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菌培养菌专业:战史奇观:毛泽东人民军队战略战术思想初探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21:10:56

人类战争史上的奇观
毛泽东人民军队战略战术思想初探

郭建波

毛泽东说:“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个法宝,三个主要的法宝。”[1]中国共产党是从大革命失败后才认识到武装斗争的重要性的。毛泽东在八七会议上指出:“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2]而后,毛泽东领导了秋收起义,开始了领导中国革命战争的艰难历程。他通过三湾改编,确立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起草了古田会议决议,制定了人民军队的建军原则,建立了一支新型的人民军队。从中国革命战争的实践出发,毛泽东总结了适合我军作战的战略战术,取得了革命战争的胜利。本文拟从人民军队战略战术的角度探索我军由小到大、由弱到强,最后取得革命战争胜利的根本原因
   
毛泽东人民军队战略战术思想产生的背景

毛泽东人民军队战略战术思想产生的背景之一:是中国的国情。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各地之间缺乏密切的经济政治联系,地域广大,有广阔的回旋余地。有先进的无产阶级政党领导,又经历过大革命的影响,有良好的群众基础。中国农民占中国人口的多数,深受封建地主阶级的压迫和剥削,具有伟大的革命性。而农村敌人力量薄弱,因而共产党就要到农村去开展土地革命,武装农民,将一支以农民为主体的军队改造成新型的人民军队,进行革命战争。
毛泽东人民军队战略战术思想产生的背景之二:是敌强我弱的力量对比。战略战术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战争的胜负。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能够使我军以弱胜强,逐步消灭敌人。而错误的战略战术却会倒致战争失败,给革命带来毁灭性损失。正是由于敌强我弱,所以我军不能和敌人死打硬拚,就要注重以智取胜,以谋歼敌,由敌我力量对比的现实出发探索人民军队的战略战术。
毛泽东人民军队战略战术思想产生的背景之三:是中国革命战争的丰富实践。实践出真知。正确的战略战术只能从实践中来,经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分析研究,上升为对中国革命战争的理性认识,形成正确的战略战术,并用以指导革命战争,再通过实践加以完善和发展。革命战争实践是检验战略战术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毛泽东人民军队战略战术思想产生的背景之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军事学说是产生毛泽东人民军队战略战术思想的重要理论源泉。而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论又提供了认识和分析中国革命战争的工具。毛泽东立足中国国情,着眼于敌我力量对比的现实,从马克思主义军事学说中汲取理论素养,运用唯物辩证法,深刻总结中国革命战争的实践经验,经过艰苦的努力,创立了人民军队战略战术思想,用以指导中国革命战争。

毛泽东人民军队战略战术的基本内容

毛泽东根据中国的国情和敌我力量对比状况,创造性地制定了人民军队的战略战术,以此作为中国革命战争的指导方针。由于敌强我弱实力对比的差距在较短时间内难以改变,这就决定了中国革命的长期性。这种长期性决定了中国革命战争只能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采取波浪式前进的方式逐步取得,而不可能一蹙而就。王明“左”倾机会主义在军事上的错误就在于没有认识到中国革命长期性特点,盲目提出一九三三年第五次反“围剿”是革命力量和反革命力量的总决战,导致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红军被迫长征,给革命带来巨大损失。而实际上直到十五年后(即一九四八年九月)大决战开始,我军才有实力和国民党决战。因而,我们必须在战略上认识到中国革命的长期性,以此制定革命战争的战术原则。
毛泽东将战略和战术结合起来进行研究,坚持革命战略和战术的辩证统一。我们要在战略上藐视敌人,战术上重视敌人。在战略上,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以此鼓舞人民的革命精神和全军指战员的斗志。在战术上要把反动派当作真老虎来看待,一步一步地将其消灭掉,以此来建立我们的策略思想。要将战略上持久的防御战变成战役上速决的进攻战,要将我军在战略上的劣势变为战役、战斗上的优势。
如何将战略上的劣势转变为战役、战术上的优势,这是取得革命战争胜利的关健:
①要在内线作战,即在根据地内作战。当时“左”倾机会主义者主张“御敌于国门之外”,“不要打烂坛坛罐罐”,在根据地门口和敌人作战,将敌人消灭于根据地门口。这种设想固然不错,但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势必和敌人死打硬拚,消耗实力,被毛泽东讽刺为:“‘拚消耗’的主张,对于中国红军来说是不适时宜的。‘比宝’不是龙王向龙王比,而是乞丐向龙王比,未免滑稽。”[3]正是由于敌强我弱的实力对比差距,如果和敌人拚消耗,将可能导致革命军队的被歼灭,或者即使胜利也要遭受巨大损失,付出沉重代价,因而要将敌人放进根据地,利用根据地有利的地理环境,良好的群众条件,坚壁清野,与敌周旋,运用游击战和运动战,调动敌人,消耗敌人,分散敌人,使敌人筋疲力尽,战斗力逐步消弱,以创造歼敌的有利条件。
②要以游击战和游击性的运动战为主要作战方法,力戒打消耗战和阵地战。由于我军初创时期,力量弱小,革命根据地也不筑固,我军只能打游击战。“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毛泽东根据我军游击战实践,总结出了著名的“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游击战十六字诀。当我军逐步壮大组建成军团后,毛泽东又将我军的作战方法提高到游击性的运动战。毛泽东将人的主观能动性应用于战争实践中,指出我军的各级指挥员应该洞察敌我双方实力的对比状况,熟知革命战争的指导规律,在指挥战争中做到主动性、灵活性、计划性和预见性,增强驾驭战争的能力。而只有游击战和运动战才能提供这种主动、灵活歼敌的机会和条件。由于我军缺乏充分的供给,主要靠从前线敌人的缴获来获得补充,当时武器装备极为落后,攻坚能力较差,不具备打阵地战和消耗战的条件;而打阵地战和消耗战,又会将我军局限于一地和敌人死打硬拚,难以主动、灵活歼敌而陷于被动地位,这就决定了我军要避免和敌人打阵地战和消耗战。
③集中兵力问题。当敌军进攻根据地时,为保存我军实力,往往要将我军“化整为零”,在根据地内与敌周旋。一旦出现了有利的作战时机,就要捕捉战机,迅速布署作战,采取措施,“化零为整”,集中兵力,将敌包围歼灭。由于战机稍纵即逝,只有迅速集中兵力,才能抓住战机。兵力集结的时间越短,就越容易抓住战机。这样,兵力的集结速度就成为战役能否取得胜利的关健。集中兵力,就是要在作战时集中超过敌人三倍至五倍的兵力来歼灭敌人。只有集中兵力,才能将战略上的劣势转变为战术上的优势,才能以绝对优势的兵力歼灭敌人。当然,如何在兵力分散时保持各部队之间的通迅联系,如何加强各部队之间的协调配合,如何保证部队行动的迅速、机动,如何保证部队命令、纪律的严格贯彻执行,则是平时组织训练、演习时的任务。要深入研究在兵力集结过程中的问题和难点,予以重点突破,以保证兵力集结的快捷、及时,做好进行战役的准备工作。
④关于作战问题。要慎重初战。因为初战打得胜负,直接关系到部队的士气,影响到下一阶段的作战。同时,对敌军也有较大的影响。初战大捷,会灭敌锐气,夺敌心魄,扬我军威,对其它敌军也会产生强大的震摄力。因而,初战要慎之又慎,力求初战必胜。如果没有必胜的把握,仗宁可暂时不打,不打无准备之仗,不打无把握之仗,打则必胜,战则必赢。要做到这一点,就要精心谋划和做好战争的准备工作。要了解敌军主要指挥员的指挥能力、作战风格、个人简历、脾气秉性和处事特点,敌军各部的战斗力状况、武器装备以及各部之间的配合情况。要选准战役的突破口。先打弱小、孤立、分散之敌,再打集中强大之敌。因为弱小、孤立、分散之敌比较容易打,能够确保初战必胜。将其歼灭后,会对集中强大之敌产生心理震撼,起到挫敌锐气,瓦解军心的作用,为下一步作战创造条件。要打歼灭战,不要打击溃战。毛泽东说:“对于人,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对于敌,击溃其十个师不如歼灭其一个师。”[4]打歼灭战,将敌全歼。这不但沉重打击敌人的嚣张气焰,而且会大大提高我军战胜敌人的信心和勇气。即使敌军将被歼灭的军队的番号重新恢复整编,其战斗力也已大不如以前。这是加快革命战争胜利的必要途径。要确保歼灭战的成功,就必须集中绝对优势的兵力才能将敌包围。同时,为防止邻近之敌增援,还要配备足够的兵力打援。只有将敌人的援兵挡住,才能保证歼灭战的成功。打援是歼灭战能否成功的必要条件。将敌歼灭后,要迅速组织人员清扫战场,安置俘虏,准备战役的下一步行动。要做好前后两次战斗的衔接工作,直到取得最后的胜利。经过长期的革命战争,逐步歼灭敌人,不断扩大根据地,波浪式地前进,最后夺取全国政权。

毛泽东人民军队战略战术思想的光辉实践

井冈山革命斗争时期,毛泽东总结出游击战的十六字诀,筑固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上山以保存实力,下山以发展革命力量。中央革命根据地建立后,毛泽东采取诱敌深入、声东击西和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的方针,指挥红军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的三次大规模反革命“围剿”,进一步筑固和扩大了中央革命根据地。粉碎第四次“围剿”时,虽然毛泽东离开了红军领导岗位,但朱德、周恩来仍然按照毛泽东的战略战术指挥红军作战,取得了第四次反“围剿”的胜利。第五次反“围剿”时,博古、李德排斥了毛泽东的正确战略战术,采取单纯防御的错误的战略战术,导致第五次反“围剿”连连失利。在内线歼敌已经无望的情况下,毛泽东向博古、李德提出以援助十九路军抗日的名义,将红军主力调到国民党的后方苏浙闽赣地区,吸引进攻中央苏区的国民党军回援,以打破第五次“围剿”。后又提出将红军主力调至湖南中部,以便于在运动中消灭敌人。这两次提议均遭到拒绝,红军失去了最后打破第五次“围剿”的机会,只好长征。
长征初期,红军突破敌军四道封锁线后,由出发时的八万多人锐减为三万多人,在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的领导地位。他指挥红军四渡赤水,声东击西,避实击虚,在运动中调敌,创造战机,巧渡金沙江,摆脱了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取得了在战略转移过程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这充分表现了毛泽东炉火纯青的军事指挥艺术。
七七事变后,毛泽东制定了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战术。毛泽东指出抗日战争是持久战,要经过防御、相持和反攻三个阶段。他将战略上持久的防御战变为战术上速决的进攻战,根据敌强我弱的现实状况,制定了我军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方针。他在世界战争史上首次将游击战提高到战略地位,在敌后大力发展抗日根据地,提出兵民是胜利之本,指导着抗日战争的胜利进程。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中共领导的抗日武装力量成为抗日战场的主力,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中国抗日战争的实践雄辩地证明了毛泽东的英明预见。
解放战争开始后,毛泽东提出“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的著名论断,极大鼓舞了解放区军民战胜美蒋反动派的信心和勇气。他提出以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为主要作战目标,以运动战为主要作战方法,领导解放区军民粉碎了国民党军的全面进攻,并及时决策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揭开了我军战略反攻的序幕。转入战略反攻后,攻城作战成为我军的重要目标。毛泽东总结我军攻城作战的经验,向全军推广,以提高我军的攻坚能力。毛泽东又根据新的战争实践总结出十大军事原则,用以指导解放战争。在粉碎国民党重点进攻和战略反攻取得重大胜利的基础上,适时组织了战略决战。在战略决战中,首先举行辽沈战役,首战锦州,切断东北国民党军向关内的退路,以保证全歼东北国民党军。淮海战役,首歼黄百韬,我军以六十万打败了国民党军八十万。平津战役,针对傅作义将军队摆成“一字长蛇阵”的态势,毛泽东制定了“先打两头,后取中间”的方针,取得了平津战役的胜利。三大战役,歼灭了国民党军的精锐主力,为全国的解放奠定了基础。而后,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过大江,向全国进军,取得了解放战争战争的胜利。

毛泽东人民军队战略战术的思想是光辉的,它像灯塔一样指导着中国革命战争的胜利进程,是无产阶级革命战争史上的宝贵的精神财富,在世界军事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立足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情,着眼于敌强我弱的现实,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探索代表历史发展方向但仍然弱小的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力量如何战胜落后但仍然强大的反动势力的战略战术。毛泽东将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论应用于军事研究,提供了在实践中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辩证法的最光辉的范例。他不但给世界革命人民指明了发展的方向,而且为被压迫民族和人民提供了思想武器。因而,毛泽东关于人民军队战略战术思想具有世界意义。
毛泽东关于人民军队的战略战术思想不是僵化的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毛泽东坚决反对教条主义,多次教育各级指挥员要根据具体战场条件,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自觉把握战争指导规律,灵活运用战略战术,提高驾驭复杂战争的能力。毛泽东根据革命战争实践的发展,我军攻击作战能力的提高,武器装备的改善,敌我力量对比的变化,正确地实行军事战略战术的转变,使之适应革命战争实践的发展需要,充分发挥战略战术对革命战争实践的能动作用。
当前,由于我军经过多年的现代化、正规化建设,与过去相比已发生巨大变化。我军的武器装备有了较大改善,部队的机械化建设已取得了实质性成就。建立信息化军队成为在新形势下我军建设的重要目标。但我们也要看到,与某些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军队相比,我军在武器装备方面仍然处于劣势。毛泽东人民军队战略战术思想就是以弱胜强的学说,因而在今天对我们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那种借口时代变化和武器装备改善,认为毛泽东人民军队战略战术思想过时的观点是错误的。我们要在毛泽东军事思想的指导下,从我军的军事斗争需要出发,借鉴外军的经验教训,探索在新形势下我军作战的战略战术,打赢高技术条件下的战争。这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光荣而艰巨的历史任务。我们应当努力。

 二00九年十二月十三日


文献索引
1、 引文索引
[1]、《毛泽东选集》第2卷,第606页。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2版。
 [2]、《毛泽东军事文选》(内部本),第3页。战士出版社1981年12月第1版。
 [3]、《毛泽东选集》第1卷,第236页至237页。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2版。
 [4]、《毛泽东选集》第1卷,第237页。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2版。
2、主要参考文献
(1)、《毛泽东选集》
 (2)、《毛泽东文集》
 (3)、《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
 (4)、《毛泽东传》(1893—1949)
 (5)、《毛泽东年谱》(1893—1949)
 (6)、《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胡绳主编
 (7)、《中共中央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