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九州市环境博物馆:河北游击军建立与发展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02:02:07
河北游击军建立与发展2005-7-23 21:28:49  孟通供稿    阅读13590次 

说明:1955年在中南海周总理接见

    
  七七抗战爆发,日寇大举进攻华北,国民党军一触即溃,各地政府亦闻风南逃,一时社会秩序大乱,汉奸土匪趁机而起,会门联庄的势力亦应运而生,广大人民群众处于痛苦之中,我党在发动群众开展战争的总战略方针,迅速号召与组织人民起而抗战。

  八月间,中共中央派孟庆山同志由延安到河北组织武装开展游击战争,孟庆山经太原到石家庄,经由保属省委李青玉同志介绍到保定找刘秀峰同志接头,值敌机轰炸,未能找见,后到新安镇找到了张群同志(即张君同志,时为中心县委书记)肖弟(保属省委委员)、王风斋、王志(中心县委宣传部长)等同志会洽,即参加地方党的领导,继候玉田同志任保属特委军事委员,着手组织力量首先开办训练班,培养骨干。

  短期训练班在安新县的北冯、关城、孟仲峰村、东刘各庄等村分别进行(北冯党的基础较强,由安新县委王文波、刘俞、刘玉科、刘玉君、宋文庄等同志为领导核心)。开始时条件很困难,训练班采取秘密方式夜间集合上课,白天分散开来,孟庆山同志亲往各地讲解游击战术,白天隐蔽在倒锁了门的闲院里,到夜间才吃饭,吃鱼不放盐,由这村到那村常由候玉田同志用自行车带着走,这样经过几十天的工夫,共办了四班,培养了一批骨干,随即分开各地宣传组织力量,成了发展武装的基础。

  正在这个时候,国民党五十三军六九一团政训处长李晓初来任邱、保定一带找当地党组织,找到省委军委孟庆山、候玉田,介绍了吕正操同志东北五十三军六九一团南撤到石家庄,并在梅花镇一带与日寇遭遇,跑掉了一个营,他们不打算随国民党继续南撤,决定留在敌后抗日,因为六九一团内有共产党的地下组织,同时留在敌后抗日必须依靠当地党和群众才行,因此派李晓初来联系,省委表示欢迎六九一团留在敌后共同抗日。并达成三项协议:(一)、由于五十三军是军阀部队,在群众中有不良影响,留在敌后抗日必须改变旗号。(二)、对这支部队必须进行改造,建立政治工作系统,进行思想政治工作,改善官兵关系、军民关系。关于政工人员,可由地方党组织派去。(三)、六九一团拨给地方党武装一部分枪支,地方党组织负责为该团补充一部分新战士,该团北上时由地方党组织群众欢迎。省委并将此决议精神通知了下级党组织。为了执行协议,从河北游击军中给人民自卫军拨了五百名新战士,有些新兵到了人民自卫军后受到了打骂,因该部队毕竟是国民党部队,仍有军阀作风,许多新战士又跑了回来,纷纷向新兵营负责同志讲:“我们参军是参加共产党红军领导的抗日部队,不是参加五十三军的,为了妥善解决这个问题,省军委负责人孟庆山、候玉田同志亲自找到吕正操同志当面说明了上述发生的问题,吕正操听了大为恼火,说什么:“不给发展部队,就停止你们的给养!”孟、候二人当即驳斥说:“河北游击军和人民自卫军不是谁供养谁,我们都是人民供养的,结果弄得不欢而散。

  与发展群众的同时,党积极进行对旧部队的争取改造工作,这时高阳城内驻有原冀东保安队殷松山所部,亦揭抗日旗帜,以观时局。我即争取其合作,经刘俞同志前往进行争取,在下层建立一定工作。时有人民自卫军由安新、博野、蠡县北上,孟庆山同志与吕正操同志会合商议进驻高阳,殷松山部队恐被缴枪,城内商民亦恐骚扰,虽经孟庆山同志之解释动员亦不准入城,遂发生战斗,将殷部解决,在发生战斗之前,宋文庄同志曾率党员七、八十人(计划去一百零八人,未到齐)去高阳参加该部的改造工作,因变化,仅将少数,二大队王春芳部拉出一个半连约一百七、八十人。

  攻占高阳后,部队进行整顿,原在高阳、安新发展起来的武装,与争取过来的王春芳部组成一个营与人民自卫军合编为第二营。孟庆山同志仍以党的军事委员资格,对这一部队进行政治领导。人民自卫军政治主任为李晓初(原六九一团的政训处长)表现很不好,如在安新骂组织起来的农民武装是“穷小子”,在军事斗争中主张有一个打一个的过左蛮干政策。这时孙志远同志由晋察冀军区以巡视员的名义来冀中帮助工作。孟计划经过民主的方式选孙为主任,遂召集干部会进行动员,提出孙、李二候选人由大家选举,当时有一部分,原六九一团旧部业已采取了进步的立场,但因某些领导赞成李的结果,孙以一票之差而落选,在此情况下孟庆山同志即机动掌握,同意李为主任,并提出通过孙为付主任,选举之后对正、付主任分工,孟确定李负责扩大发展部队,孙负责部队政治工作的领导,派李去深县、河间一带扩兵。人民自卫军去路西整训时即由吕、孙二同志率领前往,保证了这支部队的政治领导。所以与李某以票选的方式进行了思想斗争,结果我取得了胜利。

  人民自卫军去路西整训,孟庆山同志为完成党给予的任务,仍大力组织部队,成立河北游击军司令部,广大的各基层群众在号召之下踊跃参军,各村自成排、连集体入伍,各地旧式武装与土匪武装亦相继争取加委,在短短三个月的时间内,部队得到了猛烈的发展。

  河北游击军司令部由高阳移驻肃宁,原驻肃宁的土匪武装,经教育改造整顿纪律,改编为三个团。这时敌人已进占高阳,鉴于敌汽车在平原到处可走,县城被敌占后易守难攻,孟庆山同志经考虑提出破路、扒城和打狗问题,虽遭到李晓初的反对,终于是年阴历十一日,在肃宁县拆掉第一座城墙,并在边沿地区破路挖沟,破城破路。后来成为平原游击战争的重要斗争形式就是这样开始的。

  十二月河间、献县的联庄土匪白七、张汉生、张汉卿、张宗臣等部分约三千多人来扰肃宁,被我以四个团兵力,一举将其击溃,即来接受我之领导,后被李晓初挑拨各联庄背叛,拒绝供给粮秣,孟庆山同志亲率游击军司令部进驻河间城内(联庄控制乡村)将本个团的兵力配置在城东、城南、城北三面,营单位驻扎,展开宣传攻势。联庄打我亦不还击,经喊话争取,联庄也即不打枪了,其上层分子鉴于我之力量雄厚,又来接受领导,遂将其统一设置指挥部,委张汉生、张宗臣(家族头子)为正付指挥,驻于河间城内,在游击军司令部领导下,对该地区联庄武装进行团结改造,在我们正确的“抗日”政治口号下及我游击军力量雄厚的影响下动摇了联庄的上层分子,广大的群众认识到我军是真正抗日的,将其儿子拉回不再向我对抗,经过一个时间后改编为三个团(张宗臣为十二团团长,张汉卿为十三团团长,张汉生为十四团团长,共有武器齐全的六、七千人),里县联庄齐东才部有千人左右,被我争取编成第三团,加上各地加委组成武装共计辖有十二个路三个直属师及独立团,独立支队等共约六、七万人,浩浩荡荡号称十万之众,分布在18万平方公里广淼平原上,汇成了抗日的海洋,具体活动地区是:

  第1师:师长孟庆山兼,下属4个团,4000余人,随河北游击军机关在河间带活动。

  第2师:师长段士增,党代表王凤瑞,参谋长杨万林,政治主任王森贵(皆为共产党员),下属3个团,约3000余人,在蠡县一带活动。

  第3师:师长马佑民(共产党员),政治主任安贵普(中共安平县委书记),下属3 个团,约3000余人,在安平县一带活动。

  这3个师的主要领导为我党“高蠡暴动”时的老党员或党的基本力量。部队成员大部分是农民、学生,成分较纯,党员占一定数量,武器装备也比较齐全。河北游击军掌握了这样一支力量,就有了统帅和改造其他各种武装力量的基础。

  十二个路的情况是:

  第一路:总指挥许佩坚,政治主任董庆学,参谋长田同春(均为共产党员),下辖4个团、4000余人,占据饶阳县;

  第二路:总指挥王贲(旧军人),两次请求孟庆山加委。队伍发展到700多人,活动在肃宁县;

  第三路:总指挥陈沐新(旧军人),政治主任韩印堂(共产党员),加委后,争取了束鹿、晋县、深泽、安国的部分红枪会,队伍发展到2700多人,主要活动在安国县;

  第四路:总指挥王烈军(原任邱保安队长),政治主任张正庭,副主任刘光裕(后2人为共产党员),驻安新的安州、端村、关城,主要活动在白洋淀的东部和南部,约3000余人;

  第五路:总指挥高士一(任邱大地主、爱国绅士)政治主任杨其良,副主任高万德(皆为共产党员),队伍成员为四十八庄联庄会,5000余人,长期驻守在任邱东、南部;

  第六路:总指挥郭梅村(共产党员)在高阳、蠡县活动,发展到500多人;

  第七路:总指挥孟阁臣(旧军官)在保定西部半山区发展到五、六千人;

  第八路:总指挥刘克忠(旧军人),副总指挥刘亦珂,政治主任阎均(后2人为共产党员),这支队伍党的基础较好,后发展到4000多人,占领着安新、容城两县,活动在白洋淀以北、以东地区;

  第九路:总指挥李庆锁(土匪出身),政治主任边伴山(共产党员),部队在深泽县一带活动,共1000多人;

  第十路:总指挥赵玉昆,参谋长宋学飞,队伍发展到5000多人,在冀西易县、定兴一带活动;

   第十一路:总指挥马玉祥,部队约800余人,在肃宁、高阳两县交界处活动;

   第十二路:总指挥柴恩波(原新镇保安团长),部队发展到3000多人,活动在大清河以北、天津的西南部。

  另外还有游击第1师高顺成部5000余人,在任邱、河间一带活动。

  在我武装建设上开始时枪支很少,只有地方党员有数的几支枪,后在保定曹河内捞出了国军退却里丢弃的一部分枪支弹药,补充武装为我训练班,并在我党号召下发动了广大群众在“有枪出枪,有力出力,有钱出钱”的口号下各地人民踊跃献出了很多枪支,所有地主的武器也被我大部分收缴上来了,装备新组成的部队。

  因为部队扩大太快,干部少,跟不上客观发展的需要,有的部分因我党的干部很少不便领导,后即被我合编。

  三八年一月人民自卫军由路西返回冀中,当时总的领导上是互相联系协调的,但下层在各地发生一些缴枪编并情况,使组织不够严密的武装散失一部分 ,未能有计划的巩固与发展改造,受到一些削弱。

  三八年四月安平会议后决定成立冀中军区领导机关,河北游击军大部分被编为冀中四分区兼三纵队第十支队。孟庆山同志任冀中军区付司令员兼四分区司令员,以一部编为二十师计有高士一第五路,姜东升的独立四支队,以一部编入冀西计有赵玉坤之第十路,许佩肩的第一路,高顺成的游击师,均编入冀西三分区。这些部队的合编,在当时情况下加强部队的组织与领导是完全必要与正确的,但由于部队多是就地发展起来,原来的领导干部虽多,成份不太好,缺乏军事能力,但在该部队中都有较高的威信与威望。由于种种原因,在改编河北游击军中,应该依靠原来发展部队的领导者,而不应该采取把他们调开的方法,在方式方法上更不应该采取架机关枪的办法强行改编。再有,在改编部队中枪毙了发展抗日武装力量的三名领导者,其中有师长段士增、师参谋长杨万林、团长崔树凯,他们都是贫雇农出身,“七七事变”前的老共产党员,对发展和建立抗日武装是有功的。特别是不经冀中党委的讨论,吕正操同志轻率的做出枪毙他们的决定,用我们自己的枪,枪毙我们的同志是极其错误的。当时向以上改编部队的做法,遭到很多河北游击军战士的不满,为此不少游击军官兵纷纷离队,给革命造成不应有的损失。

  经过党的统一领导,部队进一步整编之后,冀中部队得到了更迅速的巩固与发展,胜利的开辟与坚持了平原根据地的斗争,有力地打击了日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