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损坏率:我喜欢的古典诗词 / 阳台一隅 / 第41页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30 01:50:05
我喜欢的古典诗词共266页 
      作者:深邃的天空2009 回复日期:2010-01-07 10:01:42 
       凝碧诗
      
         王维
      
        万户伤心生野烟,百僚何日更朝天。
      
        秋槐叶落空宫里,凝碧池头奏管弦。
    ===========================================================
     在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中,因言入罪、因文招祸者不可胜数,如秦始皇的“焚书坑儒”、清朝的“文字狱”等,所株连甚广、致死亡枕籍,王维却以此诗免罪,足见其智慧和“预见”。
     喜欢王维,更喜欢王维的为人,敬佩他博学多才。王维的诗自然流畅,空灵见性;在王维的笔下,一山一水、一草一木皆有生命和性情,我觉得其在“禅机”方面更胜苏东坡。读王维的山水诗你会觉得心灵变得平静,我有时晚上失眠或心烦时喜欢默读王诗,好过“数绵羊”,各位不妨一试。另外有时深品王维的诗,会觉得时空转换,一片空寂,并有一种莫明的淡淡哀愁和伤感,所以又担心太过投入而不能自拔,不知一隅兄有没有此种感觉。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涌时”。本人闲暇时喜欢到郊外远足,每此,总想到王维这两句诗,细品之下,其味无穷......。
  
  
  =============================
  读着这些人的诗。
  尽可能了解这些人。
  真是享受。
  老弟,坚持!
  不要潜水呦,嘿嘿

作者:阳台一隅 提交日期:2010-01-07 18:59   天空弟比我早来50秒,我来时没看到你的回复。解释得很到位,学习。
  
   我对这首诗一直有疑问,现将我的疑问晒出来:
   据我所看到的资料,这首诗写于考试前,唐朝的科举好像是一年一次,且在春季,不像现在春、秋2季。
  
   为什么是“八月湖水平”,而不是考试时的三月或四月,这是我当时的第1个疑问。
   我的理解是,这首诗作者的主要意图想表达最后2句:“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而八月正是湖水上涨时期,鱼也近岸,此时钓鱼容易。与实际相符。
  
   我的第2个疑问是关于“平”字的理解,书上的解释与天空弟的看法一致,湖水上涨,与岸齐平,波涛汹涌, 撼动岳阳城。
  
   本人生在北方,一直没机会去洞庭湖,没有体验,如果“波涛汹涌”时,人们照常垂钓,那么天空弟的解释绝对正解,也说明这个意境,孟浩然构造的是切合实际的。
  
   写到这里时,又有了这样的想法,是否可以理解成:此诗中的“波”不是指“波涛汹涌”,而是指一般程度的“波”。
  
  非常感谢hitduomianhu和天空2位老弟。
  
  与朋友们共同学习,真好。
  

作者:阳台一隅 提交日期:2010-01-07 20:19  第53首
  
   访戴天山道士不遇
  
   李白
  
   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
   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
   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
   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
  
  [写作背景]
  
   李白(公元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父亲李客,富商。
  
   李白到底是哪里人?争论挺大,2种说法:
  
   1.陇西成纪(甘肃天水)。
   2.中央亚细亚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托克马克城附近)。
  
   本人倾向第2种。
  
   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四川江油)青莲乡。
  
   李白出身在一个富裕的家庭,从小受到了较好的教育,从他自己的诗中可理出轮廓:
  
   “五岁诵六甲”,“六甲”是讲道术的一本书。可知李白的启蒙教育不是传统的儒家。
  
   在以读书为主要教育手段的古代,启蒙读物对一个人的影响巨大,观察李白几乎看不到儒家的影子。
  
   “十岁观百家”,10岁时博览群书,“百家”应该指各个门类学派。
  
   “十五好剑书”,15岁才开始练剑,有点晚,李白的豪放天下共知,李白的剑术再夸张也排不长名次,基础没打好,嘿嘿。
  
   “十五观奇书,作赋凌相如”,15岁练剑的同时,开始尝试写作,写赋,有赶超司马相如的气魄。
  
   如果从《诗经》开始读,一直到南北朝,再看李白的诗,就会发现他的确是下了狠功夫,从中吸取了太多的营养。“铁杵磨成针”的故事可能不假。
  
   青少年时代的李白是个好学生。
  
   戴天山,也叫大康山或大匡山,在现在的四川省江油县。山中有一大明寺,李白年轻时便在大明寺读书。
  
   唐朝的统治者为了给自己脸上贴金,将老子李耳看做是自家的先祖,顶礼膜拜。道教在唐朝属于“国教”,“开元盛世”时,它也如日中天。
  
   李白在大明寺读书期间,结识了一些山中的道士,与他们来往密切,以后痴迷于“学仙求道”可能与此有关。
  
   这首诗作于此时。当时的李白,还没有走出四川。
  
  [本诗简析]
  
   ————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
  
   犬吠水声中:犬吠之声,伴随着淙淙溪水从不远处传来。说明2个问题:能听到犬吠声,反衬出大山的宁静,另一个表明山中有人居住,就是道士。
   桃花带露浓:这一句暗示作者的行动时间是早晨,“桃花”衬托出大山环境的优美。
  
   ————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
  
   如果前2句描述的是刚进大山时的景色,这2句就是进入深山所见。
   树深:树密的意思。
   鹿是一种比较敏感的动物,听到声响就会跑。而在树林深处看见了鹿,说明鹿经常到这里来,同时也说明这里平时人少。说明深山古刹的幽静。
   正常情况下,古刹是通过鸣钟来报时,到了中午还没听到钟声,作者只能在小溪旁等候。暗示道士出山不在,也暗示自己在此等候的时间比较长。
   溪午:最好理解成在小溪旁等到中午。
  
   ————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
  
   反正闲着也是闲着,此时的小李白便观赏大山的景色,进入眼帘的是远景。等了这么长时间,近景都看遍了。
   霭:云气。青霭:云雾。
   远远望去,高耸山野中的翠竹直插云天,飞泻下来的瀑布挂在碧绿的山峦。
  
   ————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
  
   没有人知晓道士去了哪里,倚在松树上发愁。
  
   这首诗最出神的就是最后这句“愁倚两三松”,写得惟妙惟肖。
  
   这首诗是李白20岁以前写的,那时还在大明寺上学,等了好长时间,主人还没回来,这个小青年有点坐不住了,一会靠这棵松树,一会再靠那棵松树,没有耐性嘿。
  
   “愁”字用得也好,这件事在李白眼里算是个大事,令他愁眉不展,不谙世事的一个小青年。他哪里知道,这与他后来所遇到的挫折相比,还叫愁吗?
  
   这1句突出表现了小青年李白的单纯可爱,可以想像他托腮发愁的神态。
  
   这首诗是写李白进山访友不遇,但整首诗写得非常委婉,不论是写景,还是叙事。
  
   这首诗与李白后期的风格有所不同,这里面没有狂傲,没有怨恨,没有委屈。
  
   年轻时的李白挺可爱。
  
  
   再看一遍:
  
   访戴天山道士不遇
  
   李白
  
   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
   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
   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
   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
  
  
   谢谢阅览。
作者:阳台一隅 提交日期:2010-01-08 11:12           天空弟分析的很对。
  李白的性格中感觉童气太重。
  
  

-
作者:阳台一隅 提交日期:2010-01-08 20:49  第54首
  
   临路歌
  
   李白
  
  大鹏飞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济。
  余风激兮万世, 游扶桑兮挂左袂。
  后人得之传此, 仲尼亡乎谁为出涕。
  
  [写作背景]
  
   “安史之乱”爆发后,太子李亨和李隆基的第16子李磷随驾仓皇西逃,“马嵬坡兵变”后,将士们胆子越来越大,杨贵妃、杨国忠就敢杀,还能太在乎你这个失败皇帝吗?大声地反对李隆基入蜀,原因很简单,蜀是杨国忠的地盘,嫡系众多。
  
   李隆基已没有了昔日的威风,敢恕不敢言,心里没谱,担心步杨国忠后尘,犹豫不定中。
  
   大臣韦谔(e4)提出一个折衷方案,先去扶风(陕西凤翔),然后随机应变。
  
   意见统一后,没想到当地百姓出面阻止,要求皇帝留下来,抵抗叛乱,你是皇帝,你不管我们,谁管我们?
  
   此时的李隆基魂飞天外,早已没有了斗志,保命是当务之急。
  
   留下太子李亨解释安抚。
  
   放走了皇帝这个和尚,就不能再放李亨这座庙,人们抓住最后一点希望,太子李亨想走已经很难。
  
   还得说太子李亨尚存慈念。
  
   百姓的执意,再加上身边的大臣也极力强谏,尤其是李亨的几位儿子表现缴进,太子决定留下来,抵御老爸留下的风险,李隆基知道后,很受感动,流下了几滴泪,拨2000人马供太子调遣,并宣称传位给太子,太子坚决不受。
  
   经过大家分析,太子李亨决定率这2000人马先去朔方(宁夏灵武),因为李亨曾任朔方节度使,地熟,人熟。
  
  
  
   李隆基到达扶风时,决定让李磷留下来,抵挡叛军追击,并受命李磷兼任山南、江西、岭南、黔中4方节度使,镇守江陵(湖北江陵)。
  
   现在的李隆基只顾自己。
  
   李磷上任之后,积极准备,招兵纳将,声势浩大。
  
  
  
   李亨到达朔方后,稳定压倒一切,衣食住行与百姓无二,一切从简,乱世先争人心。人们看到了希望,李亨威望渐起。
  
   国家不能一日无主,表面上的那个主早已跑了,在一些人眼中已不复存在,太子身边的几位大臣决定让李亨提前上位,再说了,在马嵬坡李隆基早已答应过,名正言顺,皇帝就知道跑,将士们哪里还有气势,这仗怎么打?
  
   太子李亨不同意,不管心里怎么想,反正表面不接受,几个大臣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掰开了,揉碎了,因为所以不但而且地一番理论之后,李亨当了皇帝,年号至德,这一年是756年。
  
   当了皇帝的李亨首要任务就是平叛,将自己的大儿子李俶(shu4)封为元帅,然后任命文武官员,各路兵马听到李亨继位后,纷纷响应,平叛工作紧张有序进行中。
  
  
  
   此时的李磷经过一段时间的准备,具备一定实力,李亨继位后,有人说李磷怀有二心,李亨心里不踏实,想验证这一说法,就下诣让李磷入蜀去见太上皇李隆基,李磷拒不从命,李亨心里明白了。
  
   接下来,李磷有了具体行动,率兵从江陵出发,沿长江而下,声势浩大,竟先动了手,自家人和自家人先打了起来。
  
   为了提高气势,李磷经过浔阳时,知道大名鼎鼎的李白在此,就召入府,李白以为是北上平叛,积极响应,成为幕僚。
  
   李磷很快失败,被杀,同党李白罪责难逃,蹲了大牢,之后被流放夜郎(贵州桐梓县夜郎镇),走到巫山时,正赶上唐军夺回曾被安禄山占领的长安、洛阳,国家大赦,李白成为自由身。这一年是公元757年12月。
  
   公元761年,流落在金陵的李白,前去投奔在江苏盱眙(xu1,yi2)县的李光弼,半路得病无奈退回,不得已住在安徽马鞍山市的族叔李阳冰家,后来病情越来越重,弥留之际写下了人生最后这首诗,算作对自己一生的总结,终年62岁。
  
   一代巨星陨落。
  
  [本诗简析]
  
   ————大鹏飞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济。————
  
   裔(yi4):边远的地方。 八裔:四面作方。 中天:半空。
   大鹏展翅高飞,威振八方,可惜半空就遭遇摧残,力量不济,中路夭折。
   诗人以大鹏自喻,理想还未实现,便离开了人间。
  
   ————余风激兮万世, 游扶桑兮挂左袂。————
  
   余:遗留。 扶桑:神话传说中的大树,据说太阳从此处升起。 袂:衣袖。
   大鹏展翅高飞的斗志会激励万世,比喻自己虽然离开了人间,但自己的精神会激励后人,够自信。
   大鹏飞过扶桑时挂住了左边衣袖。
   “游扶桑兮挂左袂”采用拟人化手法,将大鹏比喻成人,实际上是比喻成自己。是说大鹏飞到太阳处时被挂住衣袖,停止了飞翔。暗示自己曾经在皇帝李隆基身边,但没有得到重用。
  
   ————后人得之传此, 仲尼亡乎谁为出涕。————
  
   后人知道大鹏的故事会传送给后代。
   “仲尼亡乎谁为出涕”此句有2种解释:
   1.孔子已死,谁还会为我哭泣。
   孔子主张文人出仕治国,李白虽然不想做一个儒生,但他的行为自我感觉符合孔子的要求,如果孔子在世,应该为自己的不幸遭遇落泪。
   这2句的意思:大鹏的故事为后人传诵,孔子已死,还有人为我而哭泣吗?
  
   2.先说“孔子泣麟”这个典故。
   孔子在世时,有人捕获了一只怪兽,其实是麒麟,但谁也不知道,以为不祥之物,就将其致死。孔子知道后,前去观看,果然是麒麟,就说:“麒麟的出现应该是祥瑞的预兆,周室眼看将灭,为什么在此时出现呢?”
  
   孔子联想到自己,流下眼泪说:“我就像这麒麟一样,生逢乱世,我也该离开这个人世了”。
   孔子的哭既为麒麟也为自己。
  
   这2句的意思:大鹏的故事为后人传诵,孔子已死,还有人像“孔子泣麟”那样为我而哭泣吗?
  
  
   李白把自己看得很高,愤愤不平,始终不服。
  
  
   解析完毕。
  
   ======================================
  
   很多人认为,这首诗的诗名《临路歌》,应是《临终歌》,可能是书稿历久,字迹不清所至。
  
   ======================================
  
   李白不懂官场潜规则,壮志难酬。是他错?还是别人之过?
  
   退回一万步,如果他如愿以偿,即使他无治世之能,我想他应该可以做到:
  
   不鱼肉百姓。不奢侈骄横。不任用小人。不官官相护。不中饱私囊。
  
  
   “无为而治”曾经无数次救中华民族于危难,李白当官,应该略强。
  
   中国百姓是世界上最好的百姓,只要你不是太有意为难他。
  
  
   ======================================
  
   人无完人,责备求全不是我们的处世态度,但我们还是略带遗憾,因为没有看到很多李白的这些方面:
  
   1.反映民众疾苦的诗作。
  
   2.表达自己爱情的诗作。
  
   李白当然有缺点,尤其是在皇帝李隆基身边时没有抓住机会。心有点急,想一步到位,小官不想做,不懂隐忍。
  
   但他绝对是一个好人。
  
   ======================================
  
   李白的诗浪漫,源于李白本身浪漫,李白的诗狂放,源于李白自己狂放。
  
   当我们快乐时,会想到他的“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当我们忧愁时,会相起他的“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当我们失意时,会想起他的“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当我们萧洒时,会想起他的“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当我们庸俗时,会想起他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当我们情思时,会想起他的“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当我们想家时,会想起他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
  
   当我们懈怠时,会想起他的“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
  
   有些我们可能做不到。
  
   蔑视权贵:
  
   在我们的物质追逐中,在我们的仕途颠簸中,看到最多的是媚眼,有时我们自己担当主角。
  
   权贵无罪,是因为权贵的拥有者个别龌龊。
  
   我们的骨子里缺钙。
  
  
   金钱粪土:
  
   我们想住宽大舒适的房子,我们想握方向盘,我们想让亲人享受生活,拼命挣钱,在这个拼命挣钱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得变了,最后,换来无数声叹气。
  
   金钱同样无罪,是我们,使金钱散发出铜臭味道。
  
  
  
   痴心不改:
  
   遇到小的困难时,我们知道坚持的重要,再大一点的困难时,我们有亲戚朋友,当困难逐步升级时,我们退了下来,因为我们的骨子里缺少坚强。
  
   李白一生求仕,想做一番事业,为国家建立功勋,从未放弃,一直到死,没有间断。
  
   求官无罪,关键是求官的动机。
  
  
  
  
   俗,像一个瘤,寄宿在我们的身躯内,挥之不去。
  
   =======================================
  
   李白走了,在我们的前方不远,总能看到他迷离的身影。
  
   李白走了,在我们的灵魂深处,有一座无法攀越的丰碑。
  
   现在的我们疲软了,但我们还有历史,历史中还有李白,至少,我们还可以把他搬出来,遮一些脸面。
  
  
  
   梦醒时分,我们是否有过自责。
  
   =======================================
  
   李白的最后一首诗:
  
   临路歌
  
   李白
  
   大鹏飞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济。
   余风激兮万世, 游扶桑兮挂左袂。
   后人得之传此, 仲尼亡乎谁为出涕。
  
  
  
   谢谢阅览。
  

本文由<贴库网>脱水整理,地址:http://www.tieku.org/232708/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