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爆电梯为什么防爆:活人不能让病吓死--梁冬对话陆广莘第五讲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3/29 21:07:01
 画外音:是什么引起血管病?

    陆广莘:引起血管病的原因恰恰是低血糖。

    画外音:人活一世要信奉八字箴言。

    梁冬:哪八字箴言呢?

    陆广莘:我尽我心,量力而行。

    画外音:要健康首先要干嘛?

    陆广莘:细嚼慢咽。

    画外音:人类的许多疾病根源在哪里?

    陆广莘:人类站起来了。

    画外音:国医大师陆广莘做客《国学堂》,以毕生之医学智慧为你解决最贴近生活的健康难题。

    梁冬:重新发现中国文化太美。大家好,欢迎收看今天的《国学堂》。我是梁冬梁某人。在过去的几周里面呢,我们请到了国医大师陆广莘老师和我们一起呢,讲了两个字--生命。讲了一个字,生,天地之大德是为生。然后呢,他特别提到一个观念,那就是说,以前呢我们总是呀怀着一颗找病的心,啊,这个病来了,它有什么病毒,有什么细菌?现在呢我们发现说,有很多让我们解决不了的问题。比如说高血脂呀,糖尿病呀,它都不是某一个病毒带来的一个问题。那么,我们的观念又没有改变,总是想找一个敌人,去消灭它。好了,后来呢咱们主要的观念就是怎么样把高血糖给降下去,这就变成了我们治病的思路了。但实际上呢,它血糖高,它并不是一个病,它是另外一个病的一个结果。你把这个按下去了之后呢,那个地方没有解决,会带来一系列的问题。那么我们今天呢继续从这几个特别广泛的人类的疾病开始聊起。陆老,那上次呢,我们在一个很偶然的机会里,您聊到啊,曾经您做过一个实验,讲糖尿病的,那是怎么回事呢?   

    陆广莘:糖尿病,根本是它的合并症,严重的是它的合并症,或者它的后果。它后果就是血管病:心血管、脑血管、肢体血管……那么以现在知道,引起血管病的原因,恰恰是低血糖,低血糖引起的身体的升高血糖的反应,被动员起来了。而升高血糖的反应,包括交感(神经)、肾上腺、肾上皮脂……都是使得血管收缩的。因此,一直使得血管收缩,就使得血管变硬化了。   

    梁冬:这个事情说明什么呢?   

    陆广莘:说明:就是强烈地降低血糖,反而加速了血管病变的发展。   

    梁冬:换句话来说,我们在治疗高血糖的这个一系列方法,最后它导致了一个副结果,就是我们常常说的,因为你有糖尿病,所以你看你有什么肾衰竭,什么血管的问题等等。其实很可能是因为我们在降血糖的过程当中产生出来的病。   

    陆广莘:因此对这个病的治疗--高血压、糖尿病,核心的问题是提高身体里的内环境的稳定。身体里的内环境的稳定它有一个调节机制的。这个调节提高它的自稳态的调节机制,这是最根本的。那么哪些因素使得自稳态的调节机制薄弱了呢?六个升高血糖的机制,都是在激动、焦虑、紧张这样一个高度地(强烈地)精神(状态)的影响下……   

    梁冬:嗯,才会升起来的?   

    陆广莘:对,就是对自己的期望值过高,对自己提的指标过多,使之拼命去努力,去干。所以对这类的问题我觉得八个字,奉劝大家八个字……   

    梁冬:哪八字箴言呢?   

    陆广莘:叫“我尽我心,量力而行”。我尽我的心,我努力了,我尽力了,尽心了,但是,量力而行。   

    梁冬:您试举一例呢?

    陆广莘:为什么这么说?因为我们的世界观,或者宇宙观,第一个层次是物质实体论;第二个层次是关系实在论;第三个层次,生命的特点就是它是主体性开放的。所以,每个个体都应该尽到他的责任。然后,第四个层次,是生态共衍论。就是你的个人的成长,你跟周围生态的成长是同步的,你不能破坏生态。现在,我们是破坏着生态,就是我们要活,周围都灭亡,那怎么行呢?生命之所以能够演化、发展是靠生态共衍。就是大家,你活,细菌、病毒什么都在活,你的周围环境也在欣欣向荣,你才能够这样。

    梁冬:但是,周围的细菌病毒太多,会不会影响到我们的身体呢?比如说,现在很多人的观念都是这样。

    陆广莘:你想,在单细胞生物的时候,35亿年前,就有细菌和病毒了。

    梁冬:对呀。

    陆广莘:你人还没见呢。人到350万年才出现。你到地球上来,它们是早。而且细菌病毒在你发展到人(这个过程中)它们做了很多贡献的,你不要认为它都是坏人。第三,你的体表,你的腔道,你的细菌数,是你的细胞数的10倍。

    梁冬:哦,是吗?有这么多吗?

    陆广莘:你杀不完的。你杀完了,你人(就)没了。你必须跟它一起生存。而且,小孩生下来,它对这个细菌还不能适应,它就会要发烧。发一次烧,他就增加了抵抗能力。他的免疫功能的发育,是跟它的一步步(适应)来的。

    梁冬:就得病是……解铃还须系铃人,系铃也须解铃人呐。

    陆广莘:就是生病实际上就是跟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提高自己抵抗能力的一个手段,并不是生病全是坏的。所以这个呢,就是在唐朝孙思邈就描述了小孩生下来断奶了,或者三个月发一次烧,再三个月再发一次烧,实际上这是免疫系统的发育过程。

    国学堂记:从人类立于天地之间的那一天起,就开始了和各种细菌共处的日子。就连表面看起来仅仅是疾病的发烧,也是人类为了适应细菌而做出的努力。在国医大师陆广莘看来,不应当对此类疾病过分恐慌。那么,在陆老眼中,还有哪类疾病并不像舆论宣传的那么可怕呢?

    梁冬:那这个事情呢,就很多人会问这个问题。就说现在小孩一发烧啊,家长们都很紧张,就怕烧坏大脑啊,或者怎么样?那,小孩子要发烧的时候,怎么办呢?

    陆广莘:过去,老太太就会有这么一句话,小孩发一次烧学一次乖。他整个身体的发育,整个免疫系统的发育,甚至于它的智慧的发育……所以呢,从这儿看来,对疾病的过度恐惧,是我们现在对社会上造成了一个非常不好的一种宣传。人类呢,这几十年来,就发现肝炎呢,乙肝啦……现在对乙肝社会上产生歧视。

    梁冬:对呀。

    陆广莘:对乙肝病毒(携带者)产生歧视。

    梁冬:对呀。

    陆广莘:所以这个呢,都是制造了社会当中的恐惧。我本人就是乙肝的患者,三四十年代我就有肝病。但是,那个时候还没有乙肝这个说法,还没有乙肝这个检测。我在中央人民医院是第一个在国内搞转氨酶的,转氨酶高了。然后第一个搞奥抗的,就是乙肝的病毒的测定。之前不知道……

    梁冬:也就是个肝病而已,肝气瘀积,充其量就这么说。

    陆广莘:得了肝病,然后一点劲儿没有。然后三年自然灾害,五十年代就认为吃不饱,所以呢,我们开假条,乙肝的病人开假条的时候,还要开营养证,他可以去买糖,可以去买鸡蛋。这个病人受到一种错误的引导,就认为这是营养不良,所以我们拼命去买高价的营养品。结果呢,得了脂肪肝了。

    梁冬:你啊?

    陆广莘:不是呀,我不是。我的肝病大概在五十年代是肝脾肿大,血小板减少,皮下出血,蜘蛛痣。在六十年代有转氨酶了,一查,转氨酶好几千。

    梁冬:是很高很高了?

    陆广莘:嗯。到七十年代……

    梁冬:到七十年代怎么样了呢?稍事休息一下,马上继续回来《国学堂》。

    国学堂记:在四十年代的中国还没有乙肝的说法,对于乙肝的治疗经历了五六十年代的误区,转眼到了七十年代,那之后作为医生的陆广莘和同仁一起如何治愈了一位肝病病人?《国学堂》重新发现中国文化太美。

    梁冬:重新发现中国文化太美。大家好,欢迎继续回来到《国学堂》。我是梁冬梁某人。刚才就聊到一个话题呀,说到关于这个肝病的问题。以前呢,没有这么多名词的时候,没有转氨酶,没有这个名词,也没有肝炎这个词时候呢,就是个肝病。后来呢,由于名词越创造越多,大家越来越讲到……最后呢肝炎这个事情变成了一个很重要的很可怕的事情。于是呢,就形成了一种强大的社会压力。那么这个事情呢,其实陆老作为一个亲身经历肝病的人呢,他跟我们分享一下这个经历呢,我觉得特别具有说服力。讲到刚才过了六十年代,现在讲到七十年代……

    陆广莘:我们那个单位呀,我们成立一个肝病研究所。

    梁冬:对呀,您本身还是肝病患者,你还肝病研究所呢?

    陆广莘:为什么成立肝病研究所呢?因为肝病的病人很多,到我们那儿看病。因为我们五十年代,我们治了一个肝硬变的病人,食道静脉曲张,腹水,治了以后,腹水也没有了,食道静脉曲张也没有了。这是五十年代。(大家感到)很奇怪呀,中医能治好这个啊!

    梁冬:呵呵!

    陆广莘:所以病人很多,结果成立肝病研究所。

    梁冬:对。

    陆广莘:但是,我们在肝病治疗上有许多盲目性。第一个阶段呢,就认为是营养不够。结果后来我怎么办呢?人家是过度诊疗,我呢往后退,少用药,少吃营养品。因为我相信,肝脏的自我修复的能力特别强。所以三条:不过度的营养。第二,不过度的药物。第三条,情绪(稳定)。八九十年代我到美国去讲学也是这样。出国之前全身检查,而且我是到的人民医院去检查。就证明我现在好了二三十年了。所以(我从)这里边体会一个问题,就是人是具有自我修复能力的。1993年美国邀请我去讲学的题目,就叫(self-)healing force,就是自我痊愈能力,就病是绝大部分是自己修复好的。

    梁冬:不是治好的,是自己修复好的。

    陆广莘:这是最重要的。

    梁冬:嗯。

    陆广莘:就是人是具有自我修复的能力的,自我抗病的能力的,自我实现健康的能力的,关键你得珍惜它,你学习它,你依靠它,你发展它,你服务于它。

    梁冬:服务于它!

    陆广莘:对。

    梁冬:很重要的,这句话,尤其是最后这句话--服务于它。你想想看我们平常呀都有一种很强的,我要怎么怎么样,你必须要听我的,甚至于我们会把这种观念呢拿来对待我们的身体。这错了,是吧?我们得听从于自己的身体,服务于自己身体的自我修复的一个过程。我们很多时候,不相信自己,不相信自己有这个能力,所以人就不自信,对吧?所以自信的人美丽的原因在哪里呢?你得相信,我自己能解决这个问题。你愿意相信你的同事,他就能把这个事情做好。前两天呢,我就很着急上火,说我们这个阿避同学做事情呢怎么这么镇定?你一镇定我就紧张。后来发现,他跟我说了一句话,我们主编说,他说:你要是不紧张,这个事情一样会做起来,会做得很好。后来的确也是如此。这说明什么?一定要有信。所以信呐,仁义礼智信的“信”啊,我觉得它背后有一个很重要的观念,就是你不光……你不仅仅是要去相信别人,你也要相信自己,你要愿意把自己放开,这叫“去我执”。

    国学堂记:人自身具有自我痊愈能力,是陆广莘身受疾病之苦以及治愈同样深受其苦的病人之后,实实在在体会到的生命奥秘。由此,“自信”的含义又多了一层。无独有偶,对于身体的这一奇妙本能,西方科学家又如何理解呢?

    陆广莘:1993年去美国讲学。当时,一个女科学家叫苏珊·桑德格。这女科学家是(患有)乳癌,乳腺癌,跟乳腺癌斗争了39年。她写了两本书,第一本书叫做《癌症的隐喻》,第二本书是八十年代写的叫《艾滋病的隐喻》。

    梁冬:这两本书到底讲什么的呢?

    陆广莘:隐喻,就Metaphor。

    梁冬:啊,对,我知道。就是她到底讲了什么?我很感兴趣。

    陆广莘:是说啊(患有癌瘤的病人)癌瘤,百分之五十是被吓死的,百分之三十被毒死的……

    梁冬:被自己吃药毒死的,是吧?

    陆广莘:百分之二十是饿死的。那说明这个人对疾病的过度恐惧带来了过度诊疗,成为当代医疗危机,成为当代的医(疗)改(革)的难题,是我们在这个疾病问题上,我们有过分苛刻的要求。

    梁冬:我觉得现在很多药厂也不断地强化告诉你这个事情有多么严重,一个头皮屑有多么严重,维生素缺了有多么严重……

    陆广莘:这里头有一个利益集团的推动:药物研制集团、医疗仪器研制集团、医疗保险集团……都推动了这一个(观念)……这些错误观念的出现。而中国文化强调一个人,他前半生是在从错误中学习,后半生是在带病中延年。

    梁冬:呵呵。

    陆广莘:换句话说,带病是完全可以延年的。你本钱不多了,你省着点用行吗?对不对?本钱不多了,省着点用不是照样活得挺好吗?

    梁冬:这说得太对了。我呀由于有痛风,我现在呢吃火锅连续吃两天以上的时候,第三天就会有点怀疑,有点犹豫了,算了,还是他们去吃的时候,旁边吃碗饭就算了。所以这个事情是这样的,人呐最怕在心里面无所顾忌。他这个病呢给了你之后呢,有一点点顾忌呢还好,所以说:叫带病养生,以烦恼养菩提心,这是有道理的。

    陆广莘:好!这样人呢胸怀就宽了。胸怀宽了呢,就不至于被疾病(吓住)。50%是被吓死的嘛,对不对?

    梁冬:已经有50%的存活率了,还可以了。

    陆广莘:诶,你就50%……你就……所以说呢,人家问我,你的养生之道是什么?我说我的养生之道就是:没心没肺,能吃能睡。

    梁冬:呵呵!

    陆广莘:呵呵!就是人类的心态,人类的精神领域里的问题,对于得病起了很大作用,对于治好病也是起了很大作用。就如果你要治好病,就心态好。比如过去的结核病,是吧?心态好的人结核病就没了。

    梁冬:是吗?

    陆广莘:诶,包括肿瘤的病人,心态好的人,他愈后就好。所以说呢,就是人类一定充分信任我们身体的自我的修复能力,自我的抗病能力,自我的痊愈能力,自我的实现健康的能力。

    梁冬:讲到了糖尿病这个事情。这个事情啊让我想起了一个很有趣的一个观念,这个观念是什么呢?就是说,我们会发现说有很多人呢,他自己没有特别大的追求呢反而活得挺长。有那么一些人呢,特别对自己要求很高的人呢,其实呢,不光给自己带来了烦恼,也给旁边的人带来了很多的烦恼。而且呢,这种心智模式呢,会给糖尿病形成某种很多很正向的关系。那这个东西来自于哪里呢?显然是来自于一种全面社会上的加强竞争的一个产物。所以说到这个地方呀,就是西方的文化呢,认为是要物竞天择,所以他是鼓励竞争的。而实际上这个竞争这个事情,它可能真的作为整体来讲,它很可能是一个很危险的事情。你怎么看这个事情

    陆广莘:中医这百年来受很多委屈。就是认为它能治好病……

    梁冬:不科学……

    陆广莘:就说不清楚他得的什么病。或者说,根本诊断不了什么病,说不清楚他得的什么病,所以认为不科学。在六十年代初,英国有人就提出问题来了,他认为中医强调的是内环境的稳定(用)以抵抗疾病胜于直接治疗疾病。这句话的中医的原文叫什么呢?叫“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正”,是稳定,“内”,是内环境。内环境是稳定的--是各种指标都是稳定,不是那么大起大落的,那么这个“邪”,就是有致病因素在那儿,照样不能干扰破坏你的稳定。

    梁冬:从您这句话里边,我突然更加深刻地理解了什么叫作维稳?为什么要维持一个社会的稳定?原来从整个社会的生命体来说,你保持了本身稳定之后呢,它自己就可以解决很多内部的问题。如果它真的外部环境变化很大,或者生态变化很大,不稳定的话呢,那么,中间的各种疾病就会出现。稍事休息,马上继续回来《国学堂》。

    国学堂记:《癌症的隐喻》和《艾滋病的隐喻》的价值在于,它们对于“肿瘤”这一概念提出了新的见解,点出了现代医疗困局的死穴所在,即对疾病的过度恐慌而带来的过分诊疗,其结果反而是严重破坏了人类自身的抗病和痊愈能力。而在中国传统价值来看,面对疾病我们应该怎样做呢?我们常说:“打蛇打七寸”,那么疾病的“七寸”到底在哪里?

    梁冬:重新发现中国文化太美。大家好,欢迎继续回来到《国学堂》。刚才呢,陆老特别强调了一个很有趣的观点,就是病是怎么治疗它的,很可能不是直接治疗它,而是如何令到你的(内部)环境,发生一个有利于治病的环境,创造一个治病的环境,治疗疾病的环境呢,诶,这个病就没有了,所以环境很重要的。那陆老就讲了,内部环境的稳定性本身是保持健康的最重要的(因素)。

    陆广莘:更重要的就是我们整个的社会,整个的国际形势,是互相打,是互相把谁镇压,把它消灭,还是说和谐。看来中华文明这个精神、这个价值观念就是要和谐,是中华文明的前进,将是二十一世纪的国际关系中的最重要的价值观念。

    梁冬:嗯。

    陆广莘:和为贵;和而不同;和事生物,大家一起努力,不是更好吗,对不对?何必是你用强权政治非得打压呢?所以,中华民族现在开始崛起了,那么有些人看不惯了,要打压我们,围剿我们。那么中华文明怎么样呢?中华文明不是对抗,而是和谐。

    梁冬:现在的问题就在这里了,我们老觉得自己是一个礼仪之邦--和谐,也不愿意侵略。你看中国社会每一次的领土扩张都不是侵略回来的,都是被侵略回来的。但是呢现在的情况是,人家不这么看。你老说我没有攻击性啊,我要和平崛起呀,人家不这么认为,人家就觉得你是有野心的。你要干嘛,是吧?这个东西怎么办?

    陆广莘:所以不要看短时间,要看长时间。我最近看了一篇文章,谈到宋朝跟辽国和跟金国的斗争。然后呢我们就赔款,我们给他钱……

    梁冬:那个(宋朝)是汉族的统治阶级。

    陆广莘:对呀。结果过百年以后,他们就灭亡了,辽国灭亡了,金国灭亡了,就是刚才你说的,这些人都融入到汉族来了。所以从长远来说,中华民族这万年来,版图也在大,各个民族都能融合,就是因为他以和为贵,以生命的价值来指导我们的行为,参赞天地之化育。你不是杀我吗?你打我吗?诶,结果呢,最后他灭亡了,最后就融入我们了。

    梁冬:其实想想也很恐怖哈?你说那个时候宋朝,每一年呢都是进贡给辽国,给金国,那个时候肯定有很多人很不爽,觉得这个是很苟且,是吧?但是,你想想看,你长期供养他之后呢,就跟打胰岛素一样,打多了之后呢,他自己没有这个生产能力了,最后他不行了,你知道吗?很黑呀这招,这招很高级啊。

    陆广莘:这篇文章很有价值。

    梁冬:很有价值。

    陆广莘:这个史料非常有价值。他就不怎么生产了,他就靠你的(供应),你给我的东西那么多了嘛,对不对?结果宋朝反而科学呀、技术呀都发展了。

    梁冬:对。

    陆广莘:所以,看起来(是)挨打了,但是一百年以后,他们两个国家没有了。这个历史呀……我觉得这篇文章很有价值,对我们很有价值。

    国学堂记:宋、金、辽三国之争及其结果是中华文明价值活生生的体现。和而不同的观念,也使得中华文明虽经历磨难,却得以延续百年。而国医大师认为,这对于每个人自身的和谐健康,也同样具有启发性的价值。那么,面对具体问题时,我们应该怎样运用这样的价值?咀嚼就能降血糖吗?

    梁冬:我们刚才还是说到糖尿病这个话题哈。我记得呢,您之前说,说这个糖尿病以前做过一个实验,就是嚼棉花这个实验,我很想让您跟大家分享一下。

    陆广莘:这个是在1958年,我们国家的生理学家和生化学家(中)两位知名的人到我医院,要我提供给50个病人。他做个什么实验呢?说给他一个叫嚼消毒的海绵……消毒的海绵,让他们每个人嚼半小时。

    梁冬:这病人是糖尿病人喽?

    陆广莘:糖尿病人。

    梁冬:就50个人。

    陆广莘:结果呢就发现嚼了半小时以后,毫无例外的50个病人的所有的血糖、血脂都下降。就是咀嚼可以帮助血脂下降,血糖下降。

    梁冬:哦,真的?

    陆广莘:诶。所以呢,我就从这个文章……这个实践(验)是1958年的,我文章是发表在1961年《中华内科杂志》。所以呢我是主张糖尿病病人,你首先你得吃饭得慢--细嚼慢咽。这个人,过去说人老先老腿,我说人老先老嘴。

    梁冬:怎么说?

    陆广莘:嘴呀,嘴里呼噜呼噜地往下塞了,五分钟把一顿饭吃完了,血糖能不高吗?是吧?你吃得很慢,细嚼慢咽,那么它进来的血糖(胰岛素)就不需要升高,等到你饱了就是它(血糖)没有过分,没有过量。吃得快了,好了,等到饱了(血糖)就过量了。每一顿过量,每一顿过量……

    梁冬:就大脑还没有反应过来,就说吃得过快吧,脑子还没有觉得饱的时候,其实已经饱了。但是当你意识到的时候已经吃多了。

    陆广莘:对。那么更重要的呢,这个细嚼慢咽……人类为什么没有活到他应该活的寿命?就跟其它动物不一样。其它动物可以活到它应该活的寿命,人类距离应该活的寿命大概还有几十年。为什么?就是这个嘴。人老先老嘴,人老了,牙齿掉了,然后喝稀的。老喝稀的,嘴就不怎么咀嚼,然后食物都到胃里,胃的负担就加重。所以我强调,老年人还得要嚼,老年人最好还要吃干的,能咀嚼的东西……咀嚼的过程中间,非常重要的一条,就是唾液在分泌。这个唾液啊中医给它命名叫“金津玉液”,把金和玉的形容词都放到上面了。唾液(有)什么重要性呢?动物啊有伤口,它用舔,舔了之后(伤口)可以加速愈合。七十年代诺贝尔奖获得者从动物的唾液里边就发现有两种因素,一种是神经性生长因子,帮助神经生长的,对上皮生长(有帮助),帮助皮肤生长。那么帮助皮肤更快地愈合,帮助神经生长,那就不等于年轻化了吗,是吧?就延长生命的过程。所以老太太就说,小孩别随便唾,这个是精华。所以吃饭要慢,细嚼慢咽。当你情绪一紧张,你嘴里会干,你唾液就没有了。当你松弛的时候,很高兴,吃饭的时候很高兴,唾液就出来了。唾液是(有助于)健康长寿的。现在我们有食物添加剂啊,甚至于致癌物呀,你呼噜呼噜下去了,好了,病从口入。你细嚼慢咽,诶,唾液能够把这些东西消除了……

    梁冬:分解掉。

    陆广莘:分解掉了。就是致癌物也分解掉了,食物添加剂那些不好的东西也分解掉了。所以咱们今天,你工作再忙,咱们这顿饭能不能咱们悠闲一点,细嚼慢咽。

    梁冬:嗯。人生的大道!你说折腾了半天,不就是为了吃口饭吗?结果呢,你没有好好地享受这口饭,那不是白白地折腾吗,是吧?稍事休息,马上继续回来《国学堂》。

    国学堂记:老人常常讲:吃饭的时候要细嚼慢咽,原来其中蕴含着深刻的智慧,细嚼分泌的唾液被称为长寿的因素,而慢咽则能有效防止血糖含量的过分上升,除此之外细嚼慢咽还有哪些好处?为什么说养生之道从嘴开始呢?

    梁冬:重新发现中国文化太美。大家好,欢迎继续回来到《国学堂》。刚才陆老给我们讲了一个话题,说呢,口水是我们的金津玉液,那么我们要经常地咀嚼。而且呢他做了一个实验,发现那些糖尿病人,你给他一个卫生棉球,就是干净的棉花棒,棉花球啊,就这么嚼个二三十分钟,血糖都能降低,血压也能降低。

    陆广莘:我们养生之道从嘴开始。嘴,细嚼慢咽,可能带来很多悠闲。第二,享受了。第三,健脑了;固齿了;美容了。第四,这唾液也是抗衰老的。你说何乐无不为呢?

    梁冬:我唯一不明白的一个点就是说,那些……比如有些老年人,他牙齿都掉没了,他应该是装个假牙继续嚼呢,还是说空嚼?就是说,虽然是漏空嚼,但是动来动去也有好处呢?

    陆广莘:不。食物是引发唾液的一个最重要的因素。就是食物来了,(摄入)什么样的食物,唾液……(口腔)分泌什么样的唾液。

    梁冬:啊,真的吗?

    陆广莘:当然了!

    梁冬:我以为世界上的唾液都是一样分泌的?

    陆广莘:不,不,不!

    梁冬:不同的食物还(促进)分泌不同的唾液哟?

    陆广莘:不同的。你在农村他的唾液分泌跟城市里的唾液分泌的情况不太一样。

    梁冬:真的啊?

    陆广莘:对。整个的肠道的环境,包括细菌的分布都不一样。你在城市里那么脏,在农村里生活的菌群都得改变的。

    梁冬:噢。

    陆广莘:所以你培养好良好的饮食习惯。第一关,一定守好这一关(咀嚼)。这没什么窍门,只要你重视了就行。

    国学堂记:原来,食物的刺激对于唾液的分泌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且摄入的食物不同,唾液的分泌也不尽相同,甚至还会改变肠道中的细菌分布。所以,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是保持健康要守好的第一关。那么人老先老腿,又是什么意思呢?对于子女来说,尽孝道除了要有孝心,还应具备什么条件呢?

    陆广莘:那么,人老先老腿,咱们也得承认。就是我们现代人,城市里的人活动少了。我去美国,曼哈顿,一看早上都在锻炼,灯光很亮。我说你们傻唧唧都在那儿跑步机上跑步,你不会到野外去跑跑吗?你花那么多钱干嘛呀?所以这人能走走路的,尽量走走路,是吧?这个老年人多走路,可以减少骨质疏松,减少骨折,是吧?所以这两个,一个腿咱们得动,动了就不一样。一个嘴要勤劳。所以人类,就是动物是四条腿着地的,人类站起来了,就构成了人类为什么没有活到他应该活的寿命的很多原因(之一)。

    梁冬:哦,人的直立行走带来了许多(问题)。

    陆广莘:脊柱,这个脊柱,原来是这么样的(水平的),对吧?

    梁冬:彼此不压迫。

    陆广莘:诶,现在人老了就压迫了,对吧?第二个呢,大脑在最上方,(血液从)心脏出来以后使劲往大脑要泵上去,靠什么?大腿。为什么大腿要粗啊?

    梁冬:为什么呀?

    陆广莘:大腿粗才能有力量地把这个血液打到大脑上去呀。

    梁冬:哦。

    陆广莘:等到你走路蹒跚了,你没劲儿了,大概快完了。

    梁冬:这样子,道理在这里哟?

    陆广莘:诶。

    梁冬:就是说由于我们以前四条腿着地的时候呢,我们心脏和大脑是处在同一水平线上的。换句话说,压力是一样的。好了,您一站起来,表面上看,变成了一个直立的人,立于天地之间,很伟大了。但是呢,带来一个副产品,就是你脑袋变成(在)心脏上面了,你得从心脏往上泵(血液)。泵的时候呢你得让你的腿有足够的压力呢,它才能够往上打嘛,这是我们学物理的都知道的。

    陆广莘:就是克服地心引力。

    梁冬:对。

    陆广莘:地心引力把血液给吸到下边。

    梁冬:对。

    陆广莘:如果你大腿的肌肉是有劲儿的,那么你能够保证大脑得到必要的血液供应。

    梁冬:那(那些)倒立会不会有帮助呢?

    陆广莘:嗯?

    梁冬:倒立。我看到有些人,就说脑子缺血,是吧?没事回家就倒立。倒立呀,或者把自己跟壁虎一样,挂在那个双杠上面晃来晃去的。那样有用吗?

    陆广莘:我看,我们推广这些东西呀,都应该用最简单易行的方法,少用工具。我们就让人们意识到这个重要性,那么我们尽量能动的要动。我的姐姐90多岁,不算短寿了,但是最后就是股骨头坏死了,骨头萎缩了,就是所谓缺钙了,老年人的(缺钙)。这个就给我们一个启示,老年人能动就让他尽量地动。子女们孝顺,说,诶,你坐那儿,你别动,你别动!好了,这个退化得更快。

    梁冬:所以有些时候,孝啊,除了心法之外呢,你还得有知识,是吧?除了孝以外,你还得让他动起来呀。否则的话,是吧?

    陆广莘:对。你不要认为他扫的地不干净,他擦的桌子不干净,他洗的手帕不干净……你让他动嘛。你不让他动,让他坐着,那好了,他就退化得更快。

    梁冬:我觉得,今天陆老给我们带来两个最重要的,看似很简单,但实际上非常深刻的东西。咀嚼令到我们的唾液能够分泌,而且呢,根据不同的食物呢,原来我们的唾液是可以分泌出不同的东西的。这个是很伟大,我们生命自有大智慧。第二个呢,就是走路。原来呢,我们这个血呀从心脏泵出来之后,是直接往下走的。你只有你这个肌肉够强壮的时候呢,你才能把血重新打上去,否则的话脑子就会缺氧,因为缺血嘛,就会缺氧。缺氧之后呢,就老年痴呆症了。所以呢我们儿子行孝,还得有足够的知识,否则的话呢,就是你只会用孝的心态去做了一件错误的事情。“为人子女者,不学医是为不孝。”好了,感谢大家收看今天的《国学堂》。谢谢陆老,谢谢!下期同一时间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