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彩颜色是指:生生在线:如何做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04:08:21

企业“招工难”、大学生“就业难”,新时代也有“脑体倒挂”

——在新的就业形势下,如何做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

春节过后是众多的大中专毕业生及农民工返城找工作的高峰时期。大学生就业难,在这些年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了。当前,在各地的招聘会现场及劳务市场,有着高学历的大学毕业生不仅找工作难,而且他们对许多企业提供的薪资待遇、工作条件和环境普遍感到不理想。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却是,以农民工为主体的普通工人受到众多企业的欢迎,一些劳动密集型企业为缓解当前“招工难”的状况,提高工人劳动工资和福利待遇,农民工的工资达到、甚至超过提供给大学生的工资,但即使这样,仍有许多企业面临着“招工难”的困境局面。在某些地方和工作单位出现了“脑体倒挂”这一现象,有许多大学生也感慨,有些招聘职位给出的工资水平甚至低于普通劳动工人。每月1500元的管理岗位有众多的大学生争抢,而月工资2000的操作工却未必有人愿意接手。大学生低收入群体的确存在着,不断涌现的众多新词向我们形象地展示着他们的生活——“蚁族”、“考研族”、“考碗族”、“校漂族”、“啃老族”“蛋形蜗居”……

难道大学毕业生真的不如普通农民工吗?难道真的“读书无用”吗?难道“脑体倒挂”真的要发生在大学生身上吗?

一、新时代的“招工难”与“脑体倒挂”

时下,许多企业出现的“用工荒”又一次进入人们的眼球、成为社会热议话题。不仅仅是在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在中西部也存在不同程度的“用工荒”现象。而在大学生就业招聘会场,却是人头攒动的大学生奔走在各个招聘岗位前,不断地寻找着自己未来的落脚点。在原本劳动人口众多、劳动力廉价的中国,没有太多技术和和高等知识含量的普通工人大受欢迎,而昔日被称为的“天之骄子”的大学毕业生却是面临门可罗雀的窘境,这样一种尴尬的局面,让一些大学生开始怀疑自己的价值和前途。

脑力劳动报酬原本应该高体力劳动的报酬,因为脑力劳动能力的形成比体力劳动需要更多的投入,它需要劳动者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经历用于接受教育和训练,需要付出更多的主动性学习和钻研。而当前这种体力劳动报酬高于脑力劳动报酬的现象被形象地称为“脑体倒挂”。在上世纪的60年代至90年代,这种“脑体倒挂”现象曾出现和延续,“教授卖烧饼”、“医生摆地摊”、“专家蹬三轮”都屡见不鲜。但那时是由于知识分子不受重视,知识分子除了领取微薄的工资之外,没有任何机会去创造更多的财富。后来随着社会对知识的重视和改革开放的影响,这种“脑体倒挂”现象才逐步消失。而当前,在某些大学生和普通工人之间,似乎这种现象又隐约浮现。位于某些工作岗位的大学生们工资水平虽低于一般的农民工和普通工人,但仍然是大学生们所追求和梦想得到的工作。

大学生们经历了十多年的读书生涯,他们渴望通过知识来改造自己的未来、成就自己的事业和人生理想。尤其是那些农村出身的大学生,他们更是希望能够走出父辈那种“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到城市里找寻未来的生活。而且,他们虽出身农村,却可能对农业劳动并不像父辈们那样擅长,也不像父辈们那样具备承担繁重体力劳动的能力。因而,他们只能向着城市和脑力劳动努力,大学毕业的他们即使一时未找到理想的工作,也只能奔波在城市生活的边缘,不可能再回到原来的生活之中。

随着大学连续十多年的扩招,大学生已不像过去那样稀缺。而且,随着国民整体知识文化素质的提高,大学生头上的光环也不再像以往那样格外引人注意,一些岗位并非必须由大学生来负责。一方是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数量,一方是社会岗位对大学生需求量的缩水,由此可见大学生们的就业困境。

而“招工难”的现象一般都是出现在劳动密集型的加工制造业,并非大学生们心仪的管理职位和技术职位。而这些企业所需求的招聘人群一般仅限于普通工人,或者是农民工。目前,出生于80年代以后的新生代农民工已经占到农民工总数量的60%。他们与原有的老一代农民工相比,有着很大的不同。工资已经不是他们衡量工作的唯一标准。他们还关注工作环境、工作的人际氛围和个人价值的实现,工厂化、规模化、流水线式的工作和单调枯燥的业余生活对他们来说已经远不能满足自己的需要。同时,随着农村环境的改变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也有一部分人已经不愿意到外面工作,因为他们在当地也能获得不错的工作和发展。因而,对普通工人的“招工难”和工资上涨,反映的是市场用人需求与供应之间的矛盾。

大学生“供大于求”,普通工人“供小于求”,因而大学生的“就业难”与企业“招工难”实质上的原因在于供需结构之间的不平衡。而这种“脑体倒挂”,对大学生来说也只是暂时性的。因为大学生相比起农民工来说还有着更广阔的提升和发展空间,即使刚刚开始工作时起薪较低,但仍然可以通过努力提高自己的工作技能和工作职位,也能获得更好的薪酬待遇。同时,也应理解“脑”与“体”并不仅仅是有无学历之间的区别,而是劳动能力之间的区别,大学生如果不发展自己的职业能力和岗位技术,也只能沦为一般体力劳动者。 

二、“招工难”与大学生“就业难”并存的原因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部长尹蔚民在全国就业会议上强调,要努力化解就业结构性矛盾,也就是“招工难”和“就业难”并存的局面。事实上,在“招工难”的现实情况下,大学生就业难的现象并非指找不到工作,而是说大学生找不到自己满意的工作,至少大学生不愿意去做民工所做的工作。在这样一种就业状况的背后,至少有传统与现实的两种力量推动。

按照人们的思想传统,“学而优则仕”,读书人是不能够做体力劳动的一群人。在建国后的很长一段时期,由于大学生极度稀缺,国家对高学历人才尤其重视。于是他们几乎都优先进入政府部门或国有企业而端上“铁饭碗”。随着市场经济壮大以及大学不断扩招,国民的整体文化科学素质在提高,大学生稀缺的现象逐渐消失,但大学生的精英意识,尤其看待工作和身份的阶层思想仍很浓厚。在大学生供给过多与高端岗位较少的矛盾之间出现了就业难的现象,有些学生宁愿不工作或者拿很少的钱坐在办公室,也不愿意与民工为伍。同时,大学生放下学历与普通工人做同样的工作,即意味着他们浪费了十几年的寒窗苦读,意味着“知识改变命运”这一信念的坍塌,意味着教育光环的消失,意味着对自己以往努力的否定,这是他们另内心极其恐慌的一种情况,因而他们会极力避免着这样的情况成为自己的生活现实。

从现实的生存角度来看,大学毕业生最低的人生期许就是在城市扎根生活和实现自己的事业理想,但中国低端工作的艰苦性、不稳定性与缺乏必要的事业上升通道,几乎不能满足大学生的人生预期。而农民工进城务工的目标就是为维持家庭生活换取劳动报酬,他们没有对城市生活的奢望,也往往没有事业理想和身份期望。因此,中国大规模的低端岗位根本不是为渴望用知识和学历来改变命运的大学毕业生所准备,而是专门适合于城市、农村两栖的民工。

传统精英观念带来的面子问题与城市生活的最低收入要求,都逼迫大学生就业的时候必须选择体面、有发展前途的工作。这种现象的背后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根深蒂固的劳动阶层意识在起作用,从制度上的城乡二元化差距,到传统意识上劳动高低贵贱的划分,都导致了职业上的阶层的形成。就业上的结构性矛盾,也与中国的发展模式和经济结构有关。由于中国一直处于产业链低端,依靠低端制造业出口与基础设施建设来发展经济,这就需要大量的制造业工人、建筑工人等,即需要依靠廉价的劳动力资源来积累社会财富。但是,随着人口红利逐步结束,劳动力不再过剩,从而出现“招工难”的现象。而科技含量高的产业增长速度却很缓慢,尤其是在广大的二三线城市,大家广泛认可的好工作是在政府部门与国有垄断企业(金融、通讯、交通、电力等行业)就业,但是它们所提供的工作岗位稀缺并且往往被“内定”,因此这些岗位远远不能满足大学生的心理需求,出现了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这些也是造成当前企业“招工难”和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原因。 

三、在“招工难”情况下如何做好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

在“招工难”和大学生“就业难”并存的形势下,如何做好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是一个需要探讨和付出努力的现实问题。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关系到大学生的未来发展状况,关系到我国社会发展与稳定的大局,也关系到高校在社会上的地位和声誉,毕业生就业率已成为评价高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成为展现学校社会形象的重要窗口。现行的就业制度,一方面给毕业生提供了更多的可供选择的发展空间与就业机会,另一方面,就业市场中的人才竞争也向大学生就业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因此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作用就显得更加突出和重要。然而,当前我国高等院校的就业指导工作尚不尽人意,难以满足青年学生对成才和发展的需要。因而客观剖析当前大学生在就业中存在的问题,改进高校的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引导学生积极、尽早进行职业生涯规划

大学生就业难一定程度上与大学生自身定位不准、缺乏明确的职业目标和准备有很大关联。一般而言,影响毕业生自我定位有以下几个因素。首先是职业定位模糊。由于在初次择业时,许多大学生缺乏明确目标和定位,常常是都抱着“边走边瞧,边走边跳,走一步,算一步”的想法,既没有认真思考过自己的职业定位问题,也没有一个清晰的职业生涯规划。其二是不能正确地评价自己。在择业过程中,有的毕业生容易过高地估价自己,认为自己是“天之骄子”,导致自我定位过高——工资看外企、职位看白领、单位看名气、环境看气派;有的毕业生则是因在择业过程中碰壁而深感自卑,认为自己一无是处,缺乏参与竞争的勇气和完善自我的信心。这些毕业生总是找不到一个适合自己发展的工作岗位,到最后反而“嫁不出去”。其三是容易受到社会和他人因素的干扰。―些毕业生往往受亲朋好友的影响较大,自己明明是心仪某个职位,同时该职业也较符合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综合能力,可周围的亲友一有反对之声,自己就开始动摇了。同时,激烈的就业竞争中存在的社会职位竞争的不公平、操作不规范的现象,也常常使大学生感到很迷茫无助、对竞争失去信心,找不准自己的位置,看不清未来的方向。其四是大学生面对就业时心理素质较差。当前我国正处于深刻的社会变革时期,一些毕业生没有完全适应这种变革,在职业定位时往往为心理因素左右,因此很准做出理性的选择,在择业中或盲目从众,或消极逆反;不是过于自尊轻狂,就是过于自卑,凡此种种,都会对毕业生顺利就业形成巨大的障碍。

因此,在大学生的职业生涯教育和就业指导中,首先要引导学生针对自己的实际情况,做好自己的职业定位,规划未来的职业生涯;其次,要帮助学生根据自己的专业、技能、综合能力和社会用人单位的要求,确定自己的职业定位;再者,就业过程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往往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这就要求在平时的教育和指导过程中要努力培养他们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使他们勇敢地迎接选择未来生活的种种挑战。

(二)促进学生素质的提高和就业思想的转变,增强大学生就业竞争力

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做好大学生就业工作的基础;促进大学生就业思想的转变是改善大学生“就业难”现状的保障。高校首先要根据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情况,结合高等教育的内部 规律 ,促进大学生就业能力和工作能力的提高,使培养出来的大学生更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更适应社会发展对高层次人才的需要。其次,要帮助大学生转变就业观念,要使他们放下“骄子”的虚荣,客观地看待大学生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既不要摆着高高的架子轻视基层工作,也不要因碰壁而对就业产生畏惧和自我怀疑。需使大学生在客观存在的“就业难”现实中,保持一种谦卑的心态、同时又充满不断进取的激情和信心。三是学校及各院(系)就业指导工作部门要经常邀请一些 企业 家和往届毕业生到校开展一些专题报告,模拟就业招聘活动,在专题讲座和实际操作中帮助毕业生分析就业形势和发展趋势,掌握就业技巧,转变就业观念,获得就业信心,以增强毕业生择业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总之,高校要尽快建立并完善集教育、管理、指导、服务为一体的就业工作体系,以便为提高大学生就业竞争实力提供有效帮助。

(三)为学生开拓就业渠道,加快并不断完善就业市场建设

一是加强用人单位人才需求信息和毕业生生源信息库的建设。要发挥学校、院(系)及学生个人三方面的积极性,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广泛收集用人信息,积极拓宽就业渠道,及时向学生公布企事业用人信息和对相关情况的介绍,既要为毕业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又要为社会各界提供详细可靠的用人依据。二是加快就业市场建设。在组织大规模全校性毕业生供需洽谈会的基础上,鼓励各院(系)本着小型化、专业化的原则,自行或跨院(系)经常性地举办一些较小型、具有针对性的人才交流会。三是保证就业信息的畅通。要加强就业指导工作部门与基层院(系)及相关专业人员、甚至辅导员之间的联系与沟通,在高校内部形成上下贯通一体的的就业指导与服务 网络 。学校各职能部门和各院(系)积极为毕业生就业、择业创造条件,引导毕业生有针对性、有准备地参加各地市举办的人才交流会,最大限度地将毕业生成功推向市场。

(四)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鼓励学生开发新的就业方向和能力

大学生要转变过去“等、靠、要”的就业思想。随着时代的发展与进步,大学生不能再单纯一味地依靠社会提供的工作岗位来发展自己。在当前大学生就业竞争激烈的情况下,作为新一代的大学毕业生需有一定的创新思维和能力,这样才能在“千军万马”的就业大潮中发展出自己的一片广阔天地。市场规律告诉我们,抓住市场需求才能获得发展。对于人才的培养也是如此。只有适合时代需要,符合市场需求的新型人才才能更受时代的欢迎。大学生在激烈的竞争中谋求生存,同时这场激烈的竞争也为他们制造了新的机会。就业教育一方面要教会大学生择业就业的技能,另一方面也要鼓励和帮助部分有实力的大学生运用创新思维进行创业活动。一场成功的创业活动,既可以解决其自身的就业问题和实现个人的人生理想,同时也可以为他人提供就业和实践的机会。高校在进行就业技能指导的同时,也要开展一些鼓励创新的活动,如寻找市场需求、模拟创业活动等。通过鼓励学生创新的行动和思维方式,可以使学生发现社会中的潜在需求与市场,从而走上创业活动的道路,开拓出自己的新天地,及解决了个人的人生价值和理想问题,也解决了社会的需要,为人民生活和社会进步贡献了力量和便利。创业成功了,即意味个人就业问题的解决,同时也为其他大学生提供了就业岗位了和树立了成功的榜样,可以继续起到激励创新的作用。

大学生就业指导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社会、高校、企业、个人的共同关注与努力。虽然在当前形势下,大学生就业存在困难,也有着很多不如意的地方,甚至在某些岗位之间存在一些“脑体倒挂”的现象,但大学生们更要认清当前和自身的定位,须知自己未来还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只要能够朝着正确的方向付出努力。作为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者,也要全身心的投入这场竞争中来,做到以企业的需求为目标、从学生的需要出发,从根本上提高学生工作技能和职业素质,为学生就业提供畅通的信息服务,教会学生就业的技巧、使之全面展示新时代大学生的才华。社会需要的人才,是我们教育培养人才的目标;学生需要的就业服务,是我们的工作的重点和中心。要改善大学生的就业状况,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仍需要社会、学校和学生主体付出更多的努力。 【本文转自 北京天下声声科技有限公司 的电子邮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