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路宿舍地址:科学认识理性看待当前蔬菜价格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7 12:50:48

 2010年下半年以来,受国内外多种因素影响,部分农产品,特别是蔬菜价格上涨较快,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专门召开会议研究部署,《国务院关于稳定消费价格总水平保障群众基本生活的通知》出台了16项针对性强的措施;各地迅即按照中央部署,积极行动,保“两头”,活中间,一边扩“菜园子”,进一步增加蔬菜生产和储备;一边对城市低收入群众进行困难补贴,并采取诸如绿色通道等措施,降低农产品物流成本。在进一步做好价格调控监管工作的同时,又采取措施既稳零售价,也稳“地头价”。经过各方努力,蔬菜价格有所回落并趋于稳定,群众的基本生活得到保障。

  年关将近,面临蔬菜消费的高峰和价格的节日性临时上涨压力,各地不能有丝毫松懈情绪,既有的措施不能减弱,“两头”的权益都要保障,中间的利益也要兼顾。唯有各方的利益合理平衡,才有产业健康的发展,也才有各方长远而稳定的利益。回顾这一轮蔬菜价格的波动,深入分析价格上涨原因,探寻价格波动规律,科学认识和理性看待当前蔬菜价格,对明确蔬菜产业健康发展思路、方向及未来政策着力点都有重要意义。

  是什么推动了蔬菜价格的上涨?

  导致去年以来部分地区蔬菜价格上涨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生产和流通成本的显著上升、极端气候和异常天气的局部影响、通胀预期下的成本上升的拉动,以及一些游资的投机炒作造成市场的联动效应等等,这些因素都值得我们重视和研究。但综合来看,这一轮蔬菜价格的上涨绝不是供给不足造成的,在总量供求平衡有余的情况下,蔬菜生产经营过程中各项成本的增加,是导致这一轮蔬菜价格上涨的主要原因。正确认识和分析蔬菜价格上涨原因,有利于我们更好地对症下药,明确蔬菜价格调控的总体思路,更有针对性地制定出相应的对策。

  第一,农资价格和土地租金的上涨过快,推动了蔬菜种植成本的上涨。近年来,种子、化肥、农药、农膜等农资价格的大幅上升,土地租金更是飞涨,这是生产成本上升的重要原因。以海南三亚为例,2009年三亚沿海土地租金每亩为1200元,比2005年的每亩50元,增加了23倍。

  第二,各地工资水平的普遍上升,加大了蔬菜生产用工成本上升。2010年,很多地方的雇工费用比几年前翻了一番还不止。2010年,农民收入增长10%以上,这其中务工收入占了大头。随着农民增收渠道不断拓宽,农民进城打工收入不断增加,蔬菜生产作为劳动密集型产业,其对劳动力的吸引力显著弱于城市服务业。现在,各地区、各部门、各行业都在想方设法为农民增收,包括蔬菜生产使用的人工都有增加工资的合理要求。用工费用的上升固然为农民增收作出了贡献,但增加了生产成本也是不争的事实。

  第三,菜地由城郊向农区转移的加速,推动了运输和菜地整理成本的上升。近些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推进,城市周边的大量菜地都在城市开发过程中变成马路和建筑,城市的蔬菜自给率逐渐降低,原本在城郊种植的蔬菜逐渐向边远的农区梯次转移,这带来了物流运输、土地整理成本的增加。而且一旦遇上恶劣天气,农区蔬菜无法外运,或是在途中积压,更会带来流通过程中的损耗和成本增加,进一步刺激菜价上涨。

  第四,蔬菜消费需求呈扩大趋势,一定程度上刺激蔬菜价格趋势性上涨。随着大量农民进城务工经商,城市流动人口大幅增加,他们从蔬菜生产者和消费者兼具的双重身份,转变为蔬菜的纯消费者;再加上许多地方的农民本身也不再自己种菜食用,也加入蔬菜消费大军,使得社会上对于蔬菜的消费需求呈扩大趋势。统计显示,2009年我国蔬菜需求量增至6.02亿吨,比2001年增加约24%。

  第五,以餐饮、旅游业为代表,城市对优质、高档、高价蔬菜品种的消费需求增加,联动抬高了整体蔬菜价格水平。随着餐饮和旅游业的发展、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饮食结构的改善,市场对蔬菜品种、花色要求越来越多,食品安全标准越来越高,我国蔬菜生产逐渐向专业化、品牌化、标准化方向发展,生产方式由露天向设施转变,这都导致了蔬菜种植和流通环节的投入相应提高。市场上反季节蔬菜、特色蔬菜、绿色无公害蔬菜等高档优质蔬菜所占比重增加,抬高了整体销售价格水平。

  目前,我国正处于城市化、工业化加速发展时期,上述导致蔬菜价格上涨的原因与这一背景密切相连,因此可以判断: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蔬菜生产经营成本的上涨趋势是长期的,这必将带动农产品价格的刚性上涨。我们必须逐步适应这种趋势。无论是从生产者还是消费者的角度来看,保持蔬菜等农产品价格的总体稳定、温和上升,防止大起大落,符合各方长远利益。从生产者来说,一时大起,固然有一时大利,但大起的结局必然是大落,其对产业的伤害将是长远的;而从消费者来看,没有合理的价格,生产者也就难以加大投入,消费者也就难以获得质量安全、数量充足的产品。只有蔬菜价格保持合理适度的上涨空间,才能抵消生产成本的增加,也才能发挥市场的导向作用,给菜农稳定而良好的市场预期,从而保护菜农生产的积极性,为市场生产出更多物美价稳的产品。

  谁切走了蔬菜利润最大一块蛋糕?

  蔬菜从在田间种植到最终装上消费者“菜篮子”,中间要经历生产、加工、批发、运输、零售等多个环节,其价格的形成过程、传导机制及利益流向是一个涉及面广、影响因素多的复杂问题。

  客观分析蔬菜生产、流通等环节,我们会发现生产者、批发商、零售商等所获得的利润,在整个产业链利润中的比例并不相同。总的来说,农民投入多、耗时长,但获得的利润相对较少。下面以寿光一个生产黄瓜的蔬菜大棚为例,跟踪黄瓜从大棚到餐桌的整个过程,探求在产业链各个环节的利润分配。

  生产环节:生产成本包括化肥农药、种苗、水电、地膜、人工、土地租金、大棚折旧等支出,算下来一斤黄瓜的成本在0.93元。1月6日,寿光批发市场的黄瓜成交价为1.15元,扣除成本农民每斤获益0.22元。

  加工批发环节:成本包括收购、清洗、加工、包装、装卸、运输以及一部分损耗等等,成本大约为每斤0.23元,从寿光批发市场出发的运菜车经过550公里路程运到北京,批发价格每斤1.65元,剔除收购价1.15元和加工批发成本0.23元,批发商每斤获利0.27元。

  大型城市二级批发:以北京为例,运菜车只能进入南四环,二级批发商再把菜运到北京其他区域。二级批发商的批发价格变成每斤1.8元,其中,摊位费、人工费和出车费算下来每斤成本0.06元,二级批发商每斤获利0.09元。

  零售环节:最终价格为2.5元。零售商需要的成本开支包括摊位费、人工费、因不能及时卖出造成的蔬菜损耗等等,约合成本0.43元,零售商每斤获利0.27元。

  从这组数据测算后可以看到,农民在生产环节投入的成本占总成本的56%,而获得的利润仅占总利润的26%;两级批发的成本占总成本18%,却切走了利润蛋糕的43%;零售环节成本占总成本的26%,利润占总利润的31%。

  其次,由于成本中沉没成本(指已经付出且不可收回的成本)和可变成本的比例不同,生产者、批发商、零售商在市场上影响价格、抵御风险的能力也并不相同。越是前期投入大、生产周期长,市场价格波动对其影响越大。因此,生产者在价格波动所带来的市场风险中几乎处于手无寸铁的状态。

  在批发商每斤黄瓜0.23元的成本中,沉没成本只有摊位费等费用,平摊到每天几十吨的批发量中几乎微乎其微,其他收购、加工、运输等费用全部是可变成本。因此,批发商根据利润高低有“卖不卖”的权利。去年12月30日山东省蔬菜市场监测显示,蔬菜价格比上年同期下跌11.89%。蔬菜价格不景气,寿光蔬菜批发市场也比往日冷落,一些蔬菜商贩以前1天发两车货,那时两天发一车,还有一些商贩暂停发货,以此规避市场风险。

  在零售商每斤0.43元的成本中,作为沉没成本的摊位费平均到每天大约600斤零售量的蔬菜中,每斤大约0.1元,其他人工费、损耗费都是可变成本。因此,零售商就具有了一定的选择权利,至少有“卖多少”“卖什么品种”的权利。菜市场上的一个摊位大多有三四十种菜,每种菜的利润率也不尽相同,零售商可以选择利润高的品种多进,利润低的少进或者不进。

  而对于农民来说,种苗、化肥、农药、地膜、土地租金等等全是沉没成本,可变成本只有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的后期采摘费用。大量人力物力在几个月的蔬菜生产周期中投入进去,成为既定事实,到了一定农时,地里产出蔬菜成本、品种包括数量都是固定的,蔬菜作为一种鲜活农产品又具有不耐存储的特性。因此,组织化程度低的生产者对价格没有任何话语权,对农民来说,只要黄瓜生长到上市时间,他就必须出售,否则会烂在地里,亏得更多。从这个意义上说,生产者不但没有“卖什么品种”“卖多少”的权利,更不可能有“卖不卖”的权利。他们不仅要承担较多的灾害损失,还要承担价格波动带来的市场风险。调查表明,即使农产品市场价格发生波动,加工经销各环节的利润仍相对稳定,市场风险最终还是转嫁到了生产环节。

  分析各环节的利润分配,并不是为了指责某个环节。每个环节都是整个产业链不可或缺的一环,都面临着市场风险,都有存在和获得利润的权利,忽视了任何一个环节的合理利润,过分压缩任何一个环节的利润空间,必然就影响整个产业链的完整和健康循环。但在蔬菜整个产业链上,菜农是产业链最基础、最重要的一环,是保障供应最关键的角色,是稳定价格最关键的因素,保护菜农的合理和基本的利益,就是保护供给最重要的工作,就是稳定价格最关键的举措,也是保护产业最基础的举措。然而,经过分析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农民投入最多、生产周期最长、市场风险最大、利润却最小,是产业链上最弱势的环节。要长远保障蔬菜稳定供应,必须稳固蔬菜产业链上这一最弱势的环节。只有保护好、发展好这个基础环节,稳定并调动他们生产的积极性,蔬菜生产才能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蔬菜价格上涨是不是一种趋势性上扬?

  事实上,从整个蔬菜产业长期的

  发展过程和趋势来看,这一轮的蔬菜价格上涨虽然受各种因素影响,但也有其内在合理性。蔬菜种植的比较效益在种植业中算是比较高的,所以长期以来蔬菜生产种植保持持续增长势头,其供求关系始终都是维持在基本平衡有余的状态下。也正是因为供求关系的影响,近些年来,我国的蔬菜价格一直处于滞涨。以蔬菜和粮食价格作比,改革开放初期到现在,我国的粮食价格上涨了差不多10倍,但是蔬菜价格上涨并没有这么大,仅为5到8倍。虽然去年下半年以来一段时期内,一些地区蔬菜价格出现较大幅度的上涨,出现了“蒜你狠”“姜你军”等个别蔬菜品种价格异常波动情况,但从总体看,2010年我国28种蔬菜加权均价为每斤2.11元,比上年涨0.22元,涨幅为11.4%。在蔬菜价格长期滞涨、生产成本逐年攀升的情况下,应该说,这样的上涨幅度是比较合理的、正常的。不能用个别时期一些紧俏、特殊的蔬菜价格,去代替或者判断整体蔬菜价格水平。

  当前,蔬菜等农产品价格之所以容易触动人们敏感的神经,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是蔬菜等农产品与CPI(居民消费物价指数)紧密相连,关乎通胀预期控制。我们需要理性看待这一问题。应该说,生产成本上升推动了农产品的价格上涨,蔬菜等农产品价格上涨是通胀预期的结果而不是原因。蔬菜等农产品价格上涨会推高CPI,主要是缘于CPI计算方式的问题。因为农产品和食品在CPI结构中所占权重过大,导致农产品价格稍有变动,在CPI统计上就会表现得比较明显。事实上,这样监测出来的CPI并不能完全反映真实的通胀状况。从长远来看,要有效控制通胀预期,就必须加强蔬菜供给,促进农业生产,这也必须允许农产品价格适度上涨,否则就很难提高农民的种植积极性。蔬菜价格上涨的关键是要将上涨幅度控制在一个合理范围内。

  长期以来,总体而言,为了宏观经济大局和社会民生稳定,我国农产品价格总体水平一直偏低,不能真实反映耕地和淡水等资源的稀缺程度,难以抵消农资等生产资料的上涨幅度。在当前通胀预期加强的情况下,农产品价格又在CPI中权重偏大,宏观经济对农产品价格上涨相对敏感。因此,稳定蔬菜等农产品价格、防止过快上涨有其合理性和必要性。但从产业发展的历史和长远趋势来看,这一轮蔬菜价格上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农产品价值的理性回归,长期被低估的蔬菜正通过涨价回归价值,进入一轮趋势性温和上涨通道。只要这种上涨是温和稳定的,无论是对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经济发展,还是对保障供给、转变消费者观念等,都有积极而重要的意义。

  近年来,我国经济社会保持高速发展的势头,城镇居民人均收入实现较快增长,整个社会物价水平提升很快,在这样的发展趋势下,如果人们对蔬菜的消费习惯、消费心理还停留在过去的低价格水平上,显然并不现实。而且,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耕地、淡水等资源将更为珍贵,日益增多的消费者对数量提出刚性需求,对质量安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农民也需要从生产中获得更多的收入,所以,必须允许蔬菜等农副产品价格保持适度上升空间。认真分析当前蔬菜价格出现一定程度上涨的现实,其上涨幅度仍旧是控制在一个较为合理的水平内的,对于大多数的消费者而言,在经济上是完全可以承受的,需要做的是对消费习惯和消费心理进行细致深入的宣传工作。事实上,蔬菜价格上涨,受影响较大的人群,主要是城市低收入群众、大中院校学生、农民工群体等。对于这部分人群,如果社会保障体系及时发挥作用,通过提高标准、发放补贴等方式,就能抵消涨价所带来的负担。完全可以说,蔬菜虽然有“民生菜”的称呼,但价格的温和上涨不会影响民生。

  应该科学认识、理性看待蔬菜价格的上涨。从长远发展来看,要保障蔬菜市场稳定,保护消费者利益不受损失,有效控制通胀预期,就必须立足于蔬菜生产的稳定发展,逐步合理提升蔬菜价格,提高农民的种植积极性,维护菜农的利益。

  如何保障“菜篮子”“菜园子”“菜摊子”共同繁荣?

  “菜篮子”产品上系宏观经济平稳运行、下牵千家万户民生冷暖,努力保障“菜篮子”产品供求平衡、价格稳定是个硬任务,也是个大命题。尤其是在千变万化的大市场、大流通中,蔬菜产业如何既满足人们的刚性需求,又照顾到产业链上各方利益的平衡,促进蔬菜产业健康平稳发展,这需要在科学发展观指引下,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大战略,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抓住重点环节,统筹生产流通消费,兼顾各方合理利益,采取综合措施,种好“菜园子”,管好“菜摊子”,抓好“菜篮子”。

  必须抓好“菜篮子”、种好“菜园子”、管好“菜摊子”,进一步深化和丰富市长负责制的内涵。“菜篮子”问题既是经济问题,也是民生问题。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2010年3次下发文件,强调抓好“菜篮子”工作。各级农业部门积极行动,保种保供,大力发展蔬菜生产,提高市场供应能力。农业部的统计数字显示,去冬今春蔬菜种植面积达到了1.26亿亩,比上年增加800万亩,为保障今冬明春蔬菜产品市场供应打下了坚实基础。当前,必须深化丰富“菜篮子”市长负责制,根据新的形势赋予市长负责制新的内涵,市长要真正有效抓好“菜篮子”工作,不能仅从产品的终端抓,工作的重心必须前移到中间环节和产品源头,要统筹产业链各个环节,一手抓好“菜园子”,一手抓好“菜摊子”。抓好“菜园子”,能有效提高城市的蔬菜自我保障能力,在一些特殊时期、流通不畅的情况下,能有效避免蔬菜断档或者价格大起大落,因此,一些大中城市特别是特大城市,要把菜地最低保有量、重点品种蔬菜保障率和蔬菜质量安全合格率等指标列入目标考核内容,要深化对自我保障率的认识,拓宽保障的方式和渠道,在城市周边适宜半径内建立稳定的保障基地,并在政策、资金、技术等方面进行扶持,确保市长责任制落到实处。抓好“菜摊子”,即做好市场流通工作,一方面,通过政策引导、财政补贴、信息服务、市场监管、法律保障等手段,做好与产地直接对接的大型批发市场的建设工作,确保产地与销地的畅通,另一方面,抓好农贸市场、社区菜店、便利店以及超市的零售工作,切实稳定价格“最后一个环节”。

  必须确保城市菜地最低保有量不减少,重点优势产区应急供应能力不降低,进一步规划和推进蔬菜生产科学布局。城市郊区蔬菜生产基地主要承担本市叶菜及蔬菜应急供应任务,优势区域蔬菜生产基地主要承担调剂全国蔬菜淡季供应的任务,两者各有优势,不可偏废。当前部分大城市蔬菜自给率过低,对蔬菜供应产生的弊端已经表现出来,下一步应该实行城市菜地最低保有量制度,调动和保护菜农的种菜积极性,实行更为严格的占补平衡和风险补偿机制,提高大城市新菜地开发建设基金收取标准,统筹使用土地出让收入,加大对蔬菜生产设施的支持力度,积极推广商业保险介入。同时,相邻省市区也可以合作建立保障性蔬菜基地,提高城市的自我保障能力。另外,要加强优势区域蔬菜生产基地建设,改善菜田基础设施条件,加强保障性基地交通运输设施建设,配套建设蔬菜产后预冷处理设施,藏菜于库与藏菜于棚相结合,提高蔬菜生产水平和重要时节的应急供应能力,鼓励大城市到蔬菜优势产区建立生产基地,保证稳定的供应渠道。还必须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提高农民的话语权、议价能力和品牌知名度,促进产销衔接工作稳定有效开展。

  必须转变方式,集约发展,提升效益,进一步提高科技对蔬菜产业的贡献率。受耕地、淡水等资源的限制,未来我国蔬菜生产发展必须转变发展方式,主攻方向要向单产的提高、质量效益的提升转变。下一步,应该大力推进标准化生产,大规模开展标准化创建活动,加快制定产品生产技术要求和操作规程,开展标准化生产宣传培训,推广防虫网、粘虫板、杀虫灯等生态栽培技术,减少农药用量,推动投入品管理、生产档案、产品检测、基地准出、质量追溯等5项质量管理制度建设,构建产品质量安全管理长效机制,带动产业标准化水平的不断提升。要建设一批蔬菜良种繁育中心,支持主产区建设园艺产品集约化育苗场和遗传资源保种场,加大对国内优质品种遗传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力度。

  必须建立蔬菜风险补偿机制,逐步完善和推广蔬菜保险机制,进一步加大和持续推进政策支持力度。蔬菜生产一直面临着自然灾害和市场波动的双重风险。蔬菜等鲜活农产品,很多品种都不耐储存,因此价格受市场供求关系影响较大。一旦某一品种当年取得较大丰收,市场供过于求,很容易导致菜贱伤农情况发生,因此必须建立蔬菜风险补偿机制。对于在当地农业生产中占据主导产业的蔬菜品种,各地政府应在仔细调研的基础上,根据蔬菜的生产成本制定出一个较为科学的蔬菜风险补偿方案。这是稳定“菜篮子”的重要内容,政府特别是城市政府必要时应建立蔬菜最低保护价制度和临时收储政策,在重大自然灾害发生时,除了正常的抗灾救灾外,要对生产进行临时救济,确保菜农不致血本无归;一旦蔬菜收购价格低于一定标准,政府应启动相应预案,对农民种植蔬菜进行收购或进行补贴等。特别是在市场异常波动时,诸如出现某种品种“烂市”,政府应及时启动临时收储,避免市场的进一步“杀跌”。通过风险补偿机制,把政府的扶持通过市场传导到生产环节,以稳定菜农的收益预期和生产信心。与此同时,应引进农业保险机制来为“菜篮子”再上一道“保险”。农业保险是发达国家扶持农业发展的通行做法。通过政策性农业保险,可以代替直接补贴对农业实施合理有效的保护,减少自然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稳定农民的收入。应针对蔬菜的特点建立特种保险品种,当蔬菜遭受重大灾害,或上市约定时间内价格低于约定价格时,保险赔偿就随之启动。农业保险在我国还处于起步阶段,一方面要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农民对农业保险的认识,引导农民自愿参保投保;一方面也应考虑到农业保险具有社会公益性的特点,应加大国家政策的扶持、推动和补贴力度。另外,作为市场经济中的一环,农业保险业必须建立科学合理的操作规程,既要保障农民投保的积极性,也不能挫伤保险公司的积极性。

  必须做强产地,管好市场,规范销地,进一步建立通畅有效的现代流通体系。在“买全国”、“卖全国”的大市场格局中,联系产销双方的流通环节地位变得日益重要,只有建立通畅的现代流通体系,才能充分发挥大市场的优势,确保蔬菜供应充足。在产地,要建设一批与规模化生产相配套的批发市场,改善批发市场场地、道路、水电、交易厅、信息服务、质量检测、采后处理等基础设施条件,鼓励配套建设冷藏保鲜和流通加工设施,实现采后快速预冷、商品化加工处理和上市旺季入库冷藏保鲜。在销地,加大对批发和零售市场、集贸市场的支持力度,加强市场信息、质量安全检测、电子统一结算、冷藏保鲜、加工配送和垃圾处理等设施建设,合理规划布局蔬菜批发市场、农贸市场和社区菜店等。在产地和销地的衔接上,要进一步加强农超对接,实现合作社直采、原产地直供,降低蔬菜的生产和流通成本。完善丰富“绿色通道”政策,在全国范围内对整车合法装载运输鲜活农产品的车辆免收车辆通行费的基础上,进一步让利于农,免收返程通行费,有关部门应及时研究由于少量超载和少量混装其他农产品而产生的整车全程收费等问题。应严格控制、科学界定进场费和摊位费以及批发零售价差率。在产销衔接中,还要进一步强化蔬菜信息体系建设,建立覆盖主要蔬菜品种的生产、流通、消费各个环节的信息监测、预警和发布制度,加大对捏造、散布虚假价格信息的单位或个人的监督查处力度。

  蔬菜价格与百姓利益密切相关,需要审慎、认真对待。当前蔬菜市场调控的总体方向应该是在保持价格的基本稳定,政策调控的着力点要放在调动和保护菜农的生产积极性和增加供给上。既要防范蔬菜价格不合理的急剧上升,因为损害消费者的利益,最终也会损害生产者的利益;同时也要避免打压蔬菜价格的合理上升,如果伤害了菜农利益,就会伤害产业的根本,最后消费者同样也会受伤害。从长远角度看,理想的菜价水平虽然是各方博弈的结果,但肯定是市场的理性选择,是各个环节的利益平衡,既要菜农有生产安全优质蔬菜的积极性,大部分消费者在经济和心理上也能够承受,蔬菜和其他农产品之间的比价比较合理,蔬菜的总体价格还要相对稳定。当然,这是一个动态平衡的过程,生产者的积极性,消费者的承受力,都会随着经济的发展变化而变化,比价的合理和价格的稳定,也是一个相对的问题。这些都要求我们必须切实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大战略大思维,统筹城乡两个“市场”,兼顾城乡两个“民生”,促进蔬菜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