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报交警打什么电话:太极杂说 109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6 09:05:58
太极杂说109


太极网罗

练四正推手易犯的毛病在于,教者为了省事就直接先教了棚捋挤按的圈子,学者也就自然而然的转圈子,而不明白为什么要转,一旦散推则手脚无措,强行转圈,为人所制。推手是练知己知彼的“懂劲”,懂什么劲?主要就是化引拿发,所以推手一定要“喂劲”,师傅喂,同学之间互相喂,练习的总的步骤是先学习怎么不被人制,喂劲者以各种方式、从各个角度、用各种劲向被喂者攻去,而被喂者则训练怎么“化”掉这些攻击,再进一步,不仅化掉,而且怎么来利用这些攻击反击攻者,从定步到活步到散步,从单手到双手到全身,从慢到快,从梢节到中节到根节,如此练,本身就包括“接手”了,这里的关键是,被喂劲者不能反击,只能防守,化、引,其目的就在于练习不被人制,孙子兵法说“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

练习不被制、不可胜一段实践后,就要练习怎样制人,怎样胜人,这样才能提高,然而实践中,人之争强好胜的本性使这种“喂劲”练习往往走向争一时之输赢,欲速则不达。也有方面的,只会四正,不知变化。这个时候师傅就很重要了,如果他不能对此进行规范,不“命令”,则学生的收获将是很有限的,甚至走歪路了。


l         单腿推手

单腿推手既是自己单腿站立与对方推手。记得在读研究生回到北京后,由于与当时全国亚军及省冠军一年多的太极推手实战交流,自己本身实力也增长了很多,虽较师傅水平相差较多,但“推手时”师傅也不能轻易发我,有点沾沾自喜。没想到师傅却说,“你完全练错方向了,必须改拳”,问为什么,师说,您桩步稳扎,靠着实战训练的反应生推猛发,靠体力与桩步的稳定对手相顶抗衡,别人是不太好动你,但你灵活的步伐进退,借力打力,身法变化都没了,如果对手不和您推而是与您打,你怎么办,武术的最终目的并不是推手啊,您犯的双重之病很大,必须改过来。为改双重,师傅给设计了单腿推手,要求我与实力小于我的拳友推手时,要将一支腿抬起来,练习借力、身法变化,为步伐进退打基础。通过练习感到,这一训练方法对练习借力、身法变化及活步推手时或打手时的灵活进退很有帮助。因为,一支腿仅仅站立保持平衡都不易,如果与对方搭手,必须借对方之力,把对方当成一种支撑,自己省力而对方却十分不舒服。由于人进退时都是单腿着地,如果能随时随地起腿而又控制他人,则对灵活进退,身法变化甚至打手时的起脚攻击)非常有利,在打手时,一与对方搭手,即有借力习惯、使对方不舒服而自己又能灵活进退。这对推手向打手转化有利。我曾与一有僵力之人(体育教师,曾获青年标枪冠军)作单腿推手游戏,对手甚为佩服,并相信太极的借力打力利害,自己当时虚荣心也得到了满足,挺好玩。其实这只对僵力之人,或实力明显小于自己之人有效。但师要求,此练习只益在圈内训练或游戏时用,寻师访友用此方法则对人不礼貌,容易吃亏。


l         推手并不是目的, 是通向散手的桥梁,必须通过苦练,熟练掌握,灵活应用,为散手打下坚实的基础,因为散手实际上是"棚、捋、挤、按”在不同姿势、不同角度的具体、灵活、综合应用,功夫浅的,接、化、发有形有象,功夫深的无形无象,极小亦圈。这些现象只有练到了才能体会到,是难于用语言表达的。还有一个重要的环节往往被忽视,就是接手的训练。推手有一定功夫以后,还是不能直接应用的,必须经过经常的、长期的接手训练,开始要慢,逐渐快。开始是给劲,到后来不给劲,先重接、后轻接。最后乱来,这样,才能应付一般的劲。(以上必须在明师的指导下进行)还要走出本门外交流,开始和较熟悉的练其他拳种的朋友交流,总结经验,纠正不足,慢慢地可以去拜访当地的名家,相信,到这时,你会发现自己的技艺还有许多问题,会更谦虚,你对学太极拳的信心倍增,也有了更加正确的看法。


l         太极推手不仅仅是练习缠丝劲,它首先是对你平时自我练习如站桩、打拳的检验,看你能否在推手中将桩劲、拳劲运用出来,其次是练习听劲,提高自身对各种劲的灵敏度,进而发现对方的缺陷,从而可以轻松对付对手,至于使用什麽劲、何种手法不过是顺其自然罢了。


l         内劲的“膨”与现在所讲太极八法的“棚”(提手+朋)有本质的不同,内劲的膨是通过站桩而练出来的,方向是向外开,基本上是个整体劲。现在讲太极八法的棚是通过以腰为轴的身形变化中的一种手法,他的方向是向外的同时向上。但你的对手并不一定能感觉出区别,尤其是追求以手法赢人的对手。他即使输了,依然不能理解。


l         太极拳是贴身短打的拳,就技击而言,“化引拿发”是太极拳区别于其它拳种的主要因素,其它可以罗列出的几十种劲,……


l         “沾粘连随”是“贴”的具体要求和表现,核心都是一个“贴”(有些师傅就是用“缠”字),太极要练出的本事就是:只要我贴上你,就由不得你了。贴上以后干什么?就是知己知彼“听”,就是化引拿发。这个时候用什么手法、劲并不重要,重要的就是你是否能通过“贴”这个手段达到“化引拿发”这个目的,再从而达到保护自己、打击敌人的目的。


l         一个“太极人”的模型

    我想尝试用现代的方法论构筑一个“太极人”模型,望大家批评、指正、完善。

    1、太极人是充满了内气的“膨胀”的圆形或者说球形结构的韧体,“周身一家”,“无有缺陷”,“神气鼓荡”,这是与刚体相区别的。可以想象充气后的轮胎、篮球等等;

    2、虽然这个充气的圆韧体本身已经具有了很好的抗打、抗压能力(这可以从理论与经验上来验证),但他不限于此,他有非常的灵敏性,稍微受力他都会转动;

    3、他的技击的战略原则是化、引拿、发再辅之于其它技术,当敌人的打击来到时,与其它人或闪或挌挡不同,他是贴上去,化引拿发。

    4、化者,试敌人的打击失去作用也,所以闪、挌挡都可以视作“化”。然而这个太极人同时又是个经济学者,总是在研究如何以最小的代价取得最大的成果,既然敌人已经使用了能量,不应该浪费,要加以应用,所以他要借力打人,要“引”;

    5、引者,诱敌深入也,把他引进你的埋伏圈,所以要巧妙,不让敌人感觉、发觉,或者到发觉时已经太晚了;

    6、拿者,控制住也,你顺人被,由你处置了;

    7、发者,打击也,消灭敌人。

    8、高明者,化引拿发一气呵成,间不容隙,技有不足者:

    不能化(挨打)、能化不能引、能引不能拿、能拿不能发、能发不能毁。

   9、太极人的防守与进攻都有三个战线,所谓梢节(手脚)、中节(肘膝)、根节(肩胯身体),要求三节都能化引拿发,然而由外及里,一节比一节困难;正法是顺次迎(击)敌,奇法则变化万端,兵法云:以正合,以奇胜。

10、由这种模型,采用科学系统的训练方法,可以在更大的程度上推广太极拳,提高太极拳的水平。


l         如何得到膨胀的圆韧体?

    1、当然就是要有气才能鼓荡才能膨胀才能充满周体的,这个“气”就是内气,就是气功的那个气。至于科学上如何解释这个气,我们现在不知道,但我们确实能感觉、能操作、能用这个气,所以我们就把它做为一个基本概念定下来。这个气不是非要通过太极锻炼而来,任何人练气功、练其它武术得了气,那么就有了学练并掌握太极的好基础。如果一个新学者没有气的基础,则他通过太极拳的练习同样可以得到气,主要是通过盘架子,但他要练习站桩也无妨,可以因人而异;

2、现代人学练太极拳走了弯路,欲速则不达,首先是囫囵吞枣的学了套路,其次是对松的理解有误。太极拳的松是通过“紧”来达到的,相反相成,阴阳互生。这里的“紧”不是僵硬,而是拉伸,是把关节、筋肉都拉顺拉伸开来,以利于气的运行。盘架子数月数年而不得气者,一个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没有拉伸,光想着放松了。没有“紧”的对比,你如何知道松?但这里的拉伸是太极拳或者说内家的拉伸,主要特点就是在弯曲状态下的拉伸(又是太极阴阳了),举例来说,平推出去时的拉伸,一般人及外家一些派别具是肩起臂直,而太极拳一定要沉肩垂肘坐腕(弯曲)然后尽可能的推直,手指因臂前推而往后翘,于是手指、掌、臂都感到拉伸的“紧”,(这时手臂还是弯的),然后再缓缓松开,要体会由紧而松的过程。照此练习,快者当时,慢者不出一个月,就有气感,由手而臂,由少而多,由散而聚,由静而动,如此才会充盈全身周体。这里讲的是手臂,身体而言,主要是拔背,敛肛,尾闾骨稍内卷,脊椎向上拔起(肩一定要下沉,形成对拉,而胸不必有意内含,下颚稍内收),而腿主要通过松胯弯膝撑裆来达到。

道中情 发表于 2009-4-22 15:2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