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梯曳引能力试验:中日甲午战争(一)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03:59:06
中日甲午战争(一)

中日甲午战争

中法战争结束10年之后,又发生了中日战争。这次战争从1894年7月持续到1895年3月,前后历时8个月。因为战争爆发的1894年,即光诸二十年为农历甲午年,因此这次战争被称为“中日甲午战争”。这次战争的爆发决非偶然,从宏观上来看,它既是晚清政府的腐朽没落的必然结果,也是日本经济势力发展和野心膨胀的必然结果。

一、战争爆发的宏观历史背景

1、从资本主义世界的发展及其在东方角逐的国际条件看,从19世纪70年代开始,世界资本主义开始向帝国主义过渡,到甲午战争之前,已经接近于过渡的最后完成(其标志是1898年的美西战争、1899--1902年的英布战争和1904—1905年的日俄战争)。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发展的特殊历史阶段,这时,垄断组织已在各个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经济生活中基本取得了统治地位,资本家集团一方面力图垄断殖民地的原料和市场,以保证本国工业的发展;另一方面还要为本国的资本寻找投资场所。为了输出“过剩资本”,它们对殖民地的要求更为迫切。因此,“分割世界领土的斗争达到了极其尖锐的程度”。当时列强已把非洲、澳洲和亚洲一半以上的土地分割完毕,只剩下中国、波斯、土耳其等国尚处在未被某一国帝国主义独占的半殖民地地位。一些后起的帝国主义国家,包括日本、美国在内强烈要求重新瓜分世界领土。于是列强对地球上少数几块“自由国土”的争夺便特别尖锐起来,中国和朝鲜成为列强在东亚争夺的焦点。日本发动对华战争,适应了资本主义世界接近完成向帝国主义过渡的历史阶段,也适应了列强对外侵略扩张的需要。

2、从日本的发展特点看,甲午战争是日本军国主义侵略扩张政策的产物。19世纪中叶,清朝政府虽然已由鼎盛走向衰落,但日本也并不发达。然而经过1968年开始的明治维新之后,日本走上了资本主义近代化的道路,资本主义生产迅速发展,一跃而成为亚洲的强国。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垄断组织也已经开始出现。但是,日本的资本主义带有明显的封建性和军事性特点。地主、军阀的天皇制度始终统治着全国,劳动人民生活极端贫困,购买力很低,使得国内市场异常狭小。我们知道,日本是一个岛国,自然资源匮乏,工业原料的供应尤其缺乏。另外,日本是以经营军事工业为主来带动资本主义工业化的,因而特别富有侵略性和扩张性。明治天皇是通过武力夺回政权的,他已经尝到了武力的甜头,更加从骨子里崇尚武力,并把这种理念用到了对外关系上。他决心以经济实力为后盾,以武力和战争为武器,为日本国夺取更大、更多的政治利益和经济利益。从此,用枪炮和鲜血,靠战争和武力,争霸亚洲,称雄世界,便成为近代日本的基本国策。明治天皇即位后在《天皇御笔信》中,宣称要“开拓万里波涛”,“布国威于四方”,并制订了“大陆政策”:第一步征服朝鲜,第二步征服台湾,第三步征服中国东北,第四步征服中国,第五步征服全世界。

3、中日双方围绕朝鲜问题而发生的冲突与争夺。朝鲜处于日本亚洲大陆政策的要冲,中日战争的起因即源于朝鲜。“朝鲜为中国东三省之屏蔽”,朝鲜的位置对于中国东北的安全非常重要,而东北的安全又关系着北京的安全,因此之故,朝鲜历来被中国人看成北部极为重要的“外藩”,明、清两代是中国的头等朝贡国,朝鲜李朝每年派三次正式贡使前往明廷,派四次正式贡使前往清廷,另外还有许多小规模的遣使,双方保持了相当密切的关系。中国于19世纪60年代开始的自强运动,其目的有两个,一是对内求富,一是对外求强。对外最初实际上指的是西方国家,从19世纪70年代起,日本多次武装入侵朝鲜。从此之后,日本亦成为中国对外的对象之一。1875年9月,日舰“云扬”号闯入朝鲜汉江江口和江华岛附近,强占永宗岛。次年2月,武力胁迫朝鲜签订不平等条约《江华条约》,获得了在朝鲜开埠通商、领事裁判权等特权,从此日本势力侵入朝鲜。

1882年,朝鲜发生了“壬午兵变”,国王李熙和闵妃集团被围攻,备受闵妃排斥的李熙之父大院君李昰应重握朝纲。日本借口保护本国使馆人员,派兵入朝。日本对于朝鲜的种种侵略,作为宗主国的清朝当然不会坐视不理。清廷迅速派吴长庆率兵进入朝鲜,吴长庆的幕府张謇等人推荐袁世凯任执行前敌营务处事,袁世凯平定了内乱,将大院君软禁在保定。日本见状,以赔偿损失为借口,强迫朝鲜签订《仁川条约》,取得了在汉城的驻兵权。1884年,中法战争爆发,吴长庆率领三营清兵回国,另留三营淮军驻守汉城,由记名提督吴兆有统带,命袁世凯总理营务处,会办朝鲜防务。这时朝鲜以金玉均为首的“开化党”,在日本公使馆的策动下,发动“甲申政变”。劫持国王,组成亲日政府。不久,应朝鲜请求,吴长庆命袁世凯帮助朝鲜整顿军队。袁世凯果断地说服吴兆有带兵击退日军,赶走了亲日派。其后,袁世凯自作主张,搬进朝鲜王宫,以监国大员自居。吴兆有反对袁世凯独掌军权,并揭发其挪用军饷的丑闻,加之日本扬言要清军从朝鲜撤退。因此,袁世凯于1885年1月回国。虽然日本被打败,却要挟清政府于1885年4月签订《天津会议专条》,规定朝鲜今后若发生重大变乱事件,中日两国或一国需要出兵朝鲜,必须事先相互知照。这样,日本进一步加强了在朝鲜的地位,获得了同中国对等的权利,朝鲜被置于中日两国的共同保护之下。也给了日本一个随时向朝鲜派兵的条约根据,从而为日后发动侵略战争提供了便利。1885年9月,清廷释放大院君回朝鲜,以抵制闵妃集团的亲俄倾向。10月,派袁世凯为总理朝鲜交涉通商事宜委员,从此他开始在朝鲜崭露头角。袁世凯起初对日防范甚力,但后来即盲目乐观,麻痹轻敌。

4、日本疯狂地扩军备战,积极进行侵略中国的准备。1885年,日本天皇颁布了《整顿陆海军诏书》,制定了十年扩军计划,大肆扩充海陆军,准备侵略朝鲜和中国。1887年,直属天皇、不受政府控制的独立军令机关——参谋本部制订出详细的《征讨清国策》,准备五年之后向中国发动一场以“国运相赌”的冒险战争,并且计划开战时以主力进攻北京,部分兵力占领长江流域的战略要地,阻止江南清军北上,战后将辽东半岛、山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和长江两岸十里左右地域划入日本版图;中国其余地方则分割成若干小国,附属于日本。这是一份独吞中国的狂妄计划。

5、日本蓄意挑起侵略战争。恰好此时,日本找到了一个发动战争的极好借口。1894年春,朝鲜爆发东学党起义,参加者多为农民,势力很快发展到全罗、庆尚、忠清三道。由于朝鲜无力镇压农民起义,因此请求中国派兵助剿。袁世凯对此表示大力支持,屡次电请李鸿章出兵,并且说日本无出兵之意,接着又将军机泄漏给日本。日本认为有机可乘,于是一方面怂恿中国出兵,并且此地无银三百两地保证“我政府必无他意”;另一方面却在国内进行战争动员,准备出兵朝鲜。清政府听信日本不出兵的口头保证,于6月初派直隶提督叶志超和太原镇总兵聂士成统帅陆军1500人东渡朝鲜,进驻汉城东南50英里的牙山,军舰三艘泊于仁川。同时表示:“派兵援助,乃我朝保护属邦旧例”,并声明“一俟事竣,仍即撤回,不再留防”。但是,日本决心挑起战争。它以护送驻朝公使大鸟圭介返任和保护侨民为借口,陆续出兵朝鲜,兵力远在清军之上,并且抢占了从仁川到汉城一带的战略要地。袁世凯得知日本出兵朝鲜后,请求朝廷增兵备战。不久,东学党起义被平息,日本失去了保护使领、商民的借口,于是转而与袁世凯商谈共同撤兵。袁世凯在日兵大举入朝后焦虑万分,对日本的提议正求之不得,因此立即与日本达成了谅解。于是清廷命令正准备增援的后续部队停止出发,并电令在朝清军向牙山集结,准备订期内渡回国。但是,日本不仅拒不撤兵,反而于7月19日,成立了海军联合舰队,任命海军中将伊东祐亨为联合舰队司令长官。甚至命令驻扎仁川的日军开进汉城,并且继续增兵入朝,使侵朝日军增至万余人,数倍于清军。当时在仁川的北洋军舰只有济远和平远两艘,而日本兵船却达到了六艘。

6、清政府内部关于和与战的分歧。在战争日益迫近的情况下,袁世凯为了脱离险境再三电请回国,经清廷批准,袁世凯改装易服偷偷回到国内。日本已是磨刀霍霍,情势万分危急。清廷内部却出现主战和主和两种主张,并且为此争得面红耳赤。以翁同龢、文廷式等帝党一派极力主战,反对妥协求和,他们得到光绪皇帝的支持。同治帝载淳6岁登极,18岁亲政,虽然名义上已经亲政,慈禧太后仍然掌握着朝政大权。由于慈禧太后严厉苛刻,同治帝总是躲避着她,却与慈安太后相处融洽。另外,同治帝皇后阿鲁特氏是慈安太后所选,而且两人恩爱异常。但慈禧太后不喜欢皇后,处处刁难她,不许载淳与她同房,要他和自己选定的慧妃好。由于家庭生活寂寞寡欢,因此经常微服出宫寻花问柳,最后得梅毒而死。但是,清代官方史书却说死于天花。同治帝没有子嗣,在慈禧太后的安排下,立醇亲王之子载湉为帝,其原因有二:若立载淳下一辈人为帝,那么载淳皇后便被尊为皇太后,慈禧自然要退居幕后;二来奕譞之福晋为慈禧之妹,便于控制。因此,4岁的载湉就当上了皇帝,以1875年为光绪元年。为了进一步控制已经长大成人的光绪帝,慈禧将她弟弟桂祥的女儿叶赫那拉氏指给光绪帝作皇后,并于1889年大婚。这时,慈禧太后不便继续垂帘,于是宣布撤帘归政,由光绪帝亲政。但朝政大权仍由慈禧太后控制,她通过奕譞及其亲信孙毓汶把持朝政,而这些人只以谄媚慈禧为能事。负责海军衙门的奕譞甚至建议挪用海军经费去修颐和园,以供慈禧太后颐养天年。李鸿章为筹建海军奔走数十年,多有慷慨陈词之处和苦心竭虑之思。但最终他还是加入了挪款行列,甚至成为其中积极的筹措者。李鸿章在朝中政敌甚多。其之所以能够鹤立,主要得力于慈禧。作为一个满清官场政治角逐中的老手,他很快做出了抉择:以挪用海军经费去化解政敌。这就使得本来就捉襟见肘的海军经费更加困难,自北洋海军1888年建成之后,由于经费紧张就没有再添置任何船只,1891年以后甚至没有购置任何枪炮弹药,弹药多是过期、不合格或不配套的产品。这就使本来力量强于日本海军的北洋舰队很快被日本赶上了。而且李鸿章为了保存实力,主张避战求和。中日战争爆发前,面对紧急的形势,握有军事、外交大权的李鸿章,没有在军事上积极备战,而是用将近一个月时间,企图在外交上依靠列强的调停“以夷制夷”,以达到迫使日本与中国同时从朝鲜撤兵的目的。李鸿章先后求助于俄、英、德、法、美等国,但均毫无结果。这时,驻扎朝鲜牙山的清军已经处于日军的包围之中。叶志超感到形势紧急,曾多次电请李鸿章增援备战。在乞求调停失败,战争一触即发的情况下,李鸿章仍不作战斗准备,而训令驻守朝鲜的军队“静守勿动”,并说“我不先与开仗,谅彼亦不动手”,“万国公例,谁先开战,谁即理拙”,依然将希望寄托于外交斡旋,结果贻误了时机。

7、日本发动的侵略战争得到美、英、德、法等帝国主义国家的帮助和支持。日本作为一个后起的资本主义小国,不敢轻易发动侵华战争。正如列宁所指出:日本“没有别国的帮助,它无论在财政上或军事上都没有独立行动的能力”。日本发动战争是得到西方列强支持。美国作为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它极力向外扩展势力,但当时正忙于在太平洋争夺,无暇东顾。它既无直跨太平洋而达中国的军事能力,又无侵略中国的军事基地,于是企图借用日本军国主义的屠刀,达到在中国取得利益的目的。俄国90年代推行远东政策,企图吞并朝鲜和中国的东北,然后争夺太平洋上的霸权。这与太平洋的霸主英国发生矛盾,英国为阻止俄国势力南下,便支持日本侵略朝鲜和中国以对抗沙俄。为此,1894年7月16日英国和日本签订了《日英通商航海条约》,废除了在日本的租界和领事裁判权,提高了英货进口的关税税率。德、法两国也希望日本发动战争以便趁火打劫。日本利用这种有利的国际形势,在美、英为首的帝国主义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