漏电开关模拟实验记录:高三作文复习教案---如何使议论文说理生动深刻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30 03:34:17

高三作文复习教案---如何使议论文说理生动深刻

 

说理是议论文的基本特点,理性的展示是对中学生写作的基本要求。立意明确的前提下,如何巧妙说理就显得十分重要。2003年全国卷的话题“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就颇适宜于写作议论文。在阅卷过程中以及从后来公布的高考满分作文中,我们发现在说理技法上,呈现摇曳多姿、丰富缤纷的巧妙运用。我们惊讶地看到这些议论文(包括思辩性散文)在说理上,或与其他表达方式结合,使理性建立于感性之上;或与修辞方式结合,在形象的语言表达中使所说之理更加明晰。或用于开头,如猛虎睁眼,先声夺人;或用于收尾,如孔雀收屏,余音绕梁;或用于中间,在枝繁叶茂之中,使理性之果实更加沉实。现在我将这写技法整理如下,既可以展示考生的议论水平,总结经验,也有助于中学生作文的创造能力建立于科学规范之上。

因叙带理

这是议论文开头最常见的说理技法。考生在把握话题的基础上,运用发散联想,搜索与主旨有关的素材,有目的地适当展开叙述,然后在叙述的基础上展开议论,使议论的话题有据可依。如广东优秀作文《海棠依旧?绿肥红瘦?》开头两段,叙述时化用了李清照的《如梦令》词意,由叙而引申的说理紧紧扣住叙述内容,巧妙引出主题。这样的叙,既起到论据作用,又彰显考生的文化功底和阅读积淀,一举两得。

例文经过一夜的雨疏风骤之后,浓睡不消残酒的李清照询问花事。侍女笑着回答海棠依旧。女词人却叹息道:应是绿肥红瘦啊!李清照感情细腻,对花有着深切的关心与怜惜,因此她才设想到雨疏风骤后的海棠凋零的容颜。而侍女不然,因此花遭受摧残丝毫没有触动她,甚至不被她觉察。可见,感情上的亲疏远近和对事物认知的正误深浅是有关系的。(广东考生《海棠依旧?绿肥红瘦?》)

援事立理

用事实证明道理,这是议论文最常见的说理技法,也是被考生广泛运用的,关键在于事例的选择。优秀的考生往往能够常中出新、出巧,给读者以多方面的艺术震慑。下面举浙江考生《“公正杯”中学生电视辩论总决赛》中最典型的一段。本段文字所举三个人物众所周知,这是“常”,但其所准确引述的文句则许多人是陌生的,这是“新”;所举三件事情也是熟悉如诸葛亮挥泪斩马谡,这是“常”,但是角度换为“悲剧的诞生都是由感情亲疏引起的”,让人一惊,这是“巧”。读这样的文章,如走进知识的殿堂,如品尝佳美的煲汤,有“知”有“味”。

例文古往今来,因感情亲疏而导致错误事物认知的事例不胜枚举。李牧一心为国,“大破林胡,开地千里,遁逃匈奴”,可谓战功赫赫,却因赵王的不信任而惨遭杀害,最终葬送了赵国大好江山。诸葛亮“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却因对马谡过分信任而误下军令,失去街亭,从而导致“出师来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的惨淡结局。李白才气超人,“清新庚开府,俊逸鲍参军”,却因唐玄宗的疏远而一生漂泊,壮志难酬……可以说,历史上许多悲剧的诞生都是由感情亲疏引起的。(浙江考生《“公正杯”中学生电视辩论总决赛》)

抒情壮理

理若无情理则生硬,情若无理情则无羁。只有情理相辅,方能相成。湖北考生《看着我的眼睛》中,纵情驰骋,对三毛的钦仰之情油然而生,直接抒发“我的青春没有撒哈拉”的感慨,却又巧妙悬崖勒马,理性感悟:“正是她对沙漠的渴望……拥有不同寻常的认知。”这对一些喜欢板着面孔说教的作者,应该有启发吧?

例文记得流浪异域,足迹遍布撒哈拉的三毛吗?为什么她选择了如此艰苦的环境,为什么要去领略凄楚与绝境的战栗?是漫天黄沙翻滚的雄浑,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幽远,还是驼铃声声的悠扬?我的青春没有撒哈拉,但从她的文字中我领悟到,正是她对沙漠的渴望,是她对沙漠情感的渴望让她走入撒哈拉,从而拥有不同寻常的认知。“看看我的眼睛,”三毛幽幽地对我说:“只有怀着一份深深的感情,只有带着对它的向往,只有缩短与它感情的距离才能真正地领悟沙漠。”于是我明白,认知的本质在于求索,求索的动力在于感情。只有感情的亲近才能唤起深入的求索,然后才能深刻地认知。(湖北考生《看着我的眼睛》)

析象透理

分析表象,由现象而本质,探究事物的真谛,是一种看待事物的智慧,解决问题的关键。《莫让感情蒙蔽了眼睛》先展示现象“对于有些事不能正确地认识”,然后扣住这一点挖掘,“一定程度”“由事物的内因上说”,层层深入,一步步将原委揭示出来。这样洞悉全部秘密的人,往往体现了他有一定的人生经验,良好的分析能力。

例文但我们对于有些事不能正确地认识,一定程度是这感情的亲疏扰乱了我们的视线。由事物的内因上说,我们自身就有失实事求是的精神。在认识事物上不由自主地注入了自己的好恶、感情的亲疏等主观色彩,这样得出的结论又焉能不失真?造成的后果自会不堪设想,像《韩非子》中的富翁那样无端怀疑别人,就是明证。(山东考生《莫让感情蒙蔽了眼睛》)

类喻明理

这种说理,或打比方,或做类比,目的就是使抽象的道理更加通俗明白。“比喻是思想的翅翼”(钱钟书语)。《探知的阻碍》借喝茶比探知,轻而易举地将读者导入理性的天地。我们往往喜欢这样的文字,因为,这既是文采的绽放,也是联想的铺开,更是说理的成功。

例文其实探知也如同喝茶的艺术。我们泡茶的时候,第一泡淡洌,第二泡沉香,第三泡甘醇,为什么第三泡时才最爽口宜人?那是因为前两泡冲击了茶叶上的蜡质与灰尘,第三泡才泡出茶叶的真醇之味,香味才更浓郁。我们探知亦如此。在对事物的认知上,逐渐抛下认知的阻碍,用澄静清明的心智,抛下感情亲疏的羁绊,用一尘不染的心灵,轻装上路,才能在探知的道路上取得丰硕的成果,领悟认知的真谛。(湖南考生《探知的阻碍》)

警策显理

警句是经验的总结、理性的升华、智慧的体现,是议论文的闪光之处、成功之处。没有一定的概括事理的能力,没有一定的修辞才能,很难写出一两个警句。《真情诚可贵,理智价更高》中“任人唯亲亲近了佞人,疑人唯疏疏远了忠良。”运用对比、对偶,语言简洁,却对漫长历史进行一次审视,极好的表达了考生的思考。

例文任人唯亲亲近了佞人,疑人唯疏疏远了忠良。这感情闯的祸令多少贤者被弃,多少家人离散!然真正的智者却知用冰冷的理智扼住火热的情网,用客观的目光审视心灵的取问。斯大林亦一代暴君矣,然人言:“虎毒不食子。”当敌人以其长子相挟时,他毅然决定,不!不能用亲子之情去换人民之福。我们不知后世将以何种目光俯仰这位褒贬皆存的人物,但至少这一次,我们不得不敬服他至亲之情后所掩藏的英锐的目光与理性的审判。(浙江考生《真情诚可贵,理智价更高》)

引言证理

这是最常见的技法。名言,实际上是历代人物对社会人生经过思考而总结出的一鳞半爪,是人类文化的高度概括和集中呈现。恰倒好处地借用名言,对文章的说理起到四两拨千斤的功效。《莫让浮云遮望眼》文章极为部分用王安石的《题西岭壁》说明“从各个方面的理性观察,将帮助我们迈过感情的误区”,用《登飞来峰》作结,表达“摆脱情感羁绊”的人内心的喜悦和自豪,启发读者遐想。

例文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从各个方面的理性观察,将帮助我们迈过感情的误区,真正认识到事物的复杂与多变性。而在一览无余的最高层,摆脱情感羁绊的我们,或许可以长吟:“莫让浮云遮望眼!”(福建考生《莫让浮云遮望眼》)

论述上要注意:

1.由表及里。就是不要搞“观点加例子等于结论”简单推理,而要对例子进行具体分析,揭示其本质、根源、危害或造成的影响等。如毛泽东同志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批判主观主义的错误时,就先分析了这种态度下的工作方法,“单凭热情”“割断历史”“脱离实际”“只研究理论”等;然后分析根源,“无实事求是之心,有哗众取宠之意”“自以为老子天下第一”等;再析其危害,“这种作风,拿了律己,则害了自己;拿了教人,则害了别人;拿了指导革命,则害了革命”;最后还用一副对子给这种人画像。真可谓层层深入,由表及里,给人留下深刻的教育和启迪。如果写驳论文,在对错误观点批判的同时,还要提出与之对立的正确观点。如鲁迅先生的《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作者把敌方的论证方法犯有以偏概全的逻辑错误作为突破口,揭穿了其论点的荒谬,同时,作者又提出了一个与之对立的正确观点,且用历史和现实的事例加以论证,既热情歌颂了不屈不挠的革命者,又彻底粉碎了敌人的无耻谰言。

2.由此及彼。就是说不要局限于论述对象本身,就事论事,而要把与之相关或相似的事理、现象扯到一起,进行比较、分析,从而使说理深透。如鲁迅的《文学和出汗》,作者批驳的是梁实秋的文学当写“永久不变的人性”的谬论,在揭露了对方论据的虚假之后,深入剖析其实质,先用类比法将梁的文学论和中国反动的历史论挂起钩来,说明两者是一唱一和的,梁的目的是为反动统治阶级服务的。接下来作者用喻证法,以出汗有阶级性的比喻说明文学必然有阶级性。如此一把火,就烧伤了梁实秋的丑恶灵魂。又如臧克家的《纳谏议止谤》,从历史上的齐威王与周厉王对谏谤的不同态度和不同结果说起,联系到各级领导同志要正确对待批评意见,由此及彼展开议论。不比较不容易深入,一比较,领导同志们就不能不被说服。

3.由正及反。就是说不要只从正面谈几点就完事了,还要注意由正面转入反面、以反面突出正面的论述。正反结合的论述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的辩证规律,可以使说理全面、深刻。如一篇题为《说“小”》的文章,作者在正面论述“大”由“小”构成,“小”可以发展成“大”之后,得出“我们不能轻视小事情”的结论。但作者并不就此罢休,又转入反面论述“我们不能满足小成绩”,而“成绩”的反面是“错误”,由此又进一步论述“我们不能忽视小错误”。这样,说理就深刻多了。又如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一文,在原则问题上,他否定了送去主义,送来主义,鲜明地提出了拿来主义;在论述对待文化遗产的态度时,他否定了“孱头”——惧怕继承、拒绝借鉴的逃避主义,“昏蛋”——割断历史、盲目排斥的虚无主义,“废物”——全盘吸收、不加选择的投降主义,而针锋相对地提出了分别对待、占有挑选的方法。这是一篇由反及正、以反突出正的文章,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试想,如果少了反面的论述,文章的内容将是多么的单薄。

 

●关于文章如何深刻的锦囊妙计

关于“深刻”,2002年《考试说明》中解释为:“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揭示问题产生的原因,观点具有启发作用。”

深刻主要是针对文章的思想而言。好的文章首先应该立意深远,见解深刻,说理透彻。

一、能从社会生活的现象出发,透过现象洞察本质,挖掘现象背后隐含的比较深刻的有社会意义和价值的东西,在观点上能给人以启发作用。当然,这深刻的见解,不是凭空而来,也不能随意引申、无原则地提高和升华。它必须结合社会生活实际,要具体、真实、可靠。在揭示本质的基础上,还应该进一步揭示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其社会根源和思想根源,或是预测事物发展的趋势和结果,并总结规律,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二、对问题的认识应有自己的思想和观点。这就要求学生在发表见解时,有自己的思考,能找到一个更新的角度,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能比一般的认识更上一个层次,要避免人云亦云。因此,中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与生活中要留意身边的各种人或事,要关心社会生活,关注时代发展,使自己的思想认识与时代同步。有些学生平时只埋头于书本,这是不合适的,也是不符合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的。

三、思辨与思考。文章在内容上要有自己的思考和感受,要能给人以思辨的力量和气势。很好地把握辩证分析是文章内容深刻的一个重要的环节。另外,对事物的思考,可从横向或纵向两个方面进行。

所谓横向的思考,指由一个事物想到另一个相关的事物,由一种现象联想到另一种相关的现象,这种思考方式能使人视野更为宽广,“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由此及彼,这样会使文章的内容更为丰富,立意自然深刻。

所谓纵向的思考,是由某种现象生发开去,对现象进行深入地剖析,分析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分析各种现象之间的联系,从纷繁复杂的表面现象中挖掘出事物的本质,从而寻找解决问题的根本方法。

四、注意写作技法,使自己的观点给人以深刻的印象。这是指在具体写作时,要通过有关写作手法(具体指:结构安排、材料取舍、过渡衔接、语言运用、收束结论等),使文章的观点及内容显得有层次、有发展、有重点,更为深刻。从语言来讲,恰当运用名言警句,可增强文章的论述力度;用语富有层次,也可增强立论的深度;在结构的某个地方精心安排重要的语段或精彩语句,即所谓“画龙点睛”,也可使文章脱颖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