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品储存柜接地要求:全面揭秘歼15航母舰载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12:39:15
                                             六月,一架新的歼十一系列飞机在沈阳飞机制造集团的工厂出厂。这架新的飞机和正在生产的歼十一系列飞机有点不同,那就是该飞机有三个翼面。在同月,该飞机进行了首飞。而细心人很快发现,这架飞机的外型和俄罗斯库兹涅佐夫号航母上服役的苏33大致上是一样的。不少人认为这架飞机就是当年在乌克兰进入的 T10K仿制而来。而有些人根据俄罗斯准备更换MIG29K为新一代的舰载机的时候,认为以T10K为基础的的沈阳三翼面有很多问题。笔者特意走访了沈飞内部人士,对这架承载了中国航母希望的战机进行了深入了解。
         细究起来,有人认为沈飞的三翼面飞机继承了苏33和T10K共同的问题,就是机身死重大,大致实际航程不大,加上苏33采用滑跃起飞的方式起飞,导致载弹量不大。而这架很大的飞机所能达到的作战航程和挂栽能力很低,实际上是大而不当。

    造成这样的原因是苏联八十年代的总体技术决定的。从某杂志翻译的苏33介绍文章得知道,苏33的空重达到19.6吨,载油5.2吨和带弹的时候,正常起飞重量达到26吨。而除去起飞和备油,这样的苏33的作战航程只有一千公里。然而在航母上使用的战斗机,航程的计算和设计,不可以简单地和空军的航程比,而且海军飞机也必须能抗潮湿,海盐雾的影响.特别是航母机,必须能有足够的强度能达到迅速起飞的要求,也必须能在拦阻索带来的强大冲击力的结构强度。这样,使的舰载机的结构重量比空军飞机重不少。比如,苏33就比苏27SK空重多大约三吨。这三吨虽然有三翼面增加的重量,而更多的重量来自苏33的电子设备要求而增加的重量,也有起落架增加的重量。      令中国人振奋的事,就是沈飞的三翼面飞机,因为这架飞机的出现,表明中国正在建设航母战斗群。航母是在中国两弹一星之后最大的期待。大家振奋的原因就是可以冀望某年之后中国的航母和舰载机能够出现在各大洋中。
    而武器的存在,除象征意义外,也必须能有实战的意义。而沈飞的三翼面到底能不能达到有实战意义,那我们就看看了。
    沈阳飞机制造公司从1996年开始,就引进了苏27的生产线,开始生产国产的苏27飞机。这十几年里经历了授权组装和自行生产到自主改进的过程。特别是在 2007年的歼十一B开始进入试飞后,大家看到了中国航空工业的进步。沈飞在制造歼十一B的时候,比苏27SK有相当大的改进。改进的项目中,最有成就的是减重。歼十一B比苏27SK减重达七百公斤。
    这些减少的重量,一是电子设备。苏联的电子设备,其实水平并不怎么好,苏27SK的雷达,火控,通讯等多数使用真空管电路,而很少使用晶体管集成电路。用真空管的电路最大毛病是重量大,可靠性差,而整个苏27SK的电子设备重大大约1.3吨。
    而中国在引进苏 27的时候,没有得到授权生产苏27的电子设备。俄罗斯在吸取中国当年引进MIG21的经验,并不对中国输出苏27的发动机,飞控和雷达系统,就算是受权生产的整套引进的设备也有俄方人员监督,防止中国仿制。
    而中国在歼十一最大的困难也就是最几大样。飞控方面,中国起步很晚,第一个试验性的飞控随着已经下马的歼八III开始。而第一个实用的增稳系统在歼轰七开始。到九十年代后,中国在歼十项目上,中国人搞出自己的数字化飞控。
    而沈飞也在没法仿制苏27的模拟飞控以及其设备的时候,自己努力,在歼八II上试验了沈飞自己的数字化飞控。而中国的雷达,在九十年代,水平相当一般,最好的JL10也对比西方八十年代的的多谱勒雷达的简单水平。还不如苏27的雷达。
    而九十年代开始,中国在微电子技术,集成电路,和IT取得巨大的进步,到二十一世纪。中国的实际水平已经至少和苏联最后时期相当。在自行更新的电子设备后,改进生产的歼十一,已经比苏27SK先进很多。也可靠性高很多。而且能够执行多模式的任务。
    而材料术上,中国同样取得比较大的进步。大量的复合材料和钛合金已经在歼十一上使用。这些技术的进步,才是歼十一B减少那么多重量的根本原因。
    而雷达方面,中国取得了个大的进步。主动相控阵雷达装机试早就九十年代开始。而装入战斗机,到现在也好几年了。虽然俄罗斯雪豹雷达号称性能很强。但实际如何还是使用后才知道。而且雪豹雷达还未正式服役。这比中国的同级雷达慢了不少。
    在舰载机我上,沈飞的三翼面是否也和歼十一B一样比苏27SK有长足的进步?我们先分析一下。我们知道,沈飞当年的电子设备决定论导致601在气动上没有其它单位那样取得巨大的成就。
    所以,在歼十一的生产上大量修改的内部结构,但气动外型未见有修改。说好听一点,是保守的结果,说不好听的是没胆量修改。比如苏27的机背减速板,俄罗斯在新的苏35BM上已经取消。这既可以减少重量,也可以增加载油。而601和沈飞并没有这样改的底气。
    而在舰载机的问题上,因为之前的海军飞机,也是陆基飞机,所以在防护上比空军要求强烈一点,但也是一点而已。在舰上使用,那是一个全新的领域,这需要经验。刚好,中国并没有这个经验。而关于中国航母以弹射为主要方向,结构上和苏33有所不同。这将会让 601的工程师使用更保守的手段来达到可以承受起飞过载以及强度力学要求。
    而对海洋气候的腐蚀防腐上,也将时候在T10K以及苏33的经验,虽然中国的电子设备重量比俄罗斯的轻,但考虑到中国在前述两点的问题上,可以认为沈飞的三翼面机至少应该保持T10K的19.6吨左右的空重。因为这没办法,这个三翼面机是解决有无问题的飞机。而中国也只有这样的实力。
    其实,很多人认为苏33最大的问题是大而不当。因为苏33的空重大,使得苏33在战斗使用中实际战斗航程低下。这是因为苏联时期的工业水平决定的。其实,苏联的材料,电子,发动机水平,对比西方,有比较大的水平差。比如苏33使用的AL31发动机实际上最大推力只比AL31F大百份之二。而苏33起飞重量比苏27重17%。这样。
    因为推比的关系,导致苏33虽然有三翼面获得比苏27更大的升力,而使其可以在相对低一点的速度起飞,但代价是结构重量和实际载荷的损失。这样使得俄罗斯海军中也是比较被动地接受无奈的苏33。而俄罗斯现在在苏33的寿命大致不会太久的时候,已经确定使用新的MIG29K作为苏 33的替补机。
    这样做的理由,无非是MIG29K的发展有印度的资金,使得MIG29K完成苏联时期的任务性能。比如新的MIG29K号称带八发导弹的时候舰上起飞不会少于一千五百公里航程。而我们看新MIG29K的时候,发现使用了新的边条襟翼,这个边条襟翼可以解决低速的升力问题,可以在不增加太多重量的前提下获得比较小的起飞速度,这使的MIG29K在使用RD33MK发动机的时候可以达到一千五百公里的战斗航程。
    这个新MIG29K达到号称的性能的关键,是发动机和气动理论的进步。其中,气动原因占主要的作用,而新MUG29K使用的发动机目前的推力大致上和出中国的RD93一个挡车,实在有让人信不过只增加不到10%的推力可以使飞机在增加25%重量可以在同样的距离内升空。
    苏33的改进,走了另一个路线,比如T10KUB。走的是增加升力翼面的办法。虽然这个办法获得了比T10K好一点的航程,但阻力,推比等原因使的T10KB实际上很难对抗比如F18等其它国家舰载机。
    当然,使用苏35BM的气动设计,使用新的发动机,也可以使SU33达到比较理想的航程和战斗性能。当这些一是俄罗斯海军严重缺钱。二是苏霍伊公司不愿意让公司旗下的MIG公司再清盘。是既无钱也无心去搞苏33的改进。但这和中国没关系。
    因为中国就算想引进苏33,问题也不少,首先是原来的苏33生产线已经拆除。二是苏33比较低劣的航程和比较高的价格,就算是引进,到苏霍伊生产出来,也未必见得比中国自己搞更快。重要的是中国必须为苏霍伊重启生产线而支付巨额的资金。而相应的改进,特别是电子设备和武器系统,俄罗斯也未必比中国有更好的产品拿出来。     自力更生是对的!中国的气动学术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而材料,电子设备同样可以满足现代需要的前提下。是没必要进口苏33的。而601以及沈飞生产的三翼面舰载机,虽然对比苏33,外型上没有太大的变化,但更先进的雷达火控,更出色的全权四余度飞控,使得中国的三翼面战斗机比苏33有更强大的战斗力。 
    而中国现在的舰载机最大的问题,也和苏联时期的问题一样。T10改出三翼面上舰最主要的因素是发动机推力,加速性能低下而将就的产品。而沈飞也不采用新 MIG29K那样的气动技术来重新设计T10K,原因也是发动机。
    理论上,中国的WS10A最大推力比T10K使用的发动机大7%。但太行发动机加速性能比AL31差一点。虽然发动机推力大,但在起飞距离上并没有改善。而更重要的是太行目前只是有限数量批次的实验性生产,产品质量的控制和发动机本身的技术问题也没有全部解决。 
    就算是在计划的两年内,太行发动可以提供三翼面的舰载机使用。也是存在发动机产品质量的考验。 
    所以,个人认为沈飞和601在三翼面舰载机上采用保守的思路是正确的。如果太行发动机能解决可靠性和质量问题,加速性能提到AL31的水平,那中国的三翼面有望达到38吨的最大起飞重量和不少于二千公里的实际战斗航程。这个是比较理想的。万一国产发动机赶不上进度。做为教练型的舰栽机,使用进口发动机,是可以填补新一代中型舰载机服役前的空挡。 
    而中国最有希望短期服役的航母也只有瓦格良这么一条半残废的航母,希望这首航母再去执行高强度的战斗任务是不合适的,而国产航母离完成制造至少还有多年。而且中国海军也会和美国海军一样追求有高格斗性能和大航程的中大型新一代舰载机。 
    所以,就算是三翼面,也是有限生产的过度产品。不在这么一型产品上耗费过多的精力是正确的。 
    而新一代的舰载机,早就开始了项目的前提研究,十吨级的中等个头的发动机也已经浮出水面,虽然离成熟还有距离,但总算是有了希望。到十吨机发动机成熟的时代,一个常规布局,带有隐身特性的双垂尾中型战斗机想会和中国的核动力航母一起出现在世界的各大洋里。

   

    歼15性能远远超过苏33舰载型

 

    弯曲的机身、折叠的机翼、缩短的尾翼以及体积被放大了的起落架……这是美国《纽约时报》昨天对中国最新型舰载机歼-15“飞鲨”的描述,报道分析认为,这些专为搭载中国第一艘航空母舰而进行的设计无可辩驳地证明了中国对军事技术不断增长的掌控能力。中国军事问题分析人士马尧认为,如果照片是真的,该机所能执行的任务应该包括夺取海上制空权、对海上目标进行攻击。“这样的飞机可以为中国海军提供远程防空和对海对地的远程战术精确打击能力。”

 

  气动布局优异、机动性好

 

  此前有报道称,中国首艘航母将于今年夏天下水试航。分析人士认为,仿造苏-33的歼-15“飞鲨” 将成为中国的首款舰载战斗机。

 

  军事分析人士称,如同航母一样,歼-15战机在正式服役之前进行多年的测试和改良;但这些披露出来的照片显示,长期保密的人民解放军正在揭开一些面纱。“最近大量公布正处于研发中的战机的图片,是中国在军事信息方面管制有所放松的一个信号。”报道援引中国《现代舰船》杂志编辑蓝云的话说,“这可以被视为是中国军队更加透明的一个信号。”

 

  蓝云以及《汉和防务评论》主编平可夫均认为,照片显示出飞机已经通过了厂家测试,目前准备进行飞行测试。但以利用google earth揭露各国国防设施而着称的美国“影像情报分析”网站早在去年8月就曾报道称,歼-15的第一架原型机据称在 2009年8月31日已经进行了首飞,该报道没有透露消息来源。  

 

    网络上的分析师以及中国军事航天迷评论说,这架战机融入了中国迄今掌握的最先进国产技术:全息平视显示器、先进反舰雷达、自导导弹等,与中国现有3200架战机上大规模配备的无控炸弹和轻型导弹形成对比。

 

  马尧分析称,从照片上看,该飞机是双发动机,且带鸭式前翼;气动布局类似于苏-35;从外形看,该机的推力很大,且速度快,机动性好。“该机的气动布局还有一个特点,就是腹道进气,这说明该机的气动布局优异,机动性很好,对夺取制空权非常有利。”马尧告诉东方早报,“两台发动机说明其推力大,不仅仅有利于提高速度和机动性,还可以搭载大量精确制导武器,这对于提高中国海军的反舰能力和对地攻击能力具有很大价值。”

 

  “在进入部署之时——可能是2015年之后的某个时候——歼-15标志着中国将迎来在其海岸线维护权威的新能力。”《纽约时报》昨天写道,“尽管航母及其战机据称采用了中国最先进的技术,但两者均直接继承了前苏联末代时期设计的武器。”

 

  中国式的技术“再造”

 

  《纽约时报》报道称,世纪之交时,中国曾向莫斯科提出想要购买苏-33舰载机的请求但遭拒。但在2001年,沈阳飞机工业集团从乌克兰购买到了一架苏-33原型机,“并进行了拆卸以学习其中的秘密。”

 

  俄罗斯媒体援引俄防务分析家的话报道称,歼-15性能并不如苏-33型舰载机。但本周非正式披露的照片显示,外观上似乎是苏-33克隆版的歼-15实际上在内部进行了许多中国的再造。蓝云说,战机在航空电子设备以及导弹导航系统上的改进使之比俄版苏-33战机要精密得多。马尧也认为,由于中国航空电子业近年取得了巨大进步,该机的航电系统比苏-33先进应该是情理之中的。

 

  已试飞歼-18?

 

  如今,中国国内一批军事论坛已成为海外军情观察人士捕捉中国军备最新动向的消息来源。本月22日,美国《防务新闻》发表了该机构派驻台北办公室主任温德尔·明尼克的文章《中国正在发展短距垂直起降战斗机?》。文章援引中国军事博客上的内容报道称,中国可能已经在本月早些时候试飞了歼-18“红鹰”垂直/短距起降战斗机,报道称,歼-18同样类似于苏-33舰载战斗机。

 

  “2005年,中国航空工业的一名消息人士对我说,成都飞机工业公司正在考虑开展类似f-35b战斗机的项目。考虑到人民解放军投放海军力量的野心,中国有可能在开发垂直短距起降战斗机。”位于华盛顿的国际评估和战略研究中心副主任理查德。费希尔说。

 

  他同样援引中文博客的消息来源称中国开展了许多项目,包括沈阳飞机工业集团制造的歼-16战机,这是在歼-11b(苏-27)多用途战斗机的基础上开发的隐形性能更佳的对地攻击性战机,它配备有主动电子扫描阵列雷达和内置武器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