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楼头的弊端:睹物思人一杆箫——解读“雪堂箫声”之十三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14:58:59
          音色淳厚,柔和幽静,呜咽婉转,如泣如诉——箫,历来为文人雅士所钟爱。箫不但能独奏,而且可以与其他乐器合奏,共同塑造音乐形象。
        于是,日薄西山,月上柳梢。风轻轻地吹,天盈盈地蓝,池塘边的榕树下,或是亭榭古楼旁,一个眉清目清的少男,长发披肩布衣长衫,一帕方巾,英姿潇洒,配带一柄长剑;或是一个一袭白衣的美丽少女,风吹衣裙飘飘,袅袅纤纤,一腔柔情一身侠骨,慧心丽质,凝神静气地吹箫一管。少年如剑气如虹,美人吹箫花动容……这是电视或是书中描述的为情所困所失朝朝暮暮思念期盼的年轻男女月下吹箫的情景。
        一次夜行,偶尔听到箫声。在那寂静的夜晚,车辆的轰鸣街市的喧哗建筑的躁音都已隐遁,箫声忽高忽低忽远忽近忽浓忽淡凄清飘渺之音徐徐传来。我猜测吹箫人是男是女?是少年是老者?是浪迹天涯的游客还是山林隐士?
        此刻,眼前的景物遁去了,循着呜呜咽咽的箫声,仿佛看到了远古的黄沙,漫卷的大漠荒原,冷峻的秦时明月,朴拙的汉时大关,荒废萧索的西域古都……
    似残月在哭泣,又似秋风在呜咽的箫声中,又似乎看到辽远的天幕,明明灭灭的星辰,古道西风瘦马的悲凉晚景,雨送黄昏后的萧萧庭院满地落花堆积……
        绵延悠长、悲凉迷离的箫声中,北雁南飞谁人正伤心?是满腹乡愁孤苦贫寒交加不知何年归家乡的苏武?飘零的秋叶,漫天的雪花,积雪的山岭谁在踏雪寻梅?烟波浩渺的江面上,野渡无人舟自横;伊人独上高楼,空凝盼归鸿声断,花自飘零水自流……低沉的叹息,悲切的哭泣,古老陈旧凄绝哀婉的爱情故事……
        断断续续的箫声,时而高亢明亮,时而低回婉转;时而奔放激越,时而含蓄撩情,如诗如梦般飘荡在夜空。所有流逝的时光忽然间仿佛在吹箫人的手指间起起落落。   
        吹的什么曲目?是《阳关三叠》,是《梵乐》,还是《长相思》?   
        箫,奏不出钢琴曲的激昂狂烈,笛子的悠扬欢快,古筝的柔和舒缓,小提琴的酣畅玲珑。只是那如泣如诉的箫声,总给人一种苍凉悲壮凝重之感,如夜晚的浓云有一种阴柔之美。
        西风烈烈,箫声幽幽咽咽低回百转,每个音符又韧又柔又细又长,连绵不绝似有似无欲断不断的余音遥远渐无。听那低沉凄美荡气回肠的箫声,你可以感知到吹箫人心中多少孤独寂寥愁怅迷蒙。多少柔情思念期盼,在箫声中倾诉感怀幻灭挣扎。昔日的爱恋,昔日的柔情,昔日的温馨,在眼前聚聚散散。
        箫声,如影如风,如梦如幻,如泣如诉,如怨如怅。吹到长箫滴泪桃花飘落,也只有望断归来路,过尽千帆皆不是,思念的人何在?前世今生缘已尽,回首已尘埃,仍有不死的信念,在奈河桥边作最后无奈的回眸。柔肠一寸寸,愁丝一缕缕,和每一个音符交融汇合,纠缠绵亘蜿蜒,在远方久久回荡。所有的无奈失落,悲愤绝望,为箫音增加浓度和深度。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吹箫,只恐细管暗飞声,吹不动许多愁,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听的人在缠绵悱恻耐人寻味的箫声中一次次迷失自己,灵魂嵌入从箫管飞出的颤音在半醉半醒中飘荡,催下千行泪,为谁心伤?忧郁酸楚的情怀肠断,与谁同倚?何时归去,隐逸山林,倦慵竹椅,倚古长亭,对一片竹林,一卷诗书,一溪水,一壶茶,一管箫,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多少往事,多少感怀,莫莫莫!
        就听一曲,箫声咽…… 
                                                           (原载2000年4月17日《黄冈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