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桥违章处理中心:精解四合院设计名词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0 09:43:46

精解四合院设计名词


中线 确定四合院中轴线、次轴线、辅助轴线的位置。在使用建筑施工中,都要遵循古建筑找中“万法不离中”的原则。
轴线 建筑轴线是人为的,在建筑图纸中为了标注详细尺寸,按照一般的习惯或标准虚设一道线(在图纸上),习惯上标注在对称界面或截面构件的中心线上,如:基础、梁、柱结构上。
辅轴线 四合院建筑施工前期要有许多的准备工作要做,确定中轴线后就要确定四合院建筑基础的辅轴线了。辅轴线的作用是用作控制四合院建筑物的基础、台阶、建筑墙体的砌筑、控制整体建筑的控制线。
台基 仿古建筑四合院的底座的四面以砖石砌成,内多填土,地面铺以砖石。
台明石 台基由地上和地下两部分组成,地下的部分叫基础,露出地上的部分
叫台明,即台基明着的部分。台明的高度是有规定的,为檐柱高度的
五分之一或柱径的二倍。
(构造) 台明构造:台明结构包括三个部分:
①即柱下结构部分 ②柱间结构部分 ③台边结构部分
包砌台明 是指台明下面四周砌筑部分。
踏跺 登踏上台基的阶级。即台阶;踏跺的构造形式有三种:①垂带踏跺 ②如意踏跺 ③左右踏跺
礓碴 将普通坡道抹成若干道一端高1cm,宽5-6cm的坡,断面就像木工锯
的锯齿,既无台阶,又不打滑.
辇道 有斜度的路,方便马车通行。
土衬石 台阶的第一层石活。
陡板石 是台明第一(二)层石活。外皮与阶条石外皮垂直,下端装在土衬石槽
内,上端做榫装入阶条石下面的榫窝内,其两端与埋头连接.陡板石长按
面阔进深,高按台基露明高,除去阶条石高一份加落土衬槽,按本身厚十
分之一为高度,厚三分之一本身高或同阶条石厚
阶条石 明清建筑台基四周包砌的砖石构造最上层平铺的条形石构件,宋式建
筑中称其为压阑石。
阶条石归安 是指把已垮塌凌乱的原来有的台阶石头砌筑、安装,恢复原来台阶形状。

腰线石 墙体上与压砖板接续平砌的厚度相同的条形石构件,压砖板、腰线石
以下的墙体称作下肩或下碱。
埋头石 台基埋入地下部分(埋头石既是柱角石)台基转角部分立置的石件,位于阶条石之下,由于转角位置不同,有出角埋头等。
① 出角埋头,指位于阳角转角的埋头。
② 入角埋头,指位于阴角转角的埋头。
垂带石 位于踏跺两侧的斜面石件,长为阶条石外皮至燕窝石金边,宽同阶条石,
厚为斜高同阶条石厚度
柱角石 位于台阶转角处;(柱角石既是埋头石)角柱石上部雕有“寿桃”和“石榴”,象征“长寿”和“多子多福”;中部为雕刻的“鱼跃龙门”图案,表示书香门第。在京西的其他
古村落有完整的四合院古民居。
柱顶石 又称柱础石或柱榰(ZHI),台基上用以承托柱子的石构件。
套 顶 增加柱子的稳定性,在柱基石中间凿出榫窝。
管 脚 防止柱子的稳定性,可将柱基石上做孔。
南方四合院柱顶石又称:覆盆式柱顶石是一种形式,柱顶石即石鼓磴,
上有花鸟动物等吉祥图案。盛行于隋唐,宋金建筑罕见了。
石鼓磴 (南方四合院台明多见)柱础为双重石鼓磴,下为六边形,雕狮负鼎状,鼎上石鼓。
门墩 石狮子把大门 中国人历来把石狮子视为吉祥之物。石狮镇守不仅取其纳福招瑞吉祥寓意又体现贵气至尊、威震八方神圣不可侵犯的意味。

硬山建筑
硬山式建筑是指双坡屋面顶的两端山墙与屋面封闭相交,将木架全部封砌在山墙以内的一种建筑。四合院建筑的南房、北房、厢房、耳房都是属于仿古建筑、古建筑中的硬山建筑形式;硬山建筑的建筑形式进一步剖析还有局部屋顶不同的结构形式,有卷棚形式排山脊 、卷棚劈水、清水脊等诸多形式。
檐柱:山墙前后两端木架称:檐柱;正中的称:山墙正中顶到脊檩的柱子,山柱。
金柱:除檐柱、中柱、山柱外,其他柱子都称作金柱。
童柱:是立于两层梁架、梁檩之间的柱子。宋朝时称之为「蜀柱」。
脊檩:山柱下端立在两山台基之上,上端托着脊檩。
封护檐:前后两坡,尤其是后坡,和往往有不出檐的,外面用砖垒到檐平,将椽头完全封起,不露在外面叫封护檐。

仿古建筑木结构要求
1、古建筑的柱子的高度与直径是有一定比例关系的,柱高与面阔也有一定比例。
(1) 小式建筑,如七檩或六檩小式,明间面阔与柱高的比例为10:8。柱高与柱径的比例为11:1。五檩、四檩小式建筑,面阔与柱高之比为10:7。
另一种说法是柱高与柱径的比例为10:1,想想很多地方是变通的,是活的,没有完全的定式,因此都可。
2、收分:
中国古代的圆柱子上下两端直径是不相等的,除去瓜柱一类短柱外,任何柱子都不是上下等径的圆柱体,而是根部略粗,顶部略细,这种作法,称为“收溜”又称“收分”。柱子做出收分,即稳定又轻巧。小式建筑收分的大小一般为柱高的1/100,(柱高为3米,收分为3厘米,假定柱根直径为27厘米,柱头收分后直径为24厘米)。

古建筑柱子的收分规定为1/1000。
3、侧脚:
为了加强建筑的整体稳定性,古建筑最外一圈的柱子的下脚通常要向外侧移出一定的尺寸,使外檐柱子的上端略向内侧倾斜,这种作法称为“侧脚”或“掰升”。清代建筑柱子的侧脚尺寸与收分尺寸基本相同,即“溜多少,升多少”。(外檐的柱脚中线按原设计尺寸向外侧移出柱高的1/100(或7/1000)并将移出后的位置作为柱子下脚的中轴线,而柱头的位置仍保持原位不动,这样就出现了柱根、柱头两个平面位置)
柱子侧脚是在原设计尺寸的基础上将柱根向外侧移动。
3、榫卯
榫卯连接是中国古建木结构的一大特点,中华匠人在对木、石等器具的架构中运用了榫卯。榫卯的种类很多,应用在不同的位置叫法和作法也不同:
(1)、固定垂直构件的管脚榫、套顶榫;
(2)、垂直构件与水平构件连接的馒头榫、燕尾榫、箍头榫、透榫、半透榫、大进小出榫;
(3)、水平构件相交时用的:燕尾榫、刻半榫、卡腰榫、正交桁碗;
(4)、水平与倾斜构件重叠做稳固作用的:栽销榫、穿销榫;
(5)、水平与倾斜构件半叠时用的斜交桁碗、扒梁刻榫、刻半压掌榫;
(6)、门扇用:银锭扣、穿带、抄手带、裁口、龙凤榫;
(7)、斜交支撑构件的搭掌榫;

灰背防水
古建屋面维修做法种类较多。按建筑规模可分小式作法、大式作法和宫殿作法等。小式或大式建筑屋面一般分为七层,木基层(椽子,上铺木望板)、护板灰、滑秸泥背2-3层、月白灰背、青灰背、瓦泥、瓦面。其中青灰背、月白灰背、滑秸泥背是古建筑屋面重要防水基层,相当于现代建筑刚性防水屋面多层防水砂浆作法”。,层数越多,防水效果越明显,这多层防水层古建筑称之为“灰背”,做灰背,叫“苫背

地杖(彩绘工程中的一部分)
“彩”通“采”,有光彩、色彩之义,是指在建筑构件上,进行的一麻五灰等施工程序:包括地面、、起草图案、颜料选择、煮油、油漆、安金、垛头等,通常占彩绘工程的八十%,这个部份的功能是可以让作品避免龟裂剥落,更具有保护建筑构件的功能,而这一个部份对于古建筑的保护具有十分重要的功能,技术性要求极高。指在物件的外表,先进行捉缝灰、 通灰、粘麻灰、中灰、细灰、磨细钻生的施工程序,又称“地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