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铁矿分布:最早直面南京大屠杀的小说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20:06:53

最早直面南京大屠杀的小说

     

 

      在《南京  南京》热播之时,我们不禁想起了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早以南京大屠杀为题材的长篇小说来,它就是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五十周年之际荣膺百部抗战文学名著之列的《大江东去》。   

 1937年12月南京沦陷,张恨水个人创办的力主抗日的《南京人报》被迫停刊。辗转逃至武汉的张恨水,惊悉南京大屠杀后,悲愤欲绝,彻夜难眠。他决定凭着自己的威望组织一批逃难的乡亲,回家乡安徽天柱山打游击去以亲杀日寇解恨。为此,他特具报告呈示国民党有关当局,然而当局竟未批准。

请缨无路的张恨水,几近疯狂。虽无法投笔从戎,但仍能以笔弯弓。为了把侵略者永远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为了安妥南京300万同胞屈死的灵魂,他决心写一篇反映南京惨案的小说来,给历史给后人留下一份珍贵的文化遗存。1939年,张恨水获悉南京失陷时一对男女悲欢离合的真实故事后,千方百计寻找并拜会了故事的主人公。主人公参加了南京光华门保卫战,他把当时守城将士的殉城壮举生动具体地讲给张恨水听,并且将目击到的南京失陷后屠城惨状一一述说。尽管张恨水“对军事百分之二百的外行”,但他以严谨的创作态度,收集了许多有关大屠杀的军事方面的材料,查阅了战时文件,遍寻生还的将士详悉当时的状况。……如此多方征询屠城史料和鲜活故事,前后历两年有余,反复修改才创作出这样一部历史上最早反映南京大屠杀的长篇小说《大江东去》。

      《大江东去》,最初发表于1940年至1941年香港《国民日报》。张先生本着一腔爱国热忱和民族责任感使命感,以“叙述人生”的谨严态度和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在小说中真实地再现了日本侵略者屠城南京,制造震惊中外的“南京大屠杀”的惨状和我守城健儿殊死搏斗壮烈殉城的悲壮情景,控诉了日本法西斯的种种暴行,讴歌了中国军人同仇敌忾视死如归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崇高的民族气节,激发了全中国人民牢记血耻,以民族大义为重奋起抗日的斗争意志。

      《大江东去》,这部最早以南京大屠杀为题材的长篇小说,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和教育价值。尤其是“南京大屠杀”后的描写有着文化化石的性质。如:

     “ 死的不但是中国的壮丁,老人也有,女人也有,小孩也有。有的躺在枯的深草里,有的倒在枯树下,有的半截在水沟里。而唯一的特征,女人必定是被剥得赤条条的,直躺在地上,那女人的脸上,不是被血糊了,便是披皮咬牙,露出极痛苦的样子,有的没有头,有的没有下半截,有几根电线柱上,小孩反手被绑着,连衣服带胸膛被挖开了,脏腑变成了紫黑色,流露在外面。有的女尸仰面卧着,身上光得象剥皮羊一般,而在她生殖器或肛门里,都插着一支两尺长的芦苇……尸体也不知有多少在广场中间堆叠起来,竟达丈来高,寒风吹了死人的乱发和衣角,自己翻动”……(摘自《大江东去》)

      《大江东去》这类具有史料性质的描述还有很多,它们是日本军国主义惨无人道的罪证!

      今天,当我们怀着“以史为鉴,面向未来”的美好期待时,却有一小撮日本人时不时以“拜鬼”为荣,歪曲和篡改侵华历史,美化日本法西斯的罪恶行径,不能不引起我们的警醒和关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