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齿轮厂:人民心中永不消失的铁打营盘--铁道兵【转载】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3/29 00:57:21
  人民心中永不消失的铁打营盘--铁道兵【转载】

    
   常言道“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意思是:军队组织相对而言是一个恒久存在、稳定牢固、钢铁铸就的“营盘”。服务于这个组织的人员则是时间短暂、流动更替、不断变化的。然而在人民解放军的历史上却有这么一支部队的“营盘”消失了,她就是我军历史上曾经存在过的一个主要兵种--铁道兵,也是具有中国特色、当时世界范围内独一无二的一个专业兵种。
  近期媒体报道,将在四川省乐山市建立铁道兵博物馆,计划三年建成,2010年7月1日成昆铁路通车40周年纪念日开馆。馆名己由原铁道兵的老首长吕正操将军题写。铁道兵博物馆的建成,将是我国唯一反映铁道兵历史和战斗历程的主题博物馆,也是我军继北京航空博物馆,青岛海军博物馆之后的第三个军兵种博物馆。
  建立“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博物馆”,是不少早以化军为民“老铁”们的梦想。今天得以实现,充分说明了党和国家没有忘记铁道兵的历史功绩,军队没有忘记曾是我们队伍中一支重要力量的“铁军”劲旅战友们,人民群众没有忘记铁道兵这些想起就令人心痛伤感的“埋头苦干、流血流汗、无私奉献、集体复转、毫无抱怨”的子弟兵们。
  铁道兵部队从1948年正式诞生,到1983年撤销建制,整体移交地方,并入铁道部的35年间,为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援越抗美和祖国铁路大动脉建设立下了不朽的功绩,人民永远不会忘记。
  一、 铁道兵部队的前世今生
  (一) 铁道兵的起源、编制体制和发展变化
  1、铁道兵起源于1946年的东北战场。当时,东北民主联军根据战争形势的发展,为维护铁路交通秩序,保证铁路畅通无阻,集中各地的武装护路部队并吸收地方铁路工人参加,建立了第一支铁道部队,称护路军。1946年6月正式成立了东北民主联军铁道司今部,相继组建了护路军第1团,驻绥化;第2团,驻牡丹江;第3团,驻哈尔滨。同时将回民支队转隶铁道司令部建制序列。1946年12月铁道司令部改称护路军司令部,下辖东满、西满两个护路军司令部,7个步兵团,1个回民支队,1个装甲列车大队。1947年10月后又分别成立了中部和南满护路军两个司令部,总兵力达8500多人,维护着东北地区约5000公里铁路安全。
  1948年1月东北民主联军改称东北人民解放军,联军总部改为东北军区兼东北野战军领导机关。7月,护路军改称铁道纵队(对外称铁路修复工程局),下辖4个支队,兵力17000多人。8月,东北军区和东北野战军分置成两个单独的领导机关,铁道纵队隶属东北野战军建制序列。
  2、铁道兵的编制体制形成于1949年上半年。1949年春,全军先后按照中央军委1948年11月1日和1949年1月15日的决定,进行整编。各野战军番号按序数排列,东北野战军改称第4野战军。5月16日,中央军委发布命令,将原属第4野战军建制的铁道纵队扩建为铁道兵团,直属解放军总部,实施垂直领导、直接指挥。从此,铁道兵作为一个独立的兵种在人民解放军建制体制中真正形成了。至1950年5月,铁道兵团下辖第1、2、3、4、6共五个支队。
  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7月份后铁道兵团所辖的5个支队整编成第1、2、3铁路工程师和一个直属桥梁团。1950年11月,3个铁路工程师和直属桥梁团陆续入朝参战。1951年1月,转隶中国人民志愿军建制。1951年6月,先期入朝的铁路工程师改称铁道工程师。
  1952年1月起,全军国内部队进行精简整编,先后将一些野战部队和少量地方部队组编为铁路工程师和农业师。之后,又将一些农业师改编为铁路工程师。1953年1月后入朝的铁路工程师也改称志愿军铁道工程师。根据朝鲜战场形势,从1953年1月至1955年2月间,国内又有7个铁道工程师赴朝轮战。朝鲜战争期间,中国人民志愿军最多时有10个铁道工程师战斗在钢铁运输线上。
  3、铁道兵的发展变化过程。1953年9月9日,中央军委发布整编命令:“志愿军在朝鲜的6个铁道工程师,正式划归军委系统,与铁道兵团现有的4个师、1个独立团,统一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1953年10月10日,中央军委发布组建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的命令。1954年3月5日,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领导机构,以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团机关为基础,在北京正式成立。王震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铁道兵下辖10个铁道兵师(第1、2、3、4、5、6、7、9、10、11师)。
  1956年8月24日,根据国家铁路建设发展需要和铁道兵部队组织指挥体系变化要求,国防部批准铁道兵组建两个铁道兵军。1956年9月1日铁道兵第1军正式组建,下辖铁道兵第2师、第7师、第11师和独立桥梁团;1956年11月开始组建铁道兵第2军,拟下辖铁道兵第1师、第5师、第6师,1957年4月6日国防部取消组建铁道兵第2军计划。1958年10月撤销铁道兵第1军番号。
  1958年10月,以铁道兵第1军机关、直属队和独立桥梁团为基础,组建铁道兵第8师。至1959年铁道兵下辖11个建制师(第1、2、3、4、5、6、7、8、9、10、11师)。
  1964年9月,根据国家“三线”建设的需要,为加速国防工程和西南铁路大通道的修建,中央军委批准铁道兵扩编。10月份,先后组建了铁道兵第12师和铁道兵第13师;1965年,根据修建北京地铁和援越抗美铁路抢修等任务,7月26日,总参谋部批准组建铁道兵第14师;1969年3月,又组建了铁道兵第15师。至1969年铁道兵下辖15个建制师、3个直属团等部队。
  1975年,军委扩大会议后,全军部队进行整顿和精简整编。1976年1月,铁道兵第12师和第15师转隶基建工程兵建制。1979年7月撤销铁道兵第13师建制(部队并入铁11师)。至1980年,铁道兵已减少3个建制师,还辖有12个建制师(第1、2、3、4、5、6、7、8、9、10、11、14师)。
  1980年8月15日,中共中央批转中央军委《关于军队精简整编的方案》,全军进行压缩编制、减少员额、精简机关、改革体制编制的整编工作。1981年2月撤销铁道兵第14师建制(部队并入铁8师;师机关和直属队与沈阳军区部队、工程兵建筑部队合编组成守备12师)。3月撤销铁道兵第6师建制(部队并入铁5师)。至1981年4月,铁道兵还辖有10个建制师(第1、2、3、4、5、7、8、9、10、11师)。
  1982年9月15日,中央军委下达《关于全军体制改革精简整编方案》,将军委炮兵、装甲兵、工程兵机关,分别改为总参谋部炮兵部、装甲兵部、工程兵部;将军委铁道兵整体移交地方,并入铁道部;撤销基建工程兵。1984年1月,铁道兵正式脱离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制序列,改归地方建制。铁道兵领导机关主体改为铁道部工程指挥部,1989年7月改制,称中国铁道建筑总公司,归属国务院国资委;10个铁道兵师改组为铁道部11至20工程局,企业改制后,改称中铁第11至20工程局集团公司,隶属中国铁道建筑总公司。
  (二)铁道兵调整改革方案的几次变化与确定
   从1975年至1981年,围绕铁道兵是否在解放军序列中保留的问题,经过许多争论和反复变化,始终未能确定。1981年6月,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华国锋辞去党中央主席和中央军委主席职务。胡耀邦当选为中央委员会主席,邓小平当选为中央军委主席。根据国际形势发展和国民经济调整情况,为加速我军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党中央和中央军委决定对军队编制体制进行大的调整改革。1982年9月15日,中央军委下达军队体制改革精简整编方案,最终确定了铁道兵改归地方建制的决心和行动。而在此之前,几次对铁道兵调整改革的方案,都因各种因素影响,没有达到目标。
  第一次,1975年军委扩大会议后,初步拟定铁道兵“减人、改体制、不吃军费”。即,拟定员额14万人,不超编;指挥体制改由国务院和中央军委双重领导,人员编制不计入军事实力;部队经费由国家铁路建设工程费拨付,不占用国防费。但是铁道兵党委在讨论这一方案时,对工程技术业务受铁道部指导,工程计划、机械设备、材料供应、财务管理等均由铁道部统一归口的问题,绝大多数同志表示不同意归口铁道部。加之,1976年初,“四人帮”大搞反击右倾翻案风,严重干扰了1975年军委扩大会议精神的落实,致使铁道兵调整改革方案没有下文。部队的精简,仅仅是在1976年1月将铁道兵12师和15师转隶基建工程兵建制。铁道兵减了人,而基建工程兵却增了人,全军总量未减少。
  第二次,1978年10月,国务院和中央军委决定,铁道兵仍属军队建制,但不占用军费。铁道兵所需经费,计划单列,由国家铁路建设工程费核销。从1979年起,铁道兵所需经费由国家计划内铁路建设工程费拨付。不足时,“找米下锅”――担负计划外铁路建设“挣钱”。还不足时,由军费“差额拨款”。担负作战任务时,所需经费从国家补充军队的“作战费”中列支(1979年铁道兵1师和2师参加了对越自卫还击战)。到1981年,铁道兵实现了经费全部自给,并略有节余,“自负盈亏”的目标基本实现。此后,军费不再包括铁道兵开支。铁道兵这种“军民结合”体制模式,只是对1975年方案作了个别调整,还是存在许多不足和欠缺。“管人(算军事实力),不管事、不管钱”的现状,在当时的情况下,也是无奈之策。部队的精简,只是在1979年撤销了铁道兵13师。
  第三次,1980年8月后,全军进行新一轮精简整编。铁道兵仅仅实施了“减庙减和尚”的方案,压缩编制、减少员额、精简机关。到1981年上半年,撤销了3个军级规格的“方向指挥部”(即一、二、三铁工指),撤销了铁道兵6师和14师。其余10个建制师,均由5团制改为4团制(撤销9个建制团,1个团转隶铁道兵司令部直属)。
  第四次,1981年6月,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后,新任中央军委主席邓小平对军队精简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10月30日,杨尚昆在驻京部队军以上干部会议上传达了邓小平关于部队精简的指示,要求各大单位认真组织讨论,统一思想认识,提出各大单位的精简计划。铁道兵在组织讨论中一致认为,根据铁道兵战时和平时担负的任务,这个兵种应予保留,不宜撤销。但是要减人,队伍要精干,编制要合理;同时,也提出了铁道兵与铁路工程局合并的方案。建议合并的队伍仍称铁道兵,属军队序列,不占军队编制,按“不计军队员额的编外定编单位”对待。不吃军费,独立核算,自负盈亏。但是,牵扯到一系列具体问题如何解决和协调,双方怎么合并,是一方工改兵,还是另一方兵改工,未能拿出一个妥善的解决方案,最后暂时搁置。
  第五次,1982年,党中央和中央军委决定对军队编制体制进行调整改革。精简整编的四项原则是:精兵、合成、平战结合、提高技能。4月9日,国务院办公厅、中央军委办公厅通知:“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决定撤销铁道兵建制,把铁道兵并入铁道部。”7月4日,邓小平在军委座谈会上指出,军队体制改革方面,一是提高工作效率,军队就是要提高战斗力;二是有利于选拔人才。过去那样臃肿,根本无法培养人才、选拔人才。9月15日,中央军委下达《关于全军体制改革精简整编方案》,确定将铁道兵改归地方建制,并入铁道部。12月6日,国务院、中央军委正式下达关于铁道兵并入铁道部的决定。从此,铁道兵这个具有中国特色、当时世界范围内独一无二的兵种,走完了35年的历程,将向八一军旗告别,脱离解放军序列。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说法,这叫“拆庙赶和尚”,化军为民,平战结合。最后,铁道兵仅有10多个零散单位(学校、农副业生产基地、仓库、工厂等)和20多个团级单位的干休所,计有一、两万名官兵(还有一大批离休干部)留在了解放军的队伍里,分别归属总政、总后管辖或纳入各省军区(卫戍区、警备区)系统管理。
  (三)铁道兵改归地方后的体制和基本情况。
  1984年1月1日,铁道兵正式隶属铁道部序列,改称铁道部工程指挥部。1989年7月改制后,称中国铁道建筑总公司。1999年脱离铁道部序列,转为中央企业工委管辖。2001年归属国务院国资委序列,现为国资委管理的国有大型综合建筑企业集团,下辖中铁11至25工程局集团有限
  公司(第21至25工程局集团公司,是2004年2月后企业资产重组成立的新单位,不是铁道兵师整体移交时改组的工程局)、4个铁道勘探研究设计院等27个单位,现有职工23万多人。原10个铁道兵师改组为铁道部第11至20工程局,2001年企业体制改革后,各工程局重组成集团有限公司,具体是:
  铁道兵1师,改为铁道部第11工程局,现称中铁第11工程局集团有限公司,局总部驻址,湖北省武汉市丁字桥路103号
  铁道兵2师,改为铁道部第12工程局,现称中铁第12工程局集团有限公司,局总部驻址,山西省太原市西矿街130号
  铁道兵3师,改为铁道部第13工程局,现称中铁第13工程局集团有限公司,局总部驻址,吉林省长春市岭东路188号
  铁道兵4师,改为铁道部第14工程局,现称中铁第14工程局集团有限公司,局总部驻址,山东省济南市和平路1号
  铁道兵5师,改为铁道部第15工程局,现称中铁第15工程局集团有限公司,局总部驻址,河南省洛阳市四通路2号
  铁道兵11师,改为铁道部第16工程局,现称中铁第16工程局集团有限公司,局总部驻址,北京市朝阳区东坝
  铁道兵7师,改为铁道部第17工程局,现称中铁第17工程局集团有限公司,局总部驻址,山西省太原市平阳路266号
  铁道兵8师,改为铁道部第18工程局,现称中铁第18工程局集团有限公司,局总部驻址,天津市河西区柳林
  铁道兵9师,改为铁道部第19工程局,现称中铁第19工程局集团有限公司,局总部驻址,辽宁省辽阳市胜利路16号
  铁道兵10师,改为铁道部第20工程局,现称中铁第20工程局集团有限公司,局总部驻址,原驻陕西省咸阳市杜家堡,2004年搬迁到西安市太华北路89号
    二、铁道兵部队的烽火岁月
   “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
  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10月8日,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毛泽东发布命令:“为了援助朝鲜人民解放战争,反对美帝国主义及其走狗们的进攻,借以保卫朝鲜人民、中国人民及东方各国人民的利益,着中国人民志愿军迅即向朝鲜境内出动,协同朝鲜同志向侵略者作战并争取光荣的胜利。”中国人民志愿军受令后,代表中国人民的伟大意志,于10月19日跨过鸭绿江,开赴朝鲜,同朝鲜人民一起向侵略者作战。
  “背上了行装扛起枪,雄壮的队伍浩浩荡荡……”
  铁道兵团部队从11月开始,陆续入朝执行战区铁路保障任务。并于1951年1月转隶中国人民志愿军建制。战争初期,志愿军铁道部队面临着十分严峻的战场环境。对被炸铁路的抢修要在美国空军的严重威胁下进行,当时是,“地上没有高炮防卫,天上没有飞机掩护”。        从1950年11月至1953年7月停战的33个月中,敌人集中空军70%左右的兵力,对我铁路交通线反复进行狂轰滥炸。1951年7月后,侵朝美军为了取得军事和停战谈判的有利地位,在向我发动“夏季攻势”的同时,从8月中旬开始,以大量航空兵对朝鲜北部铁路干线及交通枢纽实施了历时将近一年的“绞杀战”,妄图切断我后方交通运输线,分割我前后方,窒息我作战力量。         1951年8月为第一阶段,敌趁朝鲜雨季洪水成灾之际,对铁路桥梁及其后方设施实施反复轰炸;9至12月为第二阶段,敌对铁路枢纽新安州、西浦、价川“三角地区”,实施重点轰炸;1952年1至6月为第三阶段,敌由重点轰炸改为实施机动的重点突击与轰炸铁路线两端。为了粉碎敌人“绞杀战”,志愿军与朝鲜人民军一起,在朝鲜人民大力支援下,进行了艰苦的卓有成效的斗争。在此期间我志愿军逐步加强后方的对空防御,加强了对交通运输线的抢修措施和物资的抢运措施。        1951年9月,年轻的志愿军空军航空兵投入反“绞杀战”作战,在清川江以北上空对我后方实施掩护。同时,高射炮兵、铁道兵、工兵和汽车运输部队及后方各级指挥也得到了加强。至1952年3月,陆续入朝的铁道工程师已达7个(铁1、2、3、4、5、9、11师)。铁道兵在其他部队有力配合下,粉碎了“绞杀战”,在前后方之间形成了一条“打不烂、炸不断的钢铁运输线”。1953年1月至8月这段时间,有10个铁道工程师在朝鲜浴血奋战(铁1、2、3、4、5、6、7、9、10、11师)。至1955年2月,铁道兵第9师最后撤离朝鲜回国,铁道兵部队在4年3个月的烽火连天战场上,做出了巨大贡献,付出了重大牺牲。共计抢修、抢建、复旧铁路桥、隧、站、电、线有:正桥2294座次,延长129公里;便桥便线128公里;线路14691处次,延长1003公里;隧道122座次;车站3648座次,延长161公里;铁路电话线路20994条公里;新建铁路213公里。
  1965年,我国应以胡志明为首的越南政府要求,决定向越南派出防空、工程、铁道、后勤保障等支援部队。根据4月27日两国政府签订的《关于修建铁路和提供运输设备器材的议定书》,铁道兵奉命以铁2师、铁13师为主,分别组成了援越工程部队第一支队和第二支队,于10月赴越。越战期间,虽然越南北方主要铁路枢纽和战略要点的对空防御,成三线拦阻的战役布势。越南高炮部队在第一线,中国高炮部队在第二线,苏联防空军地空导弹部队在第三线。但是,面对强大的美国空中力量高强度、高烈度的“地毯式轰炸”和精确制导炸弹攻击,我铁道兵部队还是顶着巨大的空中压力,面临严峻的施工环境。第一支队在抢修越池大桥时,突然遭到突破我防空火网的美国空军几十架飞机的轰炸扫射,30多人伤亡。但是,广大指战员在配属的地面防空火力掩护下,坚持抢修,没有停工,争时间、抢速度完成桥梁修复任务,及时保障了作战物资的前送。在保卫谅山铁路咽喉的抢修任务中,铁道兵经过14个小时的冒死奋战,排除了美国空军投下的所有定时炸弹,保证了谅山铁路枢纽的顺利施工。          截止1970年7月,我国援越部队全部撤离回国,铁道兵部队先后有铁1师、铁2师、铁3师、铁12师、铁13师赴越轮战。完成抢修桥梁181座次,车站379站次,线路690处次,保证了越南北方运输线的畅通,并使越南人民军得以抽出大批部队到越南南方作战,加速了战争的进程,为越南人民立下了丰功伟绩。
  1962年对印自卫反击战,铁道兵第5师24团从中尼公路施工现场紧急赶往藏南地区。部队分别于10月30日和11月7日抵达战区,立即投入抢修中印边境错那至达旺的急造公路(也称急造军路),保障了第二阶段反击作战部队和武器装备的前出展开,为我军取得第二阶段反击作战胜利创造了条件。战后,西藏军区首长高度赞扬:“这次自卫反击战的胜利与铁道兵的同志们及时抢修战区公路是分不开的。”
  1979年对越自卫反击战,铁道兵第1师2团及5团4营与第2师8团、10团的部队,分别担负开远至河口220公里、长塘至凭祥262公里的铁路保障任务,实施铁路抢修和铁路遮断的战斗行动,保证了两个方向作战部队的进攻和后撤防御任务的完成。
    三、铁道兵部队的建设功绩 
    “……劈开高山填大海,要让锦绣河山铺上铁路网。今日汗水洒下地,明朝鲜花齐开放。同志们迈开大步朝前走,铁道兵战士志在四方。”
  一首旋律优美动听、抒情豪迈的歌曲《铁道兵战士志在四方》,1964年参加全军文艺会演之后,就迅速传遍了军营。一次,周总理在接见铁道兵部队代表时,问大家会不会唱《铁道兵战士志在四方》,并与在场的同志们一块放声高唱。过后,铁道兵党委专门发出通知,在全兵种学唱这首歌。
  正像歌中那样,“要让锦绣河山铺上铁路网”,铁道兵组建35年,承担和参加了52项铁路工程,为国家修建了12590多公里的铁路,约占全国同期新建铁路总里程的三分之一,支撑起了我国铁路的基本框架,形成了四通八达的铁路网,为国民经济发展和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基础。同时,铁道兵还参加了北京地铁的修建。与其他部队一道承担了“引滦入津”的艰巨工程。为党和人民立下了汗马功劳。
   (一)主要干线铁路
   1、黎湛铁路(广西黎塘-广东湛江):全长315.6公里。1954年9月25日开工,1955年7月1日通车。铁道兵第1、2、4、6、10、11师和独立桥梁团参加施工。
  2、鹰厦铁路(江西鹰潭-福建厦门):全长697.7公里。1955年2月2日正式开工,1956年12月9日通车。1954年第四季度,铁道兵第3、5、7师进入施工准备,保证了按时开工。1955年4月下旬至5月底,铁道兵第1、2、10、11师陆续移师鹰厦铁路。9月,铁道兵第6师加入施工。10月,独立桥梁团也赶来参战。
  3、包兰铁路(内蒙包头-甘肃兰州):全长990公里。1957年3月开工,1958年8月1日通车。东段,包头至银川527公里,其中,包头至公庙子90公里由铁道部第3工程局修建。公庙子至银川437公里由铁道兵第1军带2师、7师和9师及独立桥梁团修建;西段,银川至兰州463公里由铁道部第1工程局修建。
  4、贵昆铁路(贵州贵阳-云南昆明):全长620.7公里。1958年开工,1961年缓建,1964年复建,1966年3月通车。铁道兵第1、5、6、7师参加施工,步兵第115团、步兵第125团和云南省军区公安内卫2团配属施工。
  5、成昆铁路(四川成都-云南昆明):全长1083.3公里。1964年第四季度开工,1970年7月1日通车。铁道兵第1、8、10师、独立机械团、汽车团于1964年底前陆续进入施工地区,立即投入施工。1965年底,铁道兵第5、7师由贵昆铁路转入成昆铁路施工。
  参加成昆铁路修建的还有铁道部第2工程局全部和第4工程局、大桥工程局、通信信号公司及成都铁路局、昆明铁路局5家单位部分人员。
  成昆铁路的修建,曾经几上几下。从1958年开工,至1962年仅修通成都至青龙场61.5公里。1964年8月,中央作出加快内地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战略决策。毛主席发出“成昆线要快修”的指示,国务院、中央军委采取了一系列加快成昆铁路建设的重大措施,从而推动了工程的恢复上马,快速进入全线施工阶段。
  6、嫩林铁路(大兴安岭嫩江-古莲):全长697公里。1964年8月开工,1972年8月通车。铁道兵第3、6、9师参加了施工。
  7、京原铁路(北京石景山南站-山西原平):全长418公里。1965年11月开工,1971年10月通车。1965年6月铁道兵第4师和13师各二个团进行前期施工。1965年6月,铁道兵第13师奉命援越。7月26日,总参批准组建铁道兵第14师,接替第13师的施工任务。1967年春,铁4师和铁14师全部兵力投入施工。
  8、襄渝铁路(湖北襄樊-重庆):全长915.6公里。东、西两段分别于1968年4月和1969年开工;中段于1970年第一季度开工。1973年10月1日通车。铁道兵第1、2、5、6、7、10、13、14师,共计8个师又2个独立团陆续进入现场投入施工。铁道部大桥工程局、电气化工程局参加了施工。另有川、陕、鄂三省的大批民兵、民工和学生也参加了施工。全线施工高峰时达到80多万人,号称“百万大战襄渝线,三兵(铁兵、民兵、学兵)齐闹秦巴山”。
  9、青藏铁路一期工程(青海西宁-格尔木):全长834.5公里。1959年2月11日,奉中央军委的命令,铁道兵第10师首次开赴雪域高原,担负了泉吉至格尔木170公里施工的任务。并配合科研单位在风火山进行永冻层路基科学实验,为后期工程的施工做准备。随之而来的3年自然灾害,迫使已经完成全线初测的青藏线停止建设。1960年12月部队停止施工,工程正式下马。1962年12月,铁道兵第10师第二次上青藏线,担负海晏至克土段施工,1964年9月完成任务。          1973年,毛主席会见尼泊尔国王比兰德拉时说:“青藏铁路修不通,我睡不着觉。”1974年,全国1700多名科技人员汇聚青海,展开进藏铁路“科技大会战”。6月7日,铁道兵第10师第三次挥师青藏高原。1975年3月,铁道兵第7师及独立汽车团、机械团也上了青藏线。然而,文革10年浩劫己使国民经济到了崩溃的边缘,修建这一工程国力无法承受。加上三大世界性技术难题难以解决,1977年11月28日,铁道部和铁道兵联合向党中央、中央军委报告,建议青藏线停建。至1979年8月间,铁道兵7师完成了西段铺轨到格尔木的计划,青藏铁路西宁至格尔木段最终艰难建成。1983年,邓小平在听取西藏交通发展的汇报后说:“看来还得修青藏铁路。”1984年5月,青藏铁路一期工程正式交付运营。 
   10、南疆铁路一期工程(新疆吐鲁番-库尔勒):全长495公里。1974年4月开工,1979年11月通车,1984年正式交付运营。铁道兵第5师、6师和4师19团、20团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铁路工程纵队4个工程团参加了施工。
    (二)国防科研生产专线铁路
   一是酒泉卫星发射基地进出专用线,至“东风”。1958年2月开工,1960年1月通车。(铁路里程和起点略)
  二是新疆核武器试验基地进出专用线,至“马兰”。(铁路里程和起点略)
  三是甘肃矿区进出专用线,至404厂。也可以称为我国最早的经济特区,而且是对外封闭的“国防经济特区”,不是现在深圳、珠海那样的对外开放经济特区。(铁路里程和起点略)
  四是青海矿区进出专用线,海晏火车站至金银滩221厂(包括金银滩至青海湖边的沙石运输线)。1962年12月开工,1964年9月完工。当年也是对外封闭的“国防经济特区”,现为对外开放的“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研制试验基地”旅游区。
  金银滩(也是西部歌王王洛宾名曲“在那遥远的地方”诞生地)至青海湖边的沙石运输铁路专线,曾载运空军“导弹英雄营”到青海湖边,首次秘密进行了代号为“3069”的从苏联引进的第一种地对空导弹(萨姆-2)的实弹打靶。
  五是四川“九院”(即新221,1967年从青海省海晏搬迁到四川。权当这么称呼吧)进出专用线,至“九院”各所。(铁路里程和起点略)
  六是西昌卫星发射基地进出专用线,至“沙坝沟”。(铁路里程和起点略)
    (三)北京地铁工程和“引滦入津”工程
    铁道兵部队除了承担国家重点铁路建设外,还完成了地方性工程任务。主要有北京地铁工程和保障天津供水的“引滦入津”工程。
  北京地铁工程(北京车站-苹果园):全长29公里。1965年7月开工,1973年4月竣工。铁道兵第12师、15师担负施工任务(两师于1976年1月转隶基建工程兵建制)。
  “引滦入津”工程(河北滦河-天津):引水线路全长234公里。1981年11月,铁道兵第8师和步兵第198师先后进入施工现场,进行前期准备。1982年5月正式开工,1983年9月竣工通水。
    叶剑英元帅曾在纪念铁道兵组建30周年时挥毫题词,高度评价铁道兵英勇顽强、敢打硬仗、不怕困难、争取胜利的战斗作风和革命精神:“逢山凿路,遇水架桥,铁道兵前无险阻;风餐露宿,沐雨栉风,铁道兵前无困难”。
  正是因为有了成昆铁路和襄渝铁路的建设,才使当年国家在中西部腹地的三线建设有了根本的保证。这些铁路将“大三线”地区的上千家大中型国防、钢铁、汽车、机械、化工等支柱产业串连在一起,形成了以重庆为中心的兵器工业基地,其生产能力约占全国的一半;四川、贵州、陕西等地建立的电子工业和核武器科研基地,形成了完整的核工业系统;贵州、陕西、四川和湖北西部等地建立的航空、航天工业基地,船舶工业科研基地,其生产能力占了全国的三分之二。目前我国先进、尖端武器,核工业,宇宙飞船,电子装备生产,发射卫星,研究导弹等基地,大都还是在三线地区(西南和西北地区的川、贵、陕、甘合称为大三线;中部地区和沿海地区的腹地称为小三线)。
  1991年4月,江泽民视察攀枝花钢铁基地、西昌卫星发射基地等当年三线重点工程时讲到:“总的讲,当年党中央和毛主席作出这个战略决策是完全正确的,是很有战略眼光的。”如果没有当年三线建设打下的基础,20世纪末起步的西部大开发,不知比现在要困难多少倍。
   四、铁道兵部队的流血牺牲
   在铁道兵35年的历史上,谱写了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英雄诗篇。有多少干部战士为保家卫国和祖国铁路建设,无私奉献、流血牺牲。铁道兵是人民解放军各军兵种和平时期伤亡比例最高的部队。
  “登高英雄”杨连弟,解放战争时期,曾在修复陇海铁路8号桥过程中,机智勇敢攀上40多米高的桥墩,提前完成修桥任务,荣获“登高英雄”称号。1952年5月15日在朝鲜平安南道抢修清川江大桥时牺牲。志愿军总部为他追记特等功,授予“中国人民志愿军一级英雄”称号。并荣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英雄”称号及金星奖、一级国旗勋章。他生前所在的志愿军铁道工程1师1团1连,被志愿军总部命名为“杨连弟连”。铁道部还把他参与抢修的陇海铁路8号桥命名为“杨连弟大桥”(8号桥在上行线,桥边有纪念碑),并将大桥东边的一个小站定名“杨连弟车站”(在洛阳和三门峡之间,东距洛阳91公里,西距三门峡31公里)。这在我军的历史上,一个军人的名字被中央政府有关部门命名为一座桥名和一座火车站名的情况绝无仅有。天津还建起了“杨连弟纪念馆”,缅怀这位天津人民的子弟。
   在祖国铁路建设中,铁道兵是“逢山开路,遇水架桥”,不畏艰险,不怕牺牲。成昆铁路、襄渝铁路、青藏铁路这些号称“地质博物馆”线路的建设,有多少铁道兵为此献出了生命。铁路沿线那一片片坟茔,就是扛起火车奔跑的“路基”和“钢轨”,是战士们的血肉之躯铺就了钢铁大道。铁道兵10师在青藏铁路(一期工程)关角隧道的施工中,一次大塌方,就将55名官兵的生命夺去。铁道兵7师在襄渝铁路达县(现叫达州市)的蒲家车站(原称长征车站,南距达县24公里)附近的一座高桥架设时,“战斗一号”新式架桥机倾覆,随同一节130吨重的水泥预制梁翻入80多米深的桥底,架桥机上正在作业的19名官兵全部牺牲,惨不忍睹。成昆铁路、襄渝铁路沿线,每隔二、三十公里就有一片墓地(当年一个团就是负责30公里左右的路段施工),那都是修路部队每个团的烈士陵园。
   2006年7月2日《人民日报》“穿越世界屋脊的辉煌”一文中有一组数字,“当年修建青藏公路时,每修1公里就有3名解放军官兵牺牲。修建川藏公路时,有4000多名解放军官兵献身。”
  修铁路比修公路难度更大,隧道、桥梁更多,工程量更大。尤其,当时技术落后,机械化程度低,安全保障措施少。靠广大指战员大锤钢钎、铁锹大镐、风钻矿车等简陋工具,实施“人海战术”施工。在地质构造十分复杂的地区打隧道、架桥梁,塌方、透水、滑坡、泥石流等险情,处处存在,随时发生,防不胜防,人员伤亡率自然十分高。有人算过一笔账,青藏铁路一期工程(834.5公里),铁道兵施工牺牲和高原病死亡加在一起的人数零头,都比2001年至2006年修建青藏铁路二期工程(1142公里)死亡的人多。青藏铁路二期工程,“10多万筑路大军……没有一人因高原病致死”(2006年7月2日人民日报),施工中的工伤死亡数也很少。充分说明了科技进步、设备优良、防范得力、保障到位等措施,对施工安全起到的保证作用和带来的明显效果。
  有公开的统计数字,铁道兵在35年间,共计牺牲8000多人(平均年死亡230多人),其中,朝鲜战场牺牲1136人,伤残2881人;援越抗美牺牲392人,伤残1862人;国内铁路建设牺牲6615人,伤残49987人(数字的准确率不便评说)。从这些数字可以看出,铁道兵部队在和平时期的亡人数,远远超过军委规定的亡人率标准。铁道兵35年的战斗岁月,有多少官兵长眠在祖国大地或异国他乡,有多少官兵身体伤残或丧失健康。这支善打硬仗、能打恶仗、敢打血仗的铁道兵队伍,为党、为国家、为人民付出了巨大牺牲,党和人民心里是清楚的。共和国的旗帜上有铁道兵血染的风采。
  几十年时间,铁道兵部队涌现出一大批英雄模范个人和英雄模范集体,其中,中央军委、国防部和志愿军总部命名的有:
   英雄模范个人(荣誉称号)
    登高英雄、志愿军一级英雄 杨连弟(志愿军铁道工程1师1团1连副连长)
  硬骨头战士 张春玉(铁道兵3师13团16连副班长)
  雷锋式好干部 梁忠孟(铁道兵10师48团副团长)
    英雄模范集体(荣誉称号)
    杨连弟连(志愿军铁道工程1师1团1连)
  抗洪抢修模范连(铁道兵1师4团1连;1975年河南抗洪救灾)
  抗震救灾抢修突击连(铁道兵11师53团12连;1976年唐山抗震救灾)
  抗震救灾抢修先锋连(铁道兵14师68团7连;1976年唐山抗震救灾)
  “铁道兵战士志在四方”,铁道兵战士的英名流芳百世,铁道兵烈士的英魂也遍布祖国四面八方。
    五、铁道兵撤编的因果探究
   铁道兵――
  《现代汉语辞典》解释为:“担负铁道保障任务的兵种。通常由桥梁、隧道、线路等各种专业部队组成。也称这一兵种的士兵。”
  《辞海》解释为:“工程技术兵种,担负铁路保障任务。通常由桥梁、隧道、线路和其他专业部(分)队组成。在合同作战中,主要是以各
  种抢修手段快速修复被破坏的铁路和抢建新铁路,保障军队机动和作战物资输送。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是铁路保障的骨干力量,战时在其他兵(军)种、铁路工人、民兵、人民群众的密切配合下,遂行铁路保障任务,平时参加铁路建设和国防工程施工。”
  铁道兵撤销建制,移交地方已经20多年了。当时确定撤销这一兵种的决策,有不少人不理解,想不通。但是,党中央、中央军委决定了,铁道兵广大指战员坚决服从命令,听从指挥,顾大局,识大体,顺利完成移交改编任务。但是,撤销铁道兵建制,除了军队建设大局需要和精简整编要求外,似乎还有一些说不清的因素(瞎琢磨的,别当真)。
       一是铁道兵组建时间短、成份杂,部队构成乱,缺少历史根基,撤销必然首当其冲。         铁道兵部队是建国前后陆续组建起来的,各师团基本都是由多个部队凑到一块的。有些团是成建制改编,有些团则是三、四家单位组合,有些团含有投诚起义部队的成份,还有个别团的前身是由“三军联合”而成,有正规部队,有地方县大队,有铁路工人团体。部队的构成五花八门,山头主义、本位主义的问题显而易见。按照我军精简整编的传统原则,即,留血脉清晰、血统纯正的部队,撤多次合编、成份繁杂的“混血”部队。铁道兵部队缺乏历史根基,组织体制变化大,内部构成散乱,编制系统复杂,没有一个师有整体清晰的历史沿革脉络。就连铁道兵首任司令员兼政委王震对这支部队去留也莫衷一是。如果你把步兵4师11团和步兵139师(现为旅)撤销了,“王胡子”不拿拐杖抽你,也得骂你个“狗头喷血”。因为那是我党、我军红军部队的底子,又是历史上有名的南泥湾大生产运动功臣359旅后代,还是自己倾注心血的劲旅。如今这两支部队,一个是驻守新疆的摩托化步兵团,全军第二批应急机动作战部队之一。一个是驻守关中的机械化步兵旅,中央军委的战略预备队;退一步讲,就是你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1师这些“庄稼兵”、“农民工”队伍的编制撤销了,王副主席也会不高兴的。然而,撤销铁道兵毕竟不是自己的“亲骨肉”,感情上就淡多了。另外,也没有多少历史根基,撤销必然是首当其冲。
   二是铁道兵属“劳动密集型”部队,不是“技术密集型”,更不是“知识密集型”的部队,撤销当属无关紧要。          铁道兵主要是靠劳动力来完成工作任务,对人员的基本要求不高,不少业务项目他人可以替代。从某种意义讲,部队属“劳动密集型”群体,不像第二炮兵要靠技术吃饭,缺乏高技术能力的无法替代他人职能,更不像航天兵要靠知识生存,不具备高技术知识的人,难以胜任工作要求。而铁道兵不论在战时,还是在平时,绝大多数情况下,工作业务可以相互替代。专业技术内容,属军地通用、军民兼容的“军地两用人才”型。所以,“多你初一,少你也十五”,撤销建制当属无关紧要。后来,当给邓小平汇报,撤销铁道兵打仗时怎么办?邓小平指出,打起仗来铁道部就是铁道兵。
    三是铁道兵不是自己“起家”的队伍,缺乏深厚的感情,撤销当然与已无关。          铁道兵部队中,既没有老一辈亲手缔造的部队,也没有长期精心培育的部队。没有感情基础,自然没有人关心。不像有些部队,是由老一辈拉起来的队伍,老领导对老部队感情深,很关心,谁要打老部队的主意,肯定行不通。如,1985年精简整编期间发生的一例。步兵62师要改为守备师,其中184团是彭雪枫的老部队,一些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得知后指出:“彭雪枫的部队怎么能改为地方部队?”这些“老家伙”们发火了,旃坛寺的“小家伙”们慌神了,赶紧上报,作了变动。国庆过后,一份特急机要电报从京城同时发到了金城八里窑和陈仓“二康医院”。把184团留在野战部队内,转隶63师建制(1994年不再执行步兵团编制,改为特种大队编制。1996年63师改编为武警部队后,184团转隶兰州军区直属),换成63师189团跟着62师去宁夏贺兰山当守备部队。几年后撤销了守备部队,189团也就没有了。1993年7月,江泽民到21集团军视察工作,闲暇时提及自己的叔父曾在新四军部队牺牲了,后来了解到所在部队是解放后的63师189团,本来想去看看,去年得知该团改成守备部队后又撤销了,现在也没办法去看看了。在座的军内外领导听了后都沉默了……。假如1985年时他就到了北京中南海,而想去189团看看,那么会是一种什么样的结果呢?
    四是铁道兵部队“庄稼兵”多,“子弟兵”少,部队撤销了“庄稼兵”回乡种庄稼,而不影响“子弟兵”另奔前程,撤销与否漠不关心。         铁道兵是吃苦受累、流血流汗的“苦命”部队,有几个高干子弟愿意去受罪?所以,部队的撤销,对他们和利益链接体,不构成影响,“子弟兵”们在哪都是“星星还是那个星星,月亮还是那个月亮”。没有哪拨人会为了子弟的出路,去阻止撤销铁道兵方案的实施,去干扰党中央和中央军委的战略部署,去影响决策者的坚强决心。
   五是老一辈对撤销铁道兵的关心重视程度,没有后来对撤销大军区的关心程度高,撤销铁道兵自然阻力小、变数少。         1985年大裁军,要撤销四个大军区,撤谁留谁十分复杂,不少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关心有加。在撤销昆明军区,还是撤销成都军区的选择上,反复斟酌,难以定论。不少老同志力主留成都军区,撤昆明军区。6月,在北京召开的军委扩大会议讨论通过了《军队体制改革精简整编方案》,最终拍板定下来,留成都军区。一些老同志连夜告诉成都军区领导这个好消息。后来,在总参下达的昆明军区与成都军区交接指挥权的指示中,还出现了“昆明军区于7月30日24时结束对所属部队的指挥,成都军区于8月1日零时接替对昆明军区部队的指挥。”的疏漏。幸亏那年7月31日这一天没有发生战争,不然部队整整一天没有上级指挥,群龙无首,后果可想而知,真是吓出人们一身冷汗。
    六是铁道兵是一个保障性兵种,编制体制是独立垂直的指挥体系,“拆庙”必然“赶和尚”,撤销“城门”肯定“殃及池鱼”。          铁道兵不像炮兵、工程兵、装甲兵,人家的部队是合成军团的组成部分,“拆了大庙小庙在,和尚一个都不少”,兵在“营盘”就不会消失。铁道兵吃亏就在“垂直领导”,独立成军,未融入诸军兵种合成队伍中。一损具损,殃及部属,谁也跑不掉。就连铁道兵8师已知要撤销,还坚持在“引滦入津”工地上,流血流汗,拼命苦干,一直干到1983年9月完工通水。既让领导机关感动,也让天津人民心酸。军地极力向军委建议留下一个铁道兵8师,给铁道兵留点“种子”。但是,“一个师也不留”的决定,就是“军令如山倒”,谁也无力逆转。时任天津市长的李瑞环热情欢迎铁道兵8师落户天津,批土地盖房子,随军家属的户口全部迁入天津市。
   七是铁道兵“出身寒门”,忠厚老实,忍辱负重,不像“爱哭的孩子多吃奶”的部队难应付,撤销自然好做工作、麻烦少。           铁道兵部队的历史不长,组成部分都是二三流部队合编。不像红军部队历史悠久,不像王牌部队战功卓著,不像“嫡系”部队靠山强大,不像“捣蛋”部队“多事难缠”。所以,上级要撤编也是“逆来顺受”,“不哭不闹”,乖巧听话,“卷铺盖走人”。不像有些部队,上级要整编就到处“哭穷”,强调客观,四处活动,找“挡箭牌”,“拉大旗做虎皮”,“闹而忧则仕”。如,1992年6月,中央军委将某兵团级军区降格为正军级,10月份又恢复原样,而且该军区还“赚”了,军政一把手还高定为副大军区级。而铁道兵这个具有中国特色、当时世界范围独一无二的兵种,能“翻身”吗?能“重出江湖”吗?能像县(市、区)人民武装部改归地方建制10年后,又重返军队序列吗?
  如今中国铁道建筑总公司这种体制形式,由国务院国资委直接管理,“计划单列”,有利于今后形势变化的需要。一旦爆发战争,中国铁道建筑总公司“摇身一变”,就是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部队,再与其他部队一道为国效力,为人民再立新功。
  
  铁道兵离开我们已经20多年了,这支英雄部队的“老铁”们,不少已是年过花甲,一些更是进入古稀之年,常常能听到他们的声音:我们的老部队在哪里,老战友在何方,回“娘家”怎么走,长眠的战友魂归何处……
  这支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忍耐,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特别听指挥,特别守纪律,特别顾大局,特别识大体的英雄部队,长期以来没有人去宣传,没有人去纪念,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
  1998年7月,江泽民视察南疆铁路工地,对列队欢迎的中铁15局工人们亲切问候说:“你们辛苦啦!”,大家士气高昂地齐声回答:“为人民服务”,江总书记看到这种情景,高兴地竖起大拇指,大声说:“你们还是铁道兵”。
  多年来,反映铁道兵战斗生活的文艺作品少之又少,能看到只有1974年拍摄的电影《激战无名川》,反映志愿军铁道兵的故事;2005年出品的22集电视剧《铁色高原》,反映铁道兵修建成昆铁路这一悲壮历史的故事。另外,听说10年前西安一些参加过襄渝铁路施工的人们(均是1969年和1970年毕业的中学生),自筹资金拍摄了一部电视片《三线学兵连》,反映他们当年跟着铁道兵一块修铁路的学兵生活和难忘的岁月。除此之外再没有见到和听到有什么反映铁道兵生活的影视作品了,确实令人遗憾和失望。
  电视剧《铁色高原》在央视播出前,有媒体采访善演军中硬汉的剧中主角候勇,他谈到,在接受电视剧《铁色高原》拍摄之前,曾决定不再拍军人戏了,因为他不想被定型,希望尝试不同的角色。然而看了剧本后,就再也放不下了,决定为这部戏重演一回军人。
  “候勇说:……剧本里有个情节特别打动我。在1984年当铁道兵这个兵种集体大转业的时候有这么一个情节,有一面军旗从师长的手里,传给每一个战士,当这个军旗走了一圈再回来的时候,这面军旗能拎出水来,我觉得相当一部分是泪水。”(2005年12月17日文汇报)
  好了,不说啦。让我们也唱唱《铁道兵战士志在四方》这首好听的歌吧……
  “背上行装扛起枪,
  雄壮的队伍浩浩荡荡,
  同志要问我们哪里去,
  我们要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
  离别了天山千里雪,
  但见东海万顷浪。
  才听塞外牛羊叫,
  又闻江南稻花香。
  同志们迈开大步朝前走,
  铁道兵战士志在四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