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质分析的方法:阴虚、内热、脾湿三合一疗法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19 13:34:00

    阴虚、内热、脾湿三者往往互相夹杂在一起,都存在于体内。只是可能一个人他的内热相对多一点,或者是阴虚相对多一点。年轻人以内热为多见,老年人以肝肾阴虚为多见。较为肥胖的人,爱思虑的人,少运动的人,往往多脾湿。在养生的时候,应该三者综合起来考虑。
    ●浓茶喝多了不是好事
    痰湿、脾湿,现代社会之所以有这么多人有这些病症,主要是跟生活饮食习惯有关系。比如喝浓茶,大家要记住,喝淡茶有利于养生,它可以清热。但是浓茶喝多了,就会伤脾,因为茶是寒性的。脾伤了自然会出湿。还有就是因暑贪凉比如从冰箱里拿出来西瓜就吃,或者到凉啤酒拿过来就喝,同样对脾有伤害。而且,按照春夏秋冬养生来说。夏至日后,一定不要因暑贪凉。
    在这里,我给大家几个方子,大家可以试一试,都是比较简单的,用起来,效果也非常好。针对肺热,就是用两个鸡蛋。但这两个鸡蛋的方法比较特别,两个鸡蛋不要用油炒,就是把鸡蛋在碗里搅拌之后,放一点醋,不要放油,也不要放盐,在锅里炒,这就是醋炒鸡蛋。有的人可能说这样没什么咸味,那可以稍微放那么一点点盐,淡淡的就好。这个针对咳嗽有很好的效果。
    咳嗽、肺热,其实是会喘的,从中医来讲,叫肾主纳气。大约是牵扯到肾虚。针对咳嗽,这里也有个小方子,就是雪梨汁。大家可以在市场上买梨榨汁,再榨萝卜汁,生姜汁;然后,在中药店里买鲜茅根,也榨成汁。之后,用蜂蜜来调,调完之后,每天吃一小羹勺,只一小勺。这个对于止咳平喘有非常好的效果,这些东西本身都是食品,没有任何的副作用。关于量的问题,梨一般用两个;姜要少用一些,切个几片,弄成汁就行了。其余的无所谓,多多少少,不要特别多就好,蜂蜜则是个调味的东西。
    ●巧用六神丸
    有的人胃火比较大,有的人表现在口臭上,因为心火与胃火是共同的,所以也会生疮。但是,还有很重要的一个症状,就是有些人可能会牙龈肿,牙痛。出现这种现象怎么办?我们在药店里边买六神丸。但是,六神丸不是用来吃的。六神丸都是小粒,极其小,大家把六神丸搁在一个小碗里边,用勺给它弄碎了,然后用水化了,之后再多加些水,就拿这个六神丸水漱口,对牙痛有奇效。牙疼不算病,疼起来真要命,缓解牙痛,完全没有问题。
神奇的五脏体系图
    “肝胆相照”这个词,最初说的就是人体五脏之间的关系。老子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如果能够把这个五脏体系结构图研究好了,掌握了它们彼此间的关系,也就掌握了养生的方法大纲。
    这一章,我主要来说说“养生九字诀”中的情绪养生——“和喜怒”。在这之前,充分了解我们的五脏六腑的关系,这对于养生是很关键的。如果我们对五脏六腑构建的方法以及它们之间彼此的联系给掌握了,那么应该说我们对于养生就找到了一把很好的钥匙。下面是一幅五脏体系结构图。
    五脏 功能 表里 开窍 所主 所在 五情 五色 五声 五季 五气 五味 五化 五位 职能
    肝 藏血 胆 目 筋 爪 怒 青 呼 春 风 酸 生 东 将军
    心 心主神明 小肠 舌 脉 面 喜 赤 笑 夏 火 苦 长 南 君主
    脾 统血运化 胃 口 肌肉 唇 思 黄 歌 长夏 湿 甘 化 中 仓廪
    肺 主气 大肠 鼻 皮 毛 悲 白 哭 秋 燥 辛 收 西 丞相
    肾 藏精 膀胱 耳 骨 发 恐 黑 呻 冬 寒 咸 藏 北 作强
    这张图最左边这个竖列叫五脏,是按照肝、心、脾、肺、肾的序列来划分的,再看这个图表最右边,最右边最上边是两个字是职能,也许有人会问,这五脏跟职能有什么关系呢?在《黄帝内经》里边将人体的五脏给比拟成社会职务,心者是君主之官,肝者是将军之官,肺者是相辅之官,它是把五脏六腑按照这种社会职务来进行一个划分,从这个方面我们也可以看出中国文化的独特性。
    我们再看这张图表的左边的第二列,这些主要是讲的是五脏的功能,肝的功能是藏血,心的功能是心主神明,心主神明又是什么意思呢?中医认为人的情智思维是靠心,这与现代医学不同,因为现代医学认为是脑,比如说一个人攻于心计而不会说攻于脑计,说一个人心术不正也是从这里来的。有些成语和中国传统文化是有直接关系的,而《黄帝内经》它的理论体系实际上也是与中国传统文化有密切关联的,与周易、儒学、道学等是一种同功同序的关系。比如像北京的四合院,北京老宅四合院是按照东、南、西、北、中的方位来排序,而作为我们五脏的排序就是肝、心、脾、肺、肾。接下来就是脾,脾的功能是统血、运化,运化是运化水湿的,也就是说脾的功能是将我们摄入的水谷精微收到身体需要的部位;而统血如何理解呢?比如说皮下出血症,血液从脉管里边渗透出来了,从中医上讲就叫脾部统血,所以呢脾还要统血。肺则是主一身之气,就是主气的,除了呼吸之气以外,肺可以将这种气体输到我们全身所需要部分里去。肾主要是藏精,当然这个精有两种解释,一个是先天之精,一个是后天之精,先天之精是来源于父母,受命于天地;而后天之精是来源于后天脾胃的生化之源,也就是来源于摄入的营养。这就是五脏的功能。 再看第三列,就是六腑了,有个成语叫肝胆相照,也就是说肝胆相表里,它是表里关系。心与小肠相表里,心与小肠相表里是什么关系呢?比如说这个人心经有热,这种热要下移小肠,那么势必要诸于膀胱,所以膀胱经有热,于是在小便的时候可能会感觉到灼热感,这是通过几千年的验证的,所以心与小肠相表里。再看脾和胃,脾与胃一升一降,脾胃一家它也是相表里的关系。肺主气,肺与大肠相表里。这个是很有意思的一件事,当然对于现代医学可能是无法理解的,比如说像老人,尤其年岁比较大的人、体弱之人、气虚之人,大便的时候,为什么要攥拳头呢?这就是因为他气虚了。那么对于有些人,比如像有些人的便秘,对于医术不错的中医只要一看就知道这个人便秘,为什么呢?因为患者肺气弱,采取治疗的方法便是补充肺气,这样治疗则他的大便它就通畅了,所以说肺与大肠是一种表里关系。肾与膀胱也是相表里的关系,这个大家都很明白,不言而喻。
    刚才我们提到的都是内在的,那么对外又是怎样呢?中医看病是看相,相首先看的是五官,比如像肝与目,肝开窍于目,心开窍于舌,脾开窍于口,肺开窍于鼻,肾开窍于耳,通过五官的变化来得知你内脏有何病变。通过这个体系图我们还能看出五脏还主筋脉肌肉皮骨。
    现在我们再看情智,情智的变化对五脏的影响也是很大的,也就是人体情绪的变化对五脏的功能有很大的影响,比如常说某个人爱发脾气爱发怒,就说他肝火旺,为什么说肝火呢,这是有道理的,因为怒伤肝。再就是喜伤心,思伤脾,思虑过多了那你就要伤脾,悲伤肺,恐伤肾,这些都是古人通过几千年的经验总结出来的,将人体内部的这种五脏六腑之间的关系乃至于经络与外界的自然的变化的关系进行了经典的总结。
    在这个体系表里还有一个五季,五季就是春夏秋冬四季再加一个长夏,五季也对应着五脏,在哪个季节养哪个部位可以此做参考。还有五气,五气就是风火湿燥寒,这与五脏也是对应关系。再就是有五味叫酸苦甘辛咸,这与五脏也是一一对应的。我们再看体系表发现还有五化,五化就是根据自然气候的变化与五脏相对应,比如冬天要藏精养肾就是这个道理。再看五位,用方位来描述五脏的关系。最后就是职能了,用了一个职务的比喻将五脏的关系给描述出来。
    通过这个五脏体系结构图我们可以看出中医构建我们人体结构实际上是与情智与饮食与外界自然气候变化等等是有非常大关系的。这其实是一个庞大的体系结构,如果我们把它掌握了不但是掌握一种五脏与外界的关系,而且还实际上掌握了一种思维模式。当我们掌握之后也就明白了寒伤哪儿,寒伤水,水是什么呢?肾水之脏。
    太高兴了也不好,因为中医讲叫不要过,什么都要有度。作为人,不急是不行的,但是急过了也是不行的,要符合儒家的这种不偏不倚的中庸思想。人太高兴为什么不好,喜伤心。通过这个结构图我们还能发现它们彼此之间还有一种关系叫做相生相克的关系,比如说水生木,这个大家都能理解,比如说木生火,大家也都能理解。比如说相克,那么金克木,我们肯定是要拿铁器去伐木去。这就要求我们将自然属性、地理属性乃至于将天文的这种规律来结合我们的人体,将人体置于天地间构成了这么一个大的五脏的模型。
    通过这些我们可以这样理解,中医是一种思维模型,一旦我们掌握了这种思维模型,也就打开了养生大门。缺什么补什么,以这种原则,任何人想骗也骗不了我们,而且我们知道的养生方法不是具体的一个方法而是去打开养生大门的方法。孔子有这样一句话叫“行而上者谓之道”,我们掌握了这个方法也就“得道”了。具体市面上的那些小计小方法,那是雕虫小技。所以我们古人说过这样一句话“授之鱼不如授之渔”,就是这么一个道理。如果大家花时间把这个五脏体系结构图研究好了,掌握了它们彼此间的关系,也就掌握了养生的方法。在家里可以用食品做原料,来构建养生之厦。这个还能指导我们如何消费,吃哪样用哪样有好处。
    养生首要是保持心态平和
    伍子胥出韶关,能够一夜白头,《儒林外史》里面范进中举,也能够乐极生悲。由此可见,情绪对一个人健康的影响能够到何种程度。中医理论说,怒伤肝,喜伤心,悲伤脾肺,相生相克。要养生,首先就要做到心态平衡。
    ●苏武为何能在西伯利亚坚持19年?
    事实上,情绪变化对人体功能的影响是很大的。大家都知道伍子胥一夜白头的故事。就是中国古代的战国时期,楚王听信谗言,把伍子胥的父兄给杀了,还想杀伍子胥,以绝后患。伍子胥连夜跑出了楚国,跑到一个叫做韶关的地方。这个地方在两山对峙之间,前有大江横栏,形势险要,有重兵把守,后面还有追兵,过不去了。他当时的情绪,应该是又气又怒,五味杂陈。后来,他找了一个地方,藏起来了,保住了姓名性命,可是一夜之间,头发却白了。由此可见,情绪的变化对人体影响是多么大。
    为什么说养生首先要养心呢?也是这个道理。关于情绪对人体的影响,还有一些,比如“浩然正气”。很多人都知道苏武牧羊的故事。,北海那地方就是在现在俄罗斯的西伯利亚一带,在那么恶劣的生活条件下,苏武坚持了19年。是什么力量支持他一直等到回到汉朝呢?孟子就称这种精神力量为浩然正气。所以,精神因素对人的健康是至关重要的。
    在临床实践中,我们也见过许多人被吓死的病例。有的人在检查身体的时候,被误诊为肺癌,晚期四级。因为说他有肺癌,而且现在是肺线癌,晚期四级。这人本来180多斤,逐渐就瘦了下来,瘦到110斤。后来,又做了检查,确诊是错了。这么恢复了一个多月,体重又上来了。这说明什么,就是不论遇到什么要使得自己的心态处于平缓。而这又靠谁呢?一定是靠你自己,我们管这个叫做叫己和,就是自己与自己的心态是相和的。外,与朋友相和,与父母相和,与兄弟姐妹相和,与自己的伴侣来相和;内,自己的心和。这样才能够达到一个和谐的状态。
    还有另外一个故事,说是古时候有个老农,很穷,过着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日子,他的儿子经过了多年的努力,终于考上状元做了大官,老农自然是高兴得不得了,可谁知这一高兴一笑不要紧,却一发不可收拾,怎么也停不下来了,儿子知道后非常着急慌忙去找太医求药治病,太医出了一个方子但不是药方而是一封信,信上了了几个字,让这个儿子给托人送回家了,老农打开一看发现信里内容是告诉他儿子在京城意外死了,老农这一看可不得了了,悲痛就不用形容了,大哭,大悲,结果病好了。等平静下来,儿子又回到家中告诉其真相,将老父亲接到了京城。
    由此可见,大悲大喜对身体影响都很大。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努力让自己的心态处于平缓状态。这要靠自己,就是己和。你自己与自己的心态相和,在外与朋友相和,在家与父母兄弟、伴侣相和,做到心和。这样,才能达到和谐的状态。情绪也会牵动你的五脏
    林黛玉之所以会得肺结核,主要是因为悲伤过度伤肺导致的;范进中举后突然发疯是因为痰迷心窍;“吓得尿裤子”则是惊恐伤肾造成的。喜、怒、悲、忧、恐,这五种情绪分别会对人体五脏产生影响,而人体五脏之间也是相生相克的关系。
    《黄帝内经》中有记载:“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情绪变化对人体脏腑功能有重要的影响。那么,五志对五脏的影响有哪些呢?
    ●怒伤肝--小心您的心脑血管
    我们一定要牢牢记住,五志对应五脏。主要是怒,过怒了,就会伤肝。肝被伤,就会引起一系列疾病,肝瘀啦,两肋胀痛啦。我小的时候背过一首诗,内容是这样的:
    离火在天为电
    震雷引以为鞭
    心怒撼动将军官
    气结肋间不散
    它是用八卦的方位来编的这首诗,如果人发怒的话,既会伤心,也会伤肝。主要表现的症状就是气结肋间不散,两肋胀痛。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主要还是暴怒引起的。气血上冲于脑,老年人血管硬化,血液粘稠度高,那么,脑血管意外自然就发生了。
    ●喜伤心--千万别学范进那傻样
    事实上,有一句成语可以很好地诠释这句话,那就是:乐极生悲。无论是什么事情,总不要太过分,不然就容易发生相反的效应。上中学的时候,我们读过一篇文章,叫做《范进中举》,就是乐得过分了,加上体内有疾病发生的内因导致情志失常。范进的那种情志失常,从中医上来讲,就是痰火上扬,也就是痰迷心窍。我也听说过这样的,挣钱挣多了的人,高兴过度,犯心脏病死了。钱这东西,生不带来,死不带去,完全财迷心窍。人不能张狂,应该是平和的。  ●悲伤肺--原来林黛玉是肺结核患者
    这是古人总结出来的经验。最有代表性的,就是《红楼梦》。《红楼梦》笔下的林黛玉是一个悲剧人物。除了思虑之外,还没事儿悲悲切切的。她就是这样的人。而曹雪芹在书里给她吃的是什么药呢?天王补心丹。她肺气弱,整个就是虚劳的症状。按照今天的判断,她肯定就是肺结核。
    ●忧伤脾--思虑过多不好受
    人要是过分思虑,过分计较,就会导致脾湿运化。在现实生活中,一个人要是脑子里有事,思虑过度,茶不思饭不想的,时间长了就会伤脾。这也是前人已经总结出来的经验。
    ●恐伤肾--“吓得尿裤子”
    还有个现象,比如儿童受到惊吓,就会尿尿。有的人,看到什么令人害怕的事情,比如目击车祸,就觉得自己腰不舒服,很紧张。在以后遇到紧急事情的时候,就有可能腰难受。这就是惊恐伤肾。膀胱是州都之官,水道出焉。
    ●五脏六腑--牵一发而动全身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对这五志有一个客观的认识,尽可能地做到相对平衡。绝对的心态平衡是没有的,但是,我们可以努力。
    《黄帝内经》中说道:“悲哀愁忧则心动,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治疗由于情绪引起的人体脏腑功能失调等症状,应合理利用脏腑之间相生相克的原理。那么,人体五脏六腑之间相生相克的关系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五脏之间的相生相克关系比较复杂。比如肝瘀了,肝火旺了,同样会伤到脾。这是相克的关系。因此,在医书里面有这样的一句话,叫做: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就是我们一看病,知道是肝上的问题,那么,在治疗的时候,也许先不治肝,先补脾,以断绝病从肝往脾这方面发展。这就是相生。通过补脾来抑制肝病的发展。因此,相生相克的这种原理,在日常生活中,是存在的。滋阴化浊的小方法
    炖点鲫鱼萝卜汤,在养生上它并不比鱼翅鲍鱼差;泡一杯新鲜绿茶,闻一闻就能带走全天的烦恼……我们可以用这些小方法,来调节因情绪引起的人体脏腑功能失调。
    针对情绪引起的人体脏腑功能失调,我们应该采用怎样的食疗方法呢?
    ●鲫鱼萝卜汤,也不差过鱼翅鲍鱼
    肝肾阴虚的人该吃点什么呢?你可以吃点木耳。也可以吃鱼翅、鲍鱼什么的,当然这是有钱人吃的。没什么钱的普通人呢,就可以喝点蛤蜊汤,以滋阴的东西为主。吃一些鱼类的,水里的东西,或是弄点鸭汤。但是注意不要喝鸡汤,鸡汤是补的,鸭汤寒凉。
    大家可以通过这么个食疗的小方法,来调养身体,就是吃鲫鱼萝卜汤。
    鲫鱼跟所有鱼都不一样,只有鲫鱼是入脾经的,是补脾的。而萝卜是顺气的。脾胃是升降的关系,脾主升,胃主降,一升一降,完成升降出入的平衡关系。所以,《黄帝内经》上的“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就说得非常清楚。你升得太过也不行,降得太过也不行。所以,像脾湿脾虚、肠胃消化不好的人,鲫鱼萝卜汤就是一个很好的食疗方法了。
    ●绿茶闻一闻,全天烦恼消
    我还有一个方法,大家也可以来试验一下。我每天工作很忙,回家也很累。那么,我是怎么让自己的心态处于一个平衡的状态的呢?其实说起来,这个窍门谁都会。
    我们可以买一些好茶叶,最好是新鲜的绿茶。晚上劳累了一天,到家了之后,刷干净一个玻璃杯,沏绿茶,最好要浓一点。你要感受沏绿茶的过程,沏完之后,先不要喝。大晚上的沏这么浓的茶,喝了也睡不着觉,对身体还不好。沏完了之后,你去闻味道。把水倒掉,留着里面绿绿的一些茶叶,你就在那儿看。很美啊,尤其是好茶叶。你一闻,茶香就飘起来了,就能带走一天的疲劳和一天的烦恼。你那烦恼也好,浊气也好,就都消散了。
    看我说得这么神奇似的,真的有效吗?你也可以试一试。只你要坚持,享受这个沏茶的过程,品茶的乐趣,通过你的眼睛,用你的鼻子去闻一闻,一定能消散你心中的烦闷。这也是使你的情绪达到和谐状态的一个小窍门。
    ●太极养生桩,升清降浊的最简绝招
    我这里还有一个方法,不过就是略微难一些。其实,这是太极拳的一个养生桩法。但是,这个养生桩的内涵,就像老子所说的:载营魄抱一。实际上,就是抱元守一。方法简单得很,就是往那儿一站,两脚与肩同宽,两手在胸前抱圆。站多久呢?直到你的两只手酸了,你就放下来。当你坐在椅子上的时候,也可以这样做。这样,就能将你的神气收归到你的体内。
    我还有一个方法,将大自然的清新之气,通过太极拳的锻炼方法引入体内,把体内的浊气通过两脚来排出去。从而达到升清降浊的作用。
    ●荷叶佩兰汤,助您平阴阳
    在夏秋之交的时候,人容易烦躁。因为夏秋之交的空气比较潮湿,我们要使自己的心情达到相对平衡的状态。暑湿之气使人比较烦,人的阴阳之气则不平衡。人发脾气的时候,心情不好的时候,一定是气血上扬的。那么,我们可以采取一些方法来化掉体内的浊气,以御四时不正之气。
    这个方法是这样的。用一些鲜荷叶、鲜佩兰、鲜薄荷、鲜生地、鲜藿香,各15克。把这些东西用豆包布给包上,搁在水里边煮15分钟,喝这个水,同样可以达到化解浊气、平衡阴阳的效果。

【安寝】
    好睡眠是好身体之本
    睡眠一直是身体最好的休息方式。无论你是繁忙,还是悠闲,在24小时的一天中,你总是需要几个小时,闭上双眼,停止思考,让自己完全进入睡眠状态。只有这样,人体才能得到修整,恢复活力。
    1. 睡前清心才有好睡眠
    少寐乃老年大患。《内经》谓卫气不得入于阴,常留于阳,则阴气虚,故目不瞑。载有方药,罕闻奏效。《邵子》曰:寤则神栖于目,寐则神栖于心。又曰:神统于心,大抵以清心为切要,然心实最难把捉,必先平居静养,入寝时,将一切营为计虑,举念即除,渐除渐少,渐少渐无,自然可得安眠。若终日扰扰,七情火动,辗转牵怀,欲其一时消释得乎!
    睡眠少是老年人的大问题。《黄帝内经》中说,人体是阴阳调和的结果,而卫气是维持阴阳平衡的重要手段。通常夜晚来临时,卫气入阴,体表温度降低,人开始进入了睡眠状态。但如果卫气不得入于阴,常留于阳,则阴气变虚,神不易守静,不易入眠。
    从现代观点来看,卫气是指人体的免疫功能。老年人身体素质下降,各器官功能衰退,免疫系统功能亦开始下降,如此,神思易动,不易静,因此,不易入眠。睡眠是恢复体力,使各系统得到休息的最好方法,如果睡眠不好,则会给健康带来很多负面影响,如加速器官老化、使身体长期处于疲劳等。
    由古至今,老人们寻求各种治疗少眠的方法,而医书上也有些药方,但却很少听到有良好效用的方法。《邵子》说:人在醒着的时候,神采栖息于眼睛,睡眠时,神采则栖息于心。又说,神采统领于心,大多数应以清心为切要。然而,心是最难把握的,一定要先平居静养,入寝时,也要放下一切心思、顾虑,避免胡思乱想,才可以安然入睡。如果终日被思虑困扰,有喜、乐、悲、哀、怒等情绪牵绕,自然难以入睡。
  老人睡眠少的原因
    经常听老人说失眠,多年来,这似乎已经成为一种常识,使得大家都忽略了老人的需求。事实上,老人失眠并不是正常的,可能预示着某种疾病,如:
    ◆脑部器质性疾病  大脑是身体协调的总司令,但随着年龄的增长,新陈代谢减慢,血液中的杂质无法尽快排出体外,血液黏稠,运动舒缓,则导致大脑血流减少,引起脑代谢失调,形成老人睡眠不安定、易醒的睡眠状况。
    ◆全身性疾病  大部分人步入老年后,都伴随有高血压、冠心病等心血管类疾病,同时也会增加风湿性关节炎、痛风、全身瘙痒等疾病的患病概率,这些疾病,都会影响睡眠质量,加重老人的失眠症状。
    ◆外界环境的改变  对老人来说,外界环境的变化是造成他们失眠的重要原因。这些外界环境包括,退休后生活重点的改变、经济收入的减少、身体的衰退,甚至是退休后一时的失落,都会导致老人产生焦虑不安、抑郁等情绪,加重失眠。生活中,老人往往是早眠的,入睡时间延长了,但睡眠却不安定,容易醒,醒后不容易快速入睡,这一般是身体、心情改变的结果。
    养生课堂
    曹老先生说“寤则神栖于目,寐则神栖于心”,要想有一个好的睡眠,睡前一定要保持一颗清净的心,杜绝思虑,让大脑渐进休息,具体做法可如下:
    ◇保持一个健康的身体  身体是一个平衡的系统,只有阴阳平衡,卫气和顺,才能保证合理的睡眠。
    ◇坚持适宜的锻炼  锻炼是提高身体抗病能力的最好方式。通过锻炼可以减轻疾病对睡眠的影响。
    ◇要注意心理调整  生活就像花瓶中的水,而人心就像花瓶中被滋养的花,不是没有烦恼、郁闷,只是要学会调节自己。老人要提醒自己,抛却白日的烦恼,即使不能完全抛弃,也可以在睡前保持一颗平静的心,以便于尽快进入睡眠。
    当然,还有很多老人夜晚睡眠不佳是因为总是为儿孙之事操心,家庭的变故,孙辈的成长和学习,都挂在心上,不肯放下。其实,儿孙自有儿孙福,老人的这份心虽然可以理解,但实属多余。不如把自己的身体调养好,情绪调整好,每日健健康康就是对儿孙最大的支持。快速入睡好方法
    《南华经》曰:其寐也魂交;养生家曰:先睡心,后睡目。俱空言拟议而已。愚谓寐有操纵二法:操者,如贯想头顶,默数鼻息,反观丹田之类,使心有所着,乃不纷驰,庶可获寐;纵者,任其心游思于杳渺无朕之区,亦可渐入朦胧之境。最忌者,心欲求寐,则寐愈难,盖醒与寐交界关头,断非意想所及。惟忘乎寐,则心之或操或纵,皆通睡乡之路。
    《南华经》中记载说:睡眠之时是魂魄相交之时,其中“魂”为神,“魄”为气,只有神气相交,第二天才能精神饱满,如果睡不好,人就会出现疲惫以及精神萎靡的情况。有些养生家还说,睡眠应该先让心入睡,然后再让眼睛入睡。曹老先生说,不管是《南华经》,还是“睡心,睡目”的养生,都只不过是一句空话罢了,没有提出真正符合实际的帮助睡眠的方法。曹老先生对入眠有自己的看法,他说可以用“操”、“纵”来帮助老人入眠。“操”即是操纵自己的意念,把意念集中于自己的头顶,然后默数自己的呼吸,再反观丹田,让自己的心有所思,不胡思乱想,然后可渐渐进入梦乡。“纵”是任由心思往远处、往不着边际的虚幻里想,甚至于忘却自己,这样也可以渐入蒙眬睡境之中。
    曹老先生还认为,在自我催眠的各种方法中,最忌讳难以入睡时,一心想入睡,这样往往会使人更加焦虑。因为在醒与睡的交界关头,并非是意念所能达到的地方。相反,只有忘记一心求眠,让心有所附着或任意驰骋,才是通往睡乡之路。
    曹老先生的话非常准确。事实上,失眠多是由神经过于兴奋而导致的,而神经的兴奋除与心态有关外,也与生理上的条件反射以及适应过程有关,因此,并不是单独凭借意念就可以控制的。不妨使用“操”、“纵”两法,扩大意念影响神经的能力,使神经逐渐平复,渐渐入眠。如今,人们最熟悉的数绵羊、数星星或者冥想等方法,亦是由“操”、“纵”两法发展而来。
    养生课堂
    老人需要一个好的睡眠,除了在思想上放松自己,拥有清净的心和睡眠环境外,还需要掌握几种能够帮助快速入眠的平定思绪的方法。
    ◇掩耳弹首法  临睡前,仰卧闭目,左掌掩左耳,右掌掩右耳,10个手指头同时弹击抬起的后脑勺,使自己听到“咚咚”的响声。弹击到自觉微累为止。停止弹后,头睡枕上,两手自然安放于身之两侧,便会很快进入睡眠。
    ◇听轻柔的音乐  音乐具有放松神经、帮助冥想的作用,临睡前听一些自己喜欢的音乐,也具有一定的催眠作用。
    ◇快乐的冥想  睡前想想自己所希望发生的快乐的事,没有任何局限,任由思绪飘飞,可帮助入眠。但在冥想时应注意,尽量不要去回忆曾经的往事,也不要去想使人过于兴奋的事情,无论快乐的还是悲伤的,平静中带些温馨的事最好。
    另外,在临睡前,也可以用30℃~40℃的热水泡脚或饮用一杯热牛奶,也有助于睡眠。卧姿以舒服为准
    《语》曰:寝不尸。谓不仰卧也。相传希夷安睡诀:左侧卧则屈左足,屈左臂,以手上承头,伸右足,以右手置右股间;右侧卧反是。《半山翁诗》云:华山处士如容见,不觅仙方觅睡方。此果其睡方耶?依此而卧,似较稳适,然亦不得太泥,但勿仰卧可也。
    《记·玉藻》曰:寝恒东首。谓顺生气而卧也。《保生心鉴》曰:凡卧,春夏首宜向东,秋冬首向西。愚谓寝处必安其常,《记》所云恒也,四时更变,反致不安。又曰:首勿北卧。谓避阴气。《云笈七籤》曰:冬卧宜向北。又谓乘旺气矣。按:《家语》曰:生者南向,死者北首,皆从其初也。则凡东西设床者者,卧以南首为当。
    卧不安,宜多反侧,卧即安,醒时亦当转动,使络脉流通,否则半身板重,或腰肋痛,或肢节酸者有之。按:释氏戒律,卧惟右侧,不得转动,名吉祥睡。此乃戒其酣寐,速之醒也,与老年安寝之道正相反。
    睡姿是影响睡眠质量的重要因素。不良的睡姿不仅无法消除一天的疲劳,而且还会引起身体的酸痛。生活中,最常见的睡姿有仰卧、左侧卧、右侧卧、俯卧几种。《论语》说,睡觉不能像死尸那样僵直,不合礼法。因此,古时睡眠养生多研究侧卧和俯卧,以比较哪种睡眠方式对身体最好。
    相传五代时,有一个叫陈抟的隐士,非常爱睡,经常百余日不醒。他安睡的秘诀是,左侧卧时屈着左腿,右腿伸直,屈着左臂,并以左手撑着头,而右手则放在右腿间;右侧卧时,则相反。据说,陈抟的这种睡功秘诀是得传于五龙,对安睡有非常好的作用。但后来《半山翁诗》中又对陈抟的卧姿说法提出了质疑:这难道真的是睡觉的好方法吗?如果按照这种方法睡觉,虽然比较稳妥舒适,但又太拘泥了,只要不仰卧,任何一种舒服的卧姿都可以。
    于是,曹老先生根据老年人的特点,得出了一个明确的结论,那就是老年人睡眠,不管侧卧,还是俯卧,都不必固定于一种姿势,只要老人自己感觉舒服即可。另外,曹老先生还提醒大家,卧姿不舒服时,可多翻身,翻身可使经络通畅,有益睡眠,而长时间保持同一种睡姿,则会使筋骨僵硬、经络不通,影响睡眠。
    当然,对于某些有具体情况的老年人,如果翻身不是特别方便,入睡时的姿势还是要注意,最好采取右侧卧位。尤其是比较肥胖的老年人,在仰卧位时易出现打鼾的现象,而重度打鼾是指出现大声的鼾声和鼻息声,不仅会影响别人休息,而且可影响肺内气体的交换而出现低氧血症。此外,心脏不好的老人,可能会出现心肌缺氧诱发心绞痛,若心脏冠状动脉形成粥样硬化和供血不足,便会加重病情。 养生课堂
    人的一生与睡眠关系紧密,据统计,人的一生有1/3的时间是在睡眠中度过的。然而,或许很多人也有这样的经历,每天早早的准备睡眠,却一直睡不好,意识总在似有似无之间,稍微一些响动就会被吵醒,而且不容易再次入睡。或许这与你的睡姿有关,不同的睡眠姿势对身体不同器官的放松程度不同。
    ◇仰卧  在古代又称“尸卧”,是各种睡姿中最不受推崇的一种睡眠姿势。据调查,在现代生活中,有60%的人会选择仰卧,而且医生也认为,这是最佳的大众睡姿。这种仰卧的姿势,不会压迫身体的脏腑器官,对脊椎的修复非常好。但也有人认为,这种睡姿不能达到全身休息的目的,尤其不适合有心、肺类疾病的人,如患有心脏病、高血压、脑血栓的人群不宜采用仰卧的睡姿,以免产生胸闷、无法呼吸的感觉。有时,仰卧还会不自觉地将手放到胸前,容易导致做噩梦。
    ◇左侧卧  采用此睡姿时,双腿微曲,双手自然放于胸前,有利于全身放松,消除疲劳,但单侧睡眠容易让人在睡觉时翻来覆去,产生不稳定的睡眠。而且由于人体心脏、胃通向十二指肠、小肠通向大肠的出口都在左侧,所以左侧卧时也可能使心脏受到挤压,使胃肠受到压迫,不适合有胃病、急性肝病、胆结石的人。
    ◇右侧卧  据说,现代社会中有25%的人会选择右侧卧的睡眠姿势,这种姿势使心脏处于高位,肝脏处于低位,有利于供血和新陈代谢,而且心脏也不会有压迫感。但这种睡姿会影响右侧肺部运动,不太适合有肺气肿症状的人。
    ◇俯卧  现代医生认为,采用俯卧的姿势睡眠,会让人产生安全感,同时对疲惫的腰椎有好处,但会压迫心脏和肺部,影响呼吸,因此有心血管类疾病的老人不宜选用。
    另外,在《老老恒言》中,曹老先生对睡眠提出了建议。他说:睡眠一定要遵从规律,顺应最舒服的方法,床位的方向虽然对睡眠质量的好坏有关,但也不应频繁更换,四季变更床的方位,反而会导致不安。
    相关链接
    睡眠提醒
    据研究者研究发现,人在睡眠过程中姿势并不是固定不变的,通常刚入睡时,往往会保持一种姿势,但不久后就会开始翻动。统计数据表明,在整个睡眠过程中,身体变动次数会保持在20~60次之间。另外,如果在床上躺着,而并没有睡着的话,应多转动身体,以保证脉络通顺。饭后不能立刻入睡
    胃方纳食,脾未及化,或即倦而欲卧,须强耐之。《蠡海集》曰:眼眶属脾,眼开眶动,脾应之而动;又曰:脾闻声则动,动所以化食也。按:脾与胃,同位中州,而膜联胃左,故脉居右而气常行于左,如食后必欲卧,宜右侧以舒脾之气。《续博物志》云:卧不欲左胁亦此意。食远则左右胥宜。
    人们对悠闲生活的希望,总是与吃饭和睡眠分不开。相信任何一个每日为工作忙碌的人,都希望有一个悠闲的假期,可以每天睡到自然醒,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并梦想着吃完饭后,悠然地躺在沙发上或床上休息,该是一件多么美妙的事。然而,事实上,这种做法却是错误的。吃饱后,身体的血液大多聚集在胃肠等消化系统,而胃肠也需要一定运动以促进消化,但此时马上进入睡眠,不仅减少了胃肠蠕动的次数,而且也影响睡眠质量。
    按照中医理论,眼眶为脾,当每天睁开眼睛后,眼开眶动,脾也应声而动,脾动则消化食物。于是,曹老先生得出结论说,刚吃完饭后,脾胃还没有来得及消化,如果此时有倦意,想要躺下,应该勉强忍耐。即使非常疲累,想要休息,也应采取右侧卧姿势。这是由于胃肠的出口在左,胃肠之气的运行也在左,因此要舒脾胃之气,应以右侧卧姿为好。
    养生课堂
    很多时候,饭后想睡觉是由于困倦或吃得过饱引起的。人们进食后,淀粉转化为糖分进入血液中,血糖的升高则抑制了大脑中保持清醒和警觉的神经元。另外,进食后,身体中大部分的血液都积存在胃肠消化系统,大脑的供血量相应减少,则会出现困倦的情况。因此,要想战胜饭后困倦,可以采用以下方法:
    ◇适当运动  谚语说“饭后走一走,活到九十九”,通过饭后散步,适当增加胃肠蠕动,既赶走了倦意,也帮助了消化。此外,长时间地保持同一种姿势,会使循环血量减少,限制大脑以及内脏器官的功能,从而产生疲劳,饭后散步,可以疏通关节,兴奋大脑。
    ◇接收刺激  眼开眶动,则脾胃随之而动,饭后走到室外,看看远处的天空、山巅、大楼,有利于消除饭后困倦。如果没有时间外出,在室内添置一些色彩艳丽并富有生机的饰物,也可以起到很好的视觉刺激效果。
    ◇触觉刺激  用凉水清洗脸部,或者用具有芳香气味的牙膏刷牙漱口,都可以提高机体系统兴奋度,以达到缓解饭后困倦的目的。
    ◇听听音乐  或许你不相信,音乐也是兴奋神经、驱除困意的良方。在《寿世保元》说:“脾好音乐,闻声即动而磨食”,道家养生也有“脾脏闻乐则磨”的说法,可见音乐的助消化功能。
    ◇刺激性气味  如果困倦感极重,但又不能睡,可以通过闻一些刺激性气味的东西,如风油精、花露水以及卫生香等,驱除困意。
    当然,如果实在很困倦,也没有必要非让自己清醒,因为对老人来说,难得有一个好眠。只不过要记住,吃完饭后立即休息,应尽量采取右侧卧的姿势,以免影响胃肠功能. 睡眠保暖的学问
    觉须手足伸舒,睡则不嫌屈缩。《续博物志》云:卧欲足缩是也,至冬夜愈屈缩则愈冷。《玉洞要略》曰:伸足卧,一身俱暖。试之极验。《杨诚斋雪诗》云:今宵敢叹卧如弓。所谓愈屈缩愈冷,非耶。
    人在清醒时,身体进行得更多的是分解代谢作用,因此身体燃烧能量的速度比储存的速度高很多,释放出的热量也更多,然而当人们进入睡眠期时,原本活跃的分解代谢作用逐渐被合成代谢作用所代替,释放的热量也逐渐变小。从这个层面上说,人们在睡眠时更容易受到温度的影响。
    古语说“觉须手足伸舒,睡则不嫌屈缩”,睡醒时人们会尽力伸长双手、双脚,来感受舒服,而睡眠时则喜欢屈缩而卧。因为睡眠时血液循环减慢,人们容易形成缩脚的习惯,尤其是寒冷的冬夜,冰冷的双脚总是让人无法入睡。此时,人往往习惯缩脚,而且是越冷越缩,结果越缩越冷。曹老先生说,不妨试着舒服地伸展双足而卧,你会发现一身俱暖。
    相关链接
    最佳睡眠温度
    研究显示,当室温在18℃~24℃,而被子中温度保持在32℃~34℃时,人在睡眠过程中感觉最为舒适,睡眠质量也会达到最佳。当温度低于或高于此最佳温度时,都容易使人产生不舒适感。如果温度低于18℃,人会感觉寒冷,身体以及各器官将会收缩、紧张,导致不容易入眠;而如果温度高于35℃时,人体新陈代谢过旺,能量消耗增大,汗液增多,醒后反而感觉疲劳、困倦,还容易受凉。
    养生课堂
    对于老年人来说,身体机能不如年轻时强劲,因此对睡眠温度的要求更高一些。而且老年人血液循环原本较年轻时弱,更需要保证适宜的身体温度,尽量减少抱着冰冷的双脚睡眠的次数。为了能迅速入睡,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睡前用热水泡手、泡脚  通过促进血液循环的方法,帮助睡眠。
    ◇穿袜子  冬天时,天气寒凉,在洗澡或泡脚后,最好立刻擦干,并穿上棉袜或地毯袜,以保暖。
    ◇饮食注意  可以多吃一些高热量的食物,如牛肉、羊肉等,增加体内能量储存,促进新陈代谢产生热量,帮助身体抵御寒冷,获得一个好睡眠。
    ◇适量补充维生素E和烟碱酸  维生素E和不容易被破坏的烟碱酸,有助于扩张末梢血管,具有刺激末梢血液循环的作用,但维生素E的效果比较缓慢,对于老年人来说,可能需要服用三个月以上,每天服用210~250IU才能改善手脚冰冷、睡眠不好的情况。而烟碱酸则容易补充,如蛋、牛奶、肝脏、起司、花生、绿豆、咖啡中都含有这种物质,晚饭时适量吃一些,就会减少你入睡的障碍。
    除了以上方法外,还有一个最方便、最直接的方法,那就是用电热毯或者选用厚薄适中的被子。一般被子应选用3公斤为宜的,被子过轻则达不到隔热、保暖的效果,被子过重,则会压迫胸部,导致肺活量减少,容易做噩梦。熄灯而寝的好习惯
    就寝即灭灯,目不外眩,则神守其舍。《云笈七籤》曰:夜寝燃灯,令人心神不安;《真西山卫生歌》曰:默寝暗眠神晏如。亦有灭灯不成寐者,锡制灯笼,半边开小窦以通光,背帐置之,便不照耀及目。
    寝不得大声叫呼。盖寝则五脏如钟磬不悬,不可发声,养生家谓多言伤气,平时亦宜少言,何况寝时?《玉笥要览》曰:卧须闭口,则元气不出,邪气不入。此静翕之体,安贞之吉也,否则令人面失血色。
    或许人们不会相信,光是有压力的,而人体皮肤会对这种压力产生反应。当人长期在光的压力下睡眠时,会发生躁动不安、不宁的情绪,以致难于成眠。关于这点,早在宋代时期就已经发现了。《云笈七籤》就曾记载说,夜晚入睡时燃灯,会令人心神不安。只有在昏暗的环境中,安静地睡眠,人的元神才能如长明灯般清净。
    当然,也有不点灯就不能入睡的人,但即使如此,也不能让灯光直接照射人的眼睛,否则将无法入睡。因为人体对灯光最明显的反应在眼睛。眼睛只有在黑暗中,或者夜晚自然的光线中,才能得到休息。如果夜晚点灯睡眠,人工光线对眼睛的刺激就会持续不断,使得眼睛和睫状肌不能得到充分的休息,极易造成视网膜损害,影响视力。
    另外,养生家也说,睡眠前不应大呼小叫,而应让五脏像搁置起来的钟磬一般,不经历任何波动。因为多言伤气,睡眠时闭口,可以阻止元气外泄或者邪气入侵,保持安静、和顺之体,平顺正直的元气,否则会出现面无血色的情况。
    在现代医学上,曹老先生的理论也得到了证实。睡眠是神经渐渐放松的过程,睡前大声喊叫,容易刺激神经系统,阻碍神经系统平复,进而影响入眠。 古代如何解决有灯而眠?
    在古代,也有无灯无法入睡的人。当这种情况发生时,人们往往会用锡纸制作灯笼,并在灯笼的一边开一个小窗口,以透出光亮,然后背对着放在床帐之外。这样既可以在黑暗的夜晚中留下一丝光亮,但又不至于使光亮照到眼睛,影响睡眠。
    养生课堂
    经过现代科学研究发现,光与健康有密切的关系,科学家提出了“光健康”之说。一般说来,“光健康”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光必须满足照明的要求;另一方面光也能对心理产生一定的影响。如白色具有平复神经,使高血压患者血压降低的功用;蓝色可减缓心律、调节平衡,具有消除紧张情绪的作用;红色则会刺激神经,具有提升血压、促进呼吸的功用。总之,冷色调的颜色,如米色、浅蓝、浅灰等有利于安静休息和消除疲劳,而红色、黄色、橙色能使人精神兴奋,振奋精神。因此,夜晚睡眠时选择灯光,应遵从以下规则:
    ◇工作时灯光最好选择明亮的,有助于刺激神经,提高工作效率。
    ◇睡眠时灯光最好调至昏暗,有助于神经系统的平复,尽快入眠。
    ◇睡眠时,灯光色彩应以冷色调为主,有利于安静休息,切忌选择明亮的或暖色调的灯光,以免刺激神经,影响睡眠质量。
    光线除了对睡眠质量的影响外,还对人体健康有非常大的危害,尤其是不合理的照明工具、不恰当的照明方式等。据研究发现,长时间在灯光下工作,会降低人体对钙质的吸收,而且过于强烈的照射,还会影响身体细胞的不正常生长,导致正常细胞死亡,应格外注意。
    另外,要想获得一个好的睡眠,睡前的心理准备也必不可少。睡眠是心理、神经逐渐趋向平静的过程,而睡前大喊大叫无疑会波及情绪,促使情绪兴奋,进而影响睡眠。因此,每日睡眠前,最好保持安静,让自己冥想片刻,以帮助神经平复。好睡眠需要冻首暖腹
    头为诸阳之首。《摄生要论》曰:冬宜冻脑。又曰:卧不覆首。有作睡帽者,放空其顶即冻脑之意。终嫌太热,用轻纱包额,如妇人包头式,或狭或宽,可趁天时,亦惟意所适。
    腹为五脏之总,故腹本喜暖,老人下元虚弱,更宜加意暖之,办兜肚,将蕲艾搥软铺匀,蒙以丝绵,细针密行,勿令散乱成块,夜卧必需,居常亦不可轻脱;又有以姜桂及麝诸药装入,可治腹作冷痛。段成式诗云:见说自能裁衵肚,不知谁更着峭头。注:衵肚,即今之兜肚。
    兜肚外再加肚束,腹不嫌过暖也。《古今注》谓之腰彩,有似妇人袜胸,宽约七八寸,带系之,前护腹,旁护腰,后护命门,取益良多,不特卧时需之,亦有以温暖药装入者。
    中医经络说中,头部是十二经络中手三阳经和足三阳经的汇集之地,对身体健康有非同一般的重要性。阳经,又称阳脉,是经脉中阳性属者,是维持人体活动的重要经脉。鉴于阳经、头部对身体的重要性,曹老先生说,睡眠时不要蒙头,即使是冬天也应让头部晾于被外。不管曹老先生是基于何种理由,提出了“冬宜冻首”之说,但从现代医学来看,这是非常准确的。
    人之所以能够获得生命,完全取决于一呼一吸的吐故纳新,而氧气就是吐故纳新的第一需要。人体在每分每秒都在吸入氧气,呼出二氧化碳,只有血液吸入了氧气,才能分解进食的营养物质,也才能将营养物质转化成能量,供给各个组织器官。缺少氧气,人体会发生器质性病变,进而产生健康隐患。蒙头睡眠时,氧气的供应会因棉被的阻隔而受限,使得呼吸不畅,影响睡眠质量,直接导致第二天起床后的无精打采。而“冻首”可以让头部保持清醒,不失为一个好选择。
    睡眠时,与头部护理不相同的是腹部。曹老先生说,腹部是脏腑的府邸,喜欢温暖,而老人身体虚弱,更应格外保暖。老人睡眠时,应该穿着能使腹部温暖的衣物,而且腹部不嫌过暖,如果有必要的话,也可以在腹部保暖衣物中,加入姜、桂等味辛性温的药物,以保证腹部温暖。现代医学也证明,腹部受凉后,胃肠等消化功能会降低,进而影响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刺激腹痛、腹泻、烧心、吐酸水等症状,尤其是体质较弱的老年人,严重时甚至会引发休克,危及生命。
    养生课堂
    按照中医理论,阳主动,阴主静,气为阳,血为阴,人体的活动都是由阳气支撑而运行的,而且只有阴阳调和,身体才能健康。人体头部是多条阳经汇集之地,胜在阳,有热,而腹部是多种血液汇集之地,心、肺、脾、肾等器官为阴,有寒,因此,在睡眠时要采取不同的做法:
    ◇不要蒙头睡觉  以免呼吸不畅,影响睡眠质量。
    ◇腹部注意保暖  中医说腹部较冷,属阴,容易受寒,引起一系列疾病,因此睡眠时不要忘记温暖腹部,穿睡衣睡,或者盖好被子,即使是夏天,也应将被子搭在腹部。
    ◇可戴帽睡觉  如果感觉头部较冷,不要蒙头,可以尝试戴一顶睡帽。
    身体是健康的基本,无论是繁忙,还是悠闲,无论是富裕,还是贫穷,都应好好照顾自己的身体。因为只有身体才是真正陪伴自己走过数百年春秋的伙伴。好睡眠需要轻装上阵
    解衣而寝,肩与颈被覆难密,制寝衣如半臂,薄装絮。上以护其肩,短及腰,前幅中分,扣纽如常。后幅下联横幅,围匝腰间,系以带,可代肚束。更缀领以护其颈,颈中央之脉,督脉也,名曰风府,不可着冷。领似常领之半,掩其颈后,舒其咽前,斯两得之矣。穿小袄卧,则如式作单者,加于外。《说丛》云:乡党必有寝衣,长一身有半。疑是度其身而半之,如今着小袄以便寝,义亦通。
    一般说来,解衣而眠是最舒服的睡眠方式,除却了白日衣物的束缚,让皮肤自由地呼吸,肌肉自然放松,可以很快消除疲劳,使身体的各个器官都得到很好的休息,这也是现代很多人推崇的睡眠方式。然而,事实上解衣而眠却有很多意想不到的危害。
    人在睡眠时,身体状况会发生变化,如血液循环变慢,呼吸变缓、变深等。最为重要的是,人在睡眠时,毛孔会开放,因此极易受到风寒侵袭,引发伤风、感冒、腹泻等症状,许多老人的肩周炎也与睡眠时肩部受寒有关。曹老先生也说,夜晚解衣而眠,凉气较重,而且肩部与颈部的被子很难盖严,容易受凉,所以需要穿着寝衣而眠。
    此外,睡眠环境和卫生也是解衣而眠需要注意的重要问题。人们在工作、生活、学习的过程中,必然要接触很多人和物,难免带有病菌,如果床上用品没有及时清洁,解衣而眠很容易形成交叉感染的情况。而且对老年人来说,皮肤原本较干燥、脆弱,容易发生瘙痒等问题,如果没有柔软的衣物保护,直接与床上用品摩擦,容易加重皮肤疾病。从这个层面来说,无论是现代的医学技术,还是古代的养生理念,都要求人们睡眠时穿睡衣。
    养生课堂
    为了健康,建议人们在睡眠时要穿衣而眠,但睡眠时,人体需要一个舒服的环境,穿衣太多则会对肌肉和血液造成压迫,影响血液循环,造成睡眠质量不高。另外,穿衣太多也会造成体表热量减少,即使盖着厚厚的棉被,也会出现感觉很冷的情况。因此,穿睡衣要讲究以下几点:
    ◇睡衣不宜过厚  即使是冬天,也应以轻薄柔软的棉质睡衣为主。因为厚睡衣会影响体表的血液循环和皮肤的新陈代谢,而且透气性较差,不利于皮肤的正常呼吸和汗液蒸发。
    ◇睡衣应宽松  在睡眠时,身体需要一个相对宽松、舒适的环境,如果睡衣过紧,压迫皮肤,则会引起血液循环不畅,容易做噩梦。
    ◇睡衣应保暖腹部  腹部怕凉,因此睡衣长度往往都应以盖过腹部、腰部为好。
    ◇睡衣领也应宽松  颈部是呼吸要道,如果睡衣领口过紧,则容易导致呼吸不畅,影响睡眠质量,所以睡衣领口也应宽松而舒适。
    睡衣作为最贴近皮肤的衣物之一,人对睡衣的舒服感最为重要,无论是厚睡衣,还是轻松薄软的丝质睡衣,只要自己感觉舒服,没有影响睡眠即可。好习惯小结:睡眠的八个好习惯
    1、睡前清心,保持心情平静舒畅。
    2、卧姿要舒服自然,不宜固定僵硬。
    3、可利用冥想法自我催眠。
    4、饭后两小时之后再入睡。
    5、身体舒展更保暖。
    6、最好熄灯而寝,如无法睡眠,也应将光线调至昏暗。
    7、睡觉不要用被蒙头,也不要让腹部袒露在外。
    8、睡眠应穿质地轻薄柔软的睡衣。洗脸洗澡也养生
    养生中“生”的意义,与其说是生命,是一种生存状态,不如说是一种生活。因为生命是琐碎生活的积累,而人生也远不是一场盛宴那么简单。在琐碎的生活中,经营、调养细致的生命,才是真正的养生。于是,盥洗室里,也有了养生的秘密。
    1. 洗头发也有学问
    盥,洗手也。洗发曰沐,洗面曰靧,洗身曰浴,通谓之洗。养生家言发宜多栉,不宜多洗。当风而沐,恐患头风。至年老发稀,沐似可废。晨起先洗面,饭后、午睡后、黄昏后,俱当习以为常,面为五脏之华,频洗所以发扬之。《太素经》曰:手宜常在面。谓两手频频擦面也,意同。
    洗浴有别,一般说来,“盥”是洗手,“沐”是洗发,“靧”是洗脸,而洗澡称为“浴”,但无论是洗,还是浴,都具有除污去垢、消除疲劳、舒筋活血的作用。洗浴是人们每天最熟悉不过的事情,但洗浴方法有好坏之分。
    古时人们认为,头发应该多梳理,不宜多洗,如果当着风洗头,还会受风,患上头痛;到了老年,头发逐渐稀落,便可以少洗几次。或许这种观点不符合现代的卫生观念,但却有一定的道理。古时洗浴条件不够完善,而且头发较长,洗头不当则会引起头痛、着凉等问题,所以养生家不建议多洗头。而现代不同,生活环境大大改善,洗头发已经变得非常方便,大大减少了因洗头而引起的着凉或头痛机会,所以应保持头发的清洁。
    其实,洗头不仅是保持头部的清洁,而且具有一定的养生功用。在洗发过程中,手指轻轻在头皮上划过,对头皮有很好的按摩作用,间接促进了血液循环,消除了疲劳。养生课堂
    中医认为“肾藏精,其华在发”,头发的健康、光泽是肾气是否充盈的标准。一般说来,一头滋润的黑发,往往是身体健康的标志。要拥有一头亮泽的头发,首先则要学会正确的洗发方法:
    ◇洗发前应先梳头  洗头最忌发乱,因此应在洗发前先将乱发梳通。在梳发时,应用齿疏的梳子把头发的凌乱处和打了结的地方梳顺,然后再从头发末端梳起,直到可以很顺地从发根梳到发尾。在梳发时,要注意最好不要一开始就从发根开始梳,以免损伤发根。
    ◇要湿洗头发  现在年轻人流行干洗头发,但这种洗发方式并不适合老年人。因为干洗头发往往用的是化学性洗发水,而且洗头时按摩头皮的动作,容易使头皮毛细血管张开,吸收洗发水中的化学物质。长期积累,容易引发脑梗塞。因此,洗头时最好将头发弄湿,而且是用喷头冲淋,让水顺着头发流下,最好不要采用将头发完全放入脸盆中浸湿的方法。
    ◇洗头时,不要用力揉搓头发  头发很少会出现特别脏的情况,所以在浸湿头发后,倒适量洗发水于双手之上,搓出泡沫后放在头上轻轻揉搓,即可产生泡沫,不需过分用力搓头发,以免伤害头发毛鳞层。冲洗时,也应用手指轻轻捋直头发,切忌像拧衣服一般拧头发。
    ◇适量用护发素  头发湿时,摩擦力大,更易揉乱,被扯伤,使用适量护发素可以有效避免这种情况。
    ◇尽量冲洗干净洗发水和护发素  由于洗发水或护发素中含有少许化学物质,因此在洗头时一定要冲洗干净,以免残留在头发上,伤害头发和头皮。
    ◇擦头发时,尽量不要拉扯头发  头发湿时尽管弹性很大,但也是最容易受伤的时刻。因此,擦干头发时,应用两条毛巾。一条毛巾用于吸取头发中大部分的水,另一条再用来轻轻地擦干头发。在这里需要提醒的是,尽量不要使用粗毛巾。
    除了以上洗发时的要则外,平日里的梳头也很重要。不管是用手指轻轻地揉捏头皮,还是用细密的梳子从头发中梳过,都可以拉动发根,刺激头皮中的毛细血管,进而滋养头发。另外,生活中还要避免过度暴晒头发。头发的组成物质与骨头、牙齿、指甲是相同的,长时间在阳光下暴晒,则会使头发中养分丢失,形成干枯、易断的局面。因此,要注意保护头发,避免长时间在阳光下暴晒。如果不得已要长时间在烈日下工作,也应戴上帽子。正确洗脸可养颜
    冬月手冷,洗以热水,暖可移时,颇胜烘火。《记·玉藻》曰:日五盥。盖谓洗手不嫌频数耳。又《内则》云:三日具沐其间,面垢燂潘请靧,足垢燂汤请洗。燂,温也;潘,淅米汁也,即俗所谓米泔水。
    洗面水不嫌过热,热则能行血气,冷则气滞,令人面无光泽;夏月井水阴寒,洗手亦恐手战,寒透骨也。《玉藻》曰:沐稷而靧粱,注:沐稷,以淅稷之水洗发;靧粱,以淅粱之水洗面,皆泔水也。泔水能去垢,故用之。去垢之物甚多,古人所以用此者,去垢而不乏精气,自较胜他物。
    曹老先生说,洗手不嫌频,洗脸不嫌热,而从现代医学角度来看,经常洗手、洗脸也对健康有益。人的双手是人体中接触外界细菌、病毒、污物最多的部分,经常洗手可以减少细菌携带量。另外,双手还是人体最灵敏的感应器,每当冬季天冷时,身体的冷热温度很快便在手上显现出来。此时用热水洗手,可以赶走身体中的寒意。
    曹老先生说,热水可以刺激毛细血管,用热水洗脸能刺激面部血气运行,而冷水则使血气滞留,长期用冷水洗脸,会令人面色无光。关于这点,在现代科学上也可以找到根据,热水能使毛孔张开,有利于深层清洁。而冷水则会刺激皮下血管收缩,减缓血液循环,进而形成面色苍白的情况。
    在洗脸水的选择上,曹老先生建议用淘米水洗脸。淘米水中溶解了米中部分淀粉、维生素和蛋白质等养分,可以分解脸上的油污,淡化皮肤色素。长期用淘米水洗脸、洗手,会使皮肤变得光滑而有弹性,据说还可以去除脂肪粒。
    养生课堂
    洗脸、洗手,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都已是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动作了,但很多人依然不知道,正确的洗手、洗脸做法可以养生。比如,有人习惯在盆子里洗手,或者一直用湿润的毛巾擦手,这些做法都有可能造成再次污染。
    ◇正确的洗手方法  用流水冲洗手以及肘部,涂抹肥皂或洗手液搓洗20秒,再用流水冲洗干净,然后用纸巾或干净的毛巾擦洗干净。需要注意的是,一定要用干爽的毛巾擦手。很多人家的毛巾都挂在卫生间,那里阴凉不通风的环境非常适合细菌的生长。要想解决这个问题,最好的做法是定期晾晒毛巾,而且最好3个月换一次。
    ◇用淘米水洗脸  并不是所有的淘米水都是可以用来洗脸的。第一次淘米的水中杂质较多,不适合用来洗脸,只有第二次淘米的水才可以。每天淘米后,倒出第二次淘米的水,让它慢慢澄清,然后再将上面的清水部分倾倒出来,这部分“清水”便是洗脸水。洗脸时,将淘米水涂在脸上,按摩20分钟,然后用3倍的清水洗净,早晚各一次,这样可使皮肤白皙嫩滑。当然,淘米水虽好,但并不是所有的皮肤都适合淘米水,拥有混合性皮肤或油性皮肤的老人可以使用,而干性皮肤的老人最好少用。洗浴方法有讲究
    浴必开发毛孔,遍及于体,如屡屡开发之,令人耗真气。谚云:多梳头,少洗浴。盛夏亦须隔三四日,方可具浴,浴后阳气上腾,必洗面以宣畅其气,进饮食,眠少顷而起,至浴时易冒风邪,必于密室。
    《记·内则》云:五日则燂汤请浴。盖浴水不可太热,温凉须适于体,故必燂汤。或浴久汤冷,另以大壶贮热者,置于浴盆旁,徐徐添入,使通体畅快而后已。《云笈七籤》曰:夜卧时,常以两手揩摩身体,名曰于浴。
    在中医理论中,人体之所以能够保持活力,是由于体内不同的“气”维持了器官的运作和功能。如果体内的“气”通畅,则人体健康,不易生病,而如果体内“气”运行不畅,人体功能就会受到影响,表现出疾病的症状。尽管人体的健康受到“气”的控制,但运动、压力、光线等外在的因素却可以影响体内“气”的运行,沐浴也是如此。
    由于沐浴时,身体受热,所有的毛孔都张开,如果不注意,受风的概率将大大提高。于是,曹老先生说,多梳头,少洗浴,洗浴过多会耗损人体真气,即使是盛夏,也应隔3~4天再洗澡。而且洗浴后,阳气上升,一定要洗脸以宣畅上升的阳气,再进少许食物,小睡一会儿才可。另外,洗浴的水不可过热,只要身体感觉温凉即可。
    曹老先生对洗浴的看法,是符合清代时卫生条件的,而且他对老人所说的“洗浴不必太勤”也符合现代养生观点。老人皮肤油脂分泌大大减少,所以皮肤略显干燥,洗澡次数过多会加重皮肤瘙痒情况。不过,老人也可以通过涂抹护肤品来缓解皮肤干燥情况。
    养生课堂
    沐浴具有养生、防病的作用,古已认识到。沐浴的种类分为很多种,如水浴、日光浴、空气浴、泥浴,甚至是干浴,生活中常见的沐浴方式则是水浴和干浴。水浴又分为冷水浴、温水浴、蒸气浴、泉浴、药浴等,这些沐浴方法可以通过物理刺激,达到卫生保健、延年益寿的目的。在众多的洗浴方法中,用冷热交替的水淋浴或干浴是最适合老年人的洗浴方法。
    ◇冷热水交替淋浴  这种方法可以帮助血液循环,但在洗浴时,最好先热后冷。先用热水淋浴,可以舒张表面的血管、肌肉,帮助自我放松,当身体经过热水的熨烫,逐渐变得温暖时,再进行冷水浴,可以收缩血管,促进血液循环,使身体保持兴奋。冷水洗浴时应注意循序渐进的原则,不要马上将全身置于冷水流下,应该先从脸部、脚或手、胳臂几个部位开始,然后再慢慢引向身体。如果难以接受冷水,可以每天冷淋某些部位,如第一天至淋浴脚到膝盖或手到肘部,第二天再稍许向上一些,慢慢地就会适应冷水。
    ◇干浴  干浴是一种以手或工具摩擦全身皮肤的健身方法,深受养生家推崇。老人可在每天洗澡或早起后,双手搓热,从上而下按摩身体,可以给人一种温暖舒适的感觉。持之以恒,可以让身体更加轻松、灵活。
    通过沐浴养生并不是适合所有的人,通常体质较弱,或有心血管类疾病的老人则不适宜进行冷水浴。此外,沐浴养生还要因时而异,遵循循序渐进、长期坚持的原则。只有坚持不懈才会有效果,相反,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不但不会有效果,反而会引起身体不适和疾病,老人应格外注意。洗浴后要注意防风
    春秋非浴之时,如爱洁必欲具浴,密室中,大瓷缸盛水及半,以帐笼罩其上,然后入浴,浴罢急穿衣,衣必加暖,如少觉冷,恐即成感冒。
    浴后当风,腠理开,风易感,感而即发,仅在皮毛,则为寒热,积久入里,患甚大,故风本宜避,浴后尤宜避,《论语》“浴乎沂,风乎舞雩”,狂士不过借以言志,暮春非浴之时,况复当风耶?
    洗浴之时,最怕冷风,因此洗浴时,应注意防风。古时,人们生活条件较艰苦,无法获得现代的洗浴条件,为了保证身体的健康与清洁,他们推崇季节洗浴,提出了春秋不宜洗浴之说。如果天生爱洁净,洗浴时一定要在密室中,而且应在大瓷缸中放入一半的温水,并用丝帐笼罩其上,然后入浴。洗浴后,应立即穿上经过烘烤的衣服,稍觉寒冷,便会发生感冒。
    这是因为人在洗澡时,腠理皆开,容易感受风邪的缘故。如果风邪只停留在皮毛,则会引发寒热之症,如感冒、肠胃寒凉、疼痛等,如果风邪入里,则会对身体产生很大的危害。从这个层面上说,洗浴时应避风,洗浴后也应防风。
    养生课堂
    洗浴时,身体完全暴露于空气之中,最容易受凉感冒,因此,防风便成了洗浴时最重要的目标,尤其是老人,洗澡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洗澡时要将门窗关好  关好浴室的门窗再洗澡,不仅是为了保护自己的隐私,还是为了避免在洗浴时着凉。
    ◇冬天洗浴时最好打开暖风或浴霸  人是恒温生物,人体表面所能接受的温度也有限,过高或过低都容易对身体健康造成危害,而打开暖风或浴霸能有效缓解身体暴露于空气中受凉的概率。
    ◇提前准备好浴袍或要穿的衣服  洗完澡后,要快速擦干身体,穿好衣服,以减少身体皮肤暴露于空气中的时间,进而减少受凉的机会。
    ◇洗冷水澡时最好有一个过渡  不要猛然让身体接触冷水,以免刺激皮肤急速收缩,造成健康问题。
    最后还要注意:即使最冷时,也不应将洗澡水的温度调得过高,冬天最佳的水温应在38℃~40℃左右,而夏季应在25℃左右。另外,无论冬夏,洗澡时浴室温度最好都要保持在21℃以上。香芬浴有助老人养生
    《清閟录》载香水洗身诸方,香能利窍,疏泄元气。但浴犹虑开发毛孔,复以香水开发之可乎?愚按:《记》言沐稷靧粱,不以稷与粱洗身者,盖贵五谷之意,凡上品诸香,为造化之精气酝酿而成,似亦不当亵用。藏器云:樟木煎汤,浴脚气疥癣风痒。按:樟辛烈香窜,尤不可无故取浴。
    有砖筑浴室,铁锅盛水,浴即坐锅中,火燃其下,温凉惟所欲,非不快适。曾闻有人入浴者,锅破遂堕锅底,水与火并而及其身,吁!可以鉴矣!
    随着美容、美体说法的提倡,现代越来越流行香芬浴了。疲累的一天过后,在浴缸里放入少许泡泡粉,再滴两滴植物精油,在淡淡的香气中,洗去一天的疲劳似乎是最好的选择。但曹老先生似乎却并不这样认为,他说,香气有利于气窍,能疏泄元气,但洗澡时皮肤毛孔大张,再用具有香气的水洗澡似乎不利于身体健康。
    曹老先生又说,古人不用稷粱洗澡,是以五谷为贵,而洗澡时所用的各种香也是造化的精气酝酿而成,也不应随便使用。有人说,用樟木水洗脚,能治疗脚气、疥癣或者因受风而引起的皮肤瘙痒,但曹老先生却认为樟木的气味辛烈浓厚,更不可无缘无故地拿来洗浴。
    在曹老先生的年代,人们在洗浴水中所加的多是具有刺激性气味的树枝或药物,对人体刺激较大,而现代的香芬浴多是从植物中提取的挥发性芳香物质,气味、功效温和,并且还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来添加精油量,对人体刺激相对小一些。
    植物精油被称作是“植物的激素”,其构造和功能与人体激素相似,对人体有重要的作用,尤其是舒缓、振奋精神方面。而对于一些疾病,某些精油也有舒缓和减轻症状的功能,所以对老人来说,现代香芬浴是非常有益的。 养生课堂
    清时,人们采用的方法是将具有刺激性气味的药材煮水用来洗浴,其中浓度较高,对人体健康的弊端超过了它对身体的益处,所以曹老先生不赞成香芬浴。但现代植物性精油却不同,它是在植物中提取的挥发性强的物质,通过其特殊的气味,以及与皮肤的接触影响健康。最重要的是,个人可以根据自己喜好或科学经验,调整洗浴水中的精油浓度,以达到调整身体的目的。这对身体已经开始走向衰弱的老人来说非常有益,不过,老人在进行现代香芬浴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注意浓度和温度  在用精油进行香芬浴时,不要浓度过高,一般4~5滴即可。在使用精油前,最好先做皮肤测试。方法是:调浓度为3%的精油,用在腋下或胸口, 24小时后没有出现过敏现象,才可以放心使用。在进行香芬浴时,要注意水温,一般以皮肤感觉有温热感即可。
    ◇时间长短要适可  如果想要彻底放松,可以在温热的水中多泡一会儿,但记住时间不要太久。
    ◇精油要常换  单一精油不可持续使用过久,同一种精油的连续使用时间最好不要超过3周。如果为了调理,可以连续使用3个月,但最久不应超过半年。皮肤上有伤口时,要尽量避免香芬浴,以免刺激皮肤,延缓皮肤愈合。在洗浴时,注意不要让精油进入眼睛。
    另外,老人在使用精油进行沐浴时应注意正确的使用方法。正确的做法是,将4~5滴精油调入基础油或直接放入浴缸的温水中,搅拌均匀后,便可进行香芬浴。在浴缸中泡澡约10~15分钟即可。
    相关链接
    不同精油的调节作用
    ◆加州希蒙得木精油  具有镇定肌肤的作用,对皮肤敏感的人非常有效。
    ◆杜松+马郁兰+薰衣草  可以缓释疲劳,消肿消痛,对每天身体疲累的人非常有效。
    ◆酸橙+杂交薰衣草+乳香  具有稳定情绪、恢复精力的功效,非常适合每天有紧张工作的人。
    ◆薰衣草+天竺葵+黄春菊  能调节体内的荷尔蒙平衡,对心情不畅有非常好的调节作用。
    ◆葡萄柚+迷迭香  能消除紧张,活跃身心。
    ◆玫瑰+橙花  可以催人奋发,给人以幸福感,非常适合心情不好的时候使用。
    ◆薄荷+迷迭香  具有恢复体力的功效,特别适合身心无力的时候。好习惯小结:沐浴与养生
    1、多梳头,多按摩头部。
    2、认真洗脸,保持皮肤的清洁,改善面部血液循环。
    3、清晨起床后或临睡前,搓热双手,然后按摩全身。
    4、空腹时、饱餐后、饮酒后不应洗澡。
    5、洗浴时和洗完后注意防风,及时保暖。
    6、方法得当,老人也可进行香芬浴。  【饮食】
    脾胃调和百病除
    饮食是关系身体健康的重要物质。通常,合理的饮食,能够滋养五脏,补气养血,而不合理的饮食,则影响身体代谢,长期积累,则对健康产生不良影响。老年人饮食养生则从老人代谢特点出发,搭配合理的饮食,以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
    1. 四季饮食要有区别
    《记·内则》曰:凡和,春多酸,夏多苦,秋多辛,冬多咸,调以滑甘。(注:酸苦辛咸,木火金水之所属。)多其时味,所以养气也。四时皆调以滑甘,象土之寄也。孙思邈曰:春少酸增甘,夏少苦增辛,秋少辛增酸,冬少咸增苦,四季少甘增咸。《内则》意在乘旺。孙氏意在扶衰,要之无论四时,五味不可偏多。《抱朴子》曰:酸多伤脾,苦多伤肺,辛多伤肝,咸多伤心,甘多伤肾。此五味克五藏,乃五行自然之理也。凡言伤者,当时特未遽觉耳。
    健康的饮食是一门很高深的学问。仅四季饮食来说,就充满了玄妙的变化。《礼记·内则》中明言,春天里该多吃酸的,夏天中多吃苦的,秋天里多吃辛的,冬季多咸食。这酸苦辛咸其实是和天地五元素中的木火金水相对应的,顺应天地四时的变化,这对自身的养气是很有帮助的。但同时记住四季之中要以甘甜来调节,就像金木水火土构筑了土石万物的基础一般。
    饮食之所以要跟着四季的变化而变,主要是因为四季温度、湿度等外界条件变化的缘故,而且饮食是一门复杂而艰深的学问,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规则所能拘束的。于是,药王孙思邈又说:“春季少吃酸多甜食,夏天少吃苦多辛食,秋季少吃辛多酸食,冬天少甜食多吃苦,不过总体上一年四季需要少吃甜食多吃咸的。”
    《礼记·内则》中饮食之说之所以和孙思邈观点产生了差异,并不是中医理论的矛盾,相反,二者是基于同一个理论基础延伸出的类似观点,只不过二者出发点不同。《礼记·内则》的意图在于使健壮的身体更加强壮,而孙思邈目的是调养扶助身体虚弱的人。不过,无论是《礼记·内则》的看法,还是药王的观点,老人四季养生最重要的是,四季饮食要论味,但五味不可偏多。身体健康是一个平衡的系统,任何与健康有关的事都要遵从适度原则,饮食也是如此。曹老先生引用《抱朴子》的话说:“酸食过多对脾有害,苦吃多了伤肺,辛食过多对肝不利,咸食吃多了对肾不好。”由饮食导致的五脏受伤,或许当时并没有特别的感受,但长期积累后,就会在其他的病症上表现出来。因此,老人四季养生要防微杜渐,要因季节变化而相应变化。
    养生课堂
    真正的养生之术往往是无术之术,即在看似杂乱无章的生活饮食中,遵从一定的养生秘诀,而四季多味的饮食养生方法,即是在看似杂乱无章的饮食中,摄取平衡的饮食,亦是一种无术之术。做法如下:
    ◇春天吃酸  春季多吃酸味的食物,如含维生素C的食物和有机酸的水果,以及糖醋和酸辣类的菜肴等。科学研究发现,这些酸味食物中含有某种物质,能够成倍地提高钙、铁、锌等无机盐的吸收率。
    ◇夏天吃苦  夏季天气炎热,而苦味的食物,如苦瓜、油麦菜等,具有清热降火的功效,适量摄取此类食物对身体有益。
    ◇秋天养肺  秋季气候干燥,天气转凉,是滋养肺气的时机,可在饮食中适量加入辛辣的食物,如姜、蒜等,既可提高免疫力,又可增强血液循环。
    ◇冬天养肾  冬季天气寒冷,属水,主肾经,是滋养肾的好时机,因此,此时应多吃一些口味重的黑色食物,如木耳、黑豆、芝麻等。
    还需要提醒大家的是,尽管不同的季节主不同味道,但切不可摄食过多,尤其是短时间内,否则也将影响身体健康,“过犹不及”就是这个道理。老人饮食应偏淡
    凡食物不能废咸,但少加使淡,淡则物之真味真性俱得。每见多食咸物必发渴,咸属水润下,而反发渴者何?《内经》谓血与咸相得则凝,凝则血燥。其义似未显豁。《泰西水法》曰:有如木烬成灰,漉灰得卤,可知咸由火生也,故卤水不冰。愚按:物极必反,火极反咸,则咸极反渴。又玩坎卦中画阳爻,即是水含火性之象,故肾中亦有真火。
    老人饮食应偏淡。尽管盐是百味之主,任何食物的美味都离不开盐,但盐过多则掠夺了食物原本的真味,而且对身体不好。《黄帝内经》中曾记载说,咸味能令血凝,使血燥,而现代研究证明确实如此。
    盐中含有大量的钠离子,而钠离子进入体内后,具有增加循环血量、收缩血管的作用。老人肾脏功能衰弱,摄食了过多的咸食后,无法及时排除体内的钠离子,容易导致钠潴留,造成血管收缩、血压升高和心脏负荷加重等病症,严重者甚至可能诱发心力衰竭。这也是多吃盐容易加剧高血压等病症的原因。
    养生课堂
    一般来说,每人每天摄食的食盐量最好不要超过8克。这个食盐量或许会让大多数人都感到清淡,但这对健康是非常有好处的。要想控制如此低盐量的饮食,最好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少买熟食  尽量买新鲜的蔬菜,避免食用商店或饭店中的熟食,因为熟食中往往含有大量的盐。
    ◇做菜少放盐  制作菜蔬时,要严格控制盐的放入,为了更好的口味,可以在起锅前,再撒入盐。尽量少吃咸蛋、腌菜、咸肉等含钠盐较高的食物。除了盐以外,还应注意酱油、白糖、番茄汁、大蒜盐等含盐调料,以及其他食物中所含的盐分摄取。
    ◇细嚼慢咽  吃饭时最好细嚼慢咽,细细品味食物本身的香味,待慢慢习惯后,即使没有盐,也能体会到食物的香味。
    总之,多食盐易伤肾损肾,少吃盐对预防高血压、心肌损害等有益处。所以老年人饮食应偏淡,少盐益寿是有一定科学道理的。调理脾胃有方法
    《记·内则》曰:枣栗饴蜜以甘之,堇荁枌榆免薨,潃瀡以滑之,脂膏以膏之。愚按:甘之以悦脾性,滑之以舒脾阳,膏之以益脾阴,三“之”字皆指脾言,古人养老调脾之法,服食即当药饵。
    老年人要格外注意脾胃的调理。中医认为,人进入老年后,先天元气渐渐衰弱,必须要靠后天脾胃的运化,吸收水谷精微之气来补充先天之气,以祛病延年。另外,人进入老年后,脾胃功能逐渐下降,口易苦、易干,就是这个道理。因此,老人尤其要注意脾胃的调理。
    《礼记·内则》中曾记载,老人口易苦,所以孝顺的儿媳应用枣、栗、蜜等甜味的食物来调节老人饮食;老人口易干,就要用堇菜、白榆叶、家榆叶等浇上些许油来调制,使食品不致干燥滞口。其实,这些都是调养脾胃的方法。曹老先生说,由于脾胃属土,五味属甜,甘甜的食物最适合脾胃了,甘甜而滑润的食物能舒畅脾胃的阳气,而膏肥的食物可以滋养脾胃之中的阴。
    脾胃虚弱的人通常具有消化不良、腹部胀痛、呃逆、烧心等症状。如果老人经常出现此种症状,则需注意脾胃的调理。
    养生课堂
    调理脾胃,饮食是关键。脾胃不好的人,最好注意以下几点:
    ◇饮食应有宜忌  三餐定时、定量、不暴饮暴食。多吃蔬菜、水果等富含纤维素的素食,少吃各种肉类等不易消化的食物。饮食应尽量清淡、软烂,避免进食过多刺激性食物。尽量减少寒凉食物的摄取。
    ◇脾胃养护  要注意脾胃保暖,避免身体着凉;要坚持适当的体育活动,如散步、慢跑、打太极拳等,以增强脾胃消化功能。
    另外,中医认为脾胃属土,喜甜,长夏时节,脾气最宜养脾,老人可以在长夏时多吃一些有甜味的食物,如南瓜、苹果、栗子等。但要记住,甜味食物也不宜多吃,以免增加体内葡萄糖浓度,引起高脂血症、动脉硬化、糖尿病、骨质疏松等疾病。饮食冷热需注意
    《抱朴子》曰:热食伤骨,冷食伤肺,热勿灼唇,冷勿冰齿。又曰:冷热并陈,宜先食热,后食冷。愚谓食物之冷热,当顺乎时之自然。然过冷宁过热,如夏日伏阴在内,热食得有微汗亦妙。《内经》曰:夏暑汗不出者,秋成风疟。汗由气化,乃表里通塞之验也。
    《抱朴子》中说:过热的食物容易伤到筋骨,过冷的食物却易使肺受伤。而冷热的标准是,热不要灼伤嘴唇,冷别冰到牙齿。如果需要同时吃冷热食物,应该先吃热食,后吃冷食。古时养生家认为,人们应避免吃冷食。但曹老先生却说:所吃食物的冷热,顺乎四时自然即可,如冬季寒冷,应吃温热的食物,而夏季炎热,偶尔吃一些温凉的也可。不过,对老人来说,过冷食物的危害要大于过热食物的危害。即使是在炎炎夏季,老人也应多吃温热的食物,热食能让身体微微发汗,对健康有益,而太冷的食物,就像夏天在人体中注入股阴寒之气般,伤及脾胃。
    老人元气虚弱,身体原本寒凉,更不应进食寒凉食物。此外,中医认为,汗液是内毒外排、祛邪安正的重要方式。如果汗腺不畅,身体则丧失了一条重要的排毒管道,而夏季是正常出汗最好的时节。从这个角度来说,炎炎夏日,吃点儿热食物使身体出些微的汗,对身体很有好处。《黄帝内经》中也说,暑夏不出汗的人,往往会导致秋天的风疾。
    养生课堂
    曹老先生说,冷热寒凉之饮食,随着四季变化之气即可。但在变化中,要注意热食对身体更为有益。
    ◇早春时,气候仍比较寒冷,人体为御寒,则应以热食为主,少吃寒性食品,以阻遏阳气发越。
    ◇晚春时节,气温日渐升高,可食用些性凉食物,防止人体积热。
    ◇夏季酷暑,老人应注意防止中暑,但切不可贪图一时凉快,过多食用寒凉食物。因为夏季人的消化功能较弱,过多吃生冷食物,则容易立即诱发肠胃痉挛,引起腹痛、腹泻。
    ◇秋季天气转凉宜多食温食,少食寒凉之物,以颐养胃气。
    ◇冬季气候寒冷,人体阳气内藏,脾胃功能相对虚弱,在饮食方面,忌吃寒性食物,否则必然会损伤脾胃阳气,引起身体各种疾病。相反,冬季天气寒冷,应多吃一些暖性食物,祛寒生暖,补气旺血,增强抗寒能力。
    尽管老人进食寒热食物,可依据自身情况,以及环境冷热而定,但从身体的调养来说,老人还应多进食温热食物。
    相关链接
    食之“五性”
    饮食养生首先要讲“性”。从中医角度说,食物分为五大性,一般是平、寒、凉、温、热这五性。平性食物,介于寒凉和温热性质食物之间,适合于一般体质,寒凉、热性病症的人都可选用。平性食物多为一般营养保健之品。从历代中医食疗书籍所记载的300多种常用食物分析,平性食物居多;温、热性次之;寒、凉性居后。一般说,各种性质的食物除都具有营养保健功效之外,寒凉性食物属于阴性,有清热、泻火、凉血、解毒等功效;温热性食物属于阳性,有散寒、温经、通络、助阳等功效。吃动物肝脏有讲究
    《卫生录》曰:春不食肝,夏不食心,秋不食肺,冬不食肾,四季不食脾。当旺之时,不可犯以物之死气。但凡物总无活食之理,其说太泥。《玉枢微旨》曰:春不食肺,夏不食肾,秋不食心,冬不食脾,四季不食肝。乃谓不食其所受克,其说理犹可通。
    《卫生录》中说:春天不应吃肝脏,夏天不应吃动物心,秋天不吃肺,冬天不吃肾,四季都不应吃脾。古人之所以如此认为源于中医中阴阳应象大论,春生肝,夏生心,秋生肺,冬养肾,春天肝气旺盛,夏季正是养心的好时机,而秋天肺部滋养,冬天是养肾的时候。俗语说“吃什么补什么”,古人认为脏气旺盛之时,若以死脏之气补之,对身体不利,所以有了“春不食肝,夏不食心,秋不食肺,冬不食肾,四季不食脾”之说。
    然而,曹老先生却不同意这种观点。他说,但凡食物都是经过烹制之后才吃的,岂有吃活物之理。实际上,在曹老先生看来,吃动物肝脏只要对身体好即可,并没有特定的时机。现代医学也认为,凡是食物都是经过胃肠的消化,转化成为各种营养物质才被吸收的,并不带有本身的特性,所以对身体也不会造成立即的危害。不过,不同的食物所含营养物质不同,从饮食平衡这方面来说,长时间的进食某种食物对身体是不利的。老人摄取动物内脏也遵从此道理。
    养生课堂 
    动物内脏中含有丰富的营养,对老人身体非常有益,老人可适当进食。当然,在进食动物内脏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动物内脏中可能有死病菌和寄生虫,应炒熟或煮熟后再吃。对老人来说,煮熟吃是较为合理且安全的方法。
    ◇吃动物肝脏时,最好搭配一些粗粮和蔬菜,以补充食物中的膳食纤维。
    ◇不宜多吃,最多每个星期吃1~2次,每次每人使用量不要超过50克。
    另外,动物肝脏一定要新鲜时吃,而且在食用前要认真反复冲洗,并在水中浸泡一段时间后再进行烹调。长夏时节的养生
    夏至以后,秋分以前,外则暑阳渐炽,内则微阴初生,最当调停脾胃,勿进肥浓。《内经》曰:味厚为阴,薄为阳,厚则泄,薄则通。再瓜果生冷诸物亦当慎,胃喜暖,暖则散,冷则凝,凝则胃先受伤,脾即不运。《白虎通》曰:胃者脾之府,脾禀气于胃。
    夏至到处暑前的一段时间为长夏,是中医理论中最为重要的养生时之一。曹老先生说,夏至以后,秋分之前,渐入三伏,暑天的骄阳越来越炙热,而体内之阴初生,最宜调理脾胃,切忌进食肥浓的食物。因为肥浓之食为阴,进食后能增加体内之阴,淡薄之食为阳,能增进体内之阳。另外,长夏时节,瓜果蔬菜众多,老人在吃瓜果蔬菜等生冷的食物时要谨慎。因为胃喜暖,暖则通散,冷则凝集,胃气凝集则使胃先受伤,脾气不运,即影响消化系统功能。
    事实上,长夏时分,天气炎热,人体消耗的能量剧增,脾胃功能将有所下降,因此应吃一些清淡的蔬果,以减轻脾胃的负担,老年人尤为如此。
    养生课堂
    长夏是调养脾胃最好的时机,因此,老人此时饮食应注意以下几点:
    ◇夏季炎热,应多吃清淡的食物,如荷叶粥、绿豆粥等,以清补脾胃。
    ◇尽管长夏天气炎热,但脾胃却处于阳气不足的“寒”态,而且老人脾胃本就虚寒,因此,要注意脾胃的“防寒保暖”,尽量不食生冷食物,以免湿邪伤脾,导致急性胃肠炎等疾病。
    ◇饮食上可以多吃些温养脾胃的食物,如生姜、荆芥、小茴香、藿香、大蒜等。
    总之,长夏时,老人应顺应体内阳气释放和体内湿邪旺盛的特点,避免饮食的伤害。
    相关链接
    四季滋补事宜
    根据四季节气不同,四季滋补该有不同的方式。
    ◆春日滋补  此时万物生发向上,可用升补,宜食猪肝、猪肉、鸡蛋、豆类和豆制品及新鲜蔬菜如韭黄、春笋、豌豆苗及新鲜鲫鱼等。
    ◆夏日滋补  此时炎热,人喜凉快,宜用清补,可多选食绿豆汤、荷叶粥、凉拌豆芽、糖拌西红柿、百合红枣汤、西瓜荔枝。
    ◆秋日滋补  此时气候凉爽,则宜平补,可多食银耳、大枣、蜂蜜、核桃、莲子、桂圆等。
    ◆冬日滋补  此时气候寒冷,适宜滋补,可选用牛肉、羊肉、狗肉、鸡肉、鱼、核桃、红糖等温热性食品。
    而四季宜通补,四季通补就是不分季节都可用的进补方法,宜平缓温和,常用食物包括赤小豆、扁豆、黑豆、豌豆、山药、丝瓜、木耳、香菇、土豆、大枣、鲤鱼、鸡蛋等,四季都可以选食。.老人“吃饭”的学问
    午前为生气,午后为死气,释氏有过午不食之说,避死气也。《内经》曰: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虚。故早饭可饱,午后即宜少食,至晚更必空虚。
    《应璩三叟诗》云:中叟前致辞,量腹节所受。“量腹”二字最妙。或多或少,非他人所知,须自己审量,“节”者今日如此,明日亦如此,宁少毋多。又古诗云:努力加餐饭。老年人不减足矣,加则必扰胃气,况努力定觉勉强。纵使一餐可加,后必不继,奚益焉。勿极饥而食,食不过饱;勿极渴而饮,饮不过多。但使腹不空虚,则冲和之气,沦浃脊髓。《抱朴子》曰:食欲数而少,不欲顿而多。得此意也。凡食总以少为有益,脾易磨运,乃化精液,否则极补之物,多食反至受伤,故曰少食以安脾也。
    《洞微经》曰:太饥伤脾,太饱伤气。盖脾借于谷,饥则脾无以运而虚脾,气转于脾,饱则脾过于实而滞气,故先饥而食,所以给脾,食不充脾,所以养气。
    佛家有“过午不食”的说法,认为午前阳气上升,有助于体内生气的升华,午后阴气上升,不利于体内生气凝聚。因此,早饭宜饱,午饭应吃好,而晚饭应少吃。这种观点也很符合现代养生观点,白天人体能量消耗大,早午餐会为人体补充一天必要的热量。到了晚上,活动减少,能量需求下降。晚上该少吃,否则会加重胃部负担,影响睡眠,同时过多热量易导致肥胖,对健康也不利。
    老人吃饭应“量腹而食”,即根据自身的消化能力而来,或多或少,需自己审量。不过,曹老先生却建议,老人进食时应宁少勿多。因为老人脾胃功能已经下降,不根据自身的消化能力,而一味地进食,容易惊扰胃气,增加胃肠负担。近年来,老年医学专家研究证明,老年人限制饮食摄入量对健康长寿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一方面,老年人的基础代谢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降低,同时消化系统功能下降。另一方面,进入老年期后,体力活动减少,所需的热能也相应地减少了,故此,对老年人的热量提供也该相应地减少。所以说少食益寿。如果到老年而不减少食量,以致热量过剩,必然对身体造成不利影响。
    总之,老人脾胃的调理与饮食有密切关系,为了老人身体的健康,最好注意“吃”的是是非非。
    养生课堂
    饮食是人生存的基本条件,合理的饮食,可使人身体健壮,延年益寿。当然,饮食是一门复杂的学问,除了以上的“量腹而食”外,老人调理脾胃,在饮食上还应注意以下几点:
    ◇适当节食曹老先生说,老人饮食应“宁少勿多”。对老人来说,消化功能逐渐下降,而短时间内进食过多则加重了胃肠负担,容易使脾胃滞气,不利于调理脾胃。
    ◇饮食应有规律不要等到非常饥饿的时候,才去吃饭;也不要等到非常口渴了,才去饮水,以免伤及脾胃之气。
    ◇老人应少食多餐对于脾胃来说,每次进食少量的饮食,有助于消化和吸收。而为了避免饥饿,则建议少吃多餐。
    在饮食的众多危害中,老人要尤其注意饮食过量的危害。据现代研究表明,每餐贪多过饱,会使血液集中在肠胃,势必引起心、脑等重要器官的缺血缺氧,容易诱发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死、脑血管疾病等。另外,饮食过量还很容易导致肥胖,引发肥胖的并发病症。所以世界上长寿研究人员认为,以节制饮食的方法来减慢生理性衰老的速度,是维护健康长寿的好办法。老人食物应熟烂有度
    《华佗食论》曰:食物有三化,一火化,烂煮也;一口化,细嚼也;一腹化,人胃自化也。老年惟借火化,磨运易即输精多,若市脯每加消石,速其糜烂,虽同为火化,不宜频食,恐反削胃气。
    《华佗食论》曾指出,食物的消化有三个步骤:一是通过烹煮将食物煮烂;二是通过牙齿将食物嚼烂;三是通过胃肠的蠕动消化吸收。对老人来说,三种消化方式中最好是烹煮。人到晚年,大多数人的牙齿已大不如从前,同时胃肠功能也大大地削弱了,唯一能加强胃肠对食物消化吸收的方法便是烹煮。
    当然,老人的食物也不是越熟烂越好。曹老先生说,经常吃软烂食物的老人,自身的消化功能则被削弱了。软烂的食物,往往不需要用力咀嚼就可以咽下,但不经过口腔反复咀嚼的食物,接触唾液酶的机会大大减少,长期如此,则导致口腔分泌唾液减少,胃肠蠕动变慢,进而削弱了胃肠本身的消化功能。此外,老人胃肠蠕动能力较差,如果吃软烂食物过多,难以排空,会使胃肠感觉不适,而且软烂食物中水分过多,长期以此为食,容易导致人体生理所需的总热量和营养物质不足,引起营养缺乏。
    因此,老人饮食应软硬适度,既不能吃过于坚硬的食物,对牙齿造成伤害,也不宜吃过于软烂的食物。无论老人的牙齿好与不好,都应该用牙或牙床来咀嚼食物。一方面,经常用牙齿咀嚼食物,尤其较硬的食物,可以锻炼牙齿和牙床,使牙齿坚固。另一方面,咀嚼食物可促进唾液分泌,有助于保持胃肠本身的消化功能,延缓老人衰老。
    养生课堂
    由于老年人消化代谢系统日益减弱,在考虑到老人饮食习惯的同时,应准备易于消化的食物。当然,为了保持老人的消化功能,也注意不要过于熟烂。
    除了饮食要熟烂以外,老人饮食还应注意多样化。营养均衡是健康最基本的要求,《黄帝内经》说:“五谷为养,五谷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益精气。”说明了合理饮食,不可偏废的重要性。
    相关链接
    老人饮食不宜过于精细
    老人不宜吃过于精细的食物。精细的食物,如精米、精面在加工的过程中,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和纤维素都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通常,很多原料加工越精细,营养成分受到的破坏也就越大,而老人消化吸收原本不多,进食也较少,倘若长期进食营养流失的精细食物,更会导致营养素的缺乏。老人饮食切忌“杂”
    水陆之味,虽珍美毕备,每食忌杂,杂则五味相挠,定为胃患。《道德经》曰:五味令人口爽。爽,失也,胃口失正味也。不若次第分顿食之,乃能各得其味,适于口,亦适于胃。
    曹老先生说,饮食的种类很多,在陆地上和水中有无数的美味,可说是应有尽有,不过在食用时切忌相杂。如果掺杂在一起食用,很容易导致食物味道互相干扰,失去原来真味。
    另外,在日常生活中,每次进食过于杂的食物,还容易引起身体不适。不同的食物本性不同,其中难免有相克的食物,如果进食了相克的食物,不仅会影响食物营养的吸收,严重时还可能影响身体健康,如鸡蛋不可与糖精一起食用;红薯和柿子不可同时食用,否则会造成结石等。即使没有相克的食物,每次进食过杂的食物,也不利于消化,使老人产生不适。
    养生课堂
    身体的各种营养皆分布在各种各样的食物中,人们通过进食各类食物,来提供给身体平衡的营养。尽管如此,人们在进食时仍要注意避免一次进食过多种类,一方面,一次性进食过多种类不利于消化;另一方面,一次进食种类过多有可能造成食物中毒的情况。
    当然,老人的菜谱最好也不要过于单调。老人饭量一般较小,相对而言菜也较少,为了摄取更平衡的营养,菜品要注意多样化。同时,一次菜品不要过多,保证每次每人3种菜品即可,否则亦影响健康。
    相关链接
    哪些食物不宜同吃?
    ◆螃蟹不宜与柿子同吃螃蟹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而柿子中含有大量鞣酸,两者相遇,容易使食物发生凝固,变成不易消化的团块,使人出现腹痛、呕吐或腹泻等症状。
    ◆蜂蜜不宜与豆腐同吃蜂蜜中含有多种酶类,不利于豆腐中矿物质、植物蛋白、有机酸等营养物质的吸收。
    ◆牛奶不宜与橘子同食牛奶中的蛋白质,容易与橘子中的果酸结合凝固成块,会影响人体消化吸收,严重者还会导致腹胀、腹痛、腹泻等症状。走出健康来
    人们常说“饭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散步是最简单、最轻松的运动方式,但所起的健康作用却很多。散步通过手、脚、躯干的协调动作,以及轻松愉快的情绪,让人周身气血畅达,给人一种轻松愉快的感觉。而在这种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身体也越来越健康。
    1.散步可舒筋活络
    坐久则络脉滞,居常无所事,即于室内,时时缓步。盘旋数十匝,使筋骸活动,络脉乃得流通。习之既久,步可渐至千百,兼增足力。步主筋,步则筋舒而四肢健,懒步则筋挛,筋挛日益加懒,偶展数武,便苦气乏,难免久坐伤肉之弊。
    人的生命在于运动,常常久坐的人,或不爱运动的人,往往会有气血运行不畅的问题,而解决这一问题最好的办法,就是站起来散步。散步不拘于形式,也不限于地方,即使是在室内,也可以进行散步,而长期坚持,定能收到强身健体的效果。
    散步是一种有氧运动,需要长期坚持才能起到很好结果。长期不爱运动的人,筋骨不疏,便会越坐越懒,气力也变得越来越小,偶尔出去一次,就会感觉气喘吁吁,这是长期久坐的结果。这样的人散步时,一开始可能并不能走很远,但长期坚持后,每天都会有些长进,而身体也会越来越健康。
    养生课堂
    尽管散步是随时随地可进行的运动,但仍需要注意以下内容:
    ◇散步需要全身放松,从容和缓,即使内心烦闷,也应保持一颗平静的心。
    ◇长时间坐、立后,最好要走动一小会儿,以促进血液流通,舒筋活络。
    ◇长期不锻炼的人,刚开始投入散步时可选择走走停停、且快且慢的逍遥步,待足力增加后再进行强度稍大的散步运动。
    ◇饭后散步,可选择每分钟60步的漫步法;而有高血压或高血脂的患者,可选择每分钟120步的快走法。
    不过,大家需要注意的是,散步需要持之以恒,而且不能急功近利,因为欲速则不达。.散步也需做准备
    欲步先起立,振衣定息,以立功诸法,徐徐行一度立功见二卷导引内。然后从容展步,则精神足力,倍加爽健。《荀子》曰:安燕而气血不惰。此之谓也。
    虽然散步的运动强度并不大,但仍需提前做好运动准备。曹老先生说,想要散步,应先起立,然后抖平衣服,安定一下自己的气息,然后慢慢地做一些准备运动,如活动一下胳膊、脚踝等,再从容散步,则精神足力,倍加爽健。
    养生课堂
    或许很多人会说,散步如此舒缓的运动,不需要做任何准备工作,但事实上做任何一种运动前都应做好准备工作。一般说来,运动的准备活动分为心理准备活动和身体准备活动两方面,而散步的准备活动也是如此。
    曹老先生说,即使是散步也应安定心神后,进行稍微的热身运动再开始,老年人尤其如此。由于散步已经是比较舒缓的运动方式了,因此,要做的准备活动也只是稍微活动一下即可,如伸伸胳膊、压压腿等,不需要特别的准备活动。散步时间选择有讲究
    饭后食物停胃,必缓行数百步,散其气以输于脾,则磨胃而易腐化,《蠡海集》曰:脾与胃俱属土,土耕锄始能生殖,不动则为荒土矣,故步所以动之。《琅嬛记》曰:古之老人,饭后必散步,欲摇动其身以消食也。故后人以散步为逍遥。
    一天24小时中,除了睡眠的时间,其他任何时间都可以散步,但饭后散步对身体最好。中医理论说,饭后的散步能散胃部之气,并输送到脾,进而帮助消化,而且脾、胃五行皆属于土,只有运动才能让使土显现生气,否则容易伤胃。事实上,这是因为饭后,食物停留于胃中不易消化,而舒缓的运动能促进胃部运动,进而帮助消化。老人胃肠功能衰弱,尤其应饭后散步,以刺激胃肠运动,促进食物的消化、吸收。
    养生课堂
    俗语说“饭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但实际上,饭后散步并不是指吃完饭后立即散步,而且“饭后百步走”并不适合所有的人,它只适合于平时活动较少,尤其是长时间伏案工作的人,也适合于形体较胖或胃酸过多的人。这些人如果饭后散步20分钟,有助于促进胃肠蠕动、胃肠消化液的分泌和食物的消化吸收,是有利于身体健康的。而有以下几种情况的人,则不适合进行饭后散步。
    ◇有肝炎症状的人由于肝脏具有帮助消化、分解食物的功能,而感染邪气之后,肝脏功能必然下降。如果此时进行饭后运动,强迫胃肠运动,不仅不能很好地消化食物,反而会导致食物不被充分吸收,出现腹胀等症状。
    ◇患有胃下垂疾病的人患有胃下垂的人饭后散步,会加重胃下垂的程度。
    ◇有胃肠道疾病的人通常有胃肠道疾病的人,胃肠道功能已大大降低,因此,不宜采用运动的方式强迫胃肠消化食物,以免加重胃肠负担。
    其实,无论是胃肠不适者,还是拥有强大消化功能的人,都不应在饭后立即进行散步活动,而应休息或静卧30分钟后,待肠胃已经适应了满满的食物后,再散步,否则容易引起胃肠类疾病。散步也要讲方法
    《遵生笺》曰:凡行步时,不得与人语。欲语须住足,否则令人失气。谓行步则动气,复开口以发之,气遂断续而失调也。虽非甚要,寝食而外,不可言语,亦须添此一节。
    散步者,散而不拘之谓,且行且立,且立且行,须得一种闲暇自如之态。卢纶诗“白云流水如闲步”是也。《南华经》曰:水之性不杂则清,郁闭而不流,亦不能清,此养神之道也,散步所以养神。
    饭后散步时,最好不要与人交谈。曹老先生说,散步的时候,是体内之气盛行的时候,如果此时开口说话,气则断续,进而导致失调。因此,散步的时候最好不要说话,如果想要说话时,最好停下脚步。现代科学证明,缓慢的散步方式,随意的谈话语调,是不会影响健康的。而且在饭后,与亲近的人散步、聊天,已经成为一种非常时尚的交流方式了。当然,如果你正快步行走,则另当别论。
    散步是一种悠闲的态度。散步不仅是一种身体的锻炼,更多的还是心灵的沉寂。每次饭后抽出一点点时间,随心漫行,或走或停,心灵从喧嚣变平静开始变得简单,焦虑、烦闷不再,自有一种闲暇自如的境界。心境平和,气血顺畅,身体自然也便健康了。
    养生课堂
    古时,人们认为,散步应是一种状态,一种形体散漫不受拘束的境况。当然,要想调理身体的健康,也应注意一些散步的技巧。
    ◇散步应保证一定的速率严格上说来,随意的走走停停,并不能算作散步,一方面这样运动量过小,达不到有氧代谢的效果;另一方面,如此“惫懒”的散步,不能让散步者更精神,而只能让精神更萎靡。正确的做法是,按照“3、5、7”的原则散步,即每天在30分钟内走3000米,一周走5次,心率控制在(170-年龄)/分钟内。
    ◇要保持正确的散步姿势很多老人喜欢背着手散步,这不利于身体放松的姿势,也不能达到最好的运动效果。正确的姿势应是,抬头、挺胸,并随着步伐轻轻摆臂,这样有利于全身运动和身体的协调。
    ◇室外散步地点应注意尽量不要在坡地、地面不平的地方散步。因为老年人骨质、关节都不如年轻时强壮,在爬坡或爬楼时,容易导致膝关节负荷过重,加重关节磨损。
    此外,人体在运动时,需氧量增高,因此,应选择空气清新、草木茂盛的地方进行锻炼。如果是在室内散步,也应在开窗透气的情况下进行。
    相关链接
    不同类型人的散步姿势
    由于不同类型人的身体状况不同,散步的姿势也不尽相同。
    ◆体质虚弱者散步的速度应由慢到快,而且应迈大步伐,两只手臂也应甩开,这样的姿势有利促进体内新陈代谢。每天散步1~2次,每次1小时左右。
    ◆体重超重者散步时,可适当调节步伐节奏,走快些,并延长散步的时间和距离,使运动量加大些。这样可以使体内多余的脂肪得到充分燃烧,有助于减肥。
    ◆高血压者散步时应尽量使脚掌着地,并应挺胸,步伐应以中慢速为宜,不要太快,否则容易引起血压上升。此外,高血压者最好不要在早上散步,而应选择晚饭后。因为人体血压普遍高于傍晚。
    ◆冠心病者最好是在餐后半小时至1小时后再散步,速度宜慢,每天坚持2~3次,每次30分钟。
    ◆糖尿病者最好为饭后散步,切忌饿着肚子散步,否则容易引起大脑供血不足。散步时,步伐可适当加大,应挺起胸脯,甩开手臂,每次散步以半小时到一小时为宜,不宜过长。散步需量力而行
    偶尔步欲少远,须自揣足力,毋勉强。更命小舟相随,步出可以舟回,或舟出而步回,随其意之所便。既回,即就便榻眠少顷,并进汤饮以和其气。元微之诗云:僶俯还移步,持疑又省躬。即未免涉于勉强矣。
    春探梅,秋访菊,最是雅事。风日晴和时,偕二三老友,支筇里许,安步亦可当车。所戒者,乘兴纵步,一时客气为主,相忘疲困,坐定始觉受伤,悔已无及。
    散步是一种不拘形式,闲散、从容踱步的形式,因此,很多人都会因这种太过于舒服的运动方式,而让自己过度疲累。尽管散步很舒服,但老人还应该根据自己体力,决定散步的路程,毋须勉强。在外面散步回来后,也应喝点儿水,坐下或躺在床上休息一会儿,以调整呼吸。
    另外,散步也应注意环境。春天探访梅花,秋天观赏菊花,都是极雅、极愉悦心情的事情,但亦应注意劳逸结合。
    养生课堂
    老人最怕疲累,一旦疲累,则很难在短时间之内休息过来。因此,在散步时,老人应注意以下几方面:
    ◇最好在自己熟悉的地方散步,这样对路程有很好的掌握,而且离家也比较近,累了可以很快回家休息。
    ◇散步时,可以随手带着垫子,走累时,可以随时坐下来休息。
    ◇步履应轻松和缓,不宜匆忙,更不宜被琐事所累,这样有助于周身气血达到平和,解除大脑疲劳,使内外协调。
    ◇散步宜循序渐进,最好做到形劳而不倦,切勿令自己疲累,尤其是年老体弱的老人,更应注意。
    散步对健康的好处与散步的速度有密切关系。一般说来,每分钟60~70步速率的散步,比较适合年老体弱以及饭后运动;每分钟120步左右速度,较轻快,长期坚持可振奋精神、兴奋大脑,使下肢矫健有力;而走走停停的逍遥走方式,比较适合病后康复和体弱多病的人。 好习惯小结:走走更健康
    1、散步衣物鞋袜要舒适。
    2、饭后休息半个小时后再漫步。
    3、散步可按照“3、5、7”的原则,即每天在30分钟内走3000米,一周走5次,心率控制在(170-年龄)/分钟内。
    4、走走停停的逍遥走方式,适合体弱多病的老人。 【燕居】
    闲居在家要养心
    随着头上的发逐渐变白,年纪的增大,人们开始慢慢步入老年生活。此时身体开始走向衰弱,曾经繁忙的生活也顿时变得闲暇起来,日日闲居在家,最好的方法便是调养身体,颐养天年。
    1.养静是养生关健
    养静为摄生首务。五官之司,俱属阳火,精髓血脉,则阴精也,阴足乃克济阳。《内经》曰:阴精所奉其人寿,阳精所降其人夭。降者降服之降,阴不足而受阳制,立见枯竭矣。养静所以养阴,正为动时挥运之用。
    “养静”是以清净的心,来调养一种淡泊宁静的状态,因心无杂念,神气亦可内存,以达到心神平安的目的。在古人看来,阴阳平衡才是身体健康之本,“阳”主动,具有刚强、兴奋、积极、进取、阳性等特性;“阴”主静,具有柔弱、抑制、消极、退守、阴性等特性。一般说来,身体的外在表现,如五官、皮肤等都是阳火,而精气、骨髓、血脉等才是阴精,只有阴阳平衡才能保证身体健康,如果精血旺盛,则代表阴气盛,会影响阳气的上升与挥发,进而影响身体健康。
    在现代医学理论中,“养静”是培养一种安静的心情,将“稳”、“静”的心理状态放在相当重要的位置,是一种彻底放松的心情,只有让自己静得下来的人,才能不被外界环境所动,隐忍地守住自己的内心,进入“定”的状态,增强身体抵御变化的能力,身体才能变得更强。
    养生课堂
    内心平和的人,身体往往健康。因为身体上的病痛会影响人的心情,相反,心情的变换也会影响身体的健康,因此,养静是养生的首要任务。通常,养生中的“静”既包括外静,也包括内静,只有内以安心,外以安目,心目皆安,身体才会康健。养静主要是个人修行,具体做法如下:
    ◇生活、学习的场所要尽量保持安静居所的安静是保持“外静”的重要方法,这对刚刚开始养静的人非常有效。
    ◇正确认识静与动的关系虽然养生需要养静,但静并不排斥动,而且养静的目的正是为需要动时,择机而动。认识到这一点,心中便又多了一层洒脱,又多了一分静。
    ◇要培养内心的静,就要学会调整情绪养静就是要薄嗜欲、戒喜怒、勿忧愁、少思虑、绝烦躁,当遇到让自己烦闷、忧郁的事时,首先应放宽心胸,然后寻找解决办法,而不应通过情绪释放内心的压力。
    总之,一个人既要善于安排自己所处的环境,又要善于调控自己的心情,并使二者和谐地保持宁静一致的气氛。饮食滋养精气
    《显道经》曰:骨涌面白,血涌面赤,髓涌面黄,肌涌面黑,精涌面光,气涌面泽。光泽必根乎精气,所谓啐然见于面也。按“精气”二字俱从米,是精气又必资乎米。调停粥饭,饥饱适时,生精益气之功孰大焉?
    生命活动的源泉来源于水谷精微之气,只有充足的水谷滋养,人的生命活力才能显现出昌盛的面貌,而得不到水谷的滋养,人的生命便会衰亡。因此,曹老先生说,“精氣”两字都把“米”作为重要的构成部分,说明了人的精、气都依赖于米,来源于米,而粥饭适度,饥饱适时,定然能生精益气。
    其实,无论是曹老先生的观点,还是古代其他养生家的“精气”之说,都说明了饮食与健康的关系。饮食是人们不可一日或缺的物质,它对健康的益处非常广,但也因为饮食与健康的密切关系,饮食所带来的伤害也是最大的。人们会有各种各样的疾病,很多都是由于饮食不当而埋下的祸根。一方面,食物种类繁多,在进行搭配时难免出现冲突、禁忌,而食人不知,长年积累必然会在体内沉积下毒素,多年成病;另一方面,寝食有时,没有按时吃饭,或者没有根据自己脾胃情况,调整食物种类,都会引起疾病。在食物的两种危害中,后者的危害往往要比前者大很多。
    养生课堂
    俗语说“人是铁,饭是钢”,饮食对健康有重要影响。老人多有脾胃失调之症,这多是年轻时不注意饮食造成的,而年老时才显现出来。此外,随着年龄的增大,老人体质下降,脾胃开始走向衰弱,如果不注意饮食,更容易影响健康。平日里,老人应注意以下饮食方面:
    ◇按时进食生理的运行是有周期的,通常早上7点~9点是肠胃运行时间,应该吃早饭,而经过一上午的活动,到中午11点~13点时,肚子会感到饥饿,也应进食。晚饭可在18点到19点之间解决,不可过晚,以免影响睡眠时胃肠的消化。
    ◇多喝小米粥老人肠胃衰弱,最好多吃一些软烂而营养丰富的食物,小米粥是最佳之选。
    ◇饮食多以清淡为主人们常说“鱼生火,肉生痰,白菜豆腐保平安”,对老人来说,尤其如此。
    ◇多吃温补食物老人身体机能下降,多吃温补食物有助于调节肠胃,促进身体健康。
    ◇吃饭不宜过饱吃得过饱容易增加肠胃的负担,而且还会诱发或加重心血管类疾病的发生。因此,每次保持八分饱即可。
    ◇注意慢饮慢食老人牙齿松动,吃饭过快容易造成咀嚼不烂,引起消化不良或胃肠不适,因此应慢饮慢食。
    另外,老人还因注意食物搭配,避免饮食搭配相克。
    相关链接
    老人饮食六不贪
    ◆不贪精一般说来,精米细面中维生素和纤维大多流失,营养不及粗米粗面,因此老人应适当多吃一些粗粮,如玉米、红薯等。
    ◆不贪肉肉类不易消化,而且容易提高患高胆固醇和高脂血症的危险,老人应尽量少吃。
    ◆不贪咸老人过多地摄入钠盐,容易导致高血压等心血管类疾病,宜少吃。
    ◆不贪硬老人胃肠消化功能较弱,如果多吃坚硬或未熟烂的食物,容易造成消化不良或胃肠疾病。
    ◆不贪甜甜类食物不利于健康,尤其不适合代谢不强的老人,如果老人摄入了过多的甜食,可造成机体代谢功能紊乱,引起肥胖、糖尿病、瘙痒症等。
    ◆不贪热老年人的饮食宜温不宜烫,过烫的饮食易烫伤口腔、食管和胃的黏膜。家中起居多养神
    《记·王制》云:九十饮食不离寝。寝谓寝处之所,乃起居卧室之意。如年未九十,精力衰颓者,起居卧室,似亦无不可。少视听,寡言笑,俱足宁心养神,即却病良方也。《广成子》曰:无视无听,抱神以静,形将自正。
    《礼记·王制》中记载,90岁的老人饮食可以不用离开卧室了。90岁的老人,即使身体再棒,精力也衰颓了,而多动容易惊扰元气,因此,起居均在卧室亦无可厚非。古人曾说,随着年龄的增大,养生的重点应放在守静固元上,60岁老人的日子应以年岁而计,70岁老人的生活则应以四季计算,80岁老人的日子就要以月计算,到了90岁,则是以日而修。
    按照统计结果,90岁的人生,生命的长度已经接近极限,不宜再“大动干戈”。此时,老人最宜做的就是闭目养神,尽量少看、少听,不要大声谈笑,适当散步,以固本守元。或许曹老先生的观点与现代观点不同,但从某个层面上看,这亦不失为一个好的养生方法。老人年龄增大,腿脚不再像从前一般灵敏、有力,运动时容易磕、碰,对身体造成伤害,因此,曹老先生建议老人,少运动,多养神。
    养生课堂
    养神是指通过睡眠,使大脑处于休息状态,减少身体各部位的负荷,进而积蓄精力,复苏体力。医学研究表明,老人应在保持少量运动的基础上,加强养神,尤其是年纪大的老人。具体做法如下:
    ◇寻找自己的爱好,尽情地投入其中这样可以调动某些休止或不常运动的神经,代替操劳疲惫的神经工作,进而调节各路神经的“积极性”,以达到“换脑筋”的目的。
    ◇难得糊涂老人可有意识地躲避那些伤神的事情,不去参与无原则的争执和较量,让脑筋和心情松弛、安静下来。随时随地坚持“糊涂”养神,可以使人心胸开阔,也能减轻人体植物神经功能的紊乱。
    ◇学会调节自己情绪在郁闷的时候,应多想想长处,安慰一下自己。
    另外,除了养神外,老人还应做适量的运动,如散步、太极拳等,以活络筋骨。当然,如果身体机能不能允许,最好还是以养神为主。养生心养最重要
    心者神之舍,目者神之牖。目之所至,心亦至焉。《阴符经》曰:机在目。《道德经》曰:不见可欲,使心不乱。平居无事时,一室默坐,常以目视鼻,以鼻对脐,调匀呼吸,毋间断,毋矜持,降心火入于气海,自觉遍体和畅。
    《定观经》曰:勿以涉事无厌,故求多事,勿以处喧无恶,强来就喧。盖无厌无恶,事不累心也。若多事就喧,心即为事累矣。《冲虚经》曰:务外游,不如务内观。
    心不可无所用,非必如槁木、如死灰,方为养生之道。静时固戒动,动而不妄动,亦静也。道家所谓“不怕念起,惟怕觉迟”。至于用时戒杂,杂则分,分则劳,惟专则虽用不劳,志定神凝故也。
    俗话说“人有三宝精气神”,其中神是精气之和,为人之灵魂,而精、气最终也必然化为神,所以养神为养身之本。很多人认为的养神,就是要保持一颗如死灰槁木的心,不为外事所影响,才算作养生之道,但事实上并非如此。曹老先生说“静时固戒动,动而不妄动,亦静也”,守静的时候固然要戒除躁动,但该活动时不妄动,也算是一种守静。这里的“动”是指心动,即心不可不动,适当的心动也是“养生之道”。
    养神,说到底就是要净化人的灵魂,神凝才能气定,气定才能心静。动中也蕴涵有静的因素,即所谓“静时固戒动,动而不妄动,亦静也”。养生家说“心是神的居所”,而眼睛则是神的窗户,眼睛所看到的,往往也是心所能看到的。因此,眼睛也成了影响养心最大的障碍。平安无事时,在室中静坐,以目观鼻,以鼻对脐,调匀呼吸,降心火于气海,自觉身体通畅。
    人不可不心动,但亦不可杂乱无章,否则就容易感到劳累,有损健康。不如专一地从事某一种活动,专注地探索一种事物,如此,便不会感到劳累。如果你每日神清气爽,气定神凝,那么就像拥有了“不老之药”,成为一个真正的令人羡慕的养心专家。
    养生课堂
    不良情绪是疾病的催化剂,如果一个人心情郁闷,终日思前想后,难免会伤神,影响身体免疫力。要消除不良情绪,最好的办法是让自己的心变强,要学会养心。只有心静才能气顺,气顺才能健身。要想达到心静的目的,最好做到以下几点:
    ◇不苛求自己生活不是完美的组合,凡事只要尽力即可,不必强求自己要达到某种程度。◇对亲人的期望不要过高老年的生活安定而悠闲,但空闲的老人往往开始为儿女、子孙着急,对他们期望过高,往往就像苛求自己一样,自己给生活提出更大的压力,影响情绪、健康。
    ◇养德生活中令人心动的东西毕竟太多了,老人要学会去除那些束缚自己的名缰利索,使自己不为名利得失所折磨。
    ◇不要处处和人争斗无论是口角上的争斗,还是心理的一比高下,争斗往往会造成精神紧张。其实,人与人之间应和谐相处,岁月如梭,把大好的时光浪费在争斗中,不如好好地调养身体,让自己开心地度过每一天。
    ◇找人倾诉烦恼当有烦恼时,不妨找个人倾诉一下,或许可以减轻心中的烦闷。
    总之,在生活中,没有人永远是一帆风顺的,总会遇到各种各样令人烦心的问题,而在烦恼的事情中,寻找到快乐,达到乐心的境界,才是养心的最高境界。只有心里装着快乐,生活才会轻松,身体也会越来越健康。
    相关链接
    五劳所伤
    中医养生讲究度,无论做任何事情,都应张弛有度,太过与不及都会影响身体健康,坐立行走也是如此。过于使用眼睛,就会伤血;长时间的卧床不动则会影响气的运行;长期保持坐姿不动,会伤肉;长久站着就会伤及骨头,而走路过多会伤筋。由于视、卧、坐、行、立是人体所具备的最基本的体态和功能,中医称之为“五劳所伤”,老人应格外注意。事不要发怒
    人借气以充其身,故平日在乎善养,所忌最是怒,怒心一发,则气逆而不顺,窒而不舒,伤我气,即足以伤我身。老年人虽事值可怒,当思事与身孰重,一转念间,可以涣然冰释。
    中医说,气是使人体器官发挥机能的动力,气血和顺,身体才健康、有力,因此,老人养生要注意养气。
    养气最忌发怒。《黄帝内经》中说发怒最易伤肝,使肝气郁结逆乱,以致出现急躁激动、神思烦乱等情况,危害身体健康。另外,发怒对养静破坏也很大,对健康不利。因此,曹老先生建议,即使老人遇见了令自己发怒的事情,也应注意身体健康,以理智克制脾气,平静心情。
    养生课堂
    人在生气发怒时,生理会产生一系列的变化,如心跳加快、血压升高等,这是肝气横逆上升、气血上涌的结果,对身体健康极为不利。因此,老人在生活中应尽量避免发怒,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杜绝致怒的因素有些生理因素,如休息不好、身体不适等,也会导致发怒,因此,老人应尽量避免导致发怒的生理因素,每天按时休息,多闭目养神,参加适量运动,以增强免疫力。而对于由心理因素导致的发怒,则应认清自己,让心适应新的状况,避免生气。
    ◇学会容忍当愤怒来临时,生理往往产生一系列变化,即俗称的“骚乱”,进而危害身体健康。不如学会容忍,尽量学会平静地面对世事,宽厚待人,怒气自然离你而去。
    ◇学会自省发怒往往是源于自己受辱,当生气时,不妨反过来问自己,自己确实有被侮辱的地方吗?如果是善意的,不妨就宽宏大量地原谅,因为毕竟是为自己好;而如果是恶意侮辱,则应放宽心胸,因为恶意侮辱本不值得发怒。
    除了以上三点外,要抑制怒气还应学会自解,即明智地引退或自我克制。每当发怒时,首先做10次深呼吸,再说话或发泄,气会消去大半。着衣养生防疾病
    寒暖饥饱,起居之常。惟常也,往往易于疏纵。自当随时审量,衣可加即加,勿以薄寒而少耐;食可置即置,勿以悦口而少贪。《济生编》曰:衣不嫌过,食不嫌不及。此虽救偏之言,实为得中之论。
    春冰未泮,下体宁过于暖,上体无妨略减,所以养阳之生气;棉衣不可顿加,少暖又须暂脱。北方语曰:若要安乐,不脱不着。南方语曰:若要安乐,频脱频着。
    早在两千多年前,人们就已经认识到起居养生的重要性了,《黄帝内经》中曾说“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便是对起居养生最好的阐释。在此基础上,曹老先生说,生活中,寒暖饥饱要随时审量,在饮食上,不要因食物爽口就多吃一些,不好吃就不吃或少吃。身体需要平衡的营养系统,太过与不及都会影响健康。当然,对老人来说,肠胃功能下降,不及或许比太过更利于健康。
    在衣物上,也应审时度势,该加衣服时就应增加衣物,不要因不够寒冷而忍耐,天气转暖,就应减少衣服。春天气候变化快,是增减衣服最为频繁的时期之一,但曹老先生却提醒大家,春天时应注意腿部保暖,上衣可以略微减少衣物。这是因为上体为阳,下肢属阴,春季万物生发,正是阳动阴藏之时,上衣略减,可以养阳之生气。另外,老人在衣物加减上还应注意,天气寒冷不可立即穿棉衣,最好有一个过渡;而春天天气转暖时,也不可立刻脱棉袄,因为春季冷暖天气变化快,过早脱掉棉袄容易导致着凉。最好的做法是,等待天气完全转暖,再减少衣服。
    养生课堂
    衣服与饮食一样,都是人生存不可或缺的条件,食物提供给人能量,而衣服可以调节人体体温,保护人的身体。既然饮食与衣服都为了保护身体,那么穿衣饮食则应以有利身体健康为原则,不应一味寻求美观,而且还应注意以下几方面:
    ◇穿衣要凉头暖足中医认为“头为诸阳之汇”,属热,应尽量适应自然温度的变化;而脚则是最接近土地的部位,应经常处于温暖的状态,天气寒凉时,更应注意足部保暖。
    ◇多穿棉质衣物老人皮肤干燥,应穿柔软的棉质衣服,以减少衣物与皮肤的摩擦,加重皮肤瘙痒。
    ◇夏季穿衣不可过薄夏天天气炎热,很多老年人喜欢打着赤膊,在树下乘凉,其实这种做法对健康危害极大。夏季虽然炎热,但树下亦有凉风,老人气血本就虚弱,在树下赤膊乘凉,更易伤及脾胃、气血。因此,夏季老人也应着衣而行,而且还应注意背部、腹部保暖。顺应阴阳最好
    夏月冰盘,以阴乘阳也。冬月围炉,以阳乘阴也。阴阳俱不可违时,《内经》曰: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调寒暑。然冬寒犹可近火,火在表也;夏热必戒纳凉,凉人里也。
    《济世仁术编》曰:手心通心窍,大热时,以扇急扇手心,能使遍体俱凉。愚谓不若谚语云:心定自然凉。“心定”二字可玩味。
    中医认为,一年之中随着四季太阳的变化,亦有阴阳消长的变化,而人体的阴阳气血也进行相应的调节与之相适应。四季具有春温、夏热、秋凉、冬寒的特点,人体也相应具有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变化。《黄帝内经》中曾有记载说,长寿的人养生,一定是按照四季不同而调节寒暑的,即不同的季节应采取不同的养生方式。如春季应晚睡早起,以应肝之气;夏季阳气生发,也应晚睡早起;而秋冬养阴,则应早睡早起或早睡晚起。然而,即使四季养生的大规律是如此,每人还是应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对作息时间进行调整。
    另外,曹老先生也说,冬天寒冷,烤火还可以接受,但夏天一定要注意纳凉的危害,而且先生还提醒,老人最好戒除纳凉,因为纳凉往往伤及里,而烤火只是浮于表。
    身体对冷热的感应,除了生理的感受外,还取决于心理。当心情烦躁时,血液循环加速,自身产生的热量增多,人往往会感到热,于是曹老先生说“心定自然凉”,只是这“心定”两字便又回到了养心之方上来。
    养生课堂
    在中国古典文化中,天地万物皆是阴阳调和的产物,皆有阴阳之气,四时亦有阴阳,因此,人体养生必要顺应天地间的阴阳之气。
    ◇春季应养阳,培养经络之气阳气存于经络之中,为五脏动力,此时阳气不足,人容易表现出怕冷、手足发凉、疲劳乏力的症状,而多晒太阳、经常开窗通气,以及经常出去做深呼吸等有助于养阳,增加身体抵抗力。
    ◇夏阳最旺,宜养阳夏季养阳应注意时间,一般上午九、十点钟的阳光最好,最宜晒太阳。另外,夏季昼长夜短,多到户外活动,如到公园、高山、湖边漫步,可有效补阳,锻炼身体。
    ◇秋季阳消阴长,顺势养阴秋天阳消阴长,应顺势养阴,尤其是阴虚津亏者,应通过多喝水;到公园、山林、湖畔等地做深呼吸,以及多吃水稻、藕、菱角等食物,来达到养阴的功效。
    ◇冬季重点养阴,兼顾养阳冬季为冬藏季节,是人体养阴的大好时机,阴虚之人可以借此机会恢复人体的阴阳平衡。具体做法有多喝水,多吃养阴的食物,如冬枣、雪梨等。另外,由于冬季寒冷,易损耗人体的阳气,因此,在养阴的同时,也应通过多晒晒太阳、经常出去等方法养阳。
    此外,阴阳调和也与饮食有密切的关系,不同的季节也需搭配不同的饮食,如春食酸,以抒发肝脏之气;夏季天气炎热,应多吃清淡之物;而秋冬天气转凉,则应适量多吃温补之食,如萝卜、羊肉等。 好习惯小结:静下来,更健康
    1、不被外界环境所动,隐忍地守住自己的内心。
    2、粥饭要适度,饥饱要适时。
    3、不要大声谈笑,不要长久使用视力以及听力。
    4、无事时常在室中静坐。
    5、以理智克制脾气,平静心情。
    6、春天时应注意腿部保暖,上衣可以略微减少衣物。【出门】
    老人出门需讲究
    随着现代生活水平的提高,老人对旅行以及各类活动越来越热衷。然而,古语说“七十不留宿,八十不留餐”,老人的身体健康状况经常伴随着不可预测性,为了预防外出时意外的发生,老人最好做到有准备地出行。
    1.不宜出行的天气
    邵子自言四不出:大风、大雨、大寒、大热也。愚谓非特不可出门,即居家亦当密室静摄,以养天和。大雷大电,尤当缄口肃容,敬天之怒。如值春秋佳日,扶杖逍遥,尽可一抒沈郁之抱。
    外出是调节身体最好的方式,不仅能强身健体,而且还能增长知识,陶冶情操。尽管经常外出锻炼、呼吸新鲜空气,对老人身体健康非常有益,但也应注意,天气对身体产生的不良影响,千万不要因一时的疏忽导致身体的不适。
    古人曾说,大风、大雨、大寒、大热的天气不宜出行,因为,天气变化是由于天地阴阳之气变化而引起,不利于体内阴阳之气的平和,对身体健康不利。曹老先生也同意这种观点,并认为,遇到风雨寒热的天气应居家守静,以顺应天地之气,待天气清朗,阳光温和,才可外出漫步,以抒发心中沉郁之气。
    现代养生观认为,不好的天气情况确实不适合出行,尤其是大风、大雨、大寒、大热之时。因为大风时,空气中浮尘将大大增加,此时出行容易引起呼吸系统疾病;而过于寒冷或过于炎热的天气,一方面会对交通、环境产生一系列的影响,不利于老人出行;另一方面还会直接影响身体健康,如着凉、中暑等。
    养生课堂
    不良天气对身体的影响是很大的,特别老年人脾胃虚弱,免疫力下降,身体各系统适应快速天气变化的能力也逐渐下降,无法快速调整天气对身体的影响,最终导致疾病。为了避免天气对身体的不良影响,老人应做好以下几点:
    ◇大风大雨的天气最好不要出行。
    ◇出行前最好提前了解几天内天气变化情况,特别是远行。
    ◇出行时要量力而行,不能乐而忘返,造成疲劳。
    ◇应注意出行场所选择,尽量在田野、公园、湖畔、河边等宽阔平坦之地,不要独自去偏僻之地。
    一年四季中,天气变化最为反常,尤其是春夏之际,此时最容易使人出现不适症状,老人出行应格外注意。
    相关链接
    出行归来解乏妙招
    由于出行时足部、腿部肌肉不停地进行收缩运动,容易引起疲劳酸痛,老人回家后,可以用热水泡脚,能扩张毛细血管,促进足部血液循环,快速而有效缓解因步行过多引起的疲累。另外,用热水泡脚还可使皮脂腺的分泌和毛孔散热作用恢复正常,改善足部干燥皮肤的状况。2.茶果暖衣随身带
    偶然近地游览,茶具果饵,必周备以为不时之需,置食簏,竹编如盒,叠作数层,外以环约之,使一手可提。《记·王制》曰:膳饮从于游,乃兼具酒食,如近地亦非必备。
    春秋寒暖不时,即近地偶出,绵夹衣必挈以随身。往往顷刻间气候迥异,设未预备,乍暖犹可,乍凉即足为患。
    出行时,体力消耗较大,身体对所需能量和营养物质需求增大,因此出行时饮食是保健的重点。即使是近地游览,也应准备一些饮料水果,以备不时之需。古时人们出行必备食盒,手提而行,所谓“膳饮从于游,乃兼具酒食”即是如此。如果是出门锻炼,只需带少许饮料、开水即可。
    除了饮料、开水外,老人还应随身携带一件衣服,尤其是春秋寒暖变化之时。天气变化较快,随身携带衣服可保暖。
    养生课堂
    老人体力不强,手脚不灵活,视听能力不如从前,对外界的反应较迟钝,所以在外出时,尤其要注意身体保健。
    ◇老人体温调节功能下降,容易受凉感冒,所以出去时要随身带衣服,以便随时增减。
    ◇外出行走出汗时,也不要马上脱衣敞怀,要休息片刻,待汗消以后再解开衣扣乘凉。
    ◇老人外出时,最好穿比较鲜艳的外衣,有必要的话,也可以同时准备防风镜和墨镜。
    ◇外出时,特别是远行时,要准备适量的饮食,如水、水果和一些点心等,以备不时之需。
    ◇外出饮食要注意清淡、卫生,多准备水果、蔬菜,不准备膨化食品或具有刺激性的食品。在外地时,不要食用心里没底的食品和饮料,不食未经煮熟的海产野味,不要饮用生水。
    ◇面对各地风味小吃时,也不宜吃太多,以免引起消化不良。
    ◇即使是近地散步或游览,也要准备适量的水。
    另外,老人易疲劳而且不容易恢复,在外出时要注意休息和充足的睡眠,如果感到体力不支,可休息一下,或中止旅行。  3.行程交通计划好
    乘兴而出,不过迩在村郭间,可泛小舟,舟前后必障蔽。乐天诗所谓“一茎竹篙剔船尾,两幅青幕覆船头”也。舟中不能设椅,屹坐摇杌,殊觉不宁,制环椅无足,平置舟板上,与坐环椅无别。居家时不妨移置便榻,亦堪小坐。
    舟中另置褥,厚而狭者,可坐可卧。另置枕,短而高者,可靠手,可枕首。微觉懒倦,有此则坐卧胥安。
    人体进入老年后,各项机能开始衰退,体力、反应均不如以前,出行难免使用交通工具。古时,交通不发达,能代步的工具无非是舟、车、马、轿等,其中舟为南方水域的交通工具。曹老先生说,乘舟而行时,舟前舟后一定要有遮蔽,大概是为了良久乘舟遮阳而用;舟中不能设椅,而应设置小杌或没有椅足的椅子,因为椅子过高,舟行时摇摆不定,不利于心神宁静。另外,舟中还应该准备靠背或椅垫,以备老人疲累时倚靠之用。
    曹老先生所指的交通,显然是在古代科技不发达情况下的产品。如今满街公交、出租盛行,从前老人乘舟、坐车要准备的靠垫、小椅如今车内已经具备。尽管曹老先生所说的具体的策略已经不适合现代,但曹老先生提出的外出养生观却没有过时,即外出时,必须做一定的准备。
    养生课堂
    尽管现代交通方便而快捷,但老人外出时,仍要注意以下几点:
    ◇除了体质较好的以外,大多数老人都体质虚弱,容易疲劳,因此,能以车代步便乘车,尽量不要步行走太远路途。
    ◇在交通工具的选择上,尽量选择出租车,因为出租车座位松软可靠,比较舒服,而且出租车内环境较好,司机可根据老人情况调节车内温度等。
    ◇在乘坐公共交通时,尽量坐在“老幼病孕”专座上。一般此类座位起、坐方便,而且离乘务员、车门较近,方便照顾老人。
    ◇乘车时别倚窗,尤其是患有颈椎病或类似疾病的老人更应注意,以免受寒。正确的做法是:与窗子保持一定距离,并保护好肩、臂等易受寒的部位。
    ◇如果是长途旅行,最好选择火车卧铺,方便老人疲累时躺卧。
    ◇若晕车、船,应带上防晕车、船药物。另外,如果患有心血管类疾病,最好随身携带急救药物,以方便发生意外时急救。
    总之,老人出行要尽量做好万全准备,以最大限度减少外出对身体的伤害。 4.鞋袜要舒服合脚
    足力尚健者,备游山鞋。每制必二緉,上山则底前薄后厚,下山则底前厚后薄,趁宜而着,命童子携之。古人有登山屐,去屐前齿,亦此意。
    外出活动,保护好双脚至关重要。曹老先生说,准备步行外出的老人,尤其是喜欢爬山的老人,应该准备游山鞋,而且应该准备两双。一双鞋底应前薄后厚,一双应前厚后薄。其实,这是根据登山原理而保护双脚的方法。上山时,为防止身体向下倾斜,鞋底后边可适量加厚,而下山时,身体容易前倾,所以鞋底前部应加厚。
    如今,老人外出时不必再为鞋子而烦,市场上有各种各样的户外鞋子可任选择。老人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进行的运动项目,选择不同功能的鞋子。
    养生课堂
    鞋和袜主要就是用来保护双脚的,选择合适的鞋、袜有助于行走,而不合适的鞋袜,则适得其反。老人在外出时,应注意保护好双脚,选择适合自己的鞋子。
    ◇外出时,应选择轻便的具有防滑和高弹性的运动鞋。这类鞋子鞋底比较厚,而且有弹性,穿着柔软合脚。
    ◇外出时,选择鞋子应选择稍微大一点的,因为长时间的步行会使脚部肿胀,合适的鞋子,步行一段时间后,会感觉有些挤脚。
    ◇外出时,最好不要穿新鞋。一般说来,新鞋需要一定的磨合期,如果没有经过磨合期,贸然穿新鞋子出行,有可能被新鞋“折磨”得一瘸一拐。
    ◇袜子是对脚最妥帖的关怀,外出时最好穿纯棉的袜子,它柔软、吸汗,有助于脚部保持干爽。
    ◇天气寒冷时,老人可穿羊毛袜或穿两双袜,以保暖脚。
    另外,外出归来后,要用热水烫脚,并可自我按摩双腿肌肉和脚心,这样可以快速恢复体力,使身心愉快。 5.椅帽不离身
    折叠凳,游具也,四足,两两交加,边则但具前后,以木棉缕绷为面,软而可折,今俗称马踏子。其制仿自前明,见《三才图会》。予诗有“稳坐看山权当榻,不妨折叠入游囊”之句。凡出门,命携以相随,足力倦即堪少坐,不必专为游山也。
    太白诗:饭颗山头逢杜甫,头戴笠子日卓午。又东坡戴笠行雨中,绘《笠屐图》。笠为古人所恒用,御雨兼障日。夏秋之初,或倚杖而出,亦可预办。制以棕与藤,俱嫌少重。竹为骨,帛纱蒙上,似较轻便,另用纱二寸许,垂于笠边,谓之笠檐,亦堪障日。
    老人出行应随身携带椅、帽。老人体质较弱,不适合进行长时间的运动,需要随时休息,而随身携带的椅子能够满足老人随时休息的要求。为了携带方便,老人可以拿小马扎,折叠起来可以随身携带。
    另外,老人出门也要随身携带帽子。古时,无论人们走到哪里都戴着斗笠,既可以遮阳,又可以遮风雨。现代老人虽然不必再戴着沉重的斗笠,但外出时最好戴上帽子。一方面帽子可以遮阳挡风;另一方面,冬季寒冷之时,帽子也可以保暖,避免头着凉。
    养生课堂
    头为诸阳之汇,也是身体热量散发的重要之地。研究表明,气温在4℃左右时,人体约有50%的热量会从头部散发;而气温在零下10℃左右时,头部将散发体内75%的热量,因此,老人外出时,在保证身上穿暖的同时,最好戴上一顶保暖的帽子,以保护头部不受热邪、风寒的侵袭。
    ◇夏季时,帽子的主要作用是遮阳,可以选择材质为布的、有帽檐的凉帽。
    ◇冬季时,可以选择毛线、呢绒等材质,或者羽绒服的连衣帽,最好能遮住耳朵。
    ◇帽子要经常清洗,以保持清洁。
    另外,还要提醒各位老人,最好不要乱戴别人的帽子,因为某些皮肤疾病,也可以通过帽子传染。步伐应缓慢
    老年出不远方,无过往来乡里。《曲礼》曰:行役以妇人。谓设有不得已而远行,所以虑之周也。以妇人者,妇人举动柔和,故用之。然此亦古人优体衰赢,不嫌过于委曲。苟有勤谨童仆,左右习惯者,未始不可用。
    《曲礼》说“老人要像妇人一般行走”,这句话丝毫不带任何主观色彩,而是从客观上阐述,老人要像妇人走路一样走路,原因是妇人走路、举动比较柔和,适合养生的缘故。一般说来,老人是不适合远行的,如果不得已必须远行,也要考虑周全,行为、举动要柔和,而且最好与人结伴而行。
    养生课堂
    老人身体虚弱,而且进入老年后,各项身体机能都下降,某些老人或许还有心血管类疾病的隐患,所以外出时一定要注意以下几点:
    ◇尽量选择群体出行,若发生意外,众人可有些照应。
    ◇如果是远行,最好进行临行前的体检,确定身体确实可以承受方可动身。
    ◇老人腿脚不再灵敏,行走时步态可能不稳,容易发生伤害事故。因此,出行时最好有家人或亲朋好友相伴。
    ◇出行时,应尽量走平坦的大路,避免走陡峻的小路,更不要独自攀登山林石壁。
    ◇有慢性病的老人外出时,一定要带上有关的药物,以预防犯病时及早用药。
    老人出去时,要避免过度疲劳,日程安排宜松不宜紧,活动量不宜过大,而且在步行时,步履宜缓不宜急,循序渐进最好。在外住宿东西要带全
    远道行李,必作信宿计。各项周备外,其要尤在床帐。办阔大折叠凳二其制见前,或棕绷之,或皮绷之,两凳相接而排,长广恰如床式。闻军营中多用此,帐用有骨子可以架起者制详四卷帐内。
    严冬远出,另备帽,名将军套。皮制边,边开四口,分四块,前边垂下齐眉,后边垂下遮颈,旁边垂下遮耳及颊。偶欲折上,扣以纽,仍如整边。趁寒趁暖,水陆俱当。
    如果要远行,必须要做好住宿的准备,准备睡眠所需的各物,而且尤其要准备床帐。古时,老人出行要准备两张大折叠凳,凳上用棕叶或动物皮绷起,两凳相接而排列,长度、广度就像床铺一样,老人可随时休息。蚊帐则取用有骨子的,可以支架起的,比较方便。
    另外,曹老先生一再提醒,严冬时分,老人出行一定要戴帽子,而且帽子形式应是前边垂下齐眉,后边能遮住脖颈,两边可以盖住耳朵及脸颊,无论寒暖都可以佩戴。
    现代老人出行虽不必如此麻烦,但要远行,仍需要准备必要的衣物以及物品,如换洗的衣物、必要的洗漱用品等。
    养生课堂
    现代生活条件已与曹老先生时期完全不同,酒店中早已准备了各种生活用品,人们出行不必再带着床帐,而且一般的酒店中,还设有专门的灭蚊工具,如蚊香、灭蚊剂等,甚至有的酒店已经杜绝了蚊虫的出现。因此,现代老人出行不必再麻烦,只需要带自己换洗的衣服以及必需品即可。同时,应尽量选择短途旅行,不要长时间高强度颠簸跋涉。如不得不长途跋涉,还应注意以下几点:
    ◇住处要舒适安静,以便恢复体力。
    ◇要保证每天6~8小时的睡眠时间。
    ◇尽量不要单独住宿,最好与陪同人员或旅伴同住一个房间,以便照顾。单独出行的老人,最好随身携带身份证明、家庭联系方法以及自己疾病和急救药物的位置等,以供旁人能及时提供帮助。
    ◇住宿时要注意防滑,尤其是在洗浴时。
    ◇昼夜温差大的地区,睡前要盖好被毯,夜间风起雨来时要关好门窗。
    ◇身患慢性病的老人出行时,除了要带齐平日所需的药物,以及急救时药物外,最好还要带轻便的测量仪器,如血压仪、血糖仪等,方便随时检查身体情况。
    此外,本身有心血管类疾病的老人还应注意外出时情绪的变化。各类紧张、焦虑、恐惧、兴奋的情绪都可以刺激血压的升高,引发心肌梗死,所以出行时,要尽量避免情绪的过分波动,而且最好有亲人陪伴在身边。  好习惯小结:老人出门的七条箴言
    1、天气不好不要出门。
    2、随身带点零食、衣帽。
    3、出行交通要懂得寻求照顾。
    4、外出活动选择合适的鞋袜。
    5、最好随身携带折叠椅或小马扎,以方便随时休息。
    6、赶路不要急,行为、举动要柔和,避免过度疲劳。 【防疾】
    预防疾病从小事做起
    预防疾病,要从细节做起。人们常说“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疾病来临时,就像山峰倒塌般快速而严重,但事实上,疾病的罹患却是一个日常积累的过程。往往是不经意间的小习惯,聚沙成塔,日积月累,造成了“大问题”。
    1.常闭目养神
    心之神发于目,肾之精发于耳。《道德经》曰: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谓淆乱其耳目,即耗敝其精神。试于观剧时验之,静默安坐,畅领声色之乐,非不甚适,至歌阑舞罢,未有不身疲力倦者,可恍悟此理。
    眼目是扰乱心神的大碍。《道德经》记载说:眼睛所见的色彩让人成为盲人,耳朵听见的声音令人成为聋者。乍一看这句话,很多人都会迷惑,认为能看得见东西的人,能听见声音的人,怎么是盲人、聋人呢?其实,这是一句养生箴言。在老子看来,能看见东西的人,往往由于太过于相信眼睛,而背离了事物真正的本质;能听见声音的人,往往因太过于相信耳朵而错过了最美妙的声音,而且无论是眼睛看到的美景,还是耳中能听到的美妙声音,都是扰乱心神的重要障碍,不利于守静固元。
    从现代医学角度来看,“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也是有道理的。大脑是人体活动的总司令,每日通过眼睛、耳朵接受大量的信息,进而分析指派身体活动,难免疲劳。如果断绝了大脑获取信息的渠道,闭目塞听,静坐养神,则大脑不会疲倦,神凝而心境,便进入了养生的最佳境界。
    养生课堂
    《黄帝内经》中记载说“神宜静”,而且“神”有任万物而理万机的作用,常处于易动而难静的状态,因此,要做到心神宁静是非常不容易的。不过,从思想上认清心神宁静的意义,克服掉种种干扰,“静神”似乎也并不是难以达到的境界。
    ◇抑目静耳眼睛、耳朵是心神接受外界信息的重要器官,也是扰乱心神的重要障碍。一般说来,目驰耳躁则神气烦劳而心忧不宁;相反,耳静目清则神气内守而心不劳,耗伤神气,而抑目静耳,即是使耳静目清的重要手段。如果不能同时闭目塞听,那么闭目也好。
    ◇凝神敛思凝神敛思是保持思想清静的良方,是养静的重要方法。
    ◇练静功养生学中将静坐、吐纳、调息、服气等一系列活动称为静功,它是使心神宁静、调理气息的重要锻炼方法。常练静功,有清静神气的作用。老人养生切忌“久”
    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此《内经》五劳所伤之说也。老年惟久坐久卧不能免,须以导引诸法,随其坐卧行之导引有睡功、坐功,见本卷末。使血脉流通,庶无此患。
    男女之欲,乃阴阳自然之道。《易·大传》曰:天地絪缊,男女构精是也。然《传》引损卦爻辞以为言,损乃损刚益柔之象,故自然之中,非无损焉。老年断欲,亦盛衰自然之道,“损”之爻辞曰:窒欲是也,若犹未也。自然反成勉强,则损之又损,必至损年。
    中医素有“五劳所伤”之说,即“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而老人身体衰弱,长时间的坐、卧不可避免,于是曹老先生建议,老人应用“导引诸法”,即坐有坐姿,卧有卧礼,而且还应遵循一定的方法,保证血脉流通顺畅,以避免五劳所伤。
    从现代医学观点来看,“五老所伤”是过度保持同一姿势,或过度使用身体同一部位的伤害。身体健康是各项机能保持平衡的结果,过度使用某一机能,则打破了身体平衡,导致身体的伤害。长时间使用视力、长时间卧床、长时间保持坐姿、长时间站立,或者长时间行走,都容易造成身体损伤。不过,只要生活中稍加注意,即可避免这些伤害。
    另外,老年夫妻生活也应遵从自然之道,不必刻意勉强或禁止。
    养生课堂
    “五劳”之所以产生伤害,主要是与五脏有关。中医认为,心主血,肺主气,脾主肌肉,肾主骨,肝主筋,而不同的“久”,对此五脏器的伤害不同。
    ◇用眼过度,必然出现头晕目眩、双目干涩等症状,中医认为这是用心过度,伤及血脉的缘故。因此预防时,应避免长时间用眼;每当视物1小时左右时,则应通过闭目、看远处风景、做眼操等方式,让眼休息数分钟。
    ◇长时间的卧床后,定然会觉得浑身乏力,中医认为这是久卧伤气的表现,应通过养成按时入睡、起床,偶尔做运动等方式,预防这种情况的发生。
    ◇中医认为,久坐后可导致消化功能减弱,出现脾胃虚弱的症状,进而体重会下降,这是指长期保持同一个坐姿的情况。如果没有保持同一坐姿,则完全会导致相反的效果,如腰腹肥胖、腿部血液循环不畅、臀部没有肉、影响体形等,这对身体也无益。因此,久坐之后,应站起来走一走。
    ◇长时间站立的人,往往会感觉精疲力竭、气力不足。这是由于长期站立,下肢血流受阻,导致内部供血不足,身体疼痛的结果。预防的办法是,尽量避免久立,特别是静立,做到立、坐、卧、走相互调节。
    ◇长时间的行走,而且不停,必然导致周身疲乏、瘫软疼痛的感觉,中医认为这是伤肝气、伤筋骨的表现,应通过坐、卧调节。
    总之,预防“五劳”所伤,最重要的就是要避免“久”。只要无久,不超越身体承受的限度,就不会对身体造成危害,人也不会产生无法恢复的疲累感。夏季扇凉勿扇背
    五脏俞穴,皆会于背,夏热时,有命童仆扇风者,风必及之,则风且入脏,贻患非细,有汗时尤甚。纵不免挥扇,手自挥动,仅及于面,犹之御风而行,俱为可受。静坐则微有风来,便觉难胜。动阳而静阴,面阳而背阴也。
    夏天天气炎热,很多人都喜欢吹空调、风扇以缓解炙热的感觉,在休息、聊天时难免会背对空调或风扇。养生家提醒,这种做法极有可能是人们夏季获病的原因。因为背部是阳中之阳,五脏、穴位都汇集于此,风寒、邪气极容易通过背部侵入身体,通过寒冷刺激背部穴位,影响肌肉、骨骼和内脏的功能,引发疾病。尤其是人大汗时,腠理皆开,背对吹空调、风扇,甚至是扇扇子的风,都容易侵入身体,进而危害脏腑。
    老人身体虚弱,对冷、凉的空气或物质敏感,夏季也不宜令人在背后扇风。对于老人来说,即使用扇扇风,只需自己轻轻挥舞扇子,使风仅仅到面颊即可,不必用扇扇背。在静坐时,尤其不必。因为人在活动时,身体会产生大量热量,而静坐时,人体产生热量原本就少,如再经受风邪,就好像是在雪上加霜一样,不利于健康。
    养生课堂
    由于背部是五脏、穴位的聚集之地,腠理较多,因此是风寒病邪最容易侵犯机体的部位之一,所以无论冬夏都应注意背部的保暖。通常,背部有发僵、发紧,甚至有些酸胀痛感时,就已表明背部受凉了。
    另外,中医认为,背部大部分地区是肺部的反应区,着凉后,容易引发咳嗽等呼吸系统疾病。在保护背部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夏季吹空调、风扇时,尽量不要用背对着空调、风扇。如果真感觉炎热,可迎面而吹,既感觉凉爽,又不至于造成身体上的伤害。
    ◇夏季老人应避免打赤膊,无论多炎热,都应穿着衣服,保护好腹部以及背部。
    ◇如果背部已经受凉,则在添加衣物的同时,采取拔火罐或用热毛巾敷背的方式,来驱走背部的寒凉。
    另外,也可以通过背对太阳的方式,来驱走体内的寒冷。当然,最好是早上9点左右的太阳。总之,由于背部汇集了五脏和穴位,受到寒凉的风邪后,最容易影响五脏以及经络,因此应格外保护。
    相关链接
    冬季“暖背”有方
    ◆避寒就暖冬季天气寒冷,应尽量待在温度适宜的室内,减少外出次数。如必须外出,也应穿上保暖的衣物。
    ◆谨慎洗澡冬天洗澡时,背部露于空气中,容易受凉,老人可根据自己情况,适当减少洗澡次数。
    ◆背部按摩除添衣保暖外,通过背部按摩,对背部经络适当进行“刺激”,也可达到“暖背”的目的。防瘟疫要防风
    时疫流行,乃天地不正之气。其感人也,大抵由口鼻入。吴又可论曰:呼吸之间,外邪因而乘之,入于膜原是也,彼此传染,皆气感召。原其始,莫不因风而来。《内经》所谓“风者,善行而数变”。居常出入,少觉有风,即以衣袖掩口鼻,亦堪避疫。
    窗隙门隙之风,其来甚微,然逼于隙而出,另有一种冷气,分外尖利,譬之暗箭焉,中人于不及备,则所伤更甚。慎毋以风微而少耐之。
    酷热之候,俄然大雨时行,院中热气逼入于室,鼻观中并觉有腥气者,此暑之郁毒,最易伤人。《内经》曰:夏伤于暑,秋为 疟。须速闭窗牖,毋使得入,雨歇又即洞开,以散室中之热。再如冷水泼地,亦有暑气上腾,勿近之。
    瘟疫流行,是由于天地不正之气的缘故。人感染瘟疫大多由口鼻而入,呼吸之间,外邪侵入,使人感而受病。追溯疫病流行始末,没有一种不是因风邪而来。《黄帝内经》中曾说:风,善于行动和变化,即是这个道理。老人要想避免感染疫病,最好做到稍微感觉有风,就以衣袖掩住口和鼻,或许可以有效。
    老人也不应小看窗户、门隙之间的风。这种风看似微小,但由于是被逼于缝隙中而出,就像暗箭一般,自有一股冷冽、尖利之气,而且伤人于无备之中,伤害更甚。因此,老人养生,不要以为微小的风没有威力,就放任这种伤害。
    另外,老人还应小心夏季的暑气。天气炎热,忽然降大雨的时候,外面的炎热之气就会被逼入室内,这时闻到的热热的带着一种土腥气的气味,便是炎暑沉郁的毒气,最容易伤人。《黄帝内经》说,夏天被暑气所伤,并不会表现出来,但到了秋天之后,就容易患疟疾。为了避免暑气的这种伤害,老人应在夏季下雨时立刻关好窗门,以阻挡外面的暑热之气入内,待雨停后,再打开门窗,以散发室中的热气。此外,夏季炎热时节,用冷水泼地亦有大雨淋热地的效果,老人最好不要靠近。
    养生课堂
    风邪为百病之长,它常常侵犯人体肌表,稽留于皮毛或肌肉腠理之间,就会引发风疹,侵于身体内部,上窜于顶,则会有头痛、头晕等症状;下行于腰膝腿胫,则有腰膝酸软等症状;如果风邪游走于经络之中,则容易发生麻痹等症状。此外,风邪还会引起四肢抽搐、痉挛、颤抖等症状。而且风邪还容易与热、寒、湿等邪合而为病,即为瘟疫。要想避免风邪的危害,最好做到以下几点:
    ◇应根据天气变化增减衣服,尤其是年老体弱、大病后、过度疲劳、酒后以及有心脑血管病、关节炎、神经痛等慢性疾病患者。
    ◇多风的季节,如冬春时,应尽量减少出门的次数,以免遭受风邪侵袭之害。
    ◇保证规律的生活。起居有常、作息有时的生活有助于提高身体免疫力,增强抵御风邪的能力。
    ◇保证充足的睡眠,也是提高免疫力、恢复体力的重要手段,对于身体虚弱的老人尤为适合。
    另外,老人每天还应保持快乐心情。因为愉快、振奋的心情可以舒畅肝气,有助于增强肝气疏泄功能,提高免疫能力。饱食后不能急行
    饱食后不得急行,急行则气逆,不但食物难化,且致壅塞。《内经》所谓“浊气在上,则生膜胀”。饥不得大呼大叫,腹空则气既怯,而复竭之,必伤肺胃。五脏皆禀气于胃,诸气皆属于肺也。
    饱食后不能进行剧烈的运动。中医说,剧烈运动会导致体内之气逆转,不但影响食物的消化,而且还导致气拥塞。《黄帝内经》中说,浊气在上,则容易产生腹胀。另外,饥饿的时候也不要大呼大叫,因为肚腹中没有食物,体内之气便怯弱,再以大呼大叫竭尽体内之气,定然伤及肺部胃部。
    现代医学证明,饱食之后,胃部处于充盈状态,此时即使非常轻微的运动,也会使胃受到震动,从而增加胃肠的负担,影响消化功能,而且老人心脏功能减退,餐后多出现血压下降的情况,如果餐后强迫身体进行剧烈的运动,久而久之,则可造成慢性胃肠道疾病。
    养生课堂
    俗语说“饭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但事实上,饭后的运动会因运动量的增加,而影响消化道对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一般说来,在饭后的半个小时内,胃因接纳了食物而变得十分沉重,此时即便进行轻微的运动,如散步等,都有可能造成“心口”顶塞感。因此,饭后应适当休息30分钟,待胃中的食物适当消化后,再进行一些舒缓的运动。最好的方法是饭后坐着休息20分钟左右,再起来运动。
    由于饭后血液循环都集中在胃肠,不适合进行其他运动,所以在饭后30分钟的时间里,人们最好好好地休息,任何活动、运动都推迟到30分钟后再进行。
    相关链接
    饭后能立即吃水果吗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饭后吃水果已经被奉为金科玉律了,而且很多人都认为这是一种非常好的饮食习惯。殊不知,这种做法从开始就是错的。众所周知,水果中含有丰富的单糖类物质,它们通常在小肠中被吸收,但由于饭后胃中积满了食物,水果无法到达小肠,那些单糖在胃中发酵,产生了气体,容易造成腹胀、腹泻或胃酸过多、便秘等症状。因此,饭后不宜立即吃水果,而应等1~2个小时后,胃中的食物已经消化后再吃。养生需顺正逆邪
    凡风从所居之方来,为正风。如春东风,秋西风,其中人也浅。从冲后来为虚风,如夏北风,冬南风,温凉因之顿异,伤人最深,当加以调养,以补救天时。凉即添衣,温毋遽脱,退避密室,勿犯其侵。
    三冬天气闭,血气伏,如作劳出汗,阳气渗泄,无以为来春发生之本,此乃致病之原也。春秋时大汗,勿遽脱衣。汗止又须即易,湿气侵肤亦足为累。
    养生是天人合一、形神一体的一种状态,需要阴阳调和,气血通畅,人与天地相应。老人养生当顺应自然,既要顺应四时之气,也应顺应体内之阴阳变化。在中医理论中,风邪是引起各类疾病的重要因素,而且与四时之气相连,对人体影响最大。因此,要想拥有健康的身体,首先则要顺应风。
    曹老先生说,凡风从它该来的方向来的则为正气,如春天的东风、夏天的南风、秋天的西风、冬天的北风等,这样的风即使影响健康,症状往往也较轻。而风不是从该来的地方来则称之为虚风,如夏天吹起了北风,冬天吹起了南风等,虚风虽冷热有异,但伤人却最深,必须加以调养,才能顺应天时。
    身体内部也有正邪之变化,而且人体只有顺应了外界环境的变化,并且同时顺应体内之正邪变化,才能拥有健康的身体。三九寒天时,体内气闭,血气也潜伏下来,如果此时过于劳作,使身体出汗,阳气渗泄,则会造成来年春天引发疾病的源头。相反,如果夏日炎炎,总是不使自己出汗,也容易形成秋天疾病的源头。另外,老人还应注意,身体出汗时,切勿立刻脱衣,以免着凉,而待出汗已停止时,则应立即更换衣服,以免湿气侵入皮肤中,引发其他疾病。
    “顺正逆邪”是养生之大道,人的饮食、起居、作息、情绪、运动都要顺应四时阴阳之变化。人们所生活的环境并不是恒温环境,春夏秋冬四季不同,温度亦不同,而经过了百千亿万年适应与进化,人体已经非常适应四时而变的环境了,毛孔、气息都会随着自然界阳气的变化而开合、变化,如果人为地逆反了身体的这种代谢功能,那么人体就变得非常脆弱,而且容易外感。
    养生课堂
    “顺正逆邪”道尽了养生秘密,也讲述了最正确而朴素的做法。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身体中的肝胆肺腑,以及经络都有其最活跃的时间与规律,而这个规律就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虽然现代的生活观念、时间已经有了太多的变化,但形成一定的作息规律,对老人身体还是极为有利的。
    ◇生活朴素化现代人生活越来越复杂,饮食越来越精细,而实际上,最好的养生之术却是吃最简单的食物,保持一颗最简单的心。
    其实,“顺正逆邪”的养生方法,归结为最普通的一句话,即为“到什么时候,做什么事”。这是老人最为熟悉的一句话,只不过平时都将它用在了人生抉择的时候,殊不知,在养生方面,它也是一句至理名言。四季防疾小妙法
    石上日色晒热,不可坐,恐发臀疮,坐冷石恐患疝气。汗衣勿日曝,恐身长汗斑。酒后忌饮茶,恐脾成酒积。耳冻勿火烘,烘即生疮。目昏勿洗浴,洗浴必添障。凡此日用小节,未易悉数,俱宜留意。
    健康需要从细节做起,生活中的不良习惯,往往是造成疾病的主要原因。曹老先生总结了影响老人健康的几个小习惯,它们分别是:夏季太阳炎炎,被太阳晒热的石头,不可坐,容易引发臀疮;而太冷的石头也不可坐,否则容易患疝气。夏天出汗后的衣服不要未洗而暴晒,否则再次穿上的时候,容易引发汗斑。饮酒之后不要再饮用浓茶,否则容易伤及脾胃。耳朵寒冷时,不要用火烤,否则容易生冻疮;眼睛看不清东西时,不要洗浴,否则影响视力。
    虽然曹老先生陈列了许多影响健康的小习惯,但他的目的却不在此。他说,生活中能够影响健康的习惯很多,而老人要做的就是多留意。
    养生课堂
    由古至今,人们对养生防病、延年益寿的追求从未停息,但人们往往一味追求所谓的养生“大道”,却忽略了生活中的小节。殊不知,真正的养生智慧都隐藏于生活中的琐事中,为此,老人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多掌握一些养生知识,了解生活中部分习惯对养生的危害。
    ◇多培养好的生活习惯,如不随地坐,不在白日随意更换衣服等。
    ◇有意识地养成观察自身健康的习惯,以随时反省、改正不良生活习惯。
    ◇形成好的作息规律,有助于免疫力的提高,降低不良习惯的影响。
    生活中,习惯就像大树一样,根基越雄厚,形成的时间越长,就越难以根除。不过,值得一提的是,任何事情坚持3个月就可以养成一个习惯。  【卧房】
    卧室里的养生密码
    养生是一种生活方式,无论是中医、饮食,还是健身、音乐,抑或是进入养生馆接受专业的调理,都是达到养生行之有效的方法。不过,人体的健康状况很大程度上又依赖于每日所处的生活环境。因此,老人不妨花些心思,把家营造成一个养生之所,由内而外达到快乐、健康的境地。
    1.卧房:卧房养生经
    室在旁曰房。《相宅经》曰:室中央为洛书五黄,乃九宫尊位,不敢当尊,故卧须旁室。老年宜于东偏生气之方,独房独卧,静则神安也。沈俭期诗云:了然究诸品,弥觉静者安。房以内,除设床之所,能容一几一榻足矣。房以外,令人伺候,亦择老年者,不耽酣睡,闻呼即应乃妥。
    《易》言君子洗心以退藏于密,卧房为退藏之地,不可不密。冬月尤当加意,若窗若门,务使勿通风隙。窗阖处必有缝,纸密糊之。《青田秘记》曰:卧房窗取偶,门取奇,合阴阳也。故房门宜单扇,极窄,仅容一身出入,更悬毡幕,以隔内外。按,《造门经》:门之高低阔狭,随房大小方向,另制尺量之。妄断祸福,此假阴阳而神其说,可勿泥。
    卧房暗则能敛神聚气,此亦阴阳家之说。《易》随卦之象辞曰:君子以向晦入宴息。卧房必向晦而后入,本无取乎垲爽,但老年人有时起居卧房,暗则有非白昼所宜,但勿宽大,宁取垲爽者。或窗外加帘,酌明暗而上下之也可。
    房开北牖,疏棂作窗,夏为宜,冬则否。窗内须另制推板一层以塞之。《诗·豳风》云:塞向瑾户。注曰:向,北出牖也。北为阴,阴为寒所从生,故塞以御之也。
    冬以板铺地平,诚善。入夏又嫌隔住地气,未免作热,置矮脚凳数张,凳面大三四尺,量房宽窄,铺满于中,即同地平板。夏月去凳,亦属两便。卧房与书室并宜之。
    《蠡海集》曰:春之气自下而升,故春色先于旷野;秋之气自上而降,故秋色先于高林。寒气亦自上而降,故子后霜落时,寒必甚,气随霜下也。椽瓦疏漏,必厚作顶板以御之,即长夏日色上逼,亦可隔绝热气。如板薄,仅足承尘而已,徒添鼠窟,以扰夜眠。
    窗户虽极紧密,难免针隙之漏,微风遂得潜入。北地御寒,纸糊遍室,则风始断绝,兼得尘飞不到,洁净爽目。老年卧房,可仿而为之。每岁初冬,必重糊一度。
    长夏日晒酷烈,及晚尚留热气,风即挟热而来,故卧房只宜清晨洞启窗户,以散竞夜之郁闷。日出后俱必密闭,窗外更下重帏遮隔,不透微光,并终日毋令人入,人气即致热也,盖热皆从外至,非内生耳。入寝时,但卷帏,亦勿开窗,枕簟胥含秋意。 楼作卧房,能杜湿气,或谓梯级不便老年。《华佗导引论》曰:老年筋缩足疲,缓步阶级,以展舒之。则登楼正可借以展舒。谚又有“寒暑不登楼”之说,天寒所畏者风耳,如风无漏隙,何不宜之有?即盛夏但令窗外遮蔽深密,便无热气内侵,惟三面板隔者,木能生火也。按:《吴兴掌故》有销暑楼,颜真卿题额,则楼亦可销暑也。又韩偓诗云:寝楼西畔坐书堂。则楼宜寝,并可称寝楼。然少觉不适,暂迁楼下,讵曰非宜。
    卧所一斗室足矣,如地平铺板,不嫌高过于常,须去地二尺许,令板下前后气通。入冬仍以板塞,向南微开小隙而已。纵不及楼居,亦足以远湿气。
    北方作地炕,铺用大方砖,垫起四角,以通火气。室之北壁,外开火门,熏令少热。其暖已彻昼夜,设床作卧所,冬寒亦似春温,火气甚微,无伤于热,南方似亦可效。
    人的一生有1/3的时间是在卧房中度过的,因此,卧房的环境对健康非常重要。对老人来说,卧房是养静、养神之地,宜建于东方偏生气的地方,而且应独房独卧。由于,卧房主要为养静之所,所以应遵循简单、朴素之风,除了床铺外,再放置一张桌案、一把椅子即可。房间以外,应该安排侍候,以准备老人夜晚水食之需。
    《易经》中曾说,卧房为退守藏神之地,风邪侵入容易伤神,因此不可透风,寒冬之时,风大寒冽,尤其要注意。窗缝、门缝是最容易透风的地方,应通过糊纸、挂帘等方式阻止风的侵袭。
    老人卧室光线应适度,不可过于晦暗。尽管阴阳家、《易经》中都说,老人卧房光线应该晦暗,因为晦暗的光线容易使人进入睡眠,但老人毕竟年岁已大,寝卧之时难免起居,光线过于晦暗则使老人看不见室内之物,容易发生磕碰的危险。因此,老人卧房光线应适度,既不可过于明亮,也不可过于晦暗。如果光线明亮,可在窗外加帘,只需落下窗帘,阻隔外面光线即可。
    长夏之时,天气炎热,曹老先生认为,此时老人卧房只宜在清晨开窗通风,其他时候最好不要开窗,而且应落下厚重的窗帘,以遮挡外面阳光射入,同时还要注意避免外人进入,以免带入外面夏日之热气。曹老先生的这种观点虽然有一定道理,但却不符合健康生活的方式。阳光能让人心情愉悦,而且具有杀菌等作用,对卧房的清洁,以及老人身体健康都非常有益,所以现代老人不必拘泥于曹老先生的看法,应在夏日每天开窗通风。
    卧房要注意防湿。湿气对健康危害极大,体内湿气淤积,容易引起水肿、肠胃不佳、脏腑不调等疾病。古时,人们为了健康,往往将老人的卧房设置在楼上,因为“寒暑不登楼”,而且每日老人需要登楼而上,可以舒展筋骨,对健康非常有益。如今,老人卧房即使不在楼上也没有关系,只要保持房间的干燥,就可避免湿气对人体的伤害。
    养生课堂
    卧房是家中最重要的房间之一,良好的环境,可以使家庭和乐、身体健康。如何才能营造良好的卧室环境呢?看看下面的内容吧。
    ◇卧室光线应柔和卧室是睡眠、休息的地方,过于强烈的光易影响睡眠质量,而过于暗淡的光线,则不利于老人夜晚时偶尔活动,柔和的光线最好。
    ◇要维持干净整洁干净而清爽的环境往往使人心情愉悦,而且不利于细菌的滋长,对健康非常有利。
    ◇卧室要注意防风、防湿风邪、湿气几乎是老人健康的大敌,稍微沾染,便会引起疾病。因此,老人卧室要注意防风,防湿,而开窗通风是最好的方法。
    另外,卧室家具应遵从简单原则。老人腿脚不便,家具过多则容易导致磕碰,给老人身体造成伤害。床:床与养生
    《记·内则》云:安其寝处。安之法,床为要。服虔《通俗文》曰:八尺曰床。故床必宽大,则盛夏热气不逼。上盖顶板,以隔尘灰。后与两旁勿作虚栏,镶板高尺许,可遮护汗体。四脚下周围,板密镶之,旁开小门,隆冬置炉于中,令有微暖。或以物填塞,即冷气勿透。板须可装可卸,夏则卸去。床边上作抽屉一二,便于置物备用。
    安床着壁,须杉木板隔之。杉质松,能敛湿气。若加油漆,湿气反凝于外。头卧处近壁,亦须板隔,否则壁土湿蒸,验之帐有霉气,人必受于不觉。《竹窗琐语》日:黄梅时,以干栎炭置床下,堪收湿,晴燥即撤去,卧久令人病喑。
    床低则卧起俱便,陆放翁诗所谓“绿藤水纹穿矮床”也。如砖地安床,恐有地风暗吹,及湿气上透,须办床垫,称床大小,高五六寸,其前宽二尺许,以为就寝伫足之所。今俗有所谓踏床者,床前另置矮凳,既有床垫,踏床可省。
    暖床之制,上有顶,下有垫,后及两旁,俱实板作门,三面镶密,纸糊其缝,设帐于内。更置幔遮于帐前,可谓深暖至矣。入夏则门亦可卸,不碍其为凉爽也。今俗所谓暖床,但作虚栏绕之,于暖之义奚取?
    《说文》曰:簟,竹席也。昌黎诗云“卷送八尺含风漪”是也。今以木镶方框,或棕穿或藤穿,通谓之簟。窃意温凉异候,床不得屡易,簟则不妨更换。夏宜棕穿者,取其疏;冬宜藤穿者,取其密。陕西有以牛皮绷若鼓,作冬月卧簟,尤能隔绝冷气。
    盛夏暂移床于室中央,四面空虚,即散烦热。楼作卧室者更妥,窗牖不可少开,使微风得入卧所。凡室有里外间者,则开户以通烦闷之气,户之外,又不嫌窗牖洞达矣。
    床是生活中最主要的卧具,它的设计科学与否直接关系着身体的健康。早在几千年前,人们就注意到了床的重要性,在《礼记·内则》中就有“床为要”的记载。由于床对人如此重要,因此,人们对床的养生作用也越来越重视。
    曹老先生说,床必须宽大,这样才能阻隔冬日的寒气,或夏日的炎热之气。而床边也需设置矮柜或抽屉1~2个,以方便放置杂物。床需要倚墙而放,而且最好有杉木板阻隔,以隔墙壁的湿气。如今的大床在床头都有木板横隔,亦是这个道理。
    老人的床不宜过高。床低则老人起卧方便,有利于老人身体健康。另外,床需设置床垫,应按照床的大小,高五六寸,有利于阻隔地风和地底的湿气。  老人宜睡暖床。暖床,顾名思义为暖和的床,老人身体虚弱,怕寒凉,暖床可以减少老人受凉的机会,有利老人养生。古时,人们通过在床周围设置帷幔、床板,减少床的通风,来保证床的温度,如今,已不必如此麻烦,只需给老人铺设一条电热毯,就寝时插上电源,即可解决床冷的问题。夏日炎炎,老人睡眠也不可一味求暖,须在床上铺设凉席,以缓解炎热。
    事实上,在床的各种种类中,火炕是最适合老人身体的一种卧具。火炕用石板河黄土制成,通过用火的余热来驱赶寒气,保暖身体,而硬硬的炕面,还能解除疲劳和调理身体,对老人养生极为有利。不过,如今身居于高楼之中的老人没有火炕,木板床则成为其最好的选择。不过木板床吸湿性大,容易对腰部产生不良影响。因此,古人常利用狗皮来防止湿气和寒气的侵入,保暖腰部。
    养生课堂
    很多人都习惯地认为柔软的床是最完美的床,所以为了让老人睡得更好,都会为老人设置厚而软的床垫,并一厢情愿地以为,这是最舒适、保暖的床。然而,医生却提醒大家,老人最好还是不要睡这样的软床为好。
    老人的腰椎功能常会退化,容易出现腰肌劳损、腰椎间盘突出等症状,而这些症状都需要在夜间睡眠时候得到缓解。如果老人在夜间睡软床,床垫的弹簧随着身体的躺入而深陷,那么腰椎则继续负担身体对其的压力,腰椎、颈椎疼痛的情况也得不到缓解。从这个层面上讲,睡硬床比睡软床更有意义。
    当然,睡硬床并不是说一定要睡硬木板床,如果老人有骨质疏松或脊椎变形的症状,则不适宜睡硬板床,只需具备一定硬度的床垫就可以了。
    另外,老人对床高、床宽也有一定的要求,最适宜的高度应以达到正常成年人膝盖骨稍上方为准;床宽要比老人平躺时宽,以方便他们在床上翻转伸缩自如,既有利于舒展筋骨,促进血液循环,也能解除疲劳。帐:蚊帐与安眠的秘诀
    帐必与床称,夏月轻纱制之。《齐东野语》云:纱之至轻者曰轻容。《王建宫词》云“嫌罗不着爱轻容”是也。又须量床面广狭作帐底如帐顶,布为之。帐下三面缝连,不但可以御蚊,凡诸虫蚤之类,亦无间得入。
    夏帐专在御蚊,其前两幅阖处,正蚊潜人之径也。须以一幅作夹层五六寸,以一幅单层纳入,再加小钮二三,扣于帐外,则蚊不能曲折以入。《东方朔别传》曰:蚊喜肉而恶烟,禁其来,不若驱其去。捞水面浮萍曝干,加雄黄少许,烧烟熏室,可并帐外驱之。刘著诗云:雷声吼夜蚊。亦得免矣。
    纱帐须高广。范蔚宗诗所谓“修帐含秋阴”也。有以细竹截竿,横挂帐中,安置衣帕为便,冬月颇宜,夏则多一物,则增一物之热。至脚后可设小几,陈茗、碗、瓶花、佛手柑等类。有枕旁置末利、夜来香者,香浓透脑,且易引虫蚁,须用小棕篮置之,悬于帐顶下。二花香有余,色不足,惟供晚赏。凡物丰此即啬彼,亦造物自然之理。
    予曾以荷花折置帐中,夜半后,瓣放香吐,辛烈之气,睡梦中触鼻惊醒,其透脑为患可知。因忆茂叔“香远益清"之说,真善于体物也。若移置帐外,能使隔帐香来,斯尤独绝,香浓故耳。
    另有小帐之制,竹为骨,四方同于床,或弯环如弓样,或上方而窄,下方而宽,如覆斗样。《释名》所谓斗帐是也。帐罩于外,大小称乎骨,随处可张,颇为轻便。又有扇帐、荷包帐,俱非居家便用,无取也。
    冬月帐取低小,则暖气聚。以有骨子小帐,即设诸大床内。床之外,顶板覆其上,四面更以布作围,周匝亦如帐。床大帐小,得围遮护,乃益其暖。若暖床三面镶板,竟设小帐于中,作围赘矣。
    纸可作帐,出江右,大以丈计,名皮纸。密不漏气,冬得奇暖。或布作顶,少令通气。东坡诗:困眠得就纸帐暖。刘后村诗:纸帐铁擎风雪夜。又元张昱诗:隔枕不闻巫峡雨,绕床惟走剡溪云。或绘梅花于上,元陈泰诗:梦回蕲竹生清寒,五月幻作梅花看。盖自宋元以来,前人赏此多矣。如有题咏,并可即书于帐。
    《南史》:梁武帝有木棉布皂帐,名曰古终。木棉布质厚于紬,暖即过之。窃意宫帏中所以用此者,乃寓崇俭之意。不然,则帐之暖,又岂独木棉布哉。《晋书·元帝纪》:帝作布帐练帷,皆崇俭也。宫帏中犹有崇俭如此者,士庶之家宜知节矣。
    有竹帘极细,名虾须帘,见《三湘杂志》。夏制为帐,用骨子弯环如弓样者。帘分四片,前二后一,顶及两旁,弯环合一,布缘其边,多缀以钮,称骨子扣之。前二片中分处,人寝亦扣密,则蚊可御,疏漏生凉,似胜于纱。
    《辍耕录》云:宫阁制,有银鼠皮壁帐,黑貂皮暖帐。壁帐岂寻常易办?皮暖帐世俗恒有,非必黑貂耳。但就枕如入暗室,晓夜不能辨,必于帐前开如圆月,纱补之以通光,玻璃尤为爽亮。有名纱橱,夏月可代帐,须楼下一统三间,前与后俱有廊者,方得为之。除廊外,以中一间左右前后,依柱为界,四面绷纱作窗,窗不设棂,透漏如帐。前后廊檐下,俱另置窗,俾有掩蔽,于中驱蚊陈几榻,日可起居,夜可休息,为销夏安适之最。
    帐有笼罩床外,床内设搁版如几,脚后横栏,搭衣帕之类,似属妥便。但帐不能作底,又褥不能压帐,仅以带缚床外。冬则暖气不固,夏则不足御蚊,武林僧房有此制。
    老人要想夜晚睡得安稳,驱蚊是一项大工程。蚊子在给皮肤带来了痛苦之外,嗡嗡的叫声还打扰了夏夜的安宁,更为可怕的是蚊子还会传染各种疾病,如疟疾等流行性疾病,成为老人健康养生的一大隐患。而蚊帐可以帮助人们摆脱蚊虫的烦扰。
    蚊帐有多种材质,而纱帐最好,不仅能阻挡蚊虫的侵袭,还能营造一种“修帐含秋阴”的意境,非常适合老人睡眠或夜坐时养神。
    另外,老人还应注意卧室中花的摆放。很多老人喜欢闻着花香而眠,而夏季更是百花开放的季节,所以在卧室中摆上几种自己喜欢的花,成为很多老人的习惯。但专家却提醒老人,并不是所有的花朵都适合摆在卧室中。曹老先生曾说过,茉莉、夜来香等花香气浓郁,而且容易吸引虫蚁,不适合放置在卧室之中,而荷花香气辛烈也不宜放在床头,宜放在离床稍远的地方。
    养生课堂
    现代驱蚊的方法有很多,如驱蚊香、杀虫剂等,可以在睡前点上一支蚊香或者喷少许杀虫剂,可以有效防蚊。老人如果担心蚊香、杀虫剂的味道,可以依然使用蚊帐。如今,蚊帐的样式也更加多样、方便,有一种折叠式,可以随老人情况支起、收起,方便而又快捷。
    对现代老人来说,更重要的还是植物气味对睡眠的影响。很多老人喜欢在房间中养花、养草,一方面可以打发白日无聊的时间;另一方面可以在房间中看见一丝绿色,有助于养心。不过,老人千万要注意,花草虽好,也要注意健康,最好不要在卧室中养花草。因为花草在夜间多进行呼吸运动,吸收氧气,吐出二氧化碳,等于与人共同抢夺氧气,容易影响睡眠。另外,花草盛开时,散发出浓郁的香气,也容易影响老人心神,使老人睡不安。因此,为了健康的身体,以及安心的睡眠,老人最好不要在卧室中养花、种草。枕:选好枕头益养生
    《释名》云:枕,检也,所以检项也。侧曰颈,后曰项。太低则项垂,阳气不达,未免头目昏眩;太高则项屈,或致作酸,不能转动。酌高下尺寸,令侧卧恰与肩平,即仰卧亦觉安舒。《显道经》曰:枕高肝缩,枕下肺蹇,以四寸为平枕。
    《唐书》:明皇为太子时,尝制长枕,与诸王共之。老年独寝,亦需长枕,则反侧不滞一处。头为阳,恶热,即冬月辗转枕上,亦不嫌冷。如枕短卧得热气,便生烦躁。
    囊枕之物,乃制枕之要。[上下结构:上草下录]豆皮可清热,微嫌质重;茶叶可除烦,恐易成末;惟通草为佳妙,轻松和软,不蔽耳聪。《千金方》云:半醉酒,独自宿,软枕头,暖盖足,能息心,自暝目。枕头软者甚多,尽善无弊,殆莫过通草。
    放翁有“头风便菊枕”之句。菊花香气,可清头目,但恐易生蠹虫。元?马祖常诗云:半夜归心三径远,一囊秋色四屏香。前人盖往往用之。《清异录》:卢文杞枕骨高,凡枕之坚实者不用,缝青缯充以柳絮。按:《本草》柳絮性凉,作枕亦宜,然生虫之弊,尤捷于菊。吴旻《扶寿方》以菊花、艾叶作护膝。
    藤枕,以藤粗而编疏者,乃得凉爽。若细密止可饰观,更加以漆,既不通气,又不收汗,无当于用。藤枕中空,两头或作抽替可藏物,但勿置香花于内,以致透脑。《物类相感志》曰:枕中置麝少许,绝恶梦。麝能通关镇心安神故也,偶用则可,久则反足为累。
    侧卧耳必着枕,老年气血易滞,或患麻木,甚且作痛。办耳枕,其长广如枕,高不过寸,中开一孔,卧时加于枕,以耳纳入。耳为肾窍,枕此并杜耳鸣耳塞之患。
    《山居清供》曰:慈石槌末,和入囊枕,能通耳窍,益目光。又女廉药枕,以赤心柏木,制枕如匣,纳以散风养血之剂。枕面密钻小孔,令透药气;外以稀布裹之而卧。又《升庵外集》云:取黄杨木作枕,必阴晦夜伐之,则不裂。按:木枕坚实,夏月昼卧或可用。《箴铭汇钞》苏彦楠榴枕铭:颐神靖魄,须以宁眠。恐未然也。
    瓷器作枕,不过便榻陈设之具。《格古论》曰:定窑有瓷枕,制极精巧,但枕首寒凝入骨。东坡诗:暂借藤床与瓦枕,莫教孤负北窗凉。北窗凉气,已不宜受,况益之瓦枕乎?石枕亦然。
    枕底未缉合时,囊实后不用缉合,但以钮联之,月笔札及紧要物,可潜藏于内,取用甚便。《汉书》曰:淮南王有枕中鸿宝苑秘书,其制盖类是。
    一枕可两用,曰折叠枕。先制狭条如枕长,厚径寸,或四或五,再以单层布总包其外,分界处以针缉其边,一缉其左之上,一缉其右之下,可左折右折而叠之,叠之作枕,平铺即作垫,此便榻可备之物。 凡仰卧腿舒,侧卧两膝交加,有上压下之嫌。办膝枕,小于枕首者,置诸被侧,或左或右,以一膝任意枕之,最适。
    竹编如枕,圆长而疏漏者,俗谓之竹夫人,又曰竹几,亦以枕膝。东坡诗:闻道床头惟竹几,夫人应不解卿卿。山谷曰:竹夫人,盖凉寝竹器,憩臂休膝,似非夫人之职,名以青奴。有诗云:我无红袖堪娱夜,只要青奴一味凉。老年但宜用于三伏时,入秋则凉便侵入,易为膝患。
    有名竹夹膝者,取猫头大竹,削而光之,置诸寝,其用同于竹夫人。唐·陆龟蒙有诗云:截得筼筜冷似龙,翠光横在暑天中。但嫌实不漏气,着体过凉,老年无取。
    《释名》说,枕,检也,是用来检查项的。古时,人们将脖子的侧面称之为颈,后面称为项。枕头太低则项垂,阳气无法上达至头,未免产生头晕目眩的情况;枕头太高则项曲,长时间保持此姿势,容易导致脖颈酸痛,不能转动。人们斟酌枕头的高下尺寸发现,最合适的高度就是侧卧时,脖颈恰与肩平,这种高度使得仰卧时,亦觉安稳、舒适。
    《唐书》中曾记载,唐明皇为太子时,常自制长枕,与其他兄弟一起躺。老年人独自睡眠,亦需要长枕,可使翻转身时不至于滞于一处。而且头为阳,恶热,即使冬天躺在长枕上亦不觉的寒冷。如果是短枕则不同,卧得热气,无地翻转,便生烦躁。
    枕头中填充的物质,是制作枕头的重要部分。菉豆皮可以清热,但质稍微重一些;茶叶可以除去烦恼,但恐容易成粉末;唯有通草最好,轻松和软,能隐藏耳朵的灵敏;菊花枕头有香气,可以清头目,但容易生虫,前人往往喜用。
    古时枕头的材质也有很多种。藤枕是以粗藤编织而成的,夏季枕着较为凉爽,而且藤枕中空,两头可以藏物。有人说,在枕头中加入少许的麝香,有助于睡眠,可以避免噩梦,但麝香是镇心安神之药,偶尔用用可以,不可长久使用。
    《山居清供》曾记载说,将慈石敲打成粉末,和入枕中,可以通耳窍,增益目光。又有称之为女廉药枕的,用赤心柏木制成如匣般的药枕,其中装入散风养血之剂。枕面上密钻小孔,使透药气;外边用薄布裹上而卧。也有用黄杨木做枕的,但黄杨木必定要待在夜中砍伐,否则容易开裂。但曹老先生却认为,木枕坚实,只适合夏季昼卧时使用。
    前人也有用瓷器、瓦器做枕的,不过,这类枕太过于寒冷,不适合睡眠使用,只适合作为陈设。老人夏季怕热可以用竹编成枕,圆长而疏漏,古时称之为竹夫人或竹几,现今亦称为凉枕,但这种枕头老人只宜用于三伏时,入秋即换棉枕,以免寒凉之气侵入,引发膝患。
    古时还有一种膝枕,大小比枕头稍小,可放于被子两边,侧卧时可供腿枕之,最适合老人养生。
    养生课堂
    枕头,是人们休息、睡眠的必需品,老人身体虚弱,躺、卧时间较长,更应注意枕头的选择。一个好枕头至少需要满足合适的三个基本要素,即支撑颈部的基本构造,合适的高度,良好的填充材料。
    ◇老人枕应有型枕头的主要作用是支撑颈部,因此应符合颈部的基本构造,即中间略低、两边略鼓的形状。
    ◇枕高有要求不同人对枕的高度要求也不同。一般说来,枕的最佳高度应是侧卧时枕与肩平,即一个拳头的高度。
    ◇填充材料目前市场上的枕头中有各种填充物,如绿豆壳、荞麦皮、棉花、羽绒、化纤棉,以及菊花、决明子等药物枕等,但对老人来说,最好的枕头莫过于填充了绿豆壳或荞麦皮的枕头,这种枕头清凉、透气、散热快,可帮助睡眠以促进血液循环,并降低头部温度,对老人头脑特别好。
    老人只要遵循以上三个原则,定能选择到适合自己的好枕头。席:坐谈养生席
    席之类甚多,古人坐必设席,今则以作寝具,如竹席,《尚书》谓之筍席。今俗每于夏月卧之,但新者耗精血,陈者不收汗。或极热时,以其着体生凉,偶一取用。两广所出藤席亦同。
    蒲席见《周礼》,又《三礼图》曰士蒲席,今俗亦常用。质颇柔软,适于赢弱之体。其尤佳者,如嘉纹席、龙须席,即蒲同类,虽不出近地,犹为易购。《显道经》曰:席柔软,其息乃长。谓卧安则能久寐也。
    藤竹席,老年既不宜久卧常卧,柔软者或嫌少热,衬以藤竹席,能借其凉。深秋时即柔软席,亦微觉冷,辄以布作褥衣而卧,又恐太热,布作面,蒲席作里,二者缉合,则温凉恰当。诗云:乃安斯寝,庶几得之。
    贵州土产,有纸席,客适饷予,其长广与席等,厚则十倍常纸,质虽细而颇硬,卧不能安,乃为紧卷,以杵槌熟,柔软光滑,竞同绒制。又不嫌热,秋末时需之正宜。
    《周礼》地官司几筵掌五席,中有熊席。注曰:兽皮为席也。今有以牛皮作席者,出口外。制皮法:拔去毛极净,香水浸出臊气,染以红色,名香牛皮。晋《东宫旧事》有赤皮席,今盖仿而为之。皮性暖,此却着身有凉意,质亦软滑,夏月颇宜。《河东备录》云:猪皮去毛作细条,编以为席,滑而且凉,号曰壬癸席。又《晋书》:羊茂为东郡守,以羊皮为席。然则凡皮皆可作席,软滑必胜草织者。
    古人席必有缘。缘者,犹言镶边也。古则缘各不同,所以饰席。今惟取耐用,缘以紬与缎,不若缘以布。
    盛暑拭席,亦用滚水,方能透发汗湿。有爱凉者,汲井水拭之,阴寒之气,贻患匪小。又有以大木盆,盛井水置床下,虽凉不着体,亦非所宜。惟室中几案间,设冰盘,则凉气四散,能清热而无损于人。
    席底易为蚤所伏,殊扰安眠。《物类相感志》曰:苦楝花曝干,铺席底,驱即尽。《千金?月令》曰:大枣烧烟熏床下,能辟蚤。其生衣襦间者为虱。《抱朴子》曰:头虱黑,着身变白,身虱白,着头变黑,所渐然也。《酉阳杂俎》曰:岭南人病,以虱卜,向身为吉,背身为凶。又《草木子》曰:虱行必向北。窃意虱喜就暗,非果向北也。银朱和茶叶熏衣,可除之。古人坐必设置席子,席子的种类非常多,但发展到后来,则多作为寝具存在,如竹席、凉席等。夏月炎热之时,铺设凉席可以减少炎热,使人凉爽,不过新的凉席容易使人耗精血,陈年的凉席又不收汗。老人极热时,可以偶尔睡一两晚,不可长久铺席,以免凉气侵身。
    古时席子除了寝具外,还是坐垫,如蒲团、垫子等。对老人来说,这类坐席也应遵循柔软、温热的原则,不可取凉性材质的席子。
    养生课堂
    现在老人对席的理解多为凉席,而老人用凉席则应慎重。生活中,常见凉席可分为竹席、亚麻席、草席、藤席和帆布席几种,其中不同的凉席,适合于不同的年龄段。竹席过凉,老人、小孩应尽量避免使用,草席、藤席、亚麻席以及新出现的帆布席等相对柔和,而且容易清洗,比较适合老人使用。
    不过,老人在选购亚麻席、草席等凉席时应注意,好的凉席贴在皮肤上没有刺激感,而次品接触后则会使人产生毛扎感。另外老人应注意,即使是亚麻席等相对温和的凉席,老人也不可久卧、常卧,待天气稍凉即可换下凉席。如果贪凉,也需在凉席上铺上床单或毛巾被,才可常卧。
    在使用凉席时,还需要注意卫生清洁,应按时用热水或温水清洗凉席。
    ◇在准备使用凉席时,应先将凉席用稀释的消毒水擦拭一遍,或用肥皂水洗去霉点,然后用温水擦拭,放在阴凉通风处晾干。
    ◇铺设的草席要坚持每天清洗。温水清洗后,拿到太阳底下晒20分钟,然后反复拍打几次,再用温水拭去灰尘,放在阴凉处晾。
    ◇藤席使用前,最好用温湿毛巾将席子正反面擦拭干净,然后放于阴凉处晾干即可使用。藤席在使用期间,要经常擦拭,以保持席面的干燥、清洁和光滑。
    ◇亚麻席清洗方便,既可以水洗,又可以干洗。不过在清洗前最好先在30℃~40℃温水中浸泡10分钟。
    对于竹席等不可常晒的凉席,也需用热水烫洗后,放入阴凉处晾干后才可使用。被:被子里的养生
    被宜里面俱紬,毋用锦与缎,以其柔软不及也。装丝绵者,厚薄各一,随天时之宜,或厚或薄,以其一着体盖之,外多备装絮者数条,酌寒暖加于装绵者之上。絮取其匀薄,取其以渐可加,故必多备。
    《身章撮要》曰:大被曰衾,单被曰裯。老年独卧,着身盖者,被亦宜大,乃可折如封套式,使暖气不散,此外酌寒暖渐加其上者,必狭尺余,两边勿折,则宽平而身之转侧舒。有以单被衬其里,牵缠非所适,只于夏初需之,亦用狭者,夹被同。
    老年畏寒,有以皮制被,皮衣宜表毛于外,皮被宜着毛于体。面用紬,薄加絮,宽大可折为妥,然较以丝绵装者,究之轻软勿及。
    被取暖气不漏,故必阔大,使两边可折,但折则卧处不得平匀,被内亦嫌逼窒,拟以两边缉合如筒,勿太窄,须酌就寝之便,且反侧宽舒,脚后兼缉合之,锡以名日茧子被,谓如蚕茧之周密也。
    《岭南志异》曰:邕州人选鹅腹之毳毛装被,质柔性冷,宜覆婴儿,兼辟惊痫。愚谓如果性冷,老年亦有时宜之。特婴儿体属纯阳,利于常用。又《不自弃文》曰:食鹅之肉,毛可遗也。峒民缝之以御腊。柳子厚诗亦云:鹅毛御腊缝山厨。然则性冷而兼能御腊,所谓暖不伤热。囊被之物,竞属尽美。
    《江右建昌志》:产纸大而厚,揉软作被,细腻如茧,面里俱可用之。薄装以绵,已极温暖。唐·徐寅诗:一床明月盖归梦,数尺白云笼冷眠。明?龚诩诗:纸衾方幅六七尺,厚软轻温腻而白,霜天雪夜最相宜,不使寒侵独眠客。可谓曲尽纸被之妙。龚诗云独眠,细被正以独眠为宜。
    有摘玫瑰花囊被,去蒂晒干,先将丝瓜老存筋者,剪开搥软作片,约需数十,以线联络,花铺其上,纱制被囊之,密针行如麂眼方块式。乍凉时覆体最佳。玫瑰花能养血疏肺气,得微暖,香弥甚。丝瓜性清寒,可解热毒。二物本不甚贵,寻常犹属能办。
    冬月子后霜落时,被中每觉加冷。东坡诗所谓“重衾脚冷知霜重”也。另以薄棉被兜住脚后,斜引被角,置诸枕旁,觉冷时,但伸一手牵被角而直之,即可盖暖。凡春秋天气,夜半后俱觉稍凉,以夹被置床内,趁意加体,亦所以顺天时。《诗·杕杜篇》疏云:从旦积暖,故日中之后必热;从昏积凉,故夜半之后必凉。
    《记·王制》曰:八十非人不暖。《本草》曰:老人与二七以前少阴同寝,借其熏蒸,最为有益。少陵诗“暖老须燕玉”是也。愚谓老年以独寝为安,或先令童女睡少顷,被暖则起,随即入寝,既藉熏蒸之益,仍安独寝之常,岂非两得。倘气血衰微,终宵必资人以暖,则非如《王制》所云不可。
    《法藏碎金》曰:还元功夫,全在被中行之。择少女肥白无病者,晚间食以淡粥,擦齿漱口极净,与之同被而寝,至子后令其呼气,吸而咽之;再则令其舌抵上腭,俟舌下生津,接而咽之,真还元之秘也。愚按:此说近采补诡异之术。然《易》大过之爻辞曰:枯杨生稊,谓老阳得少阴以滋长也。盖有此理,姑存之。《参同契》有铅汞丹鼎之说,惑世滋甚。或有以飞升之术问程子,答曰:纵有之,只恐天上无着处。熏笼只可熏香,若以暖被,火气太甚,当于欲寝时,先令人执炉,遍被中移动熨之,但破冷气,入寝已觉温暖如春。《西京杂记》曰:长安有巧工作熏炉,名被中香,外体圆,中为机环,使炉体常平,以此熏被至佳。近亦有能仿而为之,名香球。《卫生经》曰:热炉不得置头卧处,火气入脑,恐眩晕。
    有制大锡罐,热水注满,紧覆其口,彻夜纳诸被中,可以代炉,俗呼汤婆子。然终有湿气透漏,及于被褥,则必及于体,暂用较胜于炉。黄山谷名以脚婆。明?吴宽诗:穷冬相伴胜房空。《博古图》:汉有温壶,为注汤温手足之器,与汤婆子同类。
    夏月大热时,裸体而卧,本无需被,夜半后汗收凉生,必备葛布单被覆之。葛布廓索,不全着体,而仍可遮护,使勿少受凉,晨起倍觉精神爽健。
    被子宜里面都用绸,不要用锦缎,因为锦缎不及绸柔软。被子的厚薄应随天时而变,或厚或薄,取其而盖。
    老人独卧,所需的被应大而宽。为了使暖气不散,还可折叠成封套式,一如现代的睡袋。老人怕冷,可以用兽皮做被,不过皮之毛应作为里,面用绸,稍微添加薄絮,最为暖和。除了兽皮做被外,也可用鹅毛做被,不过鹅毛质柔性冷,只适宜夏末秋初时天刚刚入凉时使用。夏季炎热时,老人可用葛布单被盖之,使少受凉。
    养生课堂
    被子是生活中非常重要的用品,每个人每天有多长的睡眠时间,几乎就需要用多长时间的被子。被子对人体健康是如此重要,但却很少有人能了解,老人更是如此。
    老人常常爱盖厚棉被,认为厚棉被可以保暖,殊不知厚棉被的危害。专家认为,盖厚棉被不仅影响呼吸,而且会使全身血液运行受阻,易引发脑部血流障碍和缺氧。如果老人有心血管类疾病,盖厚棉被还容易引发夜半中风,常会危及生命。因此,专家建议,冬季应尽量避免盖过厚的棉被,可选用质轻、保暖性能好的材料,如羊毛被、羽绒被等。如果不想换被,也可以通过增加室温的方式,以减少中风的发生。褥:垫褥上的养生
    稳卧必得厚褥,老人骨瘦体弱,尤须褥厚,必宜多备,渐冷渐加。每年以其一另易新絮,紧着身铺之,倍觉松软,挨次递易,则每年皆新絮褥着身矣。骆驼绒装褥,暖胜于常,但不易购。北地苦寒,有铺褥厚至盈尺者,须实木板床卧之,则软而能平,故往往以卧砖炕为适。
    司马温公曰:刘恕自洛阳归,无寒具,以貂褥假之。凡皮皆可制褥。羊士谔《皮褥诗》云:青毡持与藉,重锦裁为饰。谓以毡衬其底,以锦缘其边也。卧时以毛着身,方与絮褥异。有用藏氆氇作褥面,或西绒单铺褥面,被须俱用狭者,不然褥弗着体,虽暖不觉。
    芦花一名蓬蕽,可代絮作褥。《本草》曰性寒,以其禀清肃之气多也。质轻扬,囊入褥,即平实称体,老年人于夏秋初卧之,颇能取益。亦有用以囊被者,元吴景奎《泳芦花被》云:雁声仿佛潇湘夜,起坐俄惊月一床。但囊被易于散乱,若蒙以丝绵,又虑其热,惟极薄装之,极密行之。
    阳光益人,且能发松诸物。褥久卧则实,隔两三宿,即就向阳处晒之,毋厌其频,被亦然。不特绵絮加松,终宵觉有余暖,受益确有明验。黄梅时,卧席尤宜频晒。《异苑》云:五月勿晒荐席,此不足据。范石湖诗云“候晴先晒席”,惟长夏为忌,恐暑气伏于内,侵人不及觉。
    羸弱之躯,盛夏不能去褥而卧,或用麻皮搥熟,截作寸断,葛布为褥里面,以此实之,虽质松适体,其性微温,非受益之物。有刮竹皮曝干装褥,则凉血除热,胜于麻皮。又《本草》云:凡骨节痛,及疮疡,不能着席卧者,用麸装褥卧之。麸,麦皮也,性冷质软,并止汗,较之竹皮,受益均而备办易。且类而推之,用以囊枕,亦无不可。
    四川《邛州志》:其地产棕甚伙,居民编以为荐。《释名》曰:荐,所以自荐藉也。无里面,无缘饰,蒲苇皆可制,棕荐尤松软而不烦热,夏月用之,不嫌任意加厚,以支瘦骨。曹植“九咏”曰:茵荐兮兰席。荐亦古所用者。
    《交广物产录》:高州出纸褥,其厚寸许,以杵搥软,竟同囊絮。老年于夏秋时卧之,可无烦热之弊。亦有以葛布数十层制褥者。
    褥底铺毡,可藉收湿。卧时热气下注,必有微湿,得毡以收之。有用油布单铺褥底,晨起揭褥,单上湿气可证,油布不能收湿也。《南华经》曰:民湿寝则腰疾偏死。此非湿寝,然每夜如是,受湿亦甚,必致疾。
    老人骨瘦体弱,尤其需要厚垫褥,最贴身的垫褥应每年一换,以新棉絮充其内,倍觉松软。垫褥以暖为要,曾经有骆驼绒的垫褥,温暖胜于一般的垫褥,非常适合老人,但不易买到。北方苦寒,有铺厚垫褥的,需要铺在木板床上,才能软而平,因此常常也以卧砖炕而主。
    可做老人垫褥的材质很多,皮革、毡、藏氆氇等皆可。不过,在使用这些材质时要注意,必须以毛向里,否则虽暖不觉。
    垫褥久卧之后,即变实,不如新褥松软,而阳光对人有益,可以发松被褥,所以每隔两三天,就应将垫褥、被子放置向阳的地方晒晒,整夜都觉温暖。天气湿润时,尤其要晒被、晒褥,但在天气炎热的夏季,最好就不要晒了,以免暑气侵身。
    老人身体羸弱,即使盛夏亦不能除去垫褥而卧,可将厚棉絮垫褥换为薄垫背,还可用曝干的竹子皮装褥,可凉血除热。《本草纲目》中记载,如果骨节疼痛,或者身体有疮,不能着席而卧的,可以用麦麸装褥。麦麸,性冷质软,并具有止汗的功效,似乎比竹皮更好。
    老人怕湿,棉絮褥无法隔湿,长此以往将致腰疾,因此,曹老先生建议,褥底铺毡,毡可以收湿气。房间潮气较重的老人不妨试试。
    养生课堂
    老人身体羸弱,原本需要铺褥,而如今床铺往往有床板,以及厚厚的床垫,已经阻隔了地板中上升的湿气,所以不必再铺垫褥。不过,如果老人身体寒凉,可在床垫之上铺上一条皮褥,狗皮、羊皮皆可。这种皮褥,保温性能好,而且皮褥的纤维和绒毛之间形成的空气绝缘层,会给人体提供较为理想的恒定温度,有助于老人快速入睡,并能缓解老人肌肉疲劳和关节痛。
    另外,皮褥子表面柔和松软,能帮助身体分散所承受的压力,有利于改善皮肤的血液循环,增强抵御皮肤病的能力。
    值得老人注意的是,在各种皮褥子中,应首选羊皮,其次为狗皮或其他兽皮。而且为了防止皮褥子发出令人讨厌的气味,可在毛皮上覆盖一层薄麻纸或棉絮后再缝制褥面,或许更加舒适。 好习惯小结:卧房养生八项注意
    1、卧房家具设置应遵循简单、朴素的风格,切忌繁杂。要注意卧室防风、防湿。
    2、床必须宽大、暖和。床应倚墙而放,床头应有杉木板阻隔墙壁的湿气。需设置床垫,阻隔地风和地底的湿气。
    3、蚊帐不仅能阻挡蚊虫的侵袭,还适合老人睡眠或夜坐时养神。
    4、卧房内最好不要摆放花草。
    5、老人应选择绿豆壳、荞麦皮填充的枕头。
    6、坐垫、凉席性凉,极热时,可以偶尔睡一两晚,不可长久铺席。
    7、为了保暖,可将老人被子折叠成封套式。夏季时天气炎热,也需用薄被盖身。
    8、褥底铺毡,毡可以收湿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