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年检时间:太极杂说25-26-27转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7 15:02:23
太极杂说252009-04-06 09:55

l         招打、劲打、气打、神打,不是形打、招打…。其实不管气打、神打,所谓“无招”还是有招,只不过圈小而急,行拳者纯出乎自然,意念中无招而已。讲到技击时,不要把气讲得太神。

l         少林与太极练的功夫,其实是殊途同归,道理是一样的.少林里的少林柔拳,与太极是异曲同工,少林中的易筋练法,甚至比太极有特色,所以要博学诸家啊,

l         记得两年前,有位有点名的太极拳手问我,练太极要拉韧带吗?我当时认为不需要,或不一定要,现在认为十分必要,其中道理真耐人寻味.

l         杨露禅述说王宗岳的功夫境界

    这里有一段史实,转录自徐震先生《太极拳考信录》。

    话说杨班侯有一位学生,名叫王矫宇。王矫宇先生见过杨露禅,亲耳听闻了杨露禅先生讲述太极拳祖师王宗岳的功夫境界。

    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夏,《北平实报》对王矫宇先生进行采访,登载《王矫宇访问记》一篇,其中提到了这件事。原文如下。

    问:太极门中不能水上步行乎?

    答:水上步行之事,本人曾闻之于露蝉先生。彼云:太极门中能水上步行者,唯王宗岳收蒋发为徒之故事也。缘王宗岳先生因呼蒋发为秃小子,致激起蒋发之大怒,于盛怒之下,与王宗岳较,结果被王宗岳击出十丈以外者凡三次。至此,始知王宗岳先生为非常人,急奔至王宗岳先生之前,跪地呼师父,求收为弟子。王宗岳先生曰:汝之气质过于刚烈,我呼汝一声秃小子,便欲击杀我,若我传汝工夫,将来不知击杀多少人矣!蒋发先生顿首谢过,力自忏悔,叩首无算,至于出血。王宗岳先生察其意诚,始允收为同门,约以明年今日正式行拜师礼。王宗岳先生去后,蒋发先生即筑室于黄河之岸,守候王宗岳先生。约经一年,一日傍晚,日色平西,蒋发先生方于河岸引领翘盼,则见河中水面有人影向此岸来。其时风平浪静,并无波涛,水面光澈如镜,蒋发先生注视久之,人影渐近,乃步行于水面,细视之,则王宗岳先生也。

    此段故事,因过于神奇,王矫宇先生恐人以为杜撰,发誓不为诳语,自云:本人有生以来不打诳语,凡本人之谈话,皆由本人负责。舍下在德胜桥旁真武庙之西院。外间有怀疑者,无妨向本人询问。

    作此番采访之时,王矫宇先生年已八十余。察其言论,可知绝无虚构,必述自杨露禅先生。露禅先生修为深厚,于祖师事迹,必不妄加粉饰,当为传述陈家沟之旧闻。

对此旧闻的真实性,至今已无可考。但可以推知:1、王宗岳的太极工夫确实高妙,深为陈家沟所尊崇。2、蒋发为清乾隆时人,师承王宗岳。蒋发与陈王廷时代之蒋仆,绝非一人。杨露禅说王宗岳传蒋发,蒋发传陈长兴,亦非臆测之辞。

至于王宗岳先生是否确能水上步行,这让我想起了禅师祖师达摩一苇渡江的历史,两者何其相似。观王宗岳先生《太极拳论》之功力,字字句句皆放光彩,堪称巅峰之作,则其人之修行境界,实亦不可思议矣。

l         小旺先生父亲照旭,60年代屈死冤狱。照旭是发科公门下功夫最好的一个,有说已在发科公之上的。照旭50年代回陈家沟,有乡人要试他功夫,暗地里以砖块掷地,砖块击中照旭,照旭身体产生自然反应,将砖块反弹回来,险些反击中乡人,一时众人皆叹服。可惜当时的时代竟容不下这位一等一的功夫大师,念之令人心酸。

    改革开放,太极拳可以赚钱后,陈家沟与北京冯老师、赵堡、杨式等关系较僵,就是与济南洪老师处也有点面和心不和。比如陈家沟传言洪门弟子没有敢与陈沟拳手较量的,实际洪门弟子多次在公开场合赢过陈沟拳手。接触陈炳后,才知陈沟固步自封、鼠肚鸡肠的并非太极陈家。

太极陈家家风淳厚,所以杨露蝉才能从长兴公处学得安身立命的真功;发科公门下弟子才个个皆有过人之处;小旺先生才虽身具盖世神功,而从不张狂。洪老师晚年念的最多的就是朝夕相处十五载,情逾父子的发科公。

l         裆走横八字恐怕还不行,应该用会阴穴画立体八字圈。

当代陈式太极拳杰出代表张志俊十分注重八字圈的练习。他有两个最重要的基本功练习,一个是手走立体八字圈,肘字位,上手盖下手挖,手在开合中做顺逆缠丝,拇指与其余四指有相合意,意注手指,意到劲到,每个手指要灌上劲。按张志俊的说法,手上八字圈练好了,擒拿会了一半。基本功二是会阴穴画立体八字圈,具体通过雀地龙这一招式来练习,不是简单的横八字,而是立体的,即有上下,左右,前后的八字运动。

l         《清静经》

夫人神好清,而心扰之;人心好静,而欲牵之。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静,澄其心而神自清。自然六欲不生,三毒消灭。所以不能者,为心未澄、欲未遣也。能遣之者,内观其心,心无其心;外观其形,形无其形;远观形物,物无其物。三者既悟,惟见于空;观空亦空,空无所空;所空既无;无无亦无;无无既无,湛然常寂;寂静无所寂,欲岂能生?欲既不生,即是真静。真常应物,真常得性;常应常静,常清静矣。如此清静,渐入真道;既入真道,名为得道;虽名得道,实无所得;为化众生,名为得道;能悟之者,可传圣道。

l         练拳时领起精神,在意不在气。全身的毛发似感微微竖起,皮肤一起参加呼吸,全身感饱满充沛,力大无穷,丹田鼓胀略有沉重之感,练后周身舒泰。内力感觉是温热。督脉有较明显的热感,是朦胧的一团,练一段时间的拳,会感觉热能团上升一段,我现在热能团的位置在大椎。将睡着而未着之时,身体阴面,皮下与肌肉、内脏之间似有一层气膜,感受明显。

l         抛手臂抛肩可以作为辅助功练习,但是要注意安全,搞不好会受伤的。其实主要还是应该在盘架子和站桩、推手中注重练习。我提的是内外结合,这是内家的东西,其实与外家的东西一比较就很清楚了。有点耐心,坚持做,一定有成效的,比空谈臆想要有效得多。

l         窃以为太极一开始讲讲招式拳式没什么不对的,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嘛。有人曾把太极分为招打、劲打、气打、神打几个阶段,感觉比一上来就“无形无象、空空洞洞、混混沌沌”要实在的多。总之太极不是口头禅,是练出来的,不是想出来的。

l         抖弹、惊炸没什么不对,否则连太极八法恐怕都表现不完整,关键是只要得的是真传。那些未得传授成天自悟的人当然体会不出。长寿与否跟好多方面有关,都归在练发劲头上是武断的。形意、心意门中享高寿的不乏其人就是很好的证明。

l         大家把太拳看成是太极操了,其技击的东西几乎没有,也正因为太极技击很难出成果,所以越来越被人不重视,其实,从我与别派交流的体会看,太极的确很科学,他是在不知不觉中确定优势的,不实际交流切磋,是没有体会可言的.

太极杂说262009-04-06 09:56

l         太极拳以走架为体,推手为用。何谓体用?体用之说,取自儒家,体指本体,本质。用指功能,功用。太极拳一身备五功,此五功指的是走架。推手,大握,器械,散手。由此可见,推手只是太极拳五功之中的一功,属于太极散手的基础功,万丈高楼起于基石,千里之行始于脚下,而推手的练习也只能从基础练起-----定步单推手。

l         定步单推手,有以手分类和以步分类习练堋,握,挤,按……

l         练习定步单推手其目的是为了练腰腿,腰如圆活,脚若有劲,与人推手就能身手轻灵,化人之劲就游刃有余了。日后动步则变化更莫测,……

l         ?其实“道”并不玄,“道法自然”,道不可言,可言非道。道是要靠自然万物来体现的。由“道”言“道”,只能堕入玄学。

l         上善实际是圆满无碍,周流无间的意思。若水的比喻是从天一生水的角度出发的。老子是博大真人。他看的书是很多很多,总结融化的更是很精很精。天一生水为万物之处,一者没有分化。内有阴阳混沌孕育。太极就是这个形态,太极图是将分为二而未分时的肇相。分开来了就是后天阴阳,分了也是散,散则不统,而随物欲变化!是以太极拳不强调分,而强调合。有分是变化,而合是根。有合是本,变化为分,却不是分开的意思。能变化之中而不分,才是太极拳真义。

    上善若水是说圆满无碍的道(理、法)就象那水象一般,虽为生发万物之本、之始,但是却不与之混肴。万物有这里生发 最后有泛归到这里。既然是泛归与出发都是这里,那么老子就传下了根本的法门,就是太极门,世称文始派,或犹龙派。而太极门才是说明了真正东西的定义。太极拳的真修就是源于这里。太极拳的修炼也是这样的。这样的太极拳才可称为太极拳。否则,即使是名为犹龙派,可实际也是外道!读《道德经》要从义上读,一个字一个字上读。抓住了开篇,就是有了全文的钥匙。

    三十辐共一彀 这句话是说 三十幅 比喻为后天 因为 大衍之数五十有五 天占二十五 地占三十 地为后天 共是泛还之意 一彀就是 是先天 这句话就是说的是 后天泛先天,为此篇开宗明义的概说。

    太极拳也是这样。“分明火候七十二,……”那一篇杨家传抄的老谱当中的文章说的也是太极拳的这个意思。而在太极拳的修炼当中,形体为后天,而意为先天。太极拳就是意在当先,一意不可须臾离了周身,或一手,一势。太极拳的动就是围着意动。三十幅者就是后天的一切的概数。这里的一 还是指的不可分。这种思想也正是〈道德经〉的真髓!

    〈道德经〉有隐、显二义,分别是修道者处世与修炼的精髓。可见,当年老子也是不提倡离世而修的!而只只孤修寡炼,就不是上善。〈道德经〉也不是针对太极拳而做的。可是太极拳却是真的离不得〈道德经〉的本义!太极拳始于道家,其产生和发展都是没有离开道的。一个人要是能多理解和了解道家的经典,那么与不了解和不理解的人练的太极上迥然不同的。我有一幅安徽练吴式拳的朋友的照片。他也爱道,比我还明白。学太极时日不长,可练的拳很有味道。也很有道味。

    杨家的太极我为什么说除了杨班侯的拳,以后的我不想说呢?因为杨班侯的拳不仅保留了杨露蝉先生在陈家学来的东西,而且那才是陈长兴的太极。后来的陈家太极有一部分就是陈长兴用他学来的太极与炮锤结合的东西。陈家的拳之所以不一样。而又出了陈发科这样的高手,以及后来的高手,以及与陈王廷的拳理迥然有别的陈家太极拳理论等等,都是有力的证明。

    魏树人先生在他的太极草堂中曾说过,杨健侯先生当年曾说过“南天门”一事。在我看来杨露蝉是另有境遇,杨露蝉与杨健侯是在把太极拳作为道来看待的。所以说“以拳目拳”那是下乘。而下乘者不是低级。《太极文武三乘解》,说的也很地道。只是不好做。

    道家太极和民间太极相比较,前者保留着原始的东西,有文有武,有体有用。离了道的理解就不能完善。是最系统的。但是传的微弱,单薄。好象是为了延续而传,而不是为了发展而存在。可实际这也正是道家太极的自身特性。没有办法的。一变化就会丢东西。所以人在自己的爱好。人们的谈论不能决定她的变化和有无。很多有高功夫的太极拳家在晚年觉得太极是越练越深,好象不只只是一个拳能含括的,这就是道在太极拳里自然的体现!民间太极就是太极拳的发展的一个影子,结果!不是不好。我在练陈式拳的五年里。从道的角度琢磨,也能做到很多的效果。可是不系统的修习,使我出现了一点偏差!这也是我学习犹龙太极和总说要有老师的原因。

    而民间的太极拳家很多都是脑,心脏,血压等有毛病,甚至因之而死亡,这说明了什么呢?

别的内家拳和外家拳也是有着这样的现象。当然不是全部,但也不是没有!这就是当年杨氏父子不和杨班侯练的一样的原因。太极那个练法,不是很好。很多的朋友老是想为太极挣口气,而老是说太极技击,总是认为只有技击才能怎么怎么地。其实这是违背太极真义的!在报刊上,总是有人呼吁要用传统的东西代替散打等,去对付外国拳,为中国 的本土武术文化争光。可是要知道啊。传统的东西就是要慢慢来的。欲速就是不能达到本身的最好的效果。而息心体忍才可能性大一些。再等到散打高手们夺冠了,去与他们打又怎么不可以呢?要成大事者,想要想百年大计,而非蝇头小利!!!我始终认为,如果大家真的是那么做了。到了那一天,即使有功夫了,你已经不会再象当初的出发点一样了,这也是中国传统武术所独具的。

l         太极拳论云:“由着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阶及神明。”说的是太极拳术修炼由低至中达高的三个阶段。显然,着熟是筑基的初级功夫,懂劲是关键的中层功夫,神明则是太极拳术的高级功夫。

    着熟者,习拳以练体,推手以应用。“着”即动作,方法之谓,熟乃熟练是也。在招术这些有形的可操之作熟练掌握后,逐渐地去领悟太极之内在的精髓—阴阳之理,从而迈入太极之门。太极拳推手其最基本着法为堋,握,挤,按,采,列,时,靠。更有抓筋,按脉,闭穴,截膜,擒拿,蹦放,抖擞,切错诸术。微明先生说:“着乃变化之法也。”又说:“着熟不难,懂劲最难,懂劲之后,方谓入门。”可见入不入太极之门不是以你的拳令长短,名声大小来衡量,而是以懂劲与否来裁定。“由着熟而渐悟懂劲。”人之修炼不能顿悟,必须渐而进之,安而行之,由低到高,循序而进。只有在道学上武功修为中逐步点点滴滴的领悟,才有日后豁然贯通之时。“悟”指的是细心领会,默识揣摩,这其中必须有真正懂得太极精微之意的先辈的传授。杨澄甫说:“成为名手,一要传授好,二要肯下功夫,三要体格雄厚而又活泼,四要心精细又能领会。”在现今社会上好为人师者着实是太多了。荀子曰:“人之患在于好为人师。”而其之所以好为人师,并不是想真正帮助别人,是表现欲,虚荣性的促使,所以说好为人师者必浅薄。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固而说初学太极拳的同仁们择师之时切不可太看重名声,“盛名之下其实难符。”

    恩师告诫:“只谈不练,终生无成,功夫是汗水加时间的结晶品,然而切不可忘了“悟”。悟与练同等重要,尤其是在中高阶段时悟与练相比更是有过之无不及。当然,人的夙慧与天份各不相同,但业精于勤,荒于嬉,所谓勤能补拙。恩师尝语于我:“太极拳术从先化后击到即化即击臻不化而击。从不丢不顶到即丢即顶,从舍已从人到随心所欲。从循其规矩到脱其规矩。”这是从必然王国到自然王国的过程。唯有悟其理才能通其术也。

    关于“懂劲”。太极拳论云:“阴不离阳,阳不离阴,阴阳相挤方谓懂劲。”:阴阳即是虚实。这个大家都清楚。关键是“相挤”二字如何理介。对此,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里不作评说,只谈我之拙见。相挤犹如太极图中之阴阳浑和体。阴中有阳,阳中有阴,相连不断,浑然无间。在推手之中,当彼方得机得势,得我之着力点时,我急速在接触处虚空。彼一出劲犹如推在万向滑轮上之落空感觉,此说虚即虚也。而我之出劲,如水库之闸,蓄势待机。机至我之劲如启闸之水,排山倒海势不可挡,此谓实谓聚,所谓发之至聚。总之,我之虚实无定,彼感纵横莫测。恩师谆谆告诫:“欲求懂劲,唯以轻灵。”所谓“轻灵变化求懂劲。”在学练过程中唯有走轻灵之路,别无他途。由松入轻,由轻至灵,灵则能变,变则通也。轻是条件,是基础,灵是通途,变是关键,通是目的。至于如何变,其中要诀是掌握机势。有势无机,发挥不了应有的能量有机无势,达不到应有的效果。太极拳推手之机势是在走化之中而得之。走化是以退为进蓄势待机。早则我势未成,迟则彼觉而变。可见掌握“机”之重要。 机与势乃如人之魂与魄也,此太极拳论所云:“应敌变化示神技”是也。太极本无法,动即是法。招法有万端之变化,我却追求应敌变化而变化之哲理。所以说只有具备聚散自如,这一条件,也就是阴阳相挤。才能得机得势。在技击之中能灵活运用,虚实,聚散,柔刚,沾实,乃得太极之妙用也。此理我能知之于心,却难娴之于手,正是所谓:“连环可解,肯启未尝。”

至于“神明”实非我辈所能说清楚,“人生期,禀得虚气,精明通悟,学无滞塞,则谓之神,夫神者,智之渊也,神清则智明。太极拳练的是精,气,神。我们的祖先常说:”聪明还是愚昧在于精,精是心的根本,精气清爽心地就明快,精气浑浊心智就愚昧,急躁还是宁静取决于气,气是决断的基础,气盛就急躁,气平则宁静。性情坦荡还是猥琐的本质在于神,人的神主宰着智,所以神气平和的人,气质也显得平和,神气猥琐的人气质也不佳,练太极拳时为何要放松,又为何要敛气入骨,放松为的是宣通筋脉,敛气目的在于壮骨,因为勇敢还是怯懦取决于筋脉,筋脉是气魄的基础,筋脉强就显得气势,弱就显得怯懦。坚强或懦弱的根源在于骨质,骨胳是人的质地关键,所以骨植粗壮就显得强悍,骨植纤细就显得懦弱。所以说太极拳练到上乘境界时在于开发智慧,改变气质。在技击上,一站在对手面前,对手就在我的意气笼罩之内,其前进还是后退,其左腾还是右挪,都在我意料之中,当然这都是相对而说,如果对方的功夫在我之上,浅怎能测深,技击有技上的神明,处世察事也有其中之神明。虽然两者各不相同,然理相通也。所谓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头顶三尺有神灵。微明先生说:“精神魂魄意,心肝脾肺肾,攒簇各归其根,各复其命,则天心自见,神明自来。”神明来自于天心。何谓“天心”,道说:“天心者,三才同禀之心。玄窍是也。”贤哲启之,愚昧闭之,然天心一窍,不在身中,不在身外,不可摸索而开,只能默存以俟。丹书中所谓:“是那么,非那么,非那么,却那么。”才是如如,一开永开。而功法在于存诚两字,若知存诚,人知修炼,天目自开,天心自见,神明变化,各师于心,此中感觉各人各不相同,其中妙诀,虽不差毫米,然而甚话。全在聪明,又须沉静,非极聪明人引不得,非极沉静人守不得。固所以在亦步亦趋的修炼过程中,太凡心胸宽广,处世淡泊,德行高尚之人进展较速,那些处心积虑,争强好斗,名利欲重的人,虽费尽心机,刻意追求,亦能勤学苦练,然而到一定阶层决难上进,这是心欲所至。试问,一个胜欲观很强的人,他的心境完全沉浸在“胜”的愿望支配之中,岂不违背太极拳的要诀“无为而无所而不为。”其心中想着胜念,始终围着求取,时时占着有为。何能静以制动。又何能神而明之。故修炼太极拳功深者,唯以心态平和,处事淡泊,求功深必先求德高意诚,欲有作必先循无为。

太极杂说262009-04-06 09:56

l         太极拳以走架为体,推手为用。何谓体用?体用之说,取自儒家,体指本体,本质。用指功能,功用。太极拳一身备五功,此五功指的是走架。推手,大握,器械,散手。由此可见,推手只是太极拳五功之中的一功,属于太极散手的基础功,万丈高楼起于基石,千里之行始于脚下,而推手的练习也只能从基础练起-----定步单推手。

l         定步单推手,有以手分类和以步分类习练堋,握,挤,按……

l         练习定步单推手其目的是为了练腰腿,腰如圆活,脚若有劲,与人推手就能身手轻灵,化人之劲就游刃有余了。日后动步则变化更莫测,……

l         ?其实“道”并不玄,“道法自然”,道不可言,可言非道。道是要靠自然万物来体现的。由“道”言“道”,只能堕入玄学。

l         上善实际是圆满无碍,周流无间的意思。若水的比喻是从天一生水的角度出发的。老子是博大真人。他看的书是很多很多,总结融化的更是很精很精。天一生水为万物之处,一者没有分化。内有阴阳混沌孕育。太极就是这个形态,太极图是将分为二而未分时的肇相。分开来了就是后天阴阳,分了也是散,散则不统,而随物欲变化!是以太极拳不强调分,而强调合。有分是变化,而合是根。有合是本,变化为分,却不是分开的意思。能变化之中而不分,才是太极拳真义。

    上善若水是说圆满无碍的道(理、法)就象那水象一般,虽为生发万物之本、之始,但是却不与之混肴。万物有这里生发 最后有泛归到这里。既然是泛归与出发都是这里,那么老子就传下了根本的法门,就是太极门,世称文始派,或犹龙派。而太极门才是说明了真正东西的定义。太极拳的真修就是源于这里。太极拳的修炼也是这样的。这样的太极拳才可称为太极拳。否则,即使是名为犹龙派,可实际也是外道!读《道德经》要从义上读,一个字一个字上读。抓住了开篇,就是有了全文的钥匙。

    三十辐共一彀 这句话是说 三十幅 比喻为后天 因为 大衍之数五十有五 天占二十五 地占三十 地为后天 共是泛还之意 一彀就是 是先天 这句话就是说的是 后天泛先天,为此篇开宗明义的概说。

    太极拳也是这样。“分明火候七十二,……”那一篇杨家传抄的老谱当中的文章说的也是太极拳的这个意思。而在太极拳的修炼当中,形体为后天,而意为先天。太极拳就是意在当先,一意不可须臾离了周身,或一手,一势。太极拳的动就是围着意动。三十幅者就是后天的一切的概数。这里的一 还是指的不可分。这种思想也正是〈道德经〉的真髓!

    〈道德经〉有隐、显二义,分别是修道者处世与修炼的精髓。可见,当年老子也是不提倡离世而修的!而只只孤修寡炼,就不是上善。〈道德经〉也不是针对太极拳而做的。可是太极拳却是真的离不得〈道德经〉的本义!太极拳始于道家,其产生和发展都是没有离开道的。一个人要是能多理解和了解道家的经典,那么与不了解和不理解的人练的太极上迥然不同的。我有一幅安徽练吴式拳的朋友的照片。他也爱道,比我还明白。学太极时日不长,可练的拳很有味道。也很有道味。

    杨家的太极我为什么说除了杨班侯的拳,以后的我不想说呢?因为杨班侯的拳不仅保留了杨露蝉先生在陈家学来的东西,而且那才是陈长兴的太极。后来的陈家太极有一部分就是陈长兴用他学来的太极与炮锤结合的东西。陈家的拳之所以不一样。而又出了陈发科这样的高手,以及后来的高手,以及与陈王廷的拳理迥然有别的陈家太极拳理论等等,都是有力的证明。

    魏树人先生在他的太极草堂中曾说过,杨健侯先生当年曾说过“南天门”一事。在我看来杨露蝉是另有境遇,杨露蝉与杨健侯是在把太极拳作为道来看待的。所以说“以拳目拳”那是下乘。而下乘者不是低级。《太极文武三乘解》,说的也很地道。只是不好做。

    道家太极和民间太极相比较,前者保留着原始的东西,有文有武,有体有用。离了道的理解就不能完善。是最系统的。但是传的微弱,单薄。好象是为了延续而传,而不是为了发展而存在。可实际这也正是道家太极的自身特性。没有办法的。一变化就会丢东西。所以人在自己的爱好。人们的谈论不能决定她的变化和有无。很多有高功夫的太极拳家在晚年觉得太极是越练越深,好象不只只是一个拳能含括的,这就是道在太极拳里自然的体现!民间太极就是太极拳的发展的一个影子,结果!不是不好。我在练陈式拳的五年里。从道的角度琢磨,也能做到很多的效果。可是不系统的修习,使我出现了一点偏差!这也是我学习犹龙太极和总说要有老师的原因。

    而民间的太极拳家很多都是脑,心脏,血压等有毛病,甚至因之而死亡,这说明了什么呢?

别的内家拳和外家拳也是有着这样的现象。当然不是全部,但也不是没有!这就是当年杨氏父子不和杨班侯练的一样的原因。太极那个练法,不是很好。很多的朋友老是想为太极挣口气,而老是说太极技击,总是认为只有技击才能怎么怎么地。其实这是违背太极真义的!在报刊上,总是有人呼吁要用传统的东西代替散打等,去对付外国拳,为中国 的本土武术文化争光。可是要知道啊。传统的东西就是要慢慢来的。欲速就是不能达到本身的最好的效果。而息心体忍才可能性大一些。再等到散打高手们夺冠了,去与他们打又怎么不可以呢?要成大事者,想要想百年大计,而非蝇头小利!!!我始终认为,如果大家真的是那么做了。到了那一天,即使有功夫了,你已经不会再象当初的出发点一样了,这也是中国传统武术所独具的。

l         太极拳论云:“由着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阶及神明。”说的是太极拳术修炼由低至中达高的三个阶段。显然,着熟是筑基的初级功夫,懂劲是关键的中层功夫,神明则是太极拳术的高级功夫。

    着熟者,习拳以练体,推手以应用。“着”即动作,方法之谓,熟乃熟练是也。在招术这些有形的可操之作熟练掌握后,逐渐地去领悟太极之内在的精髓—阴阳之理,从而迈入太极之门。太极拳推手其最基本着法为堋,握,挤,按,采,列,时,靠。更有抓筋,按脉,闭穴,截膜,擒拿,蹦放,抖擞,切错诸术。微明先生说:“着乃变化之法也。”又说:“着熟不难,懂劲最难,懂劲之后,方谓入门。”可见入不入太极之门不是以你的拳令长短,名声大小来衡量,而是以懂劲与否来裁定。“由着熟而渐悟懂劲。”人之修炼不能顿悟,必须渐而进之,安而行之,由低到高,循序而进。只有在道学上武功修为中逐步点点滴滴的领悟,才有日后豁然贯通之时。“悟”指的是细心领会,默识揣摩,这其中必须有真正懂得太极精微之意的先辈的传授。杨澄甫说:“成为名手,一要传授好,二要肯下功夫,三要体格雄厚而又活泼,四要心精细又能领会。”在现今社会上好为人师者着实是太多了。荀子曰:“人之患在于好为人师。”而其之所以好为人师,并不是想真正帮助别人,是表现欲,虚荣性的促使,所以说好为人师者必浅薄。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固而说初学太极拳的同仁们择师之时切不可太看重名声,“盛名之下其实难符。”

    恩师告诫:“只谈不练,终生无成,功夫是汗水加时间的结晶品,然而切不可忘了“悟”。悟与练同等重要,尤其是在中高阶段时悟与练相比更是有过之无不及。当然,人的夙慧与天份各不相同,但业精于勤,荒于嬉,所谓勤能补拙。恩师尝语于我:“太极拳术从先化后击到即化即击臻不化而击。从不丢不顶到即丢即顶,从舍已从人到随心所欲。从循其规矩到脱其规矩。”这是从必然王国到自然王国的过程。唯有悟其理才能通其术也。

    关于“懂劲”。太极拳论云:“阴不离阳,阳不离阴,阴阳相挤方谓懂劲。”:阴阳即是虚实。这个大家都清楚。关键是“相挤”二字如何理介。对此,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里不作评说,只谈我之拙见。相挤犹如太极图中之阴阳浑和体。阴中有阳,阳中有阴,相连不断,浑然无间。在推手之中,当彼方得机得势,得我之着力点时,我急速在接触处虚空。彼一出劲犹如推在万向滑轮上之落空感觉,此说虚即虚也。而我之出劲,如水库之闸,蓄势待机。机至我之劲如启闸之水,排山倒海势不可挡,此谓实谓聚,所谓发之至聚。总之,我之虚实无定,彼感纵横莫测。恩师谆谆告诫:“欲求懂劲,唯以轻灵。”所谓“轻灵变化求懂劲。”在学练过程中唯有走轻灵之路,别无他途。由松入轻,由轻至灵,灵则能变,变则通也。轻是条件,是基础,灵是通途,变是关键,通是目的。至于如何变,其中要诀是掌握机势。有势无机,发挥不了应有的能量有机无势,达不到应有的效果。太极拳推手之机势是在走化之中而得之。走化是以退为进蓄势待机。早则我势未成,迟则彼觉而变。可见掌握“机”之重要。 机与势乃如人之魂与魄也,此太极拳论所云:“应敌变化示神技”是也。太极本无法,动即是法。招法有万端之变化,我却追求应敌变化而变化之哲理。所以说只有具备聚散自如,这一条件,也就是阴阳相挤。才能得机得势。在技击之中能灵活运用,虚实,聚散,柔刚,沾实,乃得太极之妙用也。此理我能知之于心,却难娴之于手,正是所谓:“连环可解,肯启未尝。”

至于“神明”实非我辈所能说清楚,“人生期,禀得虚气,精明通悟,学无滞塞,则谓之神,夫神者,智之渊也,神清则智明。太极拳练的是精,气,神。我们的祖先常说:”聪明还是愚昧在于精,精是心的根本,精气清爽心地就明快,精气浑浊心智就愚昧,急躁还是宁静取决于气,气是决断的基础,气盛就急躁,气平则宁静。性情坦荡还是猥琐的本质在于神,人的神主宰着智,所以神气平和的人,气质也显得平和,神气猥琐的人气质也不佳,练太极拳时为何要放松,又为何要敛气入骨,放松为的是宣通筋脉,敛气目的在于壮骨,因为勇敢还是怯懦取决于筋脉,筋脉是气魄的基础,筋脉强就显得气势,弱就显得怯懦。坚强或懦弱的根源在于骨质,骨胳是人的质地关键,所以骨植粗壮就显得强悍,骨植纤细就显得懦弱。所以说太极拳练到上乘境界时在于开发智慧,改变气质。在技击上,一站在对手面前,对手就在我的意气笼罩之内,其前进还是后退,其左腾还是右挪,都在我意料之中,当然这都是相对而说,如果对方的功夫在我之上,浅怎能测深,技击有技上的神明,处世察事也有其中之神明。虽然两者各不相同,然理相通也。所谓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头顶三尺有神灵。微明先生说:“精神魂魄意,心肝脾肺肾,攒簇各归其根,各复其命,则天心自见,神明自来。”神明来自于天心。何谓“天心”,道说:“天心者,三才同禀之心。玄窍是也。”贤哲启之,愚昧闭之,然天心一窍,不在身中,不在身外,不可摸索而开,只能默存以俟。丹书中所谓:“是那么,非那么,非那么,却那么。”才是如如,一开永开。而功法在于存诚两字,若知存诚,人知修炼,天目自开,天心自见,神明变化,各师于心,此中感觉各人各不相同,其中妙诀,虽不差毫米,然而甚话。全在聪明,又须沉静,非极聪明人引不得,非极沉静人守不得。固所以在亦步亦趋的修炼过程中,太凡心胸宽广,处世淡泊,德行高尚之人进展较速,那些处心积虑,争强好斗,名利欲重的人,虽费尽心机,刻意追求,亦能勤学苦练,然而到一定阶层决难上进,这是心欲所至。试问,一个胜欲观很强的人,他的心境完全沉浸在“胜”的愿望支配之中,岂不违背太极拳的要诀“无为而无所而不为。”其心中想着胜念,始终围着求取,时时占着有为。何能静以制动。又何能神而明之。故修炼太极拳功深者,唯以心态平和,处事淡泊,求功深必先求德高意诚,欲有作必先循无为。

太极杂说272009-04-06 09:57

l         没松开是个问题。拙见:采定式拉伸法,盘架子时,随机停下定式,检查肩关节,内外结合,尤其要用意念,在沉肩中拉开拉空拉松肩关节。感觉是:肩塌下,而整个手臂被拉长了。假以时日,应可解决。

l         你在推手时,如果被对方推的起了抗意,实际就不行了(不管外形怎样顺)。相反,对方如果影响不了你的心,也就是无法令你心动,不管你外形看起来怎样被动,你永远是顺。

l         今天的太极拳仍然极具战斗力,只是大多数练拳者纯以兴趣练拳不易达到实战所要求的功力而已。在复旦时巧遇陈小旺先生的亲侄陈炳,时他就读于上体武术系,得在其小屋观看小旺先生的拳带,松、活、缠绵,真正是滑如泥,以我阅历所见,叹为观止,五体投地。观其在澳洲与跆拳道黑带较技的录像,都是一触即将对手击出,并不见有多大的动作,实堪称出神入化。据说在陈家沟年会上赢二毛的就是小旺先生带了才二、三年的美国人。我的蒙师张联恩先生,最喜实战,在山东武林颇负盛名,身历百战,与他交过手的不再有人敢轻视太极。张老师学艺于洪均生老先生时每日练拳不少于6小时。陈炳也说其叔小旺每日练拳如痴如醉,做瓦工时即使在房顶上干活也练活档动作,70年代某一日和其他工人一起抬大木上梁,在大梁入楔的一瞬间,忽感周身贯通,一旦劲成。遂请假外出遍游当时太极闻人,始知已得太极真功于身。

l         老子曰: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万物之所恶,故几于道。

l         「有不得机不得势处,其病必于腰腿求之」,拿人的手法灵巧,是腰胯脚的运作,你感觉对方身上有硬点,对方必然也有感觉,如果他以腰胯走化,把你正他斜变成你斜他正,当你以为十拿九稳之时,也就是引进落空之时。对方的心如不随你的手翘起,心浮、用力的是你,他反而可以放松听劲,这是我认为他转移重心、旋转腰胯可以让你跌出的原因之一。没有办法松到脚跟(涌泉),尾闾定位有很大关系。

l         拳没练三年以上,身体松不下来比较僵,最好这时不推手,推也是活动活动筋骨,算不上真正意义上的推手。

l         太极劲本质上就是螺旋劲,所谓八个劲别不过是其外化形式而已。

l         螺旋劲能从脚掌旋上腰到手,估计太极拳的功夫已很完美。

l         在太极拳里松和劲好象是一对双胞胎。

l         过于顾及面子,是心中僵劲不除的一个重要诱因,……

l         陈式太极拳的技击方法主要在自转的螺旋运动中,用刚柔虚实的变化而作用。肩要松的好,则肘、腕、指的缠法自能应敌而变。太极拳化攻的基本规率不外乎截、借贰字。借是顺其来的劲路而引进落空的化法,截是逆着他的劲路使之折到他身上。使用截劲必先借,截必须用缠丝的螺旋力而引发。练拳与推手,必须注意重心的随遇平衡,不得前后左右摇摆,步伐进退中重心只作顺逆旋转。裆劲要塌好发劲时保持螺旋的前发后塌,不许直线下蹲。手足变化应受眼指挥,不许散神,手足配合方向必须是三角形,手肘的配合肘虚化则手实发,手虚化则肘实发。搭手步子为一尺二到一尺五,步伐要保持半马步。保持灵活。发力手足必须一致,手引足进必须到适当位置。

l         太极拳之所以为“太极拳”,不叫“阴阳拳”,为何?其大致的意思是:内家拳学有逆运阴阳的作用,既顺后天之情,以返先天之性。亦即内家拳中“顺中行逆”之意。

l         松,不是手松脚松,不是软,不是懈,而是整体松沉.

l         整体松下去了也就整体贯上去了。

l         初炼者先讲究神意内守,神意内守后方能神意分离(感觉是神,思维是动,最后身体要有思维能力),神守腰间(尾闾),意寸丹田,丹田推动身体,意动于内,贯穿于身体,形于手脚,最后达到静中触动动尤静。

l         推手其实到上层功夫就没有门派了,没有陈式特点,吴式特点之说了,殊途同归吧.各种太极都要求柔化和舍己从人的.其实吴式推手很讲究反关节和擒拿的,只是做得很隐蔽而己,一些动作要求用内劲完成的,对手往往不知不觉中失势的.太极推手与各人的性格有些联系的,有些人喜化,有的人喜发.

l         “全身骨骸支撑饱满。”非常好,我可以想象得出象个竹编的鸡笼,

l         找太极拳练功的方向,即是找大松大软,找虚无的气势,找神明的感应,找莫测的变化。

l         杨式太极拳的松静练功原则,可以使练功者,节节贯通,在全身关节放松的状态下,将发力点高度集中到一点上。而且,练习过程中的气沉丹田,可以形成内径功夫,使人有一种膨胀感,精力充沛,并有竞技价值。

l         针对不同的练功阶段,各派的练法有区别。根据我与各派推手的经验,初练杨式拳的人,重腰劲,朋劲不丢。但也有硬顶的弊端,我见过跟付钟文前辈学拳多年的两个学生,朋劲非常大。一般人一碰就可以发出。但是粘粘松化不够,现在一个已经不练,而专练气功。另一人已经改他拳。而与此相反吴式拳强调化劲。他的弊端是丢的多,身体是很松,从养生角度来讲,是非常好的。我与陈式拳的人推手不多,虽然我是练陈式拳的,给我的感觉是陈式拳比较注重实战。

l         俗语说”行家伸伸手,便知有没有”,也许可以理解成” 行家伸伸手,你便知有没有”------慢速度的推手也许是一种是判断是否高手的有效方法.

这里提到的推手不拘形式,只是两手相搭,如果对手能只推你的手(利用你的手)而使你失去平衡的话,应该功夫不错.功夫有深浅,初级选手大多是力大胜力小,多的是外在的东西;中级选手对劲力的走向和断继已有一定的体会,在中速度的推手中往往能使你失去平衡,因为惯性与速度是成正比的,你的惯性大了,即使对手发力的时机不是把握得很好也能使你失去平衡, 这里提到的发力不单指把力发出去,也包括把力收回来,化劲也是一种发力,关键是周身的协调一致.但当你把速度放慢后, 惯性小了,对手抓不准那确切的一点,你就会有机会调整,速度慢了并不代表劲力断继的那一点的时间长了,它还只是一点; 当中级选手遇到速度快,力量大的对手时,由于功夫还没有炼到家,本能的反应中从小到大自然而然养成的东西据多,所以结果与初级选手差不多;高级选手对发力点的把握进乎完美,而且他能连续把握这一点,理论上你的每个动作都是有断点的.他的手与你的手相搭,感觉得不只是你手的走向,而是你整个身体的活动情况,同时他的劲力跟着你的劲力,并在断点上落井下石,他的力实际是通过你的肌肉传递到你最薄弱的地方.回想一下走楼梯踏空的感觉,以当时的速度,只要点找准了,同样可以使你失去平衡,所以说真正的高手能在慢速度中使你连续失去平衡.与高手过招,你的速度和力量都是他利用的对象,速度越快,力量越大,他可以利用的东西就越多.当然你可以说”我炼快速度,增加力量,超过他的反应”,这也可以,你可以想象把自己炼的比钢铁还硬,可以打碎任何东西,是否同样可以想象把自己炼的比绸缎还软,可以化解外力的打击,这些都是个人的偏好,无所谓正宗, 无所谓高低,毕竟我们已经过了赤手空拳抵抗外敌的年代,炼武强身,只当一份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