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违章停车处理点:太极杂说65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6 20:30:04
太极杂说65


太极网罗http://www.anshanbbs.com/archiver/?tid-3458.html&page=4



要松透,只有松透后才能节节贯穿,节节贯穿靠一气,一气贯穿。


l         脚是站在地上了,还是浮起来了,站在水面上了。脚没浮起来的都还没入门。需要让它慢慢浮起来,飘进门内。


l         拳术是再朴素不过的,功夫练上身非朝夕之功。


l         猫行迈步其实就是化劲,……


l         杨式吴式相通的东西多一些,真正能把揽雀尾一式练好,就足以一窥太极门径了。


l         故善用和者,不惊俗,不骇众,不固执,不偏狂,随方就圆,内刚外柔,大智若愚,大巧若拙,潜修密练,人莫能识。若夫有已无人,行为偏执,不失之太过,即失之不及,欲其窃造化,合阴阳,无中生有,有中生无,造成神室,永为无漏金屋,难矣。何为和?礼下于人,谦恭自小,心平性柔,暴躁全无,忿怒不生。大而能小,强而能弱,无人我寿者之相,无贵贱达人之分。化气质之性,消嫉妒之心,言行相亏,动静随时。无好恶,无无明,无怪诞,无伪诈。和处极多,只在机活神圆,因物付物耳。吾劝同志,速将人我山放倒,急把龙虎穴冲开,将已往之高傲欺心、滞气血性、小见偏识,与夫一切不平不顺、不中不正等事,一笔勾销。另换出和平性情,温柔资格,神明默运,以求先天至真之药,点化后天至浊之阴。自然有无一气,动静自如,还我本来良知良能之面目,登于圣域贤关。噫嘻!谦受益,满招损。学者何不自勉自励也哉!


l         李雅轩先生的体会:

“揣思摩像”,我当先也常有之,要想起杨老师打拳推手的神气,便觉功夫有进步,如长久不见老师了,练拳就找不到味道了。近有人竟不知思念教者的意思,肯定是不对的。对太极拳的体会:松腰塌胯、虚实分明,一吐随起,一纳即伏,手领神到,意气布满,一动全身随,真气内鼓盈,身如轻舟走,脚与地面通等等皆对。不过在练架子时,身势应如载重之船行于江河之中,是又有动荡之形势;又是非常的沉稳。起,不离水的托力,下沉,不能触到河底,船身始终是由水的浮力托着的,亦就是说人练拳的身体,是在脚腿上之弹动力托着的,既不能浮起,又不能生到硬根上。如只说如轻舟走,怕是不懂悟解的入,把意思错解,将身体气势练浮起来,胯以下应以气使其下沉,腰以上、背项、顶部分应是以神往上提起的,往下去的是全身重量落于脚底,与地面过电打通。如这样子一沉一拔,、将胯以上拉成一个整体,再与脚腿通,然后以神领动,并且以气鼓荡着、来使身体作拳势的一些动作,这叫作用神、用意不用力。如专用筋骨肌肉有形之体做动作,那就恐怕忽略了神、意与气势在练拳上的作用,只是一个肉体在涌动,那有什么味道之可言呢?关于这点要注意,切切。


l         松,是骨关节的放开,肌肉的舒展,韧带的弹性,心理的平和。松而不懈,整而不散。


l         一气既太极,太极即一气,此气既拳中之内劲也。


l         人若真得内劲,不用采取与人约斗的方式既可证明,只要当别人轻抚你的手臂,彼能感到有麻嗦之感穿流而过,即可。因此你有没有内劲不是由你自己说了算的,而是要通过别人的感受来检验的。


l         大道至简,拳法阴阳二字尽也。


l         古人说道近乎技,……


太极拳并不难练,关键还是不要想那么多。


l         内劲自有其独到的功能,这个功能是可以通过实证来检验的。否则,内劲这个概念则无存在的必要。如何实证呢?62年孙存周先生去上海,亲朋故旧为老先生接风,余师亦前往。斯时谈及内劲,众说不一,存周先生命众人抚其手臂或身体其他部位,触者无不惊讶,谓之如电,有麻嗦之感穿流而过。余师疑之,亦求一拭,余师按之稍重,未见存周先生有一丝动作,余师竟腾然跌出,心悸难挨。余师事后曰:真如电击。故真内劲是一种功能态下的场效应,即能合于形,亦可脱于形而独立存在,故完全可以通过实证来检验其真伪。七十年代初,汪永泉的弟子孙德善先生问一投师者中午吃的是什么?答曰:炸酱面。孙德善的三个手指在其心口处一转,投师者当即呕吐。孙德善看着地上吐出的东西说:你小子说话还挺实在。我并不赞同孙德善先生对待投师者的这种做法,举这两个例子旨在说明内劲是有独到的功能效果的,这种效果完全是可以显于外,而得以实证和检验。而并非仅仅是一种囤于自身体内的感受经验。几十年了能得内劲者确是代不数人。自称得内劲者多如牛毛,然绝大多数经不住实证的检验。故凡谈内劲多有两种倾向,一为全盘否认。二为虚幻迷离。此二者皆未得中道。


l         曾听冯志强先生说他在学拳一年的时候恨不得横着走路,感觉一拳能把对面的人打个窟窿,可现在觉得自己还是个小学生。


l         松的关窍重在身法,意想最好无,最多仅为辅助。……至于内景有真、有幻,真景为无意之意,是为真意。幻景便是掺入了意想,有意想掺入必出幻景。我是由内修而入拳道者,两者道理相通,内修时绝对要意随气动,客气乘之。不可有一丝意想掺入其中,太极拳亦然。至于内视,是功能而不是成就。我亦有此功能,其实只要脑部松果体上的视网膜不是退化的很厉害的人,一般经过较短时间的训练都能产生一定的内视功能。练太极拳并不需要内视,意念过重也是病。内修之道其实至简,恬淡虚无、形松意静而已。天性纯朴,便是慧根,与其说不为幻景所惑,不如说少有幻景,故能直养气通神。慧根浅者,迷于幻景而不自知,偶得些小功能,便自以为是造诣成就,殊不知些小功能本身就是修为中的魔幻,恃于此,轻者终身不得究竟,重者祸不远矣。


l         紧要处在于:1.精水充足。2.意静如水。3.身虚如水。4、寻滞化滞。5.火相内旺外淡。6.水火烹炼化合。


l         太极拳三点一线中,若不以百会穴为顶点,而代之以大椎穴或风府穴,我总有种劲气不到梢节的弊感,不爽、存疑。


l         拳友谈“挂衣架”,当为杨式绝学,甚慕。但练拳时过分强调身躯不动,恐怕要有绝顶的以意行气的功夫,否则难以做到意、气、形的结合。可能脊椎在一定范围内的动度(不失中正、阴阳虚实)是必须的。在陈式拳中,腰腹部的轻微揉动对于“丹田内转”是有帮助的,所谓腰要有龙蛇的气势。

道中情 发表于 2009-4-21 12:0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