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桥车管所咨询电话:别让阅读太沉重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04:46:26

别让阅读太沉重

  两个儿子最喜欢的华文故事书是《是谁嗯嗯在我头上?》。

  故事讲述小鼹鼠从地底钻出来时,一陀大便突然掉在它头上,它气愤地四处质问不同动物。在过程中,我们看到鸽子大便、马大便、野兔大便、山羊大便、牛大便、狗大便,原来都不一样。

  故事诙谐有趣,插图绘制精彩,孩子们百读不厌。我“打铁趁热”到图书馆为他们借了几本有关消化系统、便便、尿尿的华文儿童百科和故事书。儿子们的反应果然不错。这个题材乍听之下有些恶心,但小孩对自己每天的排泄物感兴趣却也是人之常情。

  为孩子找寻程度适合又能够吸引他们阅读的华文故事书并不容易,过程有如寻宝之旅。偶尔会有一些不错的发现,但难免也有碰钉子的时候。例如,给大儿子买的一套小学华文补充读物,他只看了一次,就不再触碰了。这些书的绘图和故事内容平淡无奇,加上封面印着“一二年级”几个字更让人觉得是课本的延伸,虽然书本里的每个字他都看得懂,但就是无法吸引他一再阅读。

  新加坡华文教研中心正研发一套小学华文分级读物,为不同华文程度的小学生量身定制适合他们水平的故事书。撰写故事的作者包括本地和海外作家,以及本地学前至中学的教师。故事和使用的词汇将具有本地特色。阅读这篇报道让我既期待又担心;一方面对将会有更多适合本地读者阅读的华文儿童书籍感到高兴,另一方面却担心这套书是否也会和那套小学华文补充读物一样被孩子“打入冷宫”。

  本地经常有家长反映,不知道该如何为不同年龄的孩子挑选课外读物,尤其是本身看不懂华文的家长,他们一般只能靠插图多寡和字体大小,来判断中文书的程度。这套分级读物或许会对家长有些帮助。教研中心也计划为这套书推出附有点读笔的版本,不擅长讲华语的家长只须用点读笔划过文字,就能够把字念出来。

  除了读物,研究小组也将开发网络平台,提供多媒体辅助性阅读活动,以及方便学生自学的互动游戏,为学生创造完整的学习体验。这些都让人感到兴奋。    英国美国推行儿童读物分级已约半个世纪,有相当成熟的分级方式,评定标准除了按照全文词语数量、单音节词和多音节词的比例、高频词语数量与比例、低频词语数量与比例、句子长度、句子复杂度、句义明晰度、句式、篇幅的长短等来区别不同阅读程度,也按照不同年龄层或男女生的不同阅读习惯、儿童的心智成长规律、思想深度、主题熟悉度等来归类。   台湾和香港在过去30年纷纷实施分级阅读。分级读物近年来在中国大陆也越来越普及。中国广东当局在2009年率先提出的小学生实行分级阅读指导原则:一至二年级主要是吸引孩子从亲子阅读到独立阅读,从阅读图画到阅读文字。三至四年级主要扩大阅读面,引导孩子形成阅读习惯;五至六年级主要是激发孩子的思考与想象,帮助孩子从具体形象为主的思维方式过渡到抽象逻辑性为主的思维方式;七至九年级则引导孩子广泛阅读各类读物,扩大阅读兴趣,为他们日后自主阅读打下基础。

  新加坡华文教研中心将根据什么标准来分级,令人关注。计划第一阶段是为小一至小六生开发36本图文并茂的书籍,每一年级的读物分六种程度,这种分法似乎太细了些。此外,我也希望当局在分级时,把侧重点放在内容的深浅,而不是字的深浅。但愿这些课外读物不会完全依照教育部指定的小学华文词汇,而是帮助孩子们跳出这个框框,在轻松环境下接触更丰富的词汇,知道原来同一件事,可以有很多不同表述方式。

  例如,我4岁的小儿子很喜欢的一本名为《过河》的故事书,内容描述不同动物如何提防被河里的鳄鱼吃掉。故事浅白易懂,用词十分生动,单是过桥这么简单的动作,就用了“疾驰”、“奔跑”、“飞跃”、“爬行”、“蹦蹦跳跳”等不同的动词,带出不同意境。他最喜欢的句子是“黄狗匍匐过桥”。“匍匐”这两个字,别说没收录在小学词库里,就连我们大人也不常使用,但它的读音却很有趣,意思也和一般用“爬”或“走”不太一样。在分级阅读制度下,希望当局不要因为一些书本出现这类“深奥”词汇,就把它归纳为程度深的书,剥夺了幼童和低年级学生阅读的机会。

  单靠新加坡华文教研中心推出的36本书,肯定不够。市面上有不少获颁国际安徒生奖、林格伦儿童文学奖等奖项的优秀国际童书,原创虽是英文、日文、德文、韩文,但翻译得生动绝妙,文笔流畅优美,故事精彩内容引人深思。华文教研中心或许可以每年按照不同年龄,拟出一份推荐书目,介绍上百本好书,让家长根据孩子的兴趣自由选择。

  不过,任何推荐书目或分级标准,都应只作为参考。要让孩子爱上阅读,最好的办法还是亲子共读,让孩子依偎在父母身旁听故事,一起享受探索知识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