芜湖弋江区法院公告:太极杂说13-14-15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10 11:13:46
 太极杂说132009-04-05 22:28
】下面这一段,摘自“吴图南练太极拳”---
    第三步功夫叫气功,我说的气功不是外边练的气功,我说的是太极拳裏边的气功,它的练法可分两部份: 一部份是运气,运气是把气运到周身,想叫它到哪裏它就到哪裹。周身内外由五脏六腑到四肢百骸,无一处不能运气,身体也无一处不能打人的。你如不信可以试试,我用手指指你的手心,你会感觉有气的。你也可以随便往哪裹按我。我那裏就能打你。另—部分是使气,既然能做到运气了如何能使气出於你的身体之外,而又能达到对方的身体上去,然後要使你的气跟对方的气沟通,两个人变成一个,这个时候就可以运用自如了。你想叫他跪下他就跪下,你想叫他躺下他就躺下,他这个人就受你控制了。这个功夫很不好练,我前后练了十二年,十二年的时间很长了。我再愚鲁也不至於糊涂,为什么跟它干上没完呢?其中必然有它的兴趣和滋味。就如同吃橄榄一样,初食很涩,愈吃愈清香可口。这时候我练出甜头来了。身体也强壮起来了。
实际上这第三步功,才是真正太极拳区别于机械太极拳的根本所在。“神功”就是指这第三步功夫以后的功夫。这是非要有明师指导的,而且能到这一步的明师不多见。
】那种神功,就是我所说的两位明师(隐士)的功夫,但没亲身体会悟性又不高的人,难于相信。我的一位气功老师,是中国气功代表人物(请允我不说出他的大名),对外他曾是一大气功宗师,但秘不为人道的是,他是一武学大师,功夫已入化境。和他交流,不用搭手,已判输赢,你根本近不了身,你被强大的气场控制着。
】在广州推手会上与我接过手的人当中,有一个老者有非接触就能让我明显感觉到他的气(或说劲)的功夫,其掌心距我前臂约一尺,我前臂能明显感觉到有隔空的气(或劲)所形成的一些阻力,但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感受到他这种气的存在,每次推手会都跟他一起来的一个约五十多岁的人(很可能是他的学生)就不能感受到他的气的存在,至于能不能隔空放人还不清楚,与他试过好几次了,如果我硬打进去,接触之后往往挨打的是我,我的“二师兄”不承认老先生的是真东西,曾有人挑拨老先生与我老师交手,老先生说:玩法不一样。最终就没玩。他81岁了,姓刘。
】吴图南先生专门谈到自己的练拳经历,摘录如下:
    “练功苦难挨,曾经想自杀。提起典(加个提手旁)筋好厉害,找一棵树,叫我背靠着树,我的两只手向后反抱着树,身体扳直,老师在前边用脚把我的底腿勾住,树上有一滑车,有一皮兜兜住我一条腿的脚后跟,往上拉,把脚趾拉到脑门,在把拉绳拴住,定住不动。这样还好些,往后典筋要把脚心拉贴在后脑勺上,这个罪真够受的,那时我做梦都害怕它。如此类推,什么威(加个提手旁)腰、踢腿、铁板桥。。。。等等,先折腾出来弄好了才开始练拳。过去练拳不是像现在这样,一开始就去摸鱼。要把上面说的功夫练出来,其实人人都能练成,就看你练不练,真练就能成功。”
         (马有清编著,太极泰斗吴图南讲授《太极拳之研究》,P14)
吴图南是跟吴鉴泉学了8年,然后后跟杨少侯学了4年。
】吴图南是最早提倡科学太极拳的前辈之一,又是号称“他的凌空劲是负有盛名的”( 见其自叙刘世民教授德讲话)。
】如果没有找到明师,是不可能有所作为的。有一个问题,你怎么知道你找到明师之后,明师一定会收你?这是靠缘分的。
】杨振基口述、严翰秀整理的“杨澄甫式太极拳”第三章“杨澄甫式太极拳的练习程序”中谈到:
“三、先求开展,后求紧凑。这是从体势上提出太极拳练习程序的。所谓先求开展就是初学时,身体运转的幅度大些,让全身各部位得到充分的放松与伸展。这种伸展能更快地打通全身的经络通道,气血流通顺畅,在外形上也显得落落大方,气势沉稳,中正安舒。经过一段时间开展的练习后,身体容易由弱变强,然后由大练小,外能筋骨肉合一,内有精气神相聚,动作小而脱化,转换动作小而体用全。这种练习程序常为初学者所用。”
】董英杰先生“太极拳释义”书中的“学太极拳初步”一节摘录:
    “小孩正当发育期间,练拳宜开展,即伸手与蹬脚以伸展较长为善。惟二十岁以下青年,练拳不必涵胸。因二十岁前,骨胳尚未长成。”
    其“经验谈”第八条:
“练拳一次至少三趟。第一趟开展筋脉,第二趟校正姿势,第三趟再加意形。纯熟之后,一出手便有意形,则进步更速。”
】关于凌空劲
    凌空劲的问题,我看了许多文献,我认为当年杨班候等可能真的已经练出来,不过吴图南能打凌空劲,我表示怀疑的。当然这就要看凌空劲如何定义。据我所知当年吴图南回到北京的时候,北派吴式王子英,杨禹亭等人的功夫要比吴图南好的多,许多的门里的事情就不便说了。但是我没有听说王子英等人能打凌空劲。我倒是听说王茂斋可以打回风掌,也就是将人打出丈外后,可以控制你摇晃几下才能停住。这是可以解释的,因为放到你身上的能量控制的好,就可以办到。
    不过最近在一本武林杂志上看到王培生也可以打凌空劲,是一个记者写的,过程是开一个心理学的讨论会,王培生参加,王讲可以控制人的精神,一教授不信,休息时,试验,教授为防止自己被打翻,还将手臂套在椅子上。结果还是被打翻在地。记者信誓旦旦说这不是特异功能(怕有嫌疑)云云。
不过我个人认为,追求这些对于我们这些只求健身、修身的人来讲没有多大价值。我们已经过了猎奇的年龄,抱着一种随缘的态度最好。
】关于苦练功
    对于吴图南老前辈的说法要辩证的看,吴老对于太极拳的认识与大部分的太极拳老前辈的风格是不一样的,比如对于太极拳的认识及对于陈式拳评价等。关于吴图南小时候之所以这么练拳,有他的特殊性,因为他的身体非常差,身患多种疾病。而吴式拳的入手功夫是占桩,他当时那个身体是没有办法占桩的。因此吴鉴泉才叫他拔筋。这里要注意的是他的拔筋与体育运动员的拔筋有本质的区别。运动员的拔筋,压腿,运动员之间可以说说笑笑,只是一种物理的压腿,而且累了就可以稍休息或放松,这与内功的桩有本质的区别。而吴图南拔筋是老师把他腿一调,就走了,即使是累了,自己也没有办法,这实际是一种变相的桩功。
少林寺的周围有许多武术学校,来的都是全国各地的小孩子,这些孩子每天练一些耗体力的武术运动,许多孩子面黄肌瘦,无精打采,这种不练内只练外的结果。你可你想象现在地一些散打王到了五十岁六十岁这种方式还能打吗.而传统的内家拳术五六十岁正是壮年的时候,西方的确从来见不到五六十岁的拳王。
】筑基功成,房事有度,对功夫影响不大。筑基阶段是练精化气,精一泄,元气伤。筑基成功后,精满气足,肾气强,加强了性功能,房事有度,不会伤气。假如用房中术中的交而不泄的方法,引气上百会,再降归丹田,则做爱有助功夫。不过这种方法没较强的控制力和运气功能,靠想是不行的。其实做爱也是太极。
】你从意气去领会魏老的述真,最好去体会一下,不过这种高手难寻哦!魏老书中的揉手大气球法,非亲身体会,常人难于相信。
】我在一本书上看到“存神返视,内照形躯”这样的话。
】从太极拳的练习来讲,据我所知,无论你是体育好的,还是差的,从练习太极拳的角度看,应该没有太大的差别。因为太极拳强调的是人内里和意识的训练。是通过改变身体的结构和世界观来达到的健身技击的目的的。比如一个总是争强好胜的人练习太极拳的,就不容易放下,这就是世界观,从观念上要变成道家的世界观。如果以拳击的观念来练习太极拳肯定不行。
    其次是方法,这个因人稍有异,比如善动,不善静身体好可以先从陈式拳入手。文人学者,可以从杨式武式吴式等入手。虽然方法不一样,但都是要从松入手。陈式拳靠缠丝、走圆,化掉僵劲,全身关节松开,一动全身处处皆圆,哪里稍有僵劲,就不成圆。要达此目的,必须心静,感受身体的内里变化。如果是杨式等拳之所以慢练,是有活步的桩功在里面。每一步的虚实转换,意念调整都要慢慢体会,因此是虽动犹静,如果心不静、意念不对根本谈不上是太极拳,这里说法很多,比如一动要有六面劲,脚下分分阴阳,处处有虚实等等。这些要求做到了,身体会慢慢松开,这种松开的感受,语言也不太好讲,总之别人一碰你,觉得所触之处并没有东西,但是你的身体外形并没有变化。
这也才是太极拳的入手功夫,至于30、40 岁的人如何练习,这一要看其悟性如何,所谓的悟性就是能否领悟抽象的东西。对于意识,感觉等是否有明确的自觉意识。如果非要用科学的逻辑推理公式来搞太极拳,那就很难了。搞出来的可能与太极拳毫无关系。
】這裹的松是身肢放長的效果﹐是由關節立体轉動而把筋放長的表現﹐是有彈性和韌性的本質﹐當外力來時能迅速起反應﹐有一定靈敏度的狀態﹐放長的意思是經過立体運動得到的效果﹐如打蛋花是不能拉蛋花﹐要立體的打才有沾性。故是放長。身分三節﹐胸是梢節﹐腰中節﹐尾根節。要上下相隨﹐身是把上下連起來的工具。
    】当你还不能分清武术和体操、杂技之间的区别时,那么你的筋骨无论拉的多好也还是体操。甚至还比不上杂技和体操。因为你没有李宁的技艺,没有杂技演员的柔软。只有到了从心底里明白,你练的是什么,你也许才看到武术皮毛。要知道耄耋能御众,却是不可能作体操(李宁似的)、演杂技的呀。
】没有拉扯之形,没有提拔之意,浑然一圆。
】在北京大学俄文楼前早晨有永年姚继祖弟子钟振山先生教武式,如有时间去观摩一下,看看走架。架子高,气势饱满,我感觉有点像你说的象个大铁球,那位老师功夫不错,听说是武式中的一流水平。
】意,不是指意念,意识。心意可能更准确些。 臆想,字典中解释“主观想象”。初学,从松柔开始没什么不可,如果得当,进步是相当迅速的,关键是观念,是否真的想松,舍不舍得丢掉一些现在看来管用,但到一定程度却成为阻碍自己进步的东西。到一定程度必须丢掉,否则没有进步。太极杂说142009-04-05 22:30
】拉伸是印度瑜伽功的基本形式,功法很多,值得借鉴。瑜伽传到西方比太极早,影响比太极大。练过瑜伽功的再练太极,优势明显。
另外练芭蕾、跳舞的,也是具有很好的基础,筋骨开了,动作的协调性、灵活性以及学习的领悟性皆是一般学生难以相比的,所以学练的内容重点也将不同。因材施教。
】再谈拉伸
    内家的拉伸与外家是有所不同的。内家的拉伸有三个特点:
    1、用“意”拉伸,不仅是肢体物理的拉伸,而且一定要加注意识;2、是在垂肩坠肘的基础上拉伸;3、是身体内部的互相拉,对拉拔长。在满足上诉三点要求的情况下是要用力拉伸的,否则效果不彰。理解了这点,则尾闾的拉伸还是问题吗?实际上,尾闾到百会的拉伸是时刻要注重、要保持的最主要、最重要的拉伸,虚领顶劲、敛臀是主要手段。
胸骨怎么拉?一个单鞭,两手腕之间的对拉拔长不就把胸骨也拉了吗?
】空談容易實練難,還是實練得益多。
練拳多由松柔開始,但松不是軟﹐松是筋開的表現﹐是身肢放長的效果。松也不是柔﹐松而掤勁不丟是謂柔。練拳是反覆練習身肢放長﹐每一動各關節都要在掤勁不丟的情況下走一個立体的順或逆纏絲﹐在旋轉中筋自然放長。例如﹕在上﹐以手領勁﹐旋腕轉肘﹐肩隨沉轉。在下﹐旋踝轉膝﹐胯隨沉轉。練習日久﹐全身關節松開﹐柔在其中。能柔始能言剛。關節松開之後﹐各關節可自作轉動而節節分家﹐因人身關節由骨骼﹐筋等連起來﹐當梢節領﹐中節隨﹐根節催時而節節貫串。因其貫串﹐上一動而下隨之。上下相合而週身一家。拳架因而活潑靈動。定架不是僵﹐是在遇外力而架不散。例如﹕手遇外力﹐仍保持松而掤勁不丟﹐手弓不散。如外力太大﹐一下轉關就化去來力。架散就如扁了皮球不能轉動。推手許多時敗於架散。
】眼神,当理解为,眼睛处出来的神。杨氏汪派有这个。但需要真出来神,否则是没用的。
“松”既是动词又是形容词,“放松”是可以操作的,而“松柔”是形容词,是状态。我认为这个“松”与“身肢放长”是有关联而又不同的。动词的“松”在英语里要用“relax”、"loose"来表达,而“放长”则是“stretch”,两者都是可以操作而且是不同的操作,是相反的操作。练拳初期,应该多注重“放长”(“伸长”更准确一些),以拉开筋骨关节,这是“紧”,是矛盾的主要方面,“紧”后再一“松”。盘架子就是在这紧与松的对立统一中进行。从实践来看,这样做,得气快,松的快。
】对一般人而言,练太极应该从拉伸(stretch)入手,如果从“松柔”入手,可能几年下来都没有气感,事倍功半不说,也许永远都入不了门。我认为从“松柔”入手实际上是针对那些已经拉开筋骨的有武功的人士而言的,这些人从小压腿下腰甩胳膊,已经有了基础,学练太极要做的是改变用力使劲的方法,当然还有技击的原则策略等。而对没有基础的初学者,拉紧拔骨的功夫是不能省略的。当然,太极与其它外家不同的地方在于,通过盘架子你可以进行拉伸,而外家套路是鲜有这个功能的,必须单练。
】手、腕、肘、肩、脚、踝、膝、胯、腰(不一定行),用用拉伸可能还可。有些地方,仅举一例,尾闾、胸骨谁给拉伸开看看。松的要求之一,是全身骨节全部自然松开,非硬拉。是要通过站桩、打拳等逐步实现的。从松柔开始不见得就不能很快出气感,方法对反而出的更快。只是那么注意气感有什么用?凌空劲,和放人凌空概念不同。能出凌空劲者,必有很强的接手放人凌空的功力。指望看谁谁表演凌空击人的恐怕在公开场合没这个机会。本人不是汪派,看看提落是否符合自然,带不带自己的主观就够了。
】道家讲气是由骨髓--->骨缝--->骨膜--->经脉--->肌肤运行的.开骨缝是其中部份环节的做法.骨缝开启是有法则的,光凭放松恐难达到目的的.
】我和大家讨论一下陈氏太极拳盘架子时关于眼神要注意 的问题。前两天,师父陈瑜先生从湖南传拳回到北京,看到我们盘架子,指出了我们盘架子的一些毛病,其中一条就是眼神问题。
很多太极拳家讲到眼神,主张“眼随手运”,这并不是没有道理。但是,我师父陈瑜先生则更强调“眼睛要盯住假想敌”。以“斜行”过渡动作来说明。双手向右后朋捋出,同时左脚向左前方蹬出。这时,眼神应该是怎样的呢?按照我以前养成的习惯,我的眼睛是向右后看的,“眼随手运”嘛。师父却指出,眼神应当向左前方看,向左脚蹬出的方向望去。因为,此动作应该是对付左前方的来敌。师父讲:“你打人应该是看着对方的,没听说过后脑勺冲着人出拳的,打人不看着对方,不盯着对方,力量也会大打折扣”。要想明白眼神应该注意的方向,明白每一个动作的技击体用意义是十分重要的。除此之外,师父还特别强调,眼神要犀利,呼气,打人之时,要将眼神放长,放远。吸气时,眼神内敛。把这些加入到平时的练拳中。甚至,师父还讲过,站桩时,目光也要遵循这个规律,吸气时目光内敛,也就是讲,将眼神收回来了,呼气时,将眼神放开,放长,将内力,通过意念,反映到眼神上让对手感觉到。有人可能问,眼神有这么重要吗?太夸张了吧!实际上不是的,我们看到师父盘架子时,加上眼神,整个架子立刻充满了活力。反映到技击上,师父骤然一转头,目光如电,将拳势蓄在那里,我看到师父的眼神,忍不住打了一个冷颤,好象师父的目光已经钻入了我的骨头里,心窝里。师父为了强调眼神的重要性,给我们讲了一个他本人的故事,师父有一个朋友,豢养了一条大狼狗,非常凶。有时,连主人都扑,但师父第一次见到这条狗时,瞪了狗一眼,扭头变脸,目光放出寒光。那条狗也很有意思,立刻在师父面前温柔摇尾讨好,师父想怎样都可以,狗的主人看到后,嫉妒的要死,师父一眼把这条凶狗瞪服了。从这件小事,我们可以看出眼神是多么的重要。另外,师父教我们二路拳中的“裹鞭炮”时,讲双手向上冲拳时,要用眼神配合双手,一下子将对方领起来,双拳往下砸时,眼神要跟上,要加意念,要有一下子把对方砸进地里的气势。这样,拳架子才能更完整,更痛畅淋漓的把传统拳架子表现出来。
】也说眼神
首先,“眼随手运”是错误的,不知此话从何而来,不过大部分学生都犯此病。我告诉老外学生的做法:1、设想临敌情景,无人当有人;2、动的顺序是:心意、眼神、身(体)轴(心)、手足;3、动的原则:徐行骤至,柔起刚落,落了即松。
】太极有阴阳,但阴阳未判,《易经》说了那么多,离不了阴和阳。中医讲气,《皇帝内经》论气,你气感强烈后,自然而然会喜欢看《皇帝内经》。你不推手,很难体会《孙子兵法》之“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站桩该站不站,不理他该不该,站他100 天,你会体会到《道德经》的自然无为之妙。站桩的最高境界是非想非非想,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那是禅。实战的最佳心理是,无人相无我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怎能无相用心念一念《金刚经》和《心经》。
】整个“化”的关键就是转动受力面使受力角度最小,小过5度时,受力小于10%,可以算作比较成功的“化”。公式:T=F×sin(A)。
】“整劲定律”:如果某人通过训练从身体的某处发出的打击力大于等于其体重的2倍,则我们可以称此人在该处发出了“整劲”。
    说明:一个优秀的举重运动员可以把2倍于自己体重的杠铃挺举过头,而根据大家所公认的,练太极者在充分放松的情况下可以发出威力巨大的劲,而且都还看不起举重的“拙劲”,则太极的发劲应该大于举重,所以2倍于自己体重的打击力应该是合理的。当然,如果大家觉得能练出杨班侯的百分之一的劲,则这个数值可以往高调。
量化测试:(用拳、掌、肘等)击打一已知重量(质量)的物体,测出该物体的动量变化,由此算出其受力大小。这种方法的好处:1、可操作;2、可重复检验;3、客观真实。
】意和形:
    意是意识,思想活动,观念。形是形体,肢体活动,运动形势及状态。
    举例:挤:(向前)人们往往只有把对方挤出去的意识,而出现顶。但为什么不可以是把自己挤退的意识呢?即身体向后移,表现在形上,是手与身前后开(手相对不动),对方可能“落空”,同时我已经“蓄劲”,打不打,如何打,由你。
   捋:(向后)人们往往只有把对方牵带向自己或向则后的意识,而出现丢。怎么不可以是手不撤(相对不动)而身进呢(移位)?与他进来没有多大区别吧?(我出去与他进来应该区别不大,这就是“相对论”)
    “棚”:(向上)手向上撑不住,怎么办?可以身体下落呀,我还是撑着你吧。
按:(向下)非要把别人按下去吗?我们还是可以身体上移呀。跳马墩,就是个典型的“按”。
】在保持整体状态的前提下移位(不仅仅是脚步)”。
】“重心转换时如屁眼擦锅底”一句,应是沙中之“金”。粗俗了一点,但千正万确,形象实“用”。
】当重心转向某腿时,此膝应里扣。
】一提一落只是为了松。
】中国文化是一种体悟文化。太极拳是一门艺术,绝离不开文化的根。
】太极拳是搏击的武术,但搏击并非练太极拳的目的,搏击是拳之用,而道为拳之体,体用颠倒了,练拳就走入歧途,佛说入魔。历史上的武术大家无一不追求武道合一禅拳归一。
】不仅把拳放到中国传统文化的背景里去考察,把眼光和心胸放大一点,把它放到世界文化背景里也来考察一番,有比较才有鉴别。
 太极杂说152009-04-05 22:32
】太极拳本身并没有什么目的,它只是一个工具,一个载体。而练拳的人是有目的的,他想通过练拳得到什么,以及怎样才能得到,这是不同的概念,不能混淆。
】禅与道还是有区别的,太极更近“道”,与以禅为指导的拳术(如心意、少林等)与太极风格是大不相同的。好象早期陈式太极风格如陈式,部分拳理近于形意,形意起源与佛家,但其曾被说成不是太极。
】用神秘诀为:“恭”和“慎”,所谓恭则神不散,如同会大宾;所谓“慎”如临深渊,所谓如履薄冰、战战惊惊。
】思想观念也是大问题,想赢人,只要想,就练不好太极。不想而自然而成。
】左脑主逻辑,右脑主形象,对。这就是为什么太极是右脑思维,太极是用意不用力,要想象,不用逻辑,不用分析。太极是先觉后知,你可以感觉一下,练无极桩,有气感后,体会是不是左手麻热胀多过右手?为什么?这时候你在用科学分析,你就明白了。
】“整体状态”是自身修炼成果的一个标志,而“整劲”就是它的一个结果。但“得机得势”应该是描述双方互动的势态,是变化的,可以转换的。如以战争来比较,“整体状态”就是国家的综合实力,“整劲”就是该国的武器装备威力,而“得机得势”就是根据战略战术调兵遣将形成可以有效打击、消灭敌人的态势。应该是有所不同的。
】太极拳显露于外的是一种文气,内在的武气是隐含起来的。
】我推手哪里也不用(当然不是不接触),我只用意(还没到不用意的境界),对方怎么来我就怎么跟,对方怎么走,我就怎么随,随意而动,动急急随(不是主观的),动缓缓根。但是遇到力由脚起的外家高手,意念比我快,我也没有办法,这时如果截劲能截的住,可以将对方弹出,否则只好自己走了。如果遇到比我轻的太极高手,连他的意在哪里,都搞不清楚,那种感觉,就不是震撼,而是走钢丝了。
】一提之后,自由落体,不错,这是太极拳的一个秘诀。也是长拳的一个要领。但这仅仅是松,远远不够,松是为了转得活才能得机、得势,速度快。
】太极源于道家,我深信不疑。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练太极拳,是否能返回先天"一",进而合道,是关键。也可以说是过程。
    其他不想说了,打个比方,一池清水,很淡很淡的墨汁滴进去,立马就能被发现。当这池清水变成很淡很淡的墨汁,再用比这很淡很淡的 墨汁深一点的墨汁滴进去,也能被发现。同理随着池水的不断变深,能被发现的还是比这颜色深的墨汁被滴进去时。说明越清纯的东西,越能发现不清纯的东西。练太极拳也是一样,越松,就相当于那池水越清纯,越干净。松一点,干净一点,清纯一点,永无止境。松是身心的松,身心的清纯和干净。等身心能融化到自然中,与自然浑然一体,也就成了“天人合一”了,这里面不掺杂任何主观的东西。   练功走的路就是“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炼虚合道”,至于怎样炼,松是唯一之路。
】练拳的目的要筋开架活定架,筋开加大弹性,韧性。弹性加大速度,韧性加大力量,架活奕化灵活,定架不因外力散。例,手升肘沉肩开,手愈向上,肘愈向下,肩拉开。明此,必沉肩坠肘,永无扛肩之病。久练手架固定,手弓不易破坏。故必明拳理,苦练,才可功夫上身。才能谈技击。
】站桩是外静而内动,行拳则是外动而内静,其目的是一致的.站桩时,内动行气,犹如行拳也.
】民国以前,一般认为太极拳创始于道家,而后传于陈家沟,最后有杨家发扬光大,近代的考据家唐豪等人,根据史料,推断太极拳是陈家沟创立的,建国后这就成为一种官方的说法。唐豪等人根据的是死的证据。如果从对于太极拳的理解、内里的修为上分析各家对太极拳的发展,对于正确认识太极拳是有帮助的。
】“整劲”是“整体状态”的一个特性,但不是唯一的特性。“整劲”在作为打击力时,是在“得机得势”、“我顺人背”、“拿实”时用的,不是不分时机的去硬碰硬,这是太极技击的特点。
】站桩与盘架子是两种练功状态,我认为站桩是静中求动的练法,盘架子是动中求静的练法,各有特点.当然,太极从起势到收势,每个姿势都可以当做桩来练的,每个桩连起来也就是拳了.太极拳是动桩而己。
】如果两脚站立不动,身体也不动,而去求什么内动,内气为站桩的话,我认为是死桩,可以适当,建议尽量少站。
我的方法是站活桩,或称为活身。可以两脚站立不动,用拳架的一些姿势来体会,一点一点的寻找出“气”的感觉,有了“气”的感觉后,就反复这个动作,然后举一翻三。
】太极拳本身就是运动的桩功,有站桩的时间不如多练点基本功。
】其实,“整劲”就是“整体状态”下发出来的劲,而这个“整体状态”却是由“放松”、“节节贯串”等训练而得到的。这个“整体状态”应该包括“形”和“意”两个方面,在“形”上起码应该有这么几个要求:1、有利于减小内部能耗;2、有利于能量的传输;3、有利于能量的输出;4、合乎攻防技击要求。前两者可以说是一般气功的普遍要求,后者是作为武术的要求,而“意”也有若干要求:1、“有意”,用“意”去指导、诱导、想象“形”的松与贯串;2、“无意”,“意”的活动本身也是消耗能量的,所以也要尽量减小消耗;3、“用意”,怎么来使用这个“整体状态”。所以,我们可以说:松与贯串是“整体状态”的必要条件,而“整体状态”又是“整劲”的必要条件。
也许我们可以说“整体状态是身体运动时整体性的一个衡量值”,其实这个值是模糊的,与“非整体状态”的区别是量变到质变的区别。现在我们一般是用感觉来衡量它,能否有数量的办法呢?这就是为什么我要测试“整劲”。如果我们同意“整劲”是“整体状态”的结果,则对它的量化测试也就可以间接的量化“整体状态”了。
】大师是谁?谁是大师?
    吃过饭,没事干,一不小心逛进了太极网名家在线,观礼了几场非常时髦的名家聊天秀。冷眼看处,发现热潮之下暗流涌动,矛头直指“大师”桂冠,大有舍得一身剐,要把皇帝拉下马之势。我有心上前助大师一把,却又想看看热闹,就蹲在一边上下五千年苦苦求索:到底怎样才算大师?现在谁能算上大师?
    说起大师,我不由想到另一个问题---何谓武侠?窃以为,武是手段,侠是目的,无武难施侠义,不侠徒为武夫,有武有侠方为高人。由此及彼,大师应该不但武学造诣精深,而且武德修养过人,二者不可或缺。许多人一味争论谁的老师功夫高低,为了自己的偶像而唇枪舌剑不休,最可笑的是,一些成名之士也撕了老脸,赤膊上阵,胸脯拍的啪啪响,吐沫喷的满天飞,自己不济就比师父,师父不济就比师爷,反正“老子家里当年阔过”。仅仅功夫高就能称大师吗?为富不仁者是恶霸,挟技逞强者是暴徒!在武侠小说中,功夫高的也有鸡鸣狗盗、摧花折柳、为虎作伥、危害武林之辈,相对于大侠而言,他们的美称是“魔头”!
    当今武林有“大师”称谓的繁若星河,其中有国家评定的,有比赛授予的,有民间团体自行加冕的,也有武林同道互相捧场的(脸皮厚者自封的毕竟鲜见,可能是树大招风、易挨砖头的缘故)。能够忝列其中的,我想都有一定道理:最起码授徒颇多,可谓“师”;年纪都有一把了,可谓“大”。中国人最讲尊师敬老,所以,我们似乎不能给鼻子就上脸,言论自由就放狂,应该多一些尊敬(并不是神化和膜拜),毕竟学有所长是不会错的。
    思想的解放可以使我们自由,但恶意的放纵会使我们迷失方向。一些人以反潮流为荣,以亵渎名人为乐,只不过可逞口舌快意罢了,最终必将自绝于武学前进之路。本人不才,并非哪个流派和名家的弟子,但曾接触过许多太极拳大师,杨振铎的虚怀若谷,陈正雷的温文尔雅,朱天才的淳朴真诚,陈立清的巾帼豪迈等等,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作为一名太极拳爱好者,他们是我努力的方向---我知道了方向,我很满足。朋友你呢?
武林本无事,庸人自扰之,类似无谓的争论可以休矣。真要遇上一位曾在WC里泡过的石头,你大可不必浪费感情,最不济,你可以说一句“大师自在我心”,然后扬长而去!
】我认为太极拳需要“整劲”,但含义是肢体及躯体的整体状态,或建立联系,表现为“一动无有不动”,它的基础是“气感”,它不期望出现“大力”。目的是:通过自己的整体状态,感知对手的状态,在保持整体状态的前提下移位(不仅仅是脚步),并与对手相融合,以劲力的“落差”或以“引”、“领”对方的力向等方法实施打击。感慨:我们应该解放我们的思想,克服我们的习惯思维。)
    在我和老师偶尔的中手中经常可以看到这些现象:在我认为很得机得势的情况下,象把老师推出去,老师一转化,我即感觉到自己已经失控,老师用一点力,我即已跌出,如果用大点力,当然可以看出打击效果。这也应了一句老话:劲以蓄而有余。老师的一转化实质上是老师体内有清醒地感知,这些都是体内有内劲在支撑着。另一方面可以看出说明我的意运用还不成熟,在我认为得势的情况下,丹田阴阳意念控制失去平横,有阳没阴,所以才会失控。
    另外一点要说的关于太极拳能量的问题。太极拳通过全身松开后,在意念的控制和引导下,可以在瞬间产生很快的整体运动速度,但运动幅度不大,这些整体速度我认为可以产生惊人的打击效果,根据简单的物理公式(m × X%)v=Ft,其中m是全身的质量,X%是百分比,由松的程度决定的。在身体没有松开前,人体就象是由固定组成,互相牵制着,人体的各个部位是各自作战,不能形成有机的系统,X%可能只有5%,而哪些高手可能可以达到80%或90%的效果。所以个人能量的高低就看你松的程度了。当然在实际作战当中,还有很多东西组合在一起:比如经验、意识是否灵活、体内反应速度等等综合在一块才能形成战斗力,而不是单纯一个松就能代替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