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控报警系统行业:毛泽东读《念奴娇》为什么失声痛哭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4 06:37:38
 荆柯刺杀秦王,临行前他的好友高渐离为他送行,在易水边为之歌曰: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探虎穴兮 入蛟宫, 仰天呼气兮 成白虹!此曲道出了荆轲刺秦的艰难与风险与悲凉的壮美。

          大风起兮尘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汉高祖十一年(公元前196年),淮南王黥布起兵反叛,刘邦率大军讨伐,黥布不敌,仓皇而逃;刘邦令继续追击,自已率部分人马回朝,路过故乡沛县时,在行宫摆酒晏请父老乡亲,唱歌作乐。刘邦喝到兴头上突然亲自击筑而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唱完后,他令青年军士合唱,自己却舞之蹈之,不觉心随情动,泪流满面。 这首气势磅礴的《大风歌》表达了刘邦重返故乡的得意之情和因鲸布背叛思考如何安邦定国的迫切心愿。他死后,汉惠帝便将沛宫立为宗庙,祭祀刘邦,并让当年随刘邦唱歌的120年青年专门从事音乐工作,至汉景帝时,《大风歌》便一直是沛地一年四季祭祀宗庙的乐舞。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苍然而泣下!这是1500多年前陈子昂的绝唱。这是诗人诉说自己盛时不遇的名篇。它表达了作者的政治抱负不能实现,反而受到打击,心情非常孤独、郁闷。

         这三首歌都只有二三十个字,共同的特点是大气磅礴,悲壮激烈、孤独直白,都有一种谁与我共的顶天立地的英雄豪气。但是,我以为这三首歌又都是含蓄的,因为它们隐含了诗人自己内心深藏的许多思想在内。中国现代大诗人艾青对诗歌 的含蓄是这样评价的:“含蓄是一种饱满的蕴藏,是子弹在枪膛里的沉默[size=+0]”(艾青:《诗论》)!这三首歌给我们的感觉就是“在枪膛里沉默的子弹”。这三首歌又是有区别的,区别在于歌者的人生际遇不同。因此,这三首歌又印证了艾青的另一句论诗名言“一首诗是一个心灵的活的雕塑”。

       荆轲、刘邦、陈子昂,一个是职业杀手,一个是开国皇帝,一个是伟大诗人,这样的三个人,在任何时代本来都是不沾边的。可是,他们的诗歌却同样与时光同在,与日月争辉;所以,一个人的社会身份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为社会进贡献了什么。荆轲是出师未捷身先死;刘邦和子昂都有对身后事的思考和茫然。

       一代伟人毛泽东也是这样。毛泽东自己说他一生做了二件事:缔造共和国和发动文化大革命。缔造共和国,毛泽东自己是肯定的,没有不同的意见;文化大革命主流观点是否定的,由此二否定毛泽东及其思想民间存在二种观点;毛泽东自己没有对文化大革命的历史地位做过评估,我认为这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有毛泽东自己的评估意见,这对我们今后的发展进步,少走弯路会大有裨益。

        毛泽东有没有对她亲自发动的文化大革命的历史地位做过评估呢?就口头或者文字资料看肯定是没有的;这是一般研究者的OUT结论。我不这样看。因为对一个事件做评估可以有三种方式进行:口头语言的,书面文字的,行为方式的。我认为毛泽东在身体,视力,语言(说话不畅)都不好的情况下,他选择了用“行为方式”来对文化大革命和“身后事”做一个评估或者说表达。

      实际上,毛泽东在1972年会见尼克松,破冰中美关系的时候,白内障眼病就很严重了。一直拖到1994年底决定请广安门医院的主治大夫唐由之为毛泽东做手术。真正做手术有经过了很长一段时间的准备。  手术前,唐由之投毛泽东所好,以白乐天的诗安抚毛泽东放心做手术:“案上漫铺龙树论,盒中空燃决明丸,人间方药应无用,争得金篦试刮看。”毛泽东一生相信自己的体质强健,不太相信看医生吃药是出了名的。这首诗的意思是有了病还是要相信科学,要看医生吃药才行。唐由之又引用“灵药千般难得救,金针一拨日当空”诗句,来说明数百年过去了,白内障的药物治疗仍然是一个“千般难救”的世界难题,最终还是得靠做手术来接触毛泽东对手术的心理顾虑。

       毛泽东是一个肯负也敢负责任的政治家。在他的晚年不可能不对文化大革命的历史地位做一个基本判断。他曾经叫邓小平代表中央对我好大革命做一个评估,邓小平以自己是文化大革命的“局中人”婉拒了。这充分证明毛泽东是希望在生前对文化大革命做一个结论的。

       毛泽东又是一个伟大的诗人,在他晚年的最后日子里,他作为诗人的特质表现得更为突出,强烈和耐人寻味。我们知道,林彪事件后,毛泽东的身体和精神状况大为下降;毛泽东是一个须臾离不开书的人,白内障使其双目几乎失明更加深其身体与精神健康的滑坡。在那些日子里,只好请北京大学的历史教授芦荻来为他“读书”;以史为鉴,是毛泽东一生认识世界和能动的进行改造世界恪守的基本方法论。这种方法论一直伴随到毛泽东生命的终点。

       在毛泽东自己决定做摘除白内障手术时,躺在手术台上的毛泽东要求工作人员为他诵读岳飞的《满江红》: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size=+0]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 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这首词是中华民族爱国主义情怀之经典绝唱。抗日战争时期与《义勇军进行曲》一样,裹着硝烟、热血、枪弹与刺刀冲锋陷阵。这首词精忠报国的爱国热情与志向大家都知道,不要赘言;但是,毛泽东自知来日不多,而且是在手术中听诵此词就绝不是单纯的审美欣赏了。我要说的是,此时的毛泽东已经82岁高龄,且健康状况不佳,已经不是“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的问题了;甚至也不能希冀“却归来,再续汉阳游,骑黄鹤”了[size=+0](岳飞:《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size=+0]由此,我们那个回想起毛泽东61年前和柳亚子欣赏的《浣溪沙》中的“一唱雄鸡天下白,万方乐奏有于阗,诗人兴会更无前”中表达的心情是异曲同工的。有些人要么是愚蠢,要么是别有用心的说毛泽东晚年神志不清了完全是不值一驳的屁话。这是手术台上发生的事情。我们再来看看手术后康复期的另一个片段:手术效果很好,毛泽东又能够自己读书了,非常高兴。一天,她在读书时突然大哭起来,唐由之不解,文起缘故;能做到递过手里的书给唐由之看,唐由之见是南宋陈亮的《念奴娇--登多景楼》:
[size=+0]          危楼还望,叹此意、今古几人曾会?鬼设神施,浑认作、天限南疆北界。一水横陈,连岗三面,做出争雄势。六朝何事,只成门户私计?因笑王谢诸人,登高怀远,也学英雄涕。凭却江山,管不到、河洛腥膻无际。正好长驱,不须反顾,寻取中流誓。小儿破贼,势成宁问强对!

         陈亮是南宋著名的思想家、爱国词人,自称“人中之龙,文中之虎”,词风近辛弃疾,力主北伐,反对议和。这首词通过对六朝故事的回顾,借古讽今,表达了自己的抗金主张。 多景楼位于今江苏镇江市北固山。山的后峰有相传为刘备招亲的甘露寺;甘露寺的后面就是多景楼,北临长江,视野远阔;宋代大书法家米芾有《多景楼》诗,称其是“天下江山第一楼”。 毛泽东自己写过“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此时,此地,此身(健康)、此情,江山人物,身前身后,谁与吾同!这是民族的恸哭的原因吧。据唐由之回忆,毛泽东当时哭得很大声,哭声悲切,泪流满面,毫无掩饰,何人可揾英雄泪!

         雄才大略的毛泽东此时似觉国家大事难与人促膝,(周恩来的健康更差)“今日向何方”的忧虑才下眉头又上心头!这首词开篇三句就足以让此时的毛泽东泪不由己:“危楼还望,叹此意,今古几人曾会?”抚今追昔,无可名状。辛弃疾也有“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句(《南乡子--登京口北固楼有怀》);再同是思想家,政治家,诗人、爱国忧民方面,陈亮、辛弃疾与毛泽东是有许多共同点的。这首《念奴娇--登多景楼》中含有批判南宋划江偏安,不顾国家统一的苟且无为和大胆任用年轻人再图中兴,光复山河的英雄气概。

       窃以为,末二句“小儿破贼,势成宁问强对”在此时的毛泽东心里应该仍然是在思考接班人的问题。越年,这个“小儿”便是林彪事件以后,景毛泽东长期考察,才逐步进入中央最高层的华国锋。“小儿破贼”,典出东晋淝水之战。当捷报传来时,东晋的谢安正与客人对弈;他把飞马驿报丢在桌上,了无喜色,弈棋如故。客人问及和事,谢答曰:“‘小儿辈逐已破贼”。当时指挥淝水之战破秦的是谢安的弟弟谢石和侄儿谢玄,故称为“小儿辈”。


       荆轲、刘邦、子昂是以诗表意抒情;毛泽东则是借诗表意抒情。殊途同归,皆为千古绝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