨,总产值720亿元。2003年瓜菜的面积、产量、产值分别比2000年增长22%、27%和31%。说明我省蔬菜的播种面积、总产量近三年仍在持续增加,而效益增加更显著一些。

  (二) 展望未来,有条件巩固优势地位

  我国是世界第一蔬菜大国,而目前蔬菜出口量仅占蔬菜国际贸易量的10%左右,扩大蔬菜出口仍有很大潜力。我省位居东部沿海,有众多的港口和发达的交通,气候、土壤等自然条件适合各种蔬菜生长,有发展出口创汇蔬菜独特的地理位置和良好的自然条件,我省的蔬菜的生产管理水平高,出口创汇企业多,发展出口创汇蔬菜有坚实的技术和工作基础。只要把握好蔬菜产品质量,严格避免农药残留超标,不断提高产品整理和加工水平,低成本、高质量的蔬菜产品在国际市场会有很强的市场竞争力,山东成为世界重要蔬菜出口基地的目标将指日可待。
  经过10余年的发展,我省已经成为全国最大的以日光温室为代表的设施蔬菜生产基地,总面积达1080多万亩,总投入逾500亿元,占全国设施蔬菜总面积的35%以上,产量和效益居全国领先水平。就设施蔬菜生产来说,我省不仅有良好地理位置和优越的气候资源优势,还拥有显著的技术优势和坚实的工作基础,只要认真推进标准化生产,逐步走向可持续发展之路,山东设施蔬菜生产的优势地位将不可动摇。

  在露地蔬菜生产上,我省的大蒜(金乡大蒜、苍山大蒜)、生姜(莱芜大姜)、芋头(莱阳孤芋),以及洋葱、牛蒡、芦笋等名特优新蔬菜,其栽培面积、产量、加工出口数量和创汇额均位居全国第一。目前,这些蔬菜多已形成了稳定的集中产区,形成了专业化规模生产和特色产品。只要在不断进行品种改良和关键栽培技术研究的基础上,积极推进无公害产品生产,这些名特优新蔬菜在全国的优势地位会得到进一步巩固。

  根据上述分析,建议我省在全国突出“粮食安全”,种植业结构格局发生变化的形势下,要重视粮食生产,但不宜放松蔬菜生产。应抓住这个机遇,积极引导蔬菜产业内部调整,稳定面积,调优结构,提高管理水平和产品市场竞争力,做强山东蔬菜产业,增加农民收入。

  二、正视问题,谋求实现山东蔬菜的可持续发展

  在山东蔬菜快速发展的过程中,由于受土地条件、经营方式、农民技术水平等方面的局限,以及蔬菜科技和社会化服务工作滞后的影响,致使菜田土壤环境恶化、病虫害(尤其是土传病害)发生日趋严重、蔬菜产品受到污染,产品质量不高,以及日光温室蔬菜不稳产、机械化水平低,产后产品整理、加工落后等问题,成为实现山东蔬菜可持续发展的障碍性因素。正视存在的问题,研究提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技术途径,对巩固和发展蔬菜产业优势十分重要。

  (一)影响我省蔬菜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问题

  在日光温室等设施蔬菜栽培中,由于偏施肥和过量施用N、K化肥,土壤养分不平衡的问题突出,土壤次生盐渍化现象比较严重。据调查,目前日光温室内土壤0~20cm土层中,盐分超过0.3%的土壤样品占26.1%,全盐量最大值为1.2%,平均值0.27%,表现明显的土壤次生盐渍化现象。另据全省8市46栋日光温室土壤酸碱度测试结果,0~20cm土壤pH值比室外土壤降低0.46,有比较明显的土壤酸化现象。可以说,土壤条件的恶化是造成日光温室蔬菜减产和土传病害发生的重要因素。

  由于日光温室等设施蔬菜发展早和长期连作,局部生态环境发生变化,导致蔬菜主要病虫害的发生流行规律及组成、危害程度等发生了重大变化。调查中发现,原来的主要病害危害不减,土传病害上升为主要病害,细菌性病害呈发展趋势,检疫性病害有所增加,虫害发生不容忽视。其中,日光温室等设施栽培蔬菜的根结线虫病、韭菜的韭蛆等成为难以防治和因不合理用药而造成农药残留超标的突出问题。

  因有关日光温室结构性能研究和建造标准制定滞后,农民自建日光温室投入不足,目前使用的约40%以上的日光温室结构不合理,采光保温性能较差,常因冬季灾害性天气影响而造成大幅度减产,甚至绝产。日光温室蔬菜管理上草苫揭盖、土地耕翻等劳动强度大,机械化水平低,随着蔬菜主产区劳动力价值的提高,也将会成为日光温室蔬菜可持续发展的限制因素之一。

  蔬菜是特殊商品,货架期较短。据统计,目前我国进入市场大流通的蔬菜产品中,由于风耗失水、腐烂和贮运不当,损耗率高达30%左右。我省蔬菜业虽已形成如此规模,但上市的蔬菜基本上是未加整理、包装、保鲜的原始产品。产品整理、包装、保鲜贮藏技术及相应标准研究甚少,缺乏技术贮备。在蔬菜产品加工出口方面,除了冷冻和真空冻干加工技术较为先进外,其他多数是加工半成品出口,精深加工技术落后,导致产品附加值不高。

  (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技术途径

  1.重视培肥地力,平衡施肥,促进土壤健康

  有机质可以改良土壤物理、化学和生物特性,熟化土壤,培肥地力。增施腐熟的猪、牛、羊粪,有利于增加土壤有机质;因鸡粪中碳源不足,最好与粉碎的作物秸秆混合发酵后再施。由于日光温室内土壤温度明显偏高,有机质矿化速度快,故尤应注重增施有机质含量高的有机肥,如堆肥等。针对日光温室等设施内土壤养分不平衡的问题,应逐步实行测土施肥。在测土施肥尚难落实的情况下,可以参照专家根据作物需肥规律、目标产量、土壤类别、肥料利用率等提出的施肥建议施肥。利用日光温室等设施栽培的夏季休闲期,种一茬绿肥或夏玉米秸秆还田,也是促进土壤健康的有效措施。

  2.落实综合控防技术,控制设施蔬菜的病虫危害

  在病虫害综合控防技术的农业措施中,要重视抗病蔬菜品种、抗病砧木及嫁接技术的研究、引进、利用和推广。在栽培制度上,把实行菜粮轮作,蔬菜、食用菌轮作,蔬菜种植与鸡鸭养殖结合等,作为设施蔬菜耕作制和控防蔬菜病虫危害的重要措施。苍山县中小拱棚蔬菜与玉米轮作是成功的范例。

  在防治虫害的物理措施中,黄板诱蚜(白粉虱等)、灯光诱杀、防虫网等,是行之有效的措施。

  根结线虫病的防治,可以采用夏季日光+石灰氮+麦秸+定植后1000倍阿维菌素灌根处理,夏季开沟集中大量施用作物秸秆+碳铵处理,还可采用生物杀线剂及必速天颗粒剂处理土壤等措施。

  根据对韭蛆发生规律和防治技术的研究,我省各地10月下旬~11月上旬,3月上、中旬应集中防治幼虫,3月下旬~4月上旬重点防治成虫;可选用腚虫脒、吡虫啉等低毒、低残留化学农药和印楝素等生物农药;幼虫防治应于浇水后的第二天灌根施药,成虫防治则应在韭菜产区内统一用药。

  3.推进日光温室建造和蔬菜栽培管理上的标准化

  经过十几年的实践和近几年的专项研究,由山东省农科院蔬菜所等单位,负责起草了山东Ⅰ、Ⅱ、Ⅲ、Ⅳ、Ⅴ型日光温室(冬暖大棚)建造技术规范,山东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已于2004年5月9日发布,2004年6月1日实施。该标准的制定和发布,将促进全省日光温室建造水平的提高。

  有关设施栽培10种蔬菜无公害生产技术规程,已由山东省农科院蔬菜所等单位起草,并经专家讨论形成了讨论稿,近期报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审定,年内将发布实施。因此,推进我省日光温室建造和蔬菜栽培管理上的标准化,已经具备了科学、可靠的技术基础。另外,在日光温室机械卷帘、土壤机械化耕作、机械通风、滴灌,以及有机基质型无土栽培等,也具备了初步推广应用的技术贮备。

  4.加强产品产后处理和加工技术研究与引进

  为了减少蔬菜运销中的损耗,增加产品附加值,目前可重点瞄准大中城市超市需要,通过开展调查、借鉴国外经验、立项专题研究,提出我省主要蔬菜种类(及品种)产品质量标准、包装标准、产后处理(如预冷、保鲜等)技术规范,等,在重点蔬菜产区由点到面逐步推行。

  积极引进发达国家的蔬菜加工技术,提升我省蔬菜加工企业的产业化水平。同时,针对我省大面积栽培的大蒜、生姜、韭菜、辣椒、等蔬菜,立项开展产品加工技术的研究,形成高附加值的特色加工品,推向国内外市场。

  实现我省蔬菜的可持续发展是一个大课题,建议我省重视蔬菜产业发展政策研究,进一步支持有关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技术研究,加强农民技术培训和蔬菜科技及产销信息网络建设,为实现山东蔬菜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三、统一认识,积极探讨可行的产业化运作模式

  蔬菜的产业化是指蔬菜栽培、产品整理或加工、产品销售的一体化及其有效运作。目前,我省的蔬菜生产,基本上是一家一户小规模种植,采收原始产品送到市场,由运销商送往销区市场销售,也有的是农民直接进入销区市场。由于产品没有包装、没有品牌、没有生产者,质量监控和检测难以进行。所以说,目前我省的蔬菜生产和经营方式依然是扩大了的集市贸易,距实现产业化运作仍有很大差距。在市场开拓和产品营销成为蔬菜产业发展关键环节的形势下,积极探讨可行的产业化运作模式是个特别重要的课题。

  (一) 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与产业化运作

  由于蔬菜的管理用工多,机械化水平低,蔬菜种植户的经营规模一般为3~5亩地,或1~2栋日光温室。种植规模虽小,但产品的商品率高达95%以上。种菜的农民承担着自然灾害和市场的双重风险,渴望解除产品销售这个后顾之忧。在我国农业产业化的过程中,提出了公司+农户的模式,但就蔬菜行业来说,此种模式则难以正常运转。这是因为蔬菜种植户的规模太小,要形成一定规模的出口或内销蔬菜基地,必须有众多的农户参加,企业难以直接与如此多的农户打交道,产品质量难以保证,数量丰欠不均,虽然签了“订单”,但对企业和农户来说约束力不大。因为多数“订单”生产属买卖关系,企业与农户并非是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关系。再之,农户与企业难以对话,其维权事宜也难落实。

  为了全面提高蔬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必须高度重视提高产品质量,而当前最迫切的目标是生产无公害蔬菜产品,有条件的生产绿色食品蔬菜,或适当生产有机蔬菜出口。不论是无公害蔬菜还是有机蔬菜的生产,必须按照有关的技术规程去操作,即实行标准化生产。目前千家万户搞生产、进市场的局面,技术规程如何落实?质量问题怎么保证?因此,要实现蔬菜产业化,没有企业参与不行,没有农民的组织化也不行。

  (二) 几种蔬菜产业化运作模式的启示

  以落实无公害蔬菜、绿色食品蔬菜、有机蔬菜的标准化生产和品牌化经营为目标,立足于实现企业与农民双赢,创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民组织起来与企业共闯市场的几种模式,为我省蔬菜的产业化提供了典型和经验,很值得总结和逐步推广。

  1.运销加工企业与农民合作

  苍山县兴明乡农民企业家马茂军,组建了“天马瓜菜开发有限公司”。该公司拥有瓜菜批发市场、蔬菜加工厂、运输车辆和营销网络,自建400亩瓜菜示范园,与6000户农民建立了稳定的“订单”产销关系。农民组织的形式是10户为一小保,50户为一大保,保人对公司负责,公司付一定报酬。农户有蔬菜销售卡,卡上注明当年瓜菜种植面积和销售瓜菜记录。公司承担销售任务,并对履行“订单”好的农户给予奖励。2001年12月,该公司注册了“天马牌”绿色产品商标,瓜菜产销两旺。

  2.“配菜中心”与无公害蔬菜生产合作社合作

  泰安市岱岳区2001年支持农业局蔬菜站科技人员孔涛,组建了“岱岳区无公害蔬菜配送中心“,以其为蔬菜营销龙头企业,在范缜、房村、良庄等蔬菜乡镇组建了”岱岳区无公害蔬菜生产合作社“,目前,该合作社已发展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近5万亩。配菜中心提出蔬菜生产计划,制定蔬菜生产技术规程,并提供种子、肥料、农药等部分生产资料,负责产品销售。合作社的各分社负责组织农民落实生产计划和技术规程,加强生产监督,提供产出信息。配菜中心申请了“岱绿”牌商标,实行精菜包装标识上市,产品已进入泰安市各个超市和宾馆,并在济南、北京等城市建立了销售网点。

  3.出口企业与“有机蔬菜股份合作社”合作

  肥城市是全国发展有机蔬菜出口最早的县市,有绿龙(龙大的分公司)、亚细亚等多家蔬菜加工出口企业在肥城市建厂和生产基地。由于农民一家一户种植有机蔬菜难以保障产品质量,而农民遇到问题也不便与企业交涉。2003年下半年,在市有关部门支持下,出口企业与基地协商,征得基地内农民同意,在孙东等村组建了多个“有机蔬菜股份合作社”,基地内农户以土地入股,一亩一股,年股本金收入800~1000元;社员出工发放工资,年终合作社盈余分红。合作社根据企业要求,负责落实蔬菜生产计划,按技术规程安排社员包工管理,产品收获后统一向企业销售。企业向合作社提供生产计划、生产技术规程和产品质量标准,并预付生产资料或向合作社提供生产资金。初步运作结果表明:产品质量有了保证,企业效益增加;合作社有企业做依托,运转良好;入社农民风险减少,收入增加。

  真正落实我省蔬菜的产业化运作,是做强山东蔬菜业的重要环节,而瓶颈是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太低。建议我省一方面强化对蔬菜加工及运销企业的支持力度,一方面重视农民经济合作组织的发展,从政策引导、资金支持、培训带头人、宣传典型等方面给予支持。
 
 信息来源:山东省农业专家顾问团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