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湖区服务窗口在哪里:太极杂说 88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4 19:48:33
太极杂说88


太极网罗

尚派形意确有八式拳!李文彬先生曾在《精武》上发表一文“尚氏形意八式拳的技与击”。另在李文彬、尚芝蓉合著的《尚氏形意拳械抉微》中也提到尚云祥先生传有八式拳。孙剑云老师曾发表《形意八式》,姜容樵著有《杂式捶八式》一书,经比较,上述三方的八式拳大同小异。用劲不同,而致风格有异,这是孙剑云和李敦素的差别所在。也可说明八式拳非孙禄堂先生所创。

    李存义先生之《形意真诠》有软八手、硬八手、岳家八手之说。李星阶徒关宝纯有文谈及此(关永年整理),但只说到了软八手,说“在慢速软功中居首要地位,故称为软八手(无疑另有硬八手,但多为失传)。运行此功之速,有如太极拳,但其运劲除如抽丝外,更有过之内劲的发挥,而行于筋骨间,又谓桩法。即于每势终之际而延时功力,身法为五弓劲运行,具有抻筋拨骨之妙用。势将终之际劲力作用于体,有如筛糠之抖动。此系由内及外,无微不至之动,非局部也。而发作时功力之大,无所不及,所及之处,均有酸痛感”云云。文字较通俗,描写颇神妙。不知老拳先生可否说个究竟。

李敦素为李星阶先生子,功夫得自家传。然隐于京,不求闻达,再年轻点的恐怕不怎么知道了。


l         关于孙剑云演练的形意八式,我曾请教过李文彬先生,李先生说,他们尚派没有这套拳.李存义先生曾创编形意硬八手和软八手.传与李文亭先生.文革前,在皇城根儿我曾见过李敦素先生演练形意硬八手,与孙剑云的形意八式不同.孙剑云的形意八式,一看就知是把形意八卦太极三种劲融会贯通为一的东西,其劲浑圆活厚,走出来整而不爆,活而不散,刚柔相济.也许这是孙先生的又一独创.而硬八手,则是绝对形意八卦里的东西,走直趟为形意劲,转身时用的是八卦的身步法.玩艺儿很好,很合乎我的喜好.我曾几次央告敦素先生教我,都遭回绝.我师吴先生也不会硬八手.恐怕现在只有李茂霖先生能知其大概了.与李先生也好久失去联系,不知尚健在否?至于形意八式则不是专练形意拳的人能轻易掌握的,因为劲性不同.


l         夹脊为发力点实为不可取,你是练陈式的,在陈式这叫做横气添胸实为不可取,多练会伤身体,应松开了。记得当年老师发力时,我是出去了,可脚下的凳子反向也飞腾出去了。


l         说到胜负的问题。孙禄堂先生当时有一大批顶尖的武林高手,如杨澄甫,吴鉴泉,陈发科,尚云祥,杜心武,刘百川等等,要是把这些高手放到一块比试比试,也必定能分出个胜负来。其实胜也罢,负也罢,都不会影响他们做为前辈大师的地位,也不会因此而否定他们的拳学。对于后人非要为前辈争个输赢没有多大意义,而是看他们的拳学是否被很好地继承下来以及在现在的社会条件下,如何对待的问题。罗基宏说:“比如我花十年练成的功夫,你们只需五年,那我此生的钻研也就有意义了。”汪永泉先生也曾向有关部门建议,说只要采取他的教案,三年内可培养出确有功夫的人才。(见《杨式太极拳述真》)我认为这才是正确的态度。比起古人来,现代人有优势,有劣势。练拳是没有捷径的,但是总结前人的经验教训,省去弯路,就是捷径!认同传统武术的人还有一展拳脚的地方,如国内的自由散打,“民间高手挑战散打王”,不怕束缚的还可以和拳击手较量,打空手道,跆拳道,泰拳等等。给让世界认同中国功夫,给中国人增加自信提供实证。


l         站立发劲因各人功夫的不同劲源不一,若功深者劲必从脚底反弹而起,,能从小腿弯处弹起者也算不错。若劲源不是此两处,必不能发出周身一家的整体劲,流于肢体的躯部发劲就不值一谈了。


l         孙禄堂先生与郝维祯先生接触时,孙先生的功夫在郝维祯之上是事实.老"四民"的人都知道.我师吴子珍先生曾谈起过此事.郝维祯先生初来北京时,是想借助北京体育研究社的影响来发展他的郝式太极拳(解放后又被称为武式太极拳),因为北京体育研究社是当时北京教习太极拳的主要组织,有一定的影响力.其社长是许禹生.许是杨健侯先生的弟子.于是,郝先生以访乡友的名义,找到杨健侯,希望在体育社中也能传播,推广他的太极拳.但得到的是杨健侯的冷遇.因此,许禹生也就不敢把郝维祯留在体育社.但许禹生觉得郝维祯的功夫确实是好,后来就把郝维祯介绍到"四民武术社".

"四民武术社"虽以形意拳为主,但也兼教八卦,太极,通背等.当晚,邓云峰先生请郝维祯乘黄包车去外面酒馆吃饭,下车后郝维祯要付车钱,邓先生忙用手阻拦,没想到郝先生一卸力,邓先生伸出去的手一时竟未能收回来.于是知道郝先生功夫不俗.饭后送走了郝先生,邓先生就赶到孙先生家,告诉孙先生遇到了一位好手,并请孙先生第二天去"四民"与郝先生会会.第二天孙郝见面,相互倾慕,谈得很投机,于是两人搭手,未想一搭手,孙先生即将郝先生放出.郝维祯大惊失色,孙先生忙说:"这是按照您的说法走的劲."算是为郝先生打个园场,找个台阶.郝维祯很吃惊,说:"真是奇了,怎么就几句话,您就胜过了我这几十年的功夫."于是郝先生也就知道孙先生的功夫在自己之上.所以以后也就不到"四民"来了.据说曾去天津武士会呆了几天,再回北京时,便染了痢疾.后来,孙先生见郝维祯不到"四民"来了,也很后悔自己一时兴起赢了郝先生.因为那时孙先生正在研究拳术的合一问题.以后听说郝维祯潦倒在京,便连忙将郝接到家中请医治疗.郝先生感其恩,无以为报,于是便将自己研究太极拳的心得窍奥告于孙先生,以助孙先生对内家拳术合一的研究.因此,孙先生所以能将形意八卦太极拳合一,这里也有郝先生的功劳。


l         陈式发劲若是站立时劲源不在夹脊,此处只当弓弦用,劲从此脱扣而出。若坐着时劲源于腰。若躺着时劲源才于夹脊。


l         陈式用法必先螺旋,双腿绞振,劲源在胯;丹田转动,劲源在腰后命门一带;劲由下而上,以脊椎为传动轴,而至两臂发螺旋劲,劲源必在夹脊。咏春拳发直冲拳,以夹脊为劲源,又冷又快又得弹抖;我推测杨式如汪永泉一支出冷手时也是这个要诀。如此说来,劲源在三节有三个。周身劲源在何处,弟尚在实证求索。我提出的“意气核心点”的问题,包含这项内容。


l         拿的技术体系中,指、腕、肘、肩乃至各个关节都可以拿,但看水平和习惯不同,所谓“千招会不如一招精”。我最擅的是对付肘和颈两个关节,这两个关节各有特点:肘是对手进攻时最容易暴露的弱节,颈关节(也可以攻颔关节)是大多数人移动最迟缓并且最脆弱、最致命的关节。我如果杀人,必不见血,定是扭断他的脖子。

    我进攻时手掌上的机关在大拇指和食指圆状轻握处,小指不是我擅长。擒拿中单指的技术一般有这几种:一是运指成钩,例如用食、中、无、小四指中任何一指勾住对方嘴唇内侧(在齿与颊之间,要快,不能被对方咬到手指),再边旋边拉,对手必倒,且疼痛难忍十分狼狈;二是以指拿指,也能牵一发动全身,如仲兄所言使对方“全身扭曲起来状如大虾”;第三类是点穴,属太极中的抖扌列法。

    用指法擒拿的问题,一是技术缜密,如微雕般在方寸之间做文章,在电光石火的实战瞬间定准部位、旋展技术的难度很大;二是对手指的功力有很高的要求,不要打蛇不成反被咬;三是指法擒拿必须配合全身运动,和太极的道理一样。

擒拿和所有的实战技巧一样,关键的素质一是反应快,所谓意在人先、后发先至;二是劲路顺畅,引进落空、以柔克刚,变招要快;三是练过太极的人做擒拿事半功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