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宝安交警大队:曲高和寡杂谈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3 22:25:16



曲高和寡杂谈   

  

     “曲高和寡”这个成语故事来自春秋《文选 · 宋玉对楚王问》。宋玉是战国时期楚国著名的文学家,在楚襄王手下为官。一次, 楚王听信诽谤宋玉的谗言后便责问宋玉:“先生最近有行为失检的地方吗?为什么有人对你有许多不好的议论呢?”宋玉若无其事地回答说:“喂,是的,有这回事。请大王宽恕我,听我讲个故事:最近,有位客人来到我们郢都唱歌。他开始唱的,是非常通俗的《下里》和《巴人》,城里跟着他唱的有好几千人。接着,他唱起了还算通俗的《阳阿》和《薤露》,城里跟他唱的要比开始的少多了,但还有好几百人。后来他唱格调比较高难的《阳春》和《白雪》,城里跟他唱的只有几十个人了。最后,他唱出格调高雅的商音、羽音,又杂以流利的徵音,城里跟着唱的人更少,只有几个人了。”说到这里,宋玉对楚王说:“由此可见,唱的曲子格调越是高雅,能跟着唱的也就越少。圣人有奇伟的思想和表现,所以超出常人。一般人又怎能理解我的所作所为呢?” 楚王听了,说:“哦!我明白了!”

 

     后来人们就用“下里巴人”比喻通俗的为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作品,用“阳春白雪”比喻比较高雅而不通俗的文艺作品;用“曲高和寡”比喻知音难得, 又比喻说话、写文章不通俗, 能理解的人很少。

 

     很明显,宋玉采用的是一种引譬设喻、借喻晓理的论辩方法。楚王如果不是白痴,理当早已明白宋玉的深意:木秀于林,风必摧之,鹤立鸡群,难免要受到“鸡们”的鼓噪攻击。

 

     宋玉,战国时期大诗人,生卒年不详,其现存生平资料甚少。东汉王逸称其为屈原的学生,并称“ 屈宋”;司马迁在《史记·屈原列传》中曾提到过:“屈原既死之后,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辞而以赋见称;然皆祖屈原之从辞令。”王逸之论当本此而出。

 

     宋玉不仅继承了屈原恢弘瑰丽的诗艺,而且也继承了屈原正直忠贞的人格精神。两人甚或有着相似、相通的人生遭际和性格命运。屈原“正道直行,竭忠尽智”,然而“信而见疑,忠而被谤”,终于“不忍浊世,自投汨罗”;宋玉也因其“超然独处”的秉性和不合世俗的“瑰意琦行”而见疑于君王,不容于同僚,并经常受到世俗的非议和诽谤。

 

     对于宋玉的志趣绝俗、超群卓尔,以及诗文成就,后人十分感佩。诗圣杜甫时时将屈宋并举,尝作诗赞曰:“窃攀屈宋宜方驾,恐与齐梁作后尘”,“迟迟恋屈宋,渺渺卧荆衡”,“不必伊周地,皆登屈宋才”,“ 摇落深知宋玉悲,风流儒雅亦吾师”。鲁迅先生也称赞宋玉的作品“凄怨之情,实为独绝”,给予了极高的评价。

 

     “有求全之毁,有不虞之誉。”我们今天读宋玉的《对楚王问》这篇奇文,还有一个积极、有益的启迪,那就是:在现实生活中,特别是处在成长中的青少年朋友将如何正确面对来自各方面的非议、诋毁?

 

     “沉默是金”,以和善的态度来对待别人,固然是一种雅量,一种境界,但这并非主张逃避哲学;“洁者自洁,浊者自浊”,说的是天下自有公理;“夫惟不争,天下莫之与争”,亦非至圣大智而不能;而无原则地向谬误和邪恶低头,则无异于丧失良知,正与犯罪相同。对于那些恶意而无理的诽谤之辞,理应予以针锋相对的回击,运用逻辑和智慧的力量来展开激烈的辩难。惟有这样,才能扼制无耻之徒得寸进尺的气焰,维护自己的人格尊严。

 

     也有人说,深藏不露总比锋芒毕露要好。锋芒毕露的人好比烟花,绽放的那一刹很炫目,可惜“嗤拉”一声便没了。而深藏不露者懂得循序渐进的道理,一下一下让你看见他的与众不同,使你每一次见他,都能收获意外惊喜。所以,你若果真有满腹才华与本事,不必迫不及待地急于展露,放心,属于你的机会有的是。

 

     是也?非也?如何拿捏,确实需要好好琢磨琢磨。